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大传-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士刺秦王,搏浪传美名

他们语言虽不通,但心是相系的,因此由张良负责派人搜集必要情报,并由两人作详细沙盘推演,设计各种方法,再一一过滤其成功的可能性。最后他们找到了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的机会。

由于东巡的队伍非常长,车辆行动较缓慢,是用铁椎飞击的好机会。他们仔细侦察始皇的路程,终于选定一个叫做博浪沙的地方。《史记》上记载:

“29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10日。”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阳武县之南,是一片由黄河河沙堆成的沙滩,人迹甚少,一望过去,沙滩如连绵波浪,地形高低起伏,因此人员埋伏其中,不易被发现。

这本是万无一失的计划,但尉缭为秦始皇所建立的警卫体系,在出巡车队中装备有不少副车,车内均为始皇的替身。由于车队很长,除少数亲信外,有时候连李斯等重臣都不易判断秦始皇是在哪个车中。

张良自然也费尽苦心搜集秦始皇真正御车位置的情报,但秦皇室禁卫体制很严,张良不易得到正确消息,只能凭情况来猜测判断了。

铁椎从百余尺距离飞击而出,正确撞击目标,可惜那只是辆副车,尉缭的“影武者”策略,成功救了秦始皇的性命。

张良自然不知那是副车,他和大力士依计划分头逃亡。大力士长相魁伟,很容易被识破,幸好语言不通,秦皇室情报人员问不出所以然,只好处以极刑。但任谁也想不到,这位娇小若妇人的小男子,竟是这件大阴谋的主使人,所以张良得以迅速地逃离险境。

途中张良探知谋杀失败及大力士殉难的消息,他虽满怀悲痛,但短期内也使不上力气,只有从长计议了。因而他往东南走,藏身于江苏北部地带。

秦始皇自然大怒,他下令全国谍报网缉拿张良,只是张良出道不久,真正看过他的人不多,更难想像其外形,因此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仍然脱险而出。

不过张良聪明绝顶,胆子奇大,他判断藏在荒山野郊,反而容易被怀疑,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最安全。因此他变更姓名,藏匿在人口复杂的商业城市——下邳。

奇遇黄石公,苦学太公兵法

张良为了得到更多情报,因而成天在街上闲逛,一点也没把追缉的人放在眼里,幸好他那不起眼的长相,也的确不易让人产生疑心。

不过却有个人特别注意到他。

那是位像乞丐又似神仙的老头,成天坐在桥头上东张西望。他丰富的阅人经验,很快看出张良非等闲之辈。

有天,他故意要试试张良。

当张良走向桥头时,老人突然弯下腰,脱下鞋子,丢往桥下,然后转身向张良叫道:

“年轻人,帮我捡鞋!”

张良愣了一下,但好奇心甚强的他,很快压住不高兴的情绪,反正也闲着无事,倒来看看这找麻烦的老头子有何居心?

因此他回身下桥,捡起了鞋子,交还老人。

“替我把鞋子穿上吧!”

尽管心中微愠,但既来之则安之的潇洒个性,好人作到底,便跪下身来,故意表现得恭恭谨谨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看到张良的行为,似乎很满意似的,大笑而去。张良反而被他吓一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目送他离去。

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回头看看张良,又走了回来,并对张良说:

“孺子可教也,5天后天明时刻,到这个地方与我相会!”

张良虽满头雾水,但在好奇心驱使下,仍恭谨表示:

“好吧!”

5天后,天刚亮,张良便依约赶到桥头,只见老人早已在那儿了。

“与老人家约定,却比我晚到,真没礼貌,5天以后再来吧!”

张良愣住了,但想想的确是自己理亏,便只好客气地陪不是。

5天后,鸡鸣声刚起,张良已到桥头。想不到老人比5天前更早就到了。

“还是迟到了,回去,5天后再来吧!”

到了第5天,张良根本不敢睡了,天未亮便到相会之点等待。

没多久,老人也来了,看到张良先到,笑眯眯地表示:

“这样子才对嘛!”

便从怀中取出一册书,交给张良,并表示:

“读通这部书,你便可成为王者之师。这10年间将是你最需要努力、也是最有把握的成功期,绝对要抓紧。13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看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头很容易找得到的,那就是我呀!”

