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览淼摹!

孔丘再度回到卫国的第二年,吴王夫差和鲁哀公在鄫城会盟,吴国要求鲁国置办百牢大礼招待夫差,伯嚭还命令季孙肥前去面谈。季孙肥将端木赐请去应付伯嚭,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端木赐又多次来往于鲁吴之间,为鲁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丘在卫国生活久了,便难免说些场面上的话,如:“鲁、卫之政,兄弟也。”别人都听得不明不白,后世的儒子儒孙则为了这句话殚精竭虑,写了很多论文来解释。其实那就是一句大白话,鲁国和卫国乃兄弟之国,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孔丘的很多论述都是如此,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说大实话,没有任何深奥的理论。但是在任何时代,要人们回归到基本的常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出公。前面说过,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因为得罪南子,一直流亡在外。因为这件事,国际舆论对卫出公颇有微词。而孔丘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卫国当了官,卫出公也很想请孔丘出来为他服务。有一天,仲由问孔丘:“听说卫侯准备请您治理国家,如果是那样,您打算最先做什么?”孔丘毫不犹豫地说:“先要正名。”

仲由笑道:“哎哟哟,您可真是迂腐,还抱着那套理论不放。这年头,有什么名好正的?”

孔丘说:“小子你也太不懂礼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法治不当,法治不当则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君子不论办什么事,必须先正名;他讲的话,都要能够付诸实施。因此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不能有丝毫马虎的!”

公元前484年齐国入侵鲁国,孔丘的学生冉求率领鲁国军队在曲阜郊外大败齐军。季孙肥问冉求:“你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呢,还是学来的?”这问题问得没水平,哪有天生会打仗的?所以,冉求回答:“是跟我的老师孔丘学的。”

季孙肥问:“孔丘是个什么样的人?”

冉求说:“他办什么事情,都要求名正言顺。他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让老百姓知道,可以告诉鬼神,不会有任何遗憾。”

季孙肥说:“我想把他请回鲁国来,可以吗?”

冉求说:“如果让他做我这样的工作,您即使给他两万五千户的俸禄,他也不会来。您要用他,就不能把他当作一般人对待。”

这一年冬天,卫国大夫孔圉准备攻打自己的女婿大叔疾。事情的起因很狗血:当初,大叔疾娶了宋国公子朝的女儿为妻,按照买一送一的规矩,小姨子作为陪嫁,也嫁给大叔疾为妾。大叔疾对这个老婆不怎么感冒,但是对小姨子十分宠爱。后来公子朝失势,孔圉趁机挖墙脚,劝大叔疾休掉了老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大叔疾。没想到大叔疾对前小姨子念念不忘,又将她召回来,安置在帝丘附近,还给她盖了一所大房子,待遇等同于现在的老婆。孔圉知道后,气得火冒三丈,想用武力来洗刷家族的耻辱。

孔圉就是《论语》里提到的孔文子。孔丘称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家族里的事,他也免不了先问一下孔丘的意见。孔丘听说他要打内战,连忙说:“祭祀的事,我学过一些;打仗的事,我可一窍不通。”回来之后对学生说:“良禽择木而栖,木岂能择禽?”命令学生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孔圉听说之后,赶紧过来挽留。正在此时,鲁国的使者带着礼物到了,孔丘借坡下驴,于是回到了阔别十四年的鲁国。

回来后,鲁哀公接见了孔丘,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在孔丘的一生中,已经记不起这是多少次被问及这个问题了,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这次他的回答是:“关键在于选好大臣。”

季孙肥也向孔丘问治国之道,孔丘说:“选拔正派的人,远离心术不正的人,这样的话,人心便会慢慢变好。”

季孙肥又问:“鲁国现在盗贼为患,您原来当过大司寇,请问有什么办法治理?”

