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渤海国高王传奇-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艘大船从鸭绿府神州码头启锚,绕着九滩十八湾顺流而下。崔忻和陶永久站在船头,欣赏着两岸奇异的风光。
崔忻被山色陶醉了,兴奋地说道:我曾游历过中原的五岳名山,见识并不是很浅。可是面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还是大受震撼。北国江山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陶永久道:我也深有同感。人们都说自已的家乡好,我却很想说,长白山比我家乡的太行山更迷人。
崔忻心旷神怡,不禁诗情涌动,随口吟道:
 远岫嵯峨出,篮舆未易登。
 扶筇惊马道,借梢问仙灯。
 白兔翁难遇,青桃啖可曾。
 烟岚分岱色,极目入层层。
陶永久赞道:崔大人不仅远见卓识,诗文更有惊人之妙。你这首诗把鸭绿江两岸的美妙描绘得淋漓尽至,可以传诵千古。
崔忻谦逊道:陶大人过奖了。大唐诗人如云,上乘佳作附拾皆是,本官自愧不如,所以很少作诗。今天被眼前景色诱惑,忍不住乘兴随意吟了几句,算不得好诗。
陶永久道:崔大人这首诗,不仅作得好,而且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大唐宣诏大使的诗,会让人联想起渤海郡归附大唐的历史事件,这是别的诗人任何佳作都不能及的。本官要把这首诗刻在天池边的峭壁上,让它成为长白山的一道光彩,永留于世。
崔岳林道:陶大人这样说,本官更觉惭愧。如果非要刻在天池峭壁上,千万不要露出崔某姓名,以免遭人耻笑。
陶永久道:崔大人可真是谦谦君子。本官只刻上大唐宣诏使留诗就是了。
崔忻道:好事不须留名,让人记住好事就可以了。坏事虽不留名,也难逃万世唾骂。所以,做人还是不要求名为好。
陶永久道:崔大人的见识超凡脱俗,陶某十分敬佩。
大船在鸭绿江航行一天一夜,出了江口,驶向黄海。沿着西海岸向西南行驶一天,到达半岛尖端的都里镇码头。都里镇驿站官员把钦差和渤海郡一行人员迎入驿馆安歇。
这一夜崔忻在都里镇驿馆睡得很香。清晨起来和陶永久到馆外散步,发现许多人汗流胛背从山下挑水下来。
崔忻向馆丞问道:人们为何不辞劳苦上山取水?
馆丞回道:崔大人有所不知,这都里镇没有淡水,人们只好到山上取泉水食用。山泉水挑到山下,价钱比油还贵。许多人就以卖山泉水为业。驿馆每年的费用都消耗在水上。
陶永久道:为什么不打井取水呢?
馆丞道:过去有人打过井,可是井深十余丈,仍不见有淡水涌出。那边有两口废井,就是前任馆丞带人打的,耗资不少,连一滴水都没有出过。
崔忻对缺水现象十分关注,就要详细查看一下枯井。陶永久在家乡太行山区早就知道打井取水的常识,也想为这一方民众出一点力。两人就一起来到废井边仔细观察。
陶永久看了许久,心中已经有数,对役丞道:打井要找准水脉才行。这里不是水脉,打井再深,也不会有水。
馆丞道:到处是一样的杂草乱石,怎么能知道水脉究竟在何处?
