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论-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开始就拥有足够强大的兵力; 就没有必要增加兵员了。至于认为新参战的部队就其精神价值来说比作战已久的部队更值得重视;就象战术预备队比在战斗中受过很大损失的部队更值得重视一样;那是同所有的经验矛盾的。失利的战局固然能使部队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受到某种程度的挫伤; 但是胜利的战局也能使勇气和精神力量得到同样程度的增强; 两者平均起来; 得失互相抵销; 战争锻炼却象纯利一样被盈余下来了。此外; 在这里应该更多地以胜利的战局为着眼点; 而不是以失利的战局为着眼点; 因此; 如果预料失利的可能性较大; 本来就兵力不足; 不可能设想还把一部分兵力留待以后使用。
这个问题解决以后; 还有一个问题: 劳累和物资缺乏使军队受到的损失; 是否象在战斗中一样; 会随着兵力的增加而增加呢?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必须是否定的。
劳累大多是由危险引起的; 而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瞬间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危险。军队要想处处避免这种危险; 确有把握地行动; 就必须进行大量活动; 这些活动就是战术上和战略上的勤务。兵力越小; 这种勤务就越繁重; 兵力优势越大; 这种勤务就越轻松; 这一点谁能怀疑呢? 因此在战局中对抗比我们兵力小得多的敌人; 比对抗兵力相等或大于我们的敌人; 劳累要小得多。
上面所说的是关于劳累的问题。至于谈到物资缺乏; 那就有所不同。物资缺乏主要指两个方面:给养品的缺乏和宿营条件( 不管是舍营还是舒服的野营) 的缺乏。集结在同一地点的部队越多; 这两方面的物资当然也就越缺乏。但是; 对于向外扩展; 取得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多的给养和宿营条件来说; 兵力优势岂不也是一种最好的手段吗?1812 年拿破仑进军俄国时; 曾经史无前例地把军队大量集中在一条大路上; 因而造成了同样是史无前例的物资缺乏; 这不能不归咎于他的那条原则: 在决定性的地点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他在这里是否过份强调了这条原则; 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他如果要避免遭到物资缺乏的困难; 只需在较宽的正面上前进就行了。在俄国不会缺少空间; 一般地说; 缺少空间的情况也是极少的。因此; 从这里找不出任何根据可以证明同时使用优势很大的兵力就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军队。可能有人认为: 虽然把本来可以留待必要时使用的多余的兵力都用上去能减轻整个军队的负担; 但大风大雨和作战时不可避免的劳累会使它减员。不过; 我们认为必须把一切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考察; 试问: 这种减员的不利是否大到足以抵销其力优势在各方面所能取得的利益呢? 现在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加以论述。为了在部分战斗中取得某个较大的成果; 要大致确定哪些兵力是必要的; 哪些兵力是多余的; 这并没有多大困难。但在战略上要这样做就几乎没有可能; 因为战略上要获取的成果不是死板固定的; 是没有明显的限度的。因此; 在战术上可以看作是过剩的那部分兵力; 在战略上却必须看作是可以用来伺机扩大战果的手段。利益的百分比是随战果的大小而增减的; 因此; 使用优势兵力很容易就可以取得谨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1812年; 拿破仑依靠自己巨大优势; 成功地推进到莫斯科; 而且占领了这个首都。如果他依靠这一优势能够完全粉碎俄国的军队; 那么; 他也许可以在莫斯科缔结一个通过任何其他途径都很难得到的和约。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上述观点; 不是用来证明它; 如果要证明它; 就需要详尽地阐述; 在这里这样做是不方便的。
以上只是针对逐次使用兵力的观点说的; 而不是针对预备队这个概念本身说的。固然; 这些论述已经不止一次地涉及到预备队这个概念; 但是; 正象我们在下一章将要谈到的那样; 它还同其他一些概念有联系。
在这里要明确一点: 在战术范围; 单是实际使用军队的时间延长; 就能使军队受到削弱; 因而时间是削弱军队的一个因素; 但在战略范围; 时间基本上不是通过本身的延长对军队发生影响的。在战略范围; 虽然时间对军队也起损害作用; 但是这种损害作用干部分由于兵力众多而被抵销了; 另一部分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 因此; 在战略上不能单纯为了时间的缘故; 就企图通过逐次使用兵力的方法使时间对自己有利。
我们所以说单纯为了时间的缘故; 是因为时间通过和它结合在一起的其他条件对作战一方可能产生和必然产生的影响同时间本身直接产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不是无所谓或无足轻重的; 这个问题我们将另作研究。
我们要阐明的准则是: 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 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
