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论-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五千人,步兵四万人。也就是说,拿破仑少两万名骑兵,只多五万名步兵,按理说他应该多十万名步兵。既然拿破仑以这么大的优势的步兵就取得了会战的胜利,那么我们不妨问一下,假使当时步兵的对比是十四万对四万,难道他就有可能失败吗? 当然,联军骑兵的优势的巨大作用在会战以后立即就显示出来了,拿破仑在会战以后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战利晶。
由此可见,会战的胜利并不等于一切,不过,难道获得胜利不总是主要的事情吗?
在进行了这些考察以后,我们就很难相信骑兵和步兵八十年来所形成和保持的比例是恰当的,完全是根据它们的绝对价值得出的。相反,我们认为这两个兵种的比例经过多次的变动之后,将来还要象目前一样继续变化,而且骑兵的绝对数量最后将大大减少。
至于炮兵,自从发明了火炮以后,火炮自然是随着火炮的重量的减轻和构造的日益完善而增多的。然而,从腓特烈大帝时代以来,火炮的数量差不多经常保持着每千人两门或三门的比例。这当然是战局开始时的比例,因为在战局过程中炮兵的损失不会象步兵那样大,所以在战局结束时,火炮的比例会显著增大,可能达到每千人三门、四门乃至五门。至于这个比例是否恰当,火炮的数量能否继续增多而不致在总的方面不利于作战,这些问题只有靠经验才能解决。
现在我们把整个考察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 步兵是主要兵种,其他两个兵种是从属于它的。
(2) 骑兵和炮兵不足时,可以在作战指挥上通过更高的艺术和更积极的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这必须以步兵比对方强大得多作为前提,而且步兵越是精良,就越可能达到这一点。
(3) 炮兵比骑兵更加不可缺少,因为炮兵是主要的火力,而且在战斗中炮兵同步兵的关系更为密切。
(4) 总之,就火力来说,炮兵是最强有力的兵种,而骑兵是最弱的兵种。因此,人们必须经常考虑:在不致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炮兵可以多到什么程度,骑兵可以少到什么程度。
第五章 军队的战斗队形
所谓战斗队形,就是为了把各兵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进行的区分、编组以及它们的配置形式,这种区分、编组和配置形式是军队在整个战局和战争中必须遵循的标准。
因此,战斗队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一个算术要素和一个几何要素( 即区分和配置) 构成的。区分是按军队平时的固定编制进行的,它以步兵营、骑兵连、骑兵团和炮兵连这样的部分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把它们编组成更大的单位,直至整体。同样,配置是根据平时用来教育和训练军队的基本战术( 应该看作是战时也不会有根本改变的军队的一种特性) 进行的,它结合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军队的各种条件,一般地规定出军队进行战斗部署时应该遵循的标准。
过去大部队开赴战场时都是这样,有些时期甚至还把这种形式看作是战斗的最主要的部分。
十七和十八世纪,火器的改进使步兵的数量大大增加,使步兵在作战时列成纵深很浅的长横队。当时,战斗队形虽然因此变得简单了,但编组这种队形却更困难而且需要更多的技巧了。骑兵除了配置在受不到射击并有活动余地的两翼外,还没有其他的配置方法,所以战斗队形经常使军队成为一个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军队,只要在中间被截断,就会象一条被切断的蚯蚓一样,虽然两头还活着,还能活动,但已丧失了原有的机能。因此,军队受整体的束缚,如果要使某些部分单独配置,每次都必须重新进行小规模的编组工作。整个军队行军时,就仿佛处于无规则状态。如果敌人离得很近,就必须用高超的技巧组织行军,以便某一线或某一翼能够始终同另一线或另一翼保持不太远的距离而越过一切险阻。这种行军经常是偷偷地进行的,而且只有在敌人也同样受这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不受到惩罚。
因此,到了十八世纪下半期,人们想出了把骑兵配置在军队后面的办法,这样配置的骑兵象配置在两翼一样,同样能够很好地掩护两翼,而且除了能同敌人的骑兵单独进行战斗外,还可以完成其他任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一来,在整个正面,也就是在阵地的整个宽度上的军队,就完全由相同的部队组成,因此可以把它任意分成几个部分,而且每个部分同其他部分以及同整体都很相似。于是军队不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了,因而伸屈自如,变得灵活了。各部分可以毫无困难地从整体中分割出去并再回到整体中来,而战斗队形始终不变。这样,就产生了由各兵种组成的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感觉到的这种需要变成了现实。
很自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从会战的需要出发的。从前,会战就是整个战争,而且将来会战也永远是战争的主要部分。但是一般说来,战斗队形更多地属于战术而不属于战略。我们所以谈到这种变化情况,只是想说明,通过把大的整体分为小的整体,战术是怎样为战略作准备的。
