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来到古代-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中国的提议下,这些区域联盟联合在一起组建了一个非洲的大联盟,总部就设在开普墩。非洲大联盟的成员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中国兄弟”与黑人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五;六章 中国商队;稳定利率(上)
第五章 中国商队
当中国混合军沿着非洲海岸而上时,中国的商船队伍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好望角,开始了和黑人的贸易。商船的贸易路线跟混合军的行军路线是一样的,先到好望角,在开普墩建立商业基地,然后便分头沿非洲东西海岸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庞大商队的到来,进一步稳定了非洲贸易价格,很好地实现了公平交易措施。
当初筹建中国时,张怀德便决定改变明末的禁海。他一边鼓励民间进行海上贸易,一边进行官方的海外贸易。那时中国国内正处于战后恢复阶段,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棉花。故此,官方跟荷兰、西班牙、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做了大笔交易。张怀德拿出了无数珠宝,换来了大量的粮棉,以解决国内的急需。
在荷兰等西方国家看来,他们赚了,在张怀德等总统府官员们看来,中国赚了。珠宝这些东西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要它干嘛?除了作为奢侈生活的排场之外,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对百姓生活造成困扰。
从总统府到各级官府的府库都不存留珠宝,从张怀德到各级官员都不蓄珠宝,且将贱珠玉的这一思想贯彻到民间。百姓们纷纷响应官府举措,国内的珠宝行市大跌,人们纷纷将珠宝外销。中国关税只收黄金白银,当然中国自己发行的流通纸币是收的,珠宝不要。如此一来,卖出去的珠宝,他国再也无法卖进来。很大程度上制止了类似一颗小珠子就换走一大船粮食、棉花的情况。
随着中国国库储备的黄金、白银的增多,逐渐关税只收黄金和中国纸币了。金银矿场生产出来的金银,除了留一部分作为国库储备外,其余的都销到国外。张怀德甚至打算将来关税只收中国纸币,也就是说,他只想让黄金、白银从中国卖出,而他国卖不进来。中国要的是什么?实用的物品。这就是张怀德的总统府的策略。
从事外贸的商人们自己组成了一个外贸行会,对商人们之间的事务进行协调。从那时候起,中国的外贸行业便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到1650年荡平东方的海盗后,海上贸易更加兴旺。
开始的官方贸易是属于救急性质,待这一阶段过去后,张怀德便让总统府政务署的商部筹建国有外贸行,进行赢利性贸易。由总统府出资成立了一个国有外贸商行,名字就叫做中国外贸行,由商部的外贸司聘请有丰富海上贸易经验者出任掌柜,外贸司则对掌柜进行监督。总统府出资只是搭建了一个壳,大量的资金则由总统府以盐税做担保,向国家钱庄贷款来获得。
自1648年年底,中国新式战船试制成功后,张怀得便让人参照它制造吨位相同的大商船,当然,蒸汽机并不提供民用。1949年新式商船试制成功后,中国外贸行便开始大量建造,到1650年底,中国外贸行已拥有近百艘新式大商船了。同时,张怀德鼓励商人们也制造新式大船,以取代原来的商船。
随着1651年以后的东方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外贸行也赚了一些钱,遂加大了在造船上的投资。到1652年年底时,已经拥有近三百艘新式大商唇了,而民间制造的新式大商船也有近百艘了。
中国贸易行成立后,也加入了商人们自己组建的外贸行会。当张怀德决定领兵西行后,便让中国外贸行牵头,在外贸行会的下面又成立了一个非洲贸易行会。该行会主要是向商人们介绍非洲贸易情况,让商人们对即将到来的非洲贸易做好准备,同时将准备去非洲的商人们组织起来。
张怀德将后世的保险概念引入了这次非洲贸易里,所有参与这次非洲贸易者,都将其船只、货物等进行登记,按商家船只、货物的多少来收一定的财物做风险互助金。将来谁有损失便从这笔钱中得到弥补,实现风险共担,有多余的钱在贸易结束后退还。
