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随章侃-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世,张郃才真正大放光彩,得以在西面独挡一面,尤其是破街亭一战,可谓其一生的闪光点,诸葛亮北伐屡屡失败,在早期和他有莫大关系。但是在与诸葛亮战中,被流箭所伤,之后死。演义对他的记载和史书中有一些差别,比如和黄忠的交手没有记载过,而后与诸葛亮很长一段时间张郃乃是主将,没司马懿的戏份,但是总体来说不大。
徐晃:起初为杨奉手下,后来投降曹操,。随从作战,多立战功,但是最光辉的一刻还是在危机时刻,终于能独立统军救援樊城,破关羽军的那一战。之后曹丕即位时为右将军,在太和元年死,当然不是在攻打孟达的时候被射死的了。演义杜撰了他的死。
周瑜:他不用多说了,与孙策交好,在见袁术无能后,投奔孙策,风流倜傥,号为周郎,在孙策死后又辅佐孙权,在赤壁大战中率领江东主力与刘备军一起击败曹操,一战成就天下名,但是之后不久便病死,死前为偏将军,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关系对他的形象多有诋毁,但是只要和诸葛亮不斗智,倒还算符合史实。
吕蒙:吕蒙出道甚早,一路积功而进,其有勇有谋,可称得上一代名将,其征战喜用诈术,往往不正面交锋,一击破敌,但也不乏强攻之勇。偷袭荆州一战乃是他的成名之作,在之后不久便死去。演义中将他的死归因于关羽追魂,其他倒是没有太多的修改。(孙权任用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人,除鲁肃因为没有大的征战外其他三人都是颇有才干的名将,尤其得益于孙权本身才能不足的关系,他们得以发挥,至于陆逊的资历太浅,前两者在孙策时代便就参与军事,陆逊要等到孙权时代,所以不属于前代的名将了。)
于禁:原为鲍信属下,后来鲍信死后归于曹操,备得信用,治军极其严厉,执法如山,曹军中多有畏惧者,在对战袁绍大军中第一个求战,在外姓中最受重用,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被关羽击败擒拿,投降,之后又被东吴得到,后回到曹魏,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在位,明宽恕实嘲讽之,于禁羞恼而加,病死。其在被俘前为左将军,与演义中记载相差无多。
乐进:在曹操帐中多有战功,最显眼的是在攻打乌巢一战时斩袁将淳于琼,倒是在屯守合肥时参与了破孙权一战,但是出击的乃是张辽李典部。建安二十三年死,死前为右将军,因为没有特色,演义也将他放了一马。
马超:他的战功多是在自己为一方诸侯时,二度而起,对阵曹操大军,也有胜机,确实为勇将,之后归于刘备,虽然有出征汉中,但是没有太显眼的表现。在章武二年的时候就病死了,但是在演义里为了实现诸葛亮的平五路计策,而延命数年。
赵云:其实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相比,统率征战的机会少得多,官位也差了许多,在生前是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死,赵云虽然有长坂救刘禅之功,但是在战绩上最出色的倒是在汉中一战时守营一战,被刘备誉之为“子龙一身都是胆”。总体上的战绩并不出色,但是颇有传说色彩,而且个人品德相当不错,在演义中大肆美化。
太史慈:以胆色见壮,北海突围至刘备处求救,与孙策单骑战,又有神射才能,刘繇不能用,归于孙策,得以独任一方,不过其实没有表现什么统率才能的机会,在建安十一年就死去,为此演义刻意将其续命数年,经历了赤壁大战,在攻打张辽时才死,一样,是射死的。与他一样的有甘宁,甘宁勇猛至极,以数百人夜袭曹营,又身先士卒破皖城,但是在将略上差了许多,他在演义中被安排射死自然也和史实不一样。其实太史慈和甘宁的战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因为演义的关系,他们的名气颇大,这样的还有曹军中的许褚典韦更是如此,演义中特别偏好这种有个人武勇的人。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如李典霍峻文聘等人都是颇有水准的将领,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列举的也不全是真正的名将,许多只是名气大而已。