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版本二:陈子昂曾经无意中得罪过武三思,是武三思授意段简害死了陈子昂;

版本三:陈子昂为父居丧,悲伤过度,身体羸弱,加上入狱后精神压力大,郁郁而终。

时隔千年,陈子昂究竟是如何死去已经不重要了,他的麟台正字,他的右拾遗(官职)早已经被人们忘记,人们能记起的依然是他的诗篇。

2009年5月31日,在陈子昂的故乡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子昂诗社在子昂城茶园举办了陈子昂诞辰1350周年座谈会。

2009年9月18日,陈子昂主题系列邮品成为全球首套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的多媒体邮票,只要用一支特殊的笔在邮票的下方轻轻一触,笔竟会用浑厚的声音读出陈子昂的经典诗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第六十章 女皇的合法性论证


无论李唐皇族如何反抗,无论陈子昂这样的官员怎样进谏,已经再也没有人能挡住武则天紧逼的脚步。

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活跃了起来,他不仅看到了姑姑称帝的曙光,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

无利不起早,说的不仅仅是商家,同时说的也是武承嗣这些心比天高的人。

公元688年,武承嗣命人找来了一块白色的石头,然后把这块石头认真地加工了一番。

他先在这块石头上写上了八个大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又把紫色的石头磨成粉末,再夹杂着草药把刻字的地方填平。

经过这一番加工,白色石头看上去就像自然长出了那八个字,看上去就是天意。

其实武承嗣这招都是陈胜、吴广玩剩下的。

早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两个人就玩过这种把戏:先是让人扮成狐狸,在野外叫,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接着吴广又买来一条鱼,结果鱼肚子里有一个布条,布条上写着三个字:陈胜王。

连鱼都知道陈胜要称王,看来这是天意。

实际上,都是骗人的把戏。

当武承嗣加工这块石头时,他知道这是骗人的,而且骗不了聪明人,不过为了姑姑的称帝,他还是要把骗人进行到底,不然自己的皇帝梦无法实现。

这一年四月,雍州居民唐同泰为武则天奉上了一块石头,声称是不久前从洛水中打捞上来的,武则天抬头一看: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天意啊,天意!

随即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同时擢升唐同泰为游击将军,品级从五品(副局级)。

五月十一日,武则天下诏,将择期前往洛水,举行盛大的接受“宝图”仪式。

七天后,武则天自己给自己加了一个封号:圣母神皇。

到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武则天想干什么的人,不是瞎子就是白内障了,因为她的用心已经路人皆知。

其实,仔细推敲起来,武则天想走上前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往前推,可以推到公元675年。

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李治因为患病严重,产生了让武则天摄政的念头,结果这个念头一经产生,就被郝处俊给叫停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武则天就有走上前台的打算,只不过经过郝处俊的反对,她只能暂时停下自己的脚步,继续躲在幕后操持着国政。

屈指算来,走上前台的想法至少被压制了十三年,这一切都拜郝处俊所赐,因此武则天对郝处俊一直咬牙切齿。

不幸的是,郝处俊一直没有把柄落在武则天手里,等武则天任用酷吏可以肆意迫害高官时,郝处俊早已入土为安了,这让武则天更加愤恨,她把对郝处俊的愤恨遂转嫁到了他的孙子、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的身上。

这一次郝象贤没有躲过去,因为他的家奴诬告他谋反。

如果放在正常的环境下,郝象贤谋反案很容易查实,然而此时已经是武则天一手遮天的恐怖时期,而负责审理此案的正是武则天的得力干将周兴。这时的周兴已经今非昔比,再也不是那个从七品的尚书都事了,人家已经扶摇直上成为从三品的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一下子跨越了八个等级。

经过周兴的审讯,郝象贤的谋反罪坐实了,等待他的是灭族。

本来武则天以为事情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处斩郝象贤的过程中,居然发生了意外。

原来,郝象贤并没有认命,他在抓紧最后的机会进行反击,在押往刑场的道路上,郝象贤就像一台播种机,一台移动宣传机,一路上他不断谩骂着武则天,同时源源不断地将武则天的隐私公布于众,后世的人能在史书上看到武则天的诸多隐私,与郝象贤的这次传播不无关系。

到了刑场之上,郝象贤更加活跃,他甚至冲进了看热闹的人群,抢过别人还没有出售的柴火,掉头攻击刽子手,刑场一下子乱了起来。

维持秩序的士兵没有办法,只能冲上去乱刀将郝象贤杀死,这才消停了下来。

然而这次传播的效果是严重的,它让武则天的诸多隐私被公布于众,为此武则天恼火不已,下令将郝象贤分尸,然后挖开郝象贤父亲以及爷爷的灵柩,统统付之一炬。

痛定思痛,武则天做出了一个规定:以后处决犯人,一律用木球塞住嘴巴。无疑,这个规定便是因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而起。

清算完郝处俊和郝象贤,武则天的脚步继续加快,公元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武则天前往洛水祭拜,在洛水边举行了盛大的接受“宝图”仪式。

跟在她身后一同前往的有当朝皇帝李旦以及李旦的皇太子李成器,不知道李旦和李成器父子在那个仪式上做何感想?

