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家工坊-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资,再加上一个登陆场就要停放一艘七千万吨级的运输艇,占地面积可想而知。
“保密都是个问题。”林宪天看着报表上的数量说道。
“是呀!”许红莲叹气道。
保密一直林家一直很担心的事情,随着和中央的全面合作,保密的工作也全部交由中央负责。但是人多嘴杂,每次运输都是基地联络组和部队协调好后做的,这之间的工作,接触人员越少越好。
最后经过和几方协调,中央决定在各野战军后勤部成立特别保障组,专门保障移动兵站运输工作。
依靠运输艇的运输毕竟是少部分,这时的后勤保障主力是各个根据地支前民工,许红莲在路过各地时,通过运输艇上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切。
“全是人。”许红莲看着已经看录像看傻了的林宪天说道。
涓涓细流汇聚成滚滚洪流,你说老百姓这样支持解放战争的进程,共产党能不打赢吗?
辽沈战役,敌我兵力对比,敌兵力五十五万对我方七十万。后勤保障对比,敌方吃喝拉撒全靠自身建制内的后勤兵保障,而我方则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军可以随打随走,后面随时有一个后勤大动脉保障前方作战需要。而敌方就没那么幸运了,之所以要固守城市,就是因为交通所限,没有那么大的运力保障部队机动作战。
后面两场战役就更不用说了,敌我兵力兵力比例较为悬殊的淮海战役,之所以打胜,除了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高超和战士们的拼死用命外,人民群众的后勤保障,也是关键所在。
借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说过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
前方打仗,后方的日子也要照过。
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江城的老百姓渐渐地感觉市面上的货品多了起来。其中就有江城食品厂出产的山楂罐头、苹果罐头、葡萄罐头、什锦罐头。要说这几种罐头出现在市面上可是相当不容易,首先是原料关,山楂、葡萄,东北有产,但苹果和梨子这些水果东北可很少见,只有辽宁有零星种植。
不过这难不倒拥有超级运输手段的林家,经过和山东解放区的协商,林家赶在山东水果成熟时,从山东解放区收购各种水果上百吨。这样主要原料问题基本解决了。
其次是添加剂的问题,其他还好说,关键是白糖,这东西的主产地不在解放军的控制范围内。最后用安赛蜜等甜味剂代替。
最后就是包装问题,由于江城食品厂是沈市长直接关注下的一个公私合营的样板,所以包装用玻璃罐头瓶、铁皮封盖和胶圈都不是问题。
唯一的遗憾是这种罐头价格比较高,不是一般穷苦人家能享受的起的,所以多半作为节日礼品,用于赠送他人。
“来,都来尝尝,这是东北解放区送来的水果罐头。”周副主席招呼在其他几位委员和工作人员。
“江城食品厂,什锦罐头。”朱老总拿起一个罐头瓶仔细看到。
“你们发现没,这罐头的材料中没有白糖。”刘副主席也拿起一个空罐头端详。
“可能就是这个安赛蜜在起作用吧。”朱老总指着原料表上的安赛蜜说道。
“不过这个江城食品厂的公私合营倒是个好榜样,咱们出设备、人员、土地。商人出资金和管理,咱们监督和收益。”刘副主席仔细回想着当初审批时的文件。
“看来以后,咱们民族资产阶级企业都要走这条路。”毛主席一边嚼着水果块,一边说道。
小川村。
“还是白糖的好,甜味剂怎么吃心里也不踏实。”林宪天吃了几口水果罐头后,便不再动嘴。
“你在冬天有的吃就不错了,现在这种罐头也不是人人能买得起的。”许红莲又开始教育林宪天道。
“还好我在地窖里存了不少苹果。”对于许红莲的教训,林宪天马上转换话题。