孔丘冷冷地说:“如果你自己不贪财,就算你鼓励人家去偷盗,人家也不去。”

可想而知,季孙肥最终没有任用孔丘,而孔丘也没有主动提出要求。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旺盛的斗志,希望改变这个世界,即使遇到诸多挫折也从未轻言放弃。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子,他累了。

公元前481年,当人们把那头在巨野泽中捕获的怪兽送到孔丘眼前的时候,孔丘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用一种干涩的语调说:“看来我的理想真是不能实现了。”

据后人解释,麒麟是仁兽,是圣人出现的喜兆。然而当时天下大乱,战乱频仍,麒麟一出现便被俘获,孔丘伤感于周礼不兴,喜兆不应,因而有此一叹。

另外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孔丘回到鲁国之后,发奋修订《春秋》,希望《春秋》里的政治思想能够成为治国的理念,让后世君主开卷有益,让乱臣贼子感到害怕。“西狩获麟”后却心灰意懒,就此罢笔。当然,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只能姑妄听之。

其实,早在获麟之前,孔丘就曾经对学生说过:“黄河里没有出现八卦图,洛水里没有出现文书,看来我的时间也不多了。”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河图洛书被认为是隐藏着无穷的奥秘,特别决定天下兴亡气数的知识。孔丘一生中,很少谈及天命,也不谈论怪力乱神,然而到了晚年,却寄希望于河图洛书之类的超自然力量,真是让人唏嘘。

据说颜回死后,孔丘曾经说:“老天爷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获麟之后,他更是伤心欲绝道:“没有人能够了解我了。”端木赐当时在场,问道:“您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我不怨天尤人,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越学越高深,越学越孤绝,真正了解我的,看来只有老天了!”

有一天齐国传来消息,齐简公被陈恒弑于舒州(这件事马上讲到,在此不述)。孔丘斋戒三日,三次向鲁哀公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被齐国欺负很久了,您现在想讨伐它,可行吗?”孔丘说:“陈恒弑其君,齐国至少有一半人不支持他,以鲁国的力量加上齐国的一半,当然可行。”鲁哀公说:“您跟季孙肥去商量一下吧。”孔丘出来后,直接回了自己家。别人问起来,他就说:“我好歹也是个大夫,该说的话,不敢不说。”言下之意,我尽到责任就算了,没有必要强求。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一件大事。在外流亡多年的先大子蒯聩潜回国内,偷偷跑到孔悝(孔圉的儿子)家里,以武力挟持孔悝,发动政变。卫出公被迫逃奔鲁国。

孔丘的学生仲由一直在孔悝家里担任家臣。政变发生的时候,仲由正好在外出差。听到政变的消息,仲由连忙往回赶,在帝丘城外遇到大夫高柴。高柴也是孔丘的学生,他对仲由说:“国君已经出逃,而且城门也关上了,你赶紧掉头,或许可以幸免于祸。”仲由说:“我食其俸禄,怎么能够避其祸患?”趁着守卫不备,偷偷地进了城,直奔宫中去找蒯聩。蒯聩挟持孔悝登台观望,仲由想放火烧台营救孔悝。蒯聩大惊,命家臣石乞、孟厌出来与仲由相斗。战斗中,仲由的帽带被斩断,帽子掉到地上。仲由说:“君子就算战死,也不能不戴帽子。”从容不迫地戴好帽子,结好帽带。石乞和孟厌趁机发动进攻,将仲由杀死。

孔丘听到卫国动乱的消息,就说:“高柴这家伙会跑回来,仲由必定死在那里。”

仲由的死讯传来时,孔丘正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散步,端木赐陪着他。孔丘一时泪如雨下,说:“泰山崩了,梁柱断了,哲人枯萎了!”

他又对端木赐说:“天下无道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人能够听从我的主张,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夏朝人死了,灵柩停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死了,灵柩停在西面的台阶上;商朝人死了,灵柩停在两根柱子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享受祭祀。今天早上,我才想起,我是商朝人的后裔啊!”

七天之后,孔丘也死了。

【孔子的弟子们在列国的表现】

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开始是王室衰落,群雄并起,郑庄公纵横河雒,隐然成霸;接着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相继兴起,尊王攘夷,各领风骚数十年;此后晋国控制中原,楚国独霸南方,晋楚争霸成为主题,天下诸侯或从晋,或从楚,或摇摆不定,虽然战争不断,却保持了长期相对的稳定;再后来晋国衰败,楚国失势,齐国短暂复兴,吴国昙花一现,越国异军突起,天下的秩序再度被打乱,似乎周而复始,又回到了当初的混沌状态。

公元前488年春天,齐景公去世一年之后,宋国入侵郑国,理由是郑国背叛了晋国。这个借口很牵强,要知道,当年齐景公与晋国争霸,宋国和郑国都投入了齐国的阵营,宋国凭什么惩罚郑国呢?很显然,宋国并不是想讨好晋国,而是想趁乱而起,独树一帜。

