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那些事儿-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管仲哪里是谦虚,他在提条件呢!只见他举起五个手指头,说了五个字:“贱不能临贵。”
齐桓公顿时明白了,于是他宣布,管仲即日起为齐国上卿,地位不仅在群臣之上,且在国高二子之上。
把一个囚徒瞬间从草民提拔为上卿,而且地位超过有拥立之功的世袭上卿国高二氏,此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这下管仲该满意了吧,但是不,管仲仍然不满意。
只见管仲又举起了五个手指头,说了五个字:“贫不能使富。”
齐桓公立刻宣布,封给管仲三处封邑,并将齐国一年的市租赐给他作为奖金。这下管仲该满意了吧!
然而管仲再次举起了那天杀的五个手指头,缓缓说出五个字:“疏不能制亲。”
管仲这小子太过分了,要这要那,有完没完哪,群臣们听了直冒汗,包括鲍叔牙在内。
然而,齐桓公却一点儿不冒汗,他立刻宣布,管仲即日起为寡人仲父,也就是二叔或干爹的意思。这件事儿是学周武王,他曾尊齐国的先祖姜尚姜太公为“尚父”,另外再比如四百多年后的秦王嬴政,他也有个仲父叫吕不韦。
齐桓公还命令,从此以后所有齐国人都要避讳,不许说“夷吾”这两个字,因为这是寡人干爹管仲的名字。
从古到今,只有避君王的讳,从来没有避臣子讳的,齐桓公此举,不仅惊世骇俗,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太超过了。
果然,此言一出,堂下群臣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议论纷纷,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第一章 齐桓受胙(11)

太超过了,真是太超过了,我们不同意!
齐桓公笑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发扬一下*精神吧,少数服从多数。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
群臣顿时像潮水一般分为两边,齐桓公正要数人数,却发现大臣东郭牙既没站左边,也没站右边,他站中间———这种人警察巡检时最讨厌了,齐桓公也一样。
于是齐桓公皱眉道:“善者左,不善者右。子何为中门而立?”
东郭牙不答反问:“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
齐桓公斩钉截铁地说道:“能。”
东郭牙又问:“以管仲之断,为敢行大事乎?”
齐桓公的回答同样干脆:“敢。”
东郭牙道:“君知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专属之国柄焉。以管仲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齐桓公道:“你说的都没错,依你之见,寡人本应该命令隰朋治理内政、管仲治理外交以使互相制衡,从而保护自己的君权不受威胁。但是很可惜,我们俩的这番对答出自后世法家经典《韩非子》,完全是韩非为了论述自己强化君权的理论瞎编出来的,其实压根儿就不存在,所以你还是省省吧!”
东郭牙笑道:“哈哈,被你发现了。”于是大步走向左边,一场廷辩化于无形,整个世界又清静了。
很显然,以春秋初期“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像管仲这样的一介布衣是没法进入政府高层的,高层都是由世袭贵族把持。这些人中的保守派即便嘴上不说,暗地里也一定会对管仲将要推行的新政使绊子,所以齐桓公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为管仲撑腰。据《吕氏春秋》和《韩诗外传》记载,齐桓公为了加强任用管仲的合法合理性,还在第二年的正月大朝期间举行了一次祭祖仪式,他命令有司打扫宗庙,设置几筵,又具太牢(即猪牛羊三牲),祭祀告祖,曰:“自吾闻夷吾之言也,吾目益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敢以告于先祖。”说完回头命令管仲道:“夷吾佐我!”管仲倒退着走了几步,再拜稽首(即跪下来以头触地,春秋时的君臣之礼没有后世那么变态,后世动不动就三拜九叩,春秋时最严重也就再拜稽首了,平常连稽首都不用),接受任命后离开了宗庙。
如此,管仲就等于在形式上得到了齐国历代先祖的授权,他这个齐国史上最强黄金圣斗士,终于可以爆发他的小宇宙,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改革开放
搞了这么一大通,如果管仲只会说不会干,完全是吹牛皮不打草稿,那么一切可都成了大笑话。不过别忘了,我们前面提过,齐桓公看人是很有一套的,比鲍叔牙差不了多少。你还别说,管仲从前做生意赔钱打起仗来逃跑,要多差劲有多差劲,但他治理起国家还真牛,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管仲说他治国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梁启超先生甚至称赞他为“中国最大政治家”。后世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我看他完全是大言不惭。
关于管仲接下来在齐国展开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改革,我就不展开来讲了。管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研究它的书籍汗牛充栋,没有几十万字根本说不透彻,所以我只提其中几个主要方面,只这几个方面,我们就会发现,齐桓用管仲,不至称霸天下,简直没有天理。可以说,管仲的出现,造就了中国历史一次质变的飞跃。他不仅思想开放,多有创见,开先秦各家学术风气之滥觞;且革新内政,经济强齐,力辅桓公拯诸夏于倾覆危亡。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他认为管仲相齐造福后世,如果不是他横空出世,辅佐桓公称霸诸侯,那么所有中国人都将被强迫穿上蛮夷服装,被蛮夷统治或同化,甚至整个华夏文明都会消亡。(所谓“被发左衽”,就是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这是蛮夷人的装饰;华夏人必须把头发束起来,衣襟向右开。)




