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虞洲负于身后的手掌忽而紧握,眼睛却晃过一道伤感:“五妹妹,我从没想过加害你。”
旖景连回应的兴趣都没有了,举步欲走。
“是你先负了我!”虞洲低喊出声:“从前种种,五妹妹是否忘却?是你先变了心。”
旖景转身,神情淡然:“二弟慎言,我记得清楚,并未予你任何承诺,再说心意……我从未给予过你。”
“你可知道,我为了你甚至违逆生母,因她对你心怀不满,我甚至记恨……”
“那是二弟自己的事,对生母不孝,对兄长无义,二弟绝情如此,你之所谓情意,我视若毒瘅避之唯恐不及。”
话已至此,多说无宜,旖景微微颔首:“明日二叔迁居,我尚要打点贺礼,道别话尽,二弟留步,不需再送。”
伊人远离,背影远远没入荫影霞光,虞洲重重一拳打在亭柱。
“是你绝情如此,休怪我将来狠心,你执意与他……我便成全你们做对绝命鸳鸯。”
虞栋迁居,道贺者众多,楚王当然也未缺席,众人都道这是理所应当,没人觉得有什么怪异之处。
唯三太爷闻后欣喜若狂,干脆隔三岔五就去蹭吃蹭喝,顺便讹诈一笔财物。
小谢氏头大如斗,虞栋也满心不耐,却不得不顾忌三太爷手里的把柄。
楚王府分家一事甚至没引起三两议论,因为八月有件大事发生,便是首届会试,众人翘首以待,好奇首批贡士的诞生。
当然随着贡士产生,紧接着即为殿试,越发引人注目。
九月,随着宫中传胪大典首次举行,平安门外,青雀大道两侧的茶楼被包赁一空,不少闺秀甚至贵妇,都想亲眼目睹头甲三人登鞍游街。
世子妃是被几个闺中好友盛情难却架着来看热闹的,在座诸人,彭澜的长兄、卓应瑜的夫婿、杨柳的叔父、包括旖景的四叔皆中了贡士,参与金殿试策,韦十一娘的新婚丈夫顾于问更是高中会元“夺冠”呼声十分高涨。
安然今日也受邀前来,但她家殷永中了举人后并未参与首届恩科,而是养精蓄锐准备三年后正式举行的春闱,虞沨对此表示赞同。
众人傍窗而坐,品着茶点瓜果,观望着底下夹道等候的人头涌动,一边说笑,一边等待。
忽闻前方传来礼炮鼓响,突地一阵喧哗。
“来了来了!”心急如焚的韦十一娘半个身子探了出去,却跺脚遗憾,因为不能一眼看清当头那匹金鞍玉马上男子的眉目。
卓应瑜却不慌不躁:“我家安郎自己都说了,最多中个二甲进士,头甲没他的份。”
雅室的门却忽被推开,秋月一头扎了进来:“世子妃大喜!晴空传回来的消息,国公府四爷高中探花。”
旖景尚未回过神来,十一娘一个虎扑朝向秋月:“我家的呢我家的呢?”
秋月长吸一口气:“婢子给十一娘贺喜,顾公子高中头甲状元郎!”
于是小小的雅室爆发出一片欢呼雀跃。
而这时,宫城之内,四皇子刚刚登车,也是一脸沾沾自喜。
顾于问高中状元,哈,真没想到!自己还真是眼光独到。
☆、第五百五十三章 高中之后,并非添花
远庆八年九月,大隆首批进士诞生,披宫袍,赏恩荣宴,二、三甲排名前列之未立三十者,选入庶吉士,凡三十以上者按排名或留六部观政,或授给事中、主事等官,或外放地方府推官、同知、县令县丞等。
在世人眼中,这批经科举擢远之士大多仕途光明,尤其头甲三人。
于是三人乘鞍游街尚未结束,名姓已经在市坊间广为传扬,甚至连探花郎苏明尚未成婚之事也被传得街知巷闻——大长公主为了将苏明的“出现”引起人言议论降至最低,替他议亲事并未兴师动众,又未过大定,因而世人竟多不知不觉,这也难怪,虽苏明受到家族承认,高门望族大多还持着观望态度,料想着大长公主待这位庶子甚难毫无芥蒂,都没有急赶着攀交联姻,再低些的门庭,对卫国公府只有仰望,想攀交也没有门路。
状元顾于问为韦相佳婿之事自然不是秘密,引起道旁雅室里围观的闺秀们好一阵叹息。
至于榜眼,据说是西安府人士,已经是年过不惑,不消说已经娶亲,再者其貌不扬,比起那两位玉树临风的状元、探花实在不够吸引,闺秀们大多一眼晃过。