同年秋天,宋国又入侵了曹国。

曹国遭到入侵,完全是自找的。曹伯姬阳爱打鸟,有个叫做公孙强的乡下贵族投其所好,打到一只白雁献给他,而且跟他说打鸟的技巧,讲得头头是道。姬阳一高兴,就封公孙强做了司城。公孙强大约是脑子进了水,当上司城后,成天给姬阳献计献策,鼓励他当中原的霸主!姬阳竟然也信了,于是不再去晋国朝觐,也不买周围各国的账。宋景公抓住这个借口,派兵入侵曹国,讨其不敬之罪。

同年冬天,郑国为了救援曹国,派兵入侵宋国。这一牵制战略很有效,宋景公不得不回师保卫商丘。公孙强看到宋军撤走,一下子犯了贱,不但不暗自庆幸,反而命令士兵们在城墙上肆意辱骂。宋景公大怒,命令部队回头猛攻,很快将城池攻破,俘虏了姬阳和公孙强,曹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486年春天,郑国派兵进攻宋国的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境内),宋国派兵反击,全歼郑军,俘虏郑将郏张和郑罗,并乘胜追击,攻入郑国境内。

宋国的动作终于引起了晋国的警惕。同年秋天,赵鞅准备出兵救援郑国,命阳虎算卦,得到的结果是不吉,于是作罢。

宋景公的胆子越来越大,于公元前485年派兵入侵郑国。公元前483年冬天又派大夫向巢伐郑,郑国当国罕达率军反击,将向巢包围在岩地(今河南省境内)。

公元前482年春天,宋国派桓魋(也就是当年砍树恐吓孔丘的那位仁兄)增援向巢,结果还没交战,罕达只传了一道命令——“生擒桓魋者有赏”,桓魋便逃跑了,向巢部也被郑军全歼。

前面说过,桓魋很受宋景公宠爱。然而宠爱到了一定程度,便容易由爱生恨。当宋景公雄心勃勃想称霸中原的时候,桓魋的胆小表现使得他大为光火。更让他恼火的是,桓魋回国后,丝毫不觉得愧疚,连宋景公的批评都不能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宋景公下定决心要除掉桓魋。

公元前481年夏天,宋景公安排了一个饭局,要他的母亲也就是宋国的太后请桓魋吃饭,打算在席间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将桓魋剁成肉酱。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走漏了风声,桓魋知道了,决定反客为主,请宋景公到家里来作客。宋景公也不是傻瓜,召见司马皇野说:“桓魋从小是我一手带大的,现在他却反过来要害我,请您一定要救我。”皇野说:“没问题,不过这件事必须得左师帮忙,请您先把他找过来。”

左师即向巢,乃是桓魋的亲哥哥。向巢有个习惯,每到吃饭之前,都要敲钟。宋景公在公宫听到钟声,对皇野说:“老先生要吃饭了,您先等等,别打扰他。”过了半个时辰,又听见向巢家里传来音乐,宋景公说:“他吃完了,您可以去了。”皇野于是驱车来到向巢家,说:“今日迹人(掌管山林的官吏)来报,在逢泽(今河南省商丘境内)发现野鹿的踪迹。国君想邀请左师一同去打猎,但又怕左师没时间,因此派我私下来拜访,问问您意下如何。如果您愿意去的话,那就要快点,因为国君准备出发了,请您坐我的车同去。”

向巢受宠若惊,欣然同往。宋景公见到向巢,将桓魋要谋反的事告诉他,向巢一听,立刻跪伏在地上,不肯起来。皇野说:“您别紧张,国君请您来商议这件事,就是因为信任您。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请您一定要认清形势,站在正义的一方。”宋景公也说:“寡人知道左师必定很为难,但是上有皇天,下有列祖列宗,寡人是不得已才要对付桓魋的。”向巢这才用颤抖的声音说:“桓魋不从君命,为祸宋国,我岂敢不唯君命是从?”皇野就等这一句了,马上说:“那就请您留在宫中保卫国君,将您的兵符交给我,由我来处理剩下的事。”

