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征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更何其它地方都是人烟较少的区域,富余的人口相当少,征兵对经济的破坏非常厉害。
但不管怎么样,辽国当权者们决不会甘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淮,更加不会承认自己不如中华帝国,因此征兵备战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中华帝国方面更加不会客气了,为了夺得最大战果,也为了确保明年春的进攻位置,陆富贵完全肃清了北平周边长城内的地区,并在西北面的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归化州(今河北宣化)与李新属下的部队会师,消除了侧翼的威胁,占据了北面的儒州(今北京延庆县)、檀州(今北京密云)、景州(今河北遵化),沿长城一直延伸到平州(今河北卢龙),营州(今河北昌黎)。完全占据了长城以南全部区域。
随着寒冬的降临,双方战火渐息,维持着目前的实际控制线,辽国忙着征兵训练,忙着准备夺回失地。而中华帝国却是一片欢腾,长城一线终于全部回到正统的中原王朝手中,这对于一向以中原自居的汉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统一。
长城自从秦以来就是中国的边防,虽然它作为防线来说基本上起不了多少作用,但却是边境的象征,在宋之前的无论哪一个强盛的王朝都是占据了长城的,在所有的文章中凡是讨伐游牧民族无不以出塞(即出长城)为名,人们都已经完全习惯了长城是属于中原王朝的这一事实。可是在唐代末年时,各地军阀割据,纷纷开国称帝过一把皇帝瘾,当时后晋皇帝石敬塘为了获取辽国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即今天河北、山西、北京等地)献给辽国,以儿皇帝自居,卖国的目的当然就是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从此后,长城被成了辽国的后方,辽国占据了直接可进攻中国腹地的通道,使得中原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的危机更是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人,国家仍然不曾完整!
现在中华帝国终于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在许多人心中,国家终于归于一统!上表称颂皇帝陛下文成武功的奏章多得要用一个房间来专门放置,对这些歌功颂德的东东,李志远虽然不会被影响,但是心里想到留下来给未来的历史学家们瞻仰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嘛。
在后方各地欣喜庆祝之时,各方面却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安抚降将、安抚地方士绅、清查人口,分派官职等等,但是对于将士们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论功行赏。
虽然这一战根本谈不上多激烈,死伤人数也不多,但占据的地方之大,影响之广却比上次的消灭西夏还要大一些,因此功劳也是大大的。但是要把功劳具体化却是难上加难,好在中华帝国人手充足,经验还算丰富,基本上还是能做了大致公平。
但是在论功行赏、皆大欢喜之时,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假冒功劳!
首先报告这件事的是军法处。事情的实际经过是这样的,在进攻归化州时,负责指挥的是陆富贵部下的第四师副师长柳长生,下辖一个团,为了配合作战,河北路守备师的一个营临时调给柳长生。