现在的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都发现,解放军的军事实力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在45年至48年期间,国民政府共从美国政府手中接收324辆各型坦克,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108门,其中坦克以轻型坦克为主,火炮以105榴弹炮为主。几经战事消耗后,国民政府无奈地发现,双方技术兵器对比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解放军的坦克数量从最初的不足一百辆,发展到现在拥有四个装甲师编制,共近四百辆各型坦克,其中以中型坦克为主。而重炮从最初的一门没有发展到现在每个野战军都能拥有不少于48门以上的重炮。
而国民政府的坦克装备数量则从高峰期的2个装甲兵团(师级编制),下降到现在不足10个战车连。重炮更是折损过半。
唯一让国民政府感到心里有些踏实的是空军,虽然解放军空军几经培训补充,但怎么也赶不上美国政府对国民政府的志愿人员和飞机的支持。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只有东北战场解放军空军才能占据局部优势,在其他战场,解放军空军只有努力破坏战场周边敌方机场,以保证空中安全。
不过细算起来,国民政府只有在空军、海军方面能zhan有一定优势。在陆军方面彻底被解放军甩在身后。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八十二集 杀猪菜
更新时间2010…6…5 9:42:08 字数:2879
咚、咕隆咚、锵,咚、咕隆咚、锵。喜庆的鼓声回荡小川的山谷间。
虽然前线激战正酣,但临近年关,国人的大年还是要过的,加上东北全境解放,已无大范围战事,所以这个年关外老百姓不用过得心惊胆颤。
“真不能比,子弹和107火箭弹还没见到实物,那面两大战场已经快见分晓了。”林宪天看着一份有关107毫米火箭弹的延期报告自言自语道。
“林工,先生和夫人都不在家,这件事只能找你了。”吴炳推门进屋。
“什么事?”林宪天纳闷,因为负责农村工作的吴炳,以往很少来找他。
“上级下达一个任务,叫我们拍摄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但是我们没有摄影器材。”吴炳有些哭笑不得地说道。
按理说这项工作不是吴炳他们负责,但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实在抽不出人员来这里,所以吴炳他们只能赶鸭子上架。
“行,我给你们准备几台摄影机,但一定要控制在基地人员手中,知道吗?”林宪天想了一下就答应了。
“知道,保密条例。对了,山前高家来代表请咱们的领导去他们那里吃杀猪菜,于政委和夫人去延安还没回来,所以家里几个主要领导就剩你了。”吴炳忍俊不禁地说道。
林宪天的工作是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发工作和基地的综合保障,而当初在安排基地领导顺序时,林宪天特意把自己的职务安排在最后,所以除了本职工作为,一般赶不上林宪天代替一把手工作。
“你和史忠呢?”林宪天纳闷地问道:毕竟基地里不止一位和林宪天同级的领导。
“史忠那头离不开人,你也知道,咱们的地下铁路线马上要和江延线接通了,安全保卫工作不能松懈。我吗!明天去市里,代表咱们社出席沈市长召开的招待会。”随着基地地下工程的顺利推进,根据设计规划,基地的地下内部铁路网将接入江延铁路线,为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输送战略物资准备。
“好吧,告诉我时间,我一定去。”林宪天见既然躲不了,那就去吧。
“明天,下午山前高家村口,有人来接。”吴炳说完转身出门。
杀猪菜,说来并不是什么高档菜肴,只是东北农家在过年杀猪时,做得猪肉血肠炖酸菜,说起菜肴的味道,按照未来时代的标准,并不是很美味,但是在这个年代,油大、肉多就是好菜。
“我记得第一次吃杀猪菜,还是我父亲带我吃的。”林宪天扛着摄像机和陪同的基地干事说道。