但是; 在战略范围也有持久地和陆续地发挥兵力的作用的问题; 即逐次展开生力军的问题; 特别是在生力军是争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手段时; 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这是另一章要讨论的问题; 在这里提到它; 只是为了使读者不致误解; 不要把上面谈到的问题误认为是我们还根本没有谈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个同上面的论述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即战略预备队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整个问题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预备队有两个不同的使命: 第一是延长和恢复战斗; 第二是应付意外情况。第一个使命以逐次使用兵力能取得利益为前提; 因而在战略范围内不可能出现。把一个部队调到即将失守的地点去; 这显然属于第二个使命的范畴; 因为在这里不得不进行抵抗; 是没有充分预见到的。如果一个部队仅仅为了延妖战斗而被留下来; 被配置在火力范围以外; 但仍然受这次战斗的指挥官指挥; 那么它当然是战术预备队;而不是战略预备队。
但是; 在战略范围; 也可能需要准备一定的兵力以防意外; 因此; 也可能需要有战略预备队; 不过只是在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条件下才是这样。在战术范围; 人们多半只能通过观察来了解敌人的措施; 任何一个小树林和地榴都可以把敌人的措施隐蔽起来; 因此人们必须经常在某种程度上准备应付意外情况; 以便在以后可以加强整个部署中过于薄弱的环节; 总之; 要能够针对敌人的情况调整我方的兵力部署。
在战略范围也必然会由现这种情况; 因为战略行动同战术行动是有直接联系的。在战略上; 有些部署也只有根据观察和每日每时获得的不很确实的情报以及战斗产生的实际效果才能予以确定。因此; 根据情况不确实的程度保留一定兵力以备以后使用; 也是战略指挥上的重要条件。大家知道; 在防御中; 特别是在江河、山地这一类地形的防御中; 会不断出现这种情况。但是; 战略活动离开战术活动越远; 这种不确实性就越小; 当战略活动接近政治领域时; 这种不确实性就几乎完全不存在了。
敌人把纵队派往什么地方去进行会战; 这只能通过观察去了解; 敌人将在什么地方渡河; 这可以从他事前暴露的某些准备措施中来了解。至于敌人可能从哪个方向侵入我国; 通常还在一枪未发以前; 所有的报纸就已透露了。措施的规模越大; 人们就越难做到出敌不意。时间是如此之长; 空间是如此之大; 产生行动的各种情况又是如此明显而很少变化; 以致人们或者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它; 或者可以确切地推断出来。
而另一方面; 措施越涉及到全局; 战略预备队( 如果有的话) 的作用也就越小。
我们已经知道; 部分战斗的结局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只有在整体战斗的结局中才能看到一切部分战斗的价值。
但是; 即使是整体战斗的结局; 也只有相对的意义; 这种意义的大小; 取决于被击败的敌军在其全部兵力中占多大的比重和有多大的重要性。一个军的失利可以用一个军团的胜利来弥补; 甚至一个军团在会战中的失利; 不仅可以由一个更大的军团的胜利来抵销; 而且还可以转败为胜( 例如1813年在库耳姆的两天会战);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怀疑的。但是; 被击败的那一部分敌军越重要; 胜利( 整体战斗的胜利) 的重要性也就越有独立的意义; 敌人通过以后的行动来挽回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这一点也同样是很清楚的。至于如何进一步明确这一点; 我们将在其他地方进行研究; 在这里; 只要读者知道这种关系无疑是存在的就够了。
现在; 我们在上述两点以外再加上第三点: 如果说在战术上兵力的逐次使用总是使决定性行动推延到整个行动的末尾; 那么在战略上同时使用兵力的准则却几乎总是使主力决战( 不一定是最后决战) 在一次大规模行动的开始就进行。这样; 我们根据这三点结论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战略预备队的使命越广泛; 战略预备队的必要性就越小; 好处就越少; 带来的危险就越大。
要指出从哪里开始战略预备队的存在就变得不合理了; 这并不困难。主力决战就是这个起点。在主力决战中全部兵力必须都使用进去; 把现有军队组成的任何预备队留在主力决战以后使用都是荒谬的。因此; 如果说在战术上预备队可以看作是应付意外的手段; 而且是战斗失利时挽救无法预见的后果的手段; 那么; 在战略上;至少在太规模的决战中就不应该使用这种手段。在战略上;某一处的失利通常只能通过别处取得的胜利来挽救; 在少数情况下可以把别处的兵力调来挽救败局; 但是决不应该也不允许有为了挽回败局而预先保留兵力的思想。
我们认为; 建立一支不参加主力决战的战略预备队的思想是错误的。这一点本来已经非常明显; 如果不是这种思想在别的概念的伪装下还显得很不错; 而且经常出现的话; 我们就根本不会在这两章作这样的分析了。有人认为这是战略上智谋和谨慎的精华; 有人则把它连同任何预备队( 因而也连同战术预备队) 一概否定掉。这种混乱思想也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想看一看这方面突出的例子; 那么可以回忆一下1806年的事件。那时普鲁士曾经把符腾堡欧根亲王指挥的二万人的预备队留在马克; 结果这支预备队未能及时赶到扎勒河; 另外还把二万五千人留在东普鲁士和南普鲁士; 作为预备队以备以后使用。
看到这些例子; 人们就不会责备我们无的放矢了。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如同我们说过的那样,人的思路很少是仅仅沿着某些原则和观点发展的直线,它总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在实际生活的一切艺术中就是如此。用横坐标和纵坐标是描不出美的线条的,用代数公式是作不出圆和椭圆的。因此,指挥官有时必须依靠高度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这是天赋的敏感和锻炼出来的深入思考的能力所形成的),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察明真相,有时必须把规律概括成明确的要点作为行动的规则,有时还必须把惯用的方法作为行动的依据。