在进攻归化州时,河北路守备师的营长张忆远认为归化州辽军较多,又有护城河,地形复杂,仅以一个团强攻有些勉强了,而且不可能加以全歼,再加上部队远来一路赶路过于辛劳,需要休整。
于是建议上策是只围不攻,等待李新方面派出的友军,顺便还可以休整一下自己的部队。真的要用攻城这种下策,那也应该围三阙一,诱使辽军突围,然后在前面布下埋伏,待辽军跑得筋疲力尽之时,一举将之包围歼灭。哪怕埋伏的人再少,但那时的辽军早已一路丢盔弃甲,士气涣散,有很大把握可以全歼。
但柳长生觉得如果坐在敌军城下等待友军过来才进攻,那功劳怎么也算不到自己头上,他心里是这样盘算的目前中华军中虽然仍然实行第二首长制度,但是由于军队总数已经相当多,短时间内扩军的数量应该比较小,也就是说,他这个副师长想扶正的机会不多,所以绝不可以放过这一独立立功的机会。再加上他也是从小跟随皇帝陛下的,一向以天子门生自许,眼高过顶。而张忆远是前宋降将,年纪也不小了,柳根本就看不起这些人,再加上代沟也不小,于是口气便有些过火,而张也是个有些傲气的人,于是便争执起来,双方火气越来越足。
第二十章 冲突
    张一气之下便要立军令状,自愿带人在前面埋伏,他把话放出来:如果抓不到敌军,要杀要剐随便了。
这话一说出来,场面顿时就有些僵了,过了一会大家才意识过来,双方顶上牛了。虽然中华帝国军事不允许军令状这种行为,但是张忆远是前宋降将,有此习惯,而柳长生又是年轻气盛,哪经得起这一激,于是便签了字。
结果,双方各怀心思分了兵,张忆远带着他的地方部队前往埋伏地点,准备守株待兔,而柳长生则指挥主力团进攻。
战斗相当的艰苦,远远出乎柳长生的意料,归化州的守备相当完善,又倚着羊河,守军并不是代州之战散下来的残兵,而是养精蓄锐以久,守将也不是裙带关系的产物,而是相当有经验,有勇气的将领。
柳长生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打了下来,双方血战连连,凭借着超强的火力,高昂士气的士兵,中华帝国军也曾登上过城头,可是由于护城河的存在,后援兵力一时增援不上,在近距离的贴身博斗中,燧发枪远不如大刀好使,所以在辽军的凶猛反扑之下,中华军被赶了下来,在柳长生的死命令下,甚至有一个营长当场战死在城墙上。
想到即将到来的失败,更想到失败后的耻辱,这是他――一个曾经耀武扬威的人所绝对不可以接受的!于是,柳长生亲自带着最后的预备队冲到最前线,并且为了保住城头阵地,他想出了一个绝对疯狂的主意,这个主意如果让李志远听到,他一定会哑口无言―让炮兵冒着误伤自己同伴向可能的范围发射着炮弹,随时支持步兵作战――步炮协同,这个由后世强大的通讯、瞄准、观测等诸多系统支持起来的多兵种混合作战技术提前了一千年出现。
炮兵疯狂地射击,打光了全部的炮弹,将整个城墙打成一片火海,死在自己的炮火下的中华帝国军人并不比辽人少多少,残酷的战斗持续着,最终,好不容易,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柳长生终于攻入城中。
辽军守将在看到失陷已成定局以后,便迅速收拢一批人,骑上马,冲出北门突围。而中华军也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无力追击,而原来包围的部队,由于屡次被抽调,残余的人数已经聊聊无几,根本不足以阻挡,结果辽军突出包围。
虽然双方都很累,但是辽军是在逃命,人急拼命,狗急跳墙,再累也溜得飞快,而柳长生只能干瞪眼,目送他们扬长而去。
张忆远早在开战以前就估计辽军失败后很可能会沿羊河旁的大道,向西北逃出关外,于是便带着他的人埋伏在一个地势险峻之处,当地人称为断云岭。
该处只有一条大路通行,一边是滔滔的羊河水,另一边是险峻的断云岭。为了确保胜利,张忆远挖了一大片的陷阱和绊马索,修筑了阵地,以更好的发挥火器的威力,为了恐吓敌军,还准备了大量的旗帜。
当辽军如同丧家之犬一样跑到岭下时,张的埋伏起了作用,辽军纷纷被陷马坑陷住,看到前进无门,后退更是死路一条,辽军最后的勇气完全丧失,纷纷投降,于是张忆远不费吹灰之力便活捉了全部辽军。
