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将这几位的简历整理如下:    
杨靖宇 :中共满州特委军委书记。    
生于河南确山。1923年到开封读书,期间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组建农民武装。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0月组织刘店农民秋收起义后,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领导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秋奉命到南满,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编、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任政治委员。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起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在抗击日伪军讨伐的作战实践中,总结提出了〃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等〃四不打〃原则和〃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游击战术。    
1934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40年1月在所部遭日伪军重兵围攻的险恶形势下,组织指挥部队分散突围。在得不到任何粮食补给的情况下,在冰雪山林中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遗体被日军割头剖腹,发现胃里只有棉絮、枯草和树皮。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被命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以资纪念。    
题外语:本片那几位自称游击战士的人,谈到当时的生活如何苦,可是没有一人提到吃草根、树皮。然而吃草根、树皮几乎是每一支中共游击队都发生过的事。    
赵尚志    
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    
1932年春,曾先后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1936年6月;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但因错杀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山东曹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到党内严重处分。    
1942年2月12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大理市湾桥村人。周保中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总指挥,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1917年2月,年仅15岁的周保中毅然从军,参加〃靖国护法〃战争。    
1922。11…1924年他在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    
1926年他到广东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    
1927年3月,周保中担任程潜第六军五十六团副团长。    
于1927年7月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12月,他担任六军十八师副师长,在湘、浙、豫等省从事兵运和联络工作。    
1928年底,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    
194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赴东北参加抗联领导工作。    
从1932年1月到1946年的14年中 ,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他曾5次受重伤,有一次肚子被子弹打穿,肠子流出来,他忍痛用手把肠子塞进肚内,又继续战斗。他曾用刮刀刮去被子弹打烂的皮肉,在不用麻醉的情况下,让人用铁工钳子把子弹拔出来,惊得部下目瞪口呆。他以自己的英勇行为,身先士卒,赢得抗联将士对他的无比信赖和爱戴。    
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周保中历任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绥宁反日同盟军军长、党委书记,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中共东北委员会委员、书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1950年2月,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省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    
1952年底,他调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    
1954年后,周保中相继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在中央〃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委员。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将军逝世于北京,终年62岁。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白杨嘴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同陈达帮结婚。1928年她一人回国,于春节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宁儿”,此后一直带着孩子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的秘密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遵照党的的指示到东北开展工作。    
