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论-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炮兵多,那么最有效的火力就是用榴霰弹进行的射击(四百步至六百步),如果这个地点的炮兵少,那么最有效的火力就是用燧发枪进行的射击(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
8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法则:应以最有效的火力控制足以加强我军正面的所有妨碍通行的障碍。但是,有一点必须特别指出,即决不可把整个抵抗仅限于这种火力上,而是必须经常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成纵队配置,准备随时进行刺刀冲锋。如果兵力很弱,那么只要把火力线(狙击兵和炮兵)移近,使它们能以火力控制障碍,其余部队尽可能隐蔽地成纵队配置在后面六百步到八百步的地方。
9 .另一种利用正面前妨碍通行的障碍的方式是,把部队配置在这些障碍后面稍远的地方,使这些障碍正好在炮兵的有效火力控制之下(一千步至两千步),当敌人的各个纵队通过时,就从各个方面袭击它们。
(斐迪南公爵在明登就曾用过类似的方法。)
这样,地形障碍就有助于实现积极防御,而积极防御(关于这种防御我们早巳谈过了)有了地形障碍就可以在正面进行。 10.在以上的论述中,主要是把地形障碍看作是构成较大阵地的绵亘的战线。现在,还有必要对孤立的地点作一些说明。
各个孤立地点一般只能利用堡垒,或有利的地形障碍进行防御。这里暂且不谈堡垒,至于能够孤立扼守的地形障碍只能是:(1 )孤立的陡峭的高地。
在这里,堡垒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敌人在这里常常能够在相当宽的正面上攻击防御者,而防御者最后常常会遭到背后攻击,因为他常常是不可能强大到在各个方向都构成正面的。
(2 )隘路。
所谓隘路是指敌人只能从一个地点通过的狭窄的道路,如桥梁、堤道、陡峭的峡谷等都是。
关于所有这些隘路,必须指出,有些隘路是进攻者绝对不能迂回的,如大河的桥梁,防御者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封锁渡河点,可以大胆地把全部兵力配置在这里;有些隘路不能保障不受敌人的迂回,如小河的桥梁和大部分的山中隘路,在这里防御者有必要控制相当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兵力,准备进行包围攻击。
(3 )集镇、村庄、小城市等等。
如果部队非常勇敢,作战的热情旺盛,那么,利用房屋进行防御就可以以寡敌众(这在其他场合是不可能的)。如果融单个的士兵信心不大,那么,最好还是只用狙击手占领房屋、庭院等等,用火炮封锁入口,使绝大部分部队(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成密集纵队隐蔽配置在这些村镇和城市里面或者它们的后面,用以攻击突入的敌人。
11.在大规模作战中,这些孤立的地点有时可以充当前哨,这时多半是不打算进行绝对防御,而只是单纯地迟滞敌人,有时就是那些在军团的作战计划中起重要作用的地点。为了赢得实施既定的积极防御措施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有必要坚守一个遥远的地点。既然这个地点很远,那么它自然也就是孤立的了。
12.关于孤立的地点还有必要说明两点。第一、在这些地点后面必须有部队准备收容被击退的部队;第二、如果有人把这样一种防御纳入自己的作战计划,那么,即使地形障碍很有利,他也决不应该对此抱过大的希望;相反,奉命进行这种防御的人必须定下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要达到目的的决心。这里需要有一种坚决果断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只能来源于功名心和事业心。因此,必须派遣具有这种高贵的精神力量的人去防守这些孤立的地点。
13.至于利用地形作为掩护我军配置和向敌接近的手段,就无需进一步说明了。
不要把兵力配置在要防御的山顶上(过去常有这种情况),而是配置在山后;不要配置在森林前面,而是配置在森林中或后面(只有当我们对森林或灌木林能够进行观察时,才可以配置在森林后面)。要使部队保持纵队队形,以便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隐蔽配置;要利用村庄、小丛林、各种高地来隐蔽部队;在前进时,要选择极复杂的地形;等等。
在耕作区,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很容易被人观察到的,因而防御者只要巧妙地利用障碍,就一定可以隐蔽他的大部分部队。而进攻者要隐蔽他的行军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只能沿着道路前进。
要利用地形隐蔽部队,就必须使这一措施同预定的目的和作战计划协调一致,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要完全打乱战斗队形,但小改变是允许的。
14.如果我们把以上关于地形的论述总括起来,那么,对于防御者来说,也就是对于选择阵地来说,可以得出以下最重要的几点:(1 )一个翼侧或两个翼侧有依托;(2 )正面和翼侧有开阔的视野;(3 )正面有妨碍通行的障碍;(4 )部队能隐蔽配置;(5 )在背后有复杂的地形,因为在失利的情况下,这可以增加敌人追击的困难;但不要在背后太近的地方有隘路(如在弗里德兰207 ),因为这会妨碍自己的行动和引起混乱。
