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4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子多疑,不大可能以身犯险前来京郊,当然会先诏十二指挥前往灵山汤泉宫,待要胁得众人摁兵不动,方才通知黄陶行动,可一旦黄陶失利,天子势必会亲往,持令说服诸卫兴兵。
西山卫距离锦阳内城最为接近,天子不可能先来此处,虞沨断定他会先率灵山、桐浦二卫先往距离汤泉宫最近的卫部,只要先要胁得三、四卫部遵令行事,一路前来,其余一方面顾及家眷安危,再见同僚业已臣服,只会以为天子胜券在握,当到西山卫,就算这部指使因为与卫国公府的私谊不肯听令,也于事无补。
是以,虞沨才让显王尽量拖延住黄陶,不让他去灵山递讯,快速肃清西安门逆勇,抢先一步出城,诏集众人到西山卫。
对于十二卫而言,原本多数就倾向于卫国公府遵奉之太皇太后,早先得知黄陶已经掌握九门,兼着家眷被掳才会犹疑,一旦听说西直门已破,楚王携懿旨出城,再有卫国公世子苏荇、卫国公女婿蔡振随往,就算难下决断,当然也不会避而不见,大家都想洞悉情势,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抉择,不说考虑家族更进一步,至少得规避事后清算获罪受惩。
都是统兵之人,又明白今日情势紧急,指挥们当然不可能孤身前来,都会抽出起码自保的兵部赴会,这就注定天子当得黄陶通晓战况立即行动,也会失去先机。
但只不过,天子虽然没有先期收买众部指挥,底下百户、总旗等不乏出身较低,抑或家族渐微,更或心怀贪欲对上官有各种不服者,很有可能为图富贵被收买在前,恃机而动,进行挑拨蛊惑等事,甚至有可能是黄陶或者秦党安插的心腹。
比如刚才被蔡振“枪毙”的那位出头鸟。
虞沨见他才一冒头,立即决断,令剑所指必杀不赦,也是为了以果辣手段震慑场面,防范更多肖小响应振臂一呼,扰乱谈判。
众间佃眼见文质彬彬的楚王这般狠辣,而指挥们神色虽然一变越发沉肃却并无质疑,心中也是震惧,掂量一番,谁还敢贸然送死?
西山卫营外这片开阔草场,当中是一张硕大方案,楚王还剑入鞘神色不改,十二卫部噤若寒蝉,稍近处,各部领副甚至不由自主略退一步,更远些,部卒更是肃然,虽有数万兵勇在场,一时间只闻风声啸啸,帜张猎猎。
“众位心知肚明,今日黄陶下令闭城率逆逼宫实非其自作妄为,而是天子有逆上之意,孤刚才所言字字为实,可此叛逆却妄加谋逆陷构之罪,岂非心怀叵测?是以,孤下令将其诛杀,便再申明,但管再有违令妄言者,一律视为叛逆,当场斩杀,决不赦罪。”虞沨略微扬声,仍是有若玉磬的清越,可听在众人耳里肃杀之意实在显然。
苏荇一直以掌摁剑,站于一侧,这时举目四顾,不难发现部众中有几个面带张惶之辈,神色鬼祟,紧咬腮帮,脖子上青筋暴露,但谁也不敢再贸然出头,甚至不敢与虎视眈眈的蔡振对视。
“当今天子,实为篡位,早在先帝在位时,就有意夺储,先福王被其毒杀,太皇太后已察实据。”虞沨继续说道,目光缓缓扫过围坐在侧的十二指挥面部神情。
很微妙,竟然都不曾惊疑。
“众位皆知,先帝崩前未留笔诏,而听闻口诏者仅有太医院使江清谷,当年太皇太后以为江院使深受先帝信重,才未质疑,可天子登基之后,真相逐渐浮现,便是江清谷,原来也早与天子勾联,先福王之死实与他有莫大关系,并,先帝早已生疑,暗察江清谷。”
这些话,当然都是与太皇太后商议好的。
“更有,归化失守,竟然也是天子一手造成,暗害包眺,以致归华十万军民命丧北原敌军!”
