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川军抗战-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这些皮质枪套和木质盒子还可以作为枪托使用。他的代表作自然是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李向阳手中盒子炮。
作为南部十四式手枪来说,很多时候它是使用一个很大的枪套挂在肩上携带的。必要得时,这个大的枪套还可以作为枪托使用,可以抵肩射击。这就是王八盒子中“盒子”二个字的由来!
-------使用枪套的南部手枪
至于“王八”一说就比较复杂了。
一种说法是因为南部十四式的枪套的翻盖部分很大(为了放置随枪的一些附件,必须做的大一些),而且外形是个光滑的圆形,很有些像王八壳。所以老百姓就称其为王八!
但是,这种枪套其实在中国也不罕见。一些自动手枪的枪套也有相同的设计,老百姓也没有哪把枪被称做王八!
老萨个人认为,王八这个词,主要还是暗指日本侵略军是王八。王八盒子的全意应该是“王八”使用的盒子枪。
王八盒子由于是自卫手枪,在正规的军事作战中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屠杀手无寸铁老百姓时,它可是如鱼得水!
-------------注意中间圆形的枪套,非常光滑,确实像乌龟壳
日军在中国各地都采用所谓的“严惩”的方式恐吓中国百姓,杀害了无数的中国平民。屠杀中,正规军事作战中没有什么作用的日本军刀和南部手枪都是的主要的凶器。
也难怪中国军民对王八盒子厌恶之极!
这种厌恶甚至可以在众多的革命电影中看出来。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中队长松井用王八盒子杀害了孩子小宝子。
在电影《地道战》鬼子队长用王八盒子杀害了没有武器正在敲钟报警的村长。
在电影《**支队》中鬼子山本联队长用王八盒子从背后偷袭,杀害了断臂郭团长!
就当时的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遍及全国的烧杀**来说,“王八”这个词用的还是很准确的,也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其的痛恨,厌恶和极端的蔑视!
优点
---------------大名鼎鼎的鲁格P08手枪,它的外形和南部确实有些相似
可以说,南部十四式手枪的设计不伦不类,性能也稀奇古怪,分析起来很有错乱的感觉。老萨综合各方面资料思考再三,还是分析处南部十四式的一些优缺点。
1。有较好的指向性和射击精度
南部十四式从外形上来看有些像大名鼎鼎的鲁格P08有一些相似,其实这是源自于南部设计时仿造了鲁格P08的设计思路。
鲁格P08是有史以来指向性最为出色的手枪之一,仿造它的南部十四式也继承了一些它的优点。
南部的枪把和枪管夹角为120度,枪管单独突出在外,这使得整枪的重心基本处于掌心的位置,非常的稳定和利于迅速改变枪口的指向。
简单的来说,该枪的反应速度很快,射击时可以直接用枪口指向敌人概略瞄准后迅速射击。
这种设计对于近战中使用的手枪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实战中,虽然南部手枪问题多多,但是仍然在白刃战和肉搏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手持南部手枪的日本军官在紧张的激战中往往一次能击毙三四个美军士兵。
肉搏战或者夜战期间,由于战斗激烈紧张,双方又近在咫尺,拿手枪的人一般不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概瞄射击。南部在这方面表现还是不错的,基本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深受美军的赞扬。遗憾的是日本人自己却领会不多。更多的时候日本军官宁可使用更有所谓武士风度的军刀,代价就是: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美军手枪的密集子弹。
同时,由于南部传承鲁格P08的设计,它的枪管长0。12米,而瞄准基线更有0。2米的长度。这使得南部的射击准确度较高,和世界其他优秀手枪基本相当!