“林工,你们那时吃肉,不像现在这么费劲吧。”陪同的基地干事好奇地问道:虽然林家向基地的干部战士讲述过自身的来历,但大家毕竟了解不详细。
“想吃就吃,只要你有钱,一直能吃到你厌烦。所以我们那时,山里的野菜才金贵呢。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未来的生活,正好和现在掉了一个个,”林宪天笑着说道。
“物质的极大丰富?那你们还买不起房子!”基地干部虽然知道未来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社会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公平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难呀!这就国家的决策问题,一个失误,就能造成很大的问题。快到了,不说了。”林宪天见村子里的人已经到达村口,便把话头打住。
看到来迎接的人,林宪天便把摄像机打开,虽然吴炳借走几台摄像机用于拍摄解放区的新生活,但林宪天也想把这些身边事件记录下来,毕竟这也是一段历史。
山前高家的村民见林宪天扛着摄像机,也是十分新鲜,经过干部解释村民才知道这是录电影的机器。
“今年年景好,村里各组各户都有了一些儿余富钱,这不要过年了,村子里几个组都挑出最肥的猪宰了,好过个肥年。”村长一边带路,一边解释道。
随着林宪天两人的进村,村里的小孩子穿着崭新的花衣服围着林宪天一行跑来跑去,林宪天扛着摄像机就把这些记录了下来。
“这是老孙家,村里的养猪状元,全村个头最大的猪就是他家出的。”跟着村长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一户杂木篱笆围成的小院里。
此时这家主人早已恭候多时,林宪天一行一进院,土房里男主人孙树典就马上推开冒着白烟的木门招呼道:“进屋,进屋,屋里恼火(暖和)。”
“还是先看看猪圈吧。”林宪天最关心的还是这户人家的‘家底’。
村长看看基地干部,基地干部说道:“走吧,先看看猪圈。”
男主人孙树典裹着棉袄,带着一行人来到房后的猪圈。猪圈虽然味道很大,但林宪天并不在乎,毕竟林宪天家也是有亲戚在农村的。
“这些猪都是你家的?”林宪天看着三个圈栏里的十几头大小肥猪问道。
“不全是,这三头是我家的,其余都组里寄养的。”孙树典顺手舀了一瓢猪食洒在食槽里,将猪都吸引过来后,指了指其中三头挣食的大肥猪说道。
“那你除了养猪外,还有其他收入没有?”林宪天扛着摄像机对着孙树典问道。
孙树典想了想说道:“除了这猪,这年我跟俺孩在组里也记了不少分,打算明年起个瓦房。不过我听说明年有不少人也打算起间瓦房,是不村长?”
“可不,不光你一家,咱村至少有一半要盖新房。估计附近的窑口卖的瓦又要涨了。”村长有些担忧地说道。
说着几人就跟着孙树典进了屋,这土屋是用土坯和茅草搭建的,屋里很黑,灰也大,但很暖和。
“这一开屋门,我就闻到猪肉的香味了。”基地干部进屋后笑着说道。
“天冷就这点闹心,镜片老上霜。”林宪天进到满是水蒸气的土屋里,眼镜上就多了一层白霜。
透过层层水汽,借着屋内汽灯和窗外的光亮,林宪天看到厨房里,好几个人在忙着剁肉块和灌血肠,同时灶台上的大锅里也在咕嘟、咕嘟地煮着猪肉。
“一会儿菜就好,进里屋上炕。”孙树典招呼林宪天进里屋。
林宪天进到里屋后,看到孙家的家饰并不多,正对门口摆放着一对旧木箱子,木箱子上放着一个座钟和一堆杂物,再转身看屋里的炕上,一张破损的炕席旁,一个显然和火炕宽度不合适的雕花炕柜立在一边。
“这钟好像停摆了!”林宪天扛着摄像机对着座钟拍了拍。
“这个口洋钟,自从到了我家,走了几天,就没再见它走过,要不你给看看?”孙树典皱着眉头说道。
“老孙,我跟你说过,这钟要上弦的,可你就是不听。”村长用教训的口气说道。
“那洋毛子钟上一圈洋文,谁看得懂,走圈无非听个响。”孙家女主人插话道。
“要不我跟你换换?”村长问孙树典。
“不换,当初社里分‘庞爪子’家时,说好抽签,每人两件,不得反悔。”孙树典说的‘庞爪子’是小川这一带的伪保长,当初林家选择这里扎根,第一个件事镇压的就是这个‘庞爪子’,谁让他民愤极大。
