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随章侃-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八章 从美女貂禅说起
    第八章从美女貂禅说起
(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三国演义为许多历史人物改头换面,也塑造了许多虚构的人物,而其中最厉害的就莫过于本章的主角貂禅了。史书上并没有貂禅这个人物,唯一与之有关联的只有三国志吕布传中的一段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里的侍婢大概就是貂禅的原型,至于是不是真的叫貂禅就不得而知,而是不是王允的养女,是不是特意来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吕布是否真如演义中所知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更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伟大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就借助那短短几十字凭空塑造出一个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中色艺双全的貂禅来,须知,四大美女中的那三位都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而且更让人叹服的是,塑造这四大美女之一的罗贯中具体只用了一章半的篇幅,之后只是偶尔带到,或许是因为不是真实人物,或者是忘却,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罗贯中连结局也未交代清楚,却不知这种不知结果的神秘朦胧却使貂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今还有人为那貂禅的结局忧心。
貂禅的影响力以后再论述,先说说貂禅的身份,史书上貂禅的原型是侍婢,而演义中貂禅一开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养女,而是歌伎,与侍婢无异,日后董卓吕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这就涉及到古代贵族官宦或者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婚姻的问题了。我们都知古代是一夫多妻,通常说三妻四妾,皇帝就说三宫六院,三千佳丽等等。但是,古代的婚姻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并非是男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通常说的三妻四妾一般在现实中是基本不会出现,因为妻子通常只有一个,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说娶妻纳妾,妻子只能娶一个,妾可以多纳,但是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有天差地别。妻子是法律认可的,迎娶时按一定的规则,找媒人,下聘礼,正所谓明媒正娶,要举行拜天地入洞房诸如此类正规的仪式,娶进来后妻室在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自然不是说妾,而是妻,妻子在对于家中的事务,尤其是如闺房内的事有相当的权力,甚至老公纳妾行房都有权干涉,尤其如皇后,在皇帝生前她有权管理宫内的大小事务,甚至从法律上说可以禁止皇帝与一般的妃子行房,而且皇帝要公然反对甚至废后一般都会遭遇大臣的反对,甚至有昏君的名誉。(一些皇帝为了躲避宫内尤其是皇后的管理,甚至离开宫到外面胡搞,比如正德皇帝著名的豹房。)而皇帝死后,假如太子年幼,太后有垂帘听政的权力,一般的家庭也是如此,往往老夫人当政。假如要离婚那也要写“休书”,而妾不同了,一般说纳妾,纳妾就不说聘礼,就称为“资”,意思就是买你下来,入房后也是低妻一等,要听从妻室的吩咐,讨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那里去,甚至可以说变相的奴隶,一般有说宠姬,还有上文说到的貂禅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变种,而且连妾还不如,纯粹是主人的玩物,没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在流落异乡时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物品一般,而且对于留在身边一直陪伴左右的妾王朝云终其一生,也就是妾,不能升为妻,连其墓碑上也没有妻这个字眼出现。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灯灭,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要问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是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之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直接有关,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的门当户对,政治婚姻,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也未必,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丈夫的好感,这就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禅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无所不用其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处心积虑打扮自己的关系。