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主-嘉靖皇帝传-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严嵩附和道:“是啊,皇上,老臣也没料到杨继盛会结党营私,诋毁皇上,真是罪不容赦啊!”
嘉靖皇帝听了严嵩的话,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根本不听张经、李天宠等人的辩白,将冒功请赏、与杨继盛结党营私、诬奏朝廷钦差等罪名强加在他们的头上,连同杨继盛一起,旨令将他们处死。
章四十九 青词媚神 寿诞难臣(1)
陶仲文深知皇帝身体虚弱的原因所在,便有意引导他戒掉女色。与皇帝说戒色,这恰巧是他一直关心的事情。作为天下的皇帝,不说后宫佳丽三千,就是叶玉娘、玉容若这两个佳人,他是一晚上也不会戒掉的。
东南沿海传来的捷报,使嘉靖皇帝愈来愈坚信各路神仙对江山社稷安危的重要。现在北虏南倭俱已平定,皇帝有多少话要对天神地神诉说啊!而要与神仙对话,皇帝还是认为陶仲文所倡导的给神仙写青词的方法最好。
嘉靖皇帝特传旨,让陶仲文在西苑做个道场。他谕令将场子的四周挂满长长的黑色布带,造成一种神秘玄妙的气氛。场子的上方供着神龛,两个大大的香炉吐出袅袅的烟雾,给人以肃穆的感觉。皇帝将写青词的大臣一一请到场内,坐在独凳上,写出他们心中的祝祷语。这其中有驸马都尉邬景和、安平伯方承裕、左都督陆炳,还有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各部官员。只见他们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冥思苦想,比抗击倭寇还要为难。尤其是陆炳,从小就没有经过文字方面的训练,哪里写得出辞藻华丽的青词?但他们又不得不认真地去写,因为皇帝对每一篇青词都要认真审看,只有他通过了,才能放在香炉里,变成徐徐上升的烟雾,与上帝的思维相连,将皇帝的心愿传达给天神。
陆炳握着千斤重的笔管,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想到这些都是陶仲文出的鬼主意,他便悄悄离开座位潜到黑条幅后面,又猫着腰跑到正在香炉旁边的陶真人身后,一把抓住他瞪着虎眼说:“这篇青词就该你来写了!”
陶仲文吓得哆嗦不已,转头一看,见是陆炳才镇静下来。他哪里敢得罪这位都督?顺手从袖口抽出一张尚未焚烧的青词交给他。陆炳回到座位上,悄悄将那篇青词抄下来,然后交予皇帝。
嘉靖皇帝从来没有发现过陆炳具有这等文采,便笑着对陆炳道:“朕没想到你大有长进啊!”从此,陆炳的青词进入皇帝的视线,每次写青词时总少不了他。他苦不堪言,实在顶不下去了,才向皇帝坦诚那篇文采四溢的青词是照抄别人的。这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便是欺君之罪,定斩不赦。而嘉靖皇帝却独能容忍陆炳,只是无可奈何地道:“既然是这样,朕也就不为难你了。”自那以后,陆炳再也没有参与写青词。
嘉靖皇帝利用青词与神灵交流,认为青词写得越好越能得到神灵的理解,因此,青词写得华丽的臣子就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一天深夜,皇帝被突然惊醒,认为是神灵在向他暗示什么,起床令德兴传令值班的大臣撰写青词。那一天晚上刚好是严嵩值班,他接到皇帝的旨令,起来揉揉睡眼惺忪的双眼,思维怎么也无法集中,想这是深夜写的青词,反正皇帝也不会看的,于是草草而就,让德兴拿给皇帝。
对严嵩的青词,皇帝一向是重视的,他也是因为青词写得出色而受到皇帝宠爱的。他在年老的日子里写的青词仍然得到皇帝的赞叹,那是因为他每写好一篇,就需要儿子严世蕃进行润色。今天晚上儿子不在身边,自己又头昏脑涨,手颤眼花的,实在想不出华丽的词藻,优美的句子,只得东凑西拼一篇,交差算了。
嘉靖皇帝惦记着神灵的暗示,就着烛光对严嵩的青词认真看了一遍,自言自语地说:“严爱卿的词不如从前了。”皇帝不再认为严嵩的思维敏捷,他失望地将那篇青词丢在一边道:“德兴,传袁炜来把这篇青词修改修改。”
袁炜在朝廷的官职为礼部侍学士,以青词的辞藻华丽,感情细腻,意蕴深沉而受到皇帝的器重,在这一班青词大臣之中,他的青词是最得皇帝赏识的。深更半夜,袁炜披衣赶到西苑,拿起严嵩的青词一看,词不达意还不说,内容更是颠三倒四,心想还不如自己重新写一篇哩。于是,他丢开严嵩的手稿,另起锅灶,不一会儿,一篇文采飞扬、意蕴厚实的青词摆在皇帝面前。