说完,便转身离去,不再回头,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见过这位老头儿了。

天亮后,张良仔细审视这部书,竟然是姜太公兵法。张良甚奇之,乃日夜苦读,将书中的精华完全消化。

13年后,张良随同已成为大汉皇帝的刘邦到济北巡视,特别到谷城山下,果然见到一块黄色石头,于是取回家中祭祀。张良死后,遗嘱中交代要和黄石同葬,并令家人建立黄石祠以为纪念。

虽然有人以为黄石公是特来指点张良的神仙,不过以较务实的科学观点来看,可视为一个颇具智慧及学识的老人,希望将其绝学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黄石或许也是他特别安排的,让张良能更重视这本姜太公兵法也说不定。

日后坊间留传的《三略》、《六韬》相传便是姜太公的兵法,不过依史学家考证,这两本书是汉末及魏晋时代的伪作,也许其中有不少是姜太公兵法的观点,但似乎并非张良所得的这本兵法。

史料中的确记载吕尚为齐侯后,传世有《太公阴符》等多篇著作。相传苏秦的纵横学是由此书而衍生,张良的这本太公兵法或许便是“原版”。不过,黄石老人刻意以此书相赠,相信其中也必有不少属于老人的注解,协助张良对兵法的精华,更能够融会贯通。

更妙的是,张良也尝试将这本书中的精华处世之术和别人讨论,但他们却大多听不懂其中道理,更谈不上应用。碰到刘邦后,由于谈话颇为投机,张良便也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考考刘邦,想不到刘邦一触即通,不但能完全领会及接受张良之建议,并且在应用上也恰到好处,办起事来,果然是一帆风顺。张良不禁感叹道:

“沛公真是天生之英才呀!”

从江北到江南,召平引出项梁

刘邦和张良往见楚王景驹时,楚北的战情已相当紧急。章邯的部队攻陷了相城营地,并威胁砀地附近。景驹以东阳甯君和刘邦引军西进,在萧县阻挡秦军,双方战于萧城西,楚军不利仍退还留城。

景驹虽在秦嘉的支持下号称楚王,但由于他们的根据地在楚北,已倍受章邯“骊山众”的威胁,因此得不到江南地区反叛军的普遍支持。广陵人召平的态度,便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广陵县是今日的阳州,也是楚北的重镇之一。

召平是当地的贵族,在秦王朝时被封为东陵侯,但这却是有名无权的官职,因此即使最起码的秦王朝地方官吏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因此虽贵为侯爵,召平对秦皇室可没有一点好感。

不过召平学识修养很好,尤其难得的是他很有科学实验精神,虽是个读书人,却肯亲自下田耕种,而且所培植的瓜类蔬菜,大而肥美,味道特佳,可以说是位农业专家。汉王朝建立后,召平不愿当朝官,乃在长安城外种瓜,但他深富宇宙人间哲思的智慧,连相国萧何都到过他隐居的茅庐向他请教天下事。

萧何当时便曾对人表示:

“召平德行高,学识丰富,足可堪任一国宰相。”

由于知名度高,又曾当过东陵侯,长安人便称他培植出来品种卓越的瓜类为“东陵瓜”。

不过碰到乱世,召平这种秀才便要有理讲不清了。

他原本有意将广陵县献给陈胜,但除了少数很尊重他的青年子弟外,一般人民皆认为他缺乏实际行政经验,而不愿热烈支持,加上县令听到风声,早有准备。召平只好散尽家财,自己武装了百余名私人部队,杀出了广陵县城,准备投奔陈胜。

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并自认人数太少,使召平不敢贸然依靠陈胜,他只好暂时流浪各地,等待能集结更多兵力的机会。

但不久便听到陈胜被击溃的消息,召平失去了主意,加上军中粮秣即将用尽,让召平有点心慌。

“听说项燕的儿子也在吴中起兵了!”

