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主-嘉靖皇帝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一个老臣并不想按迟到的先后顺序排队,而是径直走到大殿门口,试图用有力的双臂拉开侍卫,冲将进去:“滚开!在这碍手碍脚的。”
陆炳严正地说:“这是皇上的口谕,你敢抗旨?”
“皇上?皇上是叫我们来上朝的,不是让我们在外面站的。”老臣大声吼道。
早已有人将此事禀报皇上。朱厚熜问杨首辅道:“那闹殿门的是何人?”
杨廷和顿一顿说:“禀奏皇上,那人是九卿之首王琼。”
朱厚熜听后,心里咯噔一下。一个老臣竟敢如此无礼!太小看朕了。想到此时没有回旋的余地,开口喝令道:“将那闹廷的老贼拿下。”
杨廷和一听,目瞪口呆,心想自己本来与王大人有隙,倘若将王琼押至殿前,他看到我也在此,不怀疑是我向皇上进的佞言?于是忙对朱厚熜道:“皇上息怒。王尚书向来直耿,可能是侍卫的态度不好,才发生龃龉的。待老臣先去看看再说。”
“免了。朕倒要看看他的资格有多老。”朱厚熜根本不听杨廷和的劝告。
侍卫将九卿之首王琼押至正殿,令其跪在皇帝面前。
那王琼的经历,如果算上眼前的小皇帝,已是四朝元老。在这之前,官已做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领九卿之首,一品大员。早在朱厚熜登基之前,王琼就不同意由他来继承皇位。有一天早朝结束时,王琼偶观天象,对杨廷和戏言道:“连日这样暴晒,这天真让人担忧啊。古书上说若太阳泛红,说明是女人掌权哩。”
杨廷和笑笑回答说:“现在就是皇太后以懿旨主持大政,不是女人掌权是什么?”
王琼更加神秘地说:“恐怕应验不止于此吧。”他万万没有想到,如今皇上重振朝纲的举动应验到自己头上来了。只见他上前跪拜道:“老臣叩见皇上!”
朱厚熜一拍龙案道:“你可知罪?”
“望皇上明示。”王琼满不在乎道。
皇上气得血冲脑门,但他强压怒火,大声令道:“朕明示你领五十大板。”说完令左右拖下去当场执行。
站在外面的大小官员见此景,吓得双腿打颤,不知皇上将如何发落自己。正在大家胡思乱想时,从正殿走出太监崔文,他站在大门口高声念道:“皇上口谕”众官一听,急忙跪拜于地,贴耳聆听:“所有迟到官员,记账二十大板,若有再犯,合并执行。”
众官员听罢,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慢慢地,关于小皇帝如何闻鸡晨读、秉烛勤政的事在朝廷流传开来,有些庸臣再也不敢怠慢朝政之事了。一时间,朝廷的政风焕然一新。
转眼到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遵旨拟就出关于皇帝父母尊称的奏文,要提交群臣讨论。奏文实际上是根据杨廷和的意见拟定的,但只要获得文武百官的一致通过,就可以作为廷议奏折禀奏给皇上,这对皇上的影响会更大些。奏文说:
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供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时大司空师丹以为恩义备至。今陛下入承大统,宣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继兴王后,袭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王伯而不名。范镇亦言,“陛下既考仁宗,若复以濮王为考,于义为当。”乃立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为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日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今兴献王以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
奏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大有打压小皇帝之势。朱厚熜尚未看完就把奏疏往龙案上一甩,愤怒难耐地说:“放屁!难道说父母是可以随便更易的吗?”
“万岁爷,谁又惹您生气了?”侍奉在一旁的德兴关切地问。
“好,德兴,你去把礼部毛澄毛尚书给朕找来。”
章六 重振朝纲 大礼为先(3)
毛澄接到谕令,一刻也不敢耽搁,生怕迟到了受责罚。他匆匆赶到乾清宫,行罢大礼。皇帝也不说让他平身,只好一直跪在那里。
朱厚熜拿着奏疏道:“你身为礼部尚书,竟写出如此无理奏折。朕问你,父母是可以更换的吗?”
