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清朝十二妃-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妃,结成秦晋之好,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从此以后,新疆的稳定局面保持了60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乾隆帝的和亲政策发挥了作用。容妃即香妃作为施行这一政策的关键人物,在清宫中度过了28个春秋,深深赢得了皇帝的宠爱和信任,最后又葬入了大清的皇家陵园。容妃和她的家庭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香妃(容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和卓出生:雍正十三年(1734)九月十五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9)
属相:虎父亲:阿里和卓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无
入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封和贵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
封容嫔: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封容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
二月三十日五日
最得意:始终受皇帝宠爱最遗憾:未生子女
卒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享年:55岁
十九日
入葬: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陵寝:裕陵妃园寝
二十五日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孟森遗著《清代史》,正中书局,1960年
(2)于善浦、董乃强编《香妃》,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3)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
(4)徐鑫著《走进香妃墓》,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5)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1)
孝贞显皇后(慈安)便服像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提起慈安,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长期以来,慈安给人一种过于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10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
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0荣宠不衰,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关系的秘诀。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那么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走上政坛:两个女人一台戏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死。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御赏”、“同道堂”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的如意算尊钮祜禄氏、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的谕旨
盘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许多书里都有详尽记述,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作用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2)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的骨干力量是奕䜣,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东暖阁
太后垂帘听政处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一、重用能臣,“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䜣、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3)
慈安太后徽号玉册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
响力。
由上可见,慈安皇太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决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对自己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说:“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同治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事出太过突然,令朝野皆惊。慈安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也说“体气素称强健”,认为自己“克享遐龄,得资养”。一个素称体健之人,怎么得点小病,不足两天就死了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作了种种猜测。
慈安个人小档案
姓氏:钮祜禄氏出生: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十二日
属相:鸡父亲:穆扬阿
丈夫:咸丰帝奕子女:无
入宫:咸丰二年(1852)二月封贞嫔:咸丰二年(1852)二月
封贞贵妃:咸丰二年(1852)五月晋封皇后:咸丰二年(1852)六月八日
二十五日
尊为皇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最得意:入宫很快当皇后
七月十七日
最大遗憾:未生子女卒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日戌时
享年:45年入葬:光绪七年(1881)九月二十七日
陵寝:普祥峪定东陵徽号: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
天祚圣显皇后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徐彻著《慈禧大传》,辽海出版社,1994年
(2)左书谔著《慈禧太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宝成关著《奕䜣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年
(4)徐广源著《清东陵史话》,新世界出版社,2001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无冕女皇——慈禧(1)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为躲避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之祸而逃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帝病重。自知时日不多的咸丰帝安排了后事:立皇子载美国画家卡尔女士绘慈禧像淳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弼幼帝,赞襄一切政务;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奏请加盖“御赏”“同道堂”印章。咸丰帝的本意是要让八大臣与两位后妃互相牵制,共同辅佑幼君,却制造了两派势力之间的矛盾,为日后辛酉政变埋下了伏笔。同年七月十八日,咸丰帝入殓,以
同治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九月三十日,两宫皇太后联同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十一月,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两个女人,特别是慈禧,成功走上了中国权力的最巅峰,成了近代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慈禧会见外国女宾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年74岁,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她所驾驭的大清国这只巨船已经是百孔千疮,她所遇到的是她的列祖列宗所从来没遇到过的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她亲身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她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之多、国家政局变化之大,是任何一位日本人送给慈禧的洋车清帝所不能比的。
近人研究慈禧的专著很多,文章更是不少。纵观各家著述,史料翔实,论证精辟,各有独到之处。然而所涉及的慈禧的功过行止,却几乎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详略、轻重、角度、取舍不同而已。笔者不愿对慈禧做一个全景似的概括扫描,只想根据清宫档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的成果,讲一些鲜为人知的,或知之不详的,或知之有误的史实,供读者回味欣赏,补正史之不足,匡传闻之谬误。
