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多尔衮-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功多,告多尔衮曰:“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庆都,潜身僻地,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追腾机思不取,功绩未著,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多尔衮斥其妄,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阿岱攻大同,会降将杨振威斩瓖降,隳其城睥睨五尺,乃还。

    顺治八年正月(公元1651年)多尔衮薨于喀喇城,阿济格赴丧次,诸王夜临,独不至,召其子郡王劳亲以兵胁多尔衮所属使附己。丧还,上出迎,阿济格不去佩刀。劳亲兵至,阿济格张纛与合军。多尔衮左右讦阿济格欲为乱,郑亲王济尔哈朗等遣人于路监之。还京师,议削爵,幽禁。逾月,复议系别室,籍其家,诸子皆黜为庶人。十月,监守者告阿济格将于系所举火,赐死。其子孙降为庶人,后以其二子傅勒赫无罪,仍入宗室,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将其后人伯尔逊等各支子孙列入宗谱。

    阿济格家族世系

    第一代—爱新觉罗·阿济格

    第二代—爱新觉罗·和度: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一子,初封辅国公,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晋封贝子,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卒,无嗣。

    第二代—爱新觉罗·傅勒赫: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二子,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镇国公,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父罪被废黜宗室降为庶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卒,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复入宗室,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追封镇国公。

    第二代—爱新觉罗·楼亲: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五子,原封亲王,以罪削爵,赐自尽。

    第三代—爱新觉罗·构孳:爱新觉罗·傅勒赫第二子,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封辅国公,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

    第三代—爱新觉罗·绰克都:爱新觉罗·傅勒赫第三子,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封辅国公,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因事革退。

    第四代—爱新觉罗·讷延:爱新觉罗·构孳第一子,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袭镇国将军,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无嗣。

    第四代—爱新觉罗·素严:爱新觉罗·绰克都第一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封辅国公,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卒。

    第四代—爱新觉罗·兴绶:爱新觉罗·绰克都子,追封辅国公。

    第四代—爱新觉罗·普照:爱新觉罗·绰克都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袭辅国公,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事革退,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功复辅国公,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卒。

    第四代—爱新觉罗·经照:爱新觉罗·绰克都第九子,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袭辅国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爱新觉罗·素拜:爱新觉罗·素严第三子,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袭三等镇国将军,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卒,无嗣。

    第五代—爱新觉罗·九成:爱新觉罗·兴绶子,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袭辅国公,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卒,无嗣。

    第五代—爱新觉罗·亨新:爱新觉罗·普照子,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袭辅国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追论父罪,革爵。

    第五代—爱新觉罗·璐达:爱新觉罗·绰克都孙,爱新觉罗·隆德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袭辅国公,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卒,谥曰恭简。

    第六代—爱新觉罗·谦德:爱新觉罗·九成第四子,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袭三等镇国将军,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卒,无嗣。

    第六代—爱新觉罗·顺德:爱新觉罗·九成第七子,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袭奉恩将军,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休致。

    第六代—爱新觉罗·麟魁:爱新觉罗·璐达第一子,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袭辅国公,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因事革退。

    第七代—爱新觉罗·华英:爱新觉罗·顺德第一子,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袭奉恩将军,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因事革退。

    第七代—爱新觉罗·华德:爱新觉罗·硕臣子,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袭爱新觉罗·华英之奉恩将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

    第八代—爱新觉罗·秀平:爱新觉罗·华德第一子,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袭奉恩将军,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卒。

    第九代—爱新觉罗·良喆:爱新觉罗·秀平第二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袭奉恩将军,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

    第十代—爱新觉罗·隆煦:爱新觉罗·良喆第二子,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袭奉恩将军,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卒。

