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唐后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军巴山大呼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留得李世民在,汗王就难以统率万邦。不如趁此机会,杀进长安,灭掉大唐,杀死唐天子,以了汗王多年的夙愿。”
石铁虎道:“臣这次奉旨入唐,发现大唐帝国空有虚表。秦琼、罗成,病的病,不在的不在,余者大都是年迈的老朽和庸庸碌碌之辈,臣还发现,沿路的关防并不坚固,只要汗王愿意出兵,臣敢保一年内,至多一年,就能拿下长安,三年就能攻占整个天朝领土。”
郡王齐齐朗杰把大嘴一咧,笑着说:“大唐朝不但物阜民丰,山川秀丽,听说还多出美女。到那时候,在座的诸公哪一位不弄他三十个五十个的,啊,哈哈哈哈。”
齐齐朗杰的话,引起众人的兴趣,一个个笑逐颜开,垂涎三尺,就好像已经达到了目的似的。最后,一致同意发兵犯唐。
军师哈依格道:“唐帝国地大物博,人口密集,山川秀丽,遍地是金银财宝,确实是得天独厚、最使人向往的地方。不过,从历代兴衰看来,这个国家是很难征服的。请汗王不要轻举妄动才是。”
保康王不悦,冷笑道:“依你之见,是不出兵喽?”
“不,臣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咱们应该谨慎对待。”
“何谓谨慎对待?”
“回汗王的话,依臣之见,咱们先养精蓄锐,按兵不动,命令五王先出兵。让他们骨肉自相残杀。倘若五王胜了,咱们坐享其成;倘若他们两败俱伤,咱正好乘虚而入,收拾残局。退一步说,即使唐帝国战胜了,他的人马也会消耗大半,人困马乏,粮饷两缺。到那时,我们再把雄兵放出去,岂不事半功倍?”
“嗯!有理,有理。”
保康王虽然专横残暴,但极其英明。他马上采取了哈依格的建议,立即派专人催促五王进兵。
这五王都是谁?他们是天顺王杨度,南阳王朱伍登,潞州王单天长,夏明王窦永山,后汉王刘黑闼。这五路人马都聚集在玉门关外的安西和巴里坤一带。他们都是隋朝残部和反对大唐的势力,如今纠集在一起,共有人马二十多万,他们当中实力最大的是后汉玉刘黑闼。
五王接到赤壁保康王的诏旨,喜出望外,立刻祭旗出发,分兵两路,向长安杀来。哪两路?一路由天顺王杨度、南阳王朱伍登率领大军十万,横跨旱海,翻越贺兰山,直扑贺兰关;另一路由后汉王刘黑闼、潞州王单天长、夏明王窦永山率领雄兵十五万,出玛曲、迭部,偷渡白龙河,取成都,直扑阳平关。两路人马左右呼应,对长安进行夹击。
且说天顺王杨度,乃隋炀帝杨广的亲叔伯兄弟,岳王杨素之子。隋朝灭亡时,他率领家眷逃往西夏,自立为天顺王,在西夏招兵买马,积草屯粮,收集隋朝残部,成为一支反对大唐的顽固势力。杨度的宗旨是灭唐兴隋,企图恢复已经灭亡了的隋帝国,由他主宰天下。