嘉靖皇帝看后大喜,令德兴将醮坛准备停当,他便去将这一篇文句优美的青词付之一炬,了却了心愿,这才又睡下。
巧的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嘉靖皇帝十分钟爱的一只狮猫,不知什么原因死了。皇帝悲痛异常,令人特意为那只死猫铸造了一樽金棺材,将狮猫装敛在里面。他想起昨天夜里神灵让他写青词之事,认为这是神灵提前暗示的结果,对狮猫不能马虎,必须用青词来超度它的灵魂。于是,谕令朝中主要大臣每人为死去的狮猫撰写一篇青词。那些大臣们平常读的是四书五经,又是通过科举考为朝廷官员的,但谁也没有为一只死兽写青词的经历。大家互相观望,不知从何下手。
袁炜细察皇帝的变化,面对这只狮猫,激发了灵感,将其敏捷的才思表现在青词里。皇帝看后,对狮猫的感情一下子倾泻而出,不禁潸然泪下。袁炜在青词的末了,还不忘写出画龙点睛的一笔,要“化狮成龙”。这让嘉靖皇帝心里找到了默契点,安慰了许多。
嘉靖皇帝将大臣们挖空心思撰写的青词,庄严肃穆地放在狮猫的棺材前,伴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寄托着对它的哀思,然后把那只狮猫葬在天寿山的山脚下,使它享受皇族的待遇。
袁炜从此更加受到皇帝的喜爱,并有心擢升他执掌南京翰林院。他听说后,立即上书皇帝,表示不想离开西苑,愿意继续留在皇帝身边撰写青词。皇帝求之不得,当即改袁炜为侍讲学士,两个月后又谕升为礼部右侍郎。
嘉靖皇帝有心对驸马都尉邬景和进行栽培,经常令他到西苑写青词。那邬景和是孝宗皇帝朱祐樘的皇婿,其妻为永福公主。他的青词开始写得还不错,皇帝认为是大有前途的青词写手,但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七月的一次写青词中,邬景和竟然以不懂神道玄理为由,辞免了皇帝的邀请。皇帝的一片好心,竟换来如此无理的拒绝。在皇帝看来,写青词不仅仅是文采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与自己的一致。愠怒的皇帝看他是皇室的驸马,没有对他采取过激措施,但从此不再信任他。
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在西苑清馥殿祈祷礼毕,突然传旨取消邬景和入值西苑的资格,以表明对他的严重不信任。但当时皇帝向在场的每位大臣赏赐银子时,也照顾了邬景和的情绪,特赏赐他一份。谁知他又闹起别扭,感到自己受之有愧,上奏皇帝推辞道:“臣无功受赏,惧增罪戾,乞容辞免,使我能洗心涤虑,以效他日马革裹尸,衔环结草而报。”
嘉靖皇帝看罢邬景和的辞奏,感到里面传达给他的特殊气息,总觉得不对劲,他又看一遍,终于找出不对劲的地方,原来是“裹尸”二字令他心里不舒服,当即批谕道:“此语不祥,属诅上怨讪,有失臣礼。”遂下令夺去他的爵位,削职为民。
礼部尚书徐阶感到皇帝这样对待驸马爷实在太过分,上疏力争,结果被皇帝绵里藏刀似的语言驳回。徐阶又反过来劝告邬景和再写出些好的青词,以换取皇帝的宽恕。邬景和也感到事态的严重,不得不撰写令人头痛的青词。
作为礼部尚书,徐阶很早就在为一件大事作筹备,首辅严嵩也把这同样的事记在心上。他悄悄探知徐阶早有准备,便欲在皇帝面前夺取头功。一天,严嵩亲自递一奏疏给皇帝,称应该为皇帝的五十大寿早做准备。
嘉靖皇帝一看,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是啊,人生苦短,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年近半百。由此,他又想到自己的儿子。前两年分别为裕王、景王建成了王府,又举行了冠礼,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今令他不安的是对皇太子的确认。
自皇太子载壑死后,内阁和朝中其他大臣曾多次上奏,恳请皇帝重立太子,但都被皇帝一一拒绝。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正月,礼部尚书徐阶又两次上奏,请求皇帝为已经年过十六岁的裕王和景王举行选婚讲学之事,并婉转地提出典礼应以长幼为序,即先裕王,后景王,裕王婚后应暂居宫内。皇帝对此很不高兴地说:“二子各以本礼举行,为什么冠婚要有区别?你们现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逼朕,这是为什么啊?”徐阶耐心向皇帝解释,但他仍不满意,又对严嵩说:“让他们出府成婚倒也罢了,哪能暂时居住在内宫呢?”
