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莽王朝-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普通人看来,傅太后已经年过花甲,带着孙子在定陶国过一辈子也就算了。富甲一方的定陶国,虽然比不上雄奇壮丽长安城,却也是个天堂之地。在这里,养尊处优的生活,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得到的。可是,傅太后却从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未央宫的御座,原本是刘康的!长信宫的太后位子,应该是属于她的!
这是个意志力极为顽强的女人,虽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她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找卷土重来的机会!
傅太后对早年在京师长安的生活,始终念念不忘。繁花似锦的长安城,富丽堂皇的长信宫,令她魂牵梦系,永生难忘!她极有恒心,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轻言放弃。虽然儿子刘康早早离她而去。但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刘康虽然没有坐龙椅的福气,孙子却也未必!事在人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傅太后的信念,也是她的性格。
对于长安城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傅太后虽然远在定陶,却也是了如指掌。赵氏姐妹独擅后宫,秽声四闻。国家二十多年无太子,国本未立,人心浮动。傅太后根据其在宫里多年的经验,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她还听说,宫里的赵氏姐妹与执掌外朝大权的王家势如水火,誓不两立,一直在明争暗斗。据此她敢断言,只要赵飞燕还当皇后,皇帝绝不会有儿子!傅太后在想,这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王、赵两家鹬蚌相争,我正好渔人得利!
傅太后确实不简单,很有一些过人之处。她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利用赵、王两家的矛盾,完全可以使孙子刘欣成为太子。思忖了很久,她认为门路有两条:一是去求皇太后王政君、大司马王根;二是却请托赵皇后姐妹。主意已定,傅太后决定,这次她要亲自出马,到长安城里去活动活动。
却说参加朝见的另外一位诸侯王——中山王刘兴,他显得有些随意。他来长安之时,只有王傅的陪同,没有带任何官员随行。刘兴的打算很简单,来长安一趟,无非是例行朝见,见了皇帝大哥之后,吃吃喝喝,说说闲话。他只比刘骜小几岁,已经年届不惑,加上身体也不好。对储君之位,他根本没什么想法。
与中山国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定陶王刘欣带着庞大的队伍来到了长安。定陶国的要员们则几乎是倾巢出动,刘欣不仅有傅太后、王傅陪同,而且把国相、中尉都带来了。另外,他们还带来了大批的随从,准备了丰厚的礼品,打算上下打点。
果不出傅太后所料,刘骜的确有在诸侯王中挑选继承人的意思。刘骜打算从刘兴、刘欣二人两人当中,挑选一个皇位继承人。这次例行的例行接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大考”的面试。
首先觐见的是定陶王刘欣。这天,刘欣把随行的王傅、国相、中尉都带上了大殿一同参见皇帝,刘骜很惊讶:“你把这些人都带来,是怎么回事?”刘欣从容答道:“按我大汉旧制:凡诸侯朝见天子,应由官秩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陪同。王傅、国相、中尉都在二千石以上,故而将他们统统带来拜谒陛下。”刘骜大悦,又令刘欣背诵《诗经》,刘欣对答如流,且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次会面,刘欣给刘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看过了侄子,刘骜又召见他的兄弟——中山王刘兴。刘骜见了面就问:“你这次来长安,都由哪些官员陪同?”刘兴一愣,不知道皇帝此言之意,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赶紧老老实实地回答:“启禀陛下,臣只带了王傅及其少数随从。”刘骜又问:“你只由王傅一人陪同前来,这样做可有法令依据?”刘兴无言以对,赧然无语,刘骜很是不悦。
