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倒可以用二十世纪一位伟人的诗宽慰一下愤愤不平的侯君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第三个说侯君集谋反的人也是一位名将,凌烟阁上有画像的张亮。

贞观十七年,时任太子詹事的张亮因故被贬出长安出任洛州都督,侯君集前往送行。

在送行宴上,侯君集挑起了话头,“是谁在排挤你啊?”

张亮没好气地回道:“除了你还有谁?”

侯君集瞪大眼睛说道:“我平叛一国归来,谁想到皇帝竟大发雷霆,怒气连一个屋子都装不下,我都这样了,还能排挤你?”

说到自己的遭遇,侯君集搂不住了,卷起袖子说道:“我太郁闷了,郁闷的都不想活了,你反不?我跟你一起反!”(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与公反!)

酒啊,真不是一个好东西,说这话时的侯君集一定是喝酒喝高了,神经短路了,大脑已经管不住嘴了。

此时的侯君集把张亮当朋友,然而张亮却没把侯君集当朋友。不久,侯君集的酒话就被张亮原封不动地告密给了李世民,这一次李世民依然没有相信。

李世民对张亮说道:“你跟侯君集都是功臣,说这话时没有第三人在场。如果就此逮捕侯君集,侯君集必定不服,也不会认账,僵持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要再说了。”



李世民一直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信任侯君集,只是因为侯君集“反形未具”,所以他对侯君集一直观察使用而已。

然而事不过三,更不会过四,等到李承乾事败,第四个检举侯君集谋反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贺兰楚石,身份是东宫千牛。贺兰楚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侯君集的女婿。

前三次举报蜻蜓点水,这一次举报釜底抽薪,要了亲命。

侯君集还想硬抗,却架不住贺兰女婿的当面对质,贺兰楚石不仅将当初的阴谋和盘托出,更是拿出了侯君集与李承乾的来往信件。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从未在战场上低头的侯君集这次低头了,彻底的认栽。

这一次审判由李世民亲自审判,为的是不让侯君集受到刀笔小吏的刁难,也算是给了侯君集最后的面子。然而谋反大罪,罪无可赦,即便李世民有心,群臣也不会答应。

临别之际,李世民流泪了,眼泪有作秀的成分,也有发自肺腑的痛心,毕竟侯君集从他亲王时代就开始追随,至今已经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来战功不断,有口皆碑,只可惜,只可惜,沾上了这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

李世民最终对侯君集说了一句话,“与公长诀矣!”

说完,李世民转身离去,侯君集扑倒在地。

临刑前,侯君集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对着监刑官凄然说道:“没想到我的下场是这样的!可是我也曾为陛下立大功,还请皇上开恩,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用来祭祀我。”

李世民准奏,诏令赦免侯君集妻子以及子女,然死罪已免,活罪难恕,侯君集妻儿被逐出长安,流放岭南,自此侯君集一脉再无所踪,湮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

据《隋唐嘉话》记载,在侯君集身后,李世民没收了他的家产,收获颇丰,这次抄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侯君集的家中发现了两位美女。

美女不稀奇,稀奇的是两位美女从一出生就只吃人乳,不吃其它任何食物。



曾经辉煌也好,曾经落寞也罢,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一切的辉煌和落寞都打上了句号,从此世间再无侯君集。

身前荣光,身后寂寞,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画像凌烟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李贺



李贺是唐朝的鬼才诗人,出自李唐宗室,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郑王李亮,不过到李贺这儿已经家族衰落。他本人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只活了二十七岁就与世长辞,可惜,可叹。

在李贺诗中提到的“凌烟阁”便是李世民的杰作,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将二十四名开国功臣肖像画在凌烟阁上,此举堪比东汉的云台三十二将,都是以挂肖像的方式给予开国功臣精神奖励。

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是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略有遗憾的是,到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名开国功臣中已有十二人作古,因此凌烟阁画像一半是生前荣耀,一半是身后荣光。

二十四人都包括哪些人呢?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已故)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已故)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已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禹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已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已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已故)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已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已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已故)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隋末奸臣虞世基之弟)(已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已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绩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已故)



身前荣耀,身后荣光,小小的凌烟阁浓缩了二十四名功臣的一生,就二十四功臣而言,最具悲剧意义的就是侯君集。

二十四名功臣,十二名已经身故,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亲身体会画像凌烟阁的荣耀,如果他们地下有知,只能在九泉之下感叹身后的荣光。而侯君集不一样,他健在,他看到了,他体会到了,然而他的体会又是那么短暂。