2。近距离的杀伤力很强
这主要是源自于该枪使用的南部式8毫米手枪弹。这种口径的手枪弹在世界军事历史很难看到。
该手枪弹由于射击的独特性,在近距离内有着相当的杀伤力。子弹射中身体会产生类似现代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
但是,该子弹仍有致命的缺点。主要是稍远一些的距离上的准确度就较差,超过了有效射程子弹就会乱飞,根本无法射中目标。
同时该枪射出的子弹初速仅有320米每秒,动能更是只有338焦耳,所以该子弹的穿透力非常的弱。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南部手枪有时候连稍硬一些的木板门也无法击穿。
在阵地战中,南部手枪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哪怕最简易的工事,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8毫米南部子弹,它和二战时其他国家使用的9毫米和7。62毫米手枪弹比起来有严重的不足
缺点
说完优点,该说说缺点了,南部的缺点可是一大堆
1。故障率太高
任何手枪都有故障,这在二战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是很正常的。著名的英雄杨子荣的原型就是因为开枪时,他的毛瑟手枪出现击发故障被土匪杀害了。
但是故障率高到南部手枪的地步还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故障率高,主要问题是撞针问题。
南部手枪的撞针设计有严重的缺陷,硬度不够而且较脆。实战中频繁出现撞针击发无力现象和撞针折断现象。由于这种现象过于频繁,早期南部手枪甚至随枪配备一个备用撞针,防止原有撞针损坏。这个也是创造了世界手枪历史的一个记录,成为世界其他手枪设计师的笑柄。
撞针的严重问题直到1932年更换新式撞针才有初步的改善,但是这个问题直到二战结束时仍然困扰着手枪的使用者。
美军士兵曾经嘲笑南部手枪连自杀式也会出现故障,导致自杀不能成功。这种说法已经无法考证,估计可能出于当时日本军官自杀时出现的手枪故障。当时日军高级军官一般还是保有日本传统的切腹仪式,但是并不用军刀真的切开腹部,取出内脏。而是将刀插入腹部,副官就随即用手枪射击其后脑,让起不用承受真正切腹的痛苦,从而完成整个仪式。
美国士兵的取消可能是由于切腹时副手的手枪没有打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切腹的日本军官就要承受极大的痛苦,这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应该是比较多出现的。
2。频繁的卡壳,射击时弹夹的脱落和可怕走火
卡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南部手枪的结构较为复杂。虽然十四式已经在南部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但是该枪需要比较严格的日常保养维护。
如果保养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射击时候的卡壳。
至于弹夹脱落更是笑柄一级的严重问题。南部手枪整体设计是仿造鲁格P08手枪的,大家都知道,鲁格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单手退出弹夹。南部手枪自然也有这个功能!
遗憾的是,该枪设计时退出弹夹使用的弹夹扣比起鲁格稍微向下。这就让射击时很容易错误按到该弹夹扣,造成意外的弹夹脱落。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设计错误是设计初期应该考虑到的,也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但是南部手枪的设计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后期虽然他们也使用诸如弹夹脱落的弹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现象,但是也使得南部式无法单手退出弹夹。该枪的一个重要优势就这样失去了。
至于走火问题也是日本军官的恶梦,从技术上说,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采用了也就是退出弹夹以后,枪膛里面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使用者错误操作或者手枪发生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非常容易走火伤人。后期采用了空枪保险机制来预防这种现象,但是并不是很成功。
可以说,以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手枪的致命问题,但是南部手枪遗憾的全部占全了。这种手枪能够作为制式武装装备部队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军方是怎么想的!
难怪日军自己也对其非常不满,连设计师南部大佐自己也承认这是一款没有特点的手枪(还不如说是满是缺点)。
---------台儿庄战役中日本军官的南部手枪,化妆成日本军官的李向阳
使用
王八盒子在日军中的最早使用就是在中国的东北,九一八关东军全线入侵中国东北,张学良擅自违背中央命令,放弃了东北全境。
不过仍然有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和数量众多的义勇军和日军展开激战。
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王八盒子几乎无法有效使用。原因在于,东北严寒地区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日本军队中的冻死冻伤和战斗伤亡差不多高。
在这种环境下,显然不可能脱去手套去使用王八盒子,不然手指恐怕会保不住或者粘在枪机上。但是如果戴上手套,就造成手指的体积比原先大出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碰到扳机造成走火事故。
同时严寒情况下,王八盒子的撞针寿命更短,质量也更差。在激战中手枪经常无法打响,日本军官对此叫苦不迭。好在东北义勇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也缺乏和正规军对作战的经验,东北的人口稀少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兵源补充,在日军几个师团数万的打击下很快失败了!