当以顾于问为首的状元郎玉马金鞍打茶楼下经过后,旖景这一批“亲友团”就自发解散,各自回府等着庆贺。
当得贡士功名参与会试者,只定名次而无落第一说,故除了安然,各自家中都出了一名“进士”当然对于世家而言并非大庆之事,毕竟其子弟入仕没有寒门般艰难,不过也都明白这批进士是天家将来着力培养之新兴势力,不是普通世家子比得,也算为家族添了一笔政治财富。
旖景自是顺路就回了卫国公府,可她并未见到门前点炮热庆。
探花郎尚在游街,入宫参加传胪大典的苏三兄弟却已经回府,都在远瑛堂的偏厅里正襟危坐着。
丫鬟婆子远远站在廊庑两侧,瞧见旖景入内才有人进去通传,看这情形,有些商议要事、闲人勿扰的架势,旖景连忙喊住玲珑,问得父亲叔父皆在,便称自己先去见国公夫人,迟些再来问安。
也就是在黄氏那里走了个过场,旖景便去见了二婶、三婶,刚刚转去董音那处,见她捏着鼻子喝着一碗苦盎盎的药汁——董音进门数载尚无身孕,她早就开始焦急,旖景听说黄氏最近也一改“无为”声称子嗣传承乃家族兴旺大计,劝说董音当以贤良为重,给苏荇纳妾。
“这是什么药?”旖景问道。
“是祖母请的太医开的方子。”董音笑意里有些苦涩。
“可是夫人又逼迫于你?”旖景问道。
董音拉了旖景坐在挂着樱红纱帐的软榻上,轻轻摇头:“婆婆她只是劝言,并没插手我这院里的事,甚至处处为我考虑,说可以暂时不提纳妾的事儿,先给两个通房停了药,若有了子嗣,留子去母,把孩子记在我名下……世子是嫡长孙,我迟迟未有身孕,换在别家大多也是这般处理,并不能说婆婆逼迫。”
苏荇身边儿原有个大丫鬟,虽卫国公府并没有先备通房的惯例,可董音见那丫鬟本份,就作主开了脸,后来又把自己身边一个陪嫁丫鬟提了通房,但仍是丫鬟,还没有抬成姨娘,避子汤更是不曾停用。
其实黄氏的“劝言”卫国公与大长公主一早知道,大长公主对此“贤良”之建不以为然:“我们是公候门第,相比无爵之世家更要避忌庶子为长,再是留子去母,大郎与音儿到底年轻,将来音儿若有了嫡子,把前头这个记在名下的怎么安排?便是乱家的根本。”大长公主有心再等几年,董音实在无孕,再商议该当如何,却让卫国公先别把她的想法透露给苏荇夫妻:“荇哥儿是好孩子,并没有为此刁难音儿,他心里有数,可音儿将来是主母,也得心有主见,肩头上得扛得住压力,咱们太过维护反而对她无益,不搭理就是,若是这般,音儿还听丛了黄氏的软言逼迫,再教训她。”
“嫂嫂也别太心急,我听说别家府上,也有进门数载才有身孕的事儿,并不稀罕。”旖景也没有胡乱支招,苏荇到底是世子,他的嫡长子将来也得袭爵,子嗣的确重要。
董音却也不想多提这事,心事显重,话就不多,旖景坐了一会儿,就说要去见几个妹妹,哪知刚刚出了松涛院,便遇见了玲珑,说是四爷已经回了府,大长公主让她请旖景去远瑛堂。
旖景心头微讶,与玲珑说着闲话到了远瑛堂,见还是刚才那番情境,廊庑里仆妇个个垂手屏声,就连玲珑都没跟进正房,只是替旖景打了帘子,指向右侧偏厅。
偏厅里靠北设立的一方松客寿山的紫檀屏风下,大长公主穿着一件明蓝锦禙坐在罗汗床上,刚刚游街归来的探花郎苏明还未换下那身披红宫袍,只取了冠戴,坐在右侧下首的官帽椅里,神情并不见早先玉马金鞍上的意气飞扬,甚显沉肃。
旖景原先看四叔更像三叔,比父亲显得亲和,又比二叔的文士风范略增沉着,今日见他这样的神情,倒觉得与父亲更加神似了。
等施了一围礼,旖景便在大长公主的示意下走去坐在她脚边的锦墩上。
“你四叔中头甲的事,果然被远扬料中。”大长公主脱口就是一句,看向苏明的目光里就微透着歉意:“我当初一心想弥补明堂的遗憾,料想并不周全,早知如此,还莫不如稍缓让你入籍。”
旖景更讶,听来四叔倒不想中这探花一般?
