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说,人民大会堂落成,周恩来一个厅一个厅观看视察。他在台湾厅
坐的时间最长,要求按照台湾的风格风俗进行布置,“将来,台湾的代表在
此议事,好让他们感到是回到了自己的家。”据说,每当召开人大或政协会
议,周恩来必要亲自看望和接见的是台湾籍人士或由他们组成的代表团。

据说,七十年代的一日,当一位美国朋友希望周思来到纽约访问时来
看他。周恩来立即回答:“不会来,不会来。只要还有一个台湾‘大使’在
华盛顿,你就不会在美国看到我。”据说,弥留之际,周恩来吃力但紧紧地
握住一位负责对台工作的领导干部的手说:要抓住时机、抓紧时间。他指的
是台湾和祖国统一问题。

据说,他逝世之后,邓颖超曾把他的骨灰盒置放在台湾厅供人吊唁。
同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撤向江河湖海一样,这也是他临终前的遗愿,一个意味
深长的遗愿。

据说。。据说。。周恩来的外交才干是举世公认的,他是在充满机智
和谦恭有礼之中,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不过,就连他的
对手们也注意到了,在台湾是中国领土、中国最终将走向统一这个问题上,
他的灵活性只是表现在可以不卑不亢地伸出手来,同宿敌微笑着握手,但,
这决不等于他会做出哪怕微小的让步。他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代
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一个整体的信念是不可摇撼的。

9 月6 日,周恩来针对杜勒斯的声明发表声明,这同样是一份至今必须
全文照读才能了解其全部含义的历史性文件。

周恩来的声明

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
权之下,发表声明,公然威胁要在台湾海峡地区扩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侵略范围,进行战争挑衅,从而加剧了美国在这个地区造成的紧张局
势,使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我受权代表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如下一、台湾和澎湖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它们已经由日本的一度侵占归还了中国。中国人民行使主权解
放这些地区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美国
政府自己也曾经正式声明不在台湾地区卷入中国的内争。如果不是因为美国
政府后来背弃自己的声明进行了武装干涉,台湾和澎湖列岛早已获得解放,
早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全世界一切公正舆论所一致承
认、可抹煞的事实。

二、美国支持盘据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早已被全中国人民唾弃的蒋介
石集团,并且直接用武力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是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
领土完整和主权的非法行为,是同联合国宪章和一切国际法准则直接冲突
的。美国和蒋介石集切签订的任何所谓条约和美国国会通过的任何有关决
议,对于中国人民是完全无效的,它们决不能使美国的侵略行为合法化更不
能成为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扩大侵略范围的借口。

三、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之下,长期以来就以逼近厦门的金门和
福州的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为前哨据点,对中国大陆进行种种骚扰和破坏活
动。最近,在美国对于阿拉伯国家发动武装干涉以后,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大
陆的骚扰和破坏也更为猖獗。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对盘据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
部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干涉,都是侵犯中
国主权的罪恶行为。但是,美国为了转移世界人民对于美国在中东继续侵略、


拖延自黎巴嫩撤兵的注意,竟企图利用这种情况,在台湾海峡地区大量集结
武装力量,公开威胁要把它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
沿海岛屿。这是对六万万中国人民严重的战争挑衅,是对远东和世界和平的
严重威胁。

四、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人民尤其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大陆内海中存在着像金门、马祖这些
沿海岛屿的直接威胁。美国的任何战争挑衅都绝对吓不倒中国人民,相反地
只会激起六万万人民更大的愤怒和更坚强的同美国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美国在黎巴嫩的侵略军还没有撤走,马上就又在台湾海峡地区制造新
的战争危险,这就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更加认清了美国侵略者蓄
意破坏和平的蛮横面目,更加认清了美国帝国主义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一切民族独立运动和世界和平运动的最凶恶的敌人。

五、中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按照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共处,并且用和平谈判的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美国以武力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粗暴地破坏了国际关系中
最起码的准则,中国政府仍然倡议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求台湾地区紧
张局势的和缓和消除。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
曾经多次建议,双方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
表声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美两国之间在台湾地区的争端而互不诉诸威胁
或武力。但是,同杜勒斯在九月四日的声明中所宣称的相反恰恰是美国拒绝
发表这样的声明,到后来连会谈本身也被美国片面中断了。

在今年七月中国政府要求限期恢复会谈以后,美国政府虽然没有及时
答但是终于指派了大使级代表。现在,美国政府又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来
解决中美两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争端。为了再一次进行维护和平的努力,中
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但是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所造成的战争危
险并未因此减轻。鉴于美国政府往往行不顾言,并且往往用和平谈判的烟幕
掩盖它不断扩大侵略的实际行动,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决不
能丝毫放松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威胁远东和世界和平的斗争。

六、中国和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国际争端和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
的内政问题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美国一贯企图把这两件事混起来,以
掩盖它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权采取
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解放自己的领土,不容许任何外国干涉。
如果美国政府悍然不顾中国人民的再三警告和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继续对
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由
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两篇声明,一个振振有词,一个有词振振,一个慷慨激昂,一个激昂
慷慨,可谓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今天读来,仍令我徒生怅惑:按照牛顿“同
一命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逻辑推理,两篇涉及“同一命题”的声明只
能有一个是真理是正理,而另一个必然是假理是歪理。假理歪理居然能同真
理正理一道堂皇不惭地登台亮相,这个世界真是悲哀,公道何在!

