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网络的游戏-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上学时在班里也好,上班后在办公室里也好,如果某个同学(同事)特别受老师(领导)青睐,那么无论此人本身品行怎么样,其他人都会一致疏远他,我猜无忌在贞观朝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_…|||。他的“国舅”地位,他与皇帝的布衣交情,他对于小李本人的贡献,再加上他的才学和法政方面的建树,都是那些正直大臣们不能无视的,所以小李坚持让无忌当宰相,谁也不能就此给他扣“任人唯亲”的大帽子。不过看着明明算不上最好最出众的无忌一路扶摇直上,取得远远超出他自身才能所应有的地位,那些人也不会太服气就是了。于是就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沉默之下,长孙无忌陪皇帝聊聊天、喝喝洒、颂颂圣、执行一些事务性工作、修订修订律法,度过了十几年“敬陪首座”的悠闲日子,“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团团”,那段时间他大概还是挺幸福的吧,直到……贞观十七年易储大风波起。
长满了荒草的大坑,想填新土,居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锹了……
先来段刺激场面吧:
贞观十七年四月,皇子李祐、皇太子李承乾、皇弟李元昌先后谋反被擒,嫡次子李泰欺骗父亲威吓幼弟的恶劣行径则被曝光,皇帝李世民在两仪殿单独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君臣几个不知又说了点什么着急上火的事,到最后,称雄一世的天可汗陛下纵身扑倒在龙椅上,大叫一声:“我三子一弟都是这种德性,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铮一声拔刀出鞘,回手自刺!
……如果陛下您再手快一点,用力再大一点,必将荣获“古今中外死亡原因最离奇不可理解的皇帝”之称号头衔,可惜啊……
这一幕,已经和小李吃蝗虫、放死囚等行为一起,被不知多少历史学家指斥为“演戏作秀”了。好吧,他吃吃放放的可以博取个好名声,所以有演戏的动机,这我能理解,可是“皇帝因为教不出好儿子而惭愧自尽”……这种行为难道也能引来万世敬仰?他演这种戏能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说服大臣们同意立李治当太子吗?看看当时在场的人的吧:长孙无忌,不用说了,早在小李还一心想立李泰的时候,无忌就“固请立晋王治”;房玄龄,几十年来一向对小李唯命是从;李世勣,为人聪明谨慎,又长期在外统兵,而且是以“并州大都督长史”的职位镇守边疆十几年,猜猜他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并州大都督”是谁?晋王李治…_…|||《通鉴》上记载,事发时除以上三人外,还有褚遂良也在场,这老哥更是“立晋派”的前锋人物,之前曾经对小李当面揭露“李泰说要杀子传位给弟是弥天大谎”。在这四个人面前,小李一句“立晋王”出口,他们只会欢呼磕头,用得着皇帝以死相逼来达到目的吗?
叹气,为什么小李每次做出不符合儒家传统的“非份举动”,别人就一口咬定他是有预谋的在演戏,而不肯相信,这个人本来就脾气大、爱冲动、性子一起死活不顾天不收地不管呢?看看他年轻时领兵打仗的表现: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以寡敌众、视死如归、心狠手辣、冷血绝情……这种人一气之下作出“自杀”之类的过激行为,不可理解吗?
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皇族子弟为夺嫡而流血争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李世民自己就是通过残杀骨肉上台的,他对这种事应该很“习惯”了,没理由产生如此激烈的反应。在他之前和之后,夺嫡大战的各版本续集也一代代隆重推出,只听说过失败者被抄家灭族,没听说过还有哪位胜利者想自杀的@_@?
