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近一些天以来西夏人的攻击也越来越弱,韩世忠本以为西夏已经放弃了强攻,改为长期围困了。可是今天经历了一整天的城头血战,又使韩世忠心中纳闷起来:城中仍有数万军队,军械粮草甚多,城防工事仍然基本齐备,西夏人虽然勇猛,但却没有胜利的把握,为何今天却不计死伤全力攻击,结果双方谁也没计得好,各自死伤惨重。
他并不知道陆富贵率领的大军前锋已经抵达,双方仅仅相隔五十余里,由于熙州被团团包围,因此无法通消息。
陆富贵带到西北的部队并不少,除第一师,第五师之外,还有由禁军改制的暂编一师和二师,总人数约八万人,为了提高战斗力,也为了预防地方官员反叛,陆富贵的行军速度并不快,也就留出了大量的时间给军训部,因此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到达,结果就是部队的战斗力相当不错,对于防寒的针对性训练也取得很大成效。尤其是暂编一师和二师,进步明显,已经远远不象当时的宋朝禁军那样松散了,已经拥有相当的战斗力。
除了带来的部队之外,另外陆富贵还奉旨全权指挥西北诸路的军队,大约也有二十多万人,包括驻边的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等,只是战斗力参差不齐,总的来说相当低。因此陆富贵不打算直接指挥,仅用这些人来做一些守备后勤工作。
到达秦凤路后,陆富贵派出了大量侦察,并收集了前期的情报,经过仔细分析,西夏军主力是向熙州进攻,好处是西夏一旦占领此城,则可以完全隔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系,防止中原控制羌人回鹘等向西夏进攻,可以保护西夏的侧翼的安全,因此这里才是重点。至于怀德军方向,并没有大批夏军出现,虽然损失不少小据点,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全力进攻过怀德军平夏城,明显看出夏军在这一方向的攻击力并不强。
虽然熙州已经中断消息很久了,但陆富贵判断西夏一定还未曾攻克熙州,因为西夏军主力仍然集中在那里,附近的巩州也未曾被大股夏军进攻过,而且据情况显示熙州城防准备非常充分,备有大量的武器粮草,城高墙厚,夏人一时半会恐怕是打不下来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除熙州之围,利用敌军攻城不利的疲态,在熙州城外争取大量杀伤敌军。于是经过短时间的停留后,陆富贵挥军奔向熙州。
这一路夏军是由皇帝李乾顺亲自指挥,集中了西夏的大多数部队,他一直梦想夺取熙州很久了,这一次利用中原大变妄想一口吞下这个战略要地,谁知熙州城防坚固,刘法指挥得力,血战一月仍未能攻下,反而损失不少人马,不得不改为长期围困。
得知中华军援军到达后,一开始并不在意,只是在渭源堡、庆平堡、白石山安排了三处阻击,因为一向以来宋军的攻坚能力极差,自以为至少能阻拦中华军一个月之久。
但没想到中华军战斗力如此坚强,数日之间便轻易便攻破三处的夏军,击毙夏军二万人,三员守将二人将死,只有一个逃回,李乾顺大为震怒,虽然守将反复辨解说中华拥有一些雷电一样的武器,所到之处有如霹雳一般,山崩地裂、血肉飞溅,因此无法抵抗。但李乾顺根本不相信,直接将守将推出斩首。
面对中华军的兵锋,思前想后,觉得不宜在熙州城下迎敌,因为根据情况来看熙州城内士兵仍然有一定的作战力,万一趁机冲出来两面夹击,夏军可是腹背受敌,那可是兵家大忌。于是决定明天集中兵力猛攻一下,如果能攻下熙州再好不过,如果不行,那正好惊吓一下城里,然后将老弱病残放在营中,将主力悄悄抽调出去,全力围歼来援的中华军。