南阳王朱伍登乃南阳侯伍云兆之子,后被朱灿收养,故名朱伍登。他的养父朱灿,曾自称南阳工,属于十八家反王之一,后被大唐所灭,朱灿战死,朱伍登率残部逃往塞外,投靠突厥,仍举着南阳王的大旗称雄天下。他不像杨度的野心那么大,只盼收复南阳,光复父业,做一路诸侯就满足了,在五王当中,他的人马最少,位次居后,可他的武艺是一流的。跨下宝马桃花驹,掌中一条八十二斤重的独龙宝铲,有万夫不当之勇。所以,他担任了前部正印先锋官,率本部三万人马在前边开道。一路上攻必克、战必捷,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一个月的工夫,就夺乌海,占陶乐,克平罗,定新城,直杀到贺兰关下。
这贺兰关乃长安北部的重要门户,唐帝国一向派重兵在此驻守。总兵官张公瑾,副将白显道、屈突通、屈突盖,这四员大将都是当年的瓦岗英雄,身经百战,武艺精湛,因此被派到这里。为了防患未然,这次的庆贺大典,他们都没能参加。
闲言少叙,且说张公瑾连连接到战败的消息,心急如焚,一面派人飞报长安,一面整顿人马守住城池。他先派屈突通、屈突盖各率五千兵马在关前扎下东西两座大营,与贺兰关成为犄角之势。又命白显道领兵巡城,还派人把城里的老百姓组成联防,配合官军巡逻放哨,维护治安。
贞观元年夏五月,朱伍登的大军杀到关下,直犯唐营。屈突通引兵出战,与朱伍登会于郊外。屈突通把唐军布成方阵,步兵居中,骑兵护住两翼,他立马在土坡之上,手提长矛,往对面观看。但见“南阳”兵滚地而来,旌旗遮日月,刀枪似麻林。为首一员大将金盔金甲大红袍,胯下大红马,掌中横端一条大铲。面如晚霞,五官端正,看年纪也就在三十岁上下。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在他的身后有一面皂纛旗,旗上绣着四个大字,“南阳王朱”。左右还有一副门旗,旗上大书一副对联,上一联:“报父仇兴兵雪恨”,下一联:“复旧业直捣南阳”,旗下闪出几匹战马,马上坐的都是盔甲全身的将军,一个个手提利刃,虎视眈眈。屈突通看罢,用矛一点,高声喝道:“何处来的狂徒,胆敢进犯大唐疆土?”
朱伍登马往前提,也选了一座高坡,厉声答道:“某乃南阳王朱灿之子朱伍登是也!你是何人?”
“边关大将屈突通是也!”
朱伍登笑道:“原来是无名的鼠辈,你还敢与本王争斗不成?”
屈突通大怒,拍马摇矛,直奔朱伍登扑来。朱伍登也冲下高坡,晃掌中大铲迎敌。
二马相交,矛铲并举杀在一处。也就是十几个回合,屈突通力法,招数散乱。朱伍登暗喜,拼力进攻,大吼一声,斩屈突通于马下。
唐兵见主将阵亡,群龙无首,军心浮动,被南阳兵杀得大败。忽听左翼炮响连天,有人喊道:“弟兄们不要乱,屈突盖来也!”
败散的唐兵稳住阵脚,重新聚结起来。且说屈突盖从探马口中得知哥哥阵亡的消息,肝胆皆裂,离开营盘,到军前替兄报仇。
朱伍登把副将赵海山唤到马前,耳语道:如此这般,赵海山领命去了。朱伍登交待完毕、催开战马,来战屈突盖,二马盘桓,二十多个回合未分胜负。原来屈突盖的本领比他哥哥大得多。掌中一条大铁枪,也有万夫不当之勇。
朱伍登杀得性起,缠着屈突盖不放,直杀得难解难分。忽听唐兵一阵大乱,有人喊道:“不好啦——大营被劫了!”