太后接受宝图,宝图上分明写着八个大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还有比这更刺激的吗?

不久,不安分的和尚也来凑起了热闹。

来凑热闹的是洛阳东魏国寺的和尚法明,他联合几个师兄弟撰写了四册《大云经》,然后将这四册《大云经》呈现给了武则天,顺便他们还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章。

在奏章里,法明通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太后您是弥勒佛转世,应该取代李唐王朝,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看来,和尚也来跟着起哄了。

不过武则天并不觉得和尚在起哄,她反而认为和尚说的很对,随后她就把和尚的奏章转发到全国各地看看,人家和尚的境界。

顺着《大云经》的话题延伸一下,在现存的《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中,一致指出《大云经》是伪作,是几个和尚一起杜撰的。

然而,经过陈寅恪、王国维两位国学大师考证后发现,《大云经》并非杜撰,历史上真的有《大云经》。《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于南北朝北凉时期在敦煌译出,翻译时间当在421年…433年之间。武则天授意别人印发《大云经》时,《大云经》已经存在了260年左右。

武则天为什么盯上佛教里的《大云经》了呢?这是因为这里面有她想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儒教里没有。

儒教里有什么呢?

《尚书·牧誓》中有一句古语:“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说,母鸡不能报晓,倘若母鸡报晓,其家必然败落,大儒孔安国的解释是:“妇夺夫政则国亡。”

因此历朝历代,只要有皇后或者太后想要干政,就会有大臣指责其“牝鸡司晨”(母鸡打鸣),无疑,这是套在历代皇后太后头上的紧箍咒,同时也套在武则天的头上。

武则天想要除掉紧箍咒,儒教是指望不上了,她寻寻觅觅,最后将目光盯在了《大云经》上,因为《大云经》里有她想要的东西。

《大云经》里有一个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涅盘经,由此因缘释迦佛在世时生为净光天女,再次听闻佛法深义。后世舍天身生为女人成为国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

如此一来,武则天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净光天女,女身,女王,女菩萨,几项有利因素叠加到一起,谁说女人不能当皇帝?





第六十一章 扫清最后的障碍


“宝图”接受了,和尚的奏章也全国传阅了,武则天称帝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这时她对李唐皇族又进行了一次整肃。

整肃的两个焦点人物是先帝李治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泽王李上金、一个是许王李素节。

论起来,许王李素节的命运是最坎坷的,他的母亲是曾经最当红的萧淑妃,而他本人一度有望凭借母亲的得宠荣立为太子。原本美好的一切随着武则天的进攻都被打碎了,仅仅几年之后,母亲被迫害致死,而他从此也成了没妈的孩子。

相比于那两个曾经幽闭宫中的两位姐妹,他已经算幸福的,不过对于武则天的恐惧一直伴随着他,从公元655年一直持续到了公元688年。

当公元688年这次被征召入京时,他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李唐皇族已经有多人受到整肃,自己这个多年死敌的儿子,自然不会被放过。

李素节启程时,他正好看到有人家在出殡,送葬的人哭得昏天黑地,此情此景让李素节心中充满了感慨:能够病死已经是多么幸运,多少人想要却得不到。

带着对病死的羡慕,心如死灰的许王李素节来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洛阳的城南的龙门,李素节被武则天派来的使节绞死,等了三十三年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下了,这下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几乎与此同时,泽王李上金被勒令自杀,而他们两人的儿子和朋友都没有幸免。

随着他们两人的离去,高宗李治名下的八个儿子已经消失了六个,剩下的两个,一个被长期幽禁,一个被当做台前的傀儡,如果李治地下有知,该如何评价自己这一生呢?

在李上金和李素节之后,又一批李唐皇族并整肃:前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被皮鞭活活抽死,而后来能预测天气变化的李守礼则因为年龄小被幽禁了起来,与他一起被幽禁的还有一批年龄尚小的皇族。

在武则天的整肃下,年龄稍长的皇族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岭南,而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的也被整肃了数百家,总之近支皇族,已被清算得差不多了。

这其中倒有一个例外,有一位皇族成员,非但没有受到打压,反而受到了武则天的恩宠,这是为什么?难道武则天良心发现?

其实不是武则天良心发现,而是这位皇族成员嘴巴很甜。

这位皇族成员便是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为了保全性命,避免打压,千金公主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请求:娘,收下我这个女儿吧!