陶永久道:这是地理常识,怎会无人知晓?你看那边黄金山下地表蒸湿,草木旺盛,必有地下水脉。在那里打井一定有水。
馆丞道:陶大人学识渊博,能识水脉,令人佩服。
陶永久道:这算什么学识,不过是对新鲜事有些兴趣,偶尔听别人讲过,认真记下来而已。
馆丞道:不知崔大人能否多住几天,好让陶大人指导我们打井。
崔忻道:本官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耽搁几日也可以。你找些劳工来,本官就陪陶大人指导你们打两口井,也给此行多留个记念。
居民听说钦差崔大人和渤海郡陶大人要指导打井,无不奋勇争先。转眼间来了二三百劳工,在黄金山下陶永久划定的井位上开工打井。。
三天后,两口井打到三丈深,就有清水涌出。
馆丞取来半瓢井水尝了尝,只觉得一股甘淋沁透胸肺。
馆丞大喜道:陶大人真是神人转世!这井水清泠无比,今后再也不必为淡水发愁了。两位大人造福一方,功德无量。下官要立碑铭记。
陶永久道:并州和营州的百姓都是这样打井,本官只是略有所知。指导你们打出井水,不过是举手之劳,不足称道。如若立碑,就记下大唐钦差崔大人持节宣抚渤海郡的盛举,让后世永远铭记渤海郡归附大唐的历史事件。
馆丞道:陶大人真是豁达豪放,让人钦敬佩服。
陶永久道:这不过是本官刚刚从崔大人身上学来的一点美德,不值得你这样夸赞。
馆丞请来能工巧匠,在井边立碑一座,上面刻着三行大字:
敕持节宣劳渤海使鸿胪卿崔忻
井两口永为记验
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崔忻向陶永久告别,登船渡海赴山东。
陶永久仍从水路返回,到鸭绿府上岸。陶永久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时刻想着要把崔忻的诗刻到天池峭壁上的承诺,请鸭绿府都派出几名高手匠人,一同来到长白山天池边,选了一块向阳的百尺峭壁,清理打平,再刻上崔忻的诗。做完了这件大事,陶永久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如重负一般,心情特别欢畅。
陶永久随大祚荣东归以来,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多有耳闻,却从来没有机会进山游览过。这回既然来到天池刻诗,自然不会事毕既返,免不了要带着随行人员在山中尽兴游览。他们从天池下来,沿着石径攀援而下,在大瀑布下面纵情欢呼,在三江源头畅快洗涤,真是其乐融融,乐而忘返。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故突然发生了。陶永久追踪怪物陷入深山古洞,一去不返,象石沉大海,无影无踪。
第四十七章 大都利榆关遭劫 张雨生扫荡流寇
    陶永久从鸭绿府转旱路返回敖东城。因为来时是为崔忻送行,无暇观赏长白山风光,回程便乘着到天池石壁上刻诗的机会,在山中游览观光。
五月的长白山,风光特别奇异。山下已是草绿花红,山上却是冰壁雪崖。早晨是红霞满天,中午却会狂风大作骤雨倾盆,晚上又会有暴雪降落。陶永久平生走南闯北,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却没有见过这样奇异的山色,不禁留连忘返。
这天陶永久一行十余人正在山中游览,忽见前方有一个山洞,洞口站立着一个黑色人,衣寇博大,须发皆白,状似鬼怪。随从人员大惊失色,纷纷退避。
陶永久艺高胆大,不信世上有鬼怪,纵身向前喝问道:请问老兄,你是何人,从何而来?
那黑人看到洞外有一群人,而且有人来向他问话,顿时惊恐万状,慌忙转身避入洞中。陶永久见他逃避,就更不信他是鬼怪,猜想他一定是个有奇异来历的野人,他身上一定有许多为世人所不知的奇妙故事,和他谈一谈一定会获得许多世人得不到的见识。陶永久这样一想,便不肯放过,就跟踪在后面追入洞中。
随行人员来到洞口向里张望,见洞内阴森可怖,都不敢进去,只好在洞口等待。到了天黑,还不见陶永久出来。大家着急起来,一起向洞中呼喊,却是没有回声。陶大人陷在洞里,大家不敢离去,一直等了七天七夜,仍不见他出来,料定他凶多吉少,不禁惊慌起来,赶紧回到敖东城向中正台禀报。
中正台官员闻报大惊,怕惊动了高王,不敢把此事直接奏报,就先来向大内相通报。
大内相任雅湘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也非常震惊,立即约了左相崔岳林一起进宫向高王奏报。
