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大传-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良可以称得上企划高手,提供全盘性的规划。

郦食其虽有智谋,但满口儒学且好吹牛,常提供些不切实际的建议,有时让刘邦有“差点被害”的感觉。

擅长阴谋的陈平

陈平确是刘邦最好的私人智囊,头脑敏锐。清楚,常有别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出身为平民的陈平,思考上和贵族后裔的张良常有不同,正好可以弥补张良善于阳谋却不善于阴谋的缺点。

刘邦一向喜欢恶作剧,对陈平的鬼点子多颇为欣赏,因此他认为陈平的确是他个人最佳的“董事长特别助理”。

陈平是阳武地方人士,家里贫穷,只有30亩左右农田,兄弟两人相依为命。陈平的哥哥,《史记》记载为陈伯,显然只是称呼并非名字。因此陈平和刘邦一样原本没有名字,其名字是他们自己努力争来的。

和刘邦相同,陈平也长得高大英俊,相当体面,十足的一位美男子。

不过在保守的农村社会,只靠外表便想出人头地并不那么容易。但陈平却不自暴自弃,他非常努力读书,年轻时便立志以“见识”争取出线。

哥哥希望弟弟如愿,自然没有什么怨言,所有农田方面的工作由他承担全部责任;但嫂嫂可不这样想,长得高大雄伟的小叔却只会读书吃闲饭,自然经常忍不住要埋怨一番了。

有次,邻人开玩笑地表示:

“你家小叔生活贫困,却仍然吃得如此肥壮,真是奇事。”

想不到这句无心的话却引来嫂子满肚牢骚:

“他是硬吃闲饭长大的啊!有这种小叔,不如没有的好。”

陈平倒没有生气,反而是陈伯暴跳如雷,并当场休掉妻子,把她赶回娘家。

陈平到了适婚年纪时,富人家以其贫穷,不肯将女儿嫁给他,贫穷人家的女儿,陈平也不想娶;所以过了结婚年龄,仍是单身汉一个。

同乡富人张负有位孙女曾经嫁过五次,娶她的人却都突然死了,因此有克夫传闻,没有人想娶她。只有陈平表现娶她的意愿,张负甚奇之,很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年轻人。

有次乡邑中有人出丧,陈平知礼,家里又贫穷,便被选为侍丧者。他在葬礼中表现得体,张负看在眼里,深奇之。

陈平离去后,张负尾随其后,一直跟踪到他所住的地方。只见陈平住于陋巷中,连门都没有,只以布席遮之;但门外却有长者的车迹,代表有不少人到此来请教陈平。

张负回家后,对其子张仲表示:

“我想将孙女嫁给陈家小叔。”

张仲很好奇地表示:

“陈家贫穷,小叔又不事生产,全县人都在讥笑他,为什么反要把我的女儿嫁给他呢?”

张负表示:“像陈家小叔这种外表好又有内涵的人,怎么可能长期贫穷呢?!”

陈平娶得张负孙女后,利用她娘家的关系,得了不少财务上的协助,也扩展了其交游。

里中有庆典时,分割祭肉的工作一向由陈平负责,而陈平在分配时非常公平,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于是连里中父老都称赞道:

“善哉,陈孺子(小叔)之为宰。”

陈平也自信满满地表示:

“如果让我有机会为天下宰,也一定会分配得公公平平的。”

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陈平才会将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平”字,以作为自己特别的形象。

陈平投效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不久,立魏王咎,陈平以擅长礼节,受任为魏王咎的太仆。他曾以谋略游说魏王咎,却不被接受,反因好表现而受到谗言攻击,只好逃亡离去。

这次出仕经验让陈平了解到找老板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不再急于想当官了,宁可在故乡赋闲一阵子再讲。

巨鹿战役后,项羽势力迅速膨胀,陈平便前往投效;项羽以陈平深得礼仪,封为爵卿。

但陈平仍希望争取参与军事策划之机会,不断地向项羽提出建议,倒颇得项羽欣赏。因此当刘邦平定关中、殷王司马印呈现极端不稳时,项羽乃封陈平为武信君,率领著在楚阵营中的魏王咎之宾客,前去威胁殷王。结果,他很快便击降了司马印而班师回营。

