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 作者 高月-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有张县令说的那种人,但我相信那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变懒。”
“老丈说反了,像你这样勤勤恳恳种地的人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钻头觅缝弄钱去了,因为种粮食根本不赚钱,谁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种粮食上。”
张志和从随身的包裹中取出一本帐,翻了两页对李庆安道:“大将军,我这里有今年的统计,去年楚河县每户开垦荒地约八十亩,而今年前十个月每户开垦荒地平均只有五亩,几乎就没有新开垦土地,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去城里做工去了,或者种茶种桑,就是没有人再肯种粮,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恐怕安西将没有自己的粮食了。”
李庆安这才听出点名堂来,这张志和表面上是在说税赋偏低,实际上是在抨击安西重工商而轻农,这时,旁边的刘晏也笑道:“大将军,张县令人虽然年轻,但见识却很老辣,我赞同他的思路,如果大将军愿意听,我可以说个故事。”
“你们两个人,一个旁敲,一个侧击,说吧!我听着。”
刘晏笑了笑,便缓缓道:“昔日管仲强迫齐国民众种粮食,同时高价从邻国买进丝绸,再低价把粮食卖给邻国,结果邻国人见有利可图,种粮无益,便纷纷毁田种桑,养蚕纺绸,从齐国赚了大把的钱,后来管仲见时机已到,便突然把卖给邻国的粮食提高成天价,同时禁止进口绸缎,邻国发生了饥荒,无以为继,只得举手向齐国投降,几年来赚的钱,又重新回到了齐国国库。”
张志和点点头道:“大将军,我正是这个意思,现在的粮食是从信德而来,一旦我们养成了对信德的粮食依赖,个个都去做工赚钱,或者毁田种桑,若几年后信德再没有粮食过来,那时安西可就发生粮荒了。”
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李庆安当然懂,便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不过年轻人确实是想去做工挣钱,已经开的工坊也不好关闭,那你们说怎么办?
刘晏笑道:“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提高安西市场上的粮价,或者种粮者给补贴,要让种粮的收入不低于工坊,这样,工坊的货物卖去大食或拜占庭赚大钱,把赚来的钱拿一部分补贴种粮人,不要嫌粮食多,粮食永远是战略物资,我们只管多盖仓库,等大食发生粮荒,我们再高价卖给他们。”
“等一等!”
李庆安脸的表情变成异常震惊,急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我是说粮食永远是战略物资,我们只管多盖仓库。”
“不是这一句,是后一句。”
“后一句?”
刘晏想了想,道:“等大食发生粮荒,我们再高价卖给他们。”
就是这一句,李庆安的脑海中如电光石火闪过一个念头,大食人几十年都是依赖信德的粮食,现在信德的大粮仓被自己占领,那么大食会不会发生饥荒?
虽然尼罗河三角洲也是肥沃之地,但据裴瑜说,那里主要是种棉花,而不是种粮食,关键是两河流域,多年得到信德的大量粮食,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肯种粮。
想到这,李庆安忽然意识到,如果大食真的发生了粮食危机,那么大食人就不会拖到半年后再开战,或许战争会提前。
意识到这一点,李庆安发现自己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总是按照常理来推断大食备战时间,如果大食有特殊情况发生,如粮食危机,那么他们肯定会立刻发动战争来解决。
他心中有些焦急起来,便对刘晏道:“楚河上游一来一去就要半个月,会误了正事,我就不去了,刘署令可代我去察看,我就全权委托给你了。”
“大将要回碎叶吗?”