第一章 齐桓受胙(12)

孔子很少夸人的,他这也不是在夸人,因为这是事实。
管仲新政的第一步:重新划定行政区域,建立郡县制雏形。
周朝的行政区划很简单,以国都为中心,国都郊内称乡,郊外叫遂。一般来讲一国有三乡三遂。但在管仲的改革之后,齐国把三乡变成了二十一乡,每个乡之下设“轨”、“里”、“连”等行政机构,三遂则变成了五属,每个属之下设“邑”、“卒”、“乡”、“县”等行政机构,使得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从而形成了先进而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在周朝其他国家还处于封建领主自辖其地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时候,齐国已经形成了分级管理的现代化国家雏形,这是管仲超越了时代的伟大创举。
管仲新政的第二步:在行政组织中层层建立军事组织,由国君直接控制军权。
在西周时期,军事组织是寓于宗族组织中的,每逢战争,封建领主以宗族家长的身份召集本族成员组成军队,跟着国君去打仗。也就是说国家军队其实是由贵族私人武装组成,这不仅对君权是一种威胁,而且在管理上也很困难,所以管仲大力改革军制,把贵族私人武装逐渐转化为真正的国家军队,这又是一大创举。
我们看到,管仲极力将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事物纳入各级行政机构的管辖范围内,这就极大限制了贵族在自己采邑内的特权,且避免他们另立山头威胁君权,这实际上是由领主统治向封建官僚统治转变的开端,在推进历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别看管仲出身贫贱,功利现实,似非仁厚君子,可他胸中确有万千沟壑,只欠足够大的舞台而已。小平同志尝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管仲就是只好猫,而且还是猫中*,堪称猫王。
管仲新政的第三步:由国家控制重要经济资源,首创“国有企业”垄断国家经济命脉,限制地方豪富的经济掠夺。
齐国临海,有渔盐之利,被称为“海王之国”。但是从前这些资源都掌握在当地贵族豪富手里,他们利用自身特权,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不仅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造成市场混乱,民不聊生。所以这个局面必须改观,否则齐国的国力必将持续衰退,甚至走向经济危机。
管仲于是实行了“官山海”的经济政策,即对渔盐、铜铁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民间生产,但由国家统购统销的经济制度,并建立国家粮库,用国家商业挤压私人商业,形成一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垄断和竞争相结合、国营和私营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从而保证国有资源不流失,保证国家财政稳步发展,保证渔盐之利国家专擅,“肥水不流外人田”。
此外,管仲还设立了国家物价部门,通过政府采购和抛售,调剂物资余缺,平准物价,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市场有序发展。中国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物价局了?对,大家没看错,司马迁尝言:“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所谓“轻重九府”,就是调节市场的九个国家经济管理机构。
在我看来,光贵族有钱上层有钱的国家不叫富,百姓有钱政府有钱才叫真正的国富民强。在管仲之前,周代的宗法制使得“国、家不分,公、私不分”的观念甚嚣尘上;在管仲之后,中国才真正开始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说,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完备国家经济观念的政治家。中国古代的“圣人”一般都崇农抑商,只有管仲是特例,他重农又重商。




