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随章侃-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庋哪芰Γ残枰焱粒樱丝冢覆莸任镏世词凳┲幢闾熳萜娌模挥惺盗σ舶状睿角筛灸盐廾字叮澜缟喜环μ觳疟挥共糯虬艿那榭觯⒎侵遣蝗缛耍橇Σ蝗缛艘病K栽谑盗扑闵希ǔSΩ冒蚜斓既说母鋈瞬胖呛雎员冉鲜实薄?銮遥艹晌耗┠甑氖浊恢傅牧α浚怂募易逯猓母鋈四芰σ卜⒒恿俗饔茫羲灯洳蝗绮懿倩蛐硎牵羌偃羲邓晃奘谴Γ筒煌椎绷恕
同样的情况,荀的四胜说和郭嘉的十胜说我们除了对其中军队战斗力的评价可以借鉴之下,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荀和郭嘉的这些说法更多是一种辩论技巧和对本方信心的鼓舞,但是假若因为这样就能够打败袁绍,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袁绍灭公孙瓒,夺得幽州大部,加上自己本就有的冀州,外加并州和青州部分,正所谓四州之地,其中以冀州实力最为雄厚,袁绍将自己的大本营经营多年,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州,曹操在得冀州后清查户口认为冀州仍然可得三十万众,这在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的东汉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而曹操方面,拥有兖州,豫州,徐州等地,这是东汉末年战乱的主要地区,几个地区甚至反复受到战火殃及,如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在曹操与吕布拉锯时军队因缺粮而罢兵,军队都已经如此,平民可想而知。曹操即便兴屯田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比之袁绍还差了许多,在人口和军队数量,后勤补给程度上,袁绍比之曹操有相当大的优势,这袁曹双方都有着共识,所以袁绍方面的谋士田丰沮授都提到以消耗曹操民力为主的战略,而曹操视袁绍为第一大敌,其手下谋士在辩论时也对袁绍兵多将广这点予以承认。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曹操面对袁绍要畏惧三分。
不单如此,在政治上曹操也没有太占优势,虽然挟天子令诸侯占了部分优势,但是正如我前几章所说,挟天子令诸侯只是令比自己弱小的势力和独立势力归顺行了方便,但是对于强大的对手来说,这点就毫无用处。袁绍对这个不喜欢的皇帝并不买帐,没有挟天子也建下了如此大的家业,挟天子来说,对袁绍并无作用。曹操一度是袁绍从属,之后又是长期的盟友,在联盟地位中也处于低一级的地位,连大将军之位也让给袁绍,对于袁绍,曹操在政治上也没有压倒性优势。
而从周边来看,袁绍驱除公孙瓒周边没有大敌,北方匈奴与之交好,公孙度离之太远,主要面临曹操,而曹操则不同,四面环敌,袁术,吕布,张绣,张杨,刘表,刘备这些诸侯都先后是他的对手,就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时期,在后方仍要担忧刘表是否会北上。
正因为处于多方的劣势之下,曹操才一直想着打破这样的态势,而在与袁绍结盟的同时,加紧攻伐其他势力,在灭了吕布和袁术这两个他与袁绍的共同敌人之后,曹操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袁绍之前将可能的敌人击败或收编。在这点上曹操做的相当的成功,张杨被其部将亲近曹操的杨丑所杀,而虽然杨丑又被亲近袁绍的眭固所杀,但是曹操派部将史涣击败眭固,收河东,外加他派钟繇入关中,抚镇马腾等人,西边便不用担心了。东南方向,上一章已经说到,孙策之死使得江东无心无力北向,而在荆州方向,他顺利再度收编张绣,不但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使刘表狐疑,在之后袁曹对峙中,刘表不帮助任何一方,而这就是曹操的胜利。这些问题,曹操政治手腕远多于军事用兵,而在政治手腕失败,如眭固一事,曹操能果断用兵,这样,曹操在袁曹对峙前,渐渐扳回了一些劣势,而袁绍方面,在曹操占据黎阳等地后,袁绍也准备出兵,这次出兵的决策受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对,引发了一次论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曹操作好了对袁绍的整体防御准备,不过袁绍出兵的决策大体并非错误,沮授田丰等人也并非单纯的反对出兵,(之后田丰就劝说袁绍出兵许都)只是认为不合时机而已,这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曹操战略的成功。袁绍和曹操开始对峙,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种情况。