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禅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禅已为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禅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附:甄后
令貂禅影响力如此巨大身列四大美女行列的并不是因为美貌,天下美女众多,人人眼中各有千秋,只怕单论美貌而言,貂禅的原型还不如那时原先袁熙之妻,后被曹丕纳为妻室的甄后,那可是一度被认为曹植的《洛神赋》中洛神原型的美女,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甄后也是很有地位的人物,她为曹丕生的儿子曹可是日后的魏明帝。
但是,经过小说的加工之后,貂禅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吕布董卓是汉末举足轻重的人物,董卓自不必说,乱汉的魁首,吕布一来杀了董卓,二来自己也是汉末群雄之一,和当时的几路枭雄曹操刘备袁绍都打的不可开交。
想这两位大人物却为了一个貂禅反目成仇,那貂禅的美貌可想而知,甄后充其量不过使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之间增加点疙瘩,曹丕曹植的影响力怎么能比得上董卓吕布两人,女人的美貌和影响力需要是男人衬托的,那一点也没错。
而且貂禅还直接和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联系起来,后人在说到美人计总不忘那这个例子说事,即便这不一定是史实,但是不妨碍成为著名案例,和西施一干划上等号,再不济也可以成为红颜祸水的证明,与陈圆圆等人并驾齐驱,而甄后至多也就是为曹丕曹植两兄弟的矛盾里增加一点桃色暧昧,或者就是后人拿她的死作为就算吃醋也不要乱嚼舌头的例证,根本没闹出什么动静来。
再就是宣传手段也不一样,貂禅是虚的,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她与吕布之情或者说那种挑逗撒娇写得活灵活现,而甄后是实的,但是没人为她写情,就连一直被人怀疑是写甄后的《洛神赋》也就只是怀疑而已,当然,曹植也不可能明写。但是就因为如此,或者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一个虚貂禅深入人心,一个实甄后却少人问津。
第九章 西凉
    第九章西凉
(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长安李听贾诩)
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
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是少数,不然也不会显得这么突出了,大多数人并不希望已经沿袭几百年的汉政权衰亡,这也是日后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关东诸侯不听从中央政权的借口是董卓乱政,而董卓被杀,士大夫重新掌权使得这借口不再存在,至少名义上要服从中央,外加依然支持中央政权的势力如刘虞等人,士大夫夺回中央政权或许并不能使汉室马上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是恢复到如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未尝不可。然而凉州军再度攻入长安使得一切又破灭了。
我们这里就说说凉州,在演义中被称为西凉,不单是三国演义中有西凉,其他的许多演义中也有,如隋唐演义,说唐。不过各本演义中的西凉其实完全不同,如隋唐演义中的西凉一般是指突厥这样在西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三国演义中的西凉则是说汉朝的凉州还有并州一带。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隋唐演义中说西凉感觉就是外国一般,而三国演义的西凉尤其是一些将领则和汉人基本没有分别。
东汉继承了西汉对西域的拓展势头,而且尤其匈奴的衰落,其对外势头还有过之,而凉州作为离西域最近的区域,受其影响也最大,且不说对外征战必先征募最近的凉州人,就说凉州不断的各族作乱,尤其是西羌的作乱。羌胡是在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据称在周朝时期就与中原有所接触,时而归附于中原政权,为其对外征战效命,时而兴起,在西北作乱,尤其是西汉后期,羌族向内地迁移,对汉朝的边郡用兵,攻城掠地,严重影响西汉边疆安全,当时西汉名将赵充国便对羌族用兵,其主要办法便是在凉州等边地屯田屯兵,颇为有效,而到了东汉年间,匈奴对于汉朝的危险越来越小,而羌族叛乱对于东汉朝廷则成了棘手的问题,东汉名将窦融,耿恭都参与了与羌的作战,主要办法也是屯田屯兵,有时也采取消极的内迁民众的做法。屯田屯兵的做法和直接面对羌胡的威胁使得凉州并州一带民风极其剽悍。