在占领东北以后,日本方面针对王八盒子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很多小幅度的修改,总体来说还是有效的改善了整枪的性能,不过该枪的一些固有缺陷是无法改善的!
之后日军马不停蹄的继续入侵中国上海,华北等地区,国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沪会战和长城会战中都使用了当时可以拿出来的绝对主力――中央军精锐,这些部队和地方西北军,东北军,粤军等部队紧密配合,誓死抵抗日军的入侵。这些会战远远超过了东北军步战而逃的的抵抗强度,其中不乏激烈的肉搏战。长城会战中西北军的大刀队杀的日军狼狈不堪,日军引以自豪的日式拼刺技术完全不是西北军大刀战术的对手。大刀队员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磕和一砍就让鬼子的脑袋搬家。对于没有装备冲锋枪的日军来说,手枪是最有效近战的利器,可以有效弥补近战火力不足的。
严酷的现实也脆生了南部手枪的装备数量的激增。
南部手枪是日本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手枪,从1927年装备部队到了二战结束的1945年,该枪装备量已经超过了27万只!
这个数量相对各国装备的制式手枪仍然是非常的少,结构比较复杂的德国P38手枪也生产了100万支,至于美国伯朗宁1911和苏联托卡列夫手枪的生产数量更是惊人。
不过从日本军方几十年来一向忽视手枪的传统来说,这的数量还算是不错的!
需要说明的是,王八盒子主要装备日本军队,配备和中下级军官使用。一般来说,这种枪是日本军人的专用武器,日本的特务和警察并不使用的,他们一般使用更为小巧的九四式手枪(也是南部大佐发明的)。
而从伪满洲国军到治安军,定国军,中国人民自卫军等五花八门的中国伪军也都没有这种装备南部手枪,而是以装备盒子炮和橹子为主。
就如文章开始时候说得那样,王八盒子是日军的一种象征!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枪,它的口径为7毫米,该枪尺寸很小,枪声也很小,适合日本特工使用
在抗战中和国军的交手中,作为自卫手枪的王八盒子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自卫手枪的定位和较弱的穿透力让他在中远距离的阵地战中根本没有作用,而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就算除去种种可怕的故障,它也远远不是主要对手―――国军装备的毛瑟军用手枪的对手。
毛瑟军用手枪(或者说驳壳枪)的150米有效射程(高出南部100米),它在配备20发弹夹时候可以达到120发每分钟的高射速,还有高达570焦耳的巨大动能(高出南部百分之三十),这些都是王八盒子根本无法达到的。
至于战争后期美国人又提供给国军相当数量的伯朗宁HP手枪,它的的大威力,13发装弹和高可靠性,直到今天它也是能够满足实战需要的,王八盒子无法企及。
只是抗战中,步兵火力主要来自多人操纵的武器,比如轻型步兵火炮,迫击炮和各种机枪。手枪只能作为辅助武器使用,火力弱,装备少,射程又非常短,无法对战局起到什么有效的影响,
而日本在重武器和机枪火力上相对国军又有绝对压倒的优势,所以王八盒子的劣势才没有多么明显的暴露出来!
但是在淞沪会战等一些激烈的巷战中,装备毛瑟军用手枪的国军士兵仍然重创了使用南部手枪的日军士兵。有一段时期,很多国军的便衣部队携带10发或者20发装弹的驳壳枪袭击日本散兵和小股日军!