情况就这样开始恶化,张忆远成功之后,很是自得,便在友军面前趾高气扬,虽然没说什么话,但是行为举止顿时不一样。
而柳长生正在难堪,看到这样子,心里顿时憋不下这口气,一气之下,便把张扣押了起来,张忆远却也上了火,干脆破口大骂,揭起短来,嘲笑对方无能之极。
柳长生脸皮丢尽,怒气上冲,正所谓恶向胆边生,心一横,便和心腹商议,准备一不做二不休,给张安上通敌罪名,就说阵前斩首了。
没想到,张忆远嘴上虽然不饶人,但却很是机灵,看到被关了半天也没被放出来,便心知不妙,毕竟姜是老的辣,他已经猜到最糟的情况了。而看押的人一开始也只当是一般性的禁闭,由于对方是军官,所以看管是非常松的。张忆远便乘机逃了出来。
张忆远考虑到柳长生的背景,不敢回到自己的部队,于是便远走高飞,准备隐姓埋名躲起来。
柳长生得知后,暴跳如雷,便找到相关的官员商议,在柳的影响下,这些军官因为种种原因站在他这一边。
于是,一份张忆远通敌,现已叛逃的文件便发了出去。
第二天,柳长生冷静下来,发现不妥,张忆远已经逃走,这份抓捕的文书如果得到中央认可,那张一旦被捕,就会说出全部事实。柳长生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他可不曾自恋以为会有能力影响到全军或者是地方官员。而且为了避免张被逼向其它官员告状,所以自己不但不能给他加上罪名,反而要给他补上烈士的头衔。以张作为一个前朝降将的尴尬地位,量他也不敢跟自己对着干。事实上,他猜得对,张忆远逃走后,只是隐姓埋名了事,就象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一样,根本不曾想到过上告,因为。。。。。。
于是,柳长生又赶紧收回头天发出的文件,重新为张忆远申报烈士。
事情就从这里开始。早在建军之初时,李志远担心军队失控,所以在军队中分细权力,设置了不少垂直的、互不统属的系统。所以,在这一事件中,多个部门都在处理内容相似的同一个报告。在前后两分完全不同的情况汇报面前,大多部门都是不加处理地接受到下级的汇报。
但军法处的一个相关的官员却多了一个心眼,他有些奇怪:头一天还说一个军官通敌叛逃,要申请抓捕,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英勇杀敌的烈士呢?他担心会不会是在掩盖通敌的罪行,这后面会不会有更严重的罪行。于是这个姓罗的官员便调了参战情况统计一看,立即看出问题,张忆远的部队只是一死五伤,唯一的死者就是张忆远,部队完好但作为主官却出现在死亡名录中,直觉告诉他――――这太可疑了。
第二十一章 暴露
    作为一个军法官,罗通并不是第四师的直属上级,但他仍然有权对第四师报上来的情况提出异议,并要求:需要重新派人到前线核实情况。
这一提议得到了新任的军法部总监海重一中将的大力支持,不过他打的算盘跟罗通完全不一样,罗通关心的是真相,而他的出发点其实是权力之争。
虽然帝国为了分权在军队中设了军法处,但很多具体细节并不详细,比如军法处的权力到底多大,哪些事能管?哪些事能干涉?在调查时如何行使权力等?这些仍然没有明确规定。相对于军训、战绩考察、政治宣传等相关系统来说,军法处光是名字就给人一种监视、惩处的感觉,一向也被视为干扰军队指挥的人,被军队中的主流…指挥参谋系统排斥,因此地位总是比较尴尬。
海重一虽然并不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但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总是希望管得越多越好,起码到哪都得受别人尊敬才是,可现在的军法处地位不高,同级的军官对他以及整个军法处都是挺冷淡的,他自然就窝了一肚子火,寻思找个机会,把军法处的权威竖立起来,趁现在还没有定下具体规则,把军法处的手伸得越长越好,形成一种惯例,这样以后的工作才好做,自己这个官当得才威风一些。
