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争论-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性的,而且这些主要方针越是涉及到整个战争和整个国家,它们的政治性也就越为明显。整个战争计划是直接根据交战双方的政治状态和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制定的。·战局计划是根据战争计划制定的,当整个军事行动只是在一个战区内进行时,  战局计划和战争计划是同一个计划。然而,战局的各个部分也都渗透着政治因素,很少有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如会战等) 不受政治因素的某些影响的。  根据上述观点,就根本不可能对一次战争的战略单纯从军事上作出评价,也根本不存在纯军事的战争计划。这种看法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只要看一看战史,用不着进一步说明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但是,人们还是往往把战略计划中的纯军事部分同政治部分割裂开来,并且把政治部分看作并不属于战争的某种东西,这一事实正好说明,上述观点至今尚未确立。战争无非是政治意图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并且深信,谁不承认这种看法是必要的,谁就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只有使用这一基本观点,全部战史才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其中的一切就充满矛盾而不可理解了。”
5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在于防止政治使用这一工具时因不了解工具的效能而产生错误。”
6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政治越是从整个民族及其生存的重大利益出发,问题越是关系到彼此的生死存亡,政治和仇恨感就越加一致,政治就越是融合在仇恨感中,战争就变得越加简单,就越是从暴力和消灭敌人的纯概念出发,就越符合根据这一概念按逻辑推出的要求,战争的各个部分就越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战争看起来完全是非政治的,因此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战争。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战争同其他战争一样,也少不了政治因素,只是政治因素同暴力和消灭敌人的概念一致,因而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7 、七年战争(1756 —1763) 即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  战争的一方是普鲁士及其同盟者英国,另一方是奥国及其同盟者俄、法、萨克森、瑞典等国。普鲁士当时是一个小国( 英国主要是以金钱支援普鲁土) ,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由于普王腓特烈二世( 亦称大帝) 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了持久作战的方法,使对方感到力量消耗过大而被迫签订和约,只得承认他对夺占的西里西亚的所有权。
查理十二(1682 —1718) 是瑞典国王(1697 —1718) ,他在北方战争(1700 —1721) 中对俄、波、丹三国同盟作战。1700年进攻丹麦,迫使丹麦签订和约,随即于纳尔瓦会战中击溃俄军。后又击溃波兰军队而占领了波兰。由于没有慎重考虑本国力量,攻入乌克兰并向莫斯科进军,终于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会战中被俄皇彼得一世击败。
8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这一点,他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书本身是很好的。对于是否应当使用军事学术或军事科学这一名称的问题,答案是:战争最象贸易。战争中的会战就等于贸易中的现金支付:尽管它实际上很少发生,但一切仍以它为目的,而且它最后必将发生,并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44 页。)
