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杂货铺老板知道这事后,就把小伙计叫过来,说道:孩子啊,你心眼善,人又聪明绝顶,当个跑腿的小伙计太可惜了啊。这样吧,我替你出盘缠,你进京赶考去吧,我琢磨着,凭你的善良和聪明,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拿个状元。

小伙计失笑道:老板啊,我字也认不得几个,诗文也写不来,让我做八股文章,还真不如杀了我。老板你要是真的愿意帮助我,干脆替我捐个官好了,说到底,考科举中状元,还不是为了当个官吗?

捐官?捐官要花好多钱的哦。老板皱起眉头:你等我打听打听,看看有什么好门路。

不久老板又跑来了,说:咱们杂货铺是小本经营,拿不出捐官的银子来,你看我替你捐个小吏如何?岂不闻,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再有本事的官,也得靠了吏员来做事,行不行?

小伙计想了想,道:当个小吏也成吧?不信遇到有眼光的官,他会认不出我来。

于是老板替小伙计在广州官衙捐了个县丞,小伙计打起行李卷,就兴冲冲的赴任了。到后没多久,恰巧张之洞调任两广,对衙署的吏员一考核,就发现了这个小伙计,再有意给他几桩事情去办,小伙计办理得妥妥当当。当时张之洞心想:此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办事的才干,只怕大清国也难找出几个来,这么能干的人,我得把他留在身边,以后有活就让他替我干。

再后张之洞来到湖北,就把小吏带到了身边,小吏但有进言,张之洞言听计从。起初只是个言听计从,再往后,张之洞干脆当上了甩手掌柜,什么政事也不管了,全听这个小吏吆喝,小吏吩咐他什么,张之洞就做什么。官场之人,多闻此事,于是有句话在官场上不胫而走:

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

赵凤昌,就是这个小吏县丞的名字了。虽然他是个大男人,因为他隐于张之洞幕后,对张之洞耳提面命,所以被人戏称为张之洞的一品夫人。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张之洞所谋所思,尽皆出自于赵凤昌的脑壳。所作所为,尽皆出自于赵凤昌之手。

话说大清帝国,原是有言官制度的,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但没有执法权,只是一些专门盯紧了各级领导的官员,发现有什么不正之风,就立即上奏。一品夫人赵凤昌事件爆发之后,众言官义愤填膺,纷纷上奏:启奏太后,不得了,我靠不得了了,张之洞那厮,放着正事不干,和一个叫赵凤昌的服务生好上了。

言官纷纷弹劾,慈禧太后就吩咐老干部两江总督刘坤一,带队来解决张之洞的问题。刘坤一来到之后,细一看赵凤昌替张之洞出的主意干的事,由不得怒发冲冠,恶上心头。

看看赵凤昌干出来的好事,他替张之洞建立了陆军测绘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小学堂,普通中学堂,工业,农业,商业,矿业,铁路,方言,理化,省师范,道师范等学堂,还有武昌路五路小学堂,以及教会所办的博文、文学和文华大学等。感情赵凤昌这一个小伙计,竟然比大清帝国的整个朝廷都能干,数万名官员两百年干不成的活,让他一个人稀哩哩哗啦啦全给干完了。

这人怎么这么能干?

真是太不象话了,赵凤昌这么能干,让那些混日子的庸官们,还怎么混啊?他这么个搞法,岂不是断了庸官的生路,剥夺了大家混日子吃饭的神圣权力?

情知赵凤昌能力过强,居然敢以一人之力,砸整个朝廷的饭碗,已经犯了众怒,刘坤一左思右想,决定舍帅保卒,干掉赵凤昌,保护张之洞。遂上奏建议:将赵凤昌废黜,逐出官场,永不许进入朝政——他一个人比整个朝廷都能干,所以决计不能让他再在官场上折腾了。

由是赵凤昌在张之洞的资助下离开武昌,转道上海,居住于上海南阳路10号,其居所号惜阴堂,从此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做一番惊天的事业。

【09。风云啸聚上海滩】

离开张之洞的赵凤昌,如同离开水缸跳入大海的鲨鱼,从此无人可制。他到达上海之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雄厚政治势力。

据革命元老黄炎培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一文中称:

……我在上海有一群政治意识不完全相同而一致倾向于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战友。其中教育界为主力,包括新闻界、进步的工商界和地方老辈如马良(马相伯)、张謇(季直)、赵凤昌(竹君)……我们在上海很自然的成立起几个据点来,经常集会……又一处是赵竹君的家惜阴堂,张謇来上海,时时会集在那里。而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

黄炎培先生的社会地位估且不论,我们来看看他提到的,与赵凤昌相提并论的几个人物:

马良马相伯:统领北洋的袁世凯的老上司,早年袁世凯赴朝鲜打天下的时候,职称是“帮办”,帮办帮办,就是帮着老领导马相伯办点杂事。再后来,马相伯老人腻歪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进入教育界,创办了上海的复旦大学。所以在这里,黄炎培将他列为教育口人士。

张謇张季直:他是大清帝国的末代状元郎,早年也曾去过朝鲜闯荡,当时他的身份,是庆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兼差教导吴长庆的儿子,还有一个袁世凯读书,只因为袁世凯读书疲惫,不上心思,张状元一怒之下,进入工商界,回到家乡开办纱厂,成为晚清赫赫有名的大资本家。

不论是马相伯还是张謇,或者是离退休老干部,或者是赫赫有名的状元郎,都是大清国的名流,唯独这个赵凤昌的身份有点尴尬而别扭,往小里说,他不过是杂货铺的小伙计,往大里说,他不过是张之洞的“一品夫人”,而在行文中黄炎培竟然将赵凤昌与马相伯,张謇并列,甚至选择了赵凤昌的家做为集会场所。而这时候黄炎培的身份,不过是“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一介跑腿的小伙计而已。

全乱套了,原来的小伙计居然成为了上海滩笑傲风云的人物,黄炎培先生居然给他跑腿。这个赵凤昌,本事大到了怕人的程度。

再来看看黄炎培先生此时的身份:

……那时我任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上海工巡捐局义董、江苏省教育总会常任干事、苏州江苏地方自治筹办处参议……

黄炎培先生这伙人,在当时有个名堂,叫君宪派。

说起这君宪派来,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话说大清帝国早年为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锁国愚民,拖累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临到咸丰年英法联军杀到北京,甲午年北洋水师为日本歼灭,庚子年又来了八国联军,追得慈禧老太太撒丫子狂逃。爱新觉罗氏一点也不傻,眼瞅着天天挨人家列强的暴打,就商议说:不对头啊,以前那么个搞法不对头啊,对头还能天天让人家暴打吗?大家商量商量,看有什么好法子,强大咱们的大清国,也免得天天叫人家揍。

这么一商议,就商议出来个君宪派。

君宪派主要由比较激进的体制内左翼人士所组成,比如说张謇就是江苏的君宪派头子,而湖北的君宪派头子是汤化龙,湖南的君宪派头子是谭延辏А芘筛σ坏锹嚼罚颓懒烁锩橙说姆缤罚乓蚓芘傻恼沃髡牛胨镂牡母锩骋话阄薅际歉鲆蟀戮趼藁适衔尢跫鋈霉扇ǎ看蠊摇W钊酶锩橙四中牡氖牵壕芘扇耸渴翘逯颇诘模锩橙耸翘逯仆獾模淙淮蠹业恼沃髡琶皇裁幢局实那穑删芘扇耸扛闪烁锩橙说幕睿粲诠伊⑾芊冻耄浅⒃市淼摹6锩橙烁闪司芘扇耸康幕睿词粲诼业常且蓖返摹

总之,朝廷许可君宪派人士的话语权,目的就是为了从道义上否定革命党。所以革命党大怒,当朝廷派了五大臣出国考察,为立宪做准备的时候,党人吴樾杀奔而来,一枚炸弹,炸得君宪派人士惊心不定。

虽然如此,但君宪派人士和革命党人,终究能够在政治上达成谅解。而赵凤昌竟然能够跻身于君宪派人士之中,这表明民主共和由军事行动转型为政治运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10。共和革命三级跳】

据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周雍能回忆:

……辛亥革命一起,一般人都认为是中山先生的功劳,实际上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远在海外,在海外的力量远比国内为大,而在国内的革命思想影响,可能比不上梁启超,由于各方面力量的汇合,终于获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这是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我不能不承认的……

辛亥革命时,周雍能老先生才刚刚17岁,是个年轻稚嫩的学生兵,当时他人在江西的南昌,响应了辛亥革命,但是他读到的书,却是梁启超先生编的《新民丛报》及《少年中国魂》等报刊,才产生了民族思想,并终身追随孙中山。他叙述说辛亥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国内的影响有限,这应该假不了。

但我们知道,梁启超先生是建设型人才,其思想观念是主张建设,读他的书,民族思想会复苏,但定无可能产生暴力革命的念头,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之所以率先在武昌打响,就是因为武昌学生们,读到的书比较特殊。

话说武昌首义时,有个叫喻育之的12岁小朋友,正在张之洞建立的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当学生兵,革命党发现这孩子比较机灵,就跑来劝说他参加革命,于是喻育之在他的《忆在武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这样说道:

……我开始看到一些传播革命思想的书刊,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猛回头》、《警世钟》、《湖北学生界》等,从而萌发了排满革命思想……

注意喻育之老先生的叙述,他和周雍能老先生不大一样,周雍能读梁启超,萌发的是民族思想,而喻育之这里,萌发的却是“排满”思想。

啥个叫“排满思想”呢?

说到这排满思想,也是清王朝自寻死路。我们在前面叙述过,为了强大清国,清王朝在一系列高人的运筹之下,建立学校培养高素养的军官,准备设立三十六镇新军。比如说湖北新军第八镇,南京新军第九镇,福建新军第十镇,都是这一政策的系列产品。

新军将士,清一色高级知识分子,也就不会对认同皇权观念,革命思想必然兴起,所以清王朝一看这情形,心说咋整呢?能不能找个好办法,让这些新军既有高素养,又对皇家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做奴才呢?有了,要不给新军中派一标旗兵过去,看着新军点。

于是朝廷从北方调来了旗兵,驻扎在武昌的楚望台与紫阳路一带,专门负责监视高素养的汉人新军。汉人新军走在路上,迎面来了旗兵,就会拦下,先啪啪啪几个大耳光,然后喝问道:日你娘个鬼,你吃的是谁的粮?汉人新军必须要立正,以响亮的声音回答道:吃皇上的粮!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几个大耳光,喝问道:你穿的是谁的衣?汉人新军再立正,响亮的回答:穿皇上的衣!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几个耳光:你睡的是谁的女人?汉人新军立正:睡的是皇上的女人……若是回答的慢了,轻者蹲禁闭,重则以革命党之罪杀头。

所以武昌的第八镇新军,恨旗兵恨到了牙根痒痒的程度,这种仇恨,就称之为“排满思想”。

叙述到这里,我们就能够对马上爆发的辛亥革命整体过程,进行一次清晰的梳理了:

武昌新军,其激进者所接受的主要思想是“排满”,排满也是革命,但其主要表现为对旗兵的仇恨,与共和思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完成这一距离的跨越之人,就是张之洞伏下的三步棋。

哪三步棋?

第一步:是先有富战斗力的武昌新军,才有可能将对旗兵的仇恨转化为杀戮行为,这就是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初始意义。

第二步:先是由黎元洪的弟子吴兆麟出来,将一场无以名目的流血爆乱,转型为以排满为目的的兵乱。再有黎元洪出来,将一场排满兵乱,转型为具有着正确革命诉求的军事行动。

第三步:由一品夫人赵凤昌负责,将一场军事革命转型为社会革命,最终促成共和革命的成功。

看看这共和革命的三级跳,我们就会发现,革命党人的具体工作,是负责拉开引线,引爆事件,而最终的革命,却是由张之洞设置的军事体制来完成。

现在,张之洞已经为大清帝国掘好了坟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革命党人跑来,用力将满清推进坟墓里了。


第二章 听领导的就错了

【01。希望越来越渺茫】

革命党犯下了两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功。

没说错吧?不是说革命党犯了错吗?犯错怎么还会促成成功呢?