只不过,持这种观点的大人们估计是忘了,血腥杀兄后能委屈压抑自己到弄出“贞观之治”那种程度的,历史上好象也就这么一个……
当个好皇帝,其实是挺困难的事,因为权力太大、诱惑太大,而束缚制约基本上等于零。好比说,有两条长长的望不到终点的路摆在你面前,一条路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你可以在这温柔富贵之乡享受一辈子,代价只是死后遗臭万年;而另一条路上只有普通的生活保障和一堆天天在你耳边批评唠叨的老头子…_…|||,坚持走到头,好处也不过是捞个好名声而已。那么平凡庸俗如我者,肯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温柔乡内去享受帅哥了^+++^可悲的是,好象大多数人类的水准都跟我差不多,天生圣人永远是少数。
小李当然不是圣人——他要是圣人的话,当初就该长跪在地引颈受戮,静等着上天打下雷来把建成元吉劈死——事实上早期的他颇有几分任性放纵,然而他即位后却毅然选择了那条委屈压抑的道路,“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上大概都是这么写的:“李世民在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中亲身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悟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这个当然是金科玉律无比正确的了,俺可没有批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历史观的意思@_@,只不过,心里还有一点点小疑惑:皇帝要得知“治国需善待百姓”这种道理,似乎不必一定得“亲身体会”农民起义的威力吧?只要认识字、能读懂《孟子》一类的书、或者身边有几个文化人给他讲讲不就行了吗?再说,每个朝代结束后都有天下大乱义军蜂起的时代,亲身体会过群众力量的领导者多了去了,可有几个掌握政权后还能牢记历史教训、动心忍性以求大治的?
要我说,我是宁可从这些领导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去找原因,看看促使他们舍弃眼前物质利益、追求理想和名誉的“束缚制约”到底是什么。一个可以拿来跟小李类比的人物是汉文帝刘桓,开创“文景之治”的那一位。他其实自己并没有多少本事和势力,大致上是属于“被大臣们拥上台”的。汉初时大臣们的权力比后世大,而当时朝代开国的清正风气尚存,所以可以对皇帝构成一定的“外力约束”。刘桓从小不受父亲宠爱,没沾染上骄暴习气,个性比较温和仁厚,这才君臣协力奠定下汉朝基业。
还有一个可以说说的是后世的康熙,他很幸运的地方是有个好奶奶^^|||。一方面,孝庄太后对孙子的教育抓得紧,另一方面,康熙是伴着朝野纷乱的政局长大的,鳌拜、三藩、台湾、北疆种种变乱纷至沓来,再加上满汉华夷民族斗争,外界压力严重到“不给你任何放纵玩闹余地”的程度。如果小皇帝一个顶不住,那就什么都别说了,然而如果他居然见招拆招一一扛了下来,那么经过这番锤炼,他不修成圣人金身也难^^。
不过,小李面临的情形,跟以上两位似乎都有很大不同。他是自己打下的江山,群臣都早习惯了在他手下服从命令听指挥,对他的君权形不成约束;唐初政局,虽然也有民生凋弊、突厥侵边的紧张状态,但毕竟不象清初那样八方火起处处冒烟,外界压力没到迫在眉睫的程度;而且,唐初那些麻烦解决得迅速,四五年间天下太平,这“四五年”小李又已经三十岁左右,为人个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不象康熙,是在少年时代边治国边成长,由此而奠定一生品性……
汗……扯得太远了……待我慢慢往回倒……
上面说的意思是:刘桓、康熙这两位长命王朝的第二代杰出君主,之所以能“存天理、灭人欲”地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性格宽仁大度(而且表现始终如一啊),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着较大的外界压力。但是这两个条件,对李世民来说都作用偏弱——他打仗会屠城、要赢不要命、对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物向来见死不救,怎么看秦王殿下也不是个“天性宽仁”的主儿——同时外力也对他形不成太大约束。于是回到中心问题:小李刻苦求治的动力在哪里?