“坏了,家被人家端了!——”
屈突盖听了大吃一惊,偷眼观看,见大营那面火光冲天,隐隐约约传来哭喊声和呼救声。屈突盖暗道不好,无心恋战,拨马便走,他打算把营寨再夺回来。迎面正遇上赵海山,赵海山大笑:
“你的营寨已被某家占了,你腹背受敌,跑不了啦!”说罢举刀便砍。屈突盖料知败局不能挽回,夺路而走,迎面又被朱伍登拦住。不过三合,屈突盖受伤落马,死于乱军之中,朱伍登连伤唐军两员大将,夺占两座营盘,士气大增,命人挑着屈氏弟兄的人头,直逼贺兰关下。
这时张公瑾、白显道正在城上巡逻,已得知屈氏弟兄阵亡的消息,真是又惊又恼。但见唐营两座大寨火光冲天,败兵像潮水似的退了下来。张公瑾急令官兵用弓箭掩护,把败兵放进关来,还没等败兵进完,南阳兵就杀到了。张公瑾怕敌军混进城中,只好命人把城门关闭,扯起吊桥,把几百名没有进城的唐兵关在城外。这些唐兵叫苦不迭,手指城头破口大骂。有人说:“骂也无用,干脆投降了吧。”于是这些人放下刀枪,被俘虏了。张公瑾目睹此景,心如刀绞。
朱伍登飞马来到护城河边,命人摇晃着屈氏弟兄的人头,向城上示威。白显道大怒,向张公瑾请令:
“大哥给我三千人马,是死是活我也要把人头夺回来!”
张公瑾摇头道:“不可,不可。敌军连胜两阵,锐气正旺。我军新败,锐气已衰,宜守不宜战,休要中了敌军诡计。”
“难道我们认输了不成?”白显道都要哭了。
张公瑾劝说:“兵家胜负乃是常事,岂能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下定论?来日方长,再战不迟。”
白显道不敢抗令,盯着城下南阳兵怒不可遏。
朱伍登望着城头,高声喝道:“唐兵听着,叫你家主将与我搭话。”
张公瑾从垛口探出身说:“我就是主将,你有话说吧!”
朱伍登又把马往前提了几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本王亲提虎狼之师,所向无敌。量你这小小的贺兰关,岂能将孤挡住?劝你放聪明些,及早献关投降,不失封侯之位,若忠言逆耳,破城之日,玉石俱焚,你追悔不及矣。”
“呸!”张公瑾指着朱伍登骂道:“黄口孺子,休得胡言,天朝大将,铁骨铮铮,岂能保你!容某将你抓住,千刀万剐!”
朱伍登大怒,把铁铲一摆,喝令攻城。南阳兵闻风而动,分成十队,架着云梯,背着沙袋,填河攻城,张公瑾吩咐放箭。霎时箭如雨发,矢石,火铳,像下冰雹似地奔南阳兵投下。
朱伍登见军兵死伤惨重,不得不下令撤兵,在关前立下营寨。
次日天明,南阳兵再次攻城,又被唐兵击退。书说简短,朱伍登连攻了数日,未能攻破贺兰关,反倒伤损了两千人马,只好向杨度告急。
杨度闻报,亲提大军从平罗开赴前敌,离城五里安营下寨,与朱伍登遥相呼应。
朱伍登听说天顺王兵到,立刻带上亲兵,来见杨度。杨度派人把朱伍登接进大帐,置酒款待。朱伍登便把战事的经过讲了一遍。杨度笑道:“王兄屡立战功,佳音已传到神京,赤壁保康王大喜,昨日差人给你送来金牌三面,黄金五百两,以示嘉奖。”说着向左右一招手,就见两名锦衣侍卫,手托银盘,把金牌和黄金举到朱伍登眼前。朱伍登大喜,冲杨度一拱手:“愧领,愧领。”
说着话他伸出双手,刚要去接,忽然被杨度拦住:“且慢。”
“为什么?”朱伍登不解,尴尬地缩回双手。杨度冷笑道:“没别的意思,请王兄晚收几天,待破了贺兰关,再受此礼,岂不更好?”
朱伍登暗骂,老子包打前敌,伤兵损将,你他娘的在后边吃便宜,等现成,还用话奚落于我。真岂有此理!朱伍登虽心里不满,但表面上不敢得罪杨度。他深知这个家伙又阴又损,实力又厚,要把他得罪了,就没个好了。所以他恼到心里,笑到脸上:
“王兄说的对,等拿下贺兰关,一起祝贺吧。”
杨度命人把金牌和黄金拿下,笑着问:“王兄可有破城之策?”