他们多使用全自动射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就把子弹迅速倾斜全部扫射到一团团的日军身上。在日军还没有反应的情况下就撤退走,这种方法是南部手枪无法做到的,结果是造成了日军很大的恐慌。
虽然王八盒子在和正规军使用时候没有起到作用。
但是,在和八路军游击部队等非正规军的战斗中,王八盒子却表现了一定的作用。
八路军由于装备数量和质量差等问题,作战多以近距离的肉搏战为主。他们不打没有准备的战斗!在能够确保胜利的情况下,他们利用地形地物,集中士兵数量的优势,从一百到二百米左右距离上冲锋。这种方法有效的在近战中削弱日军远程火力的优势,也可以发挥八路军手榴弹的优势。
在肉搏战中,日军因为三八式穿透力过强,容易误伤友军等原因,日军步枪手一般是不开枪的。而肉搏战中如果八路军数量占优势,比如二对一或者三对一,数量较少的那方即使拼刺技术再好也是很难取胜的。
但是王八盒子就不怕有这种情况,它的枪弹威力大但是穿透力又弱,指向性好,精度也不错。如果射手的技术不错,在八路军从50米外到冲到面前的几秒内也可以击中数名八路军战士,之后又可以迅速更换弹夹,继续作战。而同样缺乏连射武器的八路军是难有相应武器还击的!
--------南部十六连发自动手枪,它可以连射16发,在近战中提供短促有效的火力支援。它为日本特工人员使用
由于王八盒子装备日军数量较多,对于抗战中一共击毙59万多日军,造成日军133万伤亡的国军来说,必然缴获了相当数量的王八盒子。
但是国军正规军基本没有看有多少使用王八盒子的记录,国军只信任驳壳枪和伯朗宁,而这二种手枪在国军中的装备数量也超过40万支(民间还有20多万支),基本可以满足作战需要。国军从上到下对故障频频的南部式都是不屑一顾的。
至于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部队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南部式手枪,由于该枪体积较小,便于隐藏等特点,一段时间也被一部分活动在敌人控制区的游击队员所使用。
但是南部手枪在游击队员的口中也是恶评如潮。游击队员在敌人后方的环境非常恶劣,他的作战主要是在近距离中突袭日军小股部队或者化妆后执行特殊任务。
这些极端情况下对武器的火力和可靠性都要求很高,如果一枪打不响,突袭的优势就会丢失殆尽,游击队员也就等于把命交给了敌人。
而南部手枪在实战中的有着各种可怕的故障,大大不如橹子和盒子炮,实在不能满足需要!
最后的风光
王八盒子也有风光的时候,只是日本人自己羞于起齿罢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后,数以百万的日军向盟国军队缴械。
对于日本大部分武器性能都远不及盟国的同类装备,包括从步枪到汽车坦克等,盟军自然都是不屑一顾的。
不过作为一个士兵来说,手枪的意义是很特殊的,也是军人荣誉的象征。
缴获敌人的手枪更是自身勇气和尊严的象征,电影《兄弟连》中拼死也要缴获一把鲁格的美军士兵和《小兵张嘎》中的张嘎都是很好的例子。
苏联和美国的士兵一度都曾经以缴获一把王八盒子为荣,由于其外形特殊,有些士兵甚至把它叫做“东方鲁格”。
只是在战后得到王八盒子的苏美士兵和战争中的缴获并不相同,并不是为了使用而只是为了战后的私人收藏而已。
作为摆放在家里的收藏品,性能差劲但是外形独特的南部式还是可以胜任的,这也是对南部手枪的一种可笑的讽刺吧!