高王听说陶永久进入山洞七天不见返回,以为他已在洞中遭到不测,生还无望,不禁悲痛不已。百官听说陶永久陷入山洞,也都为他悲伤。张雨生的夫人陶美凤和大武艺的夫人陶美鸾两姐妹,听说父亲丧身于古洞之中,更是悲痛欲绝。
高王让萨满大巫师作法,为陶永久祈祷。择了安葬吉日,十天之后为陶永久举行隆重的衣冠葬礼。
开国元老、副王的老丈人陶永久大人在长白山遇难的消息传遍敖东城。人们街谈巷议,添枝加叶,生出许多离奇的情节。有的说陶老爷让洞中妖怪吃掉了,有的说让洞中老虎吃掉了,有的说让洞中的蟒蛇吃掉了,还有的说掉进洞中深水里淹死了,更有人说那洞是和天池相通的,陶大人的尸体已经漂荡在天池中。这些传说纷纷扬扬地传播了三年,直到陶永久神奇地重返敖东城,才算平息。
崔忻返回长安,向玄宗皇帝禀报高王接诏归附情景和渤海郡地方状况。盛赞大祚荣在渤海郡倡扬中原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和大祚荣对大唐皇帝的忠诚敬仰之情。
玄宗大喜道:大祚荣东归立国,分庭抗礼十几年,终于附首称臣。海东归附,天下大安。辽东郡与渤海郡都是大唐藩郡,安东都护府不再有防御震国的任务,可以转驻平州,专防契丹。
安东都护薛纳接到诏命,立即将都护府从辽阳府迁往平州城。从此辽东就不再有大唐的军队,渤海国的势力就毫无阻拦地直达辽东半岛的尖端。
薛纳奉诏转驻平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敖东城。高王和百官都为大唐皇帝的善意感到振奋。
高王道:大唐皇帝如此信任渤海郡,孤王怎能不加倍效命?崔忻走的时候,孤王曾经说过,要再送一批王子王孙和青年学生到长安求学。大内相要尽快选拔出这批留学生,就由王孙大都利带队去长安。
大内相任雅湘道:臣已经从各府报来的入唐学生中,选拔出一百名聪明令俐者,可以分批启程赴唐。
高王道:既然学生已经选拔出来,大都利要尽快启程。
大都利应道:臣即刻请萨满人大巫师吉定启程吉日。
二十天后,大都利率领二十名求学青年向长安出发。
大都利是大武艺的长子,是大祚荣的嫡系长孙。渤海郡王的嫡长孙大都利入侍长安,标志着渤海郡对大唐皇帝的忠诚和敬仰已经达到高峰。这一行人马取道长岭府,途经辽阳府,准备奔幽州转赴长安。这天来到榆关附近,青天朗日,微风拂面,人马舒适,安然前行。突然有一阵呐喊之声传来,大家一齐向喊声望去,只见一伙契丹流寇从西边山峦中冲出来,不由分说,就上来抢劫。大都利这一行人马,是去长安求学的,不是出来打仗的,都没有携带武器,毫无战斗准备,现在遭到突然袭击,根本无力抵抗,只好向东奔逃。逃了一程,见契丹人紧追不舍,就把行李物品全都丢弃,一路狂奔,一直逃到渤海岸边。
十五年前李尽忠和孙万荣两个酋首被唐军剿灭,契丹八部一度分崩离析,消声惹迹。可是近两年,契丹大贺氏联盟重新抬头,酋首失活自称可汗,纠集部众卷土重来,冀北一带常有契丹流寇来骚扰。海边上的渔民都是辽东郡的百姓,也经常受到契丹流寇的洗劫,早对契丹流寇恨之入骨。这时海边的渔民们从服装上看出,逃来的是渤海人,追来的是契丹人,便立即上前救助被打劫者,把大都利一行人接到渔船上,向大海上驶去。
大都利一行人遭到契丹人劫掠,丢失了行李物品,眼看着去不成长安了,就请渔民把他们送到渤海湾对面的归州沿海上岸,然后要经辽阳府返回长岭府。
榆关的渔民返回去之后,立即把此事向县衙报告,县官再上报到州官,最终上报到安东都护府。
驻扎在平州城的安东都护薛纳,早已对契丹流寇的作案司空见惯,剿也剿不尽,杀也杀不绝,虽然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平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大乱子才出兵追 追打打。可是这次接到渤海郡的王孙率领的赴唐留学生遭到契丹流寇拦截的报告,却十分震惊,当即召众将商议对策。
薛纳道:现在安东都护府唯一的御防对象就是契丹。渤海王孙和求学的青年在本帅的辖区内遭到劫掠,便是本帅的失职。皇帝对渤海郡的事情格外关注,万一追究下来,本帅必受责罚。此事暂且按下,待本帅剿灭了流寇,再将功折罪。各营人马立即出发,随本帅兵出檀州,剿灭契丹流寇。
薛纳点起六万人马,从平州出兵,向冀北来找契丹主力决战。可是冀北山区的契丹流寇,三五十人一伙,七八十人一群,居无定所,出没无常,抢了就跑,行踪飘忽。薛纳六万人马奔波十余日,只听地方官员纷纷诉苦,却没有人能指出流寇行踪,竟然没有机会和契丹人交手。