15,如果有人认为,在战争中所占领的每个阵地都具有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那就是书呆子的见解。在战争中所占领的阵地并不是每一个都同样重要的。阵地遭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越大,阵地就越重要。只有在最重要的阵地上,人们才力求获得所有这些有利条件,而其他阵地上的有利条件则可以多些,也可以少一些。 ’16.进攻者对于地形的考虑,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方面不要在过分困难的地形上选择攻击点;另一方面,要尽量在最不容易被敌人观察到的地区前进。
17.我想用一个原则来结束关于利用地形的论述,这个原则对于防御是极为重要的,应该看作是整个防御理论的基础,这个原则就是:决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有利的地形上,因此决不要受有利地形的诱惑而陷入消极防御。
因为,如果地形确实对我们非常有利,以致进攻者不可能驱逐我们,那么敌人就会对它进行迂回(这永远是可能的),这样一来,最有利的地形也就成为废物了;我们就会被迫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会战,就好象我们根本没有打算利用最有利的地形一样。即使地形不是那么有利,即使进攻者还可能在这种地形上进行攻击,这个地形的益处也决不能抵消消极防御的害处。因此,一切地形障碍只应用来进行扼守地区的防御,以便用少量兵力进行相对说来是强有力的抵抗,为获得真正的胜利而在其他地点实施的进攻赢得时间。
(三)战略。
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局和战争的目的而把组成战争的各个战斗结合起来。
如果人们懂得如何战斗,如何取胜,那么需要说明的问题也就不多了。把胜利的成果结合起来是容易的,因为这只要有熟练的判断力就可以做到,不象指挥战斗那样需要专门的知识。
因此,可以把战略上为数不多的、主要是以国家和军队的状况为基础的原则简单扼要地归纳为几点。
I 一般原则。
1 .作战有三个主要目的: (1 )战胜并消灭敌人的军队;(2 )夺取敌人无生命的作战力量和其他补充来源地;(3 )争取舆论。
2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就要把主要进攻永远指向敌军的主力,或者指向敌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先打败敌人的这部分军队,才能有效地追求其他两个目的。
3 .为了夺取敌人无生命的力量,应该把自己的进攻指向这些力量最集中的地方,如首府、仓库、大要塞等。在通往这些地方的道路上,人们将遇到敌军的主力或敌军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4 .通过大的胜利和占领首都赢得舆论。
5 .为了达到上述各项目的,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尽最大的努力动员我们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任何松懈都会使我们达不到目标。即使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完全有把握取得胜利,那也是极不聪明的。这种努力是决不会产生不利的结果的。即使国家的负担因此而加重了,也不会产生不利,因为这种负担会因此而消除得更快。
这样一些措施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具有无限的价值,它能使每个人都有胜利的信心;这是使民心迅速振奋起来的最好手段。
6 .第二个原则是:在将要进行主要进攻的地点上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为了在这个主要地点上更有把握地取得胜利,宁可在其他地点上忍受不利。主要地点的胜利将消除其他的一切不利。
7 .第三个原则是:不丧失时间。如果我们从推迟行动中不能得到特别重大的利益,那么尽可能快地行动就很重要。我们行动迅速,就能使敌人的许多措施在其准备过程中就遭到破坏,就能首先得到舆论的支持。
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法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古斯达夫·阿道夫、恺撒、汉尼拔、亚历山大都是由于行动迅速而得到了极大的声誉的。
8 .最后,第四个原则是:以最大的毅力来利用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只有对被击败的敌人进行追击才能获得胜利的果实。
9 .第一个原则是其他三个原则的基础。如果人们贯彻了第一个原则,那么人们就可以最大胆地去实现其他三个原则,而不会孤注一掷。第一个原则为在后方不断形成新的力量创造了条件,利用新的力量可以使任何不利的情况重新好转。
那种可以称之为聪明的谨慎就表现在这里,它不表现在小心翼翼的前进上。
10.在现代,小的国家是不能进行征服战争的。但是,就进行防御战而言,小国家也具备无穷无尽的手段。因此我坚信,谁能为了经常有新的兵力而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谁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进行准备,谁能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主要地点,谁能在这样做了以后坚决果敢地追求巨大的目的,他就做到了战略指导在大的方面所能够做的一切。如果他在战斗中并不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那么,敌人的努力和毅力比他的努力和毅力越差,他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11.在贯彻这些原则时,作战的形式归根到底是无关紧要的。不过,我还是想用很少几句话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说明一下。