突发事件便是指的刘备在徐州再度自立,(演义中描写成刘备占据徐州后向袁绍求援导致袁曹战争,事实上并非如此,袁绍与曹操的战争爆发和刘备自立应该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在刘备自立之前。)刘备在徐州的自立使得曹操原本相对安定的后方加入了一个钉子,曹操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对于袁绍便最为有利,假如他果断出兵的话,然而他并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这是他决策中第一次失败也可以说官渡决战前最大的一次。
随着刘备被击溃,曹操再度回到前线,与袁绍对峙,而随着颜良文丑先后的战败,袁曹两军开始了相持阶段,也就是这个时候,曹军开始出现危机。
袁军与曹军最大的区别便是袁军兵多,粮多,战斗力稍微不足,而曹军兵少,粮少,但有战斗力。而且曹操往往能聚集大军后对袁军一部进攻。袁绍在颜良文丑遭到失败后,明显放弃了分兵的打算,而率大军与曹操相持,这是相当明智的选择,此外,派遣刘备与刘辟等人联络,骚扰曹操的后方,应该说,袁绍这样的决策是比较得当的。曹操的特点便是放他一点空间便会找出一些机会来,之前沮授所提到的打持久战,派奇兵长期骚扰,消耗其粮虽然是好策,但是假若不给曹操压力,将其主力牵制在官渡一带,那很容易造成奇兵被曹操寻机歼灭的结果,而将曹操主力拉入消耗战中,再派兵骚扰效果好的多,也最适合发挥袁军的特点。曹操在拉锯战中陷入了苦境,三国志记载“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这便是袁绍主动对峙的效果,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军心严重动摇,日后曹操在袁绍帐中发现无数曹军将领暗通袁绍的书信。(曹操仿光武故事将其全部烧毁。)连曹操本人信心也动摇了,试图后撤,但是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后撤,很可能就是一个大溃败。到此时,袁绍可以说已经将之前的不利局面全部扭转过来,只要曹军一撤,袁军直追,很可能是个辉煌的大胜利。
然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许攸因进言袁绍不从,(关于许攸的派偏师偷袭许都之事虽然是奇计,但是并不稳妥,偷袭许都必要分兵,分的太多只怕对曹操的对峙不利,分的太少打不下许都,反伤士气,假若胜负未显还可以试试,在如此大的优势之下到是不必行险。)而家人获罪下狱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其实此事也奇怪,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通晓大多数机密,居然能轻易到曹营而袁绍迟迟没有发觉,也太过大意了,这或许就是战争的戏剧性吧。
曹操在绝望之下,得到许攸指点,偷袭乌巢得手,而袁绍在此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派主力救乌巢而是攻打曹操本营,结果乌巢被烧,曹操本营也没打下,军粮被烧一事导致了袁军的大内讧,张投降曹操,数万大军在粮食被烧,大将投敌的双重打击下军心严重动摇,曹操乘机进攻,袁绍军崩溃,袁绍在八百骑兵卫护下逃出。
官渡一战从袁绍占据绝对优势到崩溃只有一天时间,只因为一个谋士的逃离,只因为一个决断的错误,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如乌巢离本营太远等因素。但是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战争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在战争中,除了战略战术之外,运气这一因素真的是相当大的存在。