谒见完毕,按照惯例,刘骜还要请兄弟刘兴吃饭。刘兴也年近四十岁,吃的很慢。刘骜早已吃完了,刘兴却还在慢腾腾尽情享用美味。刘骜等的有些不耐烦,刘兴却毫无察觉。等了很长时间,刘兴终于吃完了,他打着饱嗝准备行礼道谢时,却发现大哥冷着脸不说话。刘兴这才发现,自己的袜带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解开了。刘兴大惊,惶恐无比,赶紧伏地请罪。刘骜厌恶地挥挥手,让他回去安歇。

两厢对比,无疑是刘欣占据了上风。刘骜为了令大家心悦诚服,就先在群臣面前吹风,多次称赞刘欣,暗示有意立刘欣为皇太子。然而,不知什么缘故,事情却一直没有定下来。
傅太后见此情状,知道毛病害在哪里了。在中国的历朝历代,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除了本人的能力、素质以外,人情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傅太后早就想清楚了,没有宫内朝中要人说话,孙子肯定没戏!为了让孙子当上太子,傅太后拿出了血本。她先是拿出了重金、礼品,托人先去大司马王根的府上,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请王商在皇上面前为孙子美言几句。王根是个贪财之人,他见风使舵,得知皇帝无子,又探听到皇帝对定陶王青睐有加,于是顺水推舟,满口答应。单靠王商一个是不行的,还得疏通赵氏姐妹。傅太后又通过行贿的手段,设法进入后宫。她不惜屈尊,自降身份,通过自己过去在宫里的一些老关系,求见赵氏姐妹。
在金钱的魔力之下,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这才“勉强”答应接见傅太后。在拜见过程中,傅太后陪着笑脸,献上了奇珍异宝和大量的金钱,希望她们能够在刘骜面前吹点枕头风,为孙子刘欣说点好话。赵氏姐妹也在寻思:一旦刘骜有个三长两短,让傅太后的孙子做太子,总比宫里的宫女的孩子要强的多!加上傅太后的礼物丰厚,她们动了心,满口答应。不过,她们有一个条件:要是刘欣将来登基,要保证她们姐妹的人身安全,还要让赵飞燕当太后。傅太后闻言大喜,当场表示绝无问题:“如果到时有事,老身担着!”双方都是“人精”,一拍即合。达成协议后,傅太后吃了一颗“定心丸”,千恩万谢地离去。
“有钱能使鬼推磨”,内宫里的赵氏姐妹、外廷里的大司马王根,果然都向刘骜不断说定陶王的好话。刘骜见大家都这么说,因此就答应下来。他表示,会在恰当的时机办理此事。刘骜在想什么呢?原来,他还要请示太皇太后王政君。如果没有她的许可,即便刘骜想给刘欣办事,也是有些难度的。
在这件事情的运作过程中,王政君当然是最关键的人物。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她似乎并不知情,似乎对此事漠不关心,始终没有发言。其实,王根早已将此事向她做了通报。这么大的事,王根怎敢不对姐姐说?
对于这一切,在宫里宿卫的王莽自然是消息灵通。他很清楚此事的分量。他一直在想,傅太后一系如果得势,王氏家族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他从感觉上说,他认为傅太后的介入,对于王氏家族绝不是什么好事。这股势力的介入,会使局面更加混乱,增加了新的变数。不过,他不是王氏家族的带头大哥,还轮不到他考虑这些事情。
这会子,就是天塌了下来,还有姑妈和七叔、六叔他们顶着。他想,如果自己管的太多了,不但有多管闲事之嫌,而且还会被外人怀疑有野心,搞得里外不是人。为了明哲保身,王莽一直沉默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数十日之后,刘欣、刘欣都要离开长安回国了。临行之前,在刘骜亲自主持之下,为十七岁的刘欣举行了加冠礼仪式。 
通过重金斡旋,傅太后完成了一桩政治交易,逐渐接近了她梦寐以求的目标。就这样,大汉王朝千呼万唤多年的储君终于即将浮出水面了……

(六)骑虎难下

其实,对于傅太后的暗中活动,王政君当然知道。册立太子,如此重大的事情,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她之所以保持沉默,实在是迫不得已。毕竟,儿子刘骜的身体每况愈下,一旦有个闪失,这大汉王朝的万里江山,谁来继承?王氏家族的未来,又该向何出去?经过再三考虑,她最终默许了昔日的死敌傅昭仪的孙子做储君。当然,她的同意是有条件的。