1935年秋,赴珠河游击区工作,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中共珠河区委书记。同年秋兼任抗联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15日在同日伪军作战中负重伤,22日被捕,被捕后第10天,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敌人对其进行严刑审讯,她坚贞不屈,拒不吐实,因她伤处化脓严重,敌人不得不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看守警察董宪勋,女护士韩勇义,都是有正义感的青年,她向他们讲述抗联战士的事迹,争取她们逐渐由同情,羡慕到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她伤势见好后,她们共同筹划逃离医院,奔赴抗日游击区, 经过周密准备,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顺利地逃出哈尔滨, 29日上午7时,伪警务厅得知这一消息,当即跟踪追击,30日晨5时,伪骑警队在离抗联游击区不到20里的阿城县金家窝堡,追上了她们,3人被押回敌警务厅,1936年8月3日于珠河(今尚志)小门外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1岁。    
赵一曼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另外一封这样写道: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死不足惜,……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两份遗书字迹刚劲清秀(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里)。赵一曼这字字千钧的绝笔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气概,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    
《日本人记载的赵一曼被害经过》 http://adchina2000。51。/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22    
关于第二十八集《游击战》中的谎言    
片中语:“我们分别访问了战时曾在山区作战的前游击战士们。”——开始伪造历史了:    
浙东四明山游击区赵如琳:“中央已经退得远远啦,我们那个。。。浙江那个地方,换句话说没有国军部队,这都是叫地方部队。县政府嘛,县政府那有军队啊,没有的。只有警察。”    
1941年4月,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9000余人分7批渡过杭州湾,到达浙东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地区。这些抗日武装南渡后,立即与浙江地下党一道,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打击日寇,逐渐建立起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为何克希,是一位著名的将领。    
何克希(1906—1982) 四川峨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曾在 峨眉县 组织武装暴动,后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陈毅等领导下,深入江南 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副总指挥,东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东路司令员,江南行政委员会主任兼地方保安司令员,新四军第六师副参谋长。1942年后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第一纵队三旅 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政委。建国初期,曾任华东军区 特种兵纵队政委、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事学院装甲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后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五届全国政协委 员。1982年12月17日因病去世。    
察哈尔五台山游击区 李修仁:“因为我们那个没有薪水拿,没有钱嘛,没有薪水也没有薪饷。就是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那么贴个条子给这个村的村长,给我送500斤稻子或500斤面粉,或是武器。那时候在山西有鸦片,那时候日本人有种鸦片。要500斤烟土,烟土你知道就是鸦片啊。。。。就这样生活。”    
漏出马脚来了,那个年代五台山地区不产水稻,麦子也很稀少。过年时,能吃上一顿饺子的已是富裕户了。你一下要500斤稻子或500斤面粉,让村长从那儿变去?那个年代五台山区以高梁为主要粮食作物,李修仁居然想不到他顿顿吃的高梁。岂不奇怪?这只能说明李修仁是个冒牌货。    
海南五指山游击区 钟天作:“多数都是向敌人拿的啦,所以要打敌人的仓库。”    
很抱歉,1927年,共产党的红军就已经在五指山建立了琼崖支队,从此五指山区就牢牢地控制在共产党的手中。那时日寇还没发动918事变呢?1949年,琼崖支队配合李先念部登岛作战,将薛岳赶出海南岛。    
李修仁还谈到游击队用女孩子色诱日军,钻进炮楼侦察。    
这是一支什么部队?居然向村长要武器?要烟土?    
村长从那里获得武器?是花钱去买来还是杀鬼子夺来?你这游击队是干什么的?    
游击队歌里唱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送上前。李修仁居然连游击队的武器来源都不知道!    
进鬼子炮楼侦察,需要用女孩子色诱吗?女孩子进炮楼,必然是群狼宰羊,这是谁的战术?    
事实上,八路军、游击队要端鬼子炮楼,有许多种方法。    
鬼子住在炮楼里,要吃、要烧。这些需要全靠周围村庄的维持会供给。这就是可攻击的弱点。    
游击区的维持会长大多是两面人,有些甚至是共产党指派的。    
借节日劳军的名义,赶上活猪肥羊,挑上几坛烈酒,带着伙夫厨师。能不能进炮楼?    
借送粮草的机会,在粮草中藏上枪支,手榴弹,能不能进炮楼?    
用女孩子色诱,简直是天方奇谈!    
只能有一个结论:这个李修仁根本没打过游击战!    
鲁东崂山游击区 仇肇先:地雷自己做,(访问者:怎么做?)我们有专门会做地雷的。。。。。。。用土药,铁渣子这个掺进去。。。。。。    
中国的土火药掺进铁渣子,这样的地雷谁敢搬动?    
抗战期间,钢铁奇缺。除了正规兵工厂生产标准地雷外,游击队和民兵自制的地雷都是石雷、陶雷。有时甚至就在炸药包上堆放小碎石。这些土雷虽然在效能上不如标准地雷,却给了日本鬼子最大的困扰,因为工兵的探雷器对石雷、陶雷无效,反而被这些土雷所杀伤。    
这个仇肇先连上面的基本知识都不知道,居然能大言不惭地谈地雷战。    
这种伪造历史的做法实在是无耻!    