章四十九 青词媚神 寿诞难臣(2)
严嵩劝说道:“这是伦序已定的,应该以礼官说的为准。”但皇帝就是对此不满,在奏折上批示道:“二王同体,为何要对他们区别对待?现定在三月行冠礼,选婚后敕行,修府第二所,二王不许违慢。”这些事情做完后,礼官请求在皇宫内举行婚礼,但皇帝就是不准允,裕王、景王只好各自在自己的王府成婚。
皇子们都已成婚,住进各自的王府,按说皇帝应该为自己考虑了。自己快要五十岁了,该考虑什么呢?徐阶奏请立皇太子的事总是缠绕着他。
大臣们发现,嘉靖皇帝在为两个皇子选配老师时,还是有所区别的。裕王的讲官为翰林编修高拱,景王的老师是地位较低的翰林侍读。皇帝在对待两个皇子上,虽然嘴里说是同等对待,但却决定裕王成婚后留在京城,而景王成婚后令其去封地就藩,藩地就定在直隶德安府。皇帝没有急于让景王离京就藩,而使他一直留在京城。大臣们猜测皇帝对太子的人选一直犹豫不定,究竟立谁为太子,谁也无法看出眉目。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病死,朝中大臣心里一阵欢喜,为什么?大家可以从对康妃的葬礼上看出皇帝的心事。礼部官员要在这时对皇帝进行试探,便奏请说裕王的母亲与其他皇妃不同,对康妃的葬礼应以隆重为宜。
嘉靖皇帝看后,质问礼部道:“谁让你们对康妃如此厚葬的?”最后,康妃的葬礼只能跟普通妃子一样草草了事。裕王见自己的母亲死后只按一般的礼仪下葬,十分伤心。皇帝对此既不安慰也不解释,使这一谜团越来越乱。
至今走到五十岁了,皇帝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皇子,是社稷的安危。严嵩看皇帝对大寿之庆的奏章没有反应,又面呈皇帝道:“皇上,您的五十大庆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是天下众生共同的心愿,是向海内外展示大明江山盛世祥和的大好时机。还有皇帝一家老少的团聚,定能给朝廷官员以鼓励。”
嘉靖皇帝只是淡淡地说:“嗯,朕知道。这些让礼部去办吧。”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八月初,皇宫中到处张灯结彩,乐声一片,早早地开始了喜庆。全国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外国的庆贺团相继到达北京,他们把自己国家或民族最好的礼物送给嘉靖皇帝,衷心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十日,朝廷为嘉靖皇帝五十岁生日举行隆重的庆典,朝廷文武百官悉数出席,外国使团和少数民族首领坐在前台席上。仪式开始,便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灯龙舞龙船早在几天前陆续在宫中表演,充满着一片节日气氛。最显眼的要数文武百官们给皇帝送的寿礼啦。可嘉靖皇帝对这些银子、礼物并不感兴趣,唯独对寿轴、寿联审视十分仔细。他怀着高兴的心情,令人打开一一审看,想在这众多的联轴中找出几幅上乘的对联欣赏一下,但他看来看去,都是些“咸歌不老”、“共庆长生”、“恩照日月”、“寿域岗陵”之类的陈词滥调,竟没有一幅内容新颖,符合他的心意的。皇帝非常扫兴,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出现,他决定在寿筵开始前,出出那些胸无点滴文墨,只知道使权弄势的官僚们的洋相。
不一会儿,礼部尚书徐阶宣布寿筵开始。朝廷将外国使团和少数民族首领安排在雅致的小餐厅里,由严嵩、徐阶等人全程陪同。众官员则纷纷涌入膳食厅,找好座位,准备放开肚皮大吃一场。嘉靖皇帝却突然站起来宣布说:“大家不要着急,朕这里有一上联求对,对得上的,赐御酒三杯。对不上的,滴酒不沾。”皇帝一说完,餐厅里便议论开了,很多官员摩拳擦掌,想趁机在皇帝面前露一手,得到那三杯御酒。因为在朝廷,能喝到皇帝的御酒,那就是最高的奖赏了。
只听嘉靖皇帝说出的上联是——
洛水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成有感;