就见苏明起身长揖,旖景连忙起身避于一侧,听他说道:“母亲此言,让儿子甚是惭愧,儿子得以认祖归宗全凭母亲宽容,再者既为苏氏子弟,自然也得承担人子之责,既怀入仕之心,更不该为避风险趋安无为。”
“坐下说话吧。”大长公主闻言一笑,这才对旖景解释:“你四叔这回应策选中庸之道,就是不想出这风头,他原本连这回会试都想避开,一来我也不想耽搁了他,二来他师承名儒,圣上当知他是卫国公府的子弟,更是点名让他应试。”
苏明得南儒丁昌宿亲自教导,可谓是这位大儒的收山弟子了,若是连个贡士都落第,也太明显了些,哪知殿试上虽择中庸,并未表现“锐意进取”依然还是中了头甲,无疑是天子有意如此,要让他成为将来新兴势力的核心之一,当然,又是对卫国公府的进一步“套牢”。
大长公主再对旖景说道:“你是国公府的女儿,眼下又是楚王世子妃,不比得普通贵妇只在内宅用心,有的政事,心里也该明白,想必沨儿也知会过你,储位十有九成会有变动。”
旖景颔首。
“霁和这回得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将来必为天子信臣,我苏家一门文武官员俱占,圣眷深厚有目共睹,一旦圣上有易储之议,太子被废,必成炙手可热多方争夺之势,眼下情形,已经不由我们选择,一定会涉及储位之争,天心难测,就是祸福难料。”大长公主沉声说道:“以我看来,一旦圣上提议易储,率先引发的风波便是太后与圣上母子间的政见不和。”
倒不是说太后有多看好太子,但太后重嫡,而太后身后的严家又与大长公主息息相关,是大长公主的母族,卫国公的外家。
眼下卫国公一府已是极盛之势,再兼苏明高中探花,当真是烈火烹油。
“圣上之意,必是要争取国公府助力,将来在废太子以及奠定新储一事上竭尽全力,如此,咱们说不定先就得与太后、严家为敌。”大长公主越发沉声:“就算能规避这点,储位非嫡非长,便当立贤,可贤之一字哪有固论,诸皇子必会手足相争,苏家嫡长女是福王妃,可福王显然不得圣心。”
大长公主并没有说明,其实她也看出圣心是在三皇子身上,可仅有圣心,还不足以让三皇子坐稳储位,四皇子势大,五皇子也不弱,德妃一族不容小觑。
那时让旖辰嫁给福王,也是天家之意,意在稳固与卫国公府的联系,着手铲除金逆,改革官制,但时过境迁世事变移,涉及储位之变,就连与世无争的福王因为身后有卫国公府,不可避免也会卷进储位之争。
相比卫国公府,楚王府是宗室,无论远近亲疏眼下都更得圣上信重,两家虽是姻亲,可一旦涉及国政大局,出难以做到确实的“心心相映”至少在天家与世人看来是如此。
所以,天子为了更加稳固与苏家的君臣之义,有意提携苏明。
就此一来,卫国公府不但有勋贵之荣,甚至成为将来新兴势力之首,权势威重,就必须做出选择。
“儿子认为圣上并未给咱们选择的余地。”卫国公说道:“要保福王不受波及,家族尊荣居安,必须遵圣令行事。”
三爷苏轹表示赞同:“可四弟这回高中探花,不待圣上提出废储之议,几个皇子身后的助势就会对四弟起拉拢之心。”
事情很显然,苏明到底是庶出,还是“忽然入籍”世人鲜少会认为苏明与大长公主几个嫡子真能做到一心,卫国公三兄弟无疑会被划为福王一党,苏明倒未必不能拉拢。
“福王暂时不提,我认为咱们也该布布迷障,示忠只对圣上即可,团结一致更不用向外人展示,一来也是留条后路,二来是替圣上行棋试探,以备将来废立所用。”三爷又再说道。
卫国公与苏轲都表示赞同。
虽然苏家忠心可鉴,但自保也极为重要,要留后路,就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提篮里,这必须得掌握好火候,一来要保持圣上的信重,不至真让圣心生疑,二来在旁人眼里,苏家的态度还要维持暧昧,不让一眼看穿。
“今日四弟高中探花,咱们却没有立即大庆,便已经走出一着。”苏轹又说。