第一章 齐桓受胙(13)

管仲新政的第四步:大力发展工商业,对从别国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给予优惠政策。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有了二十一个乡和五个属。郊野的五个属住农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二十个乡里面,其中十五个乡住士,是齐国的主要兵源;另外六个乡,三个乡住工,三个乡住商,总共六乡一万两千户,他们通通不用服兵役,专门经商从工,大力发展齐国工商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齐国的“分居”制是后世“保甲连坐”制的雏形,百姓被关在国家安排的区域内,不得任意流动户籍,且世世代代不能转换身份。可见管仲改革也有不人道的地方———当然,用现代观念去要求两千多年前的人,未免过苛。
另外,管仲还给予外国商人“稽而不征”的优惠政策,也就是只盘查不法之商人,而减免甚至不收关税市税。对于生意特别大的商人,甚至给予食宿免费。如此大力招商引资,当然导致“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临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商业城市。
据《管子》书中记载,齐国商业之发达,其贸易不仅限于中国而已,甚至还发展到了海上朝鲜等东亚诸国,史学界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海上贸易航线”或者“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短短数年,管仲就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他真是上天赐给齐国的宝物。在先秦各派思想家改革家中,儒家太过保守,法家太过严苛,只有管仲刚刚好。
在《管子》一书中,还记载了管仲是如何打贸易战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贸易战记载,其经济思想之先进,从我们现在来看都很有借鉴意义。
关于这些贸易战,我们等到后面写齐国的称霸时再具体展开来讲。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齐国称霸天下真的是靠军事手段吗?孔子尝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也不认为齐桓公是光靠军事实力来号召天下,那么莫非是靠“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吗?依我看也不尽然,其中经济手段应该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管仲的经济头脑远超他所处的时代,甚至放到现在也不见得比哪个经济学教授差。他之前做生意为什么屡做屡亏,显然是由于身处弱势地位造成。你看,一旦他掌握了国家资源与国家机器,整个天下的财富就开始源源不断涌入齐国。所以鲍叔牙才说他纯属那种“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人。
精英团队
照前所述,在齐国的大国崛起之路中,貌似全都是管仲在大放光芒,齐桓公倒更像是个因人成事的幸运儿,其实不然,齐桓公在其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甚至一点儿不比管仲小。
齐桓公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移风易俗。
我们别看齐桓公自己挺好色,其实他对齐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齐国自古民风开放,男女关系混乱,通奸率离婚率非常高,影响极坏,这不仅对齐国的国际形象非常不利,而且让齐国生育率大大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于是齐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议,发布了一条很特别的法令,规定男子如果休妻三次,则取消他的齐国国籍,驱逐出境;而女子如果改嫁三次,则发往国家粮仓舂米进行劳动改造。
这个法令虽然有些不人道,但效果还不错,至少那些大男人们不会随便休妻了,齐国因此离婚率大大降低,人口迅速增殖,大国气象日渐明晰。




第一章 齐桓受胙(14)