王政君的条件有两个,看上去似乎并不苛刻。她的条件是:
第一,刘欣要做太子,必须先承认刘骜是他的父亲。刘欣是以刘骜之子的身份做储君的,而不是以皇帝侄儿的身份。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刘欣必须要与他的生父、前任定陶王刘康脱离关系。
第二,刘欣即位之后,必须要以王氏为外戚之家,他与原来的外家傅氏、丁氏不能再有任何来往。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刘欣必须与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一刀两断,不能随便见面。
到了次年,也就是绥和元年(西元前八年)正月,刘骜召大司马王根、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人入宫议事,讨论太子人选。刘骜问众人:“中山王刘兴、定陶王刘欣这两个人,哪个合适?” 王根、翟方进、廉褒、朱博等人认为定陶王刘欣合适。惟独御史大夫孔光不识时务,他说:“按照《尚书》中‘兄终弟及’的记载,中山王刘兴更合适!”刘骜不悦:“中山王没有才能,不堪造就。按照礼制,兄弟二人相继做皇帝,将来要是入庙祭祀的话,牌位怎么摆?”刘骜当场否决了孔光的意见。就因为这一句话,孔光不仅丢了官,还得罪了一大坨人:刘骜、赵飞燕姐妹、傅太后、刘欣。
二月九日,刘骜颁诏,册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加封中山王刘欣之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加益中山国采邑三万户,以安其心。又令执金吾任宏署理大鸿胪,持节到定陶国征召刘欣入京。刘欣倒也很谦虚,上奏谢恩:“以臣侄之才,不足以充当太子,不敢窃据太子之宫。臣愿住在设于京师的定陶王官邸,早晚进宫给陛下请安。等到陛下有了亲子,臣即马上回国就藩。”二月十四日,刘骜看到了刘欣的奏章,作出了批示:“已阅”。孔光因为忤逆了皇帝之意,被刘骜从御史大夫的位置上拉了下来,降职为廷尉。御史大夫一职,由何武继任。
刘欣在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的陪伴之下,即日启程,前往京师长安,做他的太子去了。他们一行到了京师之后,暂时都居住在定陶王官邸里。傅太后真是春风得意,高兴合不拢嘴。这年八月九日,中山王刘兴在封地去世。傅太后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兴奋。她知道,再也没人能够抢走孙子刘欣的太子之位了。
十一月,刘骜颁布诏书,将楚孝王之子刘景改封为定陶王,作为刘康的后代,以延续刘康一脉香火。按理说,太子刘欣已经是皇帝的儿子了,与刘景改封为定陶王毫无关系了,这道诏书没有必要再发给太子看。可刘骜还是把这道诏书发给了太子一份。此举的用意是在试探刘欣。如果刘欣“识相”的话,应该无动于衷。要是他敢上奏谢恩,那就要敲打敲打他!
刘欣接到诏书,有点为难了。按汉法,皇帝若是下诏封赏某人的亲属,这个人应该按规定上书谢恩。另外,皇帝下诏给某人,若是此事与这个人有关,也应该上奏答谢。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太子要不要向皇帝写奏章谢恩呢?刘欣没了主意,就去咨询身边的两位老师:太子太傅赵玄、太子少傅阎崇。阎崇认为:“殿下现在已经是皇上之子了,再也不能顾念私亲。此事与殿下无关,不应谢恩!”而太傅赵玄却认为:“不管怎么说,定陶王还是殿下的生父,应该谢恩!”刘欣岂能忘了他的亲爹?不顾后果地就向刘骜上了一道谢恩奏章。
如果刘欣不上这道奏章的话,刘骜绝不会怪他。因为他就是不想让太子再挂念他的生父!当刘骜看到这封奏章,一股无名火从心头涌起,大发脾气。他派人追查,去调查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赵玄被降职为少府,而改以光禄勋师丹为太子太傅。
此事发生后,刘骜非常恼火,认为这都是太子身边的一些人教唆的结果。为了将太子与原来的亲属、亲信隔离,他下令让太子刘欣搬离定陶王府邸,改到东宫去住。并且发出严令:禁止太子的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与太子相见!