    第十一代—爱新觉罗·存耀:爱新觉罗·隆煦子,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1590年-1626年),名阿巴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大妃。其父乌拉贝勒满泰。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年仅12岁,在清太祖孝慈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晚年最为得宠,生育3子,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均拥有贝勒之位,各掌管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明天启六年)正月,67岁的努尔哈赤在山海关外辽西宁远城(今辽宁兴城)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八月十一日未时,努尔哈赤死于浑河的船上,地址正在叆鸡堡,距今沈阳40里。阿巴亥成为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的陪伴者。努尔哈赤生前未正式确立继承人。按照曾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说,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八月十二日卯时,四大贝勒宣称先帝曾有遗言,大妃从殉。三十七岁的阿巴亥被逼殉葬,以自己的死确保三个儿子的平安。死时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后金时期满族的殉葬制度为丈夫死后,嫡妻即使无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选择一名无子之妾从殉。从殉之妾一般都要艳妆,然后由嫡妻率家人儿女向她行礼之后“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杀,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杀或以弓弦绞杀,若是此妾不愿从殉的话,则会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选中殉葬的原因难以令人信服。

    殉葬原因

    由于阿巴亥年轻貌美,努尔哈赤非常宠爱她。有一次在晚宴时,努尔哈赤望着年轻美丽的阿巴亥,想着自己逐渐老去,考虑自己百年之后将阿巴亥托付何人。后金有收继婚习俗,故努尔哈赤考虑在身后由大贝勒,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而后,随着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在天命五年引发大妃事件。首先说阿巴亥送食物给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吃,皇太极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又告发说阿巴亥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去;还告发说举行聚会时,阿巴亥精心打扮和代善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即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其“离弃”。后世有人认为,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以达到排挤代善,打击阿巴亥的目的。而这也的确使代善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为皇太极将来登上汗位,扫清了道路。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在外身染重病,要阿巴亥前往,中途得知努尔哈赤死讯。皇太极以努尔哈赤之命为由,逼其殉葬。同殉者还有两位庶妃,其中包括德因泽。就这样,皇太极剥夺了年仅十五岁的多尔衮登位的可能。阿巴亥其时三十七岁。在多尔衮执政的时候追封为皇后,全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其子之一的多尔衮,后来成为清朝顺治皇帝的摄政王,而顺治皇帝非常讨厌多尔衮,因此顺治将多尔衮为她立的皇后—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于顺治十年降为静妃,更将多尔衮之母大妃阿巴亥逐出父亲皇太极的太庙,并追夺一切尊号。

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清太宗孝端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哲哲,系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女儿,生于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薨于1649年(顺治六年),享年51岁。

    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座”旧制,开始“南面独坐”。为正其名份,开始册封后宫福晋,哲哲成了后金第一夫人,称中宫大福晋。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立国号“清”,当了皇帝,正式册封五宫后妃,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中宫皇后。

    皇太极统治的17年间,孝端文皇后主持内宫事务,很使皇太极满意。每遇蒙古诸部远道来京朝贺,或送女来嫁,或尚公主,均由孝端文皇后率众妃举行盛大宴会,亲自迎送。由于孝端文皇后的崇高地位,其亲族亦受特殊的礼遇。她的母亲科尔沁太妃屡次来朝,皇太极均以盛大礼节迎送,宴赏极为优厚。

    孝端文皇后无子,生有3女。孝端文皇后薨于1649年(顺治六年),第二年将其梓棺运至沈阳,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即今沈阳北陵。顺治皇帝为孝端文皇后撰了祭文。

    从清太宗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直至他去世,中宫皇后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化,这位皇后的名字叫哲哲,去世以后尊称为孝端文皇后。

    哲哲并非皇太极的第一个妻子,她在1614年十五岁时出嫁时,皇太极至少已经有两个妻子,——是元妃钮祜禄氏,后金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当时已生有一个儿子;二是继妃乌拉纳喇氏,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当时已生有两个儿子。哲哲的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七世孙。有趣的是,他与亲家努尔哈赤是“不打不成交”,先是在1593年与弟弟明安一起,率兵万人与叶赫等组成“九部联军”,合攻努尔哈赤,被杀得大败而回,后来见建州女真的势力日渐强大,才开始与努尔哈赤及其兄弟子侄互通婚嫁,结盟修好,哲哲嫁给皇;欠极即是这一政策的产物。