其实想成为名将也不容易,要成为名将至少要有独立带领军打仗的机会,我们仔细看无论是哪一方阵营中一些将领一开始都没有独立太出色的战绩,很多是有战功而已,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信任关系,若是亲信将领,如曹仁这样的嫡系,那带兵机会大得多,往往能督众将,而其他将领机会便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侯征战,早期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自己带兵的多,将领只是随从而已,这样即便打胜了也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作战能力,就好象张辽若没有合肥那一战,便只怕和乐进等人差不多,多有战功而已,这一点周瑜吕蒙等人得了便宜,若是孙权军事能力与他兄长一般,那一定主动带兵,周瑜他们就没那么容易得到带领大军的机会了。这也有兵力的关系,本身诸侯兵力不强,自然要集中于主将也就是诸侯身上,其他人便是带兵也就是少数而已,而少数兵是很难打出有名的胜利战役的,象合肥那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啊。也好象关羽张飞,他们早期的表现不好,关羽到了曹操那还有所表现,张飞便默默无闻,为何?不是他们能力问题,而是刘备自己便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带领的兵力可想而知。此外,还有排序的问题,就好象假如夏侯渊不死,张郃就没有机会带领汉中曹军残部,张郃之后能大放光彩,和那些老将一个个死去有着很大关系。
(实际上官位也是一样的道理,比较信任的将领自然位高权重,比如曹魏中曹家将领往往能得到更多机会更多的官位,自己的主公升官自己也水涨船高,比如周瑜最高才是偏将军,关羽生前只是前将军,他们都是最受信用的将军,不是主公小气,而是孙权那时自己也没什么好官职,刘备那时也才只是汉中王大司马而已,这点曹操就占了便宜,有皇帝在手好封官啊,所以臣下希望主公称帝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自己的官位可以往上挪一挪了。还有要活得长,只要坚持着活着,等到主公发达了,其他老将都死了,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在下一章说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事吧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演义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本回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开始传说中的七擒七纵,七擒七纵在演义中的地位相当高,但是在正史中的地位则就一般,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就一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在《汉晋春秋》说到对孟获“七纵七禽”,但是对如何“七纵七禽”也没有细说,演义中的那些内容自然是作者想象杜撰的。其实南中的叛乱,在建兴元年便已经发生,而不是演义中所说的建兴三年来了飞报。(要是有这样拖延两年的飞报,那干脆不如改叫蜗牛报得了。)只是因为刘备刚死,蜀汉内部需要时间稳定,所以诸葛亮一直延迟到建兴三年才出兵。而且对于这次出兵,当时群臣也有意见,倒不是不出兵,而是认为诸葛亮没必要亲自出征,只需要一员大将即可,这在演义中已经有所记载,从日后的情况看,这王连所说的确实是实话,这南中叛乱确实十分容易平定,根本不需要诸葛亮亲自出征。
演义中诸葛亮对此次出征的理由做了解释,而史书中的解释在演义中并没有转引:“亮虑诸将才不及己”。这个才是诸葛亮考虑亲自出征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们便要引出一个话题,蜀中为何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流传甚久,其实当时蜀汉的将领也有几个大将之才,至于廖化也没那么不堪,做不了先锋。不过这句话的意思倒是和蜀汉的前期比如五虎将时期相比,或者与曹魏相比,假如如此比来,蜀汉倒真是有些人才凋零的感觉。
关于蜀汉的人才,颇有几种流行的说法,一种是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一种是蜀汉国力弱小说。那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
先说这个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刚才我们在说南征的时候谈到一个“亮虑诸将才不及己”,从这句话来看,诸葛亮确实有些问题,因为担心诸将不如自己所以不给众人发挥的机会,之后北伐也是每战亲出,还不给魏延独立出兵关中的机会,从这些例子看,蜀汉后期人才缺乏是有诸葛亮的问题。且慢!