在战术上,人们总是力求包围敌人,即包围我们主要进攻的那一部分敌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兵力的向心攻击比平行攻击有利,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断敌人的退路。
如果我们把上面关于敌人和阵地的一切论述应用到敌人的战场(因而也应用到敌人的给养)上来,那么,对敌人进行包围的各个纵队或军团,在大多数情况下彼此要相距很远,以致不能参加同一个战斗。而敌人却可以处于这些纵队或军团的中央,并有可能逐个地对付它们,以便用同一支军队各个击破它们。腓特烈二世进行的战局,特别是1757年和1758年的战局,就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
由于战斗是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所以,采取向心攻击的一方如果不具有极大的兵力优势,就会由于各个纵队分别进行会战而失去包围给他带来的一切利益,因为破坏给养的效果产生得很慢,而会战的胜利的效果却产生得很快。
因此,在战略上,特别是在双方兵力相等,甚至比敌人兵力较弱时,被敌人包围的一方比包围敌人的一方的处境更为有利。
约米尼上校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正确的;标洛先生用许多虚构的真理论证了相反的观点,其原因仅仅在于,他认为破坏敌人给养能够很快就产生效果,而且还十分轻率地否定了会战必然会产生的效果。
战略迂回和战略包围用于切断敌人的退路,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个目的在必要时通过战术迂回也能够达到。因此,只有自己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在主要地点有足够的兵力,并不因派出迂回部队而受影响时,进行战略迂回才是适宜的。
法国皇帝尽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往往(几乎可以说始终)占有优势,但是他从未进行过战略迂回。
腓特烈二世只是在1757年进攻波希米亚时进行过唯一的一次战略迂回。不错,他用这一方法曾迫使奥军退到布拉格才发动第一次会战。然而,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占领直到布拉格的波希米亚地区,对他又有什么益处呢Y后来科林会战迫使他又放弃了这些地方。这就证明,会战决定一切。在施韦林到来之前,他在布拉格显然有遭到奥军全部兵力袭击的危险。假如他率领全部兵力通过萨克森前进,那就不致遇到这种危险了。这样,第一次会战也许就会在艾格尔河畔的布丁发生,而这次会战也会同布拉格会战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普鲁士军队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是分散冬营的,无疑是进行这次向心进军的原因,不过应该着重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这个原因比配置形式本身的利益会起更大的作用,因为作战的方便能加快行动速度,军队这个庞大的机器的阻力本来已经很大,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再去增加其阻力。
12.执行了上面阐明的在主要地点上尽量集中兵力这一原则,人们自然就会放弃战略包围的想法,并采取适当的配置形式。因此我可以说,战略包围这种形式的价值是很小的。但是,如果敌人在一个贫困的地区十分费力地设置了许多仓库(他的作战完全取决于这些仓库),那么在敌方翼侧进行的战略活动可以取得巨大的与会战相似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不必用主力去进攻敌人的主力,而是直捣敌人的基地。不过,这需要有两个条件:(1 )敌人离基地很远,他会被迫进行远距离的退却。
(2 )在敌人主力前进的方向上,我方可以利用天然的和人工的障碍,以少量兵力就能使敌人的前进非常困难,因而敌人不能在这里占领我们的土地来补偿他基地的损失。
13.部队的给养是作战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对作战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给养条件使部队的集中受到一定限制,在选择作战线时使战区的确定受到一定的影响。
14.只要作战地区的条件允许,部队的给养就可以用征收的办法就地解决。
在现代战争中,军队作战的地区比过去大得多。
把军队组成若干独立的部队就可以就地征收给养,就可以避免按照老办法把军队(七万人到十万人)集中在一个地点的不利,因为一支按照现代编制组织起来的独立的部队,遇到有两三倍兵力优势的敌人也可以抵抗一段时间,以后其他部队就会赶来,即使这支部队真正被击败,它所进行的战斗也不是徒劳无益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另一个地方已经作了说明。
因此,现在各个师和军都是互相分开,并列地或前后地进入战场。如果它们是属于一个军团,那么它们相互的距离只要保证能够参加同一次会战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目前部队的给养没有仓库也可以得到保障了。部队本身的组织以及它的司令部和供给机关使给养问题更容易解决了。
15.定下决心时,如果没有比给养更为重要的原因(例如敌人主力的位置)作为根据,就应该选择最富庶的地区作战,因为给养的便利有助于迅速地行动。比给养更重要的原因只能是我们所寻找的敌人主力所在的位置,我们所要攻占的首都和要塞的位置。其他一切原因,如兵力配置的有利形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谈过)通常是无关紧要的。
16.虽然采用了这种新的给养方式,但是,人们还不能废除所有的仓库。即使当地有足够的物资,一个英明的统帅为了防备意外,为了在个别地点能够集中更多的兵力,也不能不在自己后方设置一些仓库。这是一种无损于目的的小心谨慎。
