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国的敌人-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些同情对美国来说都具有利用价值,犹太人身上有他们需要的智慧和财富。在文艺界,依然具有浓重的利益取向。很多评论家都说美国有种变态的集体自恋情结,认为美国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自我反省。的确,美国是个骄傲得不需要自我反省的国家,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合乎规则,当然是美利坚的规则。直到越南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美国文艺界才慢慢展现出一批类似《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这些敢于自我反省的影视作品。           

第155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2)         
欧洲则不同,它摈弃了美国的一边倒情绪,重新审视了整个国际环境的自始至终。欧洲也表示过对犹太人遭遇的同情,但同时也在关注其他弱势国家的遭遇。对于那些无辜受到战火焚烧的国家,欧洲更愿意给予关注。相比起美国,欧洲显得更为客观和公正。1998年,法国拍摄了《阿富汗的雄狮》,向世人展示阿富汗人民怎样在战火中痛苦挣扎,怎样在硝烟中艰难生存。除此之外,欧洲还拍摄了大量的反映中东战乱的影片,让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文化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为政治服务,文学工作者用更加人性的表达方式揭示政治所带来的阴霾。然而,演艺界打出来的响炮却炸在了政界。〃美国犹太人大会〃所疾呼的最终还是得到美国部分人的支持,美国参议院的所有参议员联名呼吁,要求布什出面遏制法国和欧盟其他国家的反犹太行为。没过几天,国会也提出要求,让白宫表明立场加强对以色列的援助。于是,那种原始的对弱小者的同情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混沌不清,美国对以色列的过分〃溺爱〃放大了犹太人的仇恨。巴勒斯坦在美国口中成了千古罪人,却无人对他们丧失领土的切肤之痛加以描述。     
美国的亲犹势力做了大量的宣传,来谴责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反犹行为,还谴责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行为。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美国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对巴以局势以及欧洲局势做出的演讲。     
以色列在希拉里的描述中是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跟美国一样在忍受着恐怖主义的摧残。在她看来,巴勒斯坦就如同美国人眼中的〃基地〃组织一般惹人憎恨,对以色列的支持就是对反恐战争的支持,对自由和民主的支持。接着,欧洲再次成为被炮轰的对象。希拉里提醒欧洲有责任投入到反恐事业中,更有责任维护民主和自由。     
可对于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来说,以色列将坦克开进了巴勒斯坦并不是在反恐,只不过是为了用武力瓦解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政权,然后堂而皇之地做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主人。欧洲一直认为,以色列所谓的反恐是在破坏他们维护的国际秩序,是在破坏中东和平进程。法国之所以会出现袭击犹太人、烧毁犹太人教堂的过激行为,只不过是当地民众在表达对沙龙政府不顾一切进军巴勒斯坦的不满,是对以色列藐视人权的抗议。在沙龙政府残忍的军事行动的背景下,欧洲民众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反犹太,而是一种宣泄,一种对阻碍和平进程的野心家愤怒的宣泄。     
其实,巴以冲突原委十分清晰,沙龙政府为了长期占有从巴勒斯坦那里夺取的领土,以反恐的名义大兵压境,镇压巴勒斯坦民众,围剿阿拉法特,摧毁巴方权力机构。欧洲其他国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了一下反对。看似脉络清晰的事情,被一些别有用心者一渲染,便变得难分是非了。     
所幸的是,在美国还有一些人愿意挺身而出,为真正的是非辩护。2002年4月,在巴以冲突升级不久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就发表了一篇社论来为巴勒斯坦喊冤,称以色列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永远控制在〃六日〃战争中所占据的巴勒斯坦领土。     