毛澄被问得无言以对,但略一思索说:“禀皇上,臣等只是以史为据,不敢乱礼。”
“什么?照你的意思,父母是可以更换的喽。”说着将奏疏往他面前一扔,“拿回去再议。”
毛澄捡起奏折,慌乱的告别礼也未行,匆匆退出大殿。
朱厚熜想不明白,自己身为大明皇帝,应该是说一不二的,怎么为了一个小小的父母尊称,一班大臣就如此不给面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想想自己初来乍到,势单力薄,时至今日不曾有一个重臣站出来为朕说话。在生活起居上都是皇太后安排好了的,俨然朕就是她的亲儿子。哼,太后、杨首辅联合起来,欺朕弱小,想逼朕改变自己的生身父母。哼,办不到。
小皇帝想到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只有这样才能想朕所想,做朕所做。于是开始考虑网罗人才。首辅杨廷和此时在朱厚熜眼里还是一个真正的忠臣,这是肯定要留用的。不说别的,就说他排开各种阻力,一手将自己扶上皇位这一点,功可盖世。对了,找杨首辅商议一下。为了成就大事,朱厚熜暂时压住刚才的不快,立即命德兴去请杨廷和。
杨廷和此时正在张皇太后那儿,向太后禀报小皇帝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在谈到大礼仪称奉时,首辅说:“我看这场争论不可避免。我听毛尚书说,皇上对廷议的奏折意见很大,已经发回重议。”
张皇太后说:“刚刚继位几天,就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拖他一些日子,看他怎么办。”
“我和毛尚书等阁臣的意见是除了拖延外,还要坚持廷议。皇太后,礼仪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不能因此而遭受破坏。”杨廷和补充说。
张皇太后发话道:“杨卿说的极是,就这样办吧。对小皇帝的倔强脾气该拦的就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会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
杨廷和致谢告别皇太后,刚一出门就看见德兴往这边奔来。杨廷和早就认识皇太后身边的这个小太监,所以主动打招呼说:“小德子,跑回来看太后的?”
德兴急忙说:“首辅快去,万岁爷传您的旨哩。”
“小德子,记住,莫对皇上说我在太后这儿,啊。”
德兴向杨廷和传了旨,跑到太后那儿玩去了。
杨廷和到达皇帝行殿,见皇上正在看奏折。这都是武宗皇帝殡天以后积压的折子,朱厚熜越看越感到革除弊政的迫切,真是举朝上下,百废待兴呀。
杨廷和进到殿内,跪拜道:“臣叩见皇上。”
“起来,免礼。”朱厚熜一反严肃,和颜悦色地说,“杨首辅,朕这几天总在考虑,还有哪些大臣一直闲居未用,朝政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呀。”
这话正说到杨廷和的心里。他也在考虑向皇上建议恢复一批前朝强令致仕大臣的职务,现在皇上考虑到了,真是难能可贵。于是说道:“皇上所言极是。”只听他如数家珍,将前朝武宗皇帝致仕的大臣一一道来。
费宏,字子充,成化丁末科状元。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即被命为礼部尚书,次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当南昌宁王朱宸濠交结钱宁,妄图恢复护卫制度时,费宏第一个站出来极力反对,终遭钱宁等奸人的陷害,被贬回乡。之后宁王又毁其坐船,毁其家产,掘其祖坟。
孙交,为武宗时期的户部尚书,在任时周密规划朝廷费用,却得罪了宦官而被致仕回家。
还有正直的工部尚书林俊、原都察院左都御史彭泽……
朱厚熜听着听着,心中产生一种渴望,恨不得立即把这些闲居名士请回朝廷。朕现在若重新起用他们,给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回报朝廷。他与杨廷和刚谈完,小太监德兴回来了。
朱厚熜问:“德兴,这会儿跑到哪儿去了?”
