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不知道的自己-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是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有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样的要求,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他人评判,我们自然会把行为调整得符合一般道德伦理规范,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监督没有了,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约束来管理我们的行为,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地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地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那么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
一个没有学会应付孤独的人,注定也不会很好地交流。因为一个跟自己都相处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跟别人打交道呢?他孤独时的内心冲突,迟早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现。比如,一个有很多内心冲突的人,希望通过一场爱情来缓解那些冲突,结果经常会是,在爱情开始不久,与他所爱的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渴望友谊和爱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最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2002…9…22
竞争的手段的底线 
雄性动物之间的竞争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孔雀开屏、公鸡打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较高地位、打击对手气焰、博得“美人”青睐。我的意思不是说,潘楷等人象畜生一样争权夺利,而是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因为畜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决不会耍阴谋,更不会毒辣到用伤害幼小的同类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既是很残酷的,但也是很有乐趣的。在职场上、商场上、体育场上斗智斗勇的人,很少是纯粹地为了面包和大米。他们多半是喜爱竞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兴奋和愉悦。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竞争。至少有两种人会因为竞争而烦恼。一种是那些能力和愿望差距太大的人。我们可以说,这类人在与他人开始竞争之前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内战,理想的自我早已把真实的自我打得疲惫不堪。以如此状态参与任何竞争,失败和痛苦是必然的事。另一种是有超价观念的人。超价观念的意思是,赋予一项事物以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通俗地说,就是把小事情看得很大、轻松的事看得太认真。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喜欢打扑克,本来打扑克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他却玩得过于投入,过于在乎输赢,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对打扑克有超价观念。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想法可能是,输赢并不仅仅是牌上的输赢,而且也是面子上的输赢。没有超价观念的人会觉得他很可笑,因为扑克牌与面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一种是纸,另一种是皮。


潘楷其人既是因为内心的战争而变得很虚弱的人,又是对校长这一行政职务有超价观念的人。因为,第一,他幻想的“校长潘楷”把现实的副校长潘楷已经整得焦虑不安,诬陷和投毒是在这种不安的推动下做出的丧心病狂的行为;第二,撇开道德法律的内容不谈,单凭出“下老鼠药”这样的馊主意这一点,就知道潘副校长的智力实在高不到哪里去。有成千上万的正当手段可以往上爬,最差的还可以读读《三十六计》或者《资治通鉴》,学学稍微干净一点的谋略,而他老人家却偏偏要“另辟蹊径”,可恨之外又增加了几分可笑。如果他真的当了校长,把祖国的花朵当成四害之一的老鼠残害是肯定的,除此之外还大有可能把本来很聪明的万物之灵的后代教育成那种以智力低下著称的、英文叫做PIG的动物。为此我们真的要感谢贺集镇教育组的领导,是他们知人善任,使这一切没有成为现实。第三,在潘副校长眼里,正与副的半级之差的价值比什么都大,首先比他到目前所拥有的所有的东西都重要,要不然他不会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去赌这个博;其次比一百多位师生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超价超到如此程度,不判以重刑,大概不足以令其清醒一点。
孔雀不会拿一把花扇子当尾巴,公鸡不会在格斗时舞枪弄剑。它们的本能就是它们行为的底线。而人从能力上来说,几乎是没有底线的,所以就需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制定一些底线。在底线的范围内,耍点巧、使点诈,那还可以说是聪明的表现。但若超过了底线,那就不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旁人看来,也会显得十分地愚蠢了,很口语化的说法叫做“划不来”。
伯拉图说,如果没有规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如果有规则而不遵守,那人连动物都不如。法律的底线是清清楚楚的,但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道德的底线相对来说模糊一些,人与人可以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是不管怎样,有一条标准是任何道德体系都不能超越的底线,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得以有意识地直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谋取自己个人的利益。
2001…6…14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这一发端的确定还为情感发展的线索提供了起点,从而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都置于被观察对象的地位,最终实现理性对情感的控制;潜意识也许被称为潜情感要更合适一些,弗洛依德天纵神明,连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过,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子,以便在它从冬眠中醒来后的瞬间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体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客体。因为名子是在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断以后产生的,而且命名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客体有了一个名子,就等于它有了几分理性。精神分析产生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的接纳。
在弗洛依德时代,命名活动还仅停留在针对每个个体的情感内容上,如内驱力等,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早期发展阶段的所谓内驱力理论。由内驱力理论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划时代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中,人际间的情感活动被命名了。如客体分离、客体丧失等等。
从弗洛依德造词的那一刻起,那些词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经从我们的整体精神活动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分析和控制的对象。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取名为上帝,然后让这一部分监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上帝在控制人类,而实际上是人类在借他的制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己。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就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上帝,它们为我们所造,又为我们所用用于把我们内心涌动的非理性的力量置于理性的羁勒之下。