关键是:有公正的评判么,谁来裁决?

※※※※※


公正的评判和裁决唯有历史。

1972 年2 月17 日,尼克松总统在北京冬季的寒风凛凛中步出他的专机。


周恩来站在舷梯脚边等候,他没有戴帽子,腰略向前倾,双肩靠后,头和脖
颈坚毅笔直,整个姿势给人一种潇洒自如的感觉,一种“哟,是你呀!”的
态度,同尼克松急切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尼克松快步下阶伸出手来,
他后来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我注意到了,两位政治家对不愉快的过去并未互致歉意,但当他们提笔在联
合声明签下自己的大名时,周恩来没有从他1958 年声明的立场后退半步,
尼克松却已对1958 年杜勒斯声明的立论作了虽称不上彻底但已是绝大的修
正。

一位西方记者感叹万千:“如果杜勒斯的幽灵在场,他恐怕会感到愤
怒。”我认为不一定。任何一位美国政治家都得按“美国利益即真理即正理”
的逻辑办事。杜勒斯假使还活着,没准第一个向周恩来伸出手的美国人就是
他。

不管怎么说,1958 年杜勒斯和周恩来打出的牌,22 年之后孰是孰非孰
对孰错算是有了一个不言自明的说法。

5


9 月7 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先生加入“牌戏”。他就台湾海
峡局势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亲笔信函并予以公开发‘表。数日后,言犹末
尽的他再次致函艾氏,对若干重点加以强调。

现在来读赫氏的信,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文如其人,那个全世界包括
苏联最后都讨嫌的“哥萨克人”跃然纸上。但我想当时东方与西方世界的人
们没有一个会笑,因为,赫氏在信中给了艾氏十分严重的警告,或不折不扣
的“核讹诈”。

赫鲁晓夫使用了一个漂亮的类比逻辑推理来说明美国介入中国内部事
务的荒谬性:您硬说美国军队在台湾海峡地区的行动是为了履行美国对以蒋
介石为首的一小撮中国人民的叛徒的条约义务,这种借口是站不住脚的。因
为,这一小撮人除了他们自己以外,早就不代表任何人了。蒋介石现在能作
为中国的代表,并不比克伦斯基当年作为苏联人民的代表更有理由。如果按
照您的逻辑,那么,要是克伦斯基还活着的话,还被豢养在美国什么地方的
话,您也可以把他当作俄国曾经存在的临时政府的首脑而同他签订条约,然
后美国就可以根据这个条约,像现在根据同蒋介石的条约一样,来对苏联发
动战争了。这个例子难道不正表明,以美国对蒋介石承担的那种条约义务作
为借口是多么荒唐吗。想出和编造出这样的条约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侵略目的
罢了。

炮筒子脾气的赫鲁晓夫不想和艾森豪威尔绕太大的圈子:如果在美国
有人得出结论,认为还可以像过去某些列强那样来对付中国的话,那就大大
失算了。这种失算可能给世界和平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问题完全说清楚,因为对这样的事情含含糊糊和发
生误解,是最危险不过的。

赫鲁晓夫勇敢得像一位端着刺刀冲在最前边的士兵,他一点也不隐讳,
“这样的事情”是指世人谈之色变的核大战。

某位美国军界人物甚至企图用原子武器来威胁中国。据报纸报道说,
美国正在向台湾派遣配备有核武器的空军部队,运送各种火箭和导弹,建造
火箭和导弹发射场等等。美国政府的这些行动使台湾地区局势尖锐化,加剧
了爆发一场使用毁灭性最大的现代武器的战争危险。


令我最感惊讶的是他丝毫不想掩饰的对美国总统的讥讽。

您不觉得把军舰调来调去,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对于拥有现代武器的
国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么?水上舰队全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时
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威力空前强大、作用空前迅速的核武器和火箭武器
的时代,这些过去曾经是可怕的海军军舰实际上只能用作礼节上的访问和鸣
鸣礼炮而已,它们还可以作为适当类型的火箭的打靶目标。