项羽便令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赐金20镒,俨然已成为独立军团的将领。

但不久刘邦再度逼迫司马印投降,这一次连魏国的长老们也纷纷向刘邦靠拢。

项羽的主力部队正陷于齐地泥淖中,因此他对殷国的变局非常生气,下令严厉惩罚失职人员。

陈平首当其冲,为了保命只好封其金和印,派使者归还项羽,弃职逃亡。

由此可见,陈平仍是位不贪心又重名节的人。

陈平只身逃亡,并打算渡过黄河,脱离楚国控制区。不料渡船夫见陈平一表人才,又独身一人在外,料想其身边必怀有金玉宝器,眼中遂露出凶光,准备杀害陈平。

陈平由船夫行动中看出自身危机,立刻将衣服脱光并走到船头,表示想帮忙划船,藉此让船夫了解他空无一物,果然很惊险地逃过了危难。

渡河后,陈平立刻投奔修武的汉军阵营,并经由魏无知的推介而晋见刘邦。

于是中涓万石君安排陈平与其他七个人同时入内晋见,赐食后,刘邦便表示:

“请先回预备好的宿舍吧!”

陈平立刻大声表示:

“臣有事晋见汉王,所言之事不可以迟过今天。”

刘邦很惊异地注视陈平,直觉上认为这可能是位相当不错的人才,乃下令特别约见陈平,与之深谈。他发现陈平的智略及见识有不少和自己很接近,只是陈平却能解释得很清楚,不禁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刘邦问陈平道:

“你在楚国担任什么官职?”

“臣曾担任都尉。”

当天刘邦也立刻拜陈平为都尉,并令之为参乘,待在自己的身旁,出任典护军的官职。

诸将闻之大惊,不少人向刘邦抗议:

“大王对今天才投奔我们的楚国逃亡之人,还未知其能力及忠诚度,便将之放在身边,又让他们来监护我们,这不太过分了吗?”

刘邦笑而不答,反而更加表示对陈平的信赖。

陈平为此感激不已,恨不得马上为刘邦效死。

其实,刘邦早看出陈平这种人自视虽高,但内心却极端不安,如不特加恩宠是无法收其心的,因此才安排了这段特别的“信任秀”。

可见在用人方面,刘邦的确有大智若愚的才气。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经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制度化、正常化。一切成了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果光是在作“动员式”的努力,管理体系迟早是会出问题的。所谓暴风不会吹整个早上,下大雨不可能持续整天,即使以天地的力量犹且做不到,何况我们凡人呢?

从事于道者,将得道,从事于德者,将得德,失道失德者,自然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得到道者,道也自然会乐于亲近之,得到德者,德也自然会乐于亲近之。管理者不懂得主动争取部属相信他,自然也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了。

以个人条件而言,项羽比刘邦要好得太多了。尤其是攻进咸阳后,他已成为天下实际领导者。

但以身为一位管理者来说,他却显然地不胜任。因为管理者必须包容被管理者,使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正常化,管理者的地位才能稳固而成功。

项羽的作为却正好相反,他不但不去了解他所统有的天下,反而以个人意愿和这些已臣属为其部属的势力相对抗。他将天下炒得翻了天,又把各地方力量作大调动,所以才短短时间便同时和所有人敌对,难怪他要手忙脚乱了。

其实当时真正对项羽有威胁的,只有刘邦和田荣,而且两人羽翼未丰,项羽若真有意封死他们并不困难。但项羽却同时弄乱了周围足以阻断刘邦和田荣的旧有力量,让敌我都乱成了一团,自然让这两股力量更有可乘之机了。

项羽和范增如果能一开始就全力围堵刘邦和田荣,先争取其他势力的信任和稳定,则天下大势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了。

刘邦在这期间,表现得的确比项羽要像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该宽容时宽容,该豁出去时豁出去,该隐忍时隐忍,一切顺应情势的需要,反而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重大危机,而且开始转危为安,奠定了自己在争夺天下角色的稳固地位。

也就在这个时期,刘邦得到了不少干才的信任,如张良的回归、拜韩信为大将、以陈平为私人秘书等。他的杰出表现,也使他真正获得大家的信任。

刘邦大传第二章 集结诸侯

第二章 集结诸侯

刘邦向全国各地区发出檄文,以为义帝复仇作主题,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残杀义帝的楚国嫡系项羽。