谈这个诸葛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下诸葛亮的性格和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什么性格?有一句话很出名,“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的性格就是谨慎,若不是如此,刘备还不敢把身后事拜托他。当时蜀汉什么状况?荆州失去,伐吴大败,蜀汉皇帝顶梁柱刘备逝世,三国之中蜀汉最弱。如此情形下再加上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使得他做事小心翼翼,南中之敌虽弱,但若是选将不当,所用非人,蜀汉的兵力耗在那里,也是大问题。所以诸葛亮亲自出征也并非为错。至于日后北伐面对强大得多的曹魏,亲征更是再正常不过,想当年曹操刘备可算得上知人善任,尚且每遇大战必然亲出,诸葛亮北伐总是亲征,也很正常了,至于魏延提出的计划,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蜀汉之兵力加上诸葛亮的性格使得他不敢分兵。
其实拿日后蜀汉无大将导致灭亡来批评诸葛亮不培养人才是很无趣的,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蜀汉灭亡那年是公元263年,相差近30年的时间,这30年之后的这代人能涌现多少人才和30年前的诸葛亮真是没多大关系,便好象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那时曹氏人才鼎盛,结果到了29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杀了曹爽,控制了曹魏大权,难道说这个问题是当年曹操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族内子弟的缘故?
现在流行从历史上找兴亡起源,这并非不可,但是也要看什么情况,比如从几千几百年前找什么原因就很夸张了,尤其是这些人才之类时效性很强的问题,和文化制度不同,这些有没有人才什么的,从10年前找便可以了,至多20年,超过一代人的时间那便是在胡乱说事。
何况,虽然比起刘备等人来说,诸葛亮在发掘和使用人才上有所缺陷,但是也不是说没培养过人才的,仔细翻开蜀汉那些大臣的传记就可以发现,诸葛亮身后的一批能臣都是诸葛亮发掘出来的,比如蒋琬,虽然在很早便跟随了刘备,但是真正发掘培养他的是诸葛亮,费祎董允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而王平张嶷等良将也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至于熟知的姜维则更不用说了。所以说诸葛亮要为日后的蜀中无大将负责这种话,是不对的。
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欠缺,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太大的毛病,蜀汉之亡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上下数千年,灭亡之国多矣,难道他们都有一个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在亡国前几十年压迫人才吗?
那另外一个国力弱小说呢?蜀汉人口比曹魏少,以至于人才也少,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家的基本素质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必然是看数量,人才不可能在东边多西边少,总是按比例出现,那人口多的一方人才也多。
是的,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有点道理的,但是还是有些问题,假如真是人多力量大,那大家只需要拼命生,多奖励英雄母亲便可以了,到时候拿人口比比,哦,你比我多五万,我投降了。那肯定是不对的。而且他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一些人口小国却能名将辈出。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说人才是怎么出现的,什么叫人才,人才其实没一定的界线,比如我们现在随便找个初中毕业的到了古代,其他不说,那在数理化上至少算个人才了,但是在现在,初中毕业算什么人才?不是文盲而已。所谓人才,便是比别人水平高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总体上是一致的,不会在东边多一些西边少一些,当然,可能因为教育水平的关系,各地的人才会有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在三国时期,各国的水平至少没有太大的差异,否则早就灭亡了。
人才会按比例出现,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模式而已,实际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就是机会。