算来算去,只有玄武门了。一个坚持理想、重视名誉、拼命追求完美的人,还没真正大展鸿图之前,先在这里背负上他永世难赎的“原罪”,整件事简直是黑色幽默。
要么从此自暴自弃,盯住现世利益,步上杨家表叔后尘;要么咬紧牙关,锉磨天性,从负数开始努力,一点一滴填平亏欠,依然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坚定前进,无论过程中要忍受多少艰辛委屈……
(冥冥中传来哀嚎声:我要做好人——好熟悉的电影台词?…_…||||)
其实仍然是那个下令“敢言战者斩”、“敢言班师者斩”的小秦王吧,从小被父母娇惯得唯我独尊天下最大,认准死理后就不计代价九牛拉不回。一个人的本性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他承认自己政治经验不足、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以人之长补已之短、恩泽百姓怀柔四方,那是他的智慧和清醒表现。他知道要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在这些形式性、方法性的东西上让步,虽然一时受委屈没面子下不来台,但,人家放开长线,要钓的是那条叫做“千古明君”的巨大鲸鱼啦……(钓来炖成鸟生鱼汤的那种)。
有多少人能弄清楚自己这辈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大概杨广是清楚的,一边及时行乐,一边摸着脖子做好付钱的准备。小李也是清楚的,不但清楚,而且骄傲,认为自己的目标要比表叔大人高级得多,为此,他常常隔着史书对前者嗤之以鼻曰。
真没追求。
他嗤了十七年后,忽然在这一天,嗤不出来了。
他杀兄弟夺皇位,打算把治理好的锦绣河山传给子孙,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成人后,起兵的、暗杀的、欺君胁弟的,一个接一个磨刀霍霍向父皇——
天意?报应?原来自己手上沾染的同室血腥,毕竟不可能用人力来洗去,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忍受多少痛苦艰辛,都无法赎清他的罪孽。老天不原谅他,依然要用这种“以血还血”的方式来惩罚他,一心要做千名明君,末了却仍落得个万世笑柄,被人在身后点点戳戳“活该、恶有恶报”……
他这十七年来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今后的日子里,也只能背负着永远洗不脱的骂名,行尸走肉一样活下去……所谓的万念俱灰、心如槁木,大概也就是这种心理状态了吧。
骄傲如他,一时冲动之下想以“消灭肉体”的方法来摆脱这等奇耻大辱,真的不可理解吗?
贞观十七年的易储风波,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只是一场很普通的皇室夺嫡斗争,但对当事人小李来说,那是颠覆了他十七年来一直相信并奉行不悖的真理原则,天塌地陷、世界无常、人生幻灭……一向自信而强悍的他,出现了巨大的信仰空洞,心理脆弱到几乎崩溃,这时候,很自然地,他需要一个外来的精神支柱,需要有一个人可以去依靠…_…|||
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这种“心理崩溃到萌生死志”的经历,近二十年前,小李就曾有过一次。
旧唐书所载小李赐无忌的《威凤赋》: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嗟忧患之易结,叹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
当初我见“帝作《威凤赋》赐无忌”的记载,还以为“威凤”是指无忌呢,看过原文才知道,原来又是小李这家伙在自吹自擂^^|||,无忌只是赋里的“君子”“明哲”“英才”而已。
这篇骈文里最让我悚动的地方,是“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这句。之前我们看史载小李在武德末遭兄弟倾轧时的反应,有委屈、有愤怒、有伤心、有恐惧、有反抗,可没见哪里有消沉绝望到“待死”的。
不过想想,武德末年那时候的情形,跟贞观十七年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公义方面,小李一直相信的“立功受赏”“贤者得天下”准则被击碎,私情方面,则被他敬爱的父亲(还有大哥?)抛弃背叛。二十多岁的青年,更容易走火入魔想不开,天知道他一赌气都干了些什么傻事吧……
于是,“以依以恃”的“君子”无忌哥哥由此光荣登场,并且兄妹合力化解了小李的负面情绪(濯斯尘滓),赢得他“徘徊感德,顾慕怀贤,答惠报功”。十七年后,当相似情境再度出现,小李又一次转向无忌,向他寻求精神支持和心理依赖,就实在是太顺理成章了。
人都是会随环境情势变化而改变的。小李和无忌相处近四十年,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强势的小李在发号施令,温和的无忌唯命是从,甚至连小李主动叫无忌指出自己缺点时,无忌都眼冒红心无限痴情地回答“你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似乎对他来说,服从妹夫早成了天经地义不用过脑子的习惯^+++^。
但在那“自杀未遂”的一幕后,无忌催小李:“你想立谁你就说嘛!”心绪混乱的小李说:“我想立李治。”无忌立刻强硬接口:“那就这么定了,谁敢反对我就宰谁!”——敢这么对自己说话的人,小李一辈子也没遇上几个,(后来有个刘洎也有样学样公开宣称“受命辅政,谁敢找麻烦俺提刀就砍”,结果自己先被小李给砍了…_…|||)可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无忌的坚定强硬正是小李需要的,所以他不但不怒,反而立刻命令站在旁边的李治:“你舅舅给你作主了,还不赶紧给人家磕头道谢!”估计已经被吓傻了的李雉奴同学这才腿脚一软跪下去……
“国舅作主立太子”,这种说法怎么看都不是好话,按理说看重名誉的小李应该对此很反感才对,然而具体到李治被立为储君这件事上,前前后后怎么看,这种说法都一点不过分。如果说无忌一辈子只在一件事上强硬到底、寸步不让、甚至不惜跟皇帝当面对抗,那就是这个了,而这也跟小李在这个话题上“作贼心虚”式的软弱有关……稍微列举几处证据?