然而,此类的文章在美国不受欢迎,实话总是不易被人接受。在美国亲以势力看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犹太浪潮正在欧洲兴起,欧洲极右势力煽动民情,试图掀起更火热的反以色列、反犹太人思潮,他们单纯地把巴以冲突怪罪在以色列的头上,而且还将对犹太人的攻击说成了一种发泄。不知道美国亲以势力在发表这番言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一味地为以色列辩护。     
很快,英国舆论立即反唇相讥,称美国是在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显而易见。     
美国对以色列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正是人们了解了,所以才气愤。以色列每年能从美国那里获得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犯了错误后可以得到美国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包容。这种情感看起来多么感人肺腑,一个无私奉献,一个知恩图报,完美的伦理关系。可惜的是,这些情感建立的基础并不扎实,利益是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多达800多万,尽管仅占美国总人口的3%多一点,但是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富豪前40名中,有18个是犹太人。全世界最富有的企业家中,近一半是犹太人。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0名文化名人中,一半是犹太人;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一半是犹太人。就连美国媒体的中流砥柱《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是由犹太人创建的,另外还有类似华纳、派拉蒙等大型电影公司也是犹太人创建的。美国做过一些统计,在美国当代文学、戏剧、音乐方面的一流作家,60%都是犹太人。           

第156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3)         
正是这些犹太人为美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才让美国有了今天的成绩。从某个方面来看,美国需要犹太人。在需求之下,美国对以色列的倚重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了,欧洲是无法体会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的,不在其中也就更为公正。但是对于美国来说,欧盟的公正等同于背叛。它无法容忍欧盟对自己说不,这种权威感的丧失是美国最担心的因素。     
以色列对欧盟的行为也十分不解,大家都以为欧盟只会跟在美国身后唯唯诺诺,却没想到会突然强硬起来。根据以色列的单方面统计,欧盟一直在暗中支持巴勒斯坦,前后资金总额高达14亿美元,这仅仅是整个援助中的一部分。2001年,欧盟又向巴勒斯坦提供了900万美元的直接援助。在以色列的概念里,这些援助就等于援助给了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欧盟几次三番出面澄清,这些援助都给了巴勒斯坦政府,而阿拉法特并没有拿这些钱来喂养恐怖分子。尽管如此,以色列还是不断指责欧盟不能像美国一样明智。     
以色列埋怨欧盟不给其面子,以色列又何尝给过欧盟面子? 在沙龙政府攻打阿拉法特总部的时候,欧盟多次发出和平谈判的讯息,但都被以色列给回绝了。欧盟丢尽了颜面,便也没耐心跟以色列纠缠下去,索性召开了欧洲会议,一致通过对以色列的经济制裁决议。如果不是欧盟的强硬,恐怕以色列也不会答应让欧盟外交代表进入废墟会见被困的阿拉法特。当时的阿拉法特已经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支撑了十多天,身体上的苦难可以忍受,精神上的凌虐却无法被平抚。无疑,以色列的这种做法只能激起更大的仇恨和愤怒,对于解决巴以冲突起不到丝毫正面效应。     
欧盟一直努力让布什放弃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苦口婆心地劝说,力图要让布什知道动武没有好处。可以色列却完全相反,它不断唆使美国尽快进行军事行动,一个劲地给布什加油鼓劲。以色列表示,萨达姆就是几十年前的希特勒,如果不赶快扼杀,很可能就会带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以色列扮演了一个忠诚的伙伴角色,站在美国身边义无反顾地表示会冒着被伊拉克导弹袭击的危险,也要对布什力挺到底。     
