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 作者 高月-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第三个人是谁?”
“至于第三个人,我怀疑是阿布思所为。”
……
阿布思和董延光一样,也是前天接到兵部的命令抵达长安,在这次陇右战役中他的任务相对简单,就是攻打神威城,并没有要求他夺下,主要是吸引赤岭的吐蕃军来支援神威城。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完成了任务,甚至吐蕃军丢失石堡城,在向大非川撤军后,也一并放弃了神威城,阿布思最后占领了神威城,有功无过。
所以,在哥舒翰的请功表上,他的军队也有一定的功劳,他的部将别速尔还率三百铁骑跟随哥舒翰一起入京。
但阿布思并不欣喜,甚至还有点紧张,原因就在董延光是受了他的挑拨才决定抗命不遵,最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李隆基为之震怒,董延光进京了,如果董延光为了脱罪,最后把他咬出来……
他不由忧心忡忡,难道兵部命他进京,就是要治他的罪吗?前天晚上阿布思担忧得一夜未睡,他恨不得找到董延光。告诉他,他犯下了罪孽和自己毫无关系,不料第二天一醒来,便听到了董延光被杀的消息,阿布思喜出望外,这样一来,他的挑唆之罪就不会再有人知道了,他无比感谢那个下手之人,竟帮他摆脱了大罪。
此刻,阿布思和其他大臣一样,站在丹凤门广场上等待升朝,他在长安的熟人并不多,他在一个角落里站了半晌,也没有人和他说话,
就在这时,他身后响起了一个低沉的声音,“阿布思将军,别来无恙啊!”
他一回头,见竟然是安禄山走过来了,安禄山是他的老朋友了,安禄山年轻时是边境商人,便经常走私大唐的禁品和他交易,后来安禄山渐渐发迹,竟成了大唐的边关重帅,两镇节度使,而他阿布思却随着突厥的衰亡而落魄,最后投赴大唐,部族被安置朔方一带,而他则当了朔方节度副使,低了安禄山一等。
阿布思十分了解安禄山,知道他表面义气助人,实则内心歹毒,故安禄山几次派人去请他赴幽州做客,他都借故推脱了,现在见安禄山满脸笑容向他走来,他心中升起了一丝警惕,向安禄山拱拱手道:“安大帅,好久不见了。”
“是啊!我们三年多没有见面了吧!上一次见面我记得还是天宝四年册封贵妃的大典上,那时阿布思将军踌躇满志,怎么现在倒有点忧心忡忡的样子,莫非是为董延光之事担心?”
安禄山的南瓜脸上,一对眼睛眯成了细缝,似笑非笑地望着他。
阿布思大吃一惊,安禄山怎么会知道?他心中闪过无数念头,最后告诉自己,董延光已死,此事已死无对证,这才按住内心的惊惶,淡淡道:“安帅在说什么?我怎么一句都听不懂!”
“你听得懂的,你比谁都明白。”
安禄山叹了一口气,诚恳地说道:“阿布思将军,我们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了,我安禄山从来都是念旧之人,老朋友有难,我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我不妨实话告诉你吧!董延光是我杀的。”
“什么!”阿布思被惊呆了,他结结巴巴道:“安帅,你不是和我的开玩笑吧!”
“我是开玩笑的人吗?”
安禄山向两边一瞥,低声道:“老朋友,我知道你处境艰难,唐廷对你并不信任,这次兵部把你召进京,实际上就是要和你对质董延光抗命一事,我有兵部中有朋友,哥舒翰已经秘密写了一份奏折把你卖了,所以我才出手助你。”
说到这,安禄山拍拍他的肩膀笑道:“老朋友啊!只有在关键时候,才能看出谁是你真正的朋友,你自己想想吧!”