收编楚地的反项羽势力

刘邦的军队出关中以来,陈了陈余的赵国残部外,中原各诸侯纷纷归顺,伊然统有三分之一的天下。

东方的齐国已成无政府状态,项羽的主力楚军则陷于齐地的游击战中,虽以项羽的善战勇猛,仍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这个地方的秩序。

黄河以南的楚国势力,表面上仍在项羽的管辖下;但就如早年的楚国联盟体系一样,楚地各诸侯对项羽的忠诚度并不特别高,特别是原本支持义帝的楚国西半部部落长老更显现不安的情势。

张良建议刘邦应迅速统合这股反项羽的势力。

因此,刘邦下令进入中原和楚国交界的政治中心洛阳,准备向楚地进行政治喊话。

为维持进入关中时的企业形象,刘邦下令军队所到之处不可扰民,遵守严格的军纪。这和春秋战国以来“因粮于敌”的作风完全不同,因此地方长老对刘邦颇为感激和支持。

张良也顺势安排了一场强化形象的“政治秀”。

他让洛阳新城区的三老董公遮挡在刘邦行进车队前,进言道:

“顺应道德者昌,逆应道德者亡,而且师出无名,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一定要指出敌人的祸害,才能有力地征服敌人。如今项羽无道,杀其主义帝,此天下人之大贼也,应公开指责其罪行。所谓仁者不靠勇力,义者不必暴力,大王应该立刻率领三军之众为义帝挂孝,并向诸侯宣告讨伐项羽。如此,四海之内无不仰慕大王之德行,这便是商汤、周文、武王的义举啊!”

刘邦知道义帝一向支持他,因此对义帝也有些感情存在。但当年自己地位不高,和义帝间交往不深,义帝被杀害的震撼性对他来讲,其实并不算太强烈。只是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政治秀”,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了。

因此,刘邦立刻宣布为义帝发丧。他脱掉官服,露出白色内衣表示哀悼,并且举行祭典,嚎陶大哭了三日,果然激起楚地各部族不少敌忾同仇之心,也使他们对项羽的排斥心更强了。

刘邦更向全国各地发出檄文表示:

当年各诸候共立义帝,北向而臣服之,如今项羽在江南杀害义帝,真是大逆无道。于是寡人发动关中军民,更得到河南、河内、河东诸候支持,将渡过长江、汉水,南下征伐项羽。希望各诸侯能共同出兵,讨灭这个残杀义帝的不义贼人。

这篇檄文并无冗长的理论和高调,十分简明有力;文中,刘邦将自己设定为陪伴大家共同征伐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这样反而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因为只要响应热烈,刘邦自然成为领导者了。

以为义帝复仇作主题,也充分显示自己不是楚国的敌人,反而是认同楚国的一分子。因此天下的敌人不是楚国,而是残杀义帝的楚国叛贼项羽;刘邦这个品牌定位的确够高明。

从今以后,将是忠于义帝的楚国庶系之刘邦,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残杀义帝的楚国嫡系之项羽的局面了。

除了项羽本部,和协助项羽杀害义帝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外,楚国的部落都有可能响应刘邦号召而共同对抗项羽。

甚至连这三个项羽死党也都因为怕犯众怒,而不敢再过分表现维护项羽。

日后进攻彭城的时候,刘邦军队几乎如人无人之境,此一策略的成功应是最主要的因素。

进攻彭城,直捣项羽巢穴

为了和项羽展开决战,刘邦必须更努力地整合北方的势力。

于是他派遣使者去和赵国的强人陈余谈判。陈余在田荣战死后本已心慌意乱,又见到张耳投奔刘邦后颇受礼遇,心中更为不安。他之所以不肯归附汉军,主因便在于此。

既然刘邦主动邀请他,陈余便顺势提出要求:

“请汉王杀害张耳以表示诚意,我立刻就归附。”

刘邦自然不会杀害张耳,但为了尽速拉拢陈余,他竟然找到一个长相类似张耳的死囚,斩其头送给陈余。陈余也不疑有他,便派兵加入刘邦的南征军团。

然而,从刘邦拉拢陈余的事件中也显出由于急着整合,刘邦阵营的集结意识显得粗糙而薄弱,因此人数虽在快速膨胀中,内部的整合却一天比一天地困难。

进入汉中时,若加上项羽派给的楚军,刘邦的军团人数是三万人左右,沿途流亡及逃回中原的大约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最后的核心部队只有两万上下。