——刚刚定下来立李治,小李就问:“你们虽然同意了,不知道其他大臣的想法怎么样?”无忌答:“晋王德艺双馨,崇拜者多多(有点恶心,一个在皇宫里长大的小男孩,基本上不跟外界接触,哪里来的崇拜者?)。不信你去问问百官,谁要是说个不字,我就死给你看!”大局乃定。
——小李觉得李治不好色,所以不象自己…_…||||,又问无忌:“你叫我立雉奴(李治小名),可这孩子这么老实,怎么能守住基业呀。吴王李恪英明果断,比较象我(时刻不忘自夸^&;^),换他当太子怎么样?”无忌打死也不同意,争着争着小李有点气了,当面挖苦大舅子:“你不就是因为李恪的血管里没有你的DNA,才不喜欢他嘛!”——这绝对属于“诛心之论”了,一般臣子被皇帝揭老底揭到这种地步,基本上只有磕头认罪的份儿了,但无忌居然还咬牙硬顶:“人家李治比较适合当守成的皇帝(言外意:守成的皇帝如果象你一样爱折腾才糟糕),皇太子这么重要的岗位怎么可以随便轮换呢?你自己好好想想!”小李只好暂时放弃这念头。
——一个李治和群臣都在的场合,小李问大家:“群众了解皇太子吗?”无忌赶紧出场:“太子就算连宫门都不出,广大群众还是崇拜他崇拜得要死(再恶)。”小李主动坦白:“我象李治这么大年纪的时候,淘气捣蛋得出了格(同情李渊老伯一下)。李治从小就是乖宝宝,俗话说‘儿子野得象狼,还怕他是小绵羊’,但愿他再长大点,能比较象男人吧。”于是无忌再度搬出千年老借口:“你淘气好动是因为要跟别人打架夺江山,李治善良乖巧才能守江山造福百姓,父子俩都是圣主,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这是老天爷保佑我大唐咩……”
(纯恶搞:上面这段话的BL版:小李:“无忌呀,偶明明素强攻,怎么偶儿子居然素弱受捏?有没有搞错啊?”无忌:“你习惯攻是因为有偶这个千年小受在身边,你儿子素受,因为后世会有SM女王来配他^&;^。父子虽然不同Type,可都是绝世美男,老天爷降福我等大唐子民啊……”)
顺便说说李恪的问题吧。我是倾向于——小李的确动过立恪的念头,但只是那么“一动念”而已,远没到“下决心”的地步,所以也就没有为此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唯一可以算是“行动”的,也就是向无忌提问商量吧,但却一冒头就碰了一鼻子灰……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大臣们又不支持,只好算啦算啦。毕竟长孙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只要有条件,他还是希望立长孙的儿子。而且他虽然怀疑李治的才干,却从来不怀疑李治的品德,感情上也一直怜爱这个娇滴滴的小儿子。(不过后来的世事发展又跟他开了玩笑,李治的才干固然不象他担心的那么差劲,这个孝顺儿子的品德也绝不象他相信的那么高尚…_…|||)既然无忌态度那么坚决地一直给李治打包票,小李也就顺水推舟了,一边向无忌明确“教育好李治是你的责任”,一边逐渐让无忌掌握朝政实权,以便辅佐这个他一心迷恋的小外甥,弥补李治能力上的不足。 
其实,无忌真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无能国舅”,贞观后期他掌权的时代,基本上还是按照定好的调子走下去的,没有犯下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误。无忌虽然对小李修宫室打仗等行径没有劝谏过,可也没逢君之恶煸风点火啊。除了立储一事外,别的决策都是小李自己作出的,那也就应该让他自己承担责任,不该推给别人。
至于说,征高丽之战中无忌建议小李采用“万全之策”死攻安市,从而错过了李道宗提出的决胜良机,这个……也是小李自己选择的…_…|||。他根本就知道无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还偏要听大舅子的话,那怨得了谁?要说小李不懂军事得靠别人指点征战方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然而贞观前期那种特有的明亮光彩毕竟渐渐黯淡下去了。一件事处理不好,可以归为技术细节的原因,可当所有事都变得磕磕碰碰坷坎困难,就只能从思想上、态度上寻找症结所在了。还拿征高丽之战来说事儿,从辽东抱憾而归后,小李曾经问李靖他为什么打不赢,李靖推给李道宗,道宗老老实实地说:“当初我就建议你绕开安市坚城,直取乌骨、平壤啊,谁叫你觉得太冒险,不愿意听……
