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争论-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参阅第378 条。——译者。
356 .但是,包围形式也有一种特殊的不利,这就是包围时兵力分散在较大的空间中,因此它的作用从两方面受到了削弱。
357 .包围者用于通过一定空间的时间不能再用于战斗了。这时,包围者所进行的一切不是恰好垂直于敌人战线的运动,比被包围者所通过的空间大,因为被包围者或多或少地是在他的小圆的半径上运动,而包围者是在大圆的圆周上运动,这就有很大的差别。
358 .由此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包围者①能够比较容易地把自己的兵力用到不同的地点。
359 .整体的统一性也会由于传递情报和命令需要经过的空间较大而受到削弱。
360 .包围的这两种不利是随着正面的延伸而增加的。
兵力只有两三个营时,这种不利还不很明显,在大军团里,这种不利就很大了。
361 .由于小圆半径同大圆圆周之间的差别②是不变的,所以正面越大,二者的绝对差别也就越大。在这里,这种绝对差别是主要问题。
362 .此外,在很小的部队里,很少会有、甚至根本不会有侧面运动,部队越大,侧面运动就越多。
363 .最后,在可以观察到的空间内,传递命令方面的一切差别就不存在了。
364 .既然正面小,包围的利益就大,不利就小,既然随着正面的扩大利益就减少,不利就增加,那么,可以断定必然有一个利弊相等的平衡点。
①  原著有些版本为被包围者。——译者②  指被包围线同包围线两个正面的差别,参阅第351 条和第378 条。
365 .超过这一点,延伸正面就不能再使逐次使用兵力得到任何利益,而是产生不利。
366 .因此,要想使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同采取较大正面的利益(第341 条)保持平衡,就不能超过这个点。
367 .为了找出这个平衡点,我们必须更加明确地考察包围形式的利益。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的办法如下。
368 .从被包围者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被包围的前两种不利的影响,保持一定的正面宽度是必要的。
369 .至于火力集中(双倍)的效果,被包围者适当地延伸正面就可以使它完全不起作用,例如,在遇到敌人包围时,使正面向后延伸部分的距离大于敌人的射程,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370 .但是,在每个阵地的后面也需要为预备队、指挥机关等配置在后面的部分留有敌人射击不到的空间。假如它们受到三面的射击,那么,它们就不能完成它们的任务了。
371 .在大部队中,这些预备队和指挥机关本身也很庞大,因而需要较大的空间。整体越大,正面之后射击不到的空间也就必须越大,因此正面必须随着部队兵力的增加而增大。
372 .一支大部队的后面所以需要较大的空间,不仅是因为预备队等需要较大的地方,而且是因为增加(提高)部队的安全也要较大的空间,原因是:第一、流弹对大部队和大辎重队起的损害作用比对两三个营大得多;第二、大部队的战斗持续时间长得多,那些配置在后面并未真正参加战斗的部队所受的损失因而也大得多。
373 .因此,如果要为正面宽度规定出一个固定的数值,那么这个数值必须随着军队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374 .包围形式的另一个利益(同时使用兵力的好处)
也使我们不能为正面宽度规定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只能得出一个主要的结论:这个利益是随正面的延伸而减小的。
375 .但是,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必须指出,较多的兵力同时发挥作用主要是同燧发枪射击有关;对火炮来说,只要它能单独发挥作用,那么即使在被包围者的较小的圆周上要配置敌人用在大圆周上那样多的火炮,也决不会没有空间的,因为敌人的火炮决不可能多到能构成一条连绵不断的战线。
376 .不要认为敌人的火炮由于不很密集,被击中的就较少,因而敌人就经常得到空间较大的利益,因为敌人是不可能把他的炮兵以单炮为单位平均分配在广大地区的。  377 .在单纯的炮兵战斗或者以炮兵为主要兵种的战斗中,采取较大的包围正面当然是可以得到利益的,而且由于火炮的射程较大,敌对双方的正面的差别也很大,所以这种利益是很大的。例如,在包围单个的多面堡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以其他兵种为主、炮兵只占次要地位的部队来说,这种利益就不存在了,因为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时被包围者也不缺少空间。
    378 .因此,在较大的正面上可以同时使用较多的兵力这一利益,必然主要表现在步兵的火力战中。这时,双方正面的差别等于燧发枪射程的三倍(如果包围已经达到一百八十度),即约六百步。对于宽度为六百步的正面来说,这就是延长了一倍,因而非常明显;但是对于宽度为三千步的正面来说,差别就只有五分之一,这就不能再认为是很起作用的利益了。
379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燧发枪射程的限制所产生的正面宽度的差别消失了,正面宽度就能在同时使用兵力方面造成显著的优势。
380 .根据以上关于包围的前两个利益所作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部队很难获得必要的正面宽度,而且这是千真万确的,正如经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小部队大多不得不变更它们的固定队形,在很宽的正面上展开。一个独立行动的步兵营是很少按照它通常的配置正面宽度(一百五十步到二百步)进行战斗的,而是分成连,连又分成散兵线,用一部分兵力作为预备队,用其余的兵力占领比它原来应占的大两三倍乃至四倍的空间。