因为有军队在前头开路,又有风险共担的机制做保障,商人们自然踊跃参加。结果这次非洲贸易共有三百多艘新式大船及七百多艘其他大小船只参加。船只总数超过一千,可谓庞大之极。当然,关于在非洲要实行公平交易的事,张怀德早已交代清楚。
第六章 稳定利率(上)
当初成立中国外贸行时,张怀德便考虑过是用招股的形式筹集资金,还是用贷款方式筹集资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决定向国家钱庄贷款。
张怀德想建立一个国有工坊、商行与国家钱庄之间的互助机制,在国有工坊、商行建立的初期及困难时期,由国家钱庄对其提供援助。在其稳定发展时期,则对国有钱庄进行支持。由总统府完全支配中国贸易行的巨大收益,可以有效实施对国家钱庄的支持,在必要时,将中国贸易行的收益,以超额支付贷款利息的方式反馈给国家钱庄,以稳定其利率。
张怀德深知国家钱庄的重要性,他要用稳定国家钱庄和纸币价值来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且促进其发展。作为总统府而言,要鼓励百姓储蓄而不是消费和投资。张怀德对他所来的那个世界里,将银行存款利率降到低得不能再低,逼着老百姓去消费和投资的做法深恶痛绝。
国家银行利率过得去且稳定可靠,百姓自然愿意储蓄。百姓通过储蓄这种可靠的投资方式获得了过得去的收益,积蓄便会增多,生活也会有安全感。生活有了安全感,自然地便会愿意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农、工、商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而国家银行如果利率很低,百姓自然就不愿意储蓄。百姓无奈之下去消费或投资,消费使钱财减少,投资则不可靠,百姓的积蓄普遍会减少或增长缓慢,生活便没有安全感。生活没了安全感,自然地便不愿意再去消费和投资,然而却又被逼着这样做,便会产生一种别扭的心理。刺激消费使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整个社会的心态都变得不健康。
虽然采用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促进发展,但随着百姓积蓄不能增加,生活安全感丧失,消费和投资也会逐渐减少,最后导致全面萎缩。用降低银行利率来刺激消费,是一种涸泽而渔的恶劣做法。
第六;七章 稳定利率(下);稳定币值
张怀德在国家钱庄的相关立法中,便规定国家钱庄一年期存款利率不能低于百分之五。百分之五的存款利率是过得去的,而百分之六的存款利率在张怀德看来是比较合适的。所以,随着中国的逐渐稳定发展,张怀德也让国家钱庄逐渐地提高其存款利率。1648年的存款利率是百分之五,1649年提高到百分之五点二,1650年为五点四,1651年为五点六,1652年为五点八,而1653年也就是今年则提高到了百分之六。
张怀德要在百分之六的存款利率这个点上,来进行国有工坊、商行对国家钱庄的支持。当国家钱庄收益较多,能够支付百分之六的利率时,则国有工坊、商行只支付正常贷款利率。当国家钱庄收益不够支付百分之六的利率时,则国有工坊、商行超额支付贷款利率,以稳定国家钱庄的利率。
如果在良性循环下国家钱庄收益逐渐增加,那么在增加本金积累之余,可以逐渐提高存款利率。当然,存款利率也不能无限增加,张怀德将百分之七的存款利率定为上限。在支付百分之七的利率时,国家钱庄如果还有余力,便在增加本金积累之余,提取国家钱庄资金用做他途。
这些年国家钱庄的存款利率虽然提高,但贷款利率却未增加,一年期普通贷款利率稳定在百分之八上。张怀德考虑在存款利率突破百分之六以后,逐渐降低甚至免除特殊贷款利率。将来要是存款利率达到百分之七,还会考虑降低普通贷款利率。
第七章 稳定币值
张怀德关于稳定货币价值的想法,也得到了顾炎武等人的支持。顾炎武等大儒纵观历朝历代,百姓都因为钱法被坏而困苦。所谓钱法者,朝廷发行、使用流通货币之方法。钱法之所以被坏,就是因为铜钱等流通货币被朝廷大量滥发或私人盗铸而造成的。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与流通货币之间是有一个对应关系的,流通货币要是超出了应有数量便会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老百姓的钱变得不值钱,比如手里的一百文钱只能买到相当于过去九十文的东西,百姓利益自然受损。要是流通货币不断滥发,通货膨胀不断加剧,钱法便被破坏,社会经济就崩溃了。