乱了,彻底乱套了,本来武则天还要尊称她一声姑姑,这下反了,姑姑反过来要认她当妈妈。

武则天居然同意了,还给公主一个新的封号:延安大长公主从今天起,皇帝李旦就不要再喊姑奶奶了,喊姐姐就成,你们都是同一辈人。

辈分乱了,纲常乱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第六十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间走到公元690年,武则天不称帝已经不行了,再不称帝,群众就不答应了。

这一年九月三日,侍御史(从六品,副处级)傅游艺前往皇宫城门投递奏章:“请求废除李唐王朝,建立周王朝,同时将现任皇帝李旦改姓武。”

傅游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着九百多名热心的关中百姓。

看了傅游艺的奏章,武则天还在谦虚:这个不太合适,不过鉴于傅游艺忠心可鉴,还是提拔一下吧,即日起升任给事中(御前监督官,正五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傅游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行动了起来,都加入到了对武则天的劝进行列中,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连不相干的蛮夷酋长也加入了进来,另外还有本该不问世事的和尚和道士,最后一统计,居然有六万多人。

这时又有一个人加入到劝进的行列,他的出现,让武则天更加高兴。

这个人就是现任皇帝李旦,他并没有直接劝进,而是请求母亲允许自己改姓武。

李旦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一旦现任皇帝都改姓武了,那么李唐王朝还存在吗?

答案不言自明。

九月五日,武则天又接到了文武百官的报告:皇宫内外发现了凤凰,而且还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数万只。凤凰们的飞行路线是这样的,它们先飞到上阳宫,再飞到左肃政台,聚集在梧桐树上,许久才往东南飞去,后来又聚集在皇宫南城的政府办公地。

这是什么?这是改朝换代的祥瑞啊!武则天如果再不答应,不仅人不答应,连凤凰也不答应。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武则天不能不答应了,再不答应就是工业酒精……假纯了。

两天后,武则天答应了文武百官的请求,同时恩准皇帝李旦改姓为武。

万里长征只剩最后一小碎步!

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注定是永载史册的一天,这一天,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称帝,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名字叫做周,年号为天授。

为什么新王朝叫做周呢?这是因为周王朝一直是武则天心目中的典范。在儒家思想里,周王朝才是真正的王朝,因此后世的很多朝代动辄拿周朝说事,那位开创新王朝的王莽更是周王朝的粉丝,他甚至在自己王朝的布局上都跟周王朝如出一辙,十足的克隆。

其实,武则天认可周王朝还有自己的私心,这个私心已经在她心底藏了很多年,这个私心就是洗白自己的出身。

众所周知,隋唐时非常讲究门第出身,这在那个年代非常重要,只要出身名门望族,自然就高人一等,如果你并非出身名门,即便已经做到高官,你的骨子里依然是虚的。

武则天从一出生就在受着门第的困扰,虽然他的父亲武士彟对唐朝有功,甚至官至工部尚书,但是依然没有用虽然官做的很大,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寒族的出身,也就依然让人瞧不起,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写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地实寒微”指的就是武则天出身不好的事实,这是武则天一生的痛,现在通过称帝,她要把这一生的痛一改了之。

她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周王朝,同时把自己的家族与周王朝扯上了关系,她把自己的武姓在周朝的王室里找到了源头:周王朝第十三任皇帝姬宜臼的幼子姬武。

这下,血统问题搞清楚了,远祖贵为周王朝王室,历史悠久,血统纯良。

解决完祖先的问题,再来解决儿子的问题。

在武则天开创周王朝之后,原来的皇帝李旦改姓武,李旦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武旦,武旦也不再是皇帝,而是“皇嗣”,理论上,他是武则天的法定接班人。武旦的儿子也跟着老爹改姓,原来的皇太子李成器现在改名叫武成器,同时辈分也降了,以前他是皇太子,现在他是皇太孙。

到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勇气,在她登基称帝时,早已不再年轻,已经整整六十六岁了,按照孔子的标准,该是耳顺的年纪了,而她,一个六十六岁的老太太,居然在别人认为“风烛残年”的时候开天辟地地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由此,我们得把以前的时间概念推倒重来,不要再纠缠于“三十而立”,其实强调“三十而立”的人没有真正读懂《论语》。孔子说“三十而立”的语境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三十而立”只是孔子的个体经验,并不适合所有人。

从武则天身上可以看出,人这一辈子,要想做点大事,到什么时候都不晚。

四天之后,武则天梦寐以求的七座祭庙终于成为了现实,再也不用五世祠堂代替了,从现在起,她可以堂堂正正地拥有七座祭庙。

与一般皇帝的七座祭庙不同,武则天的七座祭庙时空跨度非常大。一般皇帝的七座祭庙都是从自己往上数七代,这就是七座祭庙,而武则天不是,她从自己往上数五代,然后一下子推进到周朝,她追认的第一座祭庙的主人是姬昌(周王朝第一任皇帝姬发的父亲),第二座祭庙的主人是周王朝第十三任皇帝姬宜臼的幼子姬武,这样便凑起了七座祭庙。

这样的七座祭庙是否合理?天知道,反正武则天认为合理就是合理。

不服不行!