这话一出,十二指挥才震惊不已。
“卫国公收复归化,奉令讨伐北原边境,却在战场,险些被副将钟光兆暗害,万幸卫国公早有防范,非但脱险,并将钟光兆当场捕获,其与部众假冒北原军,被捕时还穿着北原军服。”
在座中人都为武将,哪能不知钟光兆与秦家的关系,而钟光兆之所以开赴归化,也是天子执意。
“御史吕简,奉太皇太后懿旨暗察包眺中毒一案,当归化收复,北原将领被卫国公生擒,交吕御史审讯,已经招供,与之勾结暗开城门放其入城者,便是归化佥事尤安。”
又是一个与秦家密切相关者!
“消息递回,天子立即称病,迁往汤泉宫,不过半月,就发生今日之事,意在何为,昭然若揭。”虞沨又再说道。
眼光到处,已经看见不少指挥铁拳紧握。
“是以,太皇太后下旨,遣孤诏集众位,为护君国,清除奸侫……当伐逆帝,扣其回宫待审,明日早朝,当着文武百官之面,列举罪证,公审逆帝。”说完这话,虞沨微有一顿:“太皇太后察知诸位因家眷陷于逆帝之手,为免罪逆失利时加害众位亲族,预先堤防,将众位亲族集中安护。”
话音才落,已经有人摁捺不住起身,双目圆瞪:“殿下这话是说,我等家人都被太皇太后……”
说是安护,其实无非就是扣为人质以作要胁。
不仅诸卫指挥,便连其部卒,家中亲眷大多居于京都,这时都忍不住变色,虽是窃窃私语,但人数众多,顿时喧吵起来。
便有那早已摁捺不住者,抓紧时机叫嚣:“楚王殿下说这么多,实际还不是以我等家人要胁,倘若真如殿下所言,何需行此鬼祟之事?”
这回,虞沨甚至不需再出令剑,蔡振还没瞧清是谁在喊话,便有宫卫持剑上前,“锵”地一声出鞘之音后,短促惨呼,一切也归于寂静。
包括西山卫指挥的脸色都很不好看起来。
虞沨再一挥手,身后宫卫闪出一条路来,然后是一列锦衣踏步上前,有白发老者,也有青壮之士。
都是十二指挥的家人,颇为重要者。
可手足无绳锁拘缚,就连穿戴也甚是齐整,衣不染尘,更不可能有伤痕血迹。
“太皇太后只是为了防范罪逆趁乱行祸,诸位家人,由孤护送出城,可交诸位安置。”
竟不是要胁,而是将家人送返?!
原本义愤填膺的指挥们怔在当场。
这又是收服人心之举,有此一着,太皇太后的慈厚与天子的阴诈对比显然。
自然,将部份人质交返之前,太皇太后已经针对形势做了动员。
这时,当先一位鹤发长须的老者便声如洪钟断喝出口:“逆子,太皇太后奉先帝遗命监政,尔敢不遵懿旨?”