从二月二十八日画像凌烟阁,到四月六日侯君集伏诛,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天。这三十几天中侯君集先是开国功臣,后是谋反逆贼,角色切换之迅速,让人只能感叹历史这个导演太无情,才登巅峰就入谷底,之间连一个转换都没有。

然而侯君集又是幸运的,李世民没有因事废人,在侯君集身后,他依然以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身份享受凌烟阁画像的待遇,如果侯君集地下有知,这一次他应该平衡了。



九九归一,尘埃落定。





第十三章 再征高句丽


李世民的烦恼

在传统的印象中,总觉得皇帝君临天下,为所欲为,应该是没有烦恼的。事实上,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烦恼,只是由来人们只看到了“贼吃肉”,没看到过“贼挨揍”。

贞观十七年的李世民也是烦恼的,在四月七日前,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兄弟为了皇位的继承权打的死去活来,最后他快刀斩乱麻,将心中的那架天平掀翻,太子和魏王都不选,转而选择了时年只有十五岁的晋王李治。

晋王李治是李世民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嫡出总共三个儿子,太子和魏王都倒了,只剩下晋王一棵独苗,不选他还能选谁呢?然而晋王李治柔弱的肩膀能挑起大唐的江山社稷吗?李世民有些怀疑,有些不放心。

都说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到了李治这里,三个帮是不够的,起手十一个,而且个顶个都是当朝绝顶高手。

这十一个帮手都是谁呢?

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这是太子的三师;

太子詹事李世勣,太子宫右卫率李大亮,太子宫左庶子于志宁、马周,太子宫右庶子苏勖、高季辅,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宾客褚遂良,这是太子宫的领导层配置。

这个名单几乎将贞观一朝的核心一网打尽,由此可见李世民的用心良苦。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少詹事张行成,此人的名字知道的人很少,但他有两个很有名的族孙,这两个族孙在武曌执政的晚期红的发紫,热的发烫,两个活宝的名字分别叫做张易之、张昌宗。



十一人的大名单涵盖了贞观一朝的核心,也涵盖了李世民最后的三大托孤重臣,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发小、大舅哥,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这两个人都是有渊源的。而唯独李世勣是没有这些渊源的,他是凭借自己的战功和为人处世获得了李世民的赏识。他的李姓正是李唐皇室赐予,而他本姓徐,隋唐演义中徐茂功的原型正是他。

为了笼络李世勣,李世民是下了血本的,血本下到最后,连自己的胡子都搭上了。

李世勣曾经得过一次急病,需要用偏方治愈。偏方由数味中草药构成,其中一样很奇特:胡须灰。也就是把胡须剪下来烧成灰,然后掺到药丸里。本来胡须灰并不难得,而难得的是李世民贡献出了自己的胡须灰。

李世民亲自剪下了自己的胡须,烧成了灰,亲手掺到了药丸里,然后送给李世勣吞服治病,这一下把李世勣感动地几乎吐血。

皇帝,君临天下的皇帝,为了你李世勣的病居然剪掉了自己的龙须,这是何等的恩宠,你李世勣承受得起吗?

感动不已的李世勣不断地磕头,不断地谢恩,直到磕头磕出了血。对此李世民淡淡地说道:“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又不是为了你,用不着谢!”

如果说剪须事件已经足以让李世勣感动,那么随后的恩宠就让李世勣感动到无以复加。

贞观十七年的某一天,李世勣参加了李世民主持的宫廷宴会。在这次宴会上,李世民对着李世勣又说出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最后李世民盯着李世勣的眼睛,缓缓地说道:“朕在群臣中寻觅可以托付孤儿寡妇的大臣,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当年你没有辜负旧主李密,想来也不会辜负朕!”(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话说到这个份上,算是给李世勣捧到了极点,此时李世勣的感动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当即谢恩发誓,咬破自己的手指,以示忠诚。

在这场宴席上,李世勣喝醉了,喝高了,最后直接倒在宴席上呼呼大睡,而李世民则关切地解下自己的龙袍为他盖上,以免受凉。

君臣际遇如此,夫复何求?

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总有些人物让人感叹,总有些事情让人感动,然而如果你真的以为李世民与李世勣真的交心到如此程度,那就是你错了。李世民与李世勣的君臣际遇也是一场政治秀。



李世民处心积虑,用心良苦,说到底为的都是大唐江山的传承,然而到现在为止他对李治还是不放心,在他的心里一直还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吴王李恪,李恪颇有李世民年轻时的风采,不由李世民不动心。

一边是英武类己的李恪,一边是看似柔弱的李治,李世民再次陷入了烦恼之中,该不该换掉李治改立李恪呢?

犹豫中的李世民找来了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说道:“你让我立李治,可是他性格太弱,恐怕不能担起守江山的职责。吴王李恪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储,怎么样?”