这一战就在韩世忠等人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了,在距熙州城三十里多外的通谷堡,双方主力在此决战,这并不是偶然的,双方主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里,这里的地势平坦,没有设埋伏的可能,又有足够的地方展开兵力,双方主将都觉得这里适合发挥自己的优势。
西夏李乾顺打的主意是依仗骑兵在平原上的冲击力,再加上人多直接击败敌军。而陆富贵是正中下怀,由于拥有强大的火枪,他是非常欢迎敌军用传统的密集进攻的正面进攻的方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火器的威力。
第十五章 通谷堡之战一
    天色渐亮,双方都开始出营列阵。西夏军逼得很近,而中华军则显得很小心谨慎,只离营地不远,双方相距约三里列阵,西夏军总数为十四万人,骑兵布置在前面,步兵在后,完全是一副正面进攻的姿态。中华军只有七万人,一观察到西夏军的动向立即摆上拒马,架上观察台,作出一副防御姿态,好一阵手忙脚乱。
陆富贵并不担心敌军也会采取防守的姿态与自己耗时间,毕竟对方人多占据优势,明显是将所有部队集中于此,试图一举吞下自己。而且对方选择这里也表明对方害怕自己避战,所以故示大方选了这个公平合理的地点。所以敌军一定会主动进攻的。
中华军采取的防线非常简单,最前是两排拒马,一些盾牌兵长枪兵伏在其间,然后是火枪兵成三列,轮流射击,再后面是弓驽兵,手持长枪大刀的冷兵器的部队呆在后面,等侍合适时机。虽然从射程来说弓驽要低于火枪,因此放在前面更合适,但是考虑到火枪才是主力,为了确保火枪的威力,因此把火枪兵放在前面。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以往中华军面对的基本都是步兵,火枪兵的射速足以保证在其冲到面前之前消灭掉对方。但骑兵速度远非步兵能比,李志远早在上课时就与学员们一起反复测试过,面对骑兵时,是来不及的,因此一定要有炮火支持,火枪兵必须准备上刺刀肉博。这一次由于从宋军中获得大量的弓驽兵,再加上弓驽是抛物线射击,不会影响火枪兵。因此陆富贵决定用弓驽来弥补火枪的不足,增加杀伤力,尽可能的扼止住骑兵的冲击。
重炮兵阵地留在营地里,架在一座小山坡上,与其说是小山坡不如说是一处隆起的地形,只比周围高出十几米而已,但对于炮兵来说已经是非常好了,不但增加了射程,最重要的是方便观察。从这里可以覆盖整个战场,有些射程远的大炮还可以打到西夏的营地。
早晨十时许,西夏军开始试探性的进攻,派出了六千骑兵,分成两股同时进攻左翼和中军,陆富贵不想打草惊蛇,否决了炮兵参战的请求。
几千骑兵进攻的场面确实很壮观,万马奔驰,尘沙大起,隆隆的马蹄声仿佛雷声一般,胆小的人是肯定吃不消的,好在中华军也是屡经大战,这种场面虽然新奇,但还抗的住,禁军虽然有些紧张,但由于军官都是从中华军老部队抽调的,再说他们大多都是弓驽兵和冷兵器,都站在后面,安全感还是比较强在的,再加上军官不乱,士兵仅仅只是骚动一下就平静下去了,
骑兵进攻完全不需体恤马力,快如闪电一般,迅速进入射程,随着军官一声声的“预备、瞄准、射击”,火枪首先发威,砰砰有如闷雷一样的声音连续不断,西夏骑兵不断栽下马来,逼近两百步时,骑兵已经死伤近四分之一,此时弓驽兵开始射击,只见箭雨有如乌云一般掠过已方士兵的头顶,象雨点一样倾泻在西夏人中间,西夏骑兵的死伤迅速增加,冲过拒马的骑兵屈指可数,在盾牌长枪的夹击下,还没有先靠近火枪兵就全数消灭了。
取得了第一次接触的胜利,中华军士气大涨,一个个兴高采烈,纷纷夸耀自己的战绩。只有陆富贵眉头皱了起来,刚才一战显示出火枪兵和弓驽的配合仍然不能保证远程杀伤全部骑兵,要知道刚才冲锋时,西夏军人数并不多而且冲击面相当大,如果更密集的话,那么会有三分之一可以冲到拒马,一旦冲进火枪兵阵线,那时就将演变成肉博战,火器的威力大大减弱,而西夏人的后继的步兵就可以自由冲到我军防线前,敌军就可以发挥其兵力优势,战争的结果就非常危险了。看来没有火炮助阵,光靠火枪兵还是难以独力消灭快速的骑兵。