就在偶然的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终于一反颓势,对袁绍占据了上方,不过,离真正的一统北方,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
附:官渡的人数
官渡的双方人数一直是个谜,演义中数字那自然不可信,而史书上也找不到明确的数字,虽然有称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但是这是在袁绍正式进攻曹操发起的兵力,不代表这是官渡之战袁军兵力,而从官渡曹操坑杀七万袁军的记载来看,(坑杀对于曹操到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曹操连供应自己的粮食都没,根本无法收降,留下必然闹事,而放他们回去等于是帮袁绍马上恢复战斗力,那时袁绍再杀来曹军全部完蛋,所以只有坑杀一法,白起在长平之后坑杀赵军是一样的道理。)官渡袁绍军应该是在七万之上,十万之下。也有专家认为是五万左右。
而关键的是曹军的人数,曹军的人数是个谜,我们只知道曹操是以少胜多,但是具体是多少就不得而知,有说袁军是曹军的十倍,袁绍十万左右,那曹操大致数千人,并以三国志武帝本纪中“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为证。但是这可能性太小了,曹操起兵便有几千人马,入主兖州人马更壮,尤其收降几十万青州黄巾后,之后虽然连年征战,外加人口减少,粮食匮乏(这应该是曹操兵力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势力,绝对不至于只有一万不到的地步,须知,荆州江东在大战时也能调集几万兵力,此时的曹操比他们应该不差。尤其不久前张绣还率众投降并加入了这次战役。另外,袁绍与曹操对峙后期发展是分营屯兵,袁绍连营数十里曹操与之相当。假如以十分之一的兵力,肯定无法办到,而且曹操在官渡接连用兵或者分兵,比如遣徐晃偷袭袁绍粮车,自己率军击败文丑,于禁就曾经率五千人出击,还要包括派遣曹仁攻打刘辟等人,尤其曹操最后率五千步骑偷袭乌巢,这必然是优中选优出的精兵,而同时剩余的兵力能抵挡袁绍军主力的冲击,也不至于太少,曹军在官渡战区动用的兵力肯定不止一万。
那“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是指什么呢?我认为这或许是某一个阶段曹操防御的兵力,曹操常常会分兵袭击,甚或如攻打刘备时那般快速行军来回,而且考虑到伤者如此之多,也可能是一次作战后紧接着便来防御袁军,而防御的袁军也是先头部队,并非全部部队,而到了筑营对峙后,双方的部队渐渐聚集到官渡,这才出现了袁绍被坑杀七万这样的数字。而与之对峙的曹操在官渡的兵力绝对不会太少,虽然战史上不乏以一对十的防御或者进攻的战例,但是那更多的是因为被迫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将领都希望带兵多多益善,曹操再托大也不至于就以这么少的军队来应付袁绍。
曹军在官渡期间三国志虽然没有总兵力的详细描述,但是对于部分兵力却有着记载,其中于禁便记载至两次,一次是作为先锋。带二千人在延津防御,而曹操率主力至官渡,并于此时东征刘备,另一次是和乐进一起率领五千人主动出击,攻破袁绍的别营多处,之后回到官渡,而另外便是曹操两次用兵,一次延津不满六百骑破文丑,一次便是乌巢五千众。
先说曹操,陈寿在武帝本纪中写到破文丑时曹军“时骑不满六百”,但是这不满的六百骑并非指曹军只有六百人,而是指只有六百骑兵,正如所谓文丑所率的五六千兵也并非全是骑兵,如曹军探子所言:“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可知文丑所率的也是以步兵为主,只是骑兵在前而已。
而乌巢的五千人我们已经分析过,这是曹军大致选出的精兵,因为是偷袭,重质不重量,不能太多,过多一来易被袁军看出问题,二来也妨碍机动性,正如李靖偷袭突厥只用三千骑兵,但是唐军主力为十几万之多,所以这五千人只能说是曹军的精干,但是绝非曹军的大部分主力,这样一来曹军的总数还是不得而知,只能得出绝对超过五千人这样的估计。
反倒是于禁的记载中更有价值,第一次于禁守延津,率众两千,而此后曹操率主力东征刘备,也就是此时袁绍拒绝了田丰的攻打许都计划,如此可知,此时袁军主力并没有对于禁展开进攻,记载中对于禁的进攻应该是袁绍部分部队的进攻而已,于禁的这两千部队更象一种牵制性的部队。