“不!我去一趟拓枝城。”
……
从碎叶向西,经过阿史不来城、俱兰城,便可到达石国境内,再折道向南,六天后,李庆安率部抵达了石国都城拓枝城。
按照怛罗斯之战结果,石国的地位和河中诸国不一样,石国属于唐军的协从国,立有战功,所以它不像河中诸国那样沦为唐军的占领地,它多少有一点自治权。
国王依旧是哈桑,石国的行政权仍然归他掌管,但军权已经没有了,石国只保留了五千军队,这时平时维护治安所用,而驻石国的近三万大军则归属大宛都督掌管,其中六千人驻扎怛罗斯,两千人驻扎白水城,二万人驻扎在拓枝城。
现任的大宛都督是大将田珍,原来的都督李嗣业在李庆安攻打信德时,已经被调去河中,出任河中军都兵马使。
拓枝城一带草原辽阔,盛产大宛良马,是唐军训练新军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接受最后为期近七个月的骑兵训练后,新兵便正式开始服役,分配到各地的兵马使,而新的一批士兵又被送来,周而复始,始终保持在二万人的规模。
李庆安来拓枝城并不是来视察新兵,而是视察拓枝城的兵器署,拓枝城也是唐军最重要的武器制造基地之一,尤其大型攻城器械,如云梯、攻城槌、战车、投石机、床弩等等重型武器,都在这里研制盛产,主要是拓枝城附近的树木坚硬异常,适合造重型武器,而且石国的能工巧匠也颇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
拓枝城外约二十里,还有一处秘密的武器试验场,便是唐军的火药试验基地,位于一处山谷之中,这里戒备森严,有两千把守,任何人不得进入,绝大多数石国人不知道那里在做什么,甚至连国王哈桑也不知道那就是唐军的天雷制造基地。
傍晚时分,李庆安在数百名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天雷谷,这是一座巨大的山谷,仿佛一座大山被劈成两半,其实这里原来是大宛河的河谷,大宛河改道后,这里便渐渐干涸,形成了一处峡谷,长约十几里,最宽处五里,最窄处不过十几丈,两边高山峭壁,长满了浓密的植被,山谷内很干燥,合适存储火药。
山谷已经成为禁地,能进入这座山谷的人,不超过两百,千泉山运来的硫磺、拔汗那国运来的硝石,便在这里配置成大唐最犀利的武器:火药。
李庆安率二十名亲卫进入了山谷,山谷的军官首领也曾是李庆安的亲兵,名叫郑国良,当年在龙驹岛,他就是负责制作大炮仗,现在他整个火药生产的负责人,被封为郎将,从怛罗斯战役后便一直生活在这里,已经过去了近四年。
“末将参见大将军!”郑国良单膝跪下,给李庆安行了一礼。
李庆安连忙扶起他笑道:“不必这样拘礼了,起来吧!”
“禀报大将军,两个月前接到大将军的命令,卑职正率领弟兄们加快进度制造火器,请大将军视察。”
李庆安点点头,一边走一边问他道:“听说震天雷造出来了,可靠吗?”
震天雷就是铁壳火药包,是原始火药武器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宋朝时发明,威力最大时能震塌整面城墙,人石俱成齑粉,这是李庆安一直想造出之物,他也只是有一个概念,一切都要靠工匠来反复摸索试验,几个月前,郑国良写信来汇报,震天雷已经造出来了。
但李庆安关心的是稳定性,这种烈性武器如果不稳定,在自己军中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时候,他宁可不用火药,也要保证稳定。
郑国良笑道:“大将军放心,我们已经试验了上百次,很稳定了,现在已造出五十几个,我带大将军去看看。”
他领着李庆安走进了山谷,山谷内有几栋白色的建筑物,那里便是工匠们的宿舍以及原料仓库,而配药工坊则在山洞中,山谷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二十几个洞穴,都是花岗岩,干燥而结实,成为他们天然的各种作坊和火药存储地。
李庆安随他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山洞,高有十几丈,深达数里,山洞入口处摆了长长的一排桌子,十几名工匠正在制作火药箭,郑国良拾起一支火药箭对李庆安介绍道:“这种箭的本身是由床弩发射的大箭,箭身上绑上一支火药筒,火药燃烧后会增大冲击力,使大箭发射得更远,我们做过试验,射程可达两里。”
李庆安对这种火药箭非常有兴趣,他拾起一支稍小的箭,回头道:“拿我弓来!”
亲兵立刻将他的黑龙弓递给他,李庆安收集了十几把良弓,而这把弓是他的战弓,随他作战,也是七石硬弓,由安西第一弓匠耗时两年才做成,通体漆黑乌亮,使用得极为顺手。
李庆安大步走到洞外,将火药箭搭在弓上,慢慢地拉弓如满月,对准了山谷尽头,那边便是试验场,暂时没有人,箭杆很长,足以保证满弓后火药筒还在弓外,这时,一名工匠小心地用火折子点燃了引线,引线燃烧得非常均匀,待烧到一半时,箭脱弦而出,划出一道弧线,直射空旷的远方,约射出一百五百步后,箭突然加速了,冒起了浓浓白烟,箭消失不见了,片刻,一名士兵拿着箭跑回来喊道:“大将军,射出了四百五十步。”
这一箭竟射出四百五十步,令李庆安不由惊叹不已,郑国良有些得意地笑道:“火药箭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加速,一种是用十字固定住一只小型火药包,包内装有淬过毒的细铁钉子,用来对付对方的战马,很有奇效,光是这种火药箭我们就研制了近一年。”
“为什么?”李庆安有些不理解。
“其实不在火药箭本身,主要是火药,大将军有没有发现,这种火药和从前龙驹岛的火药有什么不同?”
