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随章侃-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46)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47)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不题。(48)
45:(张飞早期每每喝酒,便要出事。)
46:(前文说关张两人俱怒,这张飞打了督邮,这关羽更狠,直接杀了先。)
47:(这鞭打督邮一事终了,不过这也是演义,历史真相其实是刘备打的督邮,古书上记载刘备求见督邮,不得见,心中愤怒,便假称奉太守命密逮督邮,其他人不知就里,便被刘备抓了督邮,到了州界上,先是鞭打,后是要杀,督邮苦苦求饶才免其一死。这才是刘备的枭雄本色,演义中为了突出这刘备的仁义,故把这事栽到关张身上,也是为了演义中各人的性格能够吻合做的艺术加工,不过这般也显得刘备太没用了些。)
48:(天下大乱时,这逃犯便是有机会了,这刘关张有人庇护,关羽那逃亡四五年也未被抓住,可想汉末情形了,要是汉武帝那时,纵是大侠郭解,庇护犯人也不免一死。当然,古代条件有限,一般犯人倒真是很难抓住,即便是现在,又谁能保证每个在逃犯都被抓住呢。)
却说十常侍既握重权,互相商议:但有不从己者,诛之。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49)皇甫嵩、朱儁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帝又封赵忠等为车骑将军,张让等十三人皆封列侯。(50)朝政愈坏,人民嗟怨。于是长沙贼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51)
49:(上面有十常侍索贿,下面才有那督邮学样要钱,可十常侍后来可没督邮那般的运气可以免死。)
50:(当年非不立功者不得封侯,那几个宦官有何功劳,也能封侯,那侯也真是贱值了。)
51:(为何藏匿?这宦官和皇帝说四海承平,您就安心享福吧,这现在谁四海动乱,那不是有欺君之罪。)
一日,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谏议大夫刘陶,径到帝前大恸。帝问其故。陶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帝曰:“国家承平,有何危急?”(52)陶曰:“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53)言罢痛哭。帝怒谓陶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54)呼武士推出斩之。刘陶大呼:“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
52:(这国家还承平呢,也是,在皇帝看来,这皇宫四周确实平静无事,就算奏章之上各地也是一片大好气象,那不好的怎么能让你看见。)
53:(这坏人永远都是会做人,先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还要加几句如:我也是怕皇上担心,才藏了起来,让皇帝您心情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开句玩笑)反正我是为了皇上您着想的,可怜那些大臣看不起我,老针对我,皇上你就看我伺候几年的份上,让我回乡吧,财产也不要了,自然这以后就知道你的嗜好,不能好好照顾你了,然后痛哭一下,只要这皇帝不是铁石心肠,自然就向着这些宦官了,明朝正德登基,辅政大臣要求正德杀身边的宦官,正德有所心动,他们就是如此哭述,结果说的正德反悔,反而重用宦官。)
54:(这句才是经典,说出了宦官得权的真谛,这宦官乃是身边人,和那些大臣亲密程度不同,这宦官是家人,大臣只是外人。)
武士拥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勿得下手,待我谏去。”众视之,乃司徒陈耽,径入宫中来谏帝曰:“刘谏议得何罪而受诛?”帝曰:“毁谤近臣,冒渎朕躬。”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帝曰:“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陈耽以头撞阶而谏。(55)帝怒,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是夜,十常侍即于狱中谋杀之;假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封坚为乌程侯。
55:(虽说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大臣死谏太过迂腐,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敬重之。)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56)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57)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刘虞平寇有功,封太尉。(58)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那何进起身屠家;因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权重任。(59)帝又宠幸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董太后乃灵帝之母,解渎亭侯刘苌之妻也。初因桓帝无子,迎立解渎亭侯之子,是为灵帝。灵帝入继大统,遂迎养母氏于宫中,尊为太后。