片中说:战时,陕西的延安是最大的游击基地之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部队,从江西井岗山开始,便以游击起家。战前,他们的游击对象是国民党,战时的对象虽然转向日本人,但并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攻击。    
片中在这里谈到了抗战期间的国共磨擦。双方都指责对方制造磨擦。那么,历史的真像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国民党地方派系军队的供应问题。国府在授予那些地方派系军队主官的军权时,同时要授于某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这就是一份执照,允许他掌管地方财政收入,筹粮吃饷。有多少兵,就有多大的地盘,这就是那些新军阀为保有自己的军队,对日作战不力的原因。国民党抗战不力的污名就是他们给戴上的。国共磨擦的根源也在于此。    
为了消除异己,国府往往将在共区边缘的新军阀的委任区划到共产党控制区内。    
在共产党控制区,民众都被共产党组织起来,当地政权也控制在共产党手里。这些新军阀自然在这些地区筹不到粮,收不到款。若只有小部份地盘在共产党手里,不致威胁到他的生存,他们也不会挑起争斗。但若是大部分地盘在共产党手里,或随着民众的组织动员,他们筹粮吃饷、抓夫拉差困难起来,他们就坐不住了。他们自持有国府发的执照,向共产党要地盘,要清除共产党所建的组织、政权。国民党正巴不得这样,也从行政、军队方面给予支持。可是共产党却不怵那一套,于是只好刀枪下面见真章。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新军阀打鬼子不力,闻风而逃,而打共产党却很卖力,全是为了生存二字。    
鬼子少,无法长期占据他的地盘,鬼子走了,他只要还有军队,还可以回来继续筹粮吃饷。    
而一旦被共产党所控制,新军阀们就无法再回来继续筹粮吃饷了。所以,共产党才是他们真正的大敌。    
抗战期间,国共磨擦的原因在于——国民党的一石二鸟计,新军阀为生存而战。    
第二十八集《游击战》——皖南事变    
当年在第三战区担任宣传工作的马树礼回忆国军和中共新四军作战的一段往事说:。。。。。要新四军撤退到长江以北?这一段话全是撒谎。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周恩来    
1。新四军的组成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同意将分散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1万2千余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    
这1万2千余人个个都有与国民党操家灭门之仇,国民党剿了两年都没剿灭掉。当中共派人上山通知他们接受改编时,有不少上山干部被他们当作“叛徒”冤杀,其中不少是弟杀兄、父杀子、妻杀夫的惨事。可以说这是一批共产党的铁杆兵,有多年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与国民党有深仇大恨,同样国民党也对他们恨之入骨。    
2、新四军的作战与根据地的扩大    
1938年4月,在国民党军队向西溃逃,武汉受敌威胁的紧要关头,新四军兵分两路,挥戈东进。其中江南部队在陈毅、粟裕等率领下,沿长江南岸向苏南挺进,于六月进到京沪地区,经过多次战斗,到同年十二月,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报据地;另一路江北部队在张云逸等率领下,沿长江北岸向皖东前进,于五月进入安徽的梁湖、无为、定远一带,建立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东进游击支队向徐州挺进,到达永城、毫州、涡阳北部一带,连战皆捷,并在这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同年八月,永城县长高雨亭率永城抗日武装千余人参加了东进游击支队,继而萧县抗战纵队在中共党员率领下也来参加;同年冬,胡晓初又率部千余人参加。东进游击支队因此扩大到七千多人,正式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润阳、蒙城、萧县、宿县、变县、怀远、风台等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对日寇形成极大威胁。从一九四O年开始,日寇调动重兵进行“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著名的有“四一战斗”与“六一战斗”。在“四一战斗”中,新四军击退了日伪二千余人的进攻,新四军第六支队一总队队长高雨亭英勇殉国。    