羌族的叛乱与匈奴不同,他们并没有完全统一如国度一般的组织,大都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流窜作战,而且时降时叛,有时甚至被中央政权雇佣作为军队,有时聚集成数万大军,起兵作叛,尽管羌族没有国家的组织形式,对于汉朝的压力远不如匈奴一般强大,但是其在境内骚扰不停,也成为东汉末年的一大隐患。而且其羌胡的叛乱日益参入了其他成分,便是当地汉族豪强的加入。
凉州民风剽悍,而且不乏在凉州发家的家族,如三国中有名的马腾马超一家,便是在凉州崛起,这些汉人家族不单自身拥有相当的实力,而且在羌族中也有极高的威信,如马超和日后的姜维,他们在羌族人眼中便有极高的威信,马超被曹操打败后复起便是借助羌族之力,姜维每次北伐也不忘借助羌族势力,当时许多的汉人豪强其特点是一则在羌人中有威信,而且利用朝廷给予的权力权威将自己对羌人的威信增强,并壮大自己的势力,反过来威胁中央朝廷,乃至反叛,如韩遂便是如此。
当然,董卓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他本就是陇西人,在少时便游历羌中,与当地豪帅交好,日后成为汉朝官吏后,又借自己征战凉州时大肆收罗凉州人,其中也不乏羌兵。尤其在黄巾起义后,凉州爆发了王国,韩遂的叛乱,他不单积功升为并州牧,(不过一直未就任)并在征战羌胡的过程中招募兵士,壮大势力,并拒绝朝廷令他将军队交还于皇甫嵩的命令,即便朝廷先后以少府,并州牧为交换条件。假如没有爆发何进招募外兵并死于宦官之手的情况出现,董卓想必也会举起叛旗(或者他要求得到比并州牧更高的职位并且朝廷又同意,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更小吧。)。而何进被杀,使得他轻而易举的进入中央,掌握朝政。而其强大的后盾便是以凉州人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令人讽刺的是,或许董卓的被杀也是他过于重用凉州人的关系,董卓身为凉州人,但是早期宦途是在并州起家,一度升任并州刺史的职务,只是后来黄巾起义战败被免职,而王国叛乱时,再度应召征战凉州,并在凉州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后来朝廷给予的并州牧头衔只是希望以这个位置换取他将军队交给皇甫嵩,实质上当时他的军队还是以凉州军为主,但是在杀死丁原,收降吕布并吞并他们的军队后他的军队加入了并州势力,考虑到日后诛杀董卓的吕布,李肃同为并州人,而且大臣中的主谋也是吕布同州的王允,而且在杀了董卓后,吕布提议杀尽凉州人,王允在一度反复后同意的背景之下。我们不能不猜测,当时董卓阵营里并州凉州两党的争斗激烈,而董卓日益偏向凉州派使得吕布被朝廷大臣拉拢。
是否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董卓被杀,这个不得而知了,但是吕布王允对凉州人的恶感使得长安再度被攻陷是个事实。本来在牛辅死后,董卓留下的军队已经群龙无首,而且王允一度赦免董卓的部曲,其主要成分便是凉州人,但是王允的犹豫,吕布的要求,李在请求赦免被拒绝,使得凉州兵再度集结进攻长安。
颇多人认为向李提出以复仇名义进兵长安的贾诩乃是罪魁祸首。但是细想,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也在被怀疑诛杀之内,他这计策乃是如他所说的自保之计。而且即便他不提出,以当时凉州的人心惶惶,总有人会提出这个建议,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究其原因,当时王允的失策是一大主因,假如一开始接纳吕布的意见,将董卓财物分发有功公卿将士,鼓舞士气,彻底诛灭董卓部曲,这样虽然过于行险用强,但是假如行动迅速,加上吕布军的战力,或许也不失为一计,只是过于危险;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一律不追究以往罪行,并派在军中有威望的皇甫嵩去统领董卓部曲,安定人心,这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办法。但是他先是不同意吕布的意见,要赦免众人,又反悔之,要解散董卓军队,并对主动求降的李也予以拒绝,在再度起乱后也所用非人,派去解释的胡文才、杨整修反而劝军队快快攻击。一连串的政治失误导致了王允的失败。或许是因为过于刚直的他在重新得到权力后一时的放纵,或许是因为他本身的政治能力就有限,密谋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或许他真的就狠透了那些捣毁洛阳,杀了众多公卿好友的董卓部曲,以至于不想控制自己对他们的恶感。
故事的结局是:士大夫的再一次努力失败,参与密谋的众臣或被杀或逃跑,其中并州人吕布带着自己的部曲离开,他会在关东诸侯中引起一场风暴,而他的同乡王允拒绝了吕布邀其同行的请求,被乱兵杀。
凉州军入,关中的朝廷还是掌握在凉州一族手中,而且比董卓时期更加可怕。而此时的关东诸侯都顾不上这个了,因为日后的霸主已经兴起,他在徐州所做的一切比关中还要可怕。
第十章 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第十章 兖州和徐州(一)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让我们先把关中之乱放在一边,将注意力放到关东,在第七回中我们谈到在关东北方袁绍和公孙瓒对峙,南方袁术与刘表对峙,而兖州由刘岱主政,徐州由陶谦统领。相对于北方和南方的对峙,兖州和徐州还算是风平浪静,但是一时间暴风雨就要来临,而暴风雨是有青州的黄巾军引起的。 