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亦偏爱协,欲立之。当时病笃,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帝然其说,因宣进入宫。进至宫门,司马潘隐谓进曰:“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公。”进大惊,急归私宅,召诸大臣,欲尽诛宦官。座上一人挺身出曰:“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60)进视之,乃典军校尉曹操也。进叱曰:“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正踌躇间,潘隐至,言:“帝已崩。今赛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矫诏宣何国舅入宫,欲绝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说未了,使命至,宣进速入,以定后事。操曰:“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进曰:“谁敢与吾正君讨贼?”一人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61)何进大喜,遂点御林军五千。绍全身披挂。何进引何顒、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余员,相继而入,就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62)
56:(宦官也并非无能,任用的将领到都是能打仗的。)
57:(天下大乱,这便有出山的机会了。)
58:(日后董卓之乱,袁绍想拥立刘虞为帝,被拒绝,后被公孙瓒所杀。)
59:(这也不是说劳动人民的不好,只是一般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这说的是气质,也说得是政治经验和才能,何进由一屠户直升大将军,而且没什么磨难,经验才能都差了许多,尤其是那些世族子弟比起来。这平民成事难,并非没有道理,即便刘备这样好学之人,也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学习,而且比起那曹操也差了些,更别提何进这一杀猪的。)
60:(曹操这话说的有私心,虽然太监不能全杀之,但是现在的状况,要是不杀宦官,才会被族灭。)
61:(袁绍这话到是说到做到。)
62:(这百官跪拜也相当于宣誓,就是认可了这个皇帝,大事已定。)
百官呼拜已毕,袁绍入宫收蹇硕。硕慌走入御园,花阴下为中常侍郭胜所杀。硕所领禁军,尽皆投顺。(63)绍谓何进曰:“中官结党。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张让等知事急,慌入告何后曰:“始初设谋陷害大将军者,止赛硕一人,并不干臣等事。今大将军听袁绍之言,欲尽诛臣等,乞娘娘怜悯!”何太后曰:“汝等勿忧,我当保汝。”传旨宣何进入。太后密谓曰:“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今蹇硕不仁,既已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64)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进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众官皆退。次日,太后命何进参录尚书事,其余皆封官职。(65)董太后宣张让等入宫商议曰:“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重,我将如何?”让奏曰:“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掌握军权;重用臣等:大事可图矣。”董太后大喜。次日设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何太后见董太后专权,于宫中设一宴,请董太后赴席。酒至半酣,何太后起身捧杯再拜曰:“我等皆妇人也,参预朝政,非其所宜。昔吕后因握重权,宗族千口皆被戮。今我等宜深居九重;朝廷大事,任大臣元老自行商议,此国家之幸也。愿垂听焉。”董后大怒曰:“汝鸩死王美人,设心嫉妒。今倚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敢乱言!吾敕骠骑断汝兄首,如反掌耳!”何后亦怒曰:“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董后曰:“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两宫互相争竞,(66)张让等各劝归宫。何后连夜召何进入宫,告以前事。何进出,召三公共议。来早设朝,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宫中,合仍迁于河间安置,限日下即出国门。一面遣人起送董后;一面点禁军围骠骑将军董重府宅,追索印绶。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家人举哀,军士方散。张让、段珪见董后一枝已废,遂皆以金珠玩好结构何进弟何苗并其母舞阳君,令早晚入何太后处,善言遮蔽: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67)
63:(树倒猢狲散,现在大家巴不得杀其来表忠心了。)
64:(终是妇人之见。倒是杀得了情敌,杀不了宦官。)
65:(东汉是以尚书台掌握实权,这何进参录尚书事,自己的妹妹又是太后,内外大权已经在手。)
66:(争竞是斯文说法,不如说两泼妇骂街好了。)
67:(还是这钱是好玩意,贿赂便又得宠了,也是那何苗和舞阳君下等人出身,贪财而不知就事之道,要是这何进权力一失,你纵有万贯家财又有何用?)