便有一指挥双膝脆地:“父亲息怒,实因母亲她……仍陷汤泉宫,又因天子有令,儿子也……不敢不遵……”
“虽说忠在孝上,更在义前,不过孤甚能体会诸位为难之处,便是太皇太后,也不曾怪罪诸位。”虞沨缓缓说道,亲自上前扶起那左右为难的指挥:“孤今日称誓在先,决不会置诸位家眷不顾,且待稍时,当竭力救助诸位家眷平安。”
“人质”们却纷纷跪地,口称为臣者当忠大义君国,不敢因私情罔顾。
而西山卫指使也率先投诚,跪称谨奉懿旨。
“诸位指挥本为忠信良臣,原也不料逆帝竟是矫诏篡权,不明究里,当奉君令自然遵循,是以明知闭城逼宫之行而摁兵不动实不为罪,可诸位也当洞明,逆帝若非心虚,何需以天子尊位却用臣属家眷性命相逼?可见逆帝也知诸位忠君奉国,才行逼迫之事。”虞沨见其余仍有犹豫,也点到即止。
言下之意,天子信不过十二京营,就算指挥们受逼遵令,事后也不会真被赏功,天子多疑,一旦大权在握,定然会用心腹取代京卫之职——就算十二京营随天子逼宫,天子仍会以为他们是为顾家眷,将来若再有旁人欲行叛逆,把家眷掳掠,指挥们岂不也会被逼逆上?天子哪会安坐无忧,非得清算不可。
别说眼下权位,也许最终性命难保。
被逼投诚与主动效忠,原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虞沨这是采取“以情动人”在先,紧跟再晓以利弊。
太皇太后可没有逼迫十二卫部,而是下旨令众臣服,这时痛表决心者才是忠臣,将来论功行赏,而不是逼不得已才妥协,有失忠良。
京卫指挥虽是武官,但久在官场,这点子厉害关窍并不难通透,经虞沨略微点拨,遂都心下一凛。
天子本不得人心,眼下更是失尽先机,别说虞沨真有办法解救人质,就算难免伤亡,指挥们也不会再行毫无益处注定沦落的蔽事。
争先恐后下跪,遵旨之诺夺口而出。
身为将领,既然当着部众的面下跪臣服,就再不能言出无信,否则不能服众,只会导致军心动乱。
虞沨一一扶起众人,干脆请人入营协商,这下没人再带随从,而是要谈及关要了。
直到这时,苏荇才长舒口气——天子,败了。

☆、第七百八十章 胜负落定,废位收场

冬月辛未日,对大多人而言轰轰烈烈甚是赶促,可是对于天子来说,却显得尤其漫长难挨。
他在汤泉宫,见完十二京卫指使,以防黄陶失利及时增兵,不得不先将众人遣归,免得城中万一有变,而不能及时调遣增援,反而让宫卫杀将出来打个措手不及,直袭汤泉宫。
约定午后闭城逼宫,天子身在灵山卫营,一直不能安坐,围着长案上敞开的城防與图连连打转。
却有阿谀者陪笑,一再安慰帝心:“圣上不需担忧,太皇太后到底是一介女流,见识浅薄,哪会料到今日事变,卫国公也不在京都,他的嫡长子苏荇是文臣,从未涉及军务,便是最近被调入京卫,不过就是太皇太后笼络之举而已,起不到大用,那虞榴,倘若不是楚王当年所荐,一直闲散,就算得了先帝重用,能号令宫卫,从不曾上过战场的人,又能有什么本事?黄同知一贯勇武,又经过这些年的准备,必能打宫里一个措手不及。”
“朕是担心慈安宫早有防范,毕竟苏轶遇袭在先。”天子满腹担忧,不免暗怨钟光兆不顶用。
“圣上多虑了,倘若太皇太后真有防范,就不会允准圣上迁来汤泉宫。”阿谀者想当然说道:“更会筹谋在先,免了黄同知的职务。”
“卫国公虽不在,仍有显王父子。”
阿谀者越发鄙夷:“说实在,以微臣看来,显王无非就是仰仗其父威势,堂堂男儿赫赫亲王,正妃早逝,独子病弱却不续娶,绊于儿女私情,实在荒谬,兼之楚王,虽有些才能,身子骨却实不顶用,前些时候大病一场,气都没缓过来,多少日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里有精力顾及许多。”
完全不细想天子究竟是因为谁才陷于这般两难之境,不得不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可偏偏这阿谀奉承的话就正合天子心意。
一时也觉得大有胜算,堪堪安坐下来。
哪知申正才过,就听禀黄陶策马入营。
阿谀者尚且喜出望外:“必然是同知带回胜报,微臣贺喜圣上。”
很快,当这位看清黄陶狼狈不堪满面仓惶的模样,险些咬了舌头,一脸的喜气僵硬在腮帮上。
得闻失利,并且是惨败,黄陶甚至没有察清是哪处城门失守放了援兵入内,天子盛怒,几乎没摁捺住戾气将黄陶立斩在前。
立即召集灵山、桐浦二卫,再兼自他登位以来陆续“培养”的心腹亲卫——驻防汤泉宫之金吾羽林,拢共近两万,疾行往近京卫部。
汤泉宫于是只有内宦防守,当然,十二卫部之女眷这等关键人质,天子没忘携带。
哪知一路之上,连至三卫,得到的只有一个结果——指挥及佥事、千户等职竟被太皇太后诏往西山卫!