李庆安想了想道:“好像燃烧得非常匀速,似乎能用引线控制时间。”
“大将军说得一点没错,我们用一年的时间研究如果研磨火药颗粒,最后用蛋清和硫磺来凝固火药,再细细研磨,火药颗粒的大小就非常均匀,弄好的颗粒还要用石墨来打磨,这样就比较耐潮,颗粒大小均匀就能控制燃速,我们还考虑制作一种引线盘,让火药慢慢燃烧,一刻钟后再爆炸,这样敌军更防不胜防了。”
“不错!很不错!”
李庆安赞叹两声,又问道:“震天雷呢?”
“大将军请来跟我来。”
郑国良带着李庆安走进了大洞深处,这里光线已经比较黯淡了,但再黯淡也绝不能点火把,这时候李庆安才发现,两边还有不少洞穴,里面似乎放得有东西。
“这洞穴既阴凉又干燥,非常适合储存火药。”
他从一个洞穴里拖出一只木箱,约一尺见方,他撬开了盖子,里面隐约是一个黑黝黝的家伙,扁圆型,很像用铜做的热水煲。
“大将军请看,这就是震天雷!必须用大型投石机发射。”
李庆安拾起这个重约二十几斤,扁圆形的铁家伙,拍了拍它的肚子,好奇地笑问道:“它的威力如何?”
“我们用巨石砌了一座三丈高的戍堡,当震天雷在里面爆炸, 爆炸声传出十里外,将整座戍堡都炸平了。”


第十卷 四国大战 第399章 夜袭那城
阿拔斯王朝虽然没有像李庆安想象的那样发生严重饥荒,但他们确确实实开始面临一次严冬的考验,信德和旁遮普两个大粮仓丢失,使大马士革的粮价一度大幅飙升,再加上唐朝和罗马人直接进行贸易,使阿拉伯的贸易利益大减,种种不利的阴云笼罩在年轻的阿拔斯帝国上空,人心惶惶,各种物价连续上涨,阿拔斯王朝的统治阶层终于意识到,唐朝才是他们最强悍的敌人,至少已经毁掉了阿拉伯人数十年的东扩努力,唐朝人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劲敌罗马人。
意识到这个严重的后果,哈里发曼苏尔最终做出决定,和罗马人和解,承认塞浦路斯岛归属君士坦丁堡,同时派维齐尔哈立德为特使,出使君士坦丁堡。
大马士革王宫,曼苏尔焦虑地在他的地图宫殿里来回踱步,他隐隐听见王宫外民众们不满地叫骂声,这是几千名生活在底层的大马士革民众在抱怨粮价飞涨,在借礼拜的机会将胸中的不满爆发出来,曼苏尔已经下令从埃及中调粮,但这只是临时措施,埃及也在发生动荡,若太过于掠夺那里的财富,恐怕会更加激化矛盾,从而造成那里的大暴乱。
其实曼苏尔担忧的并不完全是粮食问题,而是他的领土、他的权威,腐败堕落的倭马亚王朝尚能开拓东方领土,从东方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他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却非凡没有再东扩,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丢掉了前朝的成果,阿拉伯人会怎么看他?
三年前失去河中,阿拔斯从来没有想过彻底放弃,他在等待着收复的机会,阿拔斯不幸去世,收复河中的重任又落到了他曼苏尔的身上,曼苏尔从来都不承认河中已失去,他和大唐的谈判不过是缓兵之计,他们要对付西西班牙的倭马余孽,可现在不仅河中没有收回,他们连信德和旁遮普也失去了。
曼苏尔望着地图上阿姆河以东的辽阔土地,他的拳头不由捏紧了。
“哈里发陛下,齐雅德将军到了。”
“啊!快请他进来。”
曼苏尔一阵惊喜,齐雅德的到来,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某种不快已经消失,曼苏尔曾经一度想除掉齐雅德,因为他并没有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成为自己的心腹,呼罗珊依旧和大马士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齐雅德不过是取代了穆斯林,成为了新的呼罗珊之主,这就让曼苏尔对他感到不满,这种不满在唐军大肆进攻吐火罗时达到了顶点,齐雅德竟然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吐火罗丢失,那一刻,曼苏尔的不满变成了滔天怒火。
但现在形势的变化使曼苏尔又有求于齐雅德,他在上个月赏给了齐雅德一百个美貌的女奴,齐雅德心领神会,他立刻给曼苏尔写了一封信,解释他为什么不支援信德和吐火罗的原因,唐军加大了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屯四万大军在阿姆河边,只要他们分兵前往吐火罗,唐军就会大举进攻呼罗珊,而大马士革的军队又被罗马人牵制住,无法东援,为了呼罗珊不丢,齐雅德只能按兵不动。
他的解释得到了曼苏尔的谅解,这样,齐雅德便如期来觐见他了。
齐雅德快步走进了地图宫殿,他毕恭毕敬地向曼苏尔深深行一礼,道:“尊敬的哈里发陛下,您的臣子齐亚德·本·萨里赫·胡扎义向你致敬!”