没错,情况正是这样,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随机的,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革命党同盟会做事,却是有板有眼,按照既定的方针策略行事,而社会发展本身,却是即不方针也不策略,所以一旦革命党不犯错,反倒跟社会发展卯合不上。反之,当革命党犯了错误的时候,恰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随机性,成功的概然率,因此而获得了大大的提高。

追溯这两个错误的源头,却始自于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际会风云,唇枪舌剑,争逐革命领袖之席位,最终在日本黑龙会力挺孙中山的情形下,黄兴不得不让步,从此奠定了孙中山无可争议的领袖威望。

孙黄二人同为革命领袖,在发动革命,干掉爱新觉罗一家这件事上,并无分歧。不同的是,黄兴建议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会党,号令江湖兄弟起事。而孙文则希望从两广入手。两人有这样的分歧也是正常的,盖因黄兴乃湖南长沙人氏,他首创的第一家革命机构:华兴公司就是在湖南长沙营业,而他所运动的力量就是湖南哥老会。而孙中山是广东人氏,广东一带他人头熟,当地的帮会都是他手下的兄弟,当然要将起事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了。

听起来,孙中山的意见更中肯一些,两广地邻边疆,一旦起事失败,就可以撒腿逃往国外。而如果选择在长江流域的话,一旦失手连逃都逃不掉,只能由清兵横切竖砍肆意宰割。

此后孙黄二人分工,孙中山负责做领袖,负责筹款,买枪买炮,黄兴负责执行,亲自带队杀入广东广西,打算拿下一个省之后,再统兵北伐。奈何数次起事,均遭败绩。但也正如孙中山所料,一旦事败,黄兴总能够飞也似的逃出国境,保留了革命火种——唯一让黄兴上火的是,有一次他广西起事失败后逃入越南,却被正殖民越南的法国佬逮住,一口咬定他是日本人,不由分说把他给贩卖到新加坡去了。

到了辛亥年三月,党人的耐性终于耗尽,孙中山卖掉檀香山青帮的总堂口,凑足了十几万元钱,集结了同盟会、光复会所有的精英,再加上广西花县的绿林道,于是年三月二十九发动了广州起义。

这是革命党最大规模的起事,意图十路义师并举,无论如何也要拿下广州,却不料阴差阳错,临至起事,十路人马中只有一路杀将出来,其余九路全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战斗。是时也,黄兴率百余党人,手执炸弹,猛攻广州督署,击杀卫兵管带金振邦,巡抚张鸣歧逃之夭夭,而后清兵水师提督李准派兵赶到,起事失败,同盟会,光复会大半精英遇害,黄兴断指逃入香港。

事败而后,孙中山自三番市发来电报,全文如下:

闻事败,各同志如何?何以善后?

这封电报是直接打到香港的秘密机关,但上面却没有收件人姓名。原因是当时的报纸上说黄兴等人全都战死了,孙中山不知道起事之人还有谁活着,如果电报写下人名,偏偏此人又牺牲了,徒然是勾起众人心中的伤恸,所以孙中山不敢在电报上写下人名。

革命党既然号称革命,其目的单纯而简单,就是一个武装暴动,夺取政权。而广州起事失败,却彻底击碎了革命党人的梦想——海外华人的捐款是有限的,捐你一次你不成功,捐你两次你不成功……连捐你十次,你还不成功,还会有多少海外华人继续捐款?而矢志为国不怕牺牲的志士数量,就更有限,每一次起事,都有贪生怕死的逃走,矢志为国的牺牲,如此这般劣胜优汰,最终敢于赴死的志士越来越少,革命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绝望之下,领袖孙中山转道美国典华城打工,而悲愤不已的黄兴,却把他的目光转向了长江流域。

【02。严重的政治错误】

据冯自由撰《革命逸史》中提到,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主张:

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冯自由,他十几岁就追随了孙中山,是孙中山设置在香港秘密机关的负责人。他这番话的意思有两个: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黄兴高瞻远瞩的政治布局,所以理应归功于革命党。

二,黄兴的这个政治布局,违背了孙中山以两广为革命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撇开孙中山闹革命,属于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事实上,犯下错误的不止是黄兴一个。广州起义的失败,让同盟会终于意识到两广不是那么好摆弄,既然黄兴说长江流域有戏,那不如大家同去,去长江流域闹闹革命试一试。