这个消息对召平来说太重要了,虽然要渡过长江到南岸去相当困难,但他仍勉力而为,率领部属进入江南。

只是怎么样去面对这英雄名将的后代呢?这么微薄的兵力,让召平觉得很没有面子。基于读书人的自尊,他日夜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他决定冒充陈胜的特使,假装拥有陈胜的命令,前来拜见项梁。

项梁纳编张楚军的力量

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项羽叔侄,由于离秦国的中央最远,势力的扩展也最为成功。

不久,他便拥有整个会稽郡,但并不急着称王,仍以秦国官吏郡守的称呼来执行统治权,由此可见项梁是位思考审慎的领导人物。

首先他派出勇猛的侄儿项羽,南下收编江南地区的义军,自己则坐镇会稽郡的吴中,以监视江北情势的变化。

“迟早要北上和秦军拼命的,但在这以前,一定要有足够的粮秣,否则就很难收编流窜各地的义军。”

江南是鱼米之乡,又未波及到战火,是最佳的粮仓所在地。

项羽在这方面作得相当成功,他合并了8000多人兵力,使项梁的声势壮大不少。

陈胜定国为张楚,并自称陈王时,项梁虽颇不以为然,但他只冷静评估,未作出任何反应。因为他深知任何错误的表态,都会影响自己未来在义军中的声望。

陈胜失败以后,景驹自封为楚王,更引起项梁很大的反感:

“这小子,毫无来头,竟自称楚王?”

“身为项燕之子,我才是最有资格称楚王的人!”

心里虽这么想,但项梁直觉时机未成熟,不宜作任何表态。

就在这时候,召平渡江前来投奔。

他自称东陵侯,并且是陈胜的特使。

项梁倒不在乎陈胜的地位,但这位最早起义的英雄,在江北义军心中倒有着一定声望,应好好利用,让自己得以最快速度成为义军领袖。

因此,项梁认为召平这条线,值得好好运用。

召平其实也相当地担心,名门之后的项梁不会把陈胜放在眼里,搞不好还因此更为看轻了自己。

不过,召平也想试试这位自称名将后裔的项梁,气量到底如何?

当他看到项梁相当恭谨地颇当一回事来迎接自己时,心中相当感动,便决定为项梁尽一份心。

坚强的抗秦阵容

项梁颇喜欢召平的斯文及渊博学识,因此相当认真听取召平的看法。

召平也认为项梁不宜自封楚王,以免有楚王后裔出现时的尴尬场面。他建议假陈胜之命令,对封项梁为上柱国(楚国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项梁也高兴地接受这个官职,让自己更是师出有名的渡江北上,收编江北义军以对抗秦军。

这一招果然非常有效,首先响应项梁行动的是东阳县的义军领袖陈婴。

陈婴是东阳县令手下首席官吏,个性宽厚恭谨,因此地方上的声望颇高。东阳县青年子弟响应叛军,杀害县令,以群龙无首,将造成县城内秩序大乱,乃公推陈婴为领导者,集结有两万余兵力。

但陈婴的老母亲极力反对,她向陈婴表示:

“自从我嫁到你家来,从未听说你们陈家的祖先中有大贵者,如今你突然暴得大名,若非天命,恐将有大不祥。不如找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当领袖,附属于他,大事成犹可封侯,万一事败,也比较能苟存下来。”

陈婴评估自己的个性,也认为的确没有为“王”的资格,便召集地方长老领袖表示:

“会稽郡的项梁,据说是名将项燕之子,项氏世代名将辈出,在楚地声望很高,如今想举大事抗秦,非他为领袖不可。如果能由他作领导者,我相信秦国必亡,楚国的复兴不远了。”

于是将兵力全归属项梁节制,使项梁的北征军团实力大增。

英布也在这段期间,结同伙伴蒲将军,率领他们的义军并属于项梁系统。

像这样来归并的大小义军颇多。不久,项梁的北征军团便高达6、7万人,大本营设置在江北的下邳。

对项梁势力的暴增并挥军北上,最为不安的是楚王景驹和他的后台支持者秦嘉。因此,他俩立刻将主力部队集结在彭城东边,以阻挡项梁势力向北发展。

由于以上柱国官职自称而未封王,反而合乎了楚国正统王室的礼仪,因此项梁获得大多数楚国长老的支持,声势远在景驹之上。

项梁乃乘势对楚军将领们宣称:

“陈王(指陈胜)最早率众起义,但因和秦军作战不利,生死不知,而秦嘉居然背叛他,更立景驹为楚王,实质上及名义上都不合理,此乃大逆不道之行为,应共击之。”