天子咬牙切齿,这时再无饶幸,笃定太皇太后早有防备,就等着他作动。
而遣往通州、香河等卫的使官尚未归来,天子实拿不准诸卫是否臣服,唯有孤注一掷,想着自己有人质在手,十二卫部难道就真能毫无顾忌?
必须抓紧时机争取人心,攻入皇城掌握慈安宫,才有生机。
而西山营前,虞沨已经等待多时。
已是斜阳西落时分,冬月的霞光只在西天暗红,北风更厉,入襟阴寒。
黄袍乌氅,天子一双血目,万众拥护而来,当见营前也是铁甲密集,那当先一骑上,虞沨稳踏金鞍,身后是十二指挥朱衣铁甲,战刀在握。
见圣,却无一下马,摆明要兵戈相见!
天子只觉胸中气血翻涌,微咪一双凤目,凛视虞沨,唇角肃冷。
虞沨,当真是铁了心的谋逆,不过好在是他领军,而不是显王。
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罢了。
虞沨却也微笑——圣上,我可不是为了与你拔剑厮杀,我们的胜负,已经分明。
黄陶怒斥出声:“楚王虞沨,见圣驾,还不跪地相迎?”
他这一句话吼出,场面上却仍是一片寂静。
下马上前的是苏荇,却也不曾见礼,而是展开黄卷,缓缓道明天子罪状。
“孤奉懿旨,请圣上回宫。”待苏荇话音才落,虞沨不顾天子青红交白的脸色,干脆利落却不无客套地说道。
虽有“请”字,但谁知道言下是逼。
“朕若不从,尔意欲如何?”天子冷笑。
“高祖令剑在此,恳请圣上依令。”手臂轻举,金龙盘鞘,这回却并未出剑。
因为出剑,就要杀人。
“太皇太后称朕篡位,实为无稽,分明是太皇太后意欲夺权,而卫国公对朕之指控也为陷构,朕因洞悉尔等阴谋,逼不得已才行非常之事,意在维护祖宗家法、虞姓江山!”到这时,天子也不再坚持那套“刺客”说法,不握先机,无论什么说法都不顶用。
天子目若冷剑,环顾十二指挥:“诸位爱将皆乃大隆忠勇,切莫被奸侫蒙蔽。”却一挥手,如狼似虎的亲卫立即押上一排女眷,重摁跪地,个个披头散发狼狈不堪,有满面死灰,有涕泪横流,又听一片“铿锵”,亲卫冷剑出鞘,直逼女眷脖颈。
十二指挥怨愤不已,指掌无不握紧剑鞘。
各人族亲,虽为男子,在慈安宫却遇礼待,并不曾受到折辱,可天子却对弱质女流这般欺凌,但凡热血男子,这时都不会心平气和。
十二卫中,东淮伯最是刚烈,而他家中被掳者除了伯夫人与两个嫡女,更有已经风烛残年的嫡母,眼见老母亲被押跪地面无人色,东淮伯只觉胸中恶浪翻滚,忍不住翻身下马。
天子心头一喜,且以为有人投诚。
哪知东淮伯却转身往后,分开兵卫,揪出一人来,照样一搡跪地,不用拔剑,只大张虎口掐紧女子脖项:“逆帝!你若敢伤我家眷,我先让此妇命断当场!”