略为思考之后,陆富贵便命令加强拒马处的防守,主要是长枪兵,他们只需要伏在地上将长枪支起来即可,既可以拦阻骑兵又不会妨碍火枪的射击。随着他的命令中华军的各级指挥官迅速调动自己的部队。此外估计下一波西夏军很可能就要大举进攻,因此命令炮兵作好准备。
西夏国这一边也是目瞪口呆,只听到一阵阵雷声,自己的骑兵便一个个倒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武器令他们不知所措。虽然最后骑兵仍然冲到敌军阵前,但为数太少,根本看不出敌军的防御状态。
面对这一全新事物,众将都不敢说话,李乾顺也打过不少仗了,象这样如同响雷一般的武器从未见过,但毕竟他是个有为的君主,很快就冷静下来分析,这种武器虽然没见过,但肯定是类似箭一类的东西可以远程杀伤,从骑兵的死伤状况来看,射程比箭远,因此可以采用与防御弓箭一样的方法,那就是针对某一点更密集,更快速的冲锋,虽然这样会导致对方弓箭的杀伤力增大。
但是自己想得到底对不对呢?要不要再派些部队试一下?可是自己的部队虽然多,但这样一次几千骑兵的消耗也经不起啊。考虑再三,李乾顺决定还是再试一下比较有把握一些,于是抽调了三千骑兵和两千步兵,针对左翼的一个方向发起冲锋。
观察到对方的动向,陆富贵迅速作了一些小调整,加强了那个方向的防御。由于拥有望远镜,中华军可以清楚的看清对方举动,应对起来方便得多。
这一次,西夏骑兵基本达到了李乾顺的期望,在减少了冲击面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骑兵冲到了拒马处,双方在拒马附近拼杀,中华军的火枪兵迅速让开,只留一列用作近距离支援,其它人转向后方,位置转交给冷兵器的兵种围杀西夏骑兵,当西夏骑兵快要支持不住时,经过箭雨洗礼后的西夏步兵赶到了,投入了混战,在这种近距离的肉博战中步兵比骑兵要有利得多。
当然这么少的部队不足以动摇中华军防线,不一会西夏士兵就被全部消灭。但这却使李乾顺认定自己找到了应付的方法。
第十六章 通谷堡之战二
    (作者语:好象现代大炮不是那么好造的,尤其是远射程大口径的重炮,有点不好办。不过也没啥,兄弟们阅读时就当作是老式大炮就行了,想当年鸦片战争时期,描写英军那种落后的大炮时也不一样以威力巨大、血肉横飞、山崩地裂等词来形容吗。所以只要各位看官别拿电视上的155mm的榴弹炮的效果来比较就行了。
另外,俺要回家过春节了,时间紧,所以在春节之前可能不能更新了,提前给大伙拜年了,预祝兄弟们新年大吉,加官进爵,招财进宝,最重要的是:好人一生平安!)
陆富贵用望远镜紧紧盯着李乾顺,只见他不住点头,然后大声对手下将领下达着命令,而受命的将领也迅速离开分赴各个部队,陆富贵便知道,西夏军即将大举进攻了,现在不需要再把炮兵藏着了。向身边的炮兵参谋示意,当看到西夏军队开始冲锋时,陆富贵将手一挥,炮兵参谋立即挥出旗语,重炮开始发威,只听得营地那边传来一声声沉闷的雷声,西夏人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颗颗炮弹便准确的落到西夏军中,血肉横飞、残肢断手落得到处都是,由于部队非常密集,炮弹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往往一颗炮弹便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清理出一片空白,原地只留下一地的血迹和碎肉。
为了获得最大的战果,陆富贵特地交待过炮兵,集中几门炮瞄准敌军李乾顺的位置反复轰击,擒贼先擒王,消灭对方的指挥官。在一开始时,第一颗炮弹就落在李乾顺不远处,他只听到一声巨大的爆响,仿佛如天崩地裂、雷神震怒一般,还没等他回过头去,就感到一股巨大的冲力砸在身上将自己抛了出去,接着便昏了过去。