在楚地各部落长老号召下,景驹的阵营立刻众叛亲离。项梁乘机全力攻击,秦嘉被迫撤军退至胡陵,仍被追及,只得回头奋战,兵溃被杀。景驹逃至梁地,也为乱民所杀。

项梁收并秦嘉及景驹残余集团,楚军自此全归项梁节制,成为抗秦军最庞大的一股力量。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真正懂得“道”之理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它不但可滋养万物,而且柔弱不争,完全顺乎自然,蓄居于低处,包容一切人们所厌恶之物。水的这三种个性,是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所以智者乐水,能深深领会这种道理者,便也最接近“真道理”了。

水处卑下,如同有道之人的谦虚处下。其性柔弱,遇方者方,遇圆则圆,没有个性,反能表现出最大的可塑性,因而对任何万物都是有利的。因为它从来不争,所以也不会招致任何怨尤。

秦王朝的制度,严密地由上而下控制,但缺乏下阶层的基础,因此一旦由最低层爆发抗争,整个制度便立刻崩溃。陈胜的力量其实不大,他的迅速成功,其实是由于秦王朝的组织太脆弱。

但陈胜似乎并未发现他的力量在下层,因而成功后便立刻摆出君王姿态,既不谦下也不容众,尽反了“水”性的特色,也使这股力量形成没有多久,便也陷于颓弱和崩溃。

章邯所编组的骊山众,反更合乎居下的“水”性,这股原本是秦王朝系统中最无权、最卑下的群众,甚至丧失了最基础的自由。但这股力量却也最具有凝聚力,所以虽缺乏严密的组织,但仍能在最短期内发挥其力量。

反观各地的义军则陷入自封为王而相互争战的场面。陈胜本身的阵容,便因争权而由内腐化,创业最亲密战友吴广也死于陈胜所默许的军变中。“争强”使义军的向心力瓦解,各股小势力纷纷夺权,同床异梦,使陈胜本身的体系也立刻崩溃。

李良、武臣、陈余等各怀鬼胎,秦嘉也立景驹为王,充分显现义军中缺乏有“气度”的领袖。

项梁的审慎,虽比其他的义军领袖较显得稳重,但他好斗的楚人本性,仍使他无法整合其他叛军,能加入其麾下的只属楚地的小股义军而已。

黄石老人对张良的教导和启示,无疑便在于水性中的谦下、柔和及不争,要他忍得住众人所无法接受的耻辱,由此来观察张良的领袖风范。

“太公兵法”的精华在柔弱胜刚强,其中的道理也在“水性”。张良将这种道理告诉许多人,却得不到认同,但当他碰到刘邦时,却立刻有如“知音”,难怪张良要不禁叹道:“沛公殆天授也。”

刘邦大传第三章 双雄对决

第三章 双雄对决

这时候,章邯的大军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区。其军队有30余万,且陆续在合并降军,力量不断增加。相反地,项梁军却只有10万左右。

项梁的心理危机

楚军渡过淮水后,当代两位被公认最知兵的将领——项梁和章邯,就要面对面较劲了。

实际上,这两个人都缺乏实际带兵作战的经验。

章邯原是财经幕僚官,虽然长于计划,兵学常识丰富,但在战场上拼死活却是外行。

幸好他带的“骊山众”大多属原秦国作战部队,经验丰富,独立作战能力强,加上章邯善于包装,以黑色战袍和黑色旗帜,将秦王朝“企业色彩”的声望发挥到极限。

在此以前所面对的陈胜军团,只是叛军的乌合之众,训练全无,默契更差,即使像周文这种“大将”,也是光说不练,所以章邯的全胜记录,多少也有“敌手不够强”的因素。

项梁长期流浪的经验,使他的组织企划能力获得了不少的磨练。

楚部落一向擅长独立作战,项梁只要布局作得好,他们自会懂得如何击败敌人,倒不必项梁亲临前线指挥。

所以,严格来讲,项梁也称不上一位“大将”之材。

但对项梁而言,较麻烦的来自于其心理上的弱点。

或许是幼子,项梁似乎未承袭到项氏的勇武本质。

和侄儿项羽高大英勇的天生武将外表正好相反,项梁中等身材而略显清瘦,是典型的文官形象。

站在粗暴好斗的楚军前,项梁常有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他不愿亲临战场,实际领军作战的常是其侄儿项羽。