太子刘欣进宫之后,由于人生地不熟,又见不到祖母、母亲,闷闷不乐。王政君知道以后,觉得这样做也有点过火。她担心,如果把太子逼的太狠,事情做的太绝,将来太子一旦掌了权,就会记恨自己。倒不如把缰绳放的稍微送一点,给他一点自由。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始作俑者王政君,这时却做起了“好人”。她主动去找儿子刘骜,去为刘欣说情,她说:“可以让傅太后、丁姬她们每隔十天去探望太子一次。”刘骜不同意:“太子已经继承大宗之位,理应奉养太后陛下,而不应顾念私亲!”王政君说:“太子从小是傅太后养活大的,如果允许她去探望,不过像个奶妈一样,这又有什么妨碍呢?”刘骜想了想,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就同意了。此后,太子刘欣的亲属之中,只有傅太后一人,每隔十天可以进宫去看望他一次。其余人等,包括刘欣之母丁姬在内,都没有探视的权力。
按理说,太子刘欣得到了每十天见一次祖母傅太后的机会,应该感谢皇太后王政君才对。可傅太后却大为不满,她在宫里呆了几十年,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于傅太后来说,刘骜的这道旨意,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正在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的傅太后全然不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皇太后王政君在背后作祟,正是她向皇帝建议这么做的。春风得意的傅太后,冷不丁却突然被人兜头浇了一瓢凉水,让她顿时好像跌进了冰窟窿,浑身冰凉。她在孙子面前发牢骚,大骂王政君、刘骜冷酷无情,她愤愤地道:“是我把你千辛万苦养活大,又让你做了太子。现如今你富贵了,我和你母亲倒成了外人了?”
刘欣从小就是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一手拉扯大的,彼此之间的感情很深。要刘欣放弃这些,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在他的心中,就埋下了对王政君、刘骜等人怨恨的种子。刘欣发誓,要是自己有朝一日掌了权,一定要让傅家、丁家过上比王氏更好的日子。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就在刘欣为了此事而幽怨不已之时,朝中却出了一桩滔天波澜,忍无可忍的王莽,这次终于出手了……

(七)一鸣惊人

在刘欣被册立为太子的绥和元年(西元前八年),朝廷里发生了一起大案。在宫中宿卫多年,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王莽,突然向朝廷揭露了一个惊天的大案,震动了整个朝廷。这年十一月,他向皇帝刘骜当面上奏,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向皇帝揭发了权势熏天的外戚之一——卫尉、侍中淳于长的严重罪行!
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由于年迈体衰,疾病缠身,多次向皇帝请求辞职,退休回家。按照惯例,首席辅政大臣的位子,一般都是由当朝太后的娘家人担任的。王莽虽然非常渴望得到这一职位,但由于资历太浅,又没有什么功劳,没有在被考虑的候选人之列。对于王根的请求,刘骜一直迟迟没有批准:王家没人了,怎么办?
当年十月十四日,大司马王根患病,被免职回家休养。刘骜在皇后赵飞燕姐妹的怂恿之下,内定淳于长为新任大司马、骠骑将军,接替王根的职务。只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来得及下诏任命。淳于长、翟方进得到王根病重的消息,大喜过望。他们认为,王氏族中后继无人,这大司马一职肯定是淳于长的囊中之物。他要是上了台,我等就好办事了!
淳于长要是当上了大司马,还有王家的活路吗?王莽急了,眼下已经到了“图穷匕首见”之时,要是现在再不说的话,那可真就晚了!
情急之下,王莽连夜跑到七叔王根的府上,趁着探望病情,在伺候叔父王根服药之机,当面揭发了淳于长的累累罪行。他说:“淳于长看到大司马久病,心中欢喜,认为自己必将代以辅政,甚至已对士大夫及贵族子弟谈论到任官设署等事。”接着,王莽一一历数淳于长的罪过,他说:“淳于长犯有四项大罪:贪赃受贿、卖官鬻爵、私通贵妇、暗结废后。”王根大惊:“到底怎么回事?快讲!”于是,王莽就原原本本地历数了淳于长的犯罪事实。
王根听后又惊又怒,厉声责问:“你既早知,为何现在才说!”王莽低下头:“侄儿不知道叔公是怎么想的,一直不敢说!”王根急了,赶紧吩咐:“去!快去禀告太后!”王莽立即入宫觐见太后,详细讲述了淳于长的罪状。王政君大惊:“真没想到,淳于长竟然放肆到这种地步!你赶快去禀报皇上!”王莽又立即跑去报告了刘骜。不过,王莽在向刘骜汇报时多了个心眼。他并没有说出淳于长与许废后的姐姐私通的事。
刘骜也是惊愕万分。他也觉得淳于长确实有点过分了,处置一下也好,也可让他稍微收敛一点。由于淳于长是王政君的外甥,“不看僧面看佛面”,还是应该从轻发落。他颁布诏书,免去了淳于长的全部职务,令他回国闭门思过,不得在长安逗留居住!