381 .但是,部队越大,就越容易得到必要的正面宽度,因为正面宽度虽然随着部队兵力的增加而增加(第373 条),但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的。
382 .因此,大部队不需要变更它的编组,而且可以在后面控制更多的部队。
383 .这样,在较大的部队中人们把控制在后面的部队也编成固定的队形,就象成两线配置的普通战斗队形那样;通常后面还有由骑兵组成的第三线,此外还有占总兵力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预备队。
384 .我们看到,在很大的部队(十万、十五万到二十万人的军团)中,预备队也很大(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就证明,总的兵力越来越超过正面的需要。
385 .我们现在在这里指出这一点,只是为了使人们从经验中更能看清我们的论述是真实的。
386 .关于包围的前两个利益,情况就是这样。至于第三个利益,情况则有所不同。
    387.前两个利益能增强我们的力量,因而有助于我们有把握地取得胜利,第三个利益也能起这种作用,不过只是在敌人正面很窄的情况下才是如此。
388 .第三个利益能给敌人在正面作战的部队造成退路被切断的印象(这种印象对土兵经常有很大影响),因而影响到他们的勇气。
389 .但是,只有当敌人的退路被切断的危险迫于眉睫和十分明显,以致危险的印象压倒了纪律和命令的一切约束,士兵自然而然地感到不安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90 .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士兵仅仅由于背后的枪炮声而间接地感到退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时,他们也可能产生不安的情绪。但是,只要士气不是已经很坏,这种不安情绪是不会妨碍士兵服从指挥官的命令的。
391 .在这种情况下,切断对方退路这一为包围者所占有的利益,不应看作是增加获胜的把握,即取得胜利的可能性的利益,而应看作是一种可以扩大已获得的胜利的规模的利益。
392 .在这一点上包围的第三个利益也受反比例原则的支配,即敌人的正面狭小时,这个利益最大,随着正面的加大这个利益就逐渐减少,这是显而易见的。
393 .但是,这一点并不能阻止较大的部队不象小部队那样需要较大的正面,因为退却决不会在阵地的整个正面上进行,它只是在几条道路上进行,所以,大部队退却时比小部队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较长的时间就要有较宽的正面,从而使包围这个正面的敌人不能很快地到达退却所通过的各个地点。
394 .既然(根据第391 条)包围的第三个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即正面不太狭小时)只对胜利的规模,而不对获胜的把握发生影响,那么,由此可见,这个利益随战斗者的情况和意图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395 .当获胜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时,必须首先设法增大这种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种主要同胜利的规模有关的利益就不必十分重视。
396 .如果这种利益是同获胜的可能性完全背道而驰的(第365 条),那么这种利益就成为实际的不利。
397 .在这种场合,就要设法使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同延伸正面的利益之间较早地得到平衡。
398 .由此可见,同时使用兵力和逐次使用兵力这两极之间,正面延伸和纵深配置这两极之间的平衡点的位置,不仅因部队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而且也因双方的情况和意图不同而有所不同。
399 .兵力较弱并且小心谨慎的统帅必然愿意逐次使用兵力,兵力较强并且大胆的统帅必然愿意同时使用兵力。
400 .不管是出于统帅的性格,还是出于必要性,进攻者兵力较强,或者比较大胆,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401 .因此,战斗的包围形式,即促使敌我双方同时使用兵力的形式,自然最适合于进攻者。
402 .被包围的形式,即常常逐次使用兵力、因而有被包围危险的形式,是防御的自然形式。
    403 .包围的形式具有迅速决战的倾向,被包围的形式具有赢得时间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同这两种战斗形式的目的是一致的。
    404.但是,就防御的性质来说,还有另一个促使防御者采取纵深配置的理由。
405 .防御的最重要的利益之一就是可以享受地利,因此进行扼守地区的防御就成了这种利益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06 .于是,可能有人认为,为了尽量利用这种利益就要尽可能地延伸正面(实际上,这种片面的见解应该看作是促使统帅占领宽正面阵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07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考察延伸正面始终是:或者为了迫使敌人同样延伸正面,或者为了延伸翼侧,即包围敌人的正面。