日寇集中驻扎在京沪线的兵力三万余人,于1939年4月21日分三路杀来。国民党第108师、第52师弃地而逃。新7师、第144师和第145师也不战而退。新四军得知敌人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驻守在军部附近的第一团及直属队,向三里店、峨岭一带进军;命令驻守铜(陵)繁(吕)地区的部队,坚决阻击由狄港、铜陵进犯之敌;同时动员武装民众,配合部队作战,进行坚壁清野。当新四军增援南陵的部队进入左坑附近时,驻守南陵三里店、峨岭一带的国民党部队早巳逃之夭夭。新四军孤军奋战,在左坑前面山地及涂塘、父子岭一带,同有飞机掩护的敌人步兵三千余人、骑兵七百余人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两昼夜血战,始将敌寇击退,击毙击伤敌兵一千多名。残敌向何家湾溃退,又遭新四军另一部截击,全部被击溃。新四军驻守铜陵、繁吕的部队,与进犯之敌在天门外、中分村、方村一带展开激战,历时十四天。敌寇死伤惨重,向后溃退。致四月底,新四军及广大抗日民众终于取得了皖南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日寇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上旬,集中一万多兵力,发动了对皖南的第二次“扫荡”。其目的一是巩固长江交通线,集中力量配合其对中国大后方进行战略进攻;二是乘秋收之机,掠夺一批粮食,以供军用。    
敌人主力分为两路发动进攻,其中的一路由铜陵深入,与新四军血战数日,死伤其多,残部向铜陵逃去;另一路由芜湖经黄墓渡,迅速、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部队的防地——麻桥、南陵,攻下三里店,迫近左坑、汀潭一带后,遇到新四军一团的坚决抵抗。与日寇激战一昼夜,毙敌六百余,迫使残敌向晓林败退。叶挺随即率领部队追击,在枫坑口又毙敌数百,缴获轻机枪及其它军用品一批。此时,进攻的敌寇弹药耗尽,军心动摇;新四军部队乘胜追击,准备配合驻守径县县城的国民党部队.于大河边夹击这股逃敌。不料,国民党部队早已撤离径县县城,致使日寇得以安然渡过大河,逃入径县县城固守。新四军连夜追击,将县城包围,冲杀四次,重创敌寇。国民党战区司令顾祝同、上官云相此时却强令新四军部队停止追击,将径县县城交与国民党部队,致使残敌得以逃出重围。    
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形成了长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的抗日游击区。并着手在一年以内改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按照这一设想,新四军决定东进黄桥,建立根据地。    
3、黄桥保卫战(这就是马树礼所说:打死国军军长的一战)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确定东进黄桥的方针之后,部队在扬(州)泰(州)地区休整了一周,随即于1940年7月25日出发,在7月26、27日通过口(岸)泰(兴)线上的寺港口、缪湾等李明扬、李长江防区。通过时,李部如约让路,并朝天鸣枪,新四军则佯作夺路而过的样子。韩德勤得知苏北新四军东进的消息,当即命令何克谦的保安第四旅由黄桥及其以南地区向北进攻,同时命令陈太运率税警总队自曲塘南下至北新街一带,企图实行南北夹击,消灭新四军东进部队于运动中。    
对此,新四军苏北部队采取了不同对策:在击溃陈太运的两个团并歼其一个多营以后,如数遣返了俘虏,主动地送还了部分枪支,警告他不要跟着韩德勤打内战,应该团结抗日;与此同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第二纵队占领黄桥以北及东北的蒋垛、育溪、营溪,以第一纵队占领般经,截断何克谦的退路,以第三纵队攻占黄桥及其以南地区。28日经过一夜激战,以上各部均胜利完成任务,于29日凌晨共歼国民党顽固派何克谦部主力近两千。在中共团结抗日的号召下,何克谦部两个团由陈宗保等率领于战后起义。    
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新四军部队的迅猛发展,韩德勤感到莫大威胁。于9月3日,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向新四军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天长、六合的日寇以步兵一千五百余人,骑兵数百;在9月5日,攻陷了新四军在路东的中心区马集、竹铁集、舜山、半塔等地,与韩德勤遥相呼应。这次进攻很快被击退。    
韩德勤于是亲自指挥二十六个团共五万余兵力,于1940年10月3日,进攻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部队(作战人员为5000人,把机关、后勤、文宣部门算上共7000人)。新四军苏北部队决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机动突击力量,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李明扬、李长江、陈太运及日军都密派人观战。    
10月3日,首先进入战斗的是韩德勤的嫡系主力翁达旅,3000人,一字长蛇,拉了9华里长。新四军主动出击,将翁达旅截为几段,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