六月,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举柩回京,葬于文陵。进托病不出。(68)司隶校尉袁绍入见进曰:“张让、段珪等流言于外,言公鸩杀董后,欲谋大事。乘此时不诛阉宦,后必为大祸。昔窦武欲诛内竖,机谋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若使尽力,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69)进曰:“且容商议。”左右密报张让,让等转告何苗,又多送贿赂。(70)苗入奏何后云:“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伐。今无端又欲杀十常侍,此取乱之道也。”后纳其言。少顷,何进入白后,欲诛中涓。何后曰:“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进本是没决断之人,听太后言,唯唯而出。(71)袁绍迎问曰:“大事若何?”进曰:“太后不允,如之奈何?”绍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72)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主薄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何进笑曰:“此懦夫之见也!”(73)傍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正是:欲除君侧宵人乱,须听朝中智士谋。不知曹操说出甚话来,且听下文分解。
68:(这是避嫌呢。)
69:(张让刚和何家结好,这么快就要谋反,难说。袁绍这八成和宦官有仇,杀之后快,)
70:(何进的左右都被买通了,这宦官势力不可小视。)
71:(终是靠妹妹得位的人,见得这妹妹大气都不敢出。)
72:(这又是什么妙计了,自己权倾天下,说服不了自己的妹妹,还要各地发兵助威吓唬,这地方军队过来容易回去难,到时候即便没出事,一番封赏不是要花大笔钱,何况这各地来兵须时多日,这时日多了事就有变了。)
73:(这话倒也好笑,这要靠外兵壮胆,却说别人是懦夫。)
第一章 计(上)
建安五年,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中原大地上原本林立的诸侯大旗少了许多,原本雄霸一方的袁术,公孙瓒,吕布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的北方只剩下两大势力,占据四州的大将军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司空曹操。原本联盟的两家现聚集重兵在官渡,两方兵力总和达十余万之多,在对峙半年多后,这场自群雄混战后最大规模的战役终于接近了尾声。
袁军大营。
随着一声怒吼,一个文士打扮的人从大将军的军帐中冲了出来,因为太过惶急的关系,不免有些跌跌撞撞,官渡那土质不好,每日进出大将军的谋臣将士又多,不免有些不平,那文士走的匆忙,险些摔了一交,幸亏用手扶了一下,才不至于落个狗啃泥的地步,但是也狼狈的很,此时旁边“扑哧”一声,不知谁偷笑了一下。
文士怒冲冲的转头,守门的军士们立刻把腰挺直,脸也板了起来,可以比得上不久前死去的颜良将军的铁面了,谁还看得出刚才的偷笑者是谁,文士看了一眼,“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军士们心中松了口气,虽然说大将军刚才对许先生发了火,但是毕竟他们两是多年的好友,又是倚重的谋士,此时又是用人之时,说不定转眼便要重用了,无论如何,都是自己惹不起的。
此时的营帐中,汉朝大将军,雄霸四州的袁绍端坐,脸上看不到一丝怒容,就好象刚才那怒冲冲将自己的儿时好友许攸赶出去的不是他一般。其座下左右坐着三人,左侧那人面容清雅,留着一缕长须。在看得许攸出去后,他一拱手,对袁绍道:
“明公,子远适才所提之计也未尝不可,且……”他顿了一顿,道,“子远虽是贪财,但素有计谋,其家人一事,不如缓些再办。”
“正是,父亲,许先生乃是您多年好友,对您的忠心又可是他人可比,何况邺城家财最多者只怕不是许家吧!”站起来说话的身着戎装,英气勃勃,带着一股杀气,正是袁绍长子袁谭。袁家二子相争,袁绍帐下谋士大都分成两派,相互敌对,许攸虽不属袁谭一派,但是抓他的审配却是袁尚一党,这话中自然不免带了些冷嘲热讽。
“谭儿,不得无礼!”袁绍微微皱了皱眉,这些年来委派袁谭去统辖青州,本倒是想让他历练历练,却不想脾气见长。
袁谭自也觉得有些过头,应了一声坐了下来。
“公则,子远说得确实也有些道理,他所劫曹军之信,未必是假。”
“那岂不正是出奇兵之时,监军也提过劫曹军粮道之计吧!”郭图转身向帐中的那第三人说道。
那人一眼看去,若不是文士打扮,倒象个武夫,壮实的紧,两眼微闭,不知在想些什么,只是郭图袁谭对其都颇为敬重,此人正是袁绍手下第一谋臣沮授,广平人,袁绍统领冀州后归于袁绍帐下,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对其颇为器重,任为监军,统御内外,无人可比,虽因出兵伐曹一事失宠于袁绍,将其监军之权一分为三,然众人仍尊称其为监军。
沮授睁了睁眼,冷哼道:“臣下是说了,可主公不答应,又堪如何!”
听得沮授如此一说,郭图脸上却露出一丝冷笑,转瞬即逝,随即拱手对袁绍道:“监军乃智谋过人之士,子远之计与监军大同而小异,还望明公慎察!”
“奇兵奇兵!孤乃堂堂大将军,自小便熟读兵法,征战沙场,岂不懂这些道理,还需尔等教孤?”袁绍这话带了一股火气,嗓门也大了几分,“颜良文丑都折在曹操手中,尔等说的那些奇兵可比此两人还厉害!莫非还需孤派些人送死不成?”
大帐中一片寂静,座下三人即便沮授都低首无语。
好一会,袁绍才平静下来,冷声道:
“刘备已去汝南……”
听得“刘备”两字,郭图抬首正欲言,却被袁绍挥手打断。
“公则,孤知你想说刘备不可信之,孤何尝不知,只是此时乃用人之计,刘备纵然必背我自立,但他在曹操之后定会弄出点名堂,所以孤遣他去汝南做事,有他这奇兵袭扰曹军后方,曹操进退维谷,必败之!那时我军大胜,即便被刘备抢去天子又如何!”