408 .只要把双方设想为同样积极的,也就是还没有从进攻和防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利用较大的正面进行包围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409 .但是,扼守地区的防御一旦同正面战斗或多或少联系起来(在防御中情况就是这样),那么就不能再利用延伸的那一部分正面了;扼守地区的防御根本不能、或者很难同延伸翼侧统一起来。
410 .为了正确估计这一困难,必须经常想到实际情况,那就是地面的天然掩蔽物使人很难观察到敌人的措施,因此佯动能够很容易地迷惑扼守地区的部队,使它无所作为。
411 .由此可见,在防御中,如果防御者的正面大于进攻者展开兵力所需要的正面,那就应该看作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412 .进攻者的正面应该大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后再谈。现在我们只想指出,如果进攻者所占的正面太小,那么防御者要想惩罚进攻者,并不需要从一开始就用较大的正面,他只要采取积极的反包围措施就可以了。
413 .因此,可以肯定,防御者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陷入正面太大的不利地位,就要在情况所允许的范围内采用最小的正面,因为,这样他就能够在后方控制更多的兵力;而这些兵力决不会象正面过大时那样没有事做。
414 .只要防御者满足于最小的正面,并寻求最大的纵深,也就是遵循他的战斗形式的自然倾向,进攻者就一定具有相反的倾向:尽可能地延伸正面,也就是尽可能对敌人进行深远的包围。
415 .但是,这只是一种倾向,而不是法则,因为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包围的利益是随着正面的延伸而减少的,因此超过一定限度就不能再同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保持平衡了。进攻者和防御者都受这一法则的支配。
416 .这里需要把两种不同的正面延伸区别开来:一种是由防御者采取的配置正面决定的,另一种是由进攻者延伸翼侧决定的。
417 .如果防御者的正面已经延伸得很长,以致进攻者延伸翼侧的一切利益都已消失或者失效,那么,延伸翼侧就必须停止。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必须通过另外的途径去寻求利益,这一点我们马上就要谈到。
418 .但是,如果防御者的正面已经小到不能再小,因而进攻者有理由通过延伸翼侧和包围来寻求利益,那么这种包围的界限必须重新确定。
419 .这个界限是由过度的包围所带来的不利(第356 至365 条)决定的。
420 .如果不顾敌人正面延伸过大仍然力图包围敌人,那就会产生上述的不利;如果过度的包围是对敌人狭小的正面进行过于深远的包围,那么这些不利还要严重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
421 .如果进攻者遭到这些不利,那么防御者由于正面狭小而获得的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就必然更有意义。
422 .从表面上看来,采用狭小正面和纵深配置的防御者的确不能因此而单独享有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因为,如果进攻者采用同样狭小的正面,并且不包围防御者,那么双方就在同样程度上享有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不过,如果进攻者包围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必须到处对进攻者形成正面,也就是不得不在同样大的正面上进行战斗(在这里可以不考虑两个向心圆在大小方面的微小差别)。不过,这里有四个问题需要考虑。
423 .第一、即使进攻者同样缩小自己的正面,防御者也始终享有把宽正面上的、速决的战斗转变为集中的持久的战斗这个利益,因为战斗的持久就是防御者的利益。
424 .第二、防御者受到敌人的包围时,并不总是被迫在乎行的正面上对抗进行包围的各部分敌军,他可以攻击这些部队的翼侧和背后,而双方所处的几何关系位置恰好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不过,这已经是逐次使用兵力了,因为逐次使用兵力并不一定要求,象使用先使用的兵力那样来使用后使用的兵力,或者用后使用的兵力代替先使用的兵力,这一点我们马上就要详细加以说明。如果在后方没有控制的兵力,要对包围者进行这种包围是不可能的。
425 .第三、如果防御者正面狭小,并在后方控制有大量兵力,那就可能使进攻者进行过度的包围(第420 条),而防御者正好能够利用控制在后方的兵力从中取利。
426 .最后,第四、防御者由于正面狭小并在后方控制有大量兵力,不致因正面某些部分未受到攻击而犯浪费兵力这一相反的错误,这应该看作是防御者的一种利益。
427 .这就是纵深配置即逐次使用兵力所带来的一些利益。这些利益不仅能使防御者在一定的界限内同延伸正面的利益保持平衡,而且对进攻者来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这些利益使进攻者进行的包围不得超过一定的界限,但是,它们不能消除进攻者将正面延伸到这个界限的倾向。
428 .但是,如果防御者的正面延伸得过长,这种倾向就会有所减弱,或者完全消失。
429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防御者由于在后方没有控制兵力而不能惩罚在宽大正面上进行包围的进攻者,但是,进攻者包围的利益毕竟太小了。
430 .因此,如果进攻者根据自己的状况不必十分重视切断敌人的退路,那么他就不会再去追求包围的利益。这样,进行包围的倾向就减弱了。
431 .如果防御者占领的正面很大,以致进攻者可以让这个正面上很大一部分兵力没有事做,那么进攻者进行包围的倾向就完全消失了,因为这对他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利益。