在南郑时征募的军队,于韩信的编组下又恢复到三万左右,除了留守一部分兵力外,其余几乎都已倾巢而出,进攻关中了。

在关中补足的军力,以秦人为主。秦国在皇室政权崩溃前夕损失惨重,所以兵力非常有限,估算能够集结的武力仍不到三万,若加上原有部队人数,只有六万不到。

然而项羽光是征齐的主力部队便有十万之众,留在楚地的守备人马则应有两倍以上。以刘邦的关中军去和项羽争天下,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了。

因此刘邦大量集结诸候的兵力,根据史料记载,进入洛阳时的刘邦阵营兵力已高达56万之多。

直属部队不到十分之一,联盟军却有十倍之众,最辛苦的应算是总指挥韩信了。

刘邦忙着应付来归附的诸侯、角头,光是开会及饮宴便足以让刘邦忙得团团转。

张良和陈平则忙着沟通及协调这些军团领导间的意见,让他们勉强维持表面的团结。

补给上由镇守关中的萧何负责,由于他手上有全国各地粮仓的资料,所以在粮食的分配及提供上还不算太困难。

韩信最不好受了,自己本身便是空降部队,要想完全指挥得动樊哙、灌婴和周勃等主力部队军团已不太容易,又得面对这数十万临时整编的“外籍军团”,光是军纪的维持就够伤脑筋了。

“必须有个共同目标,否则军心一定会涣散的!”

韩信不断和张良等人商量,并共同向刘邦提出建议。

刘邦面对这个庞大的杂牌军,的确也有点束手无策,只能坦白表示:

“你们认为如何才能集合众志呢?”

韩信断然表示:

“火速进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进攻彭城,等于和项羽势力面对面决战。

刘邦实在没有自信,心理的准备也尚未完成。

但韩信认为只有一个艰困的目标才能提高大家的共识,建立危机意识。

张良和陈平也赞成韩信的看法。

项羽和其主力部队仍停留在混乱的齐地,彭城的守备力势必深受影响。

田荣战死后,其弟田横收拾残军数万人,坚守在东南淮州的城阳,并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指挥各地的游击队和楚国周旋到底。

齐地是兵法家的发源地,因此齐人作战一向斗智不斗力,勇猛的程度虽较差,但打游击则是第一流的。项羽虽亲率主力前来征伐,并也很快击溃田荣的主力军,田荣甚至不久便为乱民所杀。但接下来的战役,就如同拳头击入棉花团中,一点力量也使不出来,使猛勇的楚军主力有如掉在泥滩中,尝尽寸步难行的痛苦。

当刘邦主力进入外黄时,盗贼出身的魏地大角头彭城也率领属下三万多人前来投奔。

由于彭城已占领魏城数十个,刘邦便以魏王魏豹重新复国,并以彭越为魏相国,全力收编项羽在梁地的部分势力。

项羽巢穴不堪一击

彭城便是现在的徐州。

地处平原正中央,是南北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商旅云合之众根本不把这位名义主帅的军令放在心上。

虽然项羽仍远在齐地,但如果楚国主力部队急速回师,加上亲楚阵营的团结,这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是其对手。

掠劫彭城使刘邦的“义名”遭到严重损害,虽说这是敌人的巢穴,到底仍是楚国的总部。楚国军民的悲惨遭遇已使原先支持刘邦的楚国长老,对汉军完全采取警惕的立场了。

更让韩信担心的是刘邦的态度,他似乎被这次的大胜利冲昏了头。刘邦这次的态度完全不同于进入关中时,或许是因为鸿门剑宴时的压抑在此刻完全爆发了。他下令没收项羽私有的货宝、财富、美女,并且每天在项羽的宫殿里开庆祝酒宴。