“齐雅德将军一路辛苦,请坐下!”
曼苏尔请齐雅德坐下,又亲手给他倒了一杯大唐的热茶,笑眯眯问道:“怎么样,我送你的侍女,你喜欢吗?”
“多谢陛下,我很喜欢,只是我不再该怎么报答您的恩赐!”
“我不需要你的其他报答,只要你能恪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对我最大的感恩。”
“陛下指的是……河中?”
齐雅德想起他就任呼罗珊总督一职时,曾经答应过曼苏尔,他将在三年内夺回河中,现在他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曼苏尔点了点头,“现在该是你实现诺言的时候了。”
齐雅德迟疑一下道:“可是呼罗珊只有四万军队,如果要拿下河中,对抗唐军,至少需要十万大军,当年穆斯林也这样认为,还需要最先进的武器。”
或许是齐雅德提到了一个曼苏尔极不想听的名字,他的脸色慢慢地阴沉下来,不悦道:“需要多少军队对付唐军,我比你清楚,你只是我几路人马中的一路,你也不是对唐军作战的主帅,主帅是我,你要绝对服从的指挥,你明白吗?”
齐雅德跪下,将曼苏尔的手掌放在自己的额头上,沉声道:“无比尊贵的哈里发陛下,我没有半点对您的不敬,我会忠心执行您的命令,你对我下令吧!”
曼苏尔凝视着他的眼睛,从他眼睛里,他看到了一丝忠诚,使他不由又想起当年在波悉山看到的那个齐雅德,曼苏尔脸色慢慢缓和下来,点点头道:“你去等候吧!我很快就会给你下命令。”
齐雅德退下去了,曼苏尔背着手站在地图旁,默默地看着阿姆河以东的辽阔土地,他眼前浮现出了几次会面的安西主帅李庆安,那个野心勃勃的唐军主帅,听说他已经成为了唐朝的亲王,不知他有没有做好准备,准备与阿拉伯人进行一场大战。
“陛下,你召见我吗?”
身后传来了哈立德的声音,他是昨天才从君士坦丁堡赶回来,曼苏尔头也不回,便问道:“你说罗马皇帝真会遵守与唐朝的军事协议,出兵支援唐军吗?”
“陛下如果是半年后,或许可能,但现在他无暇分身,我去君士坦丁堡时,他正在大量修建城堡,抵御西方人的入侵。”
“你是说保加利亚?”