李乾顺是被炮弹的冲击波把他抛出好远,这是他的运气,因为经过几门炮的反复轰击后,他原处的位置已经彻底消失,大臣、高级将领都几乎全部死难,留在原地的只是一些人类肢体的碎片和满地的鲜血。幸存的侍卫吓坏了,把他抱上马车,转身就向后逃。
与此同时,西夏军乱成一团,虽然大多数士兵仍然按原来的惯性向前冲,但队形已经混乱不堪,大家争相推攘着,谁也不知道如何躲避这飞来横祸。之所以没有掉头向后逃,那只是因为西夏军还没有把这种可怕的雷电与中华军联系起来。
在越过战场中线以后,随军的炮兵部队开始发射,虽然炮弹威力小,但迫击炮射速高,在密集的西夏军中炸出一朵朵死亡的浪花。
虽然西夏军队人数众多,但炮弹的可怕在于来无影去无踪,对士兵的心理压力极大,而且杀伤巨大,所到之处,立即形成一块血肉横飞的空地。每一声炮响,总会将西夏军已经为数不多的勇气再削去一点。
等西夏人冲到近前时,已经完全不成队形,也失去了正常的指挥,更糟的是士气低落,在火枪和弓驽的打击下,只一会儿便全面崩溃,最后的一丝勇气也消失了,纷纷掉头向后逃。陆富贵看到西夏军已经整体失控,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知道这一仗已经胜了,于是下令全军突击,中华军立即转变阵形,全军出击,一边大喊李乾顺逃跑了,一边喊投降不杀。
西夏人现在有如没头苍蝇一般,高级的指挥官不是死就是逃,象征皇帝的大旗已经被中华军轰倒,皇帝都已经开溜,部队失去了指挥,再被大炮一炸整体士气低落,一开始还有些将领试图抵抗,杀了几个逃跑的士兵,想收拢部队,可是他们的权威仅限于自己的小部队,被大批的溃军一冲,没几下就冲散了,当他们被冲散以后,西夏军最后一点抵抗的意志都化为乌有,这时整个阵形全面崩溃,士兵们全数掉头向后跑,丢盔弃甲,连武器也扔了,旗帜丢得一地都是。
中华军则分成一个个的小箭头,插入敌军中间,消灭几个带头的之后大喊投降不杀的口号,虽然很多时间,被包围的西夏军士兵比中华军的人还多,但是在恐惧和血腥面前,几乎没有人敢于反抗,要么就是想法找个缝隙逃跑,要么就是吓得跪在地上不停叩头求饶。
抬着看去,战场上到处可见一群群跪着的西夏的士兵,远处中华军正在追击着。下面的事陆富贵就不需要再管了,不由想起皇帝陛下说过的话“除了坏消息,不要叫醒我”。觉得太有意思了,正符合眼前的情况。
一边追击,一面由各部队的政委以及宣传队员都在紧张的管理着俘虏,将西夏军官兵分开,同时简单地作些宣传,不外乎中华军不杀俘虏之类的东东,以减少俘虏造反的可能性。
很多西夏军是按原路往营地逃,中华军速度虽然略慢,但乘势攻打营地,营地中留下的多是伤兵,再加上逃回的士兵的影响,士气又低,几乎没有抵抗便全数被俘。
这一战打死打伤西夏军四万余人,俘虏八万人,马匹八万余,物资无数。逃掉的几乎是西夏骑兵,骑着马就算逃命都跑在前头,估计要不是因为后面的步兵挡路的话,几乎全部都能跑掉。而李乾顺逃掉了,他的侍卫大有先见之明,从战场上撤退时就直接向后方逃跑。而中华军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旅的骑兵,占领开封后,马匹倒是补充不少了,但合格的骑兵太少,又是新建的部队,战斗力不足,因此无力进行大规模追击。(李大勇的骑兵留在开封,因为李志远觉得西北再重要也不如自己的皇位重要,因此把这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留在开封)
守东门的正好是韩世忠,刚开始时远远看见沙尘大起,心中惊疑不定,他可没有望远镜这种超时代的好东东,再怎么努力也看不清楚具体情况。直到双方靠近了熙州城,才发现,西夏军正在后逃,纷纷拥入原来的营地。后来是中华军的旗帜正在追赶,韩世忠又惊又喜,周围的士兵已经开始欢呼起来,这么长时间以来,支撑着他们的信念就是一定会有援兵来的,虽然望眼欲穿,虽然身边的兄弟越来越少,但总是安慰自己:援兵会来的,一定会来的!
现在,援兵终于出现在眼前,大伙喜极而泣,终于得救了!