对联一出,刚才还议论纷纷的文武百官,突然缄默不语了,偌大一个膳食厅里死一般沉静。一场喜庆洋洋的寿筵变得死气沉沉的,大臣们急得只冒冷汗。想想看啊,这是严嵩当政朝廷,各部官员大部分都是他网罗的社会渣滓,个个结党营私,以搞阴谋诡计为能事,以陷害忠良为职业,弄得正直忠诚的大臣辞职的辞职,罢官的罢官,杀头的杀头。在位的大多数是严嵩的狐党狗友,全然不懂翰墨文章。此刻人人低着头不敢看皇帝一眼,生怕他点到自己。这时,寿筵上的山珍海味已经上齐,五颜六色,香飘四溢,大家看着这些美味佳肴,口水直流,但却没有一人敢动筷子尝一口。
沉闷的气氛一直持续着,日影有点西斜,还是无人以对。嘉靖皇帝的脸色变得铁青,瞪着的双眼如闪电一般来回扫射,击打着群臣们的肉头肥脑。眼看皇帝已经失去忍耐,快要发作了,一场盛大的寿庆筵就要变成尴尬无趣的训斥会,忽见寿筵末席上走出一人,他俯伏金阶,向皇帝奏启道:“微臣自不量力,狂妄应对,以博皇上一笑!”大家望去,原来是深受皇帝宠爱的青词高手袁炜。只听他对道:
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袁炜的话音刚落,膳食厅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嘉靖皇帝脸色立刻由阴转晴,亲自赐御酒三杯,当场宣布袁炜的职位恩加一品。
袁炜寿筵解危后,文武百官才开始动筷吃那已经等凉的寿菜。虽然大家没有喝到御酒,但能够轻轻松松地吃完庆寿筵,已经很满足了。
嘉靖皇帝五十岁大寿过后,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长寿问题,而要能长生不老,就得请教陶仲文。
陶仲文深知皇帝身体虚弱的原因所在,便有意引导他戒掉女色。与皇帝说戒色,这恰巧是他一直关心的事情。作为天下的皇帝,不说后宫佳丽三千,就是叶玉娘、玉容若这两个丽人,他是一晚上也舍不得戒掉的。皇帝不喜欢听戒色,而对道教的以色补身倒是充满兴趣,他毫不隐藏地对陶仲文说:“朕就是想让真人解决‘女色’的戒律,使她们能为朕的健康长寿服务。”
陶仲文被皇帝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拿出最后一招说:“皇帝以前曾经试过和童贞处女相交,效果怎么样啊?”
皇帝一听,回忆说:“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效果还不错,但朕没有坚持下来。唉,你要朕丢下仙女嫔妃,光去采补幼女之阴,这有什么意思嘛。”
陶仲文进一步劝说道:“皇上,这才是真正的采阴补阳啊!我的师傅都是这样修炼的。”
嘉靖皇帝一听,喜出望外,终于找到了崇道与女色的统一,使自己的淫乐有了理论根据。陶仲文诡秘地说:“只要有幼女入宫,皇上既可以采阴补阳,又可以炼丹壮体,真是一举两得呀!”
嘉靖皇帝心想幼女进宫,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他立即下诏,以“博求淑女,为子嗣计”的理由,令各级官员向宫中进献幼女。
严嵩接到圣旨一看,哪相信皇帝会做这样的事,便又拿着圣旨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搞不明白,便大惑不解地问道:“皇上,征召八岁的幼女有何用啊?宫里又不办学堂。”
皇帝的眉头一皱不高兴地道:“朕令办的事,还要对你解释吗?”皇帝心想这首辅是老糊涂了,对这样的事怎么就转不过弯来呢?
面对圣旨,严嵩即使不理解也要去认真执行。
章四十九 青词媚神 寿诞难臣(3)
各地的官员奉了皇帝选秀的圣旨,如获至宝,便在民间鼠窜一通,肆意敲诈勒索。宣府有一个知县怀揣着皇帝的圣旨,径直到一户大户人家。他很早就知道这一家有一女孩叫玉秀,小小年纪便出落得艳丽如牡丹,纯洁似芙蓉,养在深闺不轻易见人,就是知县大人来了也吃闭门羹。这次机会降临了,知县大人哪里肯放过?他带上一班人马,抬着大轿,要把这女孩送到宫里献给皇帝。
女孩的父亲一听,大惊失色,辩解说:“我闺女根本不在选秀之列,你们怎么要违背圣旨呢?”
知县一听道:“朝廷规定十四岁以下,是包括十四岁的呀,怎么不在之列呢?给我把她带走!”