“是!我刚刚接到消息,保加利亚人提出要爱伦尼公主嫁给他们的王子,但遭到拒绝,保加利亚人已经对罗马人发动了进攻,所以我认为,如果放开唐朝,现在倒是我们夺回塞浦路斯岛的绝好机会。”
“不!”曼苏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哈立德攻打罗马帝国的建议,“我们现在的第一敌人在东方,这一天,我已经等了整整三年。”
……
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初,阿姆河流域也到了冰天雪地的季节,今年的冬天格外严寒,北风呼啸,寒风将阿姆河冻得结结实实,延绵千里的阿姆河变成了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
这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雪,这可是阿姆河流域几十年也少见的大雪,雪花铺天盖地,时而被寒风裹挟,在空中打着圈,仅仅半天时间,阿姆河两岸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这天傍晚,阿姆河以西的沙漠中出现了一支约三千人的骆驼骑兵,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呼罗珊军队,头戴铁盔,身着银亮的鳞片铁甲, 后背弓箭和盾牌,手中拿着锐利的长矛。
他们身上都披着白色的披风,在漫漫风雪中很难被发现,但他们行走迅速,并没有受到风雪的影响,向十里外的阿姆河疾驶而去。
阿姆河在大唐那边叫做乌浒河,现在这条河已经成为唐和大食的势力分界线,唐军在几个月前发动的吐火罗与信德一战中,已将将大食的势力彻底赶过了阿姆河,为了防止呼罗珊支援吐火罗,河中都督,都兵马使李嗣业在阿姆河西岸陈兵数万,最终使呼罗珊的大食军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吐火罗战役早已结束,李嗣业依旧在阿姆河边陈兵两万,分布在十五个城堡中,各城堡间以烽火联系,烽火台一直修到了撒马尔罕,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但今天,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使唐军的防御体系变得有些脆弱,数十步外便看不见任何东西,唐军都躲在城堡中,等待着暴风雪的结束。
天色渐渐黑了,暴风雪依然在阿姆河两岸肆虐,东三城是唐军在阿姆河边修建的第七座城堡,也是十五座城堡中第三大城,有驻军约三千人,突来的暴烈风雪也同样使驻军都躲进了城堡中,正常的巡逻不得不暂时中断,此刻,城堡外已是黑蒙蒙一片,整个大地仿佛被妖雾吞没了。
而就在东三城以南约八里外,三千大食军艰难地抵达了阿姆河畔,他们的行军也同样遭遇了极大的困难,根本看不见方向,只有向导凭着感觉向前摸索前进,三千人和骆驼靠几十根长绳联系,一步步踏上了阿姆河冰面。
这支军队的首领叫沙希姆,是齐雅德的手下爱将,这次他接受了齐雅德的命令,率三千骑兵深入河中,以试探唐军的反应和兵力部署,应该说他们这次行动很难有身还的可能,孤军深入腹地,他们已无退路,但军令如山,沙希姆不得不率军队冒险渡过阿姆河。
尽管人和骆驼的腿上都绑了厚厚的草索,但滑溜的冰面上还是不断有骆驼和士兵滑倒,惊呼声此起彼伏,好在夜深雪大,唐军在对岸没有巡逻兵,让他们侥幸渡过了阿姆河,大雪纷飞落下,将他们的脚印和痕迹又悄然掩盖了。
渡过阿姆河,三千大食继续向前行军,前方依然是茫茫的沙漠,次日天亮时,雪终于停了,在朦胧的晨曦中,他们看到了远方的连绵大山,沙希姆万分感慨,这一带的地形他曾经无比熟悉,当年,他便驻军在那座大山的背后,那里便是河中地区著名的宝石盛产地——那色波,这便是他此次冒险而来的目的,奇袭那色波,震动河中诸国,为随后的大规模进攻创造声势。
“加快速度,天黑前杀到那色波!”
沙希姆一声令下,三千大食骑兵纷纷催动骆驼,喝喊着,铺天盖地地向东北方狂奔而去。
……
那色波是小史国都城,也河中诸国离大食最近的一个小国,那色波号称宝石之城,这里盛产各种宝石,给这座城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但宝石带来的财富并没有落入那色波人的口袋,而是落入几个来自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大家族的口袋,他们控制了那色波的宝石贸易,而当地人则沦为这几个大家族的帮工。
小史国也是费尔干盆地的最西边缘,这里山峦巨大,山势起伏,在那色波南面约一百里处,便是著名的铁门关,这里是河中地区通往吐火罗的最险要之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铁门关的另一端,便是吐火罗战役中唐军攻打的第一个小国,解苏国,唐军在铁门关驻扎了五千军队。
沙希姆也知道,凭他们的三千骆驼骑兵是攻不下铁门关,他的剑锋所指也并不是铁门关,而是那色波,凭他对这一带地势的熟悉,他可以从北面绕过山脉,再沿独莫河南下,直抵那色波城。
由于唐军在阿姆河沿岸驻扎了重兵,因此河中诸国的驻兵并不多,尤其是小史国,大量的军队都驻扎在铁门关,使得那色波只有千余唐军驻防,主要是维持城中秩序。
和布哈拉不同,那色波城内的穆斯林教徒和祆教徒的矛盾并不深,甚至可以用‘和睦相处’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寺庙,平时互不干涉,那色波城内居民约三万余人,几乎一半人都从事采矿业,将大量的宝石矿岩开采出来,然后将矿岩凿碎,寻找里面的各种宝石。
唐军占领河中后,这里的宝石业依然兴盛,只是宝石原来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