重点在于,第二次于禁攻打袁绍别营时,和乐进合兵有五千人之多,这是曹操攻打乌巢的兵力了,当时用兵的最大特点便是部将独立率军的人数绝对不可能带领超过主公的部队,换一种通俗的话说,主力是不可能由部将统领的,于禁虽然是曹操的心腹大将,但是也不可能率主力出击,这样来看,曹操能分出五千人给于禁,那自身至少在一万军以上,于禁随后便率军回到官渡和曹操合兵,这样来看,曹军总数至少在二万左右,这已经是相当保守的估计了。
第三十一章 曹操与汉相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一章 曹操与汉相
(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
官渡之战我们只能称之为决定性的转折,而不能称为决定性的战役,因为官渡袁绍虽败,但是依旧保留了相当雄厚的实力,曹操只是扭转了之前被动的局势而已,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但离彻底击溃袁绍还差的很远,扫平袁家势力吞并四州那是建安十二年的事了,离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有七年之久。
官渡虽胜,但是曹操也到了极限,粮草依旧不足,后方刘备在汝南再起,在第二年乘官渡大胜余勇在仓亭击败袁绍后,便回军击败刘备,刘备不得不投奔刘表,这就是本章的剧情了。
这一章有一句话挺有意思,是刘备与曹操在战前叫阵的时候说的。
“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
这以后被周瑜也说了一次,在孙权问周瑜战和之事时,周瑜便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不过嘛,周瑜或许真说过这句话,但是刘备八成是没说过,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在建安六年还没当丞相呢。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袁尚等人被杀,袁家势力被彻底歼灭的第二年,才正式当上丞相,而且在之前,连丞相一职都没。不过这点在演义里已经被忽略了,在第十四回曹操迎献帝那章便许褚便称曹操为丞相,可就在同一章,演义还说到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史上起初也确实如此,不过后来袁绍不高兴,曹操便把大将军称号送给袁绍,自己领司空一职),这才几个字,就把丞相一职送给曹操了。
这一来是小说行文方便,你想那读者谁知道东汉时期的大将军是干吗的,但是都知道这丞相是管实权的,曹大将军或者曹司空这一说出来,这读者谁知道是干吗的,可曹丞相这名号一说,大家都明白,所以作者便将曹操当丞相的时间提前了。二来也是因为曹操虽然没有丞相的称号,但是却掌握着丞相的权力,称之为相到也不为过。不过我们读史可不能忽略这点,在建安十三年前丞相这一职业在全中国地区都没有,你在那时说曹丞相是没人明白的。
宰相这一职业的历史变迁与遭遇,前人已有无数著作,在下也有写过《痛并快乐的宰相们》,在此便不多说了,只着重说说三国演义这段时期的情况。
我们常说三国,但其实三国演义在曹丕篡位之前,各方势力除了袁术这位被谶纬害了的伪帝外,其他势力都是尊奉汉帝,便是以东汉为正统,没人自封一国称帝,在献帝退位之前,我们说的都是东汉年间,所以关羽曹操这些三国演义的主角们,虽然三国的建立有他们的一分力,但是他们都是汉臣。所以曹操这个丞相,便要从汉朝的制度说起。
我们知秦始皇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三职极其重要,其中以丞相最有实权,对皇权产生,所以西汉后期便开始不设丞相一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官号也改称为司徒司空司马(司马后来改称太尉),这便是所谓的三公,位高而无权,到了东汉。汉光武帝乃是中兴汉朝的名君,他为了加强皇权,也并没有设立丞相这一职位(所以说丞相这一职位并不是到了朱元璋才废弃的,实际上很多朝代便没有丞相这一职位,)而代以三公,三公也是摆设,尚书台这个皇帝秘书处才是重要的。
所以东汉一直没有丞相,而掌握权力的要点是掌握尚书台,所以在曹操迎献帝后他想得到什么职位呢?