安禄山走了,阿布思心中乱作一团,他万万没有想到是安禄山干掉了董延光,安禄山和董延光素无瓜葛,他知道安禄山说的是实话,就是为了替他脱罪而干掉董延光,担了一个风险,现在他欠了安禄山一个大人情,按照他们突厥人的习惯,受人滴水之恩,必须涌泉相报。
……
杨钊今天的心情也非常欣爽,他昨天被封为了剑南节度使,正式成为了大唐封疆大吏中的一员,虽然还有一点点遗憾,他的节度使之职不是在今天大朝上册封,让他少了很多风光,不过他还是心满意足了,用他幕僚令狐飞的话说,当上了剑南节度使,便使他手中有了后备支持、有了底气,为他将来入相踏上了最坚实的一步。
杨钊刚进丹凤门,便被他的族兄、司农寺卿杨锜拦住了,杨钊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在董延光一事上,他踩了另一个族兄杨铦一脚,由于董延光之死使杨铦被罢免了官职,这个后果他没有想到,现在杨锜来找他问罪,他不知该怎么回答。
“老三,今天下朝后到我府里去一趟。”
虽然杨钊已被封为剑南节度使,但杨锜依然没有太把他放在心上,在杨家宗族中,杨锜是族中老大,京城五杨,便以他为首,他本人也很牛气,不仅官拜司农寺卿,而且他还娶了李隆基与武惠妃之女太华公主为妻,这里面有点滑稽,他是杨玉环的从兄,却娶了妹夫的女儿,历史上更为滑稽的是,杨钊次子杨朏之妻也是李隆基之女万春公主,杨朏被安禄山杀后,他的老婆万春公主成了寡妇,不久便被同样死了妻子的叔叔杨锜所娶。
唐朝的这种笑话还有不少,著名的李隆基娶儿媳妇就不说了,比如前刑部尚书韦坚的姐姐嫁给了李隆基的弟弟薛王李业,为薛王妃,而韦坚的妹妹却嫁给了李隆基的儿子李亨,为太子妃。
扯远了,先转回来,杨锜虽然表情不悦,但对杨钊的语气还好,是一种商量的语气,杨钊见杨锜并没有发难自己,他心中忽然有一丝明悟,难道是圣上替他掩盖了他踩杨铦之事?
一定是这样,圣上既然在抓到证据的情况下还封他为剑南节度使,那同样也不希望杨家内部生乱,想通这一点,杨钊便笑道:“可是为了二哥一事?”
杨锜点了点头,“无论如何,我们杨家决不能让二弟的官职白白被罢免!”
就在这时,含元殿上浑厚的钟声响了,一名殿中监官员走出来高声宣道:“卯时一刻已到,升朝!”
丹凤广场上的数千官员纷纷整理衣冠,按品阶高低排成长长的两列队伍,和平时一样,最前面两人依旧是右相李林甫和左相陈希烈,今天的主角哥舒翰则在左相陈希烈之后,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了龙尾道,向气势恢弘的含元殿走去。
两队长长的官员队伍走进了含元殿内,各自归位,李林甫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坐下,却见太子李亨已经先一步在位了,李林甫笑着向他点点头,几个月前他主动将中书省下发的敕令抄录一份给了李亨,这就是他对李亨的一种示好了,尽管二人仇深似海,但李林甫的主动示好,使李亨也暗暗松了口气,几年来,他被李林甫煎迫得几乎要死去,虽然不知李林甫主动示好的目的何在,但至少让他的处境稍稍改善了一点,让他了解到了每天大唐发生的大小琐碎事,仅凭这一点,李亨也愿意缓和他们之间的仇恨。
他微微点头,算是对李林甫的一种回应,李林甫迅速瞥了一眼坐在中间的杨钊,他心中暗暗冷笑了一声,是到该下种的时候了。
“皇帝陛下驾到!”
殿外响起了殿中少监的一声高喝,含元殿上霎时间安静下来,官员们纷纷站起身,大殿里静悄悄的。
一声钟响,四十名宦官分两列进入,紧接着是近百名御前带刀侍卫鱼贯而入,腰挎银装仪刀,手执玉锤金戈,分列玉阶两边,最后是十六名宫娥,手握宫扇、罗盖,簇拥着身穿绣龙大裘、头戴天子衮冕的大唐天子李隆基走进大殿。
李隆基在龙位上坐定,他昂首挺胸,扫了殿中一眼,众臣一齐躬身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整齐而响亮,李隆基点点头,一摆手,“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旨,百官归位!”
“谢陛下!”百官纷纷返回自己的队列,各位高官也坐了下来。
这时,当值的殿中少监郑伦明在丹陛前,展开议程表高声读道:“今日大朝,仅表彰陇右之战功臣,其他军国之事暂不商议,现朝会开始!”
李隆基用一种平缓的语调道:“众爱卿皆知,陇右大捷不仅是吐蕃兵败之获胜,更重要是夺下石堡城,使我大唐尽得河湟谷地,使吐蕃军再无法东进陇右,陇右得宁,关中安靖,事关大唐社稷之安危,万千黎民之福祉,此一战,堪称天宝以来之最,也是开元二十九年丢失石堡城以来朕梦寐以求的战果。”
李隆基的声音不大,但他身处的含元殿内部有回音功效,故大殿内一半的官员基本上都能听见。
“此一战是陇右、河西、朔方、安西四镇联合作战的胜利,是无数大唐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朕在封赏之前,建议为阵亡的将士默哀。”
他站了起身,所有的大臣也跟着站起,“陛下有旨,为陇右阵亡将士默哀!”