“奴才……奴才在外面玩。”德兴看着首辅,不敢说到皇太后那儿,撒了一个谎。
“好你个小东西,说话吞吞吐吐,心里一定有鬼。”朱厚熜看德兴急得满脸通红,就故意吓唬他。
杨廷和见此,插话道:“也许小德子才跟皇上,胆子小哩。”说完告谢皇上,退出殿堂。
朱厚熜有意向杨廷和透露招揽人才的想法,是有他的用意的。想想自己初登皇位,坐在龙椅上环顾左右,没有一个知根知底的侍臣,尽是一班面孔陌生的前朝老相。如果直接重用王府家臣,又恐京城旧官不服,处处与朕作对,岂不阻碍了朕为父母的封号?更不要说推行新政了。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向杨首辅示意,凭他在官场几十年的经验,不可能不理解朕的心思。在这之前,新帝已禀请皇太后懿旨,决定留用前朝一班阁老大臣,杨廷和等老臣都心里清楚,并对这一明智之举充满感激。
果然,第二天杨廷和便奏请皇上,提议迁升陆松为锦衣卫副千户,严嵩为南京翰林院侍读、掌院事,右长史、吏部侍郎袁宗皋文略与护驾齐并,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同时,将兴献王妃蒋氏大嫂的儿子蒋轮封为伯,将二嫂的儿子蒋荣也赐封礼祀官田宅。祖母邵氏、母亲蒋氏诸至亲俱以皇亲相称。
朱厚熜对祖母怀有深厚的感情,除安排好她的生活之外,钦命邵太后之弟邵喜为锦衣卫指挥使,之后又封其为昌化伯,赏赐无数。
眨眼之间,新帝在皇宫不再孤独,只是更加想念远在安陆的少女红莲。朱厚熜遣使回王府迎接母亲时,已经交代使者要将红莲姑娘一起接到北京,只是不知道红莲姑娘能不能成行。
十二岁的小姑娘已经心事重重,却无法表达。朱厚熜想到此,才知道自己感到空虚异常,原是一心想见红莲姑娘,于是决定再派使臣带旨速速赶往安陆,完成对红莲姑娘的思念。
“德兴,德兴。”朱厚熜连喊几声,不见德兴的影子。“这小东西跑到哪儿去了?”朱厚熜自言自语地说。
“皇上,奴才在此。”
朱厚熜回头一看,乃是太监崔文。问道:“德兴呢?”
“禀皇上,奴才看见他溜出宫玩去了。”崔文胡诌一句道。
“这小东西是要挨揍了。崔文,去把陆松喊来。”皇帝吩咐说。
这时只见德兴引着一个小宫女来到文华殿,看见皇帝正在殿门口,吓得气都不敢出,悄悄地往后面绕去。朱厚熜见状,厉声问道:“你个小坏东西跑到哪儿去了?躲躲藏藏的,一定有鬼!”
章六 重振朝纲 大礼为先(4)
“奴才……奴才看皇上您天天不高兴,就把她带来跟您玩的。”在德兴吞吞吐吐地回话时,小皇帝已经将眼睛盯住了那个小姑娘。只见她面容清纯,仪态端庄,一双细眉不动声色,两只凤眼道尽风情,仿佛就是自己思念已久的红莲站在面前,于是惊讶不已,刚才对德兴的不快一扫而去,平静地说:“你进来吧。”并指着小姑娘问道:“她叫什么名字?”
德兴怯生生地答道:“她叫妙菁,是庄肃皇后宫里新来的。”
嘉靖皇帝略有所思地重复着:“妙菁?新来的……”他本想问问清楚的,但转念一想与人初次相见,盘查来盘查去,别吓着她,不如以后再说吧。
武宗的遗孀庄肃皇后,朱厚熜应该喊皇嫂。他没想到在皇嫂的后宫里就藏着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儿,心驰神往,哪还有心思再看奏折。他按下手头的要事,提议和德兴妙菁一块儿玩耍,两个小伙伴哪有不高兴的道理?
“玩什么呢?”小皇帝问道。
德兴抠抠脑袋想想说:“就玩摸媳妇吧。”
“好好好。”小皇帝拍手赞成。三人分工:妙菁扮媳妇,他们两人扮新郎。德兴找来两块红布分别将自己和皇帝的眼睛蒙住,就开始抓妙菁,谁先抓住,妙菁就是谁的媳妇。
小皇帝朱厚熜对这个游戏特别认真,只见他东摸摸西撞撞,怎么也碰不到媳妇。那妙菁真是乖巧,她故意走响脚步,将德兴和小皇帝引往一起,看两个蒙面人为了抓住媳妇,小心翼翼地随着脚步声而来,待他们快要碰面时,方才不声不响躲开。两人互相听到对方的呼吸声,悄悄地憋足劲搂住对方,又听一旁的妙菁笑出声来,这才发现上了“媳妇”的当。
此时陆松来到大殿道:“微臣拜见皇上。”
朱厚熜正玩得高兴,根本没听见陆松的禀报。陆松只得加重语气道:“微臣陆松拜见皇上。”
皇帝听陆松已来,早已忘记叫他来做什么,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不要捣乱。”
陆松惊讶不解,本想一走了之,但一想自己是王府老臣,如今皇上还小,是不是把什么事玩忘记啦?于是决定等一下再说。
皇帝抓得气喘吁吁,妙菁见状,就不再认真,而是放慢了脚步,果然被小皇帝抓个正着。只见朱厚熜紧紧搂着妙菁,趁机在她的粉脸蛋上亲了两口,羞得妙菁低着头跑出了宫殿。朱厚熜“哎哎哎”地欲出去追赶,突然看见陆松还在那儿坐着,没好气地说:“朕不是叫你回去的吗?怎么还坐在这儿?”