9 、这句话原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但机器也通过了”,意思是说统帅坚强的意志可以使军队克服阻力( 法文译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当然机器也一起被粉碎了”( 英、日、俄文译本是这样译的) 。根据我们的理解,机器是指军队,所以前一种理解在意思上说较为合理,但从原文文法上看,后一种理解较为合理。
10、“die AusrUstung”这个词在十九世纪欧洲军队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包括武器弹药、服装装具和其他一切军需品在内,译为“装备”较合适。狭义的则指随身携带的用品( 如背包、子弹盒、饭盒、水壶、土木工具等) ,译为“装具”较合适。mpanel(1);
11、野营(das Lager) ——指军队野外宿营,包括幕营( 在帐篷内) 、露营( 在露天) 、厂营( 在草棚等掩蔽物下) 。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欧洲各国军队大多用帐篷野营。冬季除舍营外军队有时也在野营中过冬。  长期固定的野营地筑有野战工事( 堑壕、土墙等) ,称为营垒,军队有时在此进行防御。
12、攻城术又称围攻法,即围攻要塞和城堡的方法。在欧洲很早就出现了攻城术,到十七世纪形成了一套正规的围攻法。攻城时先挖掘与要塞外廓平行的壕沟( 所以叫平行壕) ,攻城炮兵在这里构筑炮台以压制要塞的炮火。然后向要塞挖掘锯齿形的接近壕,逐渐向要塞接近,并挖掘第二道和第三道平行壕,最后挖掘坑道进行爆破,然后向要塞内部发起强攻。守备部队为了阻止攻城部队向要塞接近,针对接近壕挖的壕沟则称为反接近壕。13、在十八世纪,欧洲军队中盛行线式战术。军队的战斗队形主要是横队,作战时要求全队同时推进,动作整齐一致,不顾敌人的火力,象机械一样地听命令行动。因此,战斗队形各部分的组成、行列和间隔距离,战斗中队形的变换、步法、步幅和步速,使用武器的动作,以及其他一切行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普鲁土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即以严格的纪律和机械一样的行动闻名欧洲。甚至在百余年以后,  这种机械规定在军队的训练中仍有明显的影响。
14、数量上的优势即兵力优势。当时,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标洛(1757 —1807) ,奥地利军事家卡尔大公(1771 —1847) 以及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1779 —1869) 等都强调数量上的优势。卡尔大公认为,军事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说明,  如何在决定性方向上巧妙地集中和运用数量占优势的兵力。约米尼认为,  在决战方向上集中数量占优势的兵力和使用这些兵力投入会战是战争的基本原则。标洛认为,应该集中主力去对付主要的对象,并且造成对敌人的优势兵力。
15、当时,标洛和维利森(1790 —1879) 等都很强调给养的作用。标洛认为,仓库——给养的来源好比人的心脏,心脏一出问题,“集体人”( 军队) 就完了。维利森认为,军队是由人和马匹组成的,  粮秣给养是军队作战的基础。
16、这里可能是指标洛的理论。标洛在《新军事体系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作战的目标不是敌人的军队,而是敌人的补给线或基地。所谓基地即设有各种补给仓库的设防地区或要塞。标洛认为,从基地两端向进攻目标引两条直线即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基地底边所对的顶角称为作战角,一般说这个角不应小于六十度,进攻军队前进的距离不应超过三天的行程,只有建立新的基地之后方可继续前进。克劳塞维茨早在1805年就曾以《评标洛的纯粹和实用战略》为题,撰文批判过标洛的这种观点。
17、这里的包围一词原文为〃die umfassende Form〃 ,按词义可作两种理解。森林太郎的日文译本译为“概括一切的形式”( 俄文译本也可作这样的理解) ,其他译本大多译为“包围形式”。我们认为这里是批判标洛的理论,标洛强调进攻时应以敌人的补给线为目标,因而也强调包围的作用,所以译为“包围”。
18、这里可能指约米尼所强调的内线作战的理论。约米尼认为,  内线作战总比外线作战优越,因为军队处于内线既便于集中又便于实施机动,而且容易各个击破敌人。
19、在十四一十五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新的军队由大批雇佣兵组成。在意大利,佣兵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佣兵的首领称为“佣兵队长”。每个佣兵集团的武器装备为佣兵队长所有,给养和薪饷由佣兵队长负责。佣兵队长可以将自己的集团出雇于任何国家。  因此,战争是佣兵队长的职业,军事艺术就好象是他的手艺。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不是战争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社会状况等外在原因决定的。