袁绍说到此处,哈哈一笑,似是甚满意此番计策,然后敛容道:
“此番官渡一战,乃关灭曹大事,法纪必须严明,子远虽为孤之旧友,然既犯事,仍需重罚!好了,你们都下去吧!”
三人唱了声诺,转身便要下去,袁绍的声音又在身后响起:
“监军,留步!”那口吻冰一般冷。
“郭先生,可觉得有些不对?”
在袁谭帐中,坐着两人,正是自袁绍处出来的袁谭与郭图。
“少将军也看出问题了!”郭图单手抚须,点头道。
“正是,父亲甚念旧情,别说是许先生这般的旧友,便是一般的老仆犯事都是能放则放,何况许家犯的那些事,又大到哪里去,何需闹到要重罚的地步?”
郭图抚须道:“少将军所言甚是,子远此事甚为奇怪,虽则邺城现是审配判事,然其虽爱弄权,但惟主公之命而从,若无主公之意,审配断断处置不了许家,即便处置了,如主公这般大张旗鼓,要大大重罚确是奇怪了些。”
“那先生的意思是?”
“其中必有蹊跷,主公对子远的不满必有原因,然吾一时想不出到底怎么了?”
“哦!”袁谭有些失望,“那先生觉得吾对此事该如何处置?”
“主公虽怪责子远,然主公颇念旧情,子远跟随主公多年,其罪必不长久,马上便会重用之,子远智谋过人,若得子远之助,将军之位必然稳上几分。”
“先生的意思是让吾在父亲面前为许先生多多美言吗?”
“非也,臣的意思是让少将军密切注意子远,切莫让他跑了!”
“这是何意?”
“子远性偏,将军如此怪责于他,他或会逃匿而去,如将军看着他,一来可让他断了这念头,子远非愚钝之人,日后必念少将军恩德;二则向主公表明少将军大公无私的态度,搏得几分好感。”
“先生果然妙计!对了,适才先生为何要拉扯上监军,自出兵时监军顶撞父亲后,父亲便甚恼监军。刚才先生这般一说,即便父亲想用许先生之计也不会用之了。”
“这个嘛,我想子远不会因此等小事就惹上麻烦的……”郭图脸上不由一红,“可沮授常为监军,甚得众人之心,又不附少将军,日后对少将军接掌大业,或许有所阻碍,不事先夺其权,日后便祸之。
袁谭意味深长的看了郭图一眼:
“先生只怕多虑了,父亲虽与监军不睦,但也不会因此等小事而责怪监军。沮监军深谋远虑,乃是难得的人才,虽现不附于我,然日后我征伐天下,欲用其才,先生乃我心腹,望能携手为我出力。”
“少将军所言甚是,公则铭记在心!”郭图对袁谭一拜。心中却是一喜一忧,喜的是少将军不因沮授不附而疏远之,如此待人,人才必然来投,大事可成;忧的却是若是沮授等为之所用,不知日后这心腹之位是否还保得住。他此时又想到了子远,子远乃是主公少时好友,多年之心腹,今日却告失宠,不知日后自己是否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第一章 计(中)
此时的中军大帐,弥漫着一股杀气。
“哈哈,监军这步可大错了,如此一来,大龙尽在孤手中矣!”大将军袁绍在棋盘上落下一子,笑道,“今日监军行棋实在大失水准。”
沮授眼见大势已去,将手中白子放下,苦笑道:“主公倒是心静如水,授实不及,此番大计在前,成败在此一举,授岂有心思弈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知监军计已定下,何必还如此操心。”
沮授听得此话不甚吉利,心中有些不快:“主公,天意终是虚茫,成事还需人为,曹操又甚是机诈,尤其那乌巢重地的内情,切不可让曹军探子晓得,否则前功尽弃,我大军将覆灭在此了。”
“该死的探子。”袁绍恨道,“要不是曹军那无孔不入的探子,孤那众多粮草又岂会被曹军烧得,若不是监军想出这将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虚送这许多假粮车进去这法,孤这十万大军此时已不战自乱。”
“此计只是虚张声势罢了,暂稳军心,若要了结此事……主公知曹操那小斛杀人一事?”
“是孟德借那粮官头平军心一事吧,孟德自小便狡诈无比……”袁绍到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