汉末黄巾起义,黄巾主力被歼灭,但是还是有大量的黄巾军在外,尤其是青州和徐州,朝廷与各路诸侯忙于征战,也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出战身亡,这给了曹操主政兖州的好机会。 
演义中此章对此的描述相当简单,给人的感觉好似曹操是奉旨主政兖州,原来的兖州官员就好象不存在一般。事实上却是相反,当时的关中朝廷威信丧尽,根本不能对下面的官员任命造成影响,曹操入主兖州的真实状况是在刘岱死后,鲍信等兖州官员邀请曹操来兖州主政,根本不是奉了什么皇命。相反,当时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被曹操派兵赶走才是真实的情况。 
在当时,原有的朝廷任命制度已经随着朝廷权威的丧失不复存在,而地方势力又未完全成气候,首脑的血缘世袭还没建立起来,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没有极大家族势力支持的地方长官,如刘岱还有之后的陶谦,他们死后自己的子嗣都无法继承原先的位置。而在本地势力原本势力均衡的各豪强中也无法迅速选出一个合适的长官,尤其是在危机局势下,如兖州面临青州黄巾,徐州面临曹操的进攻。最妥善的办法就是将本州的其他军事势力迎来主政。这也就是曹操和刘备能先后登上兖州徐州两州长官位置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曹操和刘备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演义中将曹操这段历史掩过,而将刘备的这段历史大加渲染,这才导致刘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或褒或贬,反而曹操却不被人重视了。 
其实曹操和刘备在一开始的命运有极大的相同点,同样在这之前是别人的从属势力,曹操从属袁绍,刘备先后从属公孙瓒陶谦。同样是在危机关头被邀请主政,同样在主政后遭遇背后一刀,甚至连那砍背后一刀的凶手都一样是吕布,也难怪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对其另眼相看了,他在刘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过,刘备和曹操毕竟不一样,虽然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和遭遇很相似,但是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在兖州和徐州两地所用的政治手腕也不同,势力也不同,导致了两人的结局也不一样。这在后几章将做具体的叙述。 
而引起之后一连串事件,使得徐兖两州大乱的,便是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一事,此事也是被人争议的一大事件,历史上对此的说法便有陶谦派遣将领在曹嵩家中杀死曹嵩的说法,陶谦部将窥伺曹嵩家产在曹嵩前往兖州中途抢掠的说法,也有和演义完全一般,说陶谦派遣张辏筒茚允闭抨'谋财害命的说法。 
但是,抛开曹嵩被杀这一偶然事件不提,曹操攻打徐州几乎是必然的。 
一来,从同盟角度看,曹操是与袁绍为盟友,与袁术敌对,而陶谦却与袁术和公孙瓒结盟。 
二来,曹操的思想并非只做一州之主,当时临近的几处势力,袁绍刘表为盟友且实力雄厚,而袁术所领的淮南,陶谦所领的徐州则就是最好的扩张对象。(附:曹操的屠杀 
曹操在进攻徐州时屠杀几城的百姓,这是日后世人对曹操残暴最典型的例子,曹操进攻徐州是为了徐州的财富,所以徐州的大屠杀不单是曹操为了泄愤,更有削弱徐州的用意,掠走徐州的人口养不活,留着给徐州太危险,万一壮大起来对自己不利,不如杀了,还可以威慑对方。这也是战争中屠城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游牧民族进攻时常见。) 
三来,曹操平定数十万青州黄巾,固然是势力大张,但是如何支付这些人的粮草物质也是一大问题,据说曹操一度设立“发丘中郎将”发掘坟墓解决问题,而比发掘坟墓更容易来钱的自然就是抢掠,而徐州当时颇为富饶,成为曹操的目标也不足为奇了,即便没有曹嵩一事,曹操也会进攻徐州,而曹嵩的被杀给了曹操一个最好的进攻借口。 
历史总是环环相扣,青州黄巾的作乱使得兖州刺史刘岱身亡,使得曹操获得了兖州,曹操拥有了成就伟业的基石,而曹操对徐州的进攻使得另一大主角刘备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十一章 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第十一章兖州和徐州(二)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刘备得到徐州是三国的一个日久不衰的话题了,后人对此或褒或贬,如此种种,全因演义的影响太大的缘故,而当时和其极其相似的曹操登上兖州刺史宝座一事,便因演义略去而少有人注意。不过,刘备作为当时依附于公孙瓒的平原相,自身也没有极大的家族背静,而且也非徐州本土人,却突然能成为徐州一州之主,这确实也是一个极其引人注意的事件。
如上一章所说,刘备登上历史舞台,是由曹操攻打徐州引出的,在演义中对这段历史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先是由徐州请救兵引出派遣糜竺出使孔融处,再由孔融被黄巾包围引出北海也要请救兵,这才引出刘备,而其中还介绍了太史慈,在刘备解围北海之后又有孔融请刘备共赴徐州一事,这转折之下才引出刘备救徐州,而且在救援徐州时还以孔融,田楷不敢与曹军作战显出刘备救援的果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