朱伍登连打唉声:“贺兰关坚不可摧,屡攻不下,请王兄助我。”
杨度笑道:“你我同心破唐,何分彼此。”
朱伍登求问破城之法,杨度道:“兵法云,逢强智取,遇弱活擒,有道是‘兵不厌诈’。我有一计,可破贺兰。”
朱伍登忙问:“何计?”
杨度叱退左右,附朱伍登之耳:“如此这般……”
朱伍登眉头舒展,起身谢道:“此关若破,皆王兄之力,弟当表奏汗王,为王兄请功。”
朱伍登告辞回营,下令把中军参将刘仁唤进寝帐。刘仁是朱伍登的老部下了,从南阳关突围起,一直跟随到现在。他还有个弟弟名叫刘春,官拜标将,现在军前任职。他们对朱伍登赤胆忠心,言听计从。朱伍登叱退左右,独对刘仁说:“贺兰关城池坚固,又有张、白二人死守,极难攻破。汗王又再三催我破城,真叫本王左右为难。适才思得一条破城之计,请将军助我。”
刘仁跪地发誓说:“王驾有用我之处,只管吩咐,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伍登摇头不语。刘仁看出朱伍登有难言之隐,遂说道:“王驾有话只管明言,何须顾忌。”
朱伍登无奈说:“孤想借你兄弟刘春的人头用用,你可愿意?”
“这个……”刘仁大吃一惊,望着朱伍登那张严峻无情的脸,说不出话来。朱伍登道:“你放心,本王是有心的人,决不会亏待你和刘春的家眷的。”
刘仁知道朱伍登非常任性,凡是他决定了的事,是很难改变的,看样子如不答应,连自己这条命也保不住。遂说道:“既然王驾千岁认为需要,臣遵旨就是。”
朱伍登的脸色这才和缓了一些:“刘仁哪,孤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请你谅解,我打算这么办,一会儿我就升帐,抓刘春一朝之错,当众将他斩首。你在下面可以散布流言,骂我不仁,然后再设法与唐军通信,倒反我的大营。我料张公瑾破敌心切,必来劫营,只要把他引出关来,你就算立下大功了。”
刘仁不敢不从,只好点头应允。朱伍登怕刘仁反悔,冷笑道:
“你和刘春的家眷,本王可以亲自照料,让他们随我的家眷住到一起好了。”
不等刘仁说话,朱伍登已经派人这样办了。刘仁明白姓朱的这是不放心,把家眷当成人质了。他们商议已毕,朱伍登传令升帐。鼓响三通,众将到齐,分立两厢,听候差派。就见朱伍登面沉似水,发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小小的贺兰关,就是拿不下来,是何道理?据本王查知,原来有人在暗中捣鬼,涣散军心,瓦解我军斗志,实属可恨!”
众将听了,面面相觑,不知王爷指的是谁。
“刘春!”朱伍登大吼一声,把众将吓了一哆嗦,刘春的脸也变了,赶紧答应一声,来到帅案前躬身施礼:“参见王驾。”
“嘟!”朱伍登把桌子一拍,“胆大的刘春,你身为标将,包打前敌,何故拿不下贺兰?”
“这个……”
刘春摸不着头尾,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朱伍登又说:
“你还在军中诽谤本王,长唐兵之锐气,灭我军之威风,抗我令箭,阳奉阴违,岂能容你?来人,给我推出去斩了!”
刘春闻听,如雷轰顶,疾呼道:“冤枉啊——冤枉!”
众将素知刘春是南阳王的爱将,忙过来求情。朱大怒,喝令乱棒打出,这下把众人都给震住了。时间不大,刀斧手把刘春的人头提进大帐,放在帅案前面,众将见了,无不骇然。
朱伍登道:“而后再有人敢乱我军心者,以此为例!”