第六十三章 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说的是豆腐发明家淮南王刘安,看了这个成语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刘安的结局真的是得道升天呢。其实不是,刘安因疑似谋反被勒令自杀,下场非常惨,并没有成语中说的那么好。中国的成语之中很多“以讹传讹”,有心的人需要擦亮眼睛。

回过头接着说武则天的登基,在武老太太登基之后,确实有很多人跟着风生水起,最典型的就是武承嗣和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姓子弟: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宁这三位因为血缘相对较近,一律晋封亲王;武懿宗、武攸宜这批人则出自武则天伯伯武士让一脉,血缘相对远一些,因此被封为郡王。

相比于西汉时吕后封的吕产、吕禄,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些人则显得理直气壮:当今皇帝姓武,自然是武姓当家,虽然皇帝只是一个老太太,但毕竟是皇帝,武姓皇帝。

与武承嗣一道鸡犬升天的还有另外一批人,他们是在武则天登基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他们原本各自有着各自的姓,现在他们统统姓武了。

这个名单很长:

侍中史务滋

代理中书令宗秦客(为武则天发明了“瞾”等新字)

门下侍郎傅游艺

右仆射岑长倩

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

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

侍御史来子珣

现在你们以前的姓都作废了,以后都姓武了。

这些人中最神奇的要属门下侍郎傅游艺,他的升官速度,火箭都追不上。

刘宝瑞有个经典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说的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地主子弟歪打正着连升三级,其实跟人家傅游艺相比,地主子弟差远了。

傅游艺一年之内,仅靠着给武则天上劝进书就不断升官,一年之内换了四套官服,从正九品,一直升到了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正股级升任副部级,时间跨度仅仅一年。

唐朝时官员的服装有明确规定:八到九品官服为蓝色,六到七品官服为绿色,四到五品官服为红色,三品以上官府为紫色。多少人熬到头发白了还没有把这四身官服穿齐,而傅游艺一年之内,四身衣服,齐了!

恩宠至此,夫复何求?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飞的越高,摔得越惨。

以上七位改姓的新宠,全摔死了。

公元690年,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然而她内心中的纠结也随之而来,这个纠结也是武则天独特的烦恼,翻遍中国的历史书,她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什么纠结呢?

百年之后,皇位传给谁?

在武则天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女皇,西汉的吕后以及北魏的太后都是垂帘听政,不存在传位的烦恼,而现在武则天登基了,她的苦恼来了。

如果男性当皇帝,那就一个选择传给儿子,没有儿子传给兄弟,没有兄弟传给宗室,总之能够解决,然而武则天这个女性当皇帝之后,麻烦就来了,在她百年之后,她的皇位传给谁?

传给儿子?皇位本来就是从儿子手里抢来的,传给儿子不就意味着自己这些年白折腾了吗?

传给侄子?可是自己的身份是姑姑,自己百年之后,侄子会在宗庙里供奉自己这位姑姑吗?即使侄子供奉,侄子的后人还会继续供奉吗?

传子,还是传侄,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也让武则天的内心始终纠结,这一纠结就是十几年。

在武则天纠结的同时,武承嗣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在姑姑武则天登基之后,他的心就已经扑腾扑腾直跳了。

如果姑姑一直是皇后,那么武承嗣也不会有太多想法,顶多作为外戚享尽荣华富贵,然而现在不同了,姑姑是皇帝了,自己这个娘家侄子不正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吗?

不行,还得先把那个李旦扳倒,这个姓李的杵在那里太碍眼。

在武承嗣的授意下,有个叫王庆之的人组织了一个请愿团,请愿团请愿的目的很简单:废除李旦的皇嗣地位,改立武承嗣。

对于王庆之的请愿,武则天还是很有耐心的,她的心中正充满着纠结,现在她想听一听来自民间的呼声。

武则天问道:“现在的皇嗣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废黜?”

王庆之有理有据地回应:“神灵不接受非同类的祭祀,人也不祭祀不是自己家族的祖先,现在是谁的天下,怎么还能让他当皇嗣?”

武则天一听,不无道理,于是便点点头,对王庆之一挥手……好了,你可以走了。

王庆之却如同没听见一样,他趴在地上不起来,一边磕头,一边声泪俱下,始终坚持着自己更换皇嗣的要求。

武则天没有办法,对于这样的人还需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因此便好言相劝,并发给他一张皇宫特别通行证,只要有这张通行证,王庆之进出皇宫就可以畅通无阻,随时与武则天沟通。

其实,颁发这张通行证,武则天只是跟他客气一下,没想到王庆之跟武则天真不客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