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大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时间流逝,粮食问题日愈严重,各地集结来的流民及小军团面临饥饿,不满的情绪四起,怨声载道,使新兴的“张楚王”政权面临严重挑战。

吴广向陈胜警告道:“看情形只有攻取粮都荥阳了。”

然而粮都一向防备森严,不是轻易可以攻击的。

荥阳在郑州东方,由于河川汇集,自古便是粮食汇集中心,并有大道可通咸阳,是东方最重要的粮仓,城虽小,武备却是一流水准。

但粮食欠缺情况已非常严重,陈胜和吴广只好铤而走险了。由于吴广一向人缘较好,由他出面大家不得不拚命,因此陈胜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主力人马向西攻击荥阳。

为了减少吴广军的压力,陈胜也设法发动多处的攻击行动,以分散秦军的注意力。于是陈国人武臣奉令结合赵国著名的遗民张耳、陈余,率众在赵地起义,汝阴人邓宗则攻击九江郡一带,制造声势。

在这段期间,楚国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拥有数千名军队的兵团,不可胜数。其中以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会稽,以及沛县父老拥刘邦自立最为有名。

县令造反,刘邦出头

在陈胜全力造势下,华东地区风声鹤唳,各地地方官员大为紧张,沛县自然也不例外。

县令立刻召集萧何与曹参等重要干部商议。

为了免于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县令有意干脆背叛朝廷,率军响应陈胜。但萧何却反对:

“您本为秦朝官吏,是外地人,如今欲背弃朝廷,恐怕沛县的子弟兵不会跟从您的。”

县令:“那怎么办呢?”

曹参:“不如由萧何来发号施令吧!相信沛县子弟一定会听你的。”

萧何:“我也是食朝廷俸禄,不宜出面,不如召回在外亡命的沛县子弟,由他们领导抗秦,必可保住本县城的安全。”

县令:“有谁可以担此重任呢?”

萧何:“泗水亭长刘季,曾因押解劳役失职而逃亡在外,今已聚集有数百人之众,何不召他回来,以他的名义抗秦,大家才会跟着奋起。”

情况紧急,孤掌难鸣,县令不得已,只好答应了。

萧何立刻派樊哙往深山中去找刘邦。

这时候,刘邦正以他惊人的魁力,领导着数百名为逃避秦王朝劳役痛苦而逃亡山中的沛县子弟。他们在听闻陈胜起义时,本也有意响应,但以人少势弱,又缺乏门路,只好暂时观望。

听到县令召请,刘邦大喜望外,立刻整理行装,率领徒众,浩浩荡荡奔向县城。

但刘邦实在不相信县令会放弃县城,由他来领导叛变,乃派樊哙先回,联系沛县父老以为内应,必要时强夺之。

果然县令看到萧何、曹参态度暧昧,行动又过分积极,恐对自己不利,乃下令闭门坚守,并欲捕杀曹参及萧何两人。

但这个消息立刻被夏侯婴探知,夏侯婴曾为县令马车夫,故在这方面人际关系颇熟。危急中,他发动县府所有马车,将萧何、曹参等人在城门尚未封闭前送出城外,投奔返回中的刘邦部众。

杀害县令,自立为沛公

萧何见到刘邦,立刻告诉他县令反悔之事变,并且城门已封闭,可能需要从长计议。

但刘邦只微笑点头,并示意继续前进。

原来刘邦早令樊哙先回城,由留居城中的“刘季党”煽动沛城父老策动兵变,既然县城主要干部萧何等均已站到刘邦阵营,这场争斗,自己已掌握绝对优势了。

萧何见刘邦经过这几年痛苦磨练,颇有大将之器,心中大为高兴,更加坚定自己选择刘邦之信心。

到城门下时,见城门早已紧闭,戒备森严。

萧何便建议刘邦亲自书写书帛数十封,系在箭梢上射入城内,以发动政治喊话的效果。射出的书帛虽大多由守城兵士截获,交由县令处理,但仍有数封辗转至沛城父老之手,书帛上写道:

天下之人受苦于秦国的苛政已久,现在父老虽与县令共负有守城之责,但各路诸候皆已起兵抗秦,兵旅所至,恐沛县亦将遭屠城之难。父老们不如响应义军,擒杀县令,选沛城子弟可为领袖者共同尊奉之,以和各路诸侯站在同一阵线,才是保家卫城之道啊!不然,父老与子弟们可能会玉石俱焚,是很不值得的。

这封书帛最主要用意,在制造县令和沛城父老们的矛盾。果然县令为之大惊,立刻在城内实施严格军管。父老们看到县令极端的强硬作风,深怕反为所害,便一不作二不休,当晚发动民变,原县府守卫的子弟兵也响应叛变,县令孤身逃离府邸,终为乱民所杀。

父老们在樊哙领导下,开城门迎接刘邦党众入城,沛县居民夹道欢迎,拥刘邦入县衙,并恳切请求刘邦出任县令。刘邦谦让地表示:

“今天下方乱,四方诸侯并起,竞争上相当激烈,选择领导将领若不适任,可能会导致一败涂地。我倒不是爱惜自己生命,只怕自己才能不足以膺重任,不能符合父老弟兄们的期待。这对大家都是件大事,应更慎重来选择领导人物啊!”