女孩的父亲用手拦住他们说:“慢着!我闺女已经十五岁了,不信你们看。”于是拿出政府的户籍证明,家里的佣人也一起出来帮忙说情。他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平常有什么请求,只要有理由,县府还是挺给面子的,这次女孩的父亲还想有以前的结果。
哪知,知县大人根本不理这一套,强硬地说:“十五岁离十四岁有多远?不是从十四岁来的吗?你敢违抗圣旨?本知县让你家闺女去侍候皇帝,这是你的福气呀,怎么还不服抬举?”说完,向随从做一个手势,示意他们进屋将女孩带走。
这时,女孩家的账房先生走过来与东家嘀咕几句,然后进屋拿出千两银子,悄悄递给知县说:“这是我家主人孝敬大人的,请您手下留情。圣旨不可违,但最终还不是县老爷您说了算,嗯?”
知县一掂银袋子,便知道它的重量,脸上即刻现出笑容说:“嗯,十五岁进献给皇上,是有点老了。好了,这次本知县就饶了你们吧。”
他在几天时间,便确定十多名八至十四岁的幼女,自己亲自送到京城去,以讨得皇帝的封赏。各地官员都将这种机会视为得宠荣升的绝佳时机,不到一个月,全国各地经过千挑万选,有一百六十多名幼女充入皇宫,形成一道别样风景,有诗曰:
西角鸦青双结红,灵犀一点未曾通。
自缘身作延年药,憔悴春风雨露中。
已经渐渐使皇帝失去兴趣的仙女叶玉娘,听说宫中收容了一大批幼女,又来了兴致,她对皇帝奏说:“这些幼女除了供皇上采阴补阳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哩。”
嘉靖皇帝满心喜悦地道:“瑜妃还能想出更好的法子令朕高兴吗?”
瑜妃肯定地答道:“是的,皇上,臣妾用她们身上的东西能做出使皇上健康长寿的宝贝来,那东西比人参还珍贵哩。”
皇帝睁大两只眼睛问道:“是什么?你赶紧做出来给朕看看。”
不管皇帝怎么追问,瑜妃就是不讲给他听,只是说道:“只要皇上同意,臣妾就可以将它炼出来,皇上喝了感觉一定很好。”
仙女叶玉娘曾跟随陶仲文学过炼丹术,她就是要利用这些女孩的初次经血,加些铅药,经过高温烧炼,凝结成晶体,即为丹药。但这些女孩大多数岁数尚小,要等到初潮来临,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叶玉娘自有她的一套办法。不知她在哪里学了一手绝技,只要给那些女孩喝了她配制的中草药冲剂,不管是多大年纪的女孩,在一个月内都会出现初次月经。她将这些幼女分编成组,每次取多少经血,都恰到好处。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批丹药终于炼成,丹丸呈深褐色,看起来晶莹剔透,光滑润泽,叶玉娘给那药丸命名为“人元丹”。
嘉靖皇帝身在西苑,比在内宫中的心情要舒畅得多,现在除了在宫内的密室里采阴补阳外,就与陶仲文谈经论道。他心里挂记着严嵩为他修的豹房,只是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快速使身体强壮起来的能量超众的丹药。当瑜妃将新炼的“人元丹”展示给他看时,他突然一抓,夺过去喂到自己的嘴里。经严嵩对瑜妃丹药的试验,皇帝已经不怀疑其奇特的效果了,这次他是不想再把好事给那严老儿了。
哪知瑜妃看见皇帝的行为,急忙叫道:“皇上,不能这样干吃!”她说完,赶紧跑到御厨去。
嘉靖皇帝哪里听她的,早已把那颗丹丸嚼碎咽到肚子里去了。不一会,皇帝果然感到一阵口干舌燥,随即连连干呕。瑜妃在御厨端来一碗米汤说:“皇上赶快把它喝下去,兴许会好一些的。”
嘉靖皇帝的心里火烧火燎得难受,恼怒地将那盛着米汤的碗猛然一推,滚热的汤水全泼在瑜妃的身上,那景德镇的细瓷花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瑜妃忍着屈辱,又急忙跑到御厨端来一碗同样的汤,哭泣着说:“皇上,快喝下,否则臣妾可担当不起了!”她刚说完,德兴已经将御医喊到了殿前。
皇帝的眼皮无力地闭上了,嘴张着直喘粗气。御医拉过皇帝的肘腕把脉,摸了半天也找不到脉搏。太医又换着摸另一只手腕,那脉搏微弱得没有感觉。
瑜妃的双手端着碗,从御厨往这边快步走来,她额头上冒着汗珠说:“只要皇上喝了这碗米汤,就会好些的,太医不必惊慌。”
嘉靖皇帝再也不敢发脾气了,只得乖乖地听瑜妃的话,将那碗米汤慢慢地喝下去。嗨,经过米汤一润,咽喉的干燥焦热果然减轻,又过了一会,心里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