东淮伯这是完全豁出去了。
黄陶定睛一看,两眼顿时冒火。
因为跪地之人正是廖婕妤。
“大胆逆贼!”黄陶忍不住一声怒吼。
虞沨淡淡说道:“有请太后。”
便是后宫妃嫔包括皇后在内当众杀光都不会威胁到天子,唯有太后才有一、二份量,纵使天子本心并不愿为了这些女眷放弃大局,可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无视生母。
太后没有受到任何委屈,尚且衣着光鲜,仪表堂堂。
但脸色当然是不那么好看的。
而直到这时,黄陶才醒悟过来本应在汤泉宫的廖婕妤怎么会落入敌手。
汤泉宫里本有虞沨内应,兼着天子将亲卫尽都调走,忙着赶赴各卫威逼兴兵时,虞沨安排的京卫与内应里外合谋,轻而易举把其余人质解救不说,就连太后、皇后等也尽数掳掠。
甚至比天子还早一步抵达西山卫——天子是兜了一个大圈,人质等却抄了近路。
“虞沨!”天子暴怒,寒剑出鞘:“你敢对太后不敬?”
“臣,只奉懿旨行事,太后也牵涉其中,自然要一并请返。”虞沨毫无惧意。
而天子剑一出鞘,十二指挥竟齐齐上前,横当于前,个个虎视眈眈横掌握剑,显然已经不会受胁。
苏荇带头厉呼:“臣,请圣上奉懿旨回宫!”
身后八万将士齐声:“请圣上奉懿旨回宫!”
似乎太后正在哭骂:“你们这帮乱臣贼子……”不过可惜,完全被山呼掩盖。
大势去也,天子只觉脊背一片寒凉。
“圣上,可退往香河,再寻良策。”黄陶也是心惊胆颤,却仍不愿就此服输,倘若放弃,他只有死路一条,半生筹谋皆赴东流,还得受千夫所指,担乱臣贼子的骂名,这决不是他的期望,也决不能就此却步。
“众卫听令!太皇太后有旨,念诸多不明就里,若憣然悔过弃械者决不追责,如若执迷不悟,视为谋逆,祸连三族,决不宽赦!”虞沨再又扬声。
先是沉寂,然后逐渐有刀剑坠地之声。
天子闭目,唇角冷意终于变为苦涩。
他输了。
九五之尊,却众叛亲离,输给了一介女流。
可怜天子,直到最后仍不知真正的对手是谁。
不过在黄陶以及部分贼心不死者劝服下,天子最终还是没有束手就擒,尝试撤走,十二指挥一拥而上,因虞沨早有示意,趁天子灰心丧气对方军心大乱时,首先解救人质,是以十二指挥如狼似虎冲上前去,对付的是剑逼家眷的亲卫。
因无天子旨意,还必须得顾及太后,天子亲卫不知所措,当然不敢自作主张,解救人质的行动比想像中还要顺利。
苏荇与蔡振却一马当先,直袭叛军,又有早埋伏在后的京卫适时夹攻,切断天子退路。
结果就是天子还没跑出十里,就被捕获。
黄陶甚至还要跑得远些,可也没摆脱苏荇的穷追不舍,最终落网。
就此,辛未日政变彻底平定,正是傍晚,远山才隐暮色,西天尚余微霓。
天子未曾下狱,而是软禁乾明宫。
太皇太后却连夜逼审江清谷——也是虞沨的主意,以太后生死相逼,倘若江清谷自愿“坦诚”毒杀福王以及“矫诏”之罪,太后得存性命。
陈家已经投诚,太后本不足惧,她的生死无关大局,但若江清谷能承认罪状,百官更会信服。
再有秦子若,蒙她“交待”,轻而易举便将秦家收藏的活口逮捕归案,更兼当事人周仲“突然现身”,越发罪证确凿,太皇太后干脆再逼问了秦子若一番,那姑娘得知天子竟然不保,瞬间魂飞魄散,一见那些阴光闪闪的刑具,神志又立即清醒,她是聪明人,火速判断出咬牙不招只有死路一条,更不会白受一番酷刑,立即招供画押,把天子怎么毒杀福王供认不讳,却连连为家族喊冤,称起初并不知情,只是后来替天子遮掩。