军队的兵力越大,分布的空间越广阔,它的各个部分的作用越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战略的作用就越大。这样一来,按我们的定义所说的战斗队形就必然同战略发生某种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战术同战略的衔接点上,也就是表现在军队从一般配置转换为战斗的特殊配置的那个时刻。
现在,我们从战略观点来研究区分、各兵种的联合和配置这三个问题。
一、区分。从战略观点出发,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师或一个军应该有多大的兵力,而只是一个军团应该有几个军或几个师。把一个军团分为三部分是笨拙的,只分为两部分就更笨拙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司令官就几乎完全没有作用了。
按基本战术或高级战术来确定一个大单位和小单位应该有多大兵力,这当然有很大自由活动的余地,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道已经发生过多少争论了。与此相反,一个独立的整体需要分为一定数量的部分,这却是既明确又肯定的要求。由于有这个要求,战略就有了真正的理由,要确定大单位的数目并进而确定它们的兵力。至于小单位( 如连、营等等) 的数目及其兵力的确定,则是战术范围的事情。
即使一个最小的独立的整体,如果不分为三个部分,使一个部分可以在前面,一个部分可以在后面,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如果分为四个部分,那就更为恰当了,只要我们考虑到充当主力的那个中间部分应该比其他两个部分强大一些,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经常需要把整体的一个部分作为前卫,三个部分作为主力,即作为右翼、中央和左翼,两个部分作为预备队,一个部分作为右侧部队,一个部分作为左侧部队,那么就可以把整体分成八个部分。
而且我们认为一个军团分为这样的八个部分最为恰当。我们没有书呆子式地十分重视这些数字和形式,但我们认为这些数字和形式表现了最普遍的和经常反复出现的战略配置,因此是一种恰当的区分。
指挥一个军团( 以及指挥任何一个整体) ,只向三四个人下达命令,当然好象要方便得多。但是,为了获得这种方便,一个统帅却要在两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第一、传达命令的层次越多,命令的速度、效力和准确性受到的损失就越大,如在统帅和师长中间设有军长,就会产生这种情况;第二、统帅的直属部下的活动范围越大,统帅自己的实际权限和作用就越小。一个指挥十万人的统帅,他自己的权限在十万人分为八个师的情况下要比只分为三个师的情况下大得多。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任何一个指挥官都认为对自己指挥的各个部分有某种所有权,因此,要从他那里抽调一部分部队,不管时间长短,他几乎每次都是要反对的。凡是有些战争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为了不致造成秩序混乱,也不能把一个整体分为过多的部分。一个军团的司令部要指挥八个部分就已经不容易了,因此,区分的部分最多不能超过十个。
在师里,由于传达命令的手段少得多,因此,区分的部分要少一些,分为四个,最多五个部分,是比较恰当的。
如果认为一个军团分为十个师,一个师分为五个旅,这两个数目还不够,也就是说旅的人数太多,那么就必须增添军一级编制。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一级新的权限,其他各级组织的权限因而大为减小了。mpanel(1);
究竟一个旅超过多少人才算兵力太大呢? 通常一个旅有二千到五千人,不得超过五千人,其原因看来有两个:第一、人们认为旅是一个指挥官能够直接地、即用口令指挥的部队;第二、一个步兵部队兵力较大,就不得不配有炮兵,而这种有各兵种初步联合的部队,就自然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了。
我们不打算陷在这些战术上的细节问题里,也不打算争论三个兵种应该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比例联合,是在八千人到一万二千人的师里,还是在二万人到三万人的军里。
不过,即使坚决反对这样联合的人,恐怕也不会反对我们的论断:只有这样的联合,才能使一个部队具有独立性;而且对那些在战争中常常不得不独立行动的部队来说,至少是希望有这种联合的。
一个二十万人的军团分为十个师,每个师又分为五个旅,则每个旅为四千人。在这样的区分中,我们看不出任何不协调的现象。当然,也可以把这个军团分为五个军,每个军又分为四个师,每个师再分为四个旅,每个旅为二千五百人。但是,抽象地看来,我们认为还是第一种区分法较好,因为采取第二种区分法,除了增加军一级机构以外,一个军团分为五个军,单位太少,不够灵活。一个军分为四个师,也是一样,而且一个旅只有二千五百人,兵力也太小。采取这种区分法,整个军团中将有八十个旅,而采取第一种区分法只有五十个旅,比较简单。人们放弃第一种区分法的所有这些优点,只是为了使司令官直接指挥的将领减少一半。
显然,兵力较小的军团分为军就更不恰当了。
以上是对区分的抽象的看法。在具体情况下还可能根据其他理由作出不同的决定。首先必须承认,八个师或十个师如果集中在平原上,还是可以指挥的,但是,如果分散在广阔的山地阵地上,也许就无法指挥了。如果一条大河把一个军团分成两部分,那么一个司令官就不能指挥另一部分。总之,能起极大作用的地形特点和具体情况有上百种之多,抽象的规则必须服从它们。