所谓兵符,就是调兵的凭证。向巢官居左师,并不掌握军权,因此这个兵符是用来调动向氏族兵的。皇野拿着兵符来到向府,命令向巢的家臣集合队伍,准备进攻桓魋。向巢的老家臣都不同意,但是年轻的家臣都说:“我们听从国君的命令。”最后年轻人占了上风,于是发放武器盔甲装备族兵,向桓魋府上进发。

桓魋的弟弟子颀得到消息,赶紧通知桓魋。桓魋马上命令集结队伍,想直接进攻公宫,打宋景公一个措手不及。他的另一个弟弟子车劝道:“您不能事君,反而讨伐他,国人不会同意的,别自寻死路了。”桓魋于是逃到曹地(即原来的曹国)。

同年六月,宋景公派向巢进攻曹地。向巢久攻不克,担心宋景公怀疑,逃奔鲁国。后来曹地百姓起来反抗,桓魋逃奔卫国。据说宋景公曾经派人挽留向巢,向巢说:“下臣罪大恶极,灭族都不为过。如果您看到祖宗的份上,使向氏不绝于祀,下臣就十分感谢。至于下臣本人,则不用再考虑了。”

值得一提的是,桓魋还有一个弟弟,叫司马牛。史上一般认为,司马牛也是孔丘的学生。桓魋事败后,赵国和齐国都召他去做官,但是他最终还是逃到了鲁国,并且后来就死在了鲁国。据《论语》记载,司马牛曾经哀叹:“人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他的师兄卜商回答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公元前481年,齐国也发生了大事,而且事情也与孔门弟子有牵连。

前面说过,齐简公在鲁国的时候,叫做公孙壬。他的父亲齐悼公当时叫做公子阳生。公元前489年阳生应召回齐国,将公孙壬托付给孔丘的学生宰予照顾。因为这层关系,宰予成为了公孙壬最信任的人。等到齐简公即位,宰予便被委以重任,当上了临淄市长,成为了齐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宰予长于雄辩。儒家讲究孝道,父母去世后,要守三年之孝,不吃肉,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工作,不过性生活。宰予对此表示质疑:“君子三年不行周公之礼,这礼不是崩了么?三年不作乐,这乐不是坏了么?旧谷吃完了,新谷上市,另起炉灶,也没什么不可以吧!”孔丘听了,问道:“那你觉得心安吗?”宰予说:“安啊!”孔丘说:“你心安就行了。君子守孝期间,吃到肉也不知肉味,听到音乐也乐不起来,所以干脆不要那些玩意儿,没其他意思。”转头孔丘便对人说:“宰予这家伙为人不仁,孩子出生之后,前三年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的。守孝三年,乃是天下通行的法则。”

由此可知,宰予并不受孔丘赏识,再加上有白天睡觉的恶习,更是让孔丘恼火,曾经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当宰予一本正经地问起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品德,孔丘便不屑地说:“你不是该知道这样知识的人。”

话虽如此,宰予毕竟列于孔丘的门墙之内,名声在外。当时陈乞已经去世,其字陈恒(又称陈常或田常)继承家业。陈恒对宰予这位国君跟前的红人十分忌惮,常常有事没事跑到朝中去,名为探访,实为监视。大夫诸御鞅看到这种情况,常对齐简公说:“陈恒和宰予二人不可并存,您要不依赖陈恒,要不依赖宰予,别摇摆不定。”齐简公不听。

有一天晚上,宰予前往宫中办事,路上遇见陈逆杀人,便将他逮捕,带入宫中。陈逆也是陈氏族人,而且是陈恒的亲信。他被逮捕后,陈恒很紧张,想方设法派人潜入宫中,放倒了看守,将陈逆救了出来。

这件事后,陈恒和宰予的矛盾日益突出。陈恒有个族叔,名叫陈豹,在陈氏家族中郁郁不得志,托人找到宰予,要求投入其门下。宰予和他见面,聊了些政治问题,陈豹投其所好,尽拣宰予爱听的说,很快获得了信任。有一天,宰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陈豹说:“我把陈氏族人都赶出去,让你成为陈氏宗主,如何?”陈豹回答说:“我又不是陈氏嫡系,不敢有此奢望。再说,陈家人不听您的话的,就那么几个,何必将他们都赶跑呢?”

陈豹出来后,马上跑去告诉陈恒。陈恒召集族人开会研究对策,陈逆说:“宰予有国君支持,如果您不先动手,恐怕斗不过他。”

陈恒说:“那你有什么建议?”