众人默哀了片刻,殿中少监郑伦明又高声道:“礼毕!”
大臣纷纷坐下,这时,李隆基昂声道:“宣陇右十八将进殿!”
“陛下有旨,宣陇右十八将进殿!”
……
“陛下有旨,宣陇右十八将进殿!”
高喝声一声声传了出去,片刻,含元殿门口出现了一群盔甲鲜明的将领,他们大步昂首走进了含元殿,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激动和期盼之色,走到中间时,哥舒翰从朝臣中走出,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走在最前面,昂首挺胸、步履矫健。
十八将走到丹陛前,撩开甲袍单膝跪下,齐声道:“参见吾皇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摆手笑道:“各位将军平身!”
“谢陛下!”
十八员大将站起身,一字排开,这时,兵部侍郎李麟出列,向李隆基躬身施礼道:“臣要宣读诸军奖赏,请陛下恩准!”
“准奏!”
李麟走上两步,面对大殿打开了敕令,这是经李隆基签署,盖上中书门下大印的正式封赏旨意,只针对诸军,不对十八名将领,他昂声读道:“天宝七年六月,朝廷调陇右、河西、朔方、安西四镇计十五万四千军会战河湟,历经半年,于天宝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晨占领石堡城结束,四镇大军共计阵亡一万四千三百六十七人,伤五千五百八十人,取得了河湟战役的辉煌胜利,经战役统帅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之请,兵部核准上报,现正式封赏如下:陇右将士赏钱四十万贯、绢二十五万匹,陇右上田一万顷,诸军将士军功升职另计,阵亡抚恤不在此内,现各军明细如下分配……”
李麟读了足有一刻钟,最后道:“陇右之战十八将,功勋卓著,今日大朝上殿,由陛下亲自封赏。”
李麟将敕令一收,回身施礼道:“陛下,臣已结束!”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那就由朕来宣布功臣之赏。”
他看了一眼哥舒翰,道:“哥舒翰何在?”
哥舒翰上前一步,单膝跪下,“臣在!”
“爱卿身为统帅,功为第一,朕加封你为鄯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校检工部尚书,赏银一万两,绢一万匹。”
“臣谢陛下隆恩!”
哥舒翰得意之极,一战后他竟然成为了国公,如果他再拿下河曲及大非川,那岂不是要封郡王吗?虽然大唐还没有封将领郡王的先例,说不定就以他为开端。
他站回位置,这时,李隆基又对李嗣业笑道:“陌刀将军李嗣业听封。”
这次除统帅哥舒翰外,首功大将共定下三人,拿下石堡城的李嗣业,拦截吐蕃主力的李庆安,伤亡最惨重的高秀岩,三人是并列首功,不分先后。
李嗣业一步上前,单膝跪下道:“臣李嗣业在!”
“安西中郎将李嗣业,亲率陌刀之军夺下石堡城,定为首功,加封为金吾卫将军、赐散官云麾将军,升安西节度副使,领安西四镇都兵马使,赏银五千两,绢三千匹。”
“臣谢陛下之恩!”
李嗣业归位了,紧接着是高秀岩,他是哥舒翰的心腹,虽然他攻打石堡城伤亡惨重,但很多人并不认可他的功劳,在政事堂讨论时,裴宽和杨慎矜也反对他列首功,但因为要平衡陇右军,最后还是列他为首功,高秀岩被封为河东节度副使,同样赐散官云麾将军,金银赏赐都一样。
这时,李隆基看了一眼李庆安,微微笑道:“神箭将军李庆安听封。”
李庆安上前一步,撩袍半跪道:“臣在!”