在皇帝的包庇之下,淳于长如此重大的违法犯罪案件,就这么轻易地处理到头了。对这个结果,王莽大失所望。本来,他一心想着让皇帝严厉处置淳于长,自己也许能够得到机会。现在,他出面弹劾淳于长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不可收拾。如果有朝一日,淳于长一旦东山再起,自己可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王莽真是追悔莫及:早知如此,还不如一股脑儿全说了算了。事已至此,再去上奏的话已经晚了。眼下,王莽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王莽的揭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深不可测的朝局深潭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朝廷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在王莽顿足捶胸、后悔不迭之时,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巨大转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王家老六、红阳侯王立,却不合时宜地跳了出来,公然为淳于长辩解、说话。王立的胡搞,意外地给王莽带来了巨大转机!
王立为何要为淳于长说话?他不是与淳于长是死对头么?难道他失心疯了不成?

这就要从王立的心思说起。当初王家老五——王商死后,本应是老六王立接任辅政。不料在翟方进暗中指使下,丞相府司直孙宝出面弹劾下,王立的首辅梦想化为泡影。最终,王家老七——王根坐上了首辅的宝座。
这一事件令王立耿耿于怀。自打孙宝一出面指控他犯法,他马上就明白了,这肯定是淳于长、翟方进一伙在背后联手整他。他认为:“要不是淳于长这狗才在皇上面前诽谤诬陷,就凭区区一个孙宝,岂能动得了我王老六?”王立的看法没错,这当然是翟方进与淳于长联手炮制的杰作,而举报人——丞相府司直孙宝,也正是淳于长的亲信!故而他对淳于长深恶痛疾,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大骂淳于长无耻。
此时,淳于长已经被王莽参倒,正准备收拾行李黯然回籍。而王立却节外生枝,想要狠狠地出一口恶气。他派嫡长子王融跑到淳于长家中,向犯官淳于长勒索马匹、车辆。
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淳于长有些失魂落魄。他明白,王融的到来,分明是看自己的笑话,无非是在痛打落水狗,为过去的旧恨复仇。不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淳于长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满面堆笑,向王融认错赔礼,他不仅把所有的好马、好车都给了王融,而且还让他捎回去了大批珍宝重礼。淳于长对王融说:“过去,我有眼无珠,冒犯了红阳侯他老人家,还望恕罪。这些都是我孝敬他的,还请笑纳。我如今犯了错,被皇上责罚要回封地去。如果有机会的话,请红阳侯在皇上面前为我说句好话,把我留在长安侍奉老母!”
王立见钱眼开,在得意忘形之下,做出了傻事。他一反常态,竟然密奏皇帝,请求宽恕淳于长:“陛下既然在诏书中说了,由于皇太后的缘故,不应该加罪于淳于长。那么,现在就不应再对他有其他惩罚。”
王立真是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建议刘骜开释淳于长,还建议把他留在京师,无异于火上浇油,只能是适得其反!说得严重一点,简直是眼看着火坑往下跳!刘骜正在气头上,一见王立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竟然胆敢为淳于长求情,顿时大怒。他认为,王立与淳于长过去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却主动出面为其说情,其中必然有诈。王立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刘骜的高度怀疑,立即把此事交付有司去追查验证。
主管案子的官吏立即逮捕了王融,将其下狱拷问。王立一听,顿时慌了手脚。他使出“丢车保帅”之计,派人到狱中责令儿子自杀,以求保住全家的性命。果然,王融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监狱里,线索中断了。刘骜得报后,愈发起了疑心,认为其中必定有更大的奸谋。下令逮捕了淳于长,将其关押在洛阳诏狱,对他严厉追究,淳于长在狱中熬刑不过,全部供出戏弄、侮辱废后许氏、承诺立她为左皇后等事。
刘骜这才明白,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忠心耿耿”的淳于长,居然是这样一个胆大包天的家伙!他越发震怒,钦定其为“大逆”之罪,下令将其在狱中就地处死。淳于长的妻儿们也依法被株连治罪,都被放逐到合浦居住。甚至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