我们认为,经常注意使所有兵力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随时随地注意不把任何一部分兵力搁置不用,这就是一种概括出来的要点,就是智力活动的一种依据。谁在不必要的地方配置过多的兵力,谁在敌人攻击时还让一部分军队在行军,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军队没有发挥作用,谁就是不善于合理地使用兵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而不用比用而不当更为不好。一旦需要行动,首先就要使所有的军队都行动起来,因为即使是最不恰当的活动,也可以牵制或击败一部分敌人,而完全搁置不用的军队,在那时却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显而易见,这个观点同前三章阐述的原则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个真理,我们只不过是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考察,把它归纳成一个单独的概念而已。
第十五章 几何要素
究竟几何要素(即兵力配置的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因素?在筑城术中,我们看到几何学几乎支配着从大到小的一切问题。在战术上, 几何学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狭义的战术中,即在关于军队运动的理论中,几何学是基础。在野战筑城中,以及在关于确定阵地和对阵地进攻的学说中,几何学上的角和线象决定一切的立法者一样居于统治地位。在这里,有些几何要素被滥用了,而另外一些则只是毫无作用的游戏。但在每战必求包围敌人的现代战术中, 几何要素又重新具有了巨大的作用,它们被简单地,但却反复地应用着。尽管如此,现代战术比起要塞战来,它的一切都不那么死板,精神力量、个人特性和偶然性都起着较大的作用,因而儿何要素不象在要塞战中那样占统治地位。在战略范围,几何要素的影响就更小了。在这里兵力配置的形式和国土的形状固然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几何要素不象在筑城术中那样起决定性作用。也远不象在战术中那样重要了。至于这种影响是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在以后当几何要素再次出现并值得加以考虑时,我们才能逐步予以阐明。在这里我们只想使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在战术范围和战略范围是有差别的。
在战术范围,时间和空间容易变得很小。一个部队如果翼侧和背后都受到敌方的攻击,就会很快陷于完全无法退却的困境。这是一种接近于完全无法继续战斗的处境,必须设法摆脱它,或者预先防止陷入这种境地。为此而采取的行动一开始就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是使敌人对后果产生顾虑。因此,兵力配置的几何形式是产生上述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但在战略范围,空间很大,时间很长,因而这一切只产生微弱的影响。人们不能从一个战区射击到另一个战区,实现一个预定的战略迂回往往需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而且空间是如此广阔,即使采取最好的措施,要想分毫不差地达到目的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
因此,在战略范围,这类行动的作用(即几何要素的作用)要小得多,正因为这样,在某一地点实际取得的胜利的作用就大得多。这一胜利在没有被可能的失败部分地或全部地抵销以前,是有时间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因此,我们敢于肯定地说z 在战略上更为重要的是战斗胜利的次数和规模,而不是联系这些战斗的几何形式,这是一条已定的真理。
但是,与此相反的观点却成为现代理论中人们喜爱的论题,他们认为,有了这种观点就可以使战略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他们又把战略看作是更高的智力活动, 并且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战争更为高贵,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使战争更加科学化。我们认为,一个完善的理论的主要用处就在于揭穿这种谬论的迷惑作用。由于这种现代理论常常以几何要素这个主要概念为出发点,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这个问题。
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如果把战争看作是相互消灭的行为,那么,就必然认为,双方一般说来都是在前进的。但是也同样必然认为,就某一时刻来说,只有一方在前进,而另一方一定在等待。因为双方的情况决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或者不可能是永远相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可能变化,因而当前这个时刻对这一方就会比对另一方有利。假定双方统帅都完全了解这一点,那么,一方前进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另一方等待的根据。因此,在同一个时刻双方不会都感到前进有利,也不会都感到等待有利。在这里,双方不可能同时抱有同样目的的原因不是一般的两极性(因此同第二篇第五章的论点并不矛盾),而是双方统帅定下决心的根据实际上是同一个情况,也就是情况改善还是恶化的可能性。