在沛县居民心中,萧何和曹参的地位虽高于刘邦,但他们都是文吏,对指挥作战毫无把握。何况万一失败,依秦法是要满门抄斩的,因此大家仍全力拥护刘邦,希望由他出面领导。诸父老更直接表示:

“小时候起,您就一直有很多令人惊讶的珍怪异相,注定将成为贵人。我们依前日卜筮的结果,卜中指示刘季为领袖最是大吉,我们看您还是不要客气了,沛县的安危,从今天起全在您手中了。”

刘邦在数度谦让后,眼见众人诚意,便勇敢地承担起领导人的任务。

但刘邦最高的官位只是个小亭长,如今跃升为全县领导人,到底如何来称呼他好呢?

萧何在深思后,便向大家表示:

“就改称刘季为‘沛公’吧!既可以表示是沛地的领袖,又有贵族的气派,而且也颇具亲切感,对外表尊贵、个性随和的刘季,的确相当的合适。”

接着便重新整编人马,由原先的“刘季党众”为基础,重新编入沛城的子弟兵,总共有二、三千人,换上全新的戎装,排列在县衙大门广场上。

刘邦首先到大庙祷告黄帝,以象征志在恢复天下秩序,并在广场祭祀战神蚩尤。之后,刘邦下令战鼓齐擂,并以牲血祭鼓,所有旗帜均采用红色战旗,人数虽不多,但阵容还算壮大。

令刘邦最头痛的是,这支队伍的作战经验几乎等于零,而且主要干部程度也不高,虽然相当“中看”,但是否“中用”就很难讲了。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

刘邦下令攻击周围的县城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时设在刘邦的故乡丰邑。

经过一番转折,受了不少痛苦,刘邦以“时势造英雄”的姿态,成了秦末起义群雄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农民杂牌军领袖。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着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熙熙攘攘为名利,日日夜夜在算计,在“功利”挂帅的社会里,这似乎是相当普通的处世哲学。因此受宠时,患得患失,受辱时,沮丧颓志,因而成日提心吊胆。

即使在最幸福得志时,也得整天担心会有大祸临身。为什么会有这种“无事烦恼”呢?是因为每个人最关心自己,每天为自己的利害作算计,害怕别人会对自已不利,这样的心情下,又如何能快乐得起来。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最重要是“放弃”自己,如果能够忘了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成了“无”身,那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基于此,老子便大胆地下了结论:“一个人能为天下而牺牲自己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天下服务的,便可把天下委托给他。”

刘邦和陈胜、吴广最大不同,便在这里。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自已,结合众人冒险叛变,无论成败,他们的目的都在于自己的利益。

初击成功后,便急着自封为王,更显现他们的野心。陈胜、吴广只想到破坏既有秩序,以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们从未想到为他人服务,所以只要行动进行中碰到困难,也立刻引来部属甚多的反感。

刘邦虽有点“散散”的,但他一向不太顾及自己的利害。押解劳役失败时,他想到的是牺牲自己的官职,陪着大家逃亡而已。

或许就是这种不太考虑自己利害的习性,使他个人魁力大增,不但以豪放为本色的樊哙、夏侯婴等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算精明能干的萧何及曹参,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

奉命返回沛城时,他似乎并未有领导沛城的野心。经过逃亡生涯的苦难折磨,刘邦更为成熟了,他想到的只是协助沛城父老脱离秦政统治,并参与群雄起义的活动而已。

由于萧何、曹参拒绝成为领导者,刘邦只好“众望所归”的率领了这支弱小的杂牌军。其实他一直便没有太强的意见,一切由萧何及地方父老安排,看起来有点像是“傀儡”,其实他的作为更像老子所谓“无心”、“无身”的领导人物。

这种作风,也是他日后在群雄激烈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最大本钱了。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将相本无种

篇后·实用观点 将相本无种

创造麦当劳帝国的雷·克劳克(Ray Kroc)曾写下一首打油诗,来描写他的创业哲学:

世界没有任何事

可以取代坚毅不拔

才华不行

世界上没有比怀才不遇

更为稀松平常事

天才也不行

有志未伸的天才者故事

几乎已是老生常谈

教育也不行

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者

有如过江之鲫

到处都是

只有坚毅和决心

才是无所不能的

不刻意去求成功,没有包袱,没有私欲,只有努力,不断努力去解决周边的困难,努力到不必刻意用心去努力的程度时,便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真正的成功者,大多是冒险家,或许他们审慎小心,但多半是没有任何包袱压力的。身段太多,顾前顾后,刻意想去求追成功的人,反而很少真正的成功。

美国有名的创业大王雷·克利斯(Ray Kris)曾表示,成功的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笨、要狂、要天真、要懒散。

“要笨到不在乎会得到什么结果,要狂到肯把自己的一切全投入工作中,要天真到不想一个人独享成果,所以一开始便想和人分享,要懒散到必须有一大堆人替你工作。你只要坐下来,好好想你正在做些什么,以及你打算怎么做。”

创业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够不患得患失,勇往前进,做自己认为需要去做的事,不设定太多预期目标,便可以使自己较无心也较无欲。只要坚毅不拔地去做,抓住方向,努力到底,不把成果看得太重的人,反而比较容易突破困难。

刘邦在创业上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的无心。他不像陈胜一般,一开始便想追求成功,刻意努力、苦心经营的,都是使自己出人头地,成为领导者。这股庞大的心理压力,主导了陈胜日后的行为,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刘邦则不同,他成为众兄弟的领导者,只是出于个性上率真的喜好而已,并非想从这里获得什么成就。他模仿信陵君,也是直觉地喜欢而已,并不特别地觉得自己必须和信陵君一样的成功。即使到了中壮年,刘邦仍甘心作个小亭长,而且似乎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并不为自己的“不成功”感到苦恼,只努力想扮好自己个性上的角色。或许就是这一点,让他展现出一股别人没有的轻松,很自然拥有他人难以模仿的领袖题力。

他完全让自已跟着命运跑,无怨无悔,做他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的确是够狂也够笨,或许就是这一点,成为他日后成功的最重要特质。

刘邦大传第三篇 霸王出世

第三篇 霸王出世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普行的时候,忠信孝悌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特别表达仁义。人民诚实朴质,安分守己,何须特别的智慧。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家中成员推诚相处,和睦以待,没有人会去谈论孝慈。国家政治清明,群臣各司其所,各尽其能,也没有必要去褒奖忠臣。所以只有在社会混乱、六亲不和时,才要尊崇孝慈;国家昏乱、局势不稳的,才会要求忠臣。

当“非”本身不存在时,就不用去辨识“是”了。也就是在道德破产、人心堕落之际,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才有意义,才受到重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各自遗忘,只有被丢在陆地上,对会吐沫相濡。相濡虽是美德,但只在不幸的时候才会产生。

所以当强者刻意被重视的时候,也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刘邦大传第一章 将门虎种

第一章 将门虎种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认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系出名门,悲剧英雄的后裔

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楚国部族中,最受瞩目,而且势力成长也最快的,要属拥有会稽城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会稽城便是现在的浙江省会稽市,春秋晚年曾是越国的京城。越国在勾践王时代,击败了当代霸主吴王夫差,不但恢复了险被灭亡的国运,进而挥军北上,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任的中原霸主。

但勾践并未在中原发展实力,他仍很快回到会稽,以此为中心发挥其霸主威信。也因为如此,会稽城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成了中国东南方的军事重镇。

但越国在勾践死后,继承人便发生内哄,不久即为南方霸主楚国所灭,会稽城也成了楚国的一部分。

由于东方的吴、越等部族在传统上与楚国有宿怨,加上民性强悍,统治不易,楚王便特别将战斗力最强的主要部落贵族镇守在这些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项氏”部族。

项是地名,原在今河南省项城。

这部族以擅长野战闻名,出现过不少有名将领,在原本便勇于作战的楚国诸部族中,项氏的英勇更是出类拔革的。自从奉命负责军事占领这块宿敌的土地后,他们更是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不但能作有效管理,而且也颇赢得吴越地区长老们的敬重。

战国末年,项氏更出了一位盖世名将项燕。当时楚王室力量颓弱,正规的主力部队根本无法抵抗秦军的南侵。当楚国正面临存亡危急关头时,项燕临危授命,指挥组织松散的楚国各地区部落的增援联合部队,居然大败秦国的南征军团,让当年的秦王政(秦始皇)都大为震惊。于是项燕立刻成为全体楚人心目中的首席英雄,并将重振楚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为了面对这意外的挫折,秦王政不得不再请出已退休的秦国名将王翦,倾尽秦国力量,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征讨楚国。由于楚国原本便是联盟组织,结构松散,向心力较弱。面对秦国的统战运用,有不少部族早已个别和秦国讲和,有些甚至暗中和王翦勾结,倒戈来对付项燕的联合军团。