樊哙、夏侯婴等老伙伴虽一再苦劝,但刘邦仍我行我素。

连张良都感到束手无策,只是直觉地预感到似乎有一个大灾难即将来临。

霸王反攻,汉军崩溃

韩信虽富智谋,长于规划,但到底领军经验不足。为了军纪荡然,他自己的心情坏透了,整天忙着协调各军团间的纠纷,甚至忘掉了身在敌境时最重要的布防工作。

汉军的悲剧在于他们以为自己已获得大胜,忘掉了项羽在齐地仍率领着完整的主力部队。

对项羽而言,他之所以忘了彭城的防务,是因为他从未想过有人会攻击他的基地。他自认天下无敌,更无法了解刘集,是个非常富裕的城市。

掌握彭城便可掌有大江南北的财富,故而彭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规模的会战,在此发生过无数次,经常也成为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

彭城四面八方都是平原,除了硬碰硬摆出决战阵势外,防守上一向是非常困难。

但项羽从没有想过他有需要防守的一天。

攻击性甚强的项羽认为只要他不攻击人家,已经对别人够好了,他似乎还没有被攻击的经验。

当率领主力军攻打田荣时,彭城附近的防守力非常薄弱,他不相信有人敢攻击他的基地。

因此,当韩信率领50万大军火速攻向彭城时,留在彭城的守军似乎一点反击的力量也没有。

有鉴于刘邦的声势浩大,楚地附近的长老几乎完全束手旁观,亲项羽的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愿卷入这场为义帝复仇的攻防战,项羽阵营的内聚力的确可怜得很。

攻陷彭城。使刘邦阵营声势到达最高点。

但总指挥的韩信发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很可能会带来空前的危机。

攻进彭城的汉营杂牌部队根本失去了军纪,好淫掠杀,无所不用其极,各军团间甚至为了抢女人和财物而兵戎相见。

韩信虽竭尽心力地劝导各军团将领维持军纪,但这群乌邦为何能集结56万兵马。

想起自己在鸿门时未听范增建言而放过刘邦一马,项羽心中便无限悔恨,他感到自己疏忽的责任太大,更因为受到欺骗而暴跳如雷。

由于田横采用游击战术,项羽的十数万大军于是分散在各地围堵,要集结并不容易。况且项羽也没有那份耐心,他立刻将指挥工作交给大将龙且,自己则率领三万余主力部队急速返回彭城。

彭城失陷时范增料不能守,及时撤出守备部队以保存实力,并驻营在彭城东北方一个名叫萧的小镇;一方面派急使向项羽求援,一方面严密监督汉军的行动。

胜利的汉军陷入混乱的消息,范增想必早已通知项羽,而项羽敢以三万随从紧急回防,主要的原因也在他判断刘邦大军已无作战实力。

人数少,行动迅速,项羽更因恨不得生剥刘邦而归心似箭,日夜赶路下,很快便到达萧镇和范增会合。

汉军的庆功宴还没有开完,对项羽的回防毫无所觉。

破晓时刻,项羽亲率大军攻入部署于彭城西北方的汉军。当时汉军大部分犹在睡梦中,根本毫无准备,因此溃不成军,大多火速退向彭城。

在彭城的刘邦听到楚军反攻,也立刻集结人马准备抗拒。

但军纪混乱的汉阵营杂牌军根本操作不良,只有由韩信直接统率的少数部队勉强集中,在彭城西方原野全力迎击楚军攻势。

城中和城外的汉军乱成一团,严重打击准备硬战的汉军士气,而韩信第一次指挥决战也有点紧张。

项羽的部队火速攻到,其冲击力甚强,防守的汉军不能抵挡。韩信为保存实力,乃下令掩护刘邦撤离彭城。

想不到军令刚下,军队立刻溃散,韩信只得派人通知刘邦,自己则率领残部迅速撤退。

彭城汉军大乱,自相践踏。

刘邦指挥直属部队撤向南部山区,但在灵壁东边的睢水附近被项羽军追击,大军于是溃败;张良和陈平等幕僚人员各自逃命,夏侯婴则率领侍卫军勉强保护刘邦逃入山中。

这段期间,汉阵营兵马被挤杀在睢水中者高达十数万人,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的近卫军也被楚军团团围住,正苦无脱困之计。幸天色已暗,山区和平原间常起狂风,楚军模不出方向而无法展开搜索,夏俟婴乃率领十数骑人马,利用夜色掩护刘邦脱离战场。

落荒大逃亡

刘邦攻打彭城时,又将家属带回沛县,由同乡人审食其负责照顾。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