随着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不增发流通货币的话,它就会升值。比如百姓手里的一百文,可以买到相当于原来一百一十文的东西了,呵呵,老百姓都希望自己手里的货币值钱,都会为它的升值而高兴。那让货币一直升值下去,一百文相当于过去的一百五十文、两百文,甚至到一千文行不行?流通货币是值钱了,但不能让它长期这么涨下去。一方面流通货币在各行各业的日益发展中会变得缺乏,另一方面国家无法使用合理增发纸币获得的资金进行各种投入。无论哪一点,都不利于社会的持续繁荣。所以,国家合理增发流通货币是必须的,但跟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是两回事。
政府滥发流通货币的做法显然是对社会不负责的,可在张怀德所来的那个世界里,居然有的国家、地区还打着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幌子(图表经济学家的理论,不一定成立),不断地滥发钞票,导致货币不断贬值,百姓多年的积蓄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在某段时间里,实行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流通货币实际价值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比如老百姓手中的一百文只相当于过去的九十文,但随着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又会慢慢回升,甚至升值。这时如果增发流通货币,实际价值又会下降。如果延续适度通货膨胀策略,货币实际价值便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虽然货币价值不太稳定,但尚可维持。
然而,滥发流通货币是会上瘾的。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诸如银行呆帐、财政赤字等各种危机,而打着适度通货膨胀的幌子滥发货币。再厉害的通货膨胀都被隐瞒着,一律称之为适度的通货膨胀而遮掩过去。于是,流通货币实际价值不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是一路下滑。二十年的时间,货币就贬值十数倍,可怕啊!
表面上看,二十年后存款数字大了不少,可缩水十数倍后再看,却发现实际存款数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状态。很多人在二十年前辛苦积攒下来的钱,变成了废纸。确实如此,积攒十多年的存款数额,到二十年后只相当于刚参加工作者一个月的薪水,欲哭无泪。。。。。。
钱的价值到哪儿去了呢?被政府无限度的通货膨胀给侵吞了。有的人觉得自己薪水不错,有的觉得自己很赚了些钱,等到二十年后,别人的薪水和赚的钱是自己的一二十倍,甚至更多,自己多年的积蓄照样变得一文不值!
因为对这些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张怀德一再强调货币保值,坚决不搞通货膨胀。建国初期,国家的税收和允许发行的货币自然是比较少的,但是张怀德和顾炎武等政务署官员,从不为了有资金进行各方面的投入而滥发纸币。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张怀德从中明白的道理之一,便是治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急。以损害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急于求成地发展手段,是不可取的,这种燥急的心态要不得,这种做法与老祖宗留下的寓言“拔苗助长”无异。
张怀德知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开始时发展慢点不要紧,心态要正。等中国步入正轨,各行各业都逐渐恢复后,整体发展速度自然会跟上来。
由于稳定国家钱庄利率和稳定流通货币价值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随着各行业的恢复发展,百姓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而物价却不涨,有些反而降低。所以中国的百姓们真正地富裕起来,积蓄也真正地日渐增多。
中国的繁荣稳定并非凭空得来,里面倾注了张怀德,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无数的心血,包含了各级官员的辛苦努力,是正确的治国思想得到有效实施的结果。如今,中国把自己的治理经验带到了非洲,使非洲各民选联盟得以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使非洲日渐繁荣起来。