说罢袍袖一甩,退帐走了。
再说刘仁,眼见胞弟惨死,痛断肝肠,但又有苦说不出,把人头抱起,放声痛哭。很多人都围拢过来解劝。刘仁道:“我弟兄随南阳王出生入死十余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想到他竟抓住几句不实之词,将我弟斩首。是可忍,孰不可忍?”
众人忙用手捂住刘仁的嘴,劝他不要往下说,刘仁大吼一声,昏厥在地。众人怕出事,忙把他扶回寝帐。刘仁苏醒时,见身边都是心腹人,便提起笔来,按着朱伍登的安排,给张公瑾写了一封密信,派人用箭射上城头。究竟张公瑾能不能中计?请看下文。

第四回 罗成拜将

刘仁按照朱伍登的安排,把一封密信射上贺兰关,被守城的唐兵发现,立刻呈给总兵官。张公瑾展书观瞧,上写:
南阳中军参将刘仁,忍痛含悲,致书于张公瑾、白显道二位将军麾下:
朱伍登残暴不仁,杀爱将以树淫威。吾弟刘春,无故被戮,实难令人心服,满营众将也为之不平。
如今,南阳兵军心浮动,上下不睦,将帅相疑,此正为二将军破敌立功之时也。二将军若有此意,我当为内应,明晚三更,于中军引三堆大火为号,机不可失。切切!
刘仁顿首
白显道大喜:“天助我破敌,机会难得呀,哥哥要从速安排才是”
张公瑾沉思不语,半晌方说道:“用兵之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防有诈。”
白显道说:“坐失良机,何时才能破敌?”
张公瑾仍在沉思。这时,被打入南阳兵内的细作,送来情报,介绍了朱伍登怎样杀死刘春,刘仁如何痛哭,众将如何不服等情形。白显道把大腿一拍:“怎么样?哥哥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张公瑾这才相信了。不过,为防备有变,他还是做了两手准备。命白显道守城池,由他自己率三千人马前去劫营。白显道要求说:“哥哥,还是让小弟去吧!”
张公瑾不允,到了第二天晚上,张公瑾满身披挂,饱食严装,操枪上马,领着三千军兵开门落锁,偷偷地杀出贺兰关,直奔朱伍登的营盘而来。
五里之遥,顷刻便到,张公瑾把人马埋伏在沙丘后面,立马提枪向对面观看。但见朱军的营盘中灯火微弱,辕门紧闭,只有几个哨兵的影子在灯下晃动,偶尔传出几声战马的嘶鸣。看样子朱军是毫无准备,已经放心地睡大觉了。
张公瑾又等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敌营中放起三把大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烈焰飞腾,照明天地。张公瑾见了,不敢怠慢,把银枪一挥,高声喝道:“弟兄们,杀呀!”“杀呀——”“冲啊——”
三千军兵呐喊着,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向敌营冲去。
张公瑾一马当先,冲进辕门,敌军不战自退,四散奔逃。
张公瑾一口气杀到中军,不见有人接应,心中狐疑起来。刚想传令退兵,突然四外号炮齐鸣,惊天动地,“嗵——”“嗵!嗵!”紧接着火把通明,伏兵四起,把唐兵困在垓心。霎时间,箭如雨发,鸟铣、火枪、石雷,像狂风暴雨似地向唐兵倾泄。唐兵毫无防备,又没有掩体,完全处于挨打的地位。刹那间,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人马死伤了大半。张公瑾肋部也受了箭伤,他强咬牙关往外冲杀。哪知,迎面正遇上朱伍登。就见他立马横铲拦住去路,“哈哈”大笑道:“张公瑾,你跑不了啦!还不下马投降,等待何时!”
刘仁在朱伍登身边尖着嗓子喊道:“你中了我们的苦肉计了,只有下马请降,才能免死。胆敢说半个不字,管让你等一个不剩,说!降,还是不降?”
张公瑾问道:“你是何人?”
“大将刘仁是也!”
“可是你给我写的书信?”