——似曾相识的场景:近三十年前,隋末大乱时,一支从太原起兵的军队南下长安,路遇由屈突通坚守的河东城挡道,当时建议绕开路障冒险直取长安的,正是小李自己……
照通鉴说法,小李原本是打算接受道宗意见的,然而无忌发言:“天子亲征,跟普通将领不同,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假如我们轻率冒进被敌人抄了后路,陛下您老人家的安危……”
——还是似曾相识的场景: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击破定杨军,纵马日夜狂追,大将刘弘基拦马劝阻:“您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安危、保重身体呀……”当年那个还带着孩子气的年轻嗓音掷地有声:“我只想尽忠报国,考虑什么身体!”
看时间慢慢把英雄变成老人,是多么悲哀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无忌逐渐掌权、越来越受信用的原因,则除了小李对他的心理依赖、他与新太子的特殊关系之外,晚年的小李思想渐趋保守平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说难听点,小李的执政水平直线下降,降到了和无忌同等的高度…_…|||,所以从前他根本看不上眼的笨办法馊主意,现在都一一采纳了。
“你的个人利益比较重要!”——无忌绝不是第一次这样对小李“献计”。事实上,可以说,无忌为小李出谋划策一辈子,其中心思想也全都是这一句,按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忠君”,是为人臣子者最大的美德。
按照封建道德理论,“君”和“国”是一体的,皇帝的职责就是治平天下,造福百姓,所以皇帝的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永远一致,不可能有冲突矛盾。然而事实和理论的差距,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道德理论家们又出台了“修正案”,解释说,造福百姓是皇帝的“终极利益”,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皇帝会暂时忘了上天派他下凡的使命,做出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来。于是考验大臣们的时候到啦,真正的忠臣,应该坚决劝阻皇帝索取“眼前利益”,引导他们去追求“终极利益”,哪怕要为此付出杀身之祸……例子不举了,史书上一抓一大把,明朝尤其多。
无忌很幸运,他遇上了一位有道明君,大部分情况下皇帝会自觉地服从道德约束,主动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但就在那些“极少数情况下”,小李发脾气放纵自己的时候,无忌的表现,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在他心目中,小李的个人利益要比国家利益重要得多。
这才是他不被后人看成“朝臣”、而被视为小李的“私人”“亲族”,再难听一点——“家奴”——的真正原因吧? 
态度决定一切,本身思想境界有限的人,其水平能力又能高到哪里去? 
“赵公宴朝贵,酒酣乐阕,顾群公曰:‘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公视无忌富贵何与越公‘或对为不如,或谓过之。曰:‘自揣诚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