这一切都让张怀德感到由衷的欣慰。
第八章 联合舰队
1653年秋季的一天,一艘中国快速战船在摩洛哥附近海面上巡逻。该船的了望哨兵坐在桅杆顶部的了望台上,跟下面的船员随意地聊着天。过了一会儿,他拿起望远镜朝远处望去。忽然,他在水天相接之处发现了许多小黑点。他马上意识到是一支船队,忙把发现告诉了下面的人。下面的船员马上调整了航向,朝他所指的方向行去。
黑点逐渐变大,通过高倍望远镜已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是战船,以及船上所悬挂的各国国旗。哨兵数了一下,大约有四百多艘战船,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摩洛哥驶来。这显然是欧洲各国派来对付中国军队的一支联合舰队。
巡逻船赶紧以最大速度返航,回到港口向混合军总部报告。张勇立刻命令所有军兵进入战斗准备状态,且让人拿着铜锣去附近集镇把休假的军兵们喊回来。张怀德也被找到,当他赶到港口时,混合军四个旅已基本集合完毕。
张怀德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对此仗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跟全体船长谈过话,讲述了这一仗的必然性,透彻地分析了中国与欧洲战船及战术的优劣,且制定了充分利用自己优势的战术。各船船长也都给军兵们详细地讲过,可以说全军上下对这一仗都有充分的准备和取得胜利的信心。
这一仗也是对中国军队的一次大的考验,四十多只战船要对上约十倍的战舰,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取胜了胜利,中国将确立海上之王的地位,在非洲所做的一切都将被欧洲诸国所接受。相反,如果这一仗打败了,之前所做的许多努力可能都白费。中国几乎还有一半的军队分散在非洲西海岸各处,即便被联合舰队各个击破,恐怕它们自己也要打光。
张怀德问自己,中国军队可能被西方联合舰队各个击破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今天之战形势不利的话,他会让剩余的战船赶紧脱离战场,沿西海岸而下,将所有的中国战船集结起来,然后再跟联合舰队决一雌雄。今天即便打败了,估计也能消耗联合舰队近半的力量,为下一战的胜利打好基础。而且,张怀德要让混合军中的步兵留守在陆地上继续跟他们周旋,恐怕并非那么容易被打垮的。
张怀德坐上总统座船,亲自指挥战斗。在带着船队全速前进一小时后,便从望远镜中发现了联合舰队。张怀德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四十多艘战船成扇形散开,都用左舷对着联合舰队来的方向。
过了一段时间,联合舰队显然也发现了中国舰队,开始散开,以弧形阵势向中国舰队压来。
当联合舰队进入中国战船的射程之后,张怀德下达了开炮的命令,每艘战船都向自己早已锁定的目标进行了炮击。每只战船的六十门大炮一齐开火,有近二十枚炮弹击中了对方战船,另有二十枚炮弹落在了对方战船的右侧。这是张怀德制定的炮击策略,即稍偏向右侧发炮。这样即便有的炮弹没有打中对方战船,但会较际种地落到同一侧,掀起巨大的波浪,将船只掀翻。这个策略果然见效,有近十来艘战船被掀翻了。
另有三十艘战船被威力强大的炮弹击中后,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木船迅速地燃烧起来。有些船只上的火药被爆炸波及,烧得更为猛烈,完全失去了航行能力。
只一照面,联合舰队便有四十来艘船只受损,中国舰队强大的实力使联合舰队震撼不已,在他们心里产生了一抹阴影。
还没等联合舰队上下回过味来,又是一轮炮弹袭来,又有一些战船被掀翻,原来已被击中燃烧的战船立刻失去了行动能力,另有十多艘战船遭到第一次攻击。联合舰队全速向中国舰队压来,希望迅速接近以进入自己大炮的射程。
但中国舰队没有给它这个机会,在又一轮炮弹轰击过后,中国战船立刻掉头撤退,迅速地又拉开了与联合舰队的距离。
在刚才三轮炮击后,联合舰队有差不多六十艘战船或被击沉,或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还有约三十艘战船也在燃烧,只不过情况略好而已。
太可怕了,竟然一下子就失去了近五分之一的船只。虽然早就从各国商人口中得知中国战船的可怕,但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地看清这一点。
眼看着中国舰队再度拉开距离,又摆出了刚才的阵形,联合舰队上下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但还是硬着头皮压了上去。