陈逆说:“我有从宫中逃跑的经验,愿意带几个人重回宫中潜伏,做您的内应。”

陈恒答应了。五月十三日,陈恒兄弟四人,共乘一辆马车去上朝。宰予在朝堂外的听政所办公,听到声音便出来相迎。陈氏兄弟一把将他推倒在门外,迅速进门,然后将门关上,把宰予关在了外面。守门的侍卫想要阻拦,被早就埋伏在那里的陈逆带着几名武士全部杀死。

当时齐简公和几名小妾正在后花园饮酒,命大史子馀在一旁唱歌助兴。陈恒等人冲进来,要求齐简公赶快搬到寝宫去。齐简公随手操起一支长戈就想打陈恒,子馀赶紧拦住说:“相国不是来害您的,是来为您除害的。”

陈恒也赶紧跪下,说:“宰予阴谋作乱,下臣特地进宫来保护您,没有其他意思。”言毕带着人退出后花园,一边走一边说:“看来国君很生我的气,我得赶快逃走,逃到鲁国晋国都好,天下之大,何患无君?”

陈逆一听,立刻抽出剑拦在他身前,说:“像您这样优柔寡断,如何能成大事?这里的人,谁不是陈氏子孙?您如果要逃,我现在就杀了您,还怕没有人领导我们吗?”

陈恒盯着陈逆看了很久,说:“我明白了,你把剑拿开,你们马上召集陈氏族兵,准备战斗。”

陈恒这道命令下达得很及时。没过多久,宫墙外就传来杀声,那是宰予召集的部队在准备进攻公宫,抢回国君。陈恒带着宫内的侍卫登墙抵抗。宰予先是进攻大门,后来又进攻侧门,均无功而返。宰予正想堆积柴禾火攻,陈逆带着族兵赶到,双方大战一场。临淄的居民早就被陈家收买,加上对宰予这个外来和尚天生反感,都跑出来帮助陈逆。宰予见势不妙,落荒而逃。没想到急急忙忙,一出城就迷了路,竟然一头撞进陈氏的封邑丰丘,被丰丘军民拿住,又送回临淄来了。

陈恒命人在城外将宰予处死,又将齐简公抓起来,囚禁在舒州。《左传》记载,同年六月,“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据说,齐简公死前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早听了诸御鞅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

陈恒立齐简公的弟弟姜骜为君,也就是齐平公。陈恒自封相国,对内收买人心,安抚百姓,对外则主动与诸侯搞好关系,很快将齐国安定下来。陈恒对齐平公说:“讲仁义道德,施恩惠于百姓,这是人人都愿意做的,请您来做;讲法治刑律,惩处罪人,这是人人都讨厌做的,请让下臣去执行。”将大权揽在自己手里,成为了齐国的实际控制人。此后,陈恒花了五年时间,将鲍氏、晏氏等各大家族统统剿灭。公元前476年,他把齐国自平安(今山东省淄博境内)以东的土地全部划归自己所有,领有的土地比公室还多。陈氏家族实际上已经控制了齐国,“陈氏代齐”只差临门一脚了。

公元前481年,鲁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孟氏的族长仲孙何忌去世,其子仲孙彘继承家业。数年前,仲孙彘想在孟氏封地成邑养马,遭到当地长官公孙宿的反对。仲孙何忌死后,公孙宿前来奔丧,被仲孙彘拒之门外。公孙宿袒露上身,摘掉帽子,跪在门口大哭,仲孙彘还是不接纳。公孙宿害怕了,拿着成邑作人情,投奔了齐国。齐鲁两国的关系本来就因为夫差的战争而恶化,这件事发生后变得更僵。

公元前480年秋天,陈恒派大夫陈瓘出访楚,途经卫国。当时卫出公还在位,仲由也没死。仲由对陈瓘说:“上天或许是以陈氏为斧,要将齐国公室砍倒吧!虽然现在还不能预知未来,陈氏最终占有齐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为了将来考虑,何不与鲁国结束对抗,互相善待呢?”

陈瓘是陈恒的亲哥哥,听到孔丘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感到很高兴,说:“您言之有理,我将转告我弟弟。”

同年冬天,鲁国和齐国通过谈判,实现了和平。鲁国派子服何和端木赐前往齐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