    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哲哲刚嫁给皇太极时并非是其诸妻中地位最高的,元妃、继妃二人都应排位在她之上。但是,从天命后期起后金越来越重视与蒙古各部、尤其是科尔沁部的联盟关系,至皇太极即位后更是如此,所以哲哲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沈阳宫殿建成后,她便成了“正宫娘娘”,称为“清宁宫国主大福晋”,即皇后之意。崇德改元后,皇太极参照中原王朝制度举行了正式的册封典礼,授予哲哲皇后的金册金印,使之成为大清国的第一位皇后,她的父亲莽古斯(此时已故)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母亲被封为和硕福妃。

    关于哲哲的具体情况,史书中很少记载,既没有赞美她有什么突出的功绩,也没有哪一桩是非涉及到她,人们想像她应该是一个平和端庄的皇后形象。她先后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即皇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和皇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都先后下嫁给蒙古贵族。遗憾的是她没有生下一个男孩,因为按照她在宫中的地位,如果生了儿子十有八九是会成为帝位继承人的。顺治皇帝继承皇位后,哲哲按制被尊封为皇太后,并随着新皇帝迁都到北京,在紫禁城里过了几年清闲自在的生活。顺治六年(1649年)五十一岁时病故,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清昭陵(沈阳北陵)。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有博尔济吉特氏都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名哲哲。正宫皇后。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皇太极三妃

    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中有五位后妃,包括孝端后和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等,个个都是艳丽超群的美貌佳人,皇太极没有一个不喜爱的,然而最受宠爱的莫过于宸妃了。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哈日珠拉,汉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

    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

    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然而更加丰满成熟,娇艳动人,因而倍受皇太极的宠爱,以贤淑文静著称。

    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宸妃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孝端皇后。

    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大宴群臣,还颁发了大清朝第一道大赦令。无奈此子福薄命短,来到人世间刚两年,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亡了。

    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宸妃所遭到的打击尤重,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病。

    1641年宸妃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置紧张战事于不顾,立即兼程赶回盛京。

    当他进入关睢宫时,宸妃已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正是风华之年。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

    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

    娜木钟-个人简介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出生不祥,为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

    初嫁察哈尔林丹汗,史称“囊囊太后”,林丹汗在天聪六年死于青海大草原后,皇太极娶了这位寡妇为妃。

    崇德元年,封麟趾宫贵妃。崇德四年,贵妃之父母额齐格诺颜夫妇来盛京看望女儿女婿,贵妃率亲王贝勒前往迎接。皇太极在清宁宫设宴隆重款待岳父岳母,并给予厚赏。崇德八年太宗崩,皇九子福临继位,贵妃晋封为太妃。顺治元年迁都北京,太妃随龙入关,从此深居宫禁。顺治九年福临亲政,加封太妃尊号为“懿靖大贵妃”。康熙十三年薨。其梓宫送盛京火化,归葬昭陵贵妃园寝。生子一,博穆博果尔,女一,固伦端顺长公主,下嫁噶尔玛索诺木。又抚养一蒙古女,嫁济旺之子噶尔玛德参。

    娜木钟-《清史稿》后妃传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女。崇德元年,封麟趾宫贵妃。四年,额齐格诺颜及其妻福晋来朝,妃率诸王、贝勒迎宴。次日,上赐宴清宁宫,福晋入见,称上外姑。顺治九年,世祖加尊封。康熙十三年,薨,圣祖侍太后临奠。子一,博穆博果尔。女一,下嫁噶尔玛索诺木。又抚蒙古女,嫁噶尔玛德参,济旺子也。

    康惠淑妃-个人简介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蒙古阿巴亥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女。巴特玛和懿靖大贵妃一样,都是察哈尔林丹汗遗孀。林丹汗死后,她率先于天聪八年八月投归皇太极。

    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顺治九年加封号“康惠”,称“康惠淑妃”。康惠淑妃死于懿靖大贵妃之前,卒年未明,死后移棺盛京葬入昭陵贵妃园寝。抚养一蒙古女,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娶之。顺治九年,加其封号。

    康惠淑妃-《清史稿》后妃传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女。崇德元年,封衍庆宫淑妃。抚蒙古女,上命睿亲王多尔衮娶焉。顺治九年,加尊封,前懿靖大贵妃薨。