然而,经验教导我们,这些抽象的规则仍然是经常有用的,由于情况特殊而不能应用的场合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现在我们把研究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并且把重点列举出来。
我们所说的整体的各个部分只是指直接区分出来的第一级单位,因此我们说:(1) 一个整体区分的部分太少,整体就不灵活;(2) 整体的各个部分过大,整体的司令官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3) 增加任何传达命令的新层次,都会从两方面削弱命令的效力,一方面是多经过一个层次,命令的准确性会受到损失,另一方面是传达命令的时间拖长,会使命令的效力受到削弱。
这一切都要求尽量增多平行的单位,尽量减少上下的(一个军团如果分为若干个师,第一级单位指师,如果分为若干个军,第一级单位指军。——译者)层次。这里有一个限度:一个军团司令官能够顺利指挥的单位不超过八至十个,次一级的指挥官能够顺利指挥的单位不超过四至六个。
二、各兵种的联合。在战略上,战斗队形中各兵种的联合,只对那些一般说来经常需要单独配置、因而可能被迫独立作战的部分才是重要的。这种单独配置的部分是第一级的单位,而且主要只是这一级单位,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正如我们在另一个地方将要谈到的那样,单独配置大多是由整体的概念和需要引起的。
因此,严格地说,战略只要求在军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军这一级,则在师的范围内,进行各兵种的固定的联合,而在下一级单位中,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的联合。
但是,如果一个军人数很多( 三四万人) ,那么不分割配置的情况显然就极为少见。因此,在兵力这样大的军里,各师就需要有各兵种的联合。否则,从另外的地方( 也许距离相当远的地方) 匆忙调一部分骑兵来配属给步兵,必然会延误时间,更不用说会造成混乱了。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延误是无所谓的,那么我们只能说他是毫无战争经验的人。
至于有关三个兵种联合的更具体的问题,即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联合,联合应该密切到什么程度,应该按什么样的比例联合,以及每个兵种应该保留多少预备队等等,都是纯战术问题。
三、配置。军队的各部分在战斗队形中应该按什么样的空间关系进行配置,这也完全是战术问题,只同会战有关。当然,也有战略上的配置,但战略上的配置几乎只是当时的任务和要求决定的,而其中合乎条理的部分,是不包括在战斗队形这个概念内的,因此我们将在另一个地方——《军队的配置》一章中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军队的战斗队形就是对一支准备作战的军队的区分和配置。各部分的配置,应该使派出去的每个部分在运用时既能满足当时的战术要求又能满足当时的战略要求。如果当时已经没有需要,那么派出的各部分就应该归回原位。这样,战斗队形就成为有效的方法主义的最初环节和主要基础,而这种方法在战争中就象钟摆的摆动一样,调节着全部机件,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第二篇第四章中讲过了。
第六章 军队的一般配置
从军队开始集中到战斗成熟( 即战略上已经把军队派到战斗地点,战术上已经给各个部分规定了位置和任务) ,这段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长的。从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到另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是这样。
从前,这一段时间好象是根本不属于战争范围以内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卢森堡是如何野营和如何行军的就够了。我们所以提到这位统帅,因为他是以野营和行军闻名的统帅,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代表人物。而且我们从《弗郎德勒战争史》中,对这位统帅比对当时其他统帅也了解得更多些。
当时,野营的背面通常紧靠着河流、沼泽或者深谷,这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种荒谬的做法。在当时,野营的正面很少是根据敌人所在的方向决定的,以致背向敌方,正面向着本国的情况经常出现。当时采取这种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人们在选择野营的位置时,主要是( 甚至仅仅是) 考虑是否舒适。他们把野营看作是军事行动以外的状态,就象剧院的后台,人们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野营的背面紧靠天然障碍,被看作是唯一可取的安全措施。当然,这是就当时的作战方法说的,如果在野营中可能被迫进行战斗,那么这种措施就完全不适用了。但在当时不必担心这一点,那时的战斗差不多都是经双方同意后才开始的,就象决斗要在双方到达一个约定好的合适的地点以后才进行一样。在当时,一方面由于骑兵很多( 处在全盛时代末期的骑兵仍然被认为是主要兵种,特别是在法国) ,另一方面由于军队的战斗队形很不灵活,军队不是在任何地形上都能够作战,因此军队配置在复杂的地形上,就好象在中立地区,可以得到保护。但是,设营的军队自己也很少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上进行战斗,所以它宁愿出去迎击前来进行会战的敌人。我们清楚地知道,正是卢森堡所指挥的弗勒律斯、斯滕克尔克和内尔文登等会战,是以另一种精神进行的。但是,这种精神在当时还只是刚刚使这位伟大的统帅摆脱旧的作战方法,它还没有影响到野营的方法。军事艺术中的变革,总是先从某一些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开始的,通过这些行动,再逐渐扩展到其他行动上去。从前,人们很少把野营状态看作是真正的作战状态。当时,当有人离开营地去侦察敌人时,人们往往说“他作战去了”,这句话就说明了这种看法。