“不错,正是某家。”
张公瑾道:“叫某降也不难,不过……”
刘仁见张公瑾欲言又止,可能是活心了。为讨好朱伍登,他把马往前一催,笑呵呵地说:“张将军有话说吗?当众不好明言,单独对我说也可以。”
张公谨把马往前一提说:“是……这样的……”
刘仁没听清楚,往前探身问道:“你说什么?”
张公瑾突然把大枪一举,狠狠地说:“我说的是这个!”“唰”的一枪奔刘仁当胸刺来,刘仁躲闪不及,正扎了个透膛。“啊——”他惨叫一声,翻身落马。张公瑾还不解恨,又在他身上猛戳了几枪。朱伍登大怒,拍马抡铲冲了过来,与张公瑾战在一处。张公瑾本不是朱伍登的对手,再加上肋部受伤,气血两亏,十几个回合就招架不住了,被朱伍登一铲劈于马下,又一铲把人头砍掉,可叹张公瑾与三千唐兵全部死于非命。
朱伍登命人挑着张公瑾的人头,直逼贺兰关下。这时,白显道已接到噩耗,他大叫一声昏厥在地,左右急忙将他救起。白显道放声大哭:“哥哥,是我把你害了,愿仁兄在天之灵多多保佑,小弟一定给你报仇。”
白显道是个急性子人,很少考虑后果,引军杀下关来,朱伍登迎头赶上去,与白显道厮杀在一处,还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朱伍登斩于马下,主将阵亡,唐兵大乱,朱伍登趁势杀进贺兰关,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命红旗报捷,迎接天顺王杨度进城。
贺兰关陷落的消息,飞快地传到了长安。贞观天子十分震惊,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恰在这时,军师徐懋功、越国公罗成刚刚从山东和湖南回到京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由兵部尚书王君可介绍了五国联军侵犯大唐的情况,又介绍了贺兰关失陷的经过。众人听了无不气满胸膛,纷纷请旨,要求出战。
李世民问徐懋功:“爱卿以为如何?”
徐军师道:“看来,仗是非打不可了,这就叫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过这样也好,咱就来个趁热打铁,歼灭五王,扫清内患,征服突厥,巩固边陲。”
侯君基道:“臣早就听说五国联军欲进犯我朝的消息了。他们蓄谋已久,来者不善,主公且不可轻敌。”
尉迟恭捋着大胡子说:“单从贺兰关一战,就看出他们来势的凶猛了,咱们应该谨慎对待。”
罗成冷笑道:“尉迟元帅和侯大哥未免太胆小了吧?什么叫五国联军?分明是一群乌合之众。也不是某说句大话,只要万岁命某领兵,杀五王,灭突厥,如屠鸡犬耳!”
尉迟恭也冷笑道:
“越国公,请不要把话说得太绝了。要知道,人后有人,天外有天,英雄后面有好汉。高傲无人是要吃亏的!”
罗成闻听,以拳击案,狂笑了几声:
“尉迟元帅,你敢与某打赌吗?倘若我灭了五王,平了突厥,你怎么办?”
尉迟恭道:“真要如此,我就把帅印让给你!”
罗成摇头道:“帅印算得了什么,我要的不是这个。”
尉迟恭道:“这么说,你是要我的脑袋了?好,我就把人头赌上!”
众人听了急忙解劝。李世民笑着说:“二卿不必争论了,你们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何必伤了和气。慎重对待是正确的,蔑视敌人也是正确的。还是商量一下如何出兵吧。”
罗成奋然道:“臣愿带精兵两万,收失地,灭五王,直捣突厥老巢,如不胜,愿领欺君之罪!”
徐军师道:“五王势大,不可低估,又有突厥为后援,更不可小觑,兄弟且慢急躁,还须仔细斟酌才是。”
罗成道:“三哥,你怎么也这样说?张口慎重,闭口斟酌,不等我们商量妥帖,人家早就打到门口来了。依我之见,你们尽管商议,某先领兵去战朱伍登!”
众人深知罗成狂傲,听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