20、斜形战斗队形原为古希腊著名统帅艾帕米农达所发明。  普鲁士排特烈二世把它运用于线式( 横队) 战术,作战的·将军队排成横队,但不与敌军平行对阵,而是偏斜地以一翼及中央的一部分兵力先攻击敌人的一翼。中央及另一翼则不与敌人接触,只牵制敌人,使他不能加强被攻击的一翼。先攻击的一翼以优势兵力击溃敌人一翼后,即从翼侧包围敌人,  随即全线攻击,以便击败敌人。
21、1806年10月普鲁土军队分三路集中在耶纳、魏马一带,不伦瑞克总司令亲率中路,吕歇尔率右翼,霍亨洛黑率左翼,准备进攻法军。拿破仑先敌出击,10月10日于扎耳费耳特击溃路易亲王所部。不伦瑞克率主力北撤,霍亨洛黑的军队留在耶纳掩护,10月14日遭到拿破仑主力的攻击,所部陶恩青师和格腊韦尔特师分别于多伦山和卡佩伦多夫被击溃。  吕歇尔从魏马前来支援,在卡佩伦多夫后面亦被击溃。  霍亨洛黑所部在此役几乎全军覆没。同日,拿破仑部下达乌的军队在奥尔施塔特击溃不伦瑞克的主力。在追击中,普军纷纷投降。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歼灭战——耶纳会战。
22、1797年2 月拿破仑在北意大利攻陷芒托瓦( 见注27) 后,奥地利企图挽救北意大利,准备与拿破仑决战。3 月,奥军总司令卡尔大公先赴前线,命先遣部队于皮亚韦河警戒,主力于塔里亚曼托河设防,等待从莱茵地区开来的援军到达后向法军进攻。3 月16日,拿破仑击退奥军先遣部队后,向塔里亚曼托河的卡尔大公进攻。卡尔大公因兵力相差悬殊,略作抵抗后即向萨瓦河、德拉瓦河撤退。  3 月28日法军进入奥地利国境,4 月7 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  18日双方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同年10月17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
23、1795年8 月22日法国通过了一个新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下院称五百人院,最高行政机构为督政府,由两院选举产生。1795年11月第一届督政府宣告成立。督政府更换过三届,至1799年被拿破仑推翻。
24、1797年4 月,拿破仑的军队向维也纳进逼,4 月7 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奥国政府被迫求和。4 月18日双方于累欧本签订停战协定,并决定进一步议订和约。
25、1797年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意大利坎波福米奥村( 在乌迪内西南) 根据累欧本停战协定签订和约,奥地利根据和约虽然丢失了尼德兰和伦巴第,但得到了威尼斯,不仅与本七连成一片,而且控制一部分亚德里亚海。因此,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个和约并没有要奥地利作出很大的牺牲。
26、1812年6 月6 日,拿破仑率四十五万大军从维斯拉河进攻俄国,俄军步步后退,8 月17日法军进至斯摩棱斯克。8 月29日俄皇撤换巴尔克来,任库图佐夫为总司令。9 月4 日俄军十三万( 火炮五百门) 于博罗迪诺设防,准备与法军决战。9月7日,拿破仑率仅有的十二万五千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双方都有很大损失。9月8日,库图佐夫向莫斯科撤退,后又撤出莫斯科。9 月15日拿破仑进占莫斯科。严寒和饥饿使法军不能久占。10月19日拿破仑率十一万军队携六百门火炮从莫斯科撤退,俄军到处追击法军。  11月9 日法军到达斯摩棱斯克,只剩三万五千人。1813年1 月,俄军追至维斯拉河。
27、1796年4 月法国督政府派拿破仑攻入北意大利,奥军节节败退,至6 月,除芒托瓦要塞未被法军攻克外,奥军基本上全部撤至国境附近。7 月5 日法军包围芒托瓦。此时:奥地利任乌尔姆塞尔将军为司令接替伯奥流,率军队六万准备与芒托瓦守军呼应,夹击法军。乌尔姆塞尔把军队分为两路,沿加尔达湖东西两侧南进。7月31 日拿破仑决定放弃对芒托瓦的围攻,集中兵力迎击奥军。8 月3 日于萨洛及其东南地区击退奥军西路。8 月4 日回头向东路奥军前进。当拿破仑北上时,  乌尔姆塞尔已进入芒托瓦,但得悉西路军被法军击败后,便离开芒托瓦渡明乔河,准备与西路会合,8 月5 日与法军相遇,被拿破仑击败,向本国撤退。法军重新围攻芒托瓦。
同年9 月乌尔姆塞尔又来解围,未成,被围于芒托瓦。同年11月和1797年1 月奥地利阿耳文齐将军又两次前来解围,都被拿破仑以同样的方法所击败。  1797年2月2日,芒托瓦被法军攻陷。