“安西中郎将李庆安率安西斥候营三千将士,拦截吐蕃八万援军,为石堡城夺取立下了不世之功,三千将士几近全军覆没,不降一人,死战到底,堪为我大唐军人之典范,朕不胜悲之,也不胜感叹,为勉壮志,特封李庆安为千牛卫将军,赐散官云麾将军,并封御史中丞,庭州都督兼北庭节度府长史、北庭节度副使,赏银五千两,绢三千匹。”
这个封赏一出,大殿里顿时窃窃私语,北庭节度使是李林甫兼任,这样一来,李庆安虽为副职,但实际上就掌了北庭节度使实权了,尤其他加封御史中丞,而且为庭州都督,便有力地说明了他实领北庭节度的大权。
昨天是杨钊封剑南节度使,今天是李庆安掌北庭,两天之内,大唐竟出现了两个年轻的封疆大吏,大殿里一片议论之声。
这时杨钊也愣住了,他被封为剑南节度使的得意一扫而空,他忽然有一种感觉,正是因为他升为剑南节度使,所以李庆安得掌北庭,圣上似乎在有意平衡他们二者的关系。
“臣李庆安谢陛下隆恩!”


第五卷 一方诸侯 第148章 北庭论政
为不影响正常朝务。一般早朝只进行一个时辰左右,天亮后职官们便各自回归朝房,今天陇右封赏也不例外,一个时辰后便结束了。
李庆安和其他将领则要去兵部办理任职手续,他刚走出大殿便被李林甫叫住了,“七郎,等一下!”
李庆安连忙躬身施礼道:“属下参见相国!”
从陇右回来后,李庆安还没有见过李林甫,也并不是他没有时间,而是他不太想见这位口蜜腹剑的大唐宰相,他着实领教了李林甫的手段,为将自己安插进太子阵营,不惜让边将去江淮练兵,使他在扬州破了盐案后,被引入了太子党。
兜了如此大一个圈子,李林甫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让自己加入太子党,挑起太子和杨家之斗,他来坐收渔利,说白了,就是要狙击杨钊对他相位的威胁。
虽然他不想成为李林甫的棋子。但早朝封赏后,他发现自己还是摆脱不了李林甫的牵扯,他被封为庭州都督、北庭节度副使,而北庭节度使还是李林甫兼任,他简直怀疑自己就任北庭,还是李林甫的推荐,否则不会这么巧。
李林甫笑眯眯走上前道:“想不到咱们又成了同僚,有时间吗?我们聊一聊北庭的事务。”
李庆安无法拒绝,只得应允道:“相国有令,属下自当遵从。”
“那好,随我去中书省,你兵部之事,我另派人替你办妥。”
中书省就在含元殿旁,两人一路慢慢走了过去,“七郎,没有想到自己会封到北庭吧!”
“属下确实没有想到,属下身为安西军整整三年,要离开安西,还真有点舍不得。”
“念旧是人之常情嘛!不过在安西你能发挥的余地不大,最多也就是嗣业那个位置,而北庭就不一样的,你几乎是和高仙芝并驾齐驱,主管一府军政,七郎,你还不到三十岁,便获得如此高位,这只有大唐宗室才有的资格啊!”
李林甫口气温和。笑容和蔼,仿佛一个长者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这也是他的一贯作风,对中下级官员都是和蔼可亲,他招牌似的笑容让无数官员倍感亲切、如沐春风,也使他广受拥戴。
但对李庆安却是另一番感受,他感觉李林甫已经改变了策略,不再把他视为相国党,而是用一种略为平等的姿态和他谈话,说实话,他更喜欢这种方式,只要双方有利,合作也未尝不可。
走了片刻,两人便来到了中书省殿前,这里已经等候了十几名地方官员,准备向李林甫汇报地方政务。
李林甫摆摆手笑道:“各位再稍等片刻,请到里面去喝茶休息。”
“多谢相国,我们稍等无妨。”
官员们纷纷拱手致谢,跟随一名中书省官员走进了大门,这时,李庆安忽然看见官员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竟然是独孤浩,独孤明珠的父亲,他连忙上前施礼,“独孤伯父几时进京的?”
“我去年腊月二十九就回来了,过了十五就回去,庆安,恭喜你了。”
独孤浩笑着给李庆安介绍旁边两位同僚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益州太守韦涣,这位是苏州太守崔平渡。”
两人都是世家高宦,韦涣脸方而身材高胖,崔平渡文质彬彬、皮肤白皙,两人上前拱手施礼道:“李将军威名我们早有耳闻,幸会!幸会!”
“庆安毫末之功,不足挂齿,让两位使君见笑了。”
众人寒暄几句,都进去了,独孤浩又低声对李庆安道:“这几天来家里吃顿饭吧!昨晚老爷子还说起你呢。”
“好!我一定到。”
独孤浩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也进去了,旁边李林甫一直笑而不语,待众人走了,他才笑眯眯道:“七郎人缘不错啊!”