薛纳找不到敌踪,杀不了流寇,想要收兵却又怕皇帝追究,只好派出探子四处打探契丹流寇踪迹。三天之后,终于有探子发现滦山山谷有契丹人营盘。
原来在檀州以北骚扰州县的流寇是大贺氏屈列部。屈列见薛纳来势汹汹,不敢正面交锋,就带着部下向西退去。甩掉薛纳的追踪之后,再派人向失活可汗请求支援。失活可汗早想与薛纳一决雌雄,便率领八部人马在滦山虚设空营,布下伏兵,只等薛纳来入网。
薛纳得到报告,挥军冲向滦山去抄契丹大营,却正中了失活的空营之计。
契丹八部精兵把薛纳的六万人马包围在滦山深谷中,围攻了三天,把平州军打得落花流水。薛纳凭着个人武功高超,总算侥幸不死,只带了八十余名亲兵突围逃回。一路上被契丹人马疯狂追杀,直到遇到了渤海郡大将军张雨生率领的人马,才算脱险。
张雨生怎么会率领渤海郡人马出现在翼北呢?这还要从大都利遭到契丹人劫掠的事件说起。
大都利一行人被东郡的渔民救助脱险之后,返回长岭府,不敢擅自返回敖东城,就在长岭府向敖东城发出急报,请求高王降教。
高王立即向百官宣教道:契丹屡犯冀北,是大唐的隐患,早该剿灭。如今胆敢袭击渤海学子,就成了渤海郡的敌人。渤海郡归了大唐,孤王正可借此机会为大唐效力。命张雨生为元帅,大都利为副元帅,率领三万人马,去冀北剿灭契丹流寇。
张雨生领了高王之教,点起三万精锐骑兵,到长岭府会合大都利,再向冀北开来。
这日张雨生和大都利这支人马正向前进,忽见前方有一支百骑之兵在奔逃,后面有数万人马在追击。
大都利指着那些人马叫道:我认出来了,那后面追击的与劫掠我们的一模一样,是契丹人马。
张雨生道:那前面奔逃的一定是当地州县的官兵。我们赶快迎上去解救官兵。
张雨生迎上去拦截契丹人马,奔逃的人马恰好从身边越过。张士生立即认出这支溃逃官兵为首的竟是安东都护薛纳。
张雨生高声叫道:薛都护暂避,让我来杀退流寇。
薛纳率领本部百来骑人马绕过渤海军,在高坡上观阵。
张雨生拦住契丹追兵,大喝道:流寇休要逞狂!哪个是酋首,上来答话!
契丹酋首失活纵马向前,喝道:契丹大可汗失活在此。你是什么人,竟敢来阻挡?
张雨生道:本将是渤海郡大将军张雨生,今日专来取你贼头!
失活道:我要杀的是辽东郡薛纳,与你渤海郡有何相干?我劝你少管闲事!
大都利喝道:你这流寇阻断渤海郡与大唐的通道,肆意劫掠,已成天下公敌,人人皆可讨之!
失活狂叫道:那我就把你和薛纳一锅煮了!
契丹军疯狂冲杀过来。
张雨生和大都利一左一右,率领三万生力军掩杀过去。
交战不多时,契丹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张雨生拨马向薛纳问道:薛都护从何而来?怎么会被流寇追杀?
薛纳反问道:本帅的事先不要说。请问张将军怎么会在这里?
张雨生道:我是受高王派遣,和大都利王子率领三万人马来剿灭契丹流寇。
薛纳再问道:渤海郡发兵来此,可有皇帝诏命?
张雨生道:大都利殿下在此处遭到契丹流寇袭击,渤海军就要到这里剿灭契丹流寇,这叫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要等皇帝降诏,岂不误了战机?
薛纳道:渤海郡王太莽撞了。没有皇帝诏命,藩郡不得擅自兴兵。现在你们一个大将军,一个王孙,率领三万人马 擅自进入冀北,已经具备了谋反的重要证据,会有大祸临头的。
张雨生道:事实胜于雄辩。待我剿灭契丹流寇,就是有功无罪。
薛纳道:既然张将军已经来了,就算是本帅请来增援的,你我合兵去战,一切由本帅承担。
张雨生道:那就请薛都护指挥。
薛纳道:请张将军随我来。
辽东军在先,渤海军在后,向契丹人追击。
失活对付辽东军游刃有余,与渤海军交战却连战连败。几战下来,失活已经抵挡不住,便率领部众一路向松漠狂奔,却被渤海军紧追不舍,一路上留下无数契丹流寇的尸体。失活在松漠立足未稳,张雨生大军已经跟踪而来。失活便一直向北投奔突厥可汗去了。
薛纳向张雨生道:失活投向突厥,我军不能再追。
张雨生道:为何不将他一举剿灭?
薛纳道:本帅的任务是防御契丹,保守辽西和冀北。进军突厥,要有皇帝诏命。本帅只能暂回平州待命。请张将军率本部人马返回渤海郡。否则本帅不好向皇上交待。
张雨生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薛都护这样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立大功?