28、围攻要塞的军队为了抗击敌人援军或解围的部队而在围攻圈( 攻城阵地) 外围构筑的防御工事称为围攻防卫圈。围攻的军队有了这种工事,就可以一面进行围攻,一面抗击前来解围的敌人部队。
29、1814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军队深入法国国境,  2 月1 日于拉罗提埃击败拿破仑后,施瓦尔岑堡率领联军主力沿塞纳河,布留赫尔率联军一部沿马思河向巴黎进军。拿破仑得悉联军两路隔绝,  便决定首先攻击布留赫尔军队,2 月10日子尚波贝尔击败其一部,2 月11日于蒙米赖击败另一部,2 月14日又于埃托日击败布留赫尔亲自率领的一部,布留赫尔退回夏龙。拿破仑没有继续追击布留赫尔,于2 月15—16日连夜赶向塞纳河进攻施瓦尔岑堡。2 月17日于莫尔芒击败由俄国维特根施坦率领的军队( 施瓦尔岑堡的右翼) ,18日子蒙特罗击败符腾堡王太子率领的军队( 施瓦尔岑堡的前卫) 。施瓦尔岑堡急忙向东撤退。2 月24日拿破仑又回到特鲁瓦。
30、1814年3 月初,布留赫尔休整完毕后向拉费尔特前进,准备同标洛将军会合进攻巴黎。  拿破仑赶来将布留赫尔赶过安纳河,但在郎城进攻布留赫尔受挫。3月11 日拿破仑留一部兵力监视布留赫尔,自率主力东进,3 月20日子阿尔西与施瓦尔岑堡遭遇,因众寡悬殊战败。拿破仑于绝望中向维特里方向前进,企图威胁联军后方。此时布留赫尔已回到夏龙与施瓦尔岑堡靠拢。联军决定由施瓦尔岑堡和布留赫尔各率一路主力直取巴黎,由俄国沃东库尔将军率一万骑兵在后方掩护。  3 月26日,拿破仑于圣迪济埃攻击联军,只见骑兵不见主力,急忙赶回巴黎,但联军早在3 月31日进入巴黎。
31、在1807年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俄国本尼格森将军所部于6 月13日退至弗利德兰。6 月14日拿破仑发起进攻:俄军大败,撤回涅曼河东岸。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求和。7 月7 —9 日于提尔西特签订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丧失了大片领土( 包括易北河以西全部领土) ,赔款一亿三千万法郎,常备军在十年内不得超过四万二千人。俄国同意参加大陆封锁,与法国结成同盟,因而得到了过去属于普鲁土的比亚威斯托克。
32、1805年法军从莱茵河、美茵河以及意大利进攻奥地利。1805年10月,拿破仑于乌耳姆歼灭奥军一部,11月击退奥俄联军,11月13日进占奥京维也纳,11月19日渡过多瑙河,12月2 日于奥斯特利次战败奥俄联军。迫使奥皇于12月26日签订普累斯堡和约。和约规定:奥国将威尼斯、伊斯的利亚、达耳马戚亚割让给意大利王国,并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王国国王,奥国赔款五千万法郎。
1808年,法军进攻西班牙,1809年初奥地利乘机向法国发动战争。4 月22日双方于勒根斯堡进行会战,5 月21一:2 日于阿斯波思进行会战。7 月5 —6 日奥军在瓦格拉木会战中大败。  7 月11日奥皇求和,10月'4日于维也纳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奥国将萨尔斯堡割让给巴伐利亚王国,参加大陆封锁,常备军不得超过十五万,赔款八千五百万法郎。
33、恩格斯在1858年1 月所著《博罗迪诺会战》一文中写道:“如果当时拿破仑把近卫军投入战斗,那么,根据托尔将军的说法,俄国军队无疑是会被歼灭的。 但是拿破仑不敢以其最后的预备队——他的军队的核心和支柱来冒险,可能因此而错过了在莫斯科签订和约的机会”。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第一卷第340 页。
34、这里指的是香霍斯特所著《野战手册》,是他任汉诺威军事学校教官(1782—1792) 时写的讲义。书中提出了许多野战行动的规则,并列举了许多史例。
35、《炮兵手册》共分四卷,香霍斯特生前只完成了三卷,第四卷没有出版,是后人在他的遗稿中找到的。第一卷谈炮兵理论和经验,第二卷谈火炮的结构,第三卷谈炮兵的训练和野战炮兵的作用。
36、崩策耳维次筑垒阵地在西里西亚的崩策耳维次附近,  又称崩策耳维次营垒,是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于1760年命令构筑的野战筑城工事。在七年战争后期,他的军队曾数次借以抵抗俄国和奥地利的优势军队。
37、1797年1 月,奥地利阿耳文齐将军率领军队分三路沿北意大利的加尔达湖东侧地区南下进攻法军,企图救援1796年被拿破仑围困在芒托瓦的乌尔姆塞尔军队(见注,27)。拿破仑前来迎击,1 月14日晨在利佛里进攻奥军中央纵队。最初,奥军两翼的两个纵队迂回拿破仑的部队,造成了对拿破仑不利的态势。但法国援军攻入东路奥军的后方,几乎全歼这一路奥军。奥军被迫全线北撤。15日晨法军转入追击。奥军的解围企图被打破。