“独孤使君是我在扬州认识,相国知道的。”
“哈哈!不错!我是很清楚,走吧,我们进去谈。”
两人走进中书省大门,一直来到李林甫的朝房前,门口站着一人,约三十岁左右,留着短须,目光明亮。从袍服上看,他是一名中低级的官员。
此人见李林甫走来,立刻躬身施礼道:“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岑参应命前来,参见相国。”
‘岑参?’李庆安愣了一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岑参吗?
李林甫点点头,对李庆安笑道:“岑参军的诗写得极好,朝廷已经正式任命他为北庭节度府判官,即将出塞赴任,今天我让你们先认识一下。”
他又对岑参道:“这位就是李庆安,将来主管北庭事务。”
岑参打量一眼久负盛名的李庆安,见他一表人才,不禁心生好感,连忙上前见礼,“卑职岑参,参见李使君。”
“岑兄不必客气,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两人寒暄几句,李林甫便对岑参道:“李将军在兵部还有些手续未办,现在他没有时间,你就去代他把手续办妥吧!”
“卑职遵命,这就去。”
岑参又看了李庆安一眼,两人目光对视,李庆安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岑参向他一拱手,快步去了。
“七郎,进屋谈吧!”
李庆安这才跟着李林甫进了朝房,房内收拾得非常简洁素雅,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书案上码放着厚厚三叠奏折,每一叠奏折都有三尺高,在桌案旁边还堆放着两百多本奏折,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书奏折,经过六部初审后,最后都要集中在李林甫这里,大唐君相分权。除了比较重要的事情和一些重要人事变动要禀报李隆基外,其余的琐碎事务到了李林甫这里就结束了,因此李林甫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十分忙碌。
“七郎,坐吧!”
李林甫让李庆安坐下,又命书童给他倒了热茶,李林甫也坐下来苦笑道:“明天开始要放假三天,可我这里却堆了大量的事情需要解决,我不得休息啊!”
李庆安喝了一口茶,笑问道:“相国为何不把奏折带回府去处理?”
李林甫脸一沉道:“绝对不行!公事怎么能带回府,那不是变成公事私处了吗?”
或许觉得自己口气硬了,他又缓和一下语气道:“七郎,你还没有体会,为高位者,比一般官员更须要谨慎小心,尤其我这相国,若不依规矩法度做事,那人人都可以效仿,把事情带回家去,然后相关利益者夜里上门,大唐的朝堂岂不是变得乌烟瘴气?”
李庆安连忙起身道:“相国教诲,卑职铭记在心。”
“坐下吧!”
李林甫摆摆手又道:“你是要记住,因为从现在开始,你不仅是一个将军,而且还是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北庭三州的数十万军民都要仰仗你生活,我虽为北庭节度使,但实际上并不过问北庭事务,所有军政事务都由你来处理,七郎,你责任重大啊!”
李庆安默默点了点头,他出任北庭,不仅是掌北庭二万军队,而且他还是北庭节度府长史,也就是地方政务也归他管理,北庭大都护是荣王李琬遥领,节度使是李林甫兼任。这两人都是名义上的任职,北庭的军政大权实际上都是他一手统揽。
“请相国放心,我会竭尽全力而为。”
“光竭尽全力还不行,你首先要知道,朝廷为什么要派你去北庭。”
李林甫站起身,走到墙边刷地拉开了帘幕,墙上是一幅安西北庭地图,他拾起一根木棍,指着北庭周边道:“北庭原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睿宗景云二年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分治天山南北,北庭设置之初是为了防御突骑施和坚昆二部,如今突骑施衰败,坚昆被回纥征服,所以北庭的主要防御对象变成了金山以西的葛逻禄人和回纥人,维护我大唐对北庭的实际控制,以及维护大唐在夷播海以东的利益,这是北庭军的重任,另外,在北庭的汉人也远远多于安西,往来于安西和中原的商人也为数众多,保护北庭汉人的安全和丝绸的畅通也是你肩负的责任。”
“相国之言,属下记住了。”
“我刚才说的其实只是一种泛泛的责任,下面我要和你具体谈一谈朝廷对岭西地区的战略计划,如何抵御大食东扩。”
……
李林甫足足和李庆安谈了一个时辰,由于李林甫还要接见地方官员,李庆安便告辞了,兵部办理手续之事,李林甫已经安排人替他办妥了,在朝中无事,李庆安便骑马返回了住处。
今天李林甫和他的谈话丝毫没有涉及到太子和杨钊,都是在谈北庭,今天李林甫的一席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