那时,人们对行军的看法同对野营的看法也没有多大不同。行军时,炮兵为了沿比较安全和良好的道路行进,完全同整个军队分开,两翼的骑兵为了轮流享受担任右翼的荣誉,经常互换位置。
现在,主要是从西里西亚战争以来,军队在战斗外的状态已经同战斗有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产生了最密切的相互作用,以致不考虑其中一种状态,就不能全面地考虑另一种状态了。如果说在过去战斗是战局中的真正的武器,战斗外的状态只是武器的握柄,前者是钢刀,后者是镶在钢刀上的木柄,整体是由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构成的,那么现在应该把战斗看作是刀刃,而战斗外的状态是刀背,这个整体是一块锻接在一起的金属,已经辨认不出从哪儿起是钢,到哪儿止是铁了。
今天,战争中的这种战斗外的状态,一方面是军队平时的组织和勤务规则决定的,一方面是战时的战术部署和战略部署决定的。军队可能有的三种战斗外的状态是:舍营、行军和野营。这三者都是既属于战术,又属于战略,而且战术和战略在这里往往很接近,看起来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或者实际上就是如此,以致有许多部署,既可以看作是战术部署,又可以看作是战略部署。
现在,在我们还没有把这三种战斗外的状态同特殊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前,我们想在总的方面谈谈这三种状态。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研究究军队的一般配置,因为它对野营、舍营和行军来说,是更高一级和更有概括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般地考察军队的配置( 即不考虑特殊目的) ,那么我们就只能把军队作为一个整体,即作为一个进行共同战斗的整体来考虑,因为这种最简单的形式的任何改变,都要有一个特殊目的为前提。这样,不管军队是大是小,都只是一支军队的概念。
此外,在还没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时候,唯一的目的就是维持军队和保证军队的安全。使军队能够存在并不致遭到特别的不利,使军队能够集中起来进行战斗并不致遭到特别的不利,这是两个必要的条件。如果把这两个条件同关于军队的存在和安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起来,那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1) 便于取得给养;(2) 便于军队舍营;(3) 背后安全;(4) 前面有开阔地;(5) 可以配置在复杂的地形上;(6) 有战略依托点;(7) 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
对上述各点我们分别说明如下:前两点要求我们寻找耕作区、大城镇和大道。这两点在一般配置时比军队已有特殊目的时更为重要。
至于如何理解背后安全的问题,我们将在《交通线》那章中论述。在这里最迫切和最重要的问题是配置军队时应该使附近的主要退却路同配置地区垂直。
关于第四点,一个军团作一般配置时当然不能象作会战的战术配置时那样观察到正面前的整个地区。但是,前卫、先遣部队和侦探队等都是战略上的眼睛,它们在开阔地上进行侦察当然要比在复杂地形上容易。第五点则恰好同第四点相反。 战略依托点有两点同战术依托点不同:一方面它不需要直接同军队联在一起,另一方面它的范围必须极为广阔。
原因就在于,就战略的性质来说,战略活动的范围比战术活动的范围较宽广,活动时间也较长。如果一个军团配置在距离海岸或大河河岸一普里的地方,那么这个军团在战略上就是以这个海岸或大河为依托的,因为敌人不可能利用这个空间进行战略迂回。敌人不会深入这个空间几天或几周,几普里或几日行程。相反,一个周圆几普里的湖泊在战略上几乎不能看作是障碍,在战略活动中,问题很少在于向左或向右多走几普里。要塞只有本身较大,它通过出击所起的作用范围较大时,才能成为战略依托点。
军队分割配置有时是根据特殊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的,有时是根据一般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的。在这里我们只研究后一种情况。
首先,需要把前卫同其他侦察部队配置在前方。
其次,一支大的军队通常要把预备队配置在后方几普里远的地方,也就是要分割配置。mpanel(1);
最后,为了掩护军队的翼侧,通常需要配置专门的部队。所谓掩护翼侧不能理解为抽调军队的某一部分去防御翼侧的空间,使敌人不能接近这个所谓的弱点。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谁去防御翼侧的翼侧呢? 这种看法很普遍,但却是完全错误的。翼侧本身并不是军队的薄弱部分,因为敌人也有翼侧,敌人要威胁我军的翼侧,就不可能不使自己的翼侧受到同样的威胁。只有当双方的处境不同,敌人处境比我们优越,他的交通线比我方有利时( 参阅《交通线》一章) ,我军的翼侧才会变成比较薄弱的部分。然而,我们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