1809年拿破仑占领奥京维也纳后,7 月初渡过多瑙河,5 —6 日与卡尔大公的军队于瓦格拉木附近会战。第一日未分胜负。第二日卡尔大公进行两翼包围,右翼(约三分之一兵力)的推进是法军受到威胁。但由于中央兵力薄弱,被法军突破,左翼被法军包围,援军没有赶到,因而失败。奥地利被迫签定维也纳合约。
38、1796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北意大利,包围芒托瓦。奥地利几次派援军到北意大利都采用分进合击的办法,结果均被拿破仑各个击破。1796年法国对奥地利作战时,除拿破仑攻入北意大利外,另由朱尔丹和莫罗率两路军队攻入德意志地区。开始的·进展顺利,后因两路军队相隔太远( 相距达140 公里) ,被奥地利卡尔大公在安堡各个击破,被迫退回莱茵河左岸。
39、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1748) 是欧洲封建王朝争权夺利的战争。奥皇查理六世逝世后,由女儿玛利亚·特利莎继位。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撤丁、瑞典等结成同盟! 借口不承认玛利亚·特利莎的王位继承权发起战争。英国、荷兰和俄国等则支持奥地利。战争前后达八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的军事行动是这次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1748年10月签订亚琛和约,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土,并放弃了在意大利的一些领地,玛利亚·特利莎的王位得到了承认。
40、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 —1714)   是欧洲封建王朝争夺领地的战争。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死后,法国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浦为西班牙王,遭到欧洲列强( 英国、奥地利和荷兰等) 的反对,引起了战争。最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1713 年) 和拉什塔特和约。菲力浦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得到承认,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直布罗陀,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北美的许多属地,  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在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属地。
41、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初期,带刺刀的燧发枪虽然已经用来装备步兵,但明火枪和长矛尚未完全废除。当时的燧发枪每分钟只能发射1 ——2 发子弹( 整个会战中一个兵士只能发射24—36发子弹) ,明火枪则每2 —3 分钟发射一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长矛已完全废除,步兵武器完成了向火抢的过渡,以骑兵为主已过渡为以步兵为主,纵深队形已过渡为线式( 横队) 队形。
42、在中世纪,由骑土组成的骑兵在西欧一直是主要兵种。步兵由于没有甲胄和适当的战斗队形,只有剑、矛作武器,抵挡不住骑兵的冲杀,被人轻视而衰落。到十四和十五世纪,瑞士步兵使用了便于白刃格斗的短戟,后来又使用了弩、长矛和火器,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地机动和包围敌人,屡次击败了奥地利和勃艮第的骑士。衰落了数百年的步兵从此又得到复兴。
43、布匿战争( 前264 一前146)是古代两个最大的奴隶占有制国家( 罗马和迦太基) 争夺地中海西部的霸权、疆土和奴隶的战争,共分三次。第二次战争( 前218一前201)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远征意大利开始。他在特拉西米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中屡败罗马军队。公元前211 年左右,罗马统帅西庇阿采取间接抵抗的办法,进军西班牙( 当时迦太基的领土) 占据西班牙东南部,并于公元前204 年攻入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从意大利回本土救援。公元前202 年撒马战役中汉尼拔战败。次年缔结和约,迦太基丧失全部海外领土,交出舰船,不再是一强国。第三次布匿战争后,沦为罗马一行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