村长见没戏,就不在纠缠。
“这钟是一件,那另一件呢?”基地的干部问道。
“就是这嘎的柜(炕柜),这柜贼漂亮,就是长了一点,等夏天盖新房时叫木匠改一改。”孙家女主人打开炕柜向林宪天展示其漂亮的花纹。
林宪天拍了拍炕柜后问道:“这钟的钥匙呢?”林宪天怀疑孙树典没有给钟上过发条。
“应该在钟里。”孙家女主人说道。
林宪天打开座钟,找到钥匙后,开始给座钟上发条,但是林宪天很快发现旋转钥匙时,感觉不到发条上劲,反倒是像在空转。
“不用拧了,我以前拧过,表也不转。”孙树典平静地说道。
林宪天猜测可能是表里面的发条或者哪里出了问题。
“你没去找人修修?”林宪天问道。
孙树典摇了摇头说:“我到城里打听过,这钟要修好,需要老鼻子(许多)钱了。”
“来,都上炕。”孙家女主人出门后,端着一瓦盆杀猪菜进了屋。
接着来帮忙的村民和林宪天一行,在不大的土屋里,围着炕桌和临时搭起来了的饭桌吃起来。
“请领导说个话。”村长端起酒杯对林宪天说道。
林宪天一阵苦笑后,端起酒杯说道:“祝大家来年……今年钱多收点,身体好好的,吃好,喝好,就这些了。”
屋里的村民一听这套说辞,都说林宪天是个实在人。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八十三集 子弹定型
更新时间2010…6…6 10:51:37 字数:2956
49年1月末的这个春节,林家人都没消停,林玉山远在黑龙江跟当地的兵工系统工人一起过年,许红莲则在北平外围和运输艇上的联络组一起过的年,而林宪天则是和基地人员在食堂过的年。
2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这天不光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华北军区政治部两家摄影队,林宪天也特意请假来拍摄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前门箭楼。
“夫人,听说林宪天也来了?”聂政委问正在指挥布置摄像机的许红莲。
“那小子现在应该在参加入城的部队中,估计一会儿咱们能看到他。”许红莲回头说道。
入城式正式开始后,前门箭楼上的领导们,就看见林宪天坐着一辆缴获的装甲车扛着摄像机进入北平城。
“谁能想象到,抗战结束时,我们基本还是小米加步枪,而现在……”罗荣桓看着城下不断通过的坦克车感叹道。
“不光你想不到,南面的蒋介石也想不到。”林总淡然地说道。
“不知道美国人看到咱们有这么多坦克,会怎么想?”叶帅挥手问道。
“谁知道。反正瞒不住,不如打草惊蛇。”聂政委知道美国人一定很关注解放军的军力变化。
“儿子,你到哪里了?”许红莲用布置在箭楼上的电台询问林宪天。
“我在?我马上进入东交民巷了。”林宪天在询问周围的群众后说道。
“他们到东交民巷了。”许红莲回头对正在看入城部队的众位领导说道。
“东交民巷有什么反应没有。”罗荣桓回头问道。
“儿子,你那里有什么反应没有?”许红莲对着电台喊道。
“说什么?听不清!大点声!”林宪天在电台里喊道:许红莲听到电台里不断传出群众喊出的口号。
“应该是没事。”许红莲微笑道。
“那就好。”聂政委接手耳机听了听后说道。
傍晚宵禁前,林宪天拉着许红莲,带着随行的警卫人员,开着吉普车来到全聚德烤鸭店。一到门口林宪天就发现这全聚德烤鸭店可不像后世那样火爆,不说门可罗雀也差不多。
“老板,你这生意可够冷清的。”林宪天看着空荡荡的店面说道。
“世道混乱,生意难做,这不大军进城,我们的生意兴许能好做一些。”杨老板有些气馁地回应道。
“我想知道你这的一只鸭子多钱?如果价格合适,我想多买一些。”林宪天虽然这样问杨老板,但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杨老板想了一下恳切地问道:“不知道这位同志,是用人民币结算?还是用银元结算?”
“两者有什么区别?”林宪天有些疑惑地问道。
“在国统区,咱们人民币的购买力有限,不如银元好用。”在一旁参观老店的许红莲插话道。
“正是这个道理。”杨老板点头道。
“哎呀!那这帐可不好算了。这样老板,我付给你一部分人民币,一部分银元,行不?”