我们说人才是比别人水平高的人,但是这水平不是身高,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需要一个环境,一个给你表现的机会,便好象毛遂,在平原君之下碌碌无为三年,非无能也,乃是没有那个让人表现才能的环境,没有将他放在口袋,自然看不到他钻出口袋的锥。为什么乱世英雄将才如此之多,不是因为乱世的时候上天刻意落下几个将星,而是这些将才本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和平时代他们只能默默无闻,到了乱世他们的才能可以一鸣惊人罢了。汉末那些英雄人物,便是借助着汉末乱世而一举成名的,这便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这倒不是说这些人在平时没有英雄的素质,而是这些人空有素质没有机会罢了。等到三国鼎立时,虽然战争依旧不断,但是比之当年的乱世已经少得多了,那成才机会也少得多了。
在一些情况下,人为的安排一些机会甚至制造一个环境让人才表现,那就可以说培养人才。尤其是将才,最需要实战机会来表现。
将才,象蜀汉这样的人口基数,是绝对不会缺乏的,缺乏的只是机会与经验。
将才和一般的人才不同,其他的人才培养或许耗费的是金钱时间,但是将领直接掌握着诸多人的生死存亡,乃至国家的命运,将才的培养耗费的是人命和国力,这可不是说想给你机会便可以给你的,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在和平时期,往往根本得不到机会。
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统军将领,需要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那些不经历什么实战甚至不需要基本的军事培训便就成为统帅千军的名将的,基本上只是出现在小说里的。(比如说演义中的诸葛亮,便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老兄,说起兵法头头是道,还是将门世家,说他纸上谈兵,还至少明白真正的军事知识,接受过一些军事训练,只是实战差呢!)当然,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基本上千年才出现一位,希望他突然出现降临帮助你,不如指望天下掉个石头把你砸死,那机会大得多了。想那曹操,当年就是撞了一鼻子灰,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才成为日后的一代名将的。
所以将才怎么来?怎么才能有大将呢?其实说明白了也简单,打!不打怎么也不会有经验!而且小部队的作战经验和大军作战的经验,独立带兵作战和在麾下被人带领的经验完全不同,参谋作战和直接带兵又不同,一些人在一方面是人才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庸才。汉末乱世打了这么多仗,活下来的个个身经百战,不成为名将也难。等到三国鼎立局面定下,虽然还是战事不断,规模还大了,但是总体来说这个战事一下少了许多,出现的人才自然比前期少了。
而这时候,蜀汉的问题就出现了。蜀汉什么问题呢?不是内部人才体制的问题,也不是连年战乱,人口突然减少了。而是打仗的机会少了。打仗的机会少,那将才得不到机会培养,那更难出现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为什么曹魏没这样的问题呢?这个就干系到国力和战线的问题了,曹魏一来国力强,二来这还同时和东吴和蜀汉在打,这虽然说表面上看来是两线作战,有时还三线作战,危险得很,但是实际上外表打得热闹,规模也不小,都没什么决定性的战争,只是边疆拉锯战而已,曹魏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影响,得以恢复国力,而边疆的将士们还得到了锻炼机会。如邓艾这样的将才涌现出来了,考虑到他多线作战的关系,总体的人才涌现也比单线作战的东吴蜀汉多得多。所以说除了人口比例之外,给予机会越多的一方出现的人才也越多。
而蜀汉这边就不同了,因为国力弱小,使得他们只能集中一线作战,一直的主要战场在北边,虽然南边也有些小乱子,但是那边的战斗基本上达不到北方那种烈度,效果有限得很。而在北边,假如将部队分散给麾下带兵骚扰敌方,不说自己带兵就可能受到危险,就说那些独立行动的部队万一被曹魏吃掉了,这个损失蜀汉也顶不住。这就是为什么魏延为什么要独立带队诸葛亮不允许的关系,因为万一魏延万一失败了,这个损失是蜀汉承受不起的。诸葛亮谨慎是如此,诸葛亮死后蜀汉也是这样,就好象日后姜维也曾经象魏延一样抱怨给予自己的兵力不足,但是等他成为大将军,还是和前任一样自己巴不得掌握全部兵力。不是因为别的,国力如此,曹魏有着足够的兵力作为后盾,有这样的兵力曹魏可以施展各种战术,派遣足够多的将领。蜀汉不行,只能将部队集中在一人手中,一人存亡便决定了一国命运。不单是蜀汉,我们翻开历史书,看着那些小国的灭亡吧,那些小国往往有着一员独立支撑的名将,但是在这员大将死后便后继无人而告覆灭,不是那些名将都是打压人才的人,而是没办法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万一所用非人,大国只是损兵折将,小国就是灭亡一途。
说到底,这些人才,人才的经验,是建立在身后的资源之上。这就是国力决定人才的真实因素。