何如?不何如!

李世民用这样的话问长孙无忌绝对是问错了人,试问长孙无忌这个晋王李治的拥立者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去转而支持吴王李恪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第一,吴王李恪不是自己的亲外甥;第二,吴王李恪年龄太大了,难以控制了,有谁愿意拥立这样一个尾大不掉的爷呢?

李世民似乎看出了长孙无忌的小九九,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李恪并不是你的外甥?”

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且看长孙无忌如何应答。

长孙无忌从容说道:“太子十分仁厚,是良主。储君位置显要,怎么可以老是变动呢?”

这就是长孙无忌,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抬出太子仁厚的招牌,再祭出“储君之位不能经常反复”的宝典,一个招牌,一个宝典,就让李世民哑口无言。

“太子仁厚”,完全符合储君的规范,这说明你没有废太子的理由;“储君之位不能经常反复”,这说明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不能总是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已经废了一个太子,难道还要再废一个吗?

长孙无忌用一个招牌和一个宝典稳住了李世民,同时将李世民的质问按下不表,“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是的,我与晋王打断骨头连着筋,感情是带血的,至于吴王,哪个村的?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只能认命了。想立的不能立,不想立的却偏偏得立。

以李世民的执政能力,此时若是一意孤行立吴王李恪也是可以的。然而做为皇帝,他考虑眼前也必须考虑身后,在眼前他可以用自己的手腕迫使大臣们服从李恪,然而在身后,他就无能为力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不会轻易就范,这就注定了李恪即使成为太子,也未必成为合格天子。

那么为了李恪而赶走长孙无忌这些大臣可行吗?也不可行!他们都走了,皇帝也就成了光杆司令。

皇帝与大臣,就是一个主角与一大堆配角的关系,缺了主角这戏没法演。缺了这一堆配角同样也没法演,卓别林可以唱独角戏,而古往今来的皇帝却不能,一个都不能。



李世民也只能就此放弃易储的想法,无论李治仁厚也好,懦弱也罢,他只能有这一个选择了。至于吴王李恪,只能忍痛放弃,怪只怪他不是嫡出,怪只怪他没有一个舅舅叫长孙无忌,怪只怪造物弄人,时不我与。

此后,李世民专门找来了吴王李恪,通知了他不能立他为储的结局,从今以后,大唐的太子就是晋王李治,以后他会是大唐的皇帝,而你,李恪,尽管年长,但你是臣,要记住自己的身份。

李世民对李恪说道:“父子虽然是至亲,但如果有罪,天下的法律也不能徇私情。西汉时汉武帝立刘弗陵当皇帝,刘弗陵的哥哥燕王刘旦不服,阴图不轨,结果摄政大臣霍光一纸诏书就把他诛杀了。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说这话时李世民表面严肃,内心悲伤,他想用刘旦和刘弗陵的故事警示李恪,没有想到却一语成谶。

十年后,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勒令自杀,而把他打入谋反大名单的,正是他的挂名舅舅长孙无忌,于是燕王刘旦的悲剧在唐朝再次上演,李恪就是“刘旦”,而长孙无忌当仁不让,“霍光”!



想爱不能爱才最寂寞,唱歌的是信乐团,点头的却是李世民。

高句丽恩仇

贞观十七年到十八年的李世民是烦恼的,是苦闷的,是需要发泄的,恰在此时,一个很好的发泄载体出现了,这个载体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曾一度与隋朝为敌,结果引发了隋朝前后四次远征,隋文帝杨坚一次,隋炀帝杨广三次,而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就是由三征高句丽引起。

可能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在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相对不错。此时高句丽国王已经发生了更替,那个惹怒隋朝的国王高元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高建武,在高建武的任内,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非常融洽。

武德二年,高建武遣使来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遣使朝贡;武德五年奉高祖李渊之命搜罗隋末因战争散落在高句丽各地的原隋朝士兵以及百姓,以礼遣返,前后达一万多人。

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贞观五年,这一年,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国关系的变化是由一个人性化措施引起的。

贞观五年,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出使高句丽,交给他一项任务:收集隋朝三征高句丽时阵亡将士的遗骸统一加以安葬,这个任务很特殊,也很人性化,同时彰显了李世民胸怀天下的博爱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一千多年后的2009年,同样有一个人性化的举措让世人感动,这个举措最先由民间发起,后由我国政府正式出面,这个举措就是迎接散落海外的抗战英雄遗骨回家。



回过头接着说长孙师出使高句丽,奉命出使的长孙师开始时非常顺利,然而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高句丽居然用隋军将士的遗骸修筑成宣扬武功的京观。

京观是中国人的发明,京观的功能是宣扬武功。京观的修筑是这样的:先堆集敌军的尸骸,然后封土而成,修筑好的京观展示的是本方的战斗力,羞辱的是对方的无能,现在高句丽就是用隋军将士的遗骸修筑成一座宣扬高句丽武功的京观。

看着这刺眼的京观,长孙师出奇愤怒,尽管距离三征辽东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但这加于隋军阵亡将士身上的屈辱却一直延续到了贞观五年,死后不能入土为安还要接受这样的屈辱,太残酷了!