大长公主颔首:“老二,这话得借着你媳妇的嘴张扬出去,就说我的意思是顾忌盛极必衰,故而叮嘱了霁和让他略有保留,哪知中了探花,我有些不喜。”
至于让利氏张扬给谁,在座诸人都心知肚明。
“当然,霁和既高中探花,卫国公府当然要行宴为庆,这点表面文章还是必须做的。”大长公主又说。
☆、第五百五十四章 归人在途,又遇故旧
远瑛堂议计一定,黄氏很快就在与利氏“闲聊”时听说了大长公主的不喜,利氏尚不知自己的头脑简单口舌发达是被人利用,所以黄氏并没发现蹊跷之处。
回到和瑞园后,她倒是冷笑起来——就说婆母没有表面这般“宽容豁达”无非是见着苏明师承大儒,官制又经改革,必能通过科举入仕,于是展示姿态允他认祖归宗,一来也是怕引发闲言碎语,有这么个庶子明晃晃地存在,瞒得了一时还能瞒过一世?二来干脆让苏明入族,尊她为嫡母,将来也好把控。
可不,苏明这回阳奉阴违,真中了个探花回来,大长公主就有些摁捺不住了,非但没有好比旁家那般庆祝,人一回来,就拎去远瑛堂教训了一回。
这事,该给四皇子支应一声。
黄氏拿定主意,却没有亲自往四皇子府,而是打着去看望江月的名头,让江月前往讨好。
她也是无可奈何,自打对门老王妃生辰之后,自家嫡母让人来请,没头没脑地训斥了一场,让她这个做姑姑的要多为江月打算,别一昧地偏心旖景。
“景丫头就是你婆婆的眼珠子,身后有整个卫国公府撑腰,嫁去王府,又成了老王妃的心尖尖,更别说世子对她的纵容,不需要你这个继母为她打算,也能在王府横行,唯独可怜的是月儿,父母是倚靠不住,你哥哥还得仰仗苏家与楚王府争取圣眷,在将军府面前不能挺胸抬头,就你这个当姑姑的,堂堂国公夫人,便是常常去将军府走动着,月儿日子也好过着些。”
黄氏就知道,上回威逼不成旖景,江月这个难摊子得落在她的头上。
一为耳根清静,二来也为江月眼下与旖景是势成水火,黄氏当然会维护几分。
于是江月这回终于见着了秦妃,把这事情一说,情谊总算是又重新联系上。
接下来卫国公府的门槛就险些被上门“道贺”的人踏破,固然有的是出自真心,极大多数都在转弯抹角地打听四爷苏明的婚事,又有极大部分明里暗里都打着“四皇子党”的标签。
不过其中也不乏五皇子、六皇子,甚至七、八、九几个的母族或者拥趸。
甚至严家也闻讯而来。
他家倒没尚且待嫁并且适龄的闺秀,就算有,也是和苏明差着一辈儿。
严夫人是真心提醒大长公主:“听说婚事是先过了小定……公主可别怪晚辈多嘴,实在已经听见些人背后嚼牙,说您若真为庶子打算,哪会赶在会试前定下个并非显赫的姻亲,若是等霁和高中探花,即便是庶子,也配得高门望族的嫡女。”
大长公主一脸正色:“我行得端坐得正,不怕这些人诋毁,已经是和林家过了小定,难道要背信?霁和是庶出,年龄也过了三十儿,若非高中探花,哪家高门望族愿以嫡女相配?林家女儿温柔贤惠,又知书达礼,出身是差着些,品貌足以为配,我苏家虽为勋贵并非世家,也做不出背信弃义的事。”
自然也有人借着饮宴喝大了舌头的机会,把这些嫌话“吹”进苏明耳里:“虽说过了小定,可没过大定作罢者也不算少,霁和眼下可不比当初,多少名门等着嫁女儿给你,可惜都是失望而归……林家无势,就算退定,难道还会与卫国公府理论不成?唉,霁和可是将来天子信臣,若得了门强势的外家,前途不可限量。”
言下之义,无非就是嫡系打压庶出的手段。
苏明自然不以为意,但因为他没有反驳,那些人且以为计策达成,更兼着四皇子举办文会,苏明赴会,与四皇子十分投契,更让这一党看到了无限希望。
四皇子一边笼络苏明,还不忘把心思用在顾于问身上,他虽是寒门出身,却有韦相这个岳丈,更高中状元,自然也是前途无量。
于是顾于问有回赴宴,多喝了几杯,当晚被四皇子殷勤挽留,歇在了皇子府。
迷迷朦朦地睁开了眼,见着的是窗纱外微晃的灯火,夜至深沉。
顾于问将将坐起身,便有一双手托着白玉盏递上。
新科状元一抬眸,瞧见的是一张让他大惊失色的容颜!