但是,也有并非如此的,一些小国往往能在一段时间涌现出大量的名将,比如蒙古,这又是如何呢?其实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之上。我们上面说的国力决定人才,是建立在一个均式状态下的,也就是在小国与大国势均力敌,谁也对付不了谁的时候,从长远看,小国肯定被磨死。但是假如小国能获胜,屡屡获胜,而且获胜后的好处往往大于损失,比如获得可以补充的人口,地盘,而且能将大国那些军队打得没有信心,全歼,甚至干脆收降,还能作到便是分出一支独立队伍往往就能每每在野战获胜,则就不是什么靠国力资源决定人才的时候了,而是国力人才此消彼长了。小国能战胜甚至灭亡大国的唯一途径便是在于此,这也是蜀汉从诸葛亮起就想走的一条路,但是很明显的,蜀汉做不到这边,被拖成拉锯战的时候只能死路一条。
这条路是极端艰辛的,国力上的差距越大,越是可怕,在国力能持平之前的那一刻,任何的一次大败甚至损失大于成果的胜利,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从战略上看战争的成败有时并不在于胜负,只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算是胜利,就好象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虽然没占得上风,但是把蜀汉拖入僵持局面,就是胜利,诸葛亮就算获得再多的战术胜利,只要被拖入僵持局面,也就是失败。
自然,那是日后的事了,至少,诸葛亮的南征是一次战略和战术的双重胜利,唯一的遗憾便是他太过于谨慎失去了一次培养独立带兵人才的机会吧。不过,至少,那不是几十年蜀汉灭亡的原因了。
第八十八章 论蛮族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八章 论蛮族
(演义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演义中谈到了一些外族,比如羌,匈奴,乌桓,不过最露脸的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而占了颇多篇幅的南蛮了,对于这些落后的外族,中原文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胡,夷,狄,蛮。但是总得来说,可以称之为蛮族,这不单是中原文明如此,古罗马文明也是将那些落后的野蛮人称之为蛮族,这是一种文明优越感使然。便好象当原本落后于中国的西方文明在清朝末年再度来到中国时,也轻蔑的将这个文明古国称之为野蛮人的文明。蛮族的蛮便就是代表着落后于不文明。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尤其当文明社会的威力借助机器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蛮族至少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少,忘记了那些蛮族模样的人们也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构建起蛮族的形象来,尽管那些形象是多么的古怪。
一论蛮族之纯朴说:一说到那蛮族啊,人们不知何时便会跳出民风纯朴的形象来,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说到那少数民族便一定要把民风纯朴挂起钩来,随便再叹息一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有甚者,将这些纯朴的民风与民族性挂起钩来,仿佛有了纯朴的民风便拥有了新鲜血液有了未来一般。只是若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民风纯朴与否与民族性什么毫无关系,纯粹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民风纯朴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过,中国传说中的三代便是圣人辈出,民风纯朴,便就算是那些被古人称为世风日下的时代,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可称得上民风纯朴了,按那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我们现在早就该世风日下到街上公然砍人的地步吧,不过这种情况倒是在民风纯朴的古代时常出现,尤其是民风纯朴的蛮族们,往往越过界来洗劫一番,那些作为便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纯朴不起来,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蛮族的民风纯朴根本就不是自然性,而是社会性,在物质条件极端贫困的民族中,为了生存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社会自助的契约,因为在那种条件之下,假如不进行社会自助,等待着的便是灭亡一途,在每一个民族的初始阶段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而那些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物质条件上升,可以不必完全依赖之前的群体而生存,就好象我们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