自从凶猛的英布和潇洒的刘邦投入其麾下后,顶梁多了两个不坏的活棋可下,他更乐得躲在幕后指挥。

但也因为这样,他对前线的情报判断缺乏临场感,经常比较主观。

就在并吞秦嘉军后,项梁便将大本营由下邳城向西转移至胡陵,离章邯的先锋部队根据地“栗”已相当接近。

顶梁派出别将朱鸡石、余樊君攻打章邯的先头部队,却反为秦军所败,余樊君战死,朱鸡石逃回胡陵。项梁以朱鸡石破坏士气,下令斩杀之。

刘邦得到项梁协助5000步卒及部将10余人,回头攻打被雍齿占领的丰邑。由于楚军势力大,雍齿不敢敌,逃奔魏国。

庐江郡的居巢有位怪异的老头,人称范增,这时候已70岁,以独具慧眼、博古通今著称于邻近地区。

年纪虽大,范增却相当硬朗,个性率直,行动积极,丝毫未见有衰老迹象。

他经常戴着楚冠,自称楚国遗民,或许他曾在楚国担任过不小的官职,只是很少对人谈论自己的过去。

陈胜起义时,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只有范增对他一点也不热衷,反而冷嘲热讽,铁口真断陈胜成不了气候:

“像这种不了解政治的野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陈胜称王时,范增更严厉抨击之,他公开对人表示,陈胜的日子不多了。

果然没有多久,陈胜便败亡了,居巢人对范老夫子的先知不得不深感敬佩。

项梁到达胡陵时,范增便亲自前往拜见,他建议道:

“陈胜太自大,也太自私,所以会自取败亡。反抗朝廷最重要的是建立公信力。在被秦国灭亡的6国中,楚国是最为冤枉的,特别是楚怀王被骗软禁,客死异乡,楚人对他因怜惜而特别爱护,楚国和秦国也因而累积宿怨。所以楚国南方的长者们誓言:‘就算楚国只剩下3个部族,日后亡灭秦国的仍将是楚国。’充分显示楚人的不满和敌意。陈胜不懂体会这种情绪,起义后不立楚国政权,反而自己称王,因此得不到庞大楚民之支持,势力不见增长。

“将军起兵江东,立刻获得楚国各部族拥护,最主要的因素便在于项氏世代均为楚国名将,所以如果将军能趁势拥立楚王后代,立刻会获得足够公信力的。”

项梁认为言之有理,乃重用范增,聘为客卿。他并派人寻找楚王后代,终于找到楚怀王之孙名叫“心”的年轻牧羊人,于6月间拥立其为楚王,为争取民间支持,乃号称楚怀王。他还封陈婴为上柱国(宰相),建都于盱眙,自己则统领军团大权,号为武信君。

张良也向项梁建议:

“将军既然复兴楚国,何不同时恢复友好的诸侯,以强化己方声势?韩国的王室后代中以公子横阳君最贤能,又富于民望,可立为韩玉。”

项梁也表示同意,并派张良回韩国寻得横阳君韩成,立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以重建韩国力量。

张良得到楚军支持,并募得数千兵力,乃向西攻略韩国领土,取得数城池,但立刻又为章邯的别支部队收复,无奈下只得在颖川附近进行游击战。

双方布局,争取粮食

这时候,章邯的大军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区。

章邯军队有30余万,且陆续在合并降军,力量不断增加。相反地项梁军却只有10万左右,因此如何尽快增加兵员以准备决战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但集结兵力,更需要粮食,楚军是远征部队,粮食供应本来便较困难,何况中原主要粮仓和粮道都已被章邯取得先机,评估实力后,项梁深知自己是较为不利。

因此他必须长考,如何来应付这局劣势。

一向对企划较有自信,项梁认为自己可以发动诸侯力量以分散章邯军队,并争取各国之粮秣援助。

果然章邯立刻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国压力,但他立刻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首先他将魏王咎的主力部队,逼到齐魏交界间的军事要地临济,魏王则派周市主持防卫作战,并向楚、齐两国求援。项梁派长老项它督军前往援救,齐王田儋则以秦军已到困境,乃亲率大军前来。

章邯见楚齐军刚到临济,阵脚尚未稳定,当夜便主动袭击,竟然大破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