王翦早看出楚军的弱点,因此他不和项燕正面作战,反而消极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持久战来消耗项燕的实力。果然项燕军团粮食不继,各部族自行撤军,联合阵线因此崩溃。项燕不得已,下令退军,企图集中力量守住自己大本营的东半壁江山。不幸在撤军途中,遭到主和派出卖,王翦以疾如风的追击战术,正确捕捉住撤退中的项燕主力部队,使楚国最后的防卫力量也被击溃,项燕则在苦战中以身殉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不但英勇善战,对部属更如同兄弟,因而在军中声望极高,很得楚人敬重。他死后,楚国民间几乎均不愿接受此恶耗,因此纷纷传言死去的项燕只是个替身,真正的项燕将军则仍藏于楚境的某一山区,等待机会随时准备再度领导楚人抗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便在这种执着的信念下广为流传。即使在秦始皇统治的10年中,项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随着秦国统一政策失败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绪而愈滚愈大。

陈胜、吴广起义时,吴广的部队便一度托名是项燕的残余军团东山再起,将领导楚人以反抗秦军。

传说中,项梁便是项燕的嫡传幼子。

项燕战死时,嫡长子和几位较大的儿子,都随着殉国。留守在大本营的长老,便在秦军攻入其东方大本营前,护送其幼子逃避于山区中。

10余年后,终于在原先大本营的会稽城附近,出现一位自称是项燕儿子和嫡长孙的一对浪人——项梁和项羽叔侄。

有关项梁的记载在史书上非常少,经过10余年的变局,他是否真正为项燕的后代其实也很难求证了。我们只知道他大约30岁,中等身材,外貌和举止倒颇雍容典雅,的确有贵族气质。而且也深通兵法,富于谋略,领导魁力也不错。因此,当他自称为项燕幼子时,大多数的楚人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瞩目的却是他身旁的侄儿项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项羽的身形十分魁伟,史料记载他身高古制8尺余,大约为178公分到180公分,对南方的楚人而言,算是个彪形巨汉了。

据项梁的说法,项羽是项燕的嫡长孙,或许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统,因此身材较高大。项燕父子殉国时,项羽不到10岁,所以在重臣保护下,和小叔父项梁共同避开秦军追捕,逃亡到山区中,长大后则追随项梁浪迹天涯,寻找机会以领导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将,要学万人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这便显示他的确属于贵族,才能够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传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项燕部族的根据地。这些传闻,加上他独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将项燕的嫡传后代。

天生武将条件,加上幼年困苦环境,使项羽颇具领袖气质,年纪轻轻便颇有大志和主见,独立性亦强,因而项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倾尽全力想培养这位没有父母的孤儿早日出人头地。

他首先教项羽读书识字,但项羽却认为这太麻烦了,他实在没有耐心,因而一点也不用功。

稍大以后,项梁便教他基本的剑法,这方面项羽由于力大无穷,因而颇有天分,很难找到同等的练习对手,没多久他便又不感兴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爱侄心切”的项梁也不免要生气了。他担心项羽长大不成材,有愧家风,便恼怒地埋怨道:

“你这样没有耐心,将来到底想做什么呢?”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

“识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项梁甚奇之,乃教他学习兵法。项羽这方面倒是才气十足,稍加指点便能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只是他没什么耐心,不肯动脑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几个大原则罢了。

项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为被背叛的族人出卖,在栎阳地区遭到逮捕。幸而蕲县的狱掾曹咎深知项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栎阳的狱椽司马欣,设法救出项梁。项梁也因而与此两人结为深交,暗中常有来往。

不久,项梁杀死了出卖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风声颇紧,司马欣恐泄露项梁身世,乃协助他逃往吴中地区,接受这些地方楚国部族的保护。

避难吴中,渐展鸿图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原为吴国的大本营,在秦王朝时代,配置于会稽郡的管辖下。

到了战国中期,吴中地区已成了楚国贵族项氏部落的势力范围,因此项梁叔侄的到来,便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加上项梁学问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长老的拥护,成为了非正式组织下的领导人。

中国人自古最重视的是丧事和祭祖,通常都会请地方最有人望者来主其事,直到今天治丧委员会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丧主委”,由于分派工作上的需要,更实际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哪个人能办事,哪个人有哪些特长,身为主委者是再清楚不过了。《史记》中记载:

“项梁避居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因此不但声名膨胀得快,对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拥有绝对优势。

为了日后打算,项梁更趁机积极组织吴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并让大家深服其才能。没多久,便建立了相当雄厚的班底及人脉。

秦始皇巡幸会稽郡,在渡过钱塘江之际,曾在江口举办大型仪式,阵容非常雄伟,项梁也特别带着项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项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气派后,深为感动,当场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听了大惊,立刻掩其口:

“不可乱讲,是会抄家灭族的。”

项羽却做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