大将军!这是东汉末年名义上的最高职务,外戚掌权时常常占有这个位置行使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上,百官之首啊,但是曹操得到这个位置没多久,袁绍不满了,曹操不想得罪袁绍,便让位给袁绍,自己做了司空。所以在袁绍死之前,真正的百官之首还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但是曹操掌握了一个法宝,便是录尚书事。
我们说过东汉时期尚书台最为重要,曹操录尚书事,实际上就得到了如同丞相甚至皇帝一般的权力,同时,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任职侍中,守尚书令,在曹操离开许都时,便是荀彧掌握朝中大权。(荀彧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曹操对其也颇有忌惮,所以在曹操受九锡一事上受到荀彧反对时,曹操便借故将其遣出许都,荀彧不久便死。)
不过即便曹操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但是还是不方便,尚书台毕竟在法理上还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啊,所以在他扫平北方,解决了袁家的残余势力之后,重新设立了丞相一职,并自己做上了其职,这样一来,他将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权力终于合而为一,也就是这时,我们认为曹操成为了东汉的独裁者。
为什么丞相一职这么重要呢?因为丞相这一职位可以说实际上掌握着比皇帝还要大的权力,丞相是可以开府的,就是自己设立一套班子,所谓相府十三曹,这里的曹是部门的意思,十三曹就是十三个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就象日后的工部吏部等六部,掌管着全国的种种方面,而皇帝名义上可以掌握所有的权力,但是实际上常设能参与政事的班子就是尚书而已。(这也是日后尚书权重的缘故。)远远不及丞相的班子完善,这样就意味着法理上丞相完全可以抛开同僚甚至皇帝,在自己的府内解决所有政务,所谓政出其门也,而曹操看中的就是这点。
曹操任职丞相时设立东曹西曹法曹,将原来在尚书的权力转移到丞相之下,后来干脆将尚书变为丞相的属官,另外利用中领军四征将军的设立,将军权也划归之下,如此一来丞相便将全国的权力都统一在自己手中,曹操属下的官员才是掌握实权的的官员。所谓的三公和皇帝则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曹操这样做,不单是将皇帝架空,而且等于是在法理上把东汉自光武帝以来的政治制度做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为的便是能够独裁,从这点上来说,说曹操是汉贼一点没错,因为在曹操的丞相光环之下,汉帝的光环是显得那么的暗淡无光,汉朝已经从姓刘转为姓曹了。
不过有趣的是,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后因为丞相的巨大权力马上将其废除,后来偶尔设立也是作为荣誉称号品位而已,到是蜀汉和东吴政权设立了丞相一职,尤其是蜀汉的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时录尚书事,其权不亚于曹操。当然,这位汉相则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因为下一章便是对三国演义第一部分的总结,所以这章不但是说第三十二回,也是说第三十三回的演义,不过这两章其实到也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便是曹操扫平袁家势力的过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罗贯中的不公平,怎么说袁绍也是汉末的风云人物,数一数二的大诸侯,他与曹操的交锋也是汉末的重头戏。可是罗贯中对此也太过吝啬笔墨了。赤壁之战,单就放火那夜,就用了两章,更别提之前的连番铺垫了,而同样是汉末的重大战役,官渡之战居然就半章解决了,便是连关羽的跑路也比他花的笔墨多多了。这还不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对袁绍势力动兵,从建安七年春再度北进,到建安十二年九月袁尚兄弟被杀,整整五年半的时间,就在演义笔下两章带过,须知曹操自初平元年起兵算起到官渡之战的建安五年,也不过十年而已。
更令人郁闷的是,罗贯中在这两章开始写了个年份,后来就再没提及,而故事便如流水帐一般写下,中间没啥停顿转折,就好象一场战事接着一场,也没休息过。这和之间的详尽叙述反差太大了。所以我小时侯看过这章,再到下一章看到刘备和刘表说自己髀里肉生,不由一怔,心想这没过几天啊,才两章时间,您刘老大这肉也长的太快了吧。后来一看历史,才知道自建安六年刘备投奔来此(演义中刘备说此话是在劝说刘表偷袭许都之后,那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的事。)已快七年了,难怪刘备说自己日月蹉跎了,他刚来荆州时才四十出头,此时已经快半百知天命了,眼见曹操在一统北方,自己却在刘表这仍做这宾客,无怪乎要哀叹了。
好了,我们既然知道这两章是近五年的时间,我们还是就着演义说说这五年的事吧。
第三十二回一开始,袁绍就死了,袁绍乃是汉末的重要人物,其历史地位不亚于三国的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东汉最终成为一番诸侯割据的局面,他其中作用不小,劝何进引边兵入京,杀宦官,联军与董卓对峙,引发诸侯混战,这些都是他起的主要作用,可以这么说,假若没有曹操,那最终北方还是会有人出来统一。(曹操那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只是曹操的自夸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