------平原游击队中,年轻的游击队员缴获了一把南部手枪,这还是挺值得自豪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作业原理:反冲式作业半自动
弹匣容量:单行排列式弹匣8发
击发方式:单程式
瞄准具:凹形照门;刀片形准星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00g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制造厂:名古屋兵工厂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战场上有没有狙击一说
更新时间2012…2…29 1:54:12 字数:4807
时下影视中正刮着一股狙击的强风,光是带有狙击这两个字的片名就有好几个。而且看趋势,这近十多年才火起来的狙击步枪正溯历史而上,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也越来越多地登场了。也难怪,广大的军迷们,正在对狙击步枪火热追捧中,今天的影视编导们,又是从来不重史实而只重票房的,当然要跟上这股风以赚取卖点了。
实际上,如果放到二十年前,部队中的许多军官,还经常将狙击步枪错误地读作阻击步枪。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狙击这两个字,很长一个时期里并不为中国军人所熟知。在国共两军的抗战历史中,狙击步枪,在当时还是一个十分冷僻的东西,远远不象《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中表现的那般火热。
在旧中国,狙击这个东西,实际是这样的。
狙击战术很火,但狙击不叫狙击。
狙击战术,就是隐蔽、突然、准确地射杀敌单个或小群目标的战斗行动。中国人说的狙击与外国人说的狙击差不多都是这么个意思,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时下网上许多军迷,是只要一说到狙击,就会说起兵临城下苏德狙击手的对决,或者说起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日狙击手的对决,却极少说到旧时中国军队中狙击手的战斗活动。而实际上,与列强相比,旧时中国军队的狙击战术不仅丝毫不落伍,相反却得到了更加宽泛的发扬。由主要射杀敌指挥官、机枪手、通信兵、观察员等单个重要目标,发展到射杀敌所有暴露的和隐蔽的目标;由专门由狙击手实施的精确射杀,发展成为全军普遍的冷枪活动;由主要由步枪射杀敌单个目标,发展成枪炮并用的冷枪冷炮活动;由单枪单炮的狙击,发展成为几支枪几门炮的同时狙击。
自民国肇造,兵祸即随之降临,而伴随着战争,就有了狙击的应用。长期以来,不论是闽南民军对驻闽直皖系军阀的零星骚扰活动,还是护法联军对北洋军的单个狙杀活动,还是红军基于敌驻我扰战法下的游击活动,还是抗战时的麻雀战与单打一活动,都将冷枪活动作为弱势对强势的攻击战斗的有效战术。甚至到了运动战成为主要斗争形式的解放战争时期,在不以争城夺地为主要目的而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战斗中,冷枪杀敌,也是一着不错的打法。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冷枪冷炮活动就更是被推广到全军,成为全世界都知晓的一个大范围的狙击战役。这其中,不乏值得一提的经典战绩,比如晋察冀军区有的团,曾经创造过一个月冷枪毙敌数百而自己无一伤亡的战果,抗美援朝的冷枪冷炮活动中,更毙敌达万人以上。解放战争时期的魏来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张桃芳,成为家喻户晓的狙击英雄。在这一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战场,许多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国军官兵,连炮楼、坑道的门都不敢出来。
冷炮活动不及冷枪活动开展的那般普及,但至少从华北敌后抗战时开始,冷炮活动便伴随着冷枪活动开展起来。那时,深更半夜日伪的岗楼里,或宣传王道乐土的集会上,或日军扫荡的队列中,时不时就会不知从哪飞过一颗50掷弹筒弹或60迫击炮弹来。当时活跃于敌占区的许多武工队,都有轻型掷弹筒或枪榴弹的配备。在以政治进攻为主要斗争形式的每每一二十人的武工队里,配备掷弹筒或枪榴弹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展冷炮活动,以造成敌伪心理上的恐怖。还有一个不是炮的手榴弹袭击活动,也应该归入冷炮活动中来。在敌后广大的村庄,往往月黑风高的夜晚,汉奸的家庭院落、敌伪在乡村的临时驻地、伪政权的办公场所等,便成为手榴弹频频光顾之地。这些冷炮活动,对于打击敌伪士气,鼓舞群众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这一成功作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又得到推广和发扬。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冷炮活动与冷枪活动一样,曾使敌防不胜防,严重疲惫骚扰了敌人,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尽管这一冷枪冷炮的战术,实际上就是狙击战术,但在那个年代,除少数军官的少数行文中会用到狙击,一般部队官兵却基本不使用这两个字,甚至可能他们就不知道这两个字,因而不论是当年的战报中,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写的回忆录中,都写到冷枪活动、冷炮活动,却极少出现狙击这两个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