即使双方的情况完全相同,或者由于统帅对对方情况了解不够,误认为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仍然不可能产生间歇,因为双方的政治目的是不同的。从政治上看,双方必然有一方是进攻者,双方的企图如果都是防守,那就不会发生战争了。进攻的一方抱有积极的目的,防御的一方只有消极的目的;进攻的一方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积极的目的。因此,即使双方的情况完全相同,积极的目的也会促使进攻的一方行动。
根据这种想法,军事行动中的间歇严格说来是同战争的性质矛盾的,因为两支军队是两敌对的因素,任何一方必然在不停止地消灭对方,就象水和火永远不能相容,不到一方完全消失,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决不会停止。但是,我们对两个摔跤者长久地扭在一起僵持不动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军事行动本来应该一刻不停地进行,就象上紧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运动一样。但是,不管战争的性质多么暴烈,它总还受人的弱点的限制,人们一方面在追求危险和制造危险,同时却又害怕危险,战争中有这种矛盾,人们是不会感到惊奇的。
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战史,往往可以看到问上述情况相反的现象,在战争中为了达到目标并不总是不停顿地前进,间歇和停顿是军队的基本状态,而前进却是例外。这几乎使我们怀疑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尽管战史上的大量事实所证明的是这样,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却恰好证明了我们前面的观点。革命战争充分表明了这个观点的现实性,也充分证明了它的必然性。在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局中,战争的进行达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的程度,我们认为这是暴力的自然规律。这样看来,战争达到这种程度是可能的,既然是可能的,也就是必然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前进,在战争中付出许多力量又如何解释呢?面包师只是为了要烤面包才烧热炉子;人们只是为了要用车才把马套在车上。如果除了使对方付出同样大的力量以外不想得到任何其他东西,那又为什么要作这样巨大的努力呢?关于这个原则的总的方面,我们就谈这么多,现在再来谈谈它在现实中的变化,当然,这里只是指事物性质决定的变化,而不是指一些具体情况所引起的变化。
在这里必须指出引起变化的三个原因,它们是内在的牵制力量,可以阻止战争这个钟表走得太快或无休止地走下去。
第一个原因是人本性上的怯懦和优柔寡断。它使行动具有经常趋于停顿的倾向,囱而是一种抑制因素,它是精神世界中的重力,但不是由引力引起的,而是由斥力引起的,也就是说是由害怕危险和害怕负责任引起的。
在战争的烈火中,一般人会显得很笨重,因此要持续不断地运动,就必须有更强大的动力不断地推动他。仅仅有战争目的还不足以克服这种重力,如果没有善战和敢作敢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中就象鱼在水中一样适得其所)作主宰, 没有来自上级的巨大责任的压力,那么停顿就会变成常事,前进就会成为例外。
第二个原因是人的认识和判断都是不完善的。这在战争中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人们很难每时每刻都很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至于敌人的情况,由于是隐蔽的,所以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加以推测。因此,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实际上等待只对?方比较有利,但双方却都认为对自己有利。于是就象我们在第二篇第五章中讲过的那样,每一方都认为等待另一个时刻是明智的。
第三个原因是防御比较强而有力。它象钟表里的制动装置一棒与会使行动时时停顿下来。甲方可能觉得力量太弱而不能进攻乙方,但不能因此作出结论说, 乙方就有足够的力量进攻甲方。防御能够增强力量,因此,如果一方不进行防御而采取进攻,那么他不仅会失去这种力量,反而会把它转给对方。形象地说,就是a+b 和a 一b 的差等于2b。 因此,双方不仅同时都会觉得无力进攻,而且实际上也是如此。
这样,人们就为谨慎小心和对巨大危险的害怕在军事艺术中找到了立足点, 证明它们是合理的,从而抑制战争所固有的暴烈性。但是,这些原因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在过去那些不是重大利害冲突引起的战争中会有长时间的问歇,在这些战争中,十分之九的时间是在无所作为中度过的。这种现象主要是一方的要求和另一方的状况和情绪对战争的影响引起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战争的性质和目的那一章中已经谈过了。
这一切可能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以致使战争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这样的战争往往只是一种武装监视,或者只是为了支持谈判而摆出的威胁的姿态,或者只是使自己先处于稍微有利的地位而后相机行事的一种缓和的行动,或者只是勉强履行并非出于自愿的同盟义务。
在所有这些场合,利害冲突不大,敌对因素不强,每一方都不想对对方采取过分的行动,也都不十分害怕对方,简单地说,没有很大的利害关系逼迫和驱使他们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政府下的赌注不会很大,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温和的战争,而真正的战争所具有的仇恨情绪受到了束缚。
战争越是这样不伦不类,必然性就越少,偶然性就越多,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