又是三轮炮击,又是更刚才差不多的损失,中国舰队又迅速地后撤。联合舰队的战船已损失了近五分之二,而中国战船连一发炮弹都没挨着。真让人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舰队司令赶紧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其实即便没他下令,大多数战船也已放慢了速度或停了下来,不想再向前追击了。联合舰队司令正为是否撤退而犹豫之际,中国战船竟然回头逼了过来,进入射程后,一轮炮弹轰了过来,这帮舰队司令下了撤退的决心。
乘着舰队慌忙掉头逃窜的机会,中国战船又是一轮炮击,至此,联合舰队损失已然过半。
看着逃窜的联合舰队,中国战船开始追击。中国战船速度快得多。联合舰队想跑都跑不了,再又挨了两轮轰炸后,舰队上下忽然醒悟过来,开始向四处逃散,这样才有五分之一的战船得以逃脱。其余的船只或被击沉,或被烧毁,或被俘虏。
战斗结束后,中国战船开始营救海面上的小艇和单个的落水者。有的船只已经在燃烧中彻底毁坏,船员则被救到已经扑灭了大火的战船上。
是役,被击沉和烧毁的联合舰队战船超过四分之一,逃跑的有五分之一。另有两百余艘战船被俘获,被俘虏的联合舰队官兵则超过四万。
打赢了这一仗,张怀德心头大定,这意味着在非洲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且以后的海上贸易将由中国说了算了。当然,中国不会提任何无理要求,会按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事。
第九章 中欧和谈
中国从被俘的联合舰队各国高级军官处,了解了各国参与这次行动的详细情况。
在非洲贸易的欧洲商人们回到本土后,纷纷向其国朝廷诉苦,尤其是一些奴隶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了中国军队“强盗”般的行径,要求朝廷出兵对中国军队进行严厉的惩罚。
海外贸易表面上是一些商人在进行,其实在背后各国的权贵、甚至王室都有参与。有的以参股方式参与,有的直接委托专人从事贸易。所以,商人们在非洲的贸易受到了损失,其实也就等于权贵们遭受了损失。在权贵们的撺掇下,各国朝廷都打算出兵对付中国军队。
但是慑于中国军队强大的实力,他们不敢单独出兵,于是互相探问,寻求与他国联合。经过一番接触,由英格兰牵头,在伦敦召开了多国会议,欧洲各国均派员参加。会议决定从各国海军中抽调精英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以实施对中国军队的打击,从而恢复各国在非洲的权利。由英格兰海军将领布莱克将军担任联合舰队司令,由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将军担任联合舰队副司令。
没想到中国海军出乎意料的强大,联合舰队遭到惨败,舰队司令只带了小部分船只逃回。这一来,欧洲诸国都震惊不已,他们现在担心的已经不是非洲贸易的问题,而是担心中国军队会对他们进行报复。
待在伦敦的多国会议代表更是焦虑不已,日夜不停地开会,商量对策。有一点是明摆着的,各国已无力再组织一支联合舰队进行海战了。其实,即便再跟中国人打,取胜的希望也极其渺茫,这次海战把各国的信心已然摧毁。所以,代表们得出结论,不能再打了,要想办法跟中国和谈。
正在众人焦虑之际,被俘虏的联合舰队的一些高级官员来到了伦敦。各国均被释放了一位高级官员,张怀德让他们乘商船到伦敦来,通知多国会议,中国愿意跟他们和谈。这一来,会议气氛大为缓和,中国肯和谈那就太好了,代表们打仗的本事不行,但谈判却是老本行,折冲樽俎、扯皮拉筋的本事不在话下。只要中国愿意谈判,大事定矣。
各国代表经过协商初步统一了谈判口径,然后组成谈判代表团,选举出团长。欧洲谈判代表乘坐英格兰的新式战船来到摩洛哥,受到了中国官员的友好接待。中国官员的友好态度让他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的预料中,很难说中国官员不会摆出一副傲慢、冷淡的态度,以对即将开始的谈判施加压力。而中国官员态度友好,表明他们不会提出太过分的要求。
中国是战胜国,理当由他提出要求,中国负责谈判的官员将早已拟定的条款拿出,有如下几条:
一、欧洲各国须承认非洲各民选区域联盟的独立主权。
二、欧洲各国须禁止奴隶贩卖活动。
三、欧洲各国在非洲进行贸易的商船须向非洲各民选联盟纳税。
四、欧洲各国商人在与非洲联盟的贸易中须遵守公平交易原则。
五、欧洲各国不得在非洲、美洲等地强占土地,掠夺物产,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