这一试,就试出来个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谭人凤等老同盟会成员都跑到了上海,把个冯自由独个撇在香港,好不寂寞。

黄兴的这个错误,总算是犯对了路子,武昌这边早由张之洞替大家准备好了最犀利的革命大杀器,孙中山却非要让大家伙围着铁桶一样的两广折腾,折腾不出个眉目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然而,同盟会中部总会算是成立了,可这个总会却是在上海,距离武昌明显是远水不解近渴,幸好在此之前同盟会中还有人犯下了同样严重的政治错误,这两个错误,把革命的中心一下子挤到了武昌。

【03。犯错也有传染性】

另一个犯下严重政治错误的人,叫焦达峰。

焦达峰,原名大鹏,字掬森,浏阳人氏。湖南哥老会的第三任老龙头,头一任是四脚猪王秀方,因为参加湖南自立军唐常才的勤王起义,事败被杀。第二任是马福益,与黄兴的华兴公司密谋大举,事败被杀,黄兴则率华兴公司全体同仁逃到了日本,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而焦达峰统领哥老会众之后,就跑到日本去找组织,到了地方加入了同盟会,从此成为了孙中山的忠实拥护者。他发现孙中山有个化名中山樵,觉得这名字风格不错,也给自己起了个冈头樵的怪名,然后兴致勃勃的等革命成功。

却不料左等右等,等到焦达峰两眼发黑,眼见得一次起事失败又一次起事失败,革命硬是不肯成功。焦达峰等不急了,于是就拉上四川孝友会的老瓢把子张百祥,以及广东的三合会,广西的三点会,诸家兄弟歃血为盟,另成立了一个共进会。

焦达峰成立共进会是在1907年的下半年,比黄兴提前三年犯下了政治错误,所以当时还没犯错误的黄兴,就急忙赶来阻止。

黄兴质问焦达峰:小焦,你是同盟会成员,却拉山头搞宗派,另立共进会,明摆着是分裂组织,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焦达峰笑曰:老黄少来吓唬我,你又不是不清楚,同盟会办事太慢,会把人等死的。我们共进会做事,绝对不会象同盟会那样磨洋工,你等着瞧好了。

黄兴怒极:小焦,你分裂组织分裂会……如是革命有二统,将谁为正?

焦达峰笑曰:兵未起,何急也?异日公功盛,我们附公。我功盛,公亦当附我。

黄兴:你……小焦……你想气死我啊?

面对焦达峰的公开挑衅,黄兴确实是没办法。要知道,孙文组建的同盟会,虽然成员众多,但有一个重要特点——“人人谈革命,人人不革命。空谈无补者到处皆是,实际去干者百无一二”(见《共进会的原起及其若干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黄兴内心非常的希望焦达峰能够接受他的领导,可是焦达峰不乐意,黄兴也没辙。

黄兴不唯是没辙,而且从焦达峰分裂同盟会未及三年,黄兴也紧跟着焦达峰犯下了同样的政治错误,显然是搞分裂也有强烈的传染性的。

从系统学的法则上来说,革命成功并无特定的规律可以依循,革命领袖更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活神仙,领袖死盯着认为革命会成功的地方,未必真的会成功,领袖根本不注意的边边角角,也未必就一定不会成功。所以凭空多出来个共进会,又多出来个同盟会中部总部,等于是将革命成功的机会翻了两番。

然而,虽说是革命成功的机会连翻了两番,可是焦达峰和黄兴一样也是湖南人,离武昌还有段距离,按说革命成功的机会甭管翻多少番,只要未能将武昌覆盖上,统统等于白翻。可是千不该万不该,焦达峰甫回长沙,就迫不及待的干了桩大事,结果把他一下子挤兑到了武昌来了。

这桩事就是长沙抢米大案。

焦达峰在长沙纠集哥老会,并花重金从北方请来了义和团的武学高手,再沿途收罗饥民乞儿,蜂拥到衙署嚣闹,并火焚衙署,害得湖南巡抚岺春煊丢官弃职。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边岺春煊官是丢了,可焦达峰也面临着一个巨额财务亏空——湖南抢米的行动经费,没人给他报帐。

估计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