又据《韩非子》记载,齐桓公有一次微服出巡,发现齐国竟然有很多人年老无妻,生活非常孤苦,便问管仲,管仲说:“国有腐财则人饥,宫有怨女则人老而无妻也。”齐桓公恍然大悟,立刻知错就改,把宫中尚未被宠幸的宫女全部放出去嫁人,另外宣布一条法令:齐国男子必须二十岁之前娶妻,女子必须十五岁之前嫁人。
韩非最后说,齐国的腐女旷男因此立刻减少了很多,想必生育率也因此大大提高了。
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婚姻法,只不过我们现在是规定年龄下限,当时齐国是规定上限。
齐桓公做的第二件事儿,就是授权。
在一般的看法,掌控权力对一个领导人而言非常重要,殊不知适度的授权才真正重要。一个只知道控制权力的领导人,充其量只是一个政客而已,他永远做不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当然我们要注意,这里说的授权是适度的授权,而不是不分轻重,统统授权下去,有些权力是不可以随便授的,比如人事任免与生杀大权。
在《管子》一书中,齐桓公有句名言是:“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可见其对管仲之言听计从。
另外,《吕氏春秋》和《韩非子》还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说有一次,某官员向齐桓公请示事情,齐桓公却说:“以告仲父。”意思是你找管仲去,不要来烦我。
于是那官儿只好去找管仲。过了几天,他又有一件事请示齐桓公,齐桓公还是那句话:有事找管仲,别惹我,烦着呢!
如此三次,桓公手下的官员们都受不了了,纷纷议论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意思是说桓公就知道叫我们找管仲,啥事儿不管,你这个国君当得也太容易了吧,简直就是个甩手掌柜!
齐桓公听说了这件事儿,大笑:“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
可怜的秦始皇嬴政等累死的皇帝,好好学习一下人家齐桓公吧!
齐桓公对管仲的宠信可以说到了极点了,然而对旧制度、旧习俗的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种种阻碍。韩非还为我们记载了当时新政浪潮下暗流汹涌的情景:“管仲始治也,桓公有武车,戒民之备也。”桓公外出时竟要配备全副武装的战车,以随时防备有人闹事儿,由此可见史上无论何种改革,激进的,温和的,都难免一路荆棘。
齐桓公做的第三件事儿,就是招贤。
管仲再能耐,他也是一个人,经济能力超强,但并非万事通,所以齐桓公决定多聘请些贤人帮助他,让各方面的人才为齐国政坛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齐国领导层的全面性和先进性。
为此,齐桓公想了三个办法,一为“庭燎待士”,二为“三选之法”,三为“游士招贤”。
我们知道,“燎”是古代最尊贵的仪礼,通常只有祭天的时候才燎起火炬,称为“燎祭”。而“庭燎”则是在宗庙内筑台燃炬,以为接待宾客盛礼。齐桓公便是每夜坐在噼里啪啦的火炬怀抱中凝神静气,敬待贤士。从夜未央一直等到夜未艾,从夜未艾一直等到夜乡晨,一直等,一直等,无怨无悔。
又《礼记》曰:“庭燎之百,自齐桓公始也。”庭燎之数要根据爵位的高低来定。天子为一百,公爵为五十,侯伯子男均为三十。桓公为了求贤,竟然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僭用天子之礼来待士。这百点燃炬,都是他的一片求贤若渴之心哪!




第一章 齐桓受胙(15)