432 .在这些场合,进攻者就可以根本不通过延伸正面和包围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通过完全相反的方法,即通过集中兵力攻击一点的方法来追求利益。显而易见,这就相当于纵深配置。
433 .进攻者可以把自己的正面缩小到何种程度,这取决于:(1 )部队的大小;(2 )敌人正面的大小;(3 J敌人进行反攻的准备。
434 .如果进攻者的部队小,那么让敌人正面上任何一部分兵力没有事做都是不利的,因为在这种场合一切都能观察到,空间很小,敌人的这部分兵力可以立刻到其他地方发挥作用。
435 .由此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说,即使在部队大、正面宽的情况下,被进攻的正面也不可太小,否则,上述的不利至少会在局部出现。
436 .不过,一般说来,如果防御者正面过宽或者消极被动,进攻者因而有理由可以通过集中兵力来追求利益,那么进攻者就可以比防御者更多地缩小自己的正面,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防御者并不准备进行反包围这样的积极行动。
437 .防御者的正面越宽,进攻者使防御者无事可做的部分就可以越多。
438 .同样,防御者扼守地区的防御的意图表现得越强烈,情况也越是如此。
439 .最后,一般说来部队越大,情况也越是如此。
440 .如果所有这些有利条件,即自己的部队大、敌人正面太宽和扼守地区防御的意图强烈结合在一起,进攻者集中兵力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441 .这个问题要在论述空间的规定时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442 .我们已经(第291 条及其以后各条)说明了逐次使用兵力的利益。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一点,那就是促使人们去追求这种利益的原因,不仅在于用新锐部队恢复同一个战斗,而且也在于后使用兵力。
443 .后使用兵力有一个主要的利益,这一点将在下面说明。
444 .通过以上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部队的大小、兵力对比、态势和意图,大胆或谨慎等的不同,同时使用兵力和逐次使用兵力之间的平衡点的位置也就不同。
445 .地形对这个平衡点的位置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这里仅仅提一提这种影响,暂且不谈地形的各种利用。
446 .尽管关系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不可能规定出一些绝对的标准数值,但是,可以作为这些复杂多变的关系的固定点的某种因素必然还是存在的。
447 .这样的因素有两个,也就是两个方向上各有一个。第一个因素是,把一定的纵深看作是同时使用兵力的纵深。因此,为了延伸正面而采取较小的纵深,只能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这一因素决定必要的纵深。第二个因素是预备队的安全,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谈过了。这一因素决定必要的正面宽度。
448 ·上面提到的必要的纵深是一切固定编组的基础,以后我们在详细论述各兵种的队形时①,才能确定这个结论。
①  附录里没有论述这一问题。——译者。
449 .但是,在我们利用这个结论使我们的一般性考察得出一个最后的结论以前,我们还必须阐述一下空间的规定,因为它对这一点同样是有影响的。
              空间的规定
450 .空间的规定回答整体和各部分应在何处进行战斗的问题。
451 .规定整体的战斗地点是一个战略任务,不属于我们这里论述的范围。我们在这里只谈战斗本身的部署,因此必须以敌对双方相互接近为前提。战斗的一般地点不是敌人军队所在的地方(进攻时),就是我们可以等待敌人军队的地方(防御时)。
452 .至于整体的各部分的空间规定,其中就包含着双方军队在战斗中应该采取的几何形式。
453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已经包含在固定编组中的几何形式,以后再来研究它。
454 .整体的几何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直线式,另一种是向心圆式。所有其他一切形式都是以这两个形式中的一种为基础引伸出来的。
455 .凡是双方真正想作战的部队,它们的配置线必然是平行的。因此,当一支军队向另一支军队的配置线垂直开进时,另一支军队就必须完全变换正面,同那支军队平行,或者至少必须有一部分部队这样做。但是,我军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把没有敌人部队与之对峙的那部分部队后延;这样,就形成了向心圆或向心多角形的配置。
456 .显然,直线式可以看作是对双方利弊相等的形式,因为双方的条件完全相同。
457 .但是,不能说直线式只是由直接的平行攻击产生的(初看起来好象是这样),当防御者平行地前去迎击斜形攻击时,也能形成直线式配置。在这种场合,双方的其他条件当然就不总是相同的了,因为新阵地往往不好,阵地的工事往往没有全部筑成等等。我们在这里预先指出这一点,只是为了防止在概念上产生混淆。在这种场合,我们认为,对双方利弊相同的只是配置的形式。
458 .至于向心圆(或向心多角形,在这里对我们说来都是一样的)的配置形式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在上面已经作了详细的说明,那就是包围形式和被包围形式,在这方面我们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459 .假如我军到处都必须同敌军作战,那么,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