2002年9月,伊拉克警告以色列不要多管闲事,否则就等着吃弹子吧。没几天,沙龙就告诉布什,如果伊拉克胆敢进犯以色列,以色列必定会发起报复行动,并且不排除动用核武器。这个类似宣战的威胁,让欧盟更加无法放心。谁敢拍着胸脯保证,美国对伊拉克的进攻,只会限制在两国之间。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遭到三十多枚导弹的袭击,当初不是美国阻止的话,一场核战争就在所难免。以色列一直蓄势待发,等着报这一箭之仇。     
以色列的一言一行都像极了美国,欧盟真担心,世界上会崛起另一个美国。如今,以色列已经学会用反恐的口号来攻打巴勒斯坦,也学会用〃先发制人〃来对付反对自己的势力。本来一个美国已经够让欧盟操心了,又来一个以色列,两个国家越发展就越相似,欧盟也就越担心。遗憾的是,这种担心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美国不再对以色列包容的那一天。于是,巴以冲突的关键很大一部分都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倘若美国能在巴以冲突中充当一个和事老的角色,兴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但是美国固执的偏袒让整个中东局势陷入了一片狼藉。克林顿其实给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角色开了个好头,但布什并没延续下去的意思,他这么一搅和,就把巴以和解给搅和黄了。欧盟本来还等着看大团圆结局,没想到事态越来越糟。在美国政坛,支持以色列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些以公正来标榜自己的政客索性放弃了伪装,赤裸裸地表明立场。美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支持以色列打击恐怖主义,而且这个立场十分坚定。     
美国的坚定基本上摧毁了欧美、欧以、巴以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还是那个原因,欧美世界观的背离。           

第157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4)         
美国指责欧盟背离了民主,欧盟却认为自己正是在坚持民主。对美利坚来说,民主就是对它的百依百顺。而对欧盟来说,民主就是对国际关系的不偏不倚。不管是伊斯兰,还是阿拉伯,谁犯了错误都应该接受惩罚。2002年10月,欧盟拒绝土耳其加入欧盟,原因是土耳其在人权问题上处理不当,这就是欧盟的民主。在阿拉法特被以色列围困的时候,出面调解,这就是欧盟的民主。     
然而,美国的民主却血腥、残暴。当2002年以色列的坦克、装甲车入侵巴勒斯坦的时候,巴勒斯坦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但是奋起反抗换来的却是以色列的血腥镇压。大量无辜的人成了现代化战争的牺牲品,以色列将屠刀一次又一次对准了巴勒斯坦的平民。欧盟三番五次出面声明,要以色列撤军,停止杀戮,一遍又一遍地谴责。而美国,却在替以色列辩护,称以色列是在自卫,是在反恐,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民主。     
这种民主让整个阿拉伯世界仇恨,但是还不得不向美国讨好,请求布什能阻止以色列的疯狂行动。欧洲对美国太了解了,知道美国惯用的把戏,民主和自由是它用来抵御外界舆论的最好借口。欧洲到处是对布什的怨愤声,英国人曾对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表示,如果把全球60亿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布什和本·拉登之间投票选择,大概会有10亿人把票投给布什,50亿人把票投给本·拉登。欧洲竭尽所能地告诉美国,美国式民主不是众望所归。就在此后没多久,巴基斯坦一个亲塔利班的宗教政党在阿富汗边境地区获得了选举胜利。接着,几个政党组成了联合阵线,目的就是要对美国造成威胁,逼迫美国放弃反恐。这个联合阵线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让它们在选举中接连胜出。     
这些事实在警告美国,一意孤行换来的是更糟糕的后果,对以色列的宠爱,只能让更多国家失去对美国的好感。     
四 美国和欧洲会重新走到一起吗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欧美关系越走越远。     
美国在〃9·11〃之后似乎成为全世界最受委屈的国家,拿着这份委屈理所当然地实行起了报复。欧洲知道,美国是要把反恐战打到最后,而且力图变成21世纪的主题,然后在这种号召下稳坐世界第一的位子。从〃9·11〃之后,当欧洲看到美国红着眼睛在全世界掀起反恐热浪的时候,就有了戒心,防止美国将这个理由提升为全球战争的戒心。     