薛纳道:大唐军法森严,本帅不敢违抗。
张雨生道:既然这样,本将军就此告辞。
张雨生和大都利率军返回渤海郡。
薛纳回到平州,立即向玄宗皇帝上表,把渤海王孙大都利遭到劫掠,和辽东军与渤海军联兵击溃契丹酋首失活,以及失活逃往突厥等项详细奏报。对擅自请渤海军入境一节引咎自责,请求处分。表章报上去之后,等了几个月仍不见回音。半年后有一道廷报送来,说契丹酋首失活已经向长安上表请降,被封为松漠府都督。
第四十八章 大祚新名刹学经 陶永久古洞历险
    原来失活逃入东突厥之后,正赶上东突厥汗国崩溃,各部酋长为了与回纥部分庭抗礼,纷纷向大唐皇帝上表请求册封。失活走投无路,只好随同突厥部落酋长向长安上表请求归附。玄宗皇帝李隆基曾有过三十年不求边功的宣言,而且把利用契丹人和奚人来钳制突厥人列为既定国策,巴不得契丹酋首失活来降,也不管他是真降还是假降,只要不再向南骚扰便好。于是就封失活为松漠府都督,让他安抚契丹八部。失活本是聪明透顶的契丹酋首,得到大唐皇帝册封后,立即到长安朝觐,以求巩固自已的地位。玄宗皇帝更加高兴起来,对失活格外施恩,加封失活为静析军长史,并把皇族少女永乐公主下嫁给失活,契丹八部酋长都封为剌史。
薛纳得知契丹酋首失活已经归附大唐,不再担心契丹流寇来骚扰,也不再担心皇帝追究渤海王子被劫,更不再担心张雨生无诏出兵会受到责难,就把烦恼全都丢到一边,喜滋滋地向渤海郡通报平安。
大都利和二十名渤海学生,重新启程入唐。到了长安,全都进入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就和先前随崔忻来的一批人会合在一起。大野勃和大都利祖孙两人成为同窗学友,少不了谈些家常。这天两人议论到出家当了和尚的大祚新。
大都利道:二爷爷不是到中原游学来了么,三爷爷有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大野勃道:我打听过,可是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大都利道:三爷爷在官场和市井中打听,没人会知道。二爷爷当了和尚,一定在寺庙中。应该向僧人去询问?
大野勃道: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东都洛阳城外有个白马寺,是皇家寺院,有许多外地僧人来往,消息一定灵通。明天我们就告五天假启程去白马寺询问。
祖孙二人这天来到洛阳城外的白马寺,向长老询问道:请问长老,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释仁贞的渤海和尚?
白马寺长老道:是有一个叫释仁贞的渤海和尚。前几年有人在五台山见过他。
祖孙二人向国子监告了十五天假,到五台山各寺查询。得知释仁贞已经离开五台山,去了普陀山。去普陀山往返路程加上找人的时间,至少要两个月。祖孙二人没有理由向国子监告这么长的假,只好暂时放弃寻找。
其实这时释仁贞已经离开普陀山,来到了长安西面二百里的法门寺。法门寺是一座古老寺院,建于东汉,兴于大唐。现有僧人五百余名,是大唐境内很有名气的大寺院。寺中有一座八棱十三层宝塔,高十四丈有余,塔中供奉着八十九尊佛龛,藏有百卷西天佛国真经。释仁贞游历了五台山和普陀山,感觉到修佛最重要的是背诵佛经,就放弃了云游名山大寺的计划,直奔法门寺来探求真经。他要把百卷真经全部背诵下来,每天全神贯注在真经里,很少与外面的僧人接触,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住在法门寺。大野勃和大都利到处找不到他,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当释仁贞在法门寺潜心背诵佛经的时候,在渤海郡的敖东城里出了一件天大的新闻。
敖东城的人们迎来了陶永久遇难三周年的纪念日,为这位开国功臣举行了祭祀活动。可是就在这天,陶永久又神奇地出现在敖东城的街头。
陶永久并没有死。他在长白山古洞中经历了一段奇遇,又从山洞中走出来。他在洞口找不到随行人员,只好一个人回到敖东城来。进了城,见敖东城变化了许多,简直有些不敢相认。陶永久心中纳闷,怎么二三十天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他急于要向高王禀报送别大唐钦差崔忻的详情,也来不及细想,就匆匆奔王宫去求见高王。
宫门前的卫士们见了陶永久,如同见了鬼怪一般,惊慌逃避,四下躲开。
陶永久大喝道:你们慌什么,跑什么,快去禀报,我要求见高王基下。
卫士们见他发怒,更是惊恐万状,纷纷跪地哀求道:陶大人饶命,陶大人饶命,我们这就去禀报。
陶永久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