慈禧与丽妃是情敌吗
看过电影《垂帘听政》的读者一定对电影里慈禧残酷迫害咸丰帝的另一个妃子丽妃的情节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与丽妃是一对情敌。避暑山庄内懿贵妃居住的西所
丽妃千娇百媚,能歌善舞,深受咸丰的宠爱,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里。一心想要承宠、费尽心机往上爬的慈禧对她妒恨不已。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实现垂帘听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实际统治者。她在铲除了政治对手,肃清了敌对势力后,回过头来整治昔日与她争宠的丽妃。慈禧效法汉代吕后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将丽妃的手脚悉数砍去,装在一个坛子里,对她极尽侮辱之能事。这段情节,在影片中阴森恐怖,尽力将慈禧塑造成了一个刻薄寡恩、睚眦必报的恶毒妇人形象。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丽妃这样一个人,她与慈禧的关系真的像影片描绘的那样吗?慈禧真的以那样残酷的手段迫害过她吗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无冕女皇——慈禧(2)
《懿妃遇喜大阿哥》档案内页
据史书和清宫档案记载,丽妃是主事庆海的女儿,他他拉氏。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七日生,比咸丰帝小6岁,比慈禧小2岁,与慈安同岁。咸丰元年(1851)参选秀女时,丽妃和慈禧同被选中。丽妃被封为丽贵人,慈禧被封为兰贵人。咸丰二年(1852),二人同时入宫。咸丰四年(1854),丽妃被封为丽嫔,慈禧被封为懿嫔。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七
日,丽妃为咸丰帝产下了皇长女,三天后就晋封为丽妃。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当天就晋升为懿妃。咸丰帝死后不到3个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义,以“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晋封她为丽皇贵妃,越过了贵妃这一级,一次升了两级。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丽皇贵妃为丽皇贵太妃,地位仅低于皇太后。
慈禧扮观音像
慈禧佛装像
多年来,丽妃体弱多病,经常吃药,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岁。她死后第三天,光绪帝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她的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丽妃金棺葬入清东陵的定陵妃园寝。这座妃园寝的后院建有15座宝顶,共分三排。丽妃的宝顶位于第一排的正中之位,处于这座园寝的最尊贵的位置。
丽妃所生的女儿是咸丰帝惟一的女儿,所以备受咸丰帝和众妃嫔的喜爱,同治九年(1870)被封为荣安固伦公主。清朝制度: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妃嫔生的只能封和硕公主。按此规定,丽妃生的这个女儿应封和硕公主,可是慈禧却破例封她为荣安固伦公主。
以上史实表明,丽妃不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关照和一系列礼遇,表明丽妃与慈禧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来,经常以专横跋扈、阴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还有温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为丽妃本人比较温顺听话,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国家、后宫大权之后,丽妃对她不构成任何威胁,所以才对她如此礼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胆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战她的权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这从她对儿媳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慈禧与儿媳的关系
慈禧与慈安并尊两宫皇太后,共同处理朝政大事。但由于慈安秉性温和,一向谦恭退让,而慈禧却处处争强好胜,所以在处理家事、国事上,只要无碍朝政大端,一向以慈禧的意见作定夺。在为同治帝选立皇后时,慈禧满有把握地以为同治帝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立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为皇后,万万没有想到同治帝竟会遵照慈安的心意,选中了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使慈禧大为恼火。为了发泄自己一肚子的火气,慈禧一方面拿皇后阿鲁特氏出气,干预她与皇帝的夫妻生活,对她百般挑剔,多方虐待(详见“孝哲皇后”章),另一方面对落选的富察氏处处偏爱,给予优厚待遇,甚至不惜破坏祖制家法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无冕女皇——慈禧(3)
按照惯例,在皇帝大婚、选立皇后的同时,还要选出一批妃嫔备位后宫。这次同治帝大婚时,选了4位女子为妃嫔,她们是知府崇龄的女儿赫舍里氏、原任大学士赛尚阿的女儿阿鲁特氏、主事罗霖的女儿西林觉罗氏和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这4人中,长得最漂亮的当为17岁的赫舍里氏。年龄最小的是富察氏,只有14岁。慈禧将4人分为三等,只将富察氏一人封为慧妃,将赫舍里氏和阿鲁特氏封为瑜嫔和珣嫔,将西林觉罗氏一人封为瑨贵人,故意突出了富察氏的尊贵地位。
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应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礼,只安排慧妃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将瑜嫔、珣嫔的册封礼安排在一个月后举行。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将慧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了两级。
富察氏晋封为皇贵妃后刚一个月,又以她“侍奉大行皇帝夙昭淑慎”,晋封她为敦宜皇贵妃。
清朝后妃制度自康熙朝完善以后,皇贵妃的封号字数最多为2个字。可是慈禧在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日,以这一年是她的60大寿为由,封富察氏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富察氏成为有清一代皇贵妃封号字数最多的一位。
惠陵妃园寝内为同治帝的4位妃嫔分别建了地宫,上建宝顶。遵照慈禧旨意,将慧妃宝顶放在前排正中之位,其他3位的宝顶在后面,一字排列。慧妃的地宫为石券,另外三人的为砖券,故意突出慧妃的地位。
颐和园石舫慈禧觉得将慧妃券座安排在园寝前排正中,似乎还不能表达对她的厚爱,于是几次降旨,欲将惠妃园寝提高规格,仿照清朝妃园寝等级最高的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慕东陵的规制,增建方城、明楼、宝城、大宝顶、东西配殿,还要增设石五供。清朝陵制:只有帝、后陵才设石五供,而且标准规制的妃园寝不建方城、明楼、配殿等。后来由于一些王公大臣的暗中抵制,加上实际施工的困难,也可能是慈禧觉察到这样做不妥,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谕令按定陵妃园寝规制办理。
慈禧权欲极强,不容任何人忽视她的权威地位,即使是自己的亲儿子、儿媳,她也只从自己的好恶出发,或罚或赏,尽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正是由于她的粗暴干涉和残酷虐待,才造成了同治和阿鲁特氏的早亡(详见“孝哲皇后”章),后来又逼死光绪和珍妃(详见“珍妃”章),她实在是一个自私恶劣、毫不顾及亲情的母亲。
慈禧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独裁者,她将天下一切都视为自己的私有品,儿女是她的,他们的婚姻感情她要干涉;国家朝政大权是她的,决不允许别人插手;那天下的财物更应归她所有,为她所享受。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常常置国家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危机于不顾,挥金如土,大肆挥霍。她觉得生前拥有权势富贵还不够,还得为身后营建万年吉地多做打算,这样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能继续享受她作为老佛爷的尊崇和富贵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五部分 无冕女皇——慈禧(4)
优劣功过任评说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毫无温情,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她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国家和人民推入深渊;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可以将国家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䜣、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如何对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