作者注:就本人理解,哪怕是燧发枪,只要有大炮的支持,再加上简单的工事如拒马,以及刺刀,正面对敌火枪也足以消灭快速的骑兵。比如僧格林泌的通州之战,二万骑兵全数战死,不可谓不勇敢,可是对英法联军几乎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之所以这里火枪表现不够完美,主要是天寒地冻手脚不灵活,再加上新兵较多训练时间不足(中华军扩军速度太快),再加上面对骑兵冲击的惊人气势时心慌意乱,所以发射速度受到了影响。
第十七章 骑兵
    韩世忠立即让人通知刘法,并请命出击,刘法也是大喜不已,不过他还是比较谨慎,一面命令张勇和韩世忠率两千人出击,以免被骗。一面亲自和安抚使赶过来观察确认。
等韩世忠到达时,西夏军已经连营地都投降,西夏士兵漫山遍野逃跑,士兵们都跃跃欲试,张勇说道:“韩大哥,咱们也冲上去抓点俘虏,出口恶气,这一个月来兄弟可惨了。”韩世忠心中也很想参与,协助友军一起抓俘虏,本想同意,但是转念一想,一来战局已定,抓俘虏有抢功的嫌疑,二来双方军服等大不相同,万一误会是敌军造成误伤那就麻烦了,于是便劝下张勇让部队原地不动,然后派人前去联系。
当夜,熙州城成了欢乐的海洋,经历了一个月的生死边缘的盘桓,现在总算松口气,哦错了,不是松口气,而是完全放心了,因为强大的中华军已经彻底打垮了西夏军。熙州虽然并不是第一次被西夏包围,但是成为中华帝国的臣民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大家都担心皇帝陛下会不会放弃熙州,虽然这里地理极为重要,但毕竟天威难测。更何况,这一次是西夏皇帝李乾顺亲自领兵,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了,大家都在心里猜想,这一次西夏恐怕是对熙州志在必得了。
在得知今天大捷的消息以后,全城都沸腾了,虽然这里是前线,虽然大伙都有思想准备,但没有谁喜欢被敌人围着城打,这一次大破西夏军,既保证了相当一段时间里本城的安全,也使得所有人认识到中华帝国武力之强大。
而今天一战再加上前段时间的损失,西夏军总共损失近二十万人。西夏国面积甚小,人口不多,勉强支撑也只有五十万大军,这一次,损失近一半,两三年之内,西夏是无力南侵的了。
在当晚知府衙门的庆功宴上,一个个地方官员轮流向陆富贵敬酒,既有真心的感激,也有虚假的马屁,“哈哈”,陆富贵心中非常得意,听着熙州地方官员的奉存,忍不住开心笑起来,但还是嘴里客气的说,那是皇上的英明,全军上下将士的勇猛,再加上熙州将士们勇挫敌军的锐气也是重要原因。这一席话,说得宾主双方皆大欢喜。
被灌得头昏眼花的陆富贵只好借水遁,溜到小花园里透会气,想到自己这次大胜,按皇帝陛下的允诺,可以组建一支骑兵部队,并可以将第一师升级为快速步兵师,即骑马的步兵,心中非常激动。
陆富贵其实一直盼望做骑兵指挥官,只是这个想法从来没对人说过,当年在谭州军校时,李志远的教学让他对骑兵着了迷,要不是因为骑兵太少,捞不着部队,说不定陆富贵现在早就是骑兵指挥官,记得当时。。。。
“起立”,值日官陆富贵大声喊道,学生们迅速立正挺胸,李志远点了点头,说道:“今天,我来跟讲一下骑兵的优劣。大家说一个骑兵相当于几个步兵呢?”
“三个”“四个”“五个”下面的学生们兴奋的说着,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骑兵能打十个步兵,为了表明自己的意见最正确,许多人争的脸红耳赤。
李志远带着微笑看着争论不休的学生,并没有表态,直到大多数人都静了下来,李志远才说道:
“既然大家都是道听途说,能不能打都是猜的,那为何不试一下呢?”
于是分别挑出一些人扮演,分别测试一个骑兵与多个步兵的对抗,结果令所有的学生们大跌眼镜(如果有眼镜的话),在测试中一个骑兵对一个步兵时也只能说赢面居多,不敢说必胜;而面对两个步兵时,几乎没多少指望,当步兵增加到三个时,必输无疑。
看着学生们吃惊得都合不拢嘴,李志远很高兴的诱导道:“从这一次试验来看,一个骑兵是很难单独对付两个士兵的”。停了一下,“但是,我们的试验有几个前提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是什么呢?”
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想了一会,交头接耳起来,嗡嗡声大作。突然有一个学生一拍脑瓜,大叫道:“我知道,双方可以自由选择兵器,步兵都选了最有利的长枪。”
“方小虎说得好”,李志远立即给予了鼓励,并且说出名字,让方小虎高兴半天。
“还有,嗯,骑兵都是主动挑战步兵,如果避开的话,无论多少步兵也对付不了一个骑兵,也就是说一个骑兵可以打平一百个步兵。”这是陆富贵的看法,刚说完,学生们哈哈大笑,确实,一个骑兵打平一百个步兵的说法非常搞笑,暨便是骑兵的最坚定支持者都觉得有点那个啦。
李志远也忍不住笑了,但是看到陆富贵认真的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