因此:对中国的原子讹诈既吓不倒苏联也吓不倒中国。那些策划对中
国进行原子进攻计划的人不应当忘记,并不只是美国,而且另一方也拥有原
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相应的发射这些武器的工具。如果美国竟然对中国发动
这种进攻,那么,它就将立即遭到应得的同类武器的反击。

所以:如果企图把我给您的这封信看作是有意过分渲染,甚至某种威
胁的话,那就离实际情况太远了。我们只不过想提醒您注意:假如在远东燃
起战火你们和我们都逃脱不了那种局面。我们希望能同你们找到共同的语
言,以便制止目前这种急转直下的局势。

所以远东是否能保持和平,还是继续成为危险的战争策源地,这将完
全取于美国今后的行动。

赫鲁晓夫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争议的不光是他的历史功过。还有
他那不拘小节、十分独特古怪的个性。

普遍认为,来自加里诺夫卡,当过农民和矿工的赫鲁晓夫,是一个粗
鲁、自负、跋扈、暴戾、性急、好激动、好报复、仓促行事、有火爆脾气、
情绪不好难以自制的人。这个矮胖墩实的老头子讲话常常颠三倒四离题太远
唠唠叨叨信口开河,并且,不断蹦出惊世骇俗的粗话。当他在国外旅行发表
讲话时,有时译员不得不故意降低他的调子,甚至完全不译出来。他在国内
的即席发言,发表之前必须加以整理,将其中粗俗下流和自相矛盾的话删去。
他最著名的动作是脱下靴子猛敲联合国大厅里的桌子,以表示对审议匈牙利
问题的抗议和愤怒,当许多国家的代表们捧腹大笑时,他便更加猛烈地敲击,
试图制止这经久不息的无礼的笑声。

西方有一句古话: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1964 年,赫鲁晓夫成了自
己性格的牺牲品,而不仅仅是环境的牺牲品。把他拉下马的那班人说:无论
如何,他不是块当政治家、特别是苏联这样伟大国家首脑的料。

也有人认为,赫鲁晓夫的可爱就在于他的坦白和直率。他从不掩饰他
对于美国这个万恶之源国度的厌恶和愤慨。世界上骂美国的人多的是,但敢
在外交场合,当面骂的人并不多,赫鲁晓夫是一个。只有他能够当着一大群
外国记者的面,怒气冲冲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大声争论究竟是苏联的制度优
越,还是美国的制度好,并针对美国的“被奴役国家决议”对尼克松说:“这
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有一
位记者如此描绘:赫鲁晓夫绝对是一个怪物,他的心眼多得像马蜂窝,他的
肠子却直得像飞机跑道。

我深信,他给艾森豪威尔的信先由一帮俄国秀才们起草,而有分量的
让世界震惊的关键的话一定是他自己“润色”上去的,因为,只有他才会如
此典型地舍去外交辞令,赤裸裸地表达自己。

关于核战争,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很少讲得太露骨太明确,他们更多
的是躲进白宫,认真严肃地探讨核大战的可能性及前途。

赫鲁晓夫不同,他总是愿意不分场合地点地公开谈论核战争,炫耀苏


联的核炸弹威力无比和运载火箭的先进性。

他炫耀的方式也是很有趣的,例如,他可以指着尼克松的鼻子厉声说
道:你们那些将军说,你们的核武器厉害得能毁灭我们两次。我们也要给你
们一些颜色看看,让你们知道俄国人的精神。我们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
们!几天之后,他又会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随便轻松的口吻对尼克松说道:
不久前,苏联有一枚洲际导弹机件失灵,多射了一千二百五十英里,他起先
真担心它落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幸好只落在了海洋上。正当所有人都倒吸一
口凉气时,他安慰尼克松说:我们差不多已停止生产轰炸机了,因为导弹的
命中率更高。飞行员常常因为感情的突然变化而不能把炸弹准确地投向预定
目标,您可千万不必担心我们的导弹会有这类问题。

有人形容就像两个人打架,常常是较弱的一方说:来呀,来呀,看我
把你打扁了!

1958 年,美国有核武器两万件,苏联一万件。虽然苏联在爆炸威力和
运载工具方面确实走在了前面,苏联仍然是弱的一方。

争强好胜的赫鲁晓夫宁愿在钢、煤炭、石油以及居民餐桌上的面包、
黄油方面输给美国,但核武器决不能输!他执政期间,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地
抓一件事:在美国工厂装配完两个核装置时,在苏联要有三个核装置运出工
厂。

1962 年,自认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了,他冒冒失失地把核导弹运进
了古巴。

数天之后,在肯尼迪总统不惜真打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他又从加勒比
海撤出了这些导弹。这件事令他在全世界面前丢脸,并与两年后的黯然下台
不无关系。