然而,布什政府却十分有信心独自实现各种计划以及利益,正如美国一直强调的那样,有实力就有了一切。在美国眼里,欧洲实力薄弱就没资格指手画脚,也没本事维护国际秩序。这就不需要美国对其表示一点退让,退让只会让欧洲变成美国的绊脚石。     
而且,在反恐战争的掩护下,美国已经成功地如愿以偿,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尽管本·拉登还可能生还,正在某个地方等着下次突击。这些胜利就已经让布什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美国可以做得更出色。于是,〃邪恶轴心〃〃先发制人〃,以及一系列美国的自定义政策在全世界宣扬开来。然后是牵动世界民心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在全世界的反对声中义无反顾地实行自己的计划。布什的目中无人证明了一点,美国在强大,已经强大,而且还在继续强大。     
美国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了欧洲的谴责和不满,同时美国也比谁都清楚地知道欧美融洽关系的一去不返。欧洲不止一次批判了美国的〃先发制人〃和〃邪恶轴心〃,认为美国并没有考虑周全。这时,美国人也明白了,他们眼里的〃邪恶轴心〃是伊朗、伊拉克,而欧洲眼里的〃邪恶轴心〃则是美国。     
美国更多的人愿意相信他们的政府正在为世界做一件好事。曾经有记者表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可以再大一些,可以再狠一些,只有美国比敌人更加疯狂,才能保住美国目前的国际地位。     
这是一种可怕的思想,无畏、自私但却坚定,一旦这种思想成为更多美国人的信条,这个国家的欲望就会随之膨胀,从而成为世界的恐怖。           

第158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5)         
在美国政界,几乎没有人质疑过本国的军事力量,在他们心中,美国早已是一个帝国,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帝国。当然了,帝国这个词在多极化趋势中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美国懂得,于是便把每场帝国战争前都加一个修饰,让其看起来尽量显得正义,而且还要拉更多的盟友〃下水〃。     
希拉里在纪念〃9·11〃一周年的时候接受媒体访问,她重申了美国的反恐政策,态度依旧是那么理所当然。她的态度表现出一个美国人心中的事实,美国的军事力量足以支撑其任何一次独立的军事行动。不过希拉里表示,如果能建立起一个联盟,可能会让美国事半功倍。没错,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的科索沃战争都是如此。     
美国奥玛·布莱德利将军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核武器的狂热,但对道德却一无所知。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比和平多,我们对杀戮远比挽救生命在行。〃战争与不幸是同时被开启的,当战车隆隆、战火熊熊的时候,参与战争的人就把荣誉摆在生命的前面。     
美国以利益为上,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为了利益,美国需要战争,为了战争,美国需要盟友。盟友可以让美国更加理直气壮,可以让美国前程似锦。就像希拉里说的,战争总有一些预想不到的后果,如果能有盟友的加入,不仅可以给予军事行动上的帮助,还能与美国共享战争胜利之后的所有荣耀。     
从这个方面讲,美国暂时离不开盟友的协助。而且,一些战略家们也认为,从长远利益来看,美国需要欧盟的帮助。在〃9·11〃之后,美国就把精力放在了反恐上,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在很多方面,都忽视了欧洲的想法,造成了欧洲的担心和焦虑。欧洲军事力量虽然不如美国,但也正在向前发展,不可小觑。美国对欧洲的鄙弃,很可能会给自己在欧洲的未来树立起一个强大的敌人。     
克林顿时期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向布什谏言,欧洲是美国在历史中结交的盟友,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盟友地位,如果美国失去这些盟友,无异于失去一段历史。在冷战时期,欧洲盟友帮助美国赢得了最终胜利。且不说不能忘恩负义,就算是为了有利可图,美国也得重新重视起欧美关系。     
奥尔布赖特的话虽然不那么讨人欢心,但却是句句属实。不管是欧盟还是北约,军事力量的确都被美国远远甩在了身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北约的军事力量漏洞百出。就连北约一些国家的维和部队也得〃请〃出美国的运输机向喀布尔运送。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并不代表美国就可以抛弃这个盟友。     