这一晚接近子时,四皇子尚且没有安歇,而是在书房里接见了冷汗淋漓的顾于问。
“殿下……微臣……”才华出众的状元郎竟然说不出句囫囵话来。
四皇子长长一叹,起身,拍了拍顾于问的肩头:“见着人了吧?你也太大意了些,盘算着瞒得了一世?亏你也是东明世家子弟,就算家境落魄贫寒下来,也不该把事情想得这般简单,葛氏虽是农户家的女儿,却是你的明媒正娶,侍候着你父母双亲多年,二老过世,她又披麻守丧,你以为把她困在乡下,让两个旧仆看着,就保万全?山长水远就没人能听得见半点风声?你这可是停妻另娶,若张扬出去,功名都保不住。”
正如四皇子所言,顾于问原是东明世家之后,因没能得秦家招拢,大隆建国后就渐渐远离朝堂、家业凋零,他是家中独子,摊上个病弱的父亲,为了保命将田产折腾一空,不幸又遇火灾,好容易逃出性命,安身之处却被付之一炬。
那一年祖籍陇西大旱,族人自身难保,再难周护。
于是顾于问便随父母南下,投靠舅舅一家,分得薄田靠耕种度日。
顾于问自幼聪慧,也跟着家族里略微昌盛的族亲蹭了几年学堂,不甘就此默默,于是干脆收拾行装拜别父母,打算投拜名师搏个将来,也是他的命数,其才智志气被魏望庸看中,收入溟山书院。
若待学成,有魏望庸荐书一封,入仕也算顺畅,可惜顾于问因为家境之故“急功进利”入学两年后就把心思花费不少在结识冀州当地权贵望族身上,趁闲常陪着纨绔们花天酒地,有回卷进了斗殴事件,进了一回衙门,还是书院出面将他捞了出来。
魏望庸大失所望,将顾于问逐出。
有两年顾于问又过上了漂泊的日子,后来结识了四皇子府的幕僚,投靠了四皇子,他吃过浮躁的亏,行事就谨慎下来,好几回暗暗出谋划策,得了四皇子赏识,却并不愿称功,甚至不愿公开与四皇子府的来往联系,表明可为四皇子暗探。
于是就被安插在了韦相府中。
“殿下,葛氏原是难民,孤苦伶仃到了微臣少年时栖居之地乞讨,当时家父病弱,家母一来是因为怜惜葛氏孤弱,二来有她相助家事,也算助母亲一臂之力,原是当义女抚养……后来家父家母也不知怎么打算,竟瞒着微臣娶了她……微臣于她虽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顾于问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
“婚姻之事可是以婚书认定。”四皇子摇了摇头:“我理解于问,好容易谋了个前程,自然认为葛氏毫无助益,唉,她远在岭南,又非得你心意,你不把当她为妻也是情理当中,我并不怪你隐瞒着我,再者你被韦相看重,成了他的东床快婿我也乐见其成,罢,葛氏我替你收留皇子府,也免得有心之人捏住你的把柄。”
很显然,四皇子是担心顾于问得了锦绣前程心生二意,把葛氏握在手里,以此作为要胁。
与此同时,已经送亲归来抵达并州,与三皇子商议之后顺便去了趟郫南,想看看当年遭灾受疫之地眼下如何的虞沨,也正在县城驿站里,将刚刚到手的一封信函凑在了烛照上。
铜洗里一团火光,将信函渐渐卷没,顾于问的名字化为灰烬。
在另一个房间,穿着一身鸦青长衣的妖孽皇子,正挑眉斜睨着榻前膝下匍匐在地的女孩儿。
灯火下,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的女孩儿抬起面孔,两道又黑又浓的眉毛,两眼泛红,却强自摁捺,没有流下泪来。
“殿下哥哥,你真的是殿下哥哥?”女孩儿似乎不敢置信。
一边的薛东昌因为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再一次摸了摸鼻梁,他实在不明白,三皇子今日去县衙饮宴“净房”途中正巧遇见这个丫头,当时就叫她候在原地,然后暗中开口找县令讨要在手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
而眼下看来,这个十岁出头的丫头竟是旧识?
“盘儿是吧。”三皇子缓缓开口,薛东昌依然不明所以。
“是,果然是殿下哥哥,世子哥哥可也一同前来?”盘儿眼睛里灼灼发亮。
世子哥哥?!薛东昌依稀对这称呼有了几分耳熟。
“她没有来。”三皇子微卷唇角:“我且问你,你为何到了县衙为仆?”
盘儿突地“爆发”直起腰身:“上任胡县令是个狗官,我爹爹服役,修筑河堤时失足落水淹死,他竟看中了我娘,起初还装模作样,说什么怜惜孤儿寡母,照应我们母女……我娘不防其他,想着爹爹一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