从此之后,宫廷之内每逢大事点满火炬或蜡烛就成为一种习俗了,不过后世这些帝王不是为了求贤,而是为了摆谱。
“庭燎待士”这个方法看似不错,但毕竟被动,所以齐桓公待了近一年,也没待来半个贤士。失败,前所未有的失败;失望,齐桓公很失望。
据《韩诗外传》记载,终于,在齐国东野有个懂九九乘法表的野人(这里野人不是指没进化好的人,而是住在鄙野从事耕作的人,社会地位比国人低)来应聘了,齐桓公哭笑不得,道:“九九足以见乎?”九九乘法在我们现在小学生都会,春秋时期数学落后,会的人不太多,但也不是啥了不起的本事,最多去做个低级财会官,难怪齐桓公失望。
那野人回答道:“臣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
对呀,如果寡人对个会背九九乘法表的人都大为重用,那么还怕有更大才能的人不抢着来吗?齐桓公于是大喜,大大地礼遇了那鄙人一番,又是封官,又是封爵,好生一通炒作。结果事情传出,天下为之哗然,不到一个月,四方贤士云集而至。成功,前所未有的成功;开心,齐桓公很开心。
但经过这件事儿,齐桓公也发现“庭燎待士”还是太被动了,他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主动去求大贤。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次,齐桓公打听到一个叫“稷”的贤人,于是前去拜访,而且一天之内连续拜访了三次,竟都没见着“稷”,齐桓公的随从们都气坏了,说:“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然而桓公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可以因为轻视爵位俸禄而轻视君主;但君主绝不能因为轻视士而轻视霸王之业,所以他一定要锲而不舍地拜访下去,直到见到贤士为止。
就这样,齐桓公最后总共拜访了五次才终于见到稷。
刘备三顾茅庐算什么,人家齐桓公比他足足多了两次,而且“顾”的是远远不如诸葛亮的稷———也不知是后人高估了刘备,还是低估了齐桓公。
又据《韩诗外传》记载,有一次,齐桓公到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这个地方打猎,碰到一个八十三岁的老农人,一番交谈,齐桓公发现此老甚是有才,于是主动扶他上车,亲自当司机,将他载回朝中,礼遇有加,并将麦丘交给他治理。
再有一次,齐桓公又出门去求贤,管仲也跟着。我们都知道,齐桓公很好色,所以他即便求贤也带了一大堆美人儿,此外管仲也带了爱妾婧随行,颇有些君唱臣随,夫唱妇随的意思。
不过这个婧姑娘可不是个一般的美人儿,她是一个大美人儿,而且是个聪明绝顶的大美人儿,在某些方面,她甚至比管仲还要博学。如果非要拿大家熟悉的一个女子来跟她类比的话,我推荐金庸笔下的王语嫣。
据说诸葛亮也讨了个很聪明的老婆,只不过好像长得不咋地。看来,美貌与智慧并具的女子,实在是稀世珍宝。
且说管仲为齐桓公开路,在半途遇到一个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流浪汉,正在一边喂牛,一边敲着牛角唱歌。管仲以为此人是个沿街卖唱的街头艺术家,便命人去给他送些吃的,然后继续前进。




第一章 齐桓受胙(16)

那流浪汉吃过酒食之后,说要见管仲,使者不让见,流浪汉便说,那请你给我带句话吧,不多,五个字,浩浩乎白水。
管仲得了这句话后,百思不得其解,便请教于春秋版王语嫣、活字典婧姑娘,靖姑娘一听,立刻心领神会地笑了,说这句话本出自古诗《白水》,原文是:“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浩浩荡荡的白水呵,悠哉游哉的鱼儿。国君来召见我,我将会从此有安稳的住处了。可是国家还没有安定,哪有我适从的地方?”
人家这不就说得很清楚了吗?他是想做官呢!
婧姑娘话音未落,管仲赶紧命令停车,派人回去把那流浪汉请来,和他细谈之下,发现此人居然是个农业方面的高级人才。管仲于是写了封介绍信,要他去见后面的齐桓公。
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宁戚了。宁戚是卫国人,祖上是卫国公族,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几乎比从前的管仲还落魄,后来他听说齐桓公正在大举招贤,于是替商旅赶车来到齐国,但苦无门路,只得流落街头,继续当他的“牛车司机”。
宁戚虽然得了管仲的推荐信,心里却压根儿不想用。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是这么一个习气,自觉才高八斗,所以满身傲气;明明不甘寂寞,却又极好摆谱。总之是不能一副急不可耐的猴样子,要君王猜谜般猜出自己的好才行。像管仲、毛遂这样厚着脸皮主动出击,甚至狮子大开口求官求爵的毕竟少。
于是宁戚把推荐信藏了起来,仍然一边喂牛一边儿等,一直等到晚上,终于等到了,但见齐桓公的车队烛火甚盛,从者甚众,浩浩荡荡,气势逼人,然而宁戚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