Ⅱ 防御。
1 .所谓防御战,在政治上就是为维护本国的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在战略上就是仅在为了抗击敌人而作好准备的’战区内同敌人作战的战局。不管在这个战区内进行的会战是进攻的还是防御的,都不改变防御战的涵义。
2 .战略防御主要是在敌人占优势的条件下采取的。当然,作为战区主要设施的要塞和营垒也能够提供很大的有利条件。此外,熟悉地形和占有完善的地图也应该看作是有利条件。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一支兵力较小的军队,或者一支依靠一个较小的国家或较少的资源维持的军队比在没有这些有利条件时更有能力抵抗敌人。
此外,还有下面两个原因能够促使人们选择防御战。
(1 )我们战区周围的地区在给养方面能给作战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在这种场合,我们可以避免这种不利,而敌人却不得不忍受这种不利。例如现在(1812年)俄军的情况就是这样。
(2 )敌人在作战能力上占优势。
在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预有准备的、各种条件都对我们有利的战区内,作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在这里不致犯很多错误。当自己的部队和将领由于作战能力差而不得不选择防御战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愿意把战术防御同战略防御结合起来,也就是在预有准备的阵地上进行会战,这同样是因为可以少犯错误。
3 .在防御战中也同在进攻战中一样,必须追求一个大的目的。这个目的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消灭敌人军队。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可以是一次会战,也可以是使敌人的给养发生极大的困难,因而使敌人产生沮丧情绪,最后不得不退却,在退却中又遭到重大损失。威灵顿指挥的1810年和1811年战局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此,防御战并不是没有行动地等待事件的发生;只有从等待中能够得到明显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利益时,才可以进行等待,在大规模战斗爆发前出现的那种有如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对防御者来说是极为危险的,因为进攻者正在集结新的兵力准备进行大规模战斗。
假如奥国人在阿斯波恩会战以后象法国皇帝那样把兵力增加到三倍(这当然是他们能够做到的),那么瓦格拉木会战以前的一段平静时期对他们是有益处的,但是只有在上述条件下才是如此。由于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他们就丧失了这段时间。当时,只有利用拿破仑的不利态势去收获阿斯波恩会战的果实,才是比较聪明的作法。
4 .要塞的任务是诱使敌军以其大部分兵力进行围攻。
因此,必须利用这个时机打击敌军的其余部分。由此可见,会战应该在要塞后面,而不是在要塞前面进行。但是,不能象但泽被围攻时本尼格森那样无所作为地坐视要塞被敌人夺去。
5 .大的江河,也就是架桥非常困难的江河,如维也纳以下的多瑙河和莱茵河的下游,都可以构成天然的防线。但是,不可为了绝对阻止敌人渡河而沿江河平分兵力(这是危险的),而是应该监视江河,乘敌人渡过江河以后还没有把全部兵力集结起来的机会,在他们还被限制在靠河的一个狭窄地带上的时候,从各方面攻击他们。阿斯波恩会战就提供了这样的范例。在瓦格拉木会战中,奥军毫无必要地让法军占领了很多地方,以致法军渡河本来会遭到的不利就消失了。
6 .山地是可以用来构成良好的防线的第二种地形障碍。一种方法是把防线设置在山地的后面,只用轻装部队占领山地,把山地比作敌人必须渡过的河流,当敌人以独立的纵队从几个隘口出来时,就用全部兵力攻击敌军的某一个纵队。另一种方法是把兵力配置在山地里面。在后一种情况下,只用小部队防守各个隘口,而把军队的很大一部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留作预备队,以便用优势的兵力攻击突入我方阵地的敌军纵队中的一个纵队。因此,不要为了绝对阻止敌人纵队的突入而把这支强大的预备队分散,而是从一开始就决定用它来攻击那些我们认为最强的纵队。
如果用这种办法击败了敌军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已经突入的其他纵队就会自行撤退。
大多数山地的形状是:在群山中或多或少有一些高的平地(台地),这个平地四周的斜坡被许多形成通路的陡峭的山谷所割裂。因此,防御者在山中可以找到迅速向左右运动的地方,而进攻者的各个纵队却被陡峭的、不可通行的山脊相互隔开。只有在这样的山地,才能进行很好的防御。
如果山地内地形复杂,不便于通行,以致防御者的部队不得不分散,互相没有任何联系,那么,用主力防守这种山地就是危险的措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有利条件都为进攻者所有,他可以用巨大优势的兵力攻击各个地点。任何隘口,任何地点都不会坚固到进攻者用优势兵力在一天内不能攻陷的程度。
7 .关于山地战必须总的指出,在山地战中,一切都取决于部下和各级指挥官的机智,更多地取决于士兵的武德。
大的机动能力在这里是不需要的,但是武德和对事业的忠诚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独立行动。因此,民众武装特别适合进行山地战,因为它虽然没有武德,但充分具备对事业的忠诚。
8 .最后,关于战略防御还必须指出,由于防御本身比进攻强,所以战略防御只适用于夺取最初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