当然,秦子若后半截子话被太皇太后选择性的忽略了。
次日早朝,关于辛未日政变有了官方版本——是因杨氏四娘从秦子若口中诈出福王之死另有隐情,太皇太后方才生疑,又察明江清谷与天子早有暗中来往,越发断定,哪知太皇太后暗察旧案被天子知悉,遂生夺权逆上之意,与秦氏党羽谋定借归化失守,卫国公领兵出征之机将其暗杀,夺得兵符。
事败,天子自知罪行暴露,才行破釜沉舟,授令黄陶逼宫。
至于江清谷倾慕太后这一段,为了先帝的体面,也为了择清陈家,并未公开。
江清谷虽然亲耳听闻先帝确有传位的口诏,但深知这时若不遵奉太皇太后旨意,他与太后的“私谊”势必公开,太后决无活路。
只好妥协。
但太后并不领情,虽自从回宫便被软禁,闻讯后咬牙诅咒江清谷不得好死。
当然,这诅咒成真,江清谷难逃极刑,江汉与江薇却被赦免,实际上因为此次政变而受族诛者,唯秦氏及其参与归化失守、政变逼宫之姻亲。
案子很快审结,天子被废为庶人,终身圈禁。
但其执政三年的历史却不能抹杀,因而虽未殁,太皇太后商议百官,决定以“刺”为号总结庆王这短暂的帝王生涯。
懿旨上云: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
这一个“刺”字,实为斥判,也最终成为废帝的谥号。

☆、第七百八十一章 旖辰血恨,亲往赐死

腊月未至,随着一场雨雪,天气更冷了几分,尤其才从烧着地暖的偏殿出来,卫昭险些没被扑面的冷风呛得窒息,好容易才呼息顺畅,袖子里的指掌不自觉握紧了几分,步子也比往常疾快了些,站定在阶下立着的那位宫女面前,眼见着她手里托着的持壶空盏、三尺白绫,不由微微蹙起眉头。
“怎么还拿着这些?”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儿显而易见。
稍落两步的青袄宫女一脸忧惶,打头这位却抬起眼睑坦然看向卫昭,她穿着银红袄,绣裙上朱梅缠枝,腰带是大红色儿,是一等宫女的装扮,瞧着却不面善。
辛未日事变后,宫人难免有调动,太皇太后更将几个周道人儿给了才刚得封的太后使唤,慈安宫里难保会进些新面孔,卫昭也没太留意。
“奴婢有罪,并未能完成娘娘的交待。”
话是道罪的话,只这宫女语气却没有惊惶不安,一双灵动乌眸更是大敕敕地在卫昭脸上转了个圈儿,她的唇角天生上翘,看着竟像是在微笑一般。
刺帝被废,却没依令前往幽禁之处,当詹公公代传旨意,便即刎颈自绝。
论理,随詹公公前往也有不少宫卫,真要强制押赴废刺帝往禁苑自然不会让他有拔剑自刎的机会,却让刺帝得手,显然是有意放任,当然也是出自太皇太后的暗示——即使刺帝老老实实地前往禁苑,也是活不长的。
刺帝倒也有些傲骨,天湟贵胄不甘受辱,并示反抗慈安宫审断处治而自刎,太皇太后也没有剥夺他最后的尊严。
关于废帝妃嫔,多数与其罪行并无直接干系,尤其贵妃与淑妃更得宽赦,允住别宫,邓妃所生的公主甚至保留了封号,下赐公主府,让邓妃随女共住,白嫔没有子嗣,自请去了清平庵“服侍”落发修行的贵太妃——刺帝被废,其母当然也不再是太后。廖婕妤因为家人都被牵连处罪,她本身也没落着什么好,赐死。
至于废后,就更不可能活命,原本太皇太后是想等新帝登基大典后让其在禁苑“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