长孙师长啸一声说道:“毁掉京观,正式安葬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

在长孙师的主持下,京观毁掉了,背负屈辱的将士遗骸得到了安葬,长孙师将这些遗骸下葬,祭奠一番,然后回朝复命。

长孙师的使命就这样结束了,然而留给高句丽的震动却刚刚开始,在长孙师看来他只是拆除了一座京观,在高句丽看来,这或许是大唐发动战争的信号,连京观都毁了,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

从此之后,高句丽加强了对大唐的戒心,并且开始修筑用以防守的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万里规模的,他们的差点意思,千里级别,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不过防范归防范,两国的微妙关系还没有到破裂的地步,贞观十四年,高句丽国王高建武还遣太子高桓权朝贡,李世民对之优劳有加。



高句丽与大唐关系彻底破裂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

自古以来皇帝与大臣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时而猫强大,时而老鼠强大,猫强大的时候,老鼠给猫当三陪;老鼠强大的时候,猫给老鼠当三陪,现在高句丽国就出现了猫给老鼠当三陪的情况,猫叫做高建武,老鼠叫做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成为高句丽朝中尾大不掉的权臣,出任东部大人(东部总监官)(旧唐书称渊盖苏文时任西部大人),性情粗暴,违法乱纪,已经露出不臣的苗头。

不甘心被架空的高建武召集了部分大臣,计划除掉渊盖苏文。然而很不幸,消息还是走漏了,“除渊计划”被渊盖苏文提前知晓,这一下刀把握到了渊盖苏文的手中。

此时的渊盖苏文已经掌握了高句丽的兵权,发动兵变只是抬抬手的事情,以前不发动兵变是因为时机未到,现在对方的“除渊计划”已经出台,再不兵变就没机会了。

渊盖苏文决定兵变。他谎称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邀请国王和朝中大臣一起检阅,为了表示诚意,还给大家准备了酒席。

受邀检阅部队的大臣们没有多想,尽管他们知道渊盖苏文一直有不臣之心,但他们还是认定渊盖苏文不敢胡来,这么多朝中大臣在场,谅他不敢怎样。

渊盖苏文确实没有胡来,他是硬来的。



就在大臣们一一入席准备享受大餐时,渊盖苏文的伏兵杀了出来,一百多名朝中大臣没有享受到大餐,却吃到了渊盖苏文免费赠送的“乱刀剁”。

那个年月,吃顿大餐真不容易。

处理完朝中大臣之后,渊盖苏文挥刀冲进了王宫,亲自招待了国王高建武。君臣二人经过一番“礼让”,以渊盖苏文将高建武砍成数段告终,然而这还不算完,事后他还把零碎的高建武都扔进了水沟。

三条腿的人难找,两条腿的国王有的是。在剁完高建武后,渊盖苏文拥立了新国王,新国王是高建武的侄子,名叫高藏,显然这个高藏也就是个木偶,牵线的还是渊盖苏文。

从此之后,渊盖苏文自称莫离支(中央执政官),集高句丽军政大权于一身,相当于唐朝的吏部尚书加兵部尚书。与唐朝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不同的是,唐朝皇帝货真价实,而高句丽国王只是摆设。

此时的渊盖苏文就是高句丽事实上的国王,气焰之盛无人可挡。平常身背五把佩刀杀气腾腾,属下无人敢正视他的眼睛,上马下马采用的都是人梯,无论多贵的贵族,多高的将领,在渊盖苏文眼中就是一个马镫,用来踩在背上上马的马镫而已。

至于出行,渊盖苏文的排场更大,一律军队开道,仪仗队高喊,闲杂人等规避,实在没处躲的,可以先跳进旁边的深沟或者山谷躲一会。经过渊盖苏文的不断出行,高句丽老百姓几乎不敢上街了,毕竟深沟和山谷不是那么好跳的。



渊盖苏文的嚣张很快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向邻国新罗发起了攻击,这一下触动了唐朝的神经,因为新罗与高句丽一样都是唐朝的朝贡国。

高句丽入侵新罗,这就打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