陆松也没好气地反问:“不是皇上派人喊我来的吗?”
小皇帝想了想,这儿已经有个红莲姑娘啦,还派使臣回安陆做什么?犹豫一会儿才说:“没事了,你回去吧。”
陆松只得蔫蔫地离开。
朱厚熜登基当皇帝的热闹迎奉场面很快过去,代之而来的是没完没了的繁琐的朝政事务、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感到宫中的人际关系犹如激流中的巨大漩涡,自己则处在漩涡的中心,不管你释放出多大的能量,都被这漩涡消耗得干干净净。也许这就是朝廷,这就是当皇帝的乐趣吧。朱厚熜想着这些并没有一丝的害怕,相反总想在这漩涡中有所作为。
今天早晨,他看到一本奏折,上奏人是福建道监察御史王钧。奏折说“司礼监太监韦彬与逆恶江彬结为姻亲,内外盘踞;御马监太监张忠、于经、苏缙,争功启衅,排陷忠良,结怨黎庶,导引巡幸,流毒四方。其他如宣府镇守太监刘祥、总兵都督朱振、巡抚都御史宁杲,侵盗边饷;甘肃镇守太监王欣、总兵都督柳涌、巡抚都御史文贵,引外夷以窥伺中国。此数臣皆江彬之党,今江彬既捕治,此辈亦亟赐并处,以明法纪,以清奸党。”小皇帝对此很感兴趣,反复看奏,认为这本奏折来得及时。
“万岁爷,有礼了。”突然,韦彬蹿进大殿。
朱厚熜一惊,奏折掉在地上。抬头一看,见是韦彬,问道:“你来做什么?”
“奴才怕万岁爷寂寞,特给您弄了一只鹦鹉,您看它多机灵。”为了证实自己的话,韦彬转过来对鹦鹉说,“喊‘皇上万岁’。”
那鹦鹉看看小皇帝,扑棱一下翅膀,学舌道:“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小皇帝听了,脸上露出笑容,说:“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多弄几只才好玩呢。”
韦彬看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糊弄说:“这是奴才花八百两银子,在鹦鹉国买来专门送给皇上的。”
朱厚熜忘了奏折之事,站起来走向鹦鹉,开始用手逗那鸟儿。德兴见状走上前去,将奏折捡起来重新放到龙案上。
这韦彬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作为太监,他是正德武宗时期有名的“八虎”之一,早已臭名昭著。新帝朱厚熜继位后,韦彬曾上奏皇上,请求免去其弟弟韦英的爵衔,自己主动辞职闲居。他的这一举动很快被朝中大臣识破。原来韦彬是想与新帝玩诡计。他知道自己罪大恶极,难平众怒,只好选择主动辞职,以逃罪责。给事中徐景嵩等人先后上疏皇上,揭露韦彬的罪恶,称他附和刘瑾,结姻江彬,宜置极典。
韦彬离去,小皇帝对这个玩宠物的太监十分厌恶,倒也念他迎驾有功,并且协助杨廷和逮捕了江彬,决定给他最轻的处罚。便在奏折上批道:
驱逐皇宫,回家闲居。
还有一只“八虎”也在继续侍君,他就是谷大用。他在正德刘瑾作乱时,提督西厂,威风凛凛,作恶多端,罪恶累累。但他也有迎接新帝登基之功,小皇帝仅仅将他降为奉御,命居南京。
听说皇上对正德“八虎”进行了打击,朝廷上下开始活跃起来,纷纷上疏皇上,要求彻底铲除宦官作乱。朱厚熜乘势对宦官乱政的积习发动强势攻击。
张永,提督十二团营兼管神机营。他虽然为“八虎”之一,但在铲除大宦官刘瑾时立有头功。武宗驾崩以后,在关键时刻协助杨廷和逮捕江彬,亲督九门防变直到朱厚熜登基。鉴于其行为的复杂多变,小皇帝诏令其闲住,后又降为孝陵奉御。
对于勾结江彬,为虎作伥的太监李镇、张奎、陈贵、丘聚、张雄等数十人则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一时间,朝廷里的宦官势力遭受到了致命打击。
朱厚熜对即位诏书中特别提到的一大要案很感兴趣,特传杨廷和,让其详细讲述。
杨廷和接到口谕,高兴异常,心想这小皇帝虽然近乎顽童,但做起事来也还细致,辅助这样的皇帝,真是大有作为。
杨廷和在诏书中提到的是“写亦虎仙案”,他向新帝讲道:
武宗时期,写亦虎仙本是哈密卫都督,吐番酋长脱脱归西后,他辅佐脱脱的同宗子嗣陕巴(已经继封忠顺王)。虎仙看王子年幼无知,私下大肆勾结吐番将领共同作乱,迫使小陕巴带印潜逃。这正中他的下怀,陕巴逃走后,虎仙擅自做主扶立真贴木儿为王。但这个傀儡王真贴木儿不为人们承认。有一个州的巡官后来诱捕了真贴木儿,又将陕巴送回哈密国复位。陕巴吸取教训,加强宗国权威,病故前又立其子并牙即为王。
章六 重振朝纲 大礼为先(5)
写亦虎仙意识到不可能再获取王位,便跑到甘肃,以进贡的方式来获取赏赐,盗取军饷,由此积聚本钱做买卖,很快成为当地巨富。但是这位虎仙仍然不甘寂寞,又开始勾结满速儿等部族侵略甘州和肃州。幸亏镇巡官发现,及时奏知朝廷。朝廷迅速派都御史彭泽统兵到甘州驻扎,强令已抢占了哈密城的满速儿奉还金印,护送并牙即归国。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十一月,虎仙煽动满速儿,率兵推倒嘉峪关南的城墙,攻掠肃州。而他则在关内大造铜枪铁炮等火器,暗中支持满速儿。满速儿骑兵所到之处攻克乱骨堆、中截、大庄等堡垒,杀死掌堡军将。守备在肃州的兵备副使陈九畴加强防范,一举抓获犯军高彦名等人,才幸免城破。满速儿见无法攻破肃州,只好撤兵退到关外。在退兵之前,满速儿憎恨写亦虎仙的反复无常,挑拨离间,修书一封,派密使送到肃州镇巡官手中,道出真相说这次侵犯之事,都是写亦虎仙一人唆使的。如今,他已看清了虎仙的真面貌,不会再听他的了,建议大家讲和。至此,肃州边关才趋于安定。
杨廷和说,其实虎仙已被官军捉拿归案,定为谋反罪,按律法应该立即斩首的,其间却出现了奇迹。虎仙依仗财大气粗,平常上结官宦,下交镇守,织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此时更是派他的亲信上下活动,广施贿赂,兵部便以招情不明为由,将虎仙等人提解到京,经法司与锦衣卫会审,隐去谋反叛逆之罪,仅判徒刑两年半,并留工部做劳役。其间虎仙更是神通广大,赠金送银,巴结上太监钱宁,使之设法买通武宗近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武宗面前巧为蛊惑,转眼间,虎仙竟改姓为朱,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擢升锦衣卫指挥使,伴随武宗南征巡游,耀武扬威。其儿子、女婿皆成为武宗近侍,从此再没有人敢招惹他。
小皇帝听到这里,右手情不自禁地往龙案上啪地一拍道:“岂有此理!一帮狗官贼宦如此欺骗皇上,该斩!”
杨廷和说:“以后的事皇上您都知道了,锦衣卫已奉旨将虎仙捉拿送往刑部审判。与虎仙有关的心腹、亲党、部下以及在肃州的妻妾家人都一并捉拿归案,现在正等着皇上判决哩。”
小皇帝听后,拍手称快,禁不住说“好!”并对杨廷和道:“杨首辅,你传令刑部,对虎仙等奸人立即斩首。”
“遵旨。”杨廷和说完欲退,朱厚熜又道:“哎,杨首辅,还有各镇守太监的案子,也命人整理一下,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地方镇守宦官坚决绳之以法。”
小皇帝说的地方镇守太监,是有来历的。明代武官的职衔等级分为镇守、分守,统领一方兵权者为镇守;独领一路兵权者为分守。那时候,各省都设有镇守总兵官,掌握一省的兵马大权。时间长了,朝廷对握有重兵的镇守有些放心不下,皇帝便派亲信太监前去监视,逐渐就有了镇守太监的设置。朝廷对这一职务的权限有明显的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太监也插手地方事务,发展到正德年间,有些镇守太监已经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他们既手握兵权,又控制地方,于是乎,克扣军饷,役占兵丁,贪污受贿,盘剥百姓,无恶不作。更有甚者,自恃是皇帝的亲信,动不动就凌辱、诬陷地方官员,由此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杨廷和顺便说了宣府刘祥、江西邱德等镇守太监的罪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