我们重新归纳一下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与客体没有分离,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在本能的驱动下从事各种活动;第二阶段是,用制造一个精神客体神或上帝的方法将主体与客体分离,主体被独立了出来,人类开始第一次有自我意识,也第一次不仅仅在本能的驱动下行动。这里增加的一个驱动力是,满足人类自己制造的客体的需要;虽然这一客体的需要依然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仍然有着真实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回归式的,主客体再次合二为一。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关于分与合的辨证法,更符合中国哲人们描述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
精神分析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产物。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是把我们精神世界中非理性的成分充分客体化,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工业化进程是贯穿始终的。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成就,都是在客体化……控制模式下实现的。
西方人从创神之日起,几千年来都处在第二阶段。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发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有趣又有意义的是,中国文化似乎早在老子、孔子时代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二千年来,中国的智者对人类以外的存在的态度都是将它们化入自己的腔腹胸襟之中,或者是将自己溶入山河星辰之内。他们从未将自己看成是特殊的一类,他们对客体的态度(如果还有客体的话),就是热爱、描述、把玩、赞美,然后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将客体主体化。他们满足于大自然的创造,不想再制造一些东西出来,更不用说对制造的东西进行控制了。这也许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的真正的答案:中国不是不可以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而是中国人不愿意那样做。在后来,中国人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标不应是分析,而是整合。个人内心深处各种驱力的整合,人际关系中各种冲突的整合,以及最后,人的精神世界与整个大自然精神的整合。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在斯宾洛莎眼里,大自然本身就是唯一的神。
内驱力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发展已经走过的两个阶段。精神分析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是对客体化……控制模式的超越。
恐 惧 的 不 仅 仅 是 艾 滋 病
我是一家心理医院的医生。一天下午,一位三十来岁的男性走入我的诊室,说要跟我谈一谈他的问题。在得到我郑重承诺,决不把他的事告诉任何人之后,他给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我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个国家机关工作。由于能力出众、工作勤奋,深受领导赏识,职位不断提升,现在已经是一个大部门的行政一把手,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了。一年以前,一位高中的同学到我工作的城市来看我,两人十几年未见,一见自然要煮酒畅谈了。酒是在一家集餐饮、娱乐于一身的娱乐城喝的,两个人喝了近两瓶五粮液,都喝得烂醉如泥。其后的事只能模模糊糊记得,洗桑拿、叫小姐,胡天胡地至第二天凌晨才回家。
在家睡了一觉,醒来后头痛欲裂。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对前一天晚上荒唐的悔恨。那位朋友是生意场上的人,也许那种事情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了,但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人,一般的宴请我都不会参加,更不谈什么色情活动了。再说,我结婚十几年,夫妻感情很好,有一个女儿,我很爱她们,我绝不会允许自己做出什么对不起她们的事情来。酒真是乱性啊!
过了几天,悔恨的感觉慢慢好些了,另外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出现了。我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记得那天晚上使用了安全套的,但我在网上查了资料,说安全套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网上另外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内容我几乎全都看了,越看越害怕,越怕还越想看。我现在都成了艾滋病的专家了。那件事情以后一个月,我鼓足勇气,专程去另外一个省的省城,做了艾滋病的检查,用的是假名。去别的城市和用假名,当然是怕别人发现了。检查的结果是阴性,但丝毫没有减轻我对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怀疑。我老是想,会不会是化验单拿错了?或者化验的人不服责任,随便写了一个结果?再或者那个医院的水平太差,有艾滋病也检查不出来?总之是不相信我没有患艾滋病这个结果。
说实话,我也并不是怕死的人,如果得了癌症什么的,了不起就是一死嘛,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还可以在家躺着,让老婆孩子照顾我,让单位的人关心我,心安理得。关键是艾滋病很特别,事关一个人的品行、前途和声誉。我死了无所谓,一了百了,但我的妻子和女儿怎样面对他人的议论和歧视?还有,我如果把艾滋病传染给了她们怎么办?我妻子还年轻,经常会有需要,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是我那方面不行,而是怕把艾滋病传染给她。所以从那以后,每天晚上我都尽可能找一些事,使自己总是在她已经睡着了以后再上床。躲不可能完全躲过,实在躲不过去了,也只好硬着头皮上,虽然妻子已上了节育环,但我还是坚持每次房事都用安全套,还编了一套安全套有益健康之类的鬼话骗她,她很信任我,也没怎么怀疑。一年来,我是整天提心吊胆,上厕所,要用卫生纸把坐式马桶边包起来上;从来没用过脸盆,总是直接在水龙头处接水洗;碗筷总是偷偷地用开水消毒;等等。生活得一塌糊涂。有时候想,干脆向妻子坦白了算了,但实在鼓不起勇气,无法预料她会是什么反应。再说,即使她原谅了我,就能减轻我的恐惧吗?
工作上也不顺利。由于成天焦虑不安,上班做事完全没有精神。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拉四。有时候自己吓唬自己,想象单位的领导知道了那天晚上的事,准备找我谈话,我该怎么应付,是坦白交待还是全部否认,一直想到自己心跳加快、大汗淋漓。最近一些老同志要退休,我很可能再被提半级。但一个做过那种事的人该被提拔吗?即使他们因为不知道我做的那种事提拔了我,我内心也会忐忑不安的。
有了这些问题,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也读了不少,想知道自己的脑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照书上说的标准,我觉得我患了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多种心理疾病。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这就是我目前的状况,该说的我都给你说了,希望你给我保密,也希望你能帮助我走出这个困境。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我听完他的叙述,又问了他几个相关问题,就建议他做系统的心理治疗。他问药物能不能解决问题,我说药物也许可以缓解焦虑症状,但不能消除他认为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怀疑和恐惧,更不能解决导致这一系列症状的性格上的问题。他想了一会儿,便同意做心理治疗。我们约定,每周谈一次,一次五十分钟,总共谈三十次。
在前七、八次谈话中,我要他谈小时候的经历,他不太愿意谈,他说,我这些事,与小时候有什么关系?我五、六岁的时候,别说什么找小姐,连艾滋病都还没出现呢。要是现在象过去一样,没有艾滋病这鬼玩意儿,我哪会象现在这个样子?我说,那不一定,即使没有艾滋病,你也会把其它的病往自己身上扯,梅毒、淋病、麻风病、尖锐湿疣等等,哪一样不会让你觉得愧对妻儿、斯文扫地?这些病与艾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