有评论说:赫鲁晓夫充其量是想显示你美国有能力在欧洲部署导弹,
我也有能力在美洲你的家门口部署导弹。然而,他从来就没有打核战争的心
理和实际准备。

1958 年夏,美国如果真的向中国丢下核弹,赫鲁晓夫的心理和实际准
备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恐怕永远都是国际政治史上的“X”了。但有一点可以
肯定,赫氏也并不想仅仅因为中国沿海几个小岛,就同美国打毁灭地球的核
战。

※※※※※


9 月6 日上午,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专机在北京西郊机场徐徐降落。一
辆黑色“吉斯”轿车,迳直开到舷梯旁边迎接他。他的公文包中,装着赫鲁
晓夫致艾森豪威尔的信的副本。

葛罗米柯此时此刻受命秘密访华,反映了赫鲁晓夫一种微妙和复杂的
心态。

作为国际共运的当然“领袖”,他对毛泽东在炮击之前仅向苏联驻华军
事顾问团通报而未直接向他本人通报协商仍耿耿于怀。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他又不能在“腐朽没落”的美国面前退
让示弱。

作为中国的盟邦,他理应站出来公开支持中国。

作为苏联的最高当权派,他又必须权衡利弊。在远离苏联本土的地方,
被动地、仓促地同美国直接对抗,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未必符合苏
联的国家利益。


粗人也有心细处。发信之前,还应该再深入了解一下,中国同志的真
实意图。

否则,豪言壮语说出了便收不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呀。

下午2 时,周恩来同葛罗米柯握手、拥抱、贴颊、抚背。

周恩来善解客意,详尽说明中国炮击两个岛屿并不是就要用武力解放
台湾,只是要惩罚蒋介石,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特别说明,如果打出
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

葛罗米柯微微点头,露出微笑。

傍晚6 时30 分,毛泽东与葛罗米柯的会见便显得轻松愉快。葛罗米柯
双手举过头顶,做出一个扣盆子的动作:“我认为,赫鲁晓夫同志的信对美
国会起清醒剂的作用,像洗一盆冷水澡那样。”毛泽东摇着扇子说:“美国早
该洗澡了,天气太热了。”翌日,莫斯科。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将
信交给了美国驻苏临时代办戴维斯。

社会主义阵营的报刊一般都选用赫鲁晓夫的一句话作通栏标题:对我
国伟大的朋友、盟邦和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美国
和西方世界的标题一般是:赫鲁晓夫说,如果中国遭受核攻击,苏联将进行
核报复赫氏这是从杜勒斯那里学来的一着:不怕走向核战争才能最终避免核
战争。

※※※※※


1945 年8 月6 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一枚代号“小男孩”的2 万吨
级原子弹。3 天后,另一枚相同当量的炸弹落在长崎。三十万生灵和两座美
丽的城市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全世界战胜国的老百姓的欢乐也仅是一瞬间,
人们紧接着便忧郁地意识到,从此,全人类都将生活在那个可怕魔鬼的阴影
之下了。这是一个被人类从魔瓶中释放出来的能将人类毁灭的魔鬼。

1949 年8 月29 日,苏联爆炸了第一个核装置。

1952 年10 月3 日,英国爆炸了第一个核装置。

1960 年2 月13 日,法国爆炸了第一个核装置。

几年后,四大国又相继爆炸威力更为巨大的热核装置。

勿庸置疑,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方式和进程恐将发生巨
大的变化。

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决出结果的可能性,就像一朵又一朵美丽升起
的蘑菇云一样真实存在着。

战争的性质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吗?这是长久以来毛泽东同赫鲁晓夫争
执不休的焦点之一。

毛泽东认为:原子弹同帝国主义一样,也是纸老虎。原子弹充其量只
是一种威力很大的炸弹,它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进程。帝国
主义胆敢甩原子弹,便是世界人民起来造他们的反,推翻他们反动统治的开
始。

赫鲁晓夫认为一颗三百万吨级的炸弹是什么概念?换算成梯恩梯炸
药,用六十吨的车皮装载需要五万节。这么多车皮可以把莫斯科、巴黎、华
盛顿、伦敦、东京或北京这样的城市的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然后,用一根
雷管引爆。。当这个星球上最后又只剩下一个亚当和一个夏娃的时候,去讨
论什么世界革命、战争性质或主义、理想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此,赫鲁晓夫骂毛泽东:好战分子,战争狂人。而毛泽东骂赫鲁晓


夫: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懦夫、胆小鬼。

历史的偏见往往像一面哈哈镜,用并不真实的影像来反映真实。

1958 年夏天,我们看到了与他们各自的“骂名”完全对不上号的毛泽
东和赫鲁晓夫。

——当白宫主人秘密讨论是否应该对中国大陆实施原子袭击时,手中
没有原子弹的毛泽东头脑非常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