“行、行、不知同志需要多少,如果需要甚多,我店也要准备一二。”
“我这里有人民币二千元,银元一百元,东北币要不?”林宪天翻出自己的钱袋,意外还发现五百多块的东北币。
杨老板盘算半天说道:“东北币就不用了,这些钱差不多能买到一百二十只以上的烤鸭,不过市面的汇率总有变动,估计少不了这个数。”
“那行,签一个协议吧。”林宪天也怕全聚德赖账。
在此后的几天里,林宪天突击花钱把北平城里的名吃扫荡一遍,附带的效果,就是北平的饮食行业都知道解放军中有这样一个“善财童子”干部。对于林宪天这种暴发户行为,驻守北平的各位高层领导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林宪天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再加上林宪天购买的对象都是北平的老字号,而购买的东西也多半运回东北的尼什哈基地。
算来算去,在林宪天走后,北平军管会下发一个文告,称这次林宪天的采购是解放军对北平工商业的初步扶持,日后军管结束,大规模的经济扶持就将开始。
3月,中央忙着搬家和开会。而东北尼什哈基地的人们则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因为7。92毫米短弹和6。5毫米短弹的研制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剩下就是进入评审阶段了。
沈阳铁西区。
“还是人才少!这要是有个百八十个大学生,我手头也能宽裕点。”林玉山现在是东北工业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向各家重点企业供应设备,以恢复、扩大生产。
“百八十个大学生?要是在沈阳,找百八十个高小毕业的学生容易,大学生抢都抢不来。”与会的一个干部摇头说道。
“必须马上恢复各城市的大、中、小学校和技工学校,宁肯补贴一部分(钱),也要保证生源。虽然招人(的工作)不归我管,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人才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后劲。小鬼子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进入列强的行列,就是因为他们重视教育,据我儿子讲,小鬼子在侵华时的士兵文化水平都是高小以上,想想他们国内其他行业就不用说了。”
“现在都要钱,我们上哪里搞钱?增发货币?国民党就是栽倒在这上面的。”主管财政的干部无奈地诉苦道。
“必须保证,勒紧裤腰带也要保证,看看那里还能挪部分钱。”高岗当场拍板道。
“除了恢复生产,经济工作也要搞好,江城的公私合营的例子,大家也都清楚。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市面活起来,这样货币一流通,我们才能有更多的钱,去办我们想办的事。”专程从北平飞到沈阳的陈云说道。
正在筹建中的新中国的家底,还是太单薄。仅仅一个人才问题就引出一大堆问题。
4月初,7。92毫米短弹和6。5毫米短弹定型,正是进入评审阶段。
“这是我们取得的两种口径弹药的杀伤空腔对比。”设计员向在座的军方代表展示,两种弹药在肥皂和明胶打出来效果图。
“你这(子弹)在战场上试过没?”身形消瘦的军代表问道。
“没有,由于目前我们没有配套的武器,所以只能这种用改造过的步枪打。”实验员指着放在桌子上的捷克式步枪说道。
“生产难度如何?”兵工厂的代表在看过子弹的图纸后问道。
“我们在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到通用问题,所以在生产中,只要弹药厂将部分模具和工序修改一下,就可以生产。由于我们的选择的口径是我军主力口径,所以枪管不用改膛,因而对生产枪械没有太大影响。”设计员调出具体子弹图纸幻灯片。
“你这6。5毫米短弹是根据三八枪用子弹改进的?”少白头的军代表问道。
“是的。”设计员回答道。
“三八枪的杀伤力,你们也是知道的,除了神枪手习惯拿这种子弹打脑袋外,打到身上,只要不是致命地方,就没大事。”说着少白头军代表指指自己脑袋说道。
“那是子弹的设计问题,我们没有那个毛病。这是三八枪用子弹的空腔效果图,很明显,我们要比三八枪用子弹效果好。”设计员辩解道。
“那还是不保险,至少我心里没底,估计前线的战士也有这种想法。”说完,他看看另外一个军代表,那个消瘦的军代表也点点头。
“我们也赞同使用7。92毫米短弹,比较而言,我们现在主要生产的弹药口径和枪械都是7。92毫米的,如果使用6。5毫米,势必影响我们的正常生产。”兵工厂代表在私下讨论后,也赞同军代表的说法。
“看来只有暂时搁置这个口径方案了。”林宪天总结道。
虽然6。5毫米打出的效果要好于7。92毫米,但日制三八枪的杀伤力给军方留下太深的印象,在加上兵工厂要全力保证7。92毫米,最后在两方代表的一致要求下,6。5毫米被转为技术储备。
“你这最好有配套的武器,我看这子弹短了,估计射程和后坐力也该小了不少。”消瘦的军代表在比较桌面上几种对比弹药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