美国有种天生的安全感,这是种地域优势,被大西洋与世隔绝般的地域优势。一个大西洋,仿佛就把美国隔在另一个世界。美国人都引以为豪,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绝好礼物,远离纷扰,远离贫穷,远离威胁。在美国人心中,这个〃世外桃源〃不需要什么盟友,合作只会削弱美国的实力。这个想法让美国过早地进入了一种绝缘状态。     
的确,美国的历史没有欧洲悠久,但确实很少受伤。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美国除了南北战争外,几乎没有再发生什么大规模的内战。当欧洲各国在勾心斗角的时候,美国正在埋头苦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单凭这点意识就不怪人家发展得突飞猛进。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默默无闻的后辈踩着众多前辈的肩膀成为巨人,给历史悠久的欧洲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的闪亮登场着实给了亚欧国家一个下马威,也成就了美国人的成功与骄傲。     
这种精神教导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支撑他们不停扩张,支撑他们走出大西洋与亚欧对抗。澳大利亚政治学家约翰·凯恩曾经说过,美国人认为上帝理所当然地站在他们一边。这被美国人称为使命感,而在其他国家来看,就是蛮不讲理的霸道。     
事实上,美国是欧洲人发现并发展起来的。可能当时英格兰的清教徒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当年的避难之所竟然会成长为一个敢与全世界为敌的跋扈帝国。美国人尽管没有像希特勒那样明目张胆地搞什么民族优劣,但也打心里看不起其他民族。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大发横财,这更让美国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是上帝的宠儿。           

第159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6)         
美国已经完全陷入了自己的精神圈套里,自我麻醉,世界上最好的民族就是美利坚,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美利坚。别说是弱不禁风的第三世界,就是曾经横刀立马的欧洲也被美国踩在脚下。美国抱定一种想法我是世界第一的国家。于是,孤寂在所难免,即使有一天与欧洲彻底决裂了,那也是历史趋势。于是,这种孤寂的决心越坚定,美国的霸道就越让人难以接受,直至发展成如今的单边主义。     
这种精神在布什上台后得到升华。那些用来对付苏联的条约被布什无情地视为羁绊,于是便随心所欲地废除了那些条约。不管是北约还是欧盟,在布什眼里基本上丧失了价值,甚至成为累赘。于是,布什显示出比他父亲还要狂妄的一面,先后解除了若干象征欧美融洽关系的条约,然后就是对国际事务的漠视,最后是在巴以冲突中的一边倒,以及整个反恐战略措施。布什的作为完全忽视了多极化的概念,他逐渐将世界引领到一个红色警戒状态,这大概也是美国的本领之所在吧。     
欧盟担心美国不会再遵守什么国际秩序了,更担心美国自己创建秩序,然后强迫全世界来遵守。     
当美国下定决心来与全世界对着干的时候,国际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对其丧失了约束力。目前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国际性机构,包括联合国在内,都逐渐被美国遗弃。也许美国人有这样一种想法,当初怎么把这些机构建立起来,今天就怎么抛弃它们。没错,类似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在美国的倡议下建立,而如今第一个漠视其存在的也是美国。这个大国越来越没耐心来听取这些组织的喋喋不休,经常表现得不耐烦。当初在美国倡导下制定的繁琐程序,现在被美国自己颠覆。     
美国可以不计后果地我行我素,欧洲却做不到,它需要对自己经营的国际秩序负责。     
对于经历过越南战争惨败的老政客来说,布什是在拿美国的未来做赌注。基辛格年近耄耋,还得拖着年迈的身子出面给小布什做工作。其他一些元老级的人物也纷纷劝说布什,让他别做想不开的事。在这些老人家眼里,布什太年轻了,他对历史没有感情,对过去没有记忆,不知道美国为什么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然而,这个漫长的原因,老人家们已经没力气讲述完全了。他们唯一能告诉布什的就是,如果美国在登峰造极的时候忽视了盟友的感受,一味实行单边主义的话,美国必定会从巅峰走向没落。     
就连当年伺候老布什的那些决策者都为小布什捏一把汗,他们不明白是什么让小布什如此不顾一切地要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