爱新觉罗阿敏父子

    阿敏,清朝初期的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父亲是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母亲是那齐娅。1608年与褚英征伐乌喇。后三年再伐乌喇,击败布占泰。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被封为和硕贝勒,号称“四大贝勒”,阿敏以序称二贝勒。1619年,参加萨尔浒大战。后出征朝鲜。其后数年,数次出师进攻明境。但因桀骜不驯,不遵上命,烧杀抢掠,被皇太极削爵囚禁,不久病卒。

    舒尔哈齐被害19年后(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两个家庭间,又爆发了新的冲突。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八子皇太极受诸贝勒推举继承汗位。4年后,他基于加强汗权(皇权)的需要,断然幽禁了济尔哈朗的哥哥阿敏。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父亲被囚时他侥幸免于一死,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阿敏作战勇猛,战功卓著。

    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大金国,史称后金),封阿敏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在四大和硕贝勒中,依齿序阿敏位居第二,称二贝勒,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大贝勒代善。

    阿敏战功卓著,地位很高。

    与新汗皇太极反目成仇

    第一,对于父亲的死,耿耿于怀。

    努尔哈赤生前,阿敏畏于伯父的威严,不敢流露异志,一旦堂弟皇太极继位,他便无所顾忌。有一次,他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让我出居外藩就行了。”阿敏的要求令皇太极颇感震惊。由于皇太极和众贝勒的一致反对,阿敏的谋划没有得逞。阿敏还在众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这些桀骜不逊的言语,矛头直指皇太极,其间还夹杂着对先汗的宿怨。

    第二,出征朝鲜,欲行分裂。

    天聪元年(1627),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直逼朝鲜王京,朝鲜国王被迫求和。阿敏往征朝鲜,真实的用意可能在于自立门户,所以当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他并不急于退兵,而是对随行的诸贝勒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与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他甚至打算在朝鲜屯居久住,不再归国。但他的意图遭到其他贝勒的一致反对,其中包括他的亲弟济尔哈朗。阿敏欲留不能,怒不可遏,纵兵掳掠三日而归。

    第三,心怀异志,态度专横。

    阿敏生性卤莽,口无遮拦,常在大庭广众中散布怨言,诸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这些话不仅是牢骚,也是对皇太极的影射,说明阿敏心怀不满,态度跋扈。阿敏还向叔父贝和齐说,自己在梦中被努尔哈赤捶打,但是有黄蛇护身。这显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包藏着篡夺汗位的野心。

    第四,带兵出征,兵败弃城。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河北卢龙)、滦州(河北滦县)、迁安、遵化四城。次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兵反击,后金军队连战失利,损失惨重,阿敏惊慌失措,弃城而逃。逃跑前,他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

    阿敏平日妄自尊大、专横跋扈,积怨甚多,这次大败而归,受到举国上下的谴责。皇太极乘机利用此事,拔除了这个眼中钉。

    皇太极在精心罗织的16条罪状中,首先列出的一条大罪是:“(太祖在时)挑嗾其父,欲离兄汗。”其他重罪还有“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使恶名扬于天下”等等。

    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则下令免死,改为囚禁。3年后,有汉官以阿敏“自怨、自艾,悔不可及”为由,奏请皇太极效法周文王,赦免阿敏,让他戴罪立功。但皇太极没有接受。阿敏被囚,客观上为皇太极加强汗权扫清了道路。

    这个事件,实际是双方矛盾逐步激化所致。

    阿敏被囚10年后,死在狱中,终年55岁。他的命运,与其父简直如出一辙。

    天聪元年征朝鲜,阿敏想久居朝鲜自立,济尔哈朗不赞同其意见,而是与其他贝勒一起坚持战前的决策,与朝鲜议和盟誓后罢兵回国。这年济尔哈朗28岁,在大是大非上已有独立的判断。

    第二件,天聪四年,皇太极命阿敏率兵替代镇守永平的济尔哈朗,阿敏却节外生枝,请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以济尔哈朗“久驻当地,辛苦可念”为由而婉拒。为此,阿敏大为不满,对送行的诸贝勒说:“先汗(努尔哈赤)在时,曾命我弟与我同行,今上(皇太极)即位,乃不令与我同行。我到永平后,一定留他同驻。若他不从,我当用箭射他!”送行的贝勒赶忙予以制止,他却越说越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