听了罗通的报告以后,他也觉得这其中有猫腻,对于这里的罪行是张忆远的罪行还是柳长生的罪行,他不在乎,他只在乎这个罪行是由军法处发现并报告给皇帝陛下的,这就行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海重一编了个军法处需要到前线考察,了解第一线官兵对军法执行情况的理由,组织一个队伍,由罗通率领,前往第四师,为了更好的掩护,同时也派出另一支队伍到第十师实地调查。
调查队到达后,通过迂回的方式进行调查了解,但进行得并不很顺利,因为军法处虽然有权抓人、扣人,但那是在有犯罪嫌疑的情况下的,而调查的时候呢?皇帝陛下当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自己掂量着办。罗通也不敢轻易跑到具体人员那里东问西问的,一来怕万一自己没查到问题,这麻烦就搞大了,二来他能想到柳长生手握兵权,万一查出什么对他不利的,柳长生一翻脸,这调查队区区几个人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出了事以后,柳长生把关系都打点了一遍,绝大多数军官都睁只眼闭只眼,也闭口不提此事,第四师还好说,但是张忆远的部队并不属于他管辖,在战事基本结束后,这支部队就该归还河北路守备师,为了防止这些人乱说话,柳长生也找了种种借口,又找了关系,强行把这个营继续留下,暂时继续由他指挥。
罗通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基本上有了底,最佳的办法就是把这个营调回来,然后再询问一下即能真相大白。
但是怎么调呢,柳长生借口兵力不足,不肯放人,军法处又不好明着出面干涉。
想了半天,罗通决定冒一下险,于是他找到河北路守备师师长卫子玉,把情况和盘托出。当然了,为了鼓动卫子玉,他声称张忆远是被冤杀的,要不然柳长生干嘛心虚呢?
卫子玉目瞪口呆,当时他是想把部队要回来的,毕竟北面战事基本平息,从道理上来说已经不需要他的部队配合了,但是第四师声称兵力不足要继续留人,而参谋处也同意了,柳长生还亲自找他道歉,话说得也客气,而且答应将来肯定有所回报,于是就不再坚持。
居然还有这样的内幕!自己的下属很可能是冤死的!卫子玉当时就火冒三丈,无论如何都要把人先要回来。
卫子玉是李新的内弟,有这层关系,任谁都要客气三分,要不是李新觉得他能力不足,又怕他上前线出事,所以只让他在地方部队呆着。因此卫子玉立即就去找了陆富贵,陆富贵听说第四师扣着地方部队不还,也觉得奇怪,这仗都基本完了,怎么回事?找了参谋处一问,只说是第四师强烈要求,虽然理由不太充分但出于尊重前线军官的意思,于是就批准了。原来小事一桩,陆富贵便当场下令要归还建制。
卫子玉一拿到手令,立即亲自带人陪着军部参谋到第四师要人,在这种情况下,柳长生措手不及,眼睁睁看着卫子玉把人带走。
回到驻地,罗通轻易便获得了所需的全部信息。虽然证据仅仅是一方的,而且官职最大不过营政委,而且只是听当时张忆远说的经过,但这基本上已经足够了。
于是他连夜写了报告,要求逮捕柳长生。海重一如获至宝,立即进宫晋见皇帝。这是因为帝国规定,副师以上级别,无论是撤换还是其它处置都必须由皇帝陛下批准才行。目前各地的守备师也算是副师级。
李志远听说了之后,非常吃惊,这柳长生是他教过的学生之一,也算是天子门生,居然出了这么大的丑闻,而且柳的姐姐是淑妃,在宫中也算是四五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有这层关系,但李志远可不打算包庇,立即批准了海重一的申请,并另外下命令给陆富贵,要他全力配合。但李志远一面对海重一的仔细工作嘉许一番,同时也要求一定要仔细调查,既不能放过罪犯,也不能冤枉好人。
海重一亲自带队,赶往北京,在陆富贵的配合下,第四师师部的军官几乎全部下狱,虽然不准用刑讯逼供,使得很有些人嘴挺硬,如柳长生死活不认帐,但还是有人为张忆远抱屈,因此便说出了真相,基本上就是罗通所猜想的一样,唯一让他想不到的就是张忆远居然没死,只是谁也不知道他逃到哪里了。
于是罗通亲自带人前往张忆远的家乡—大名府,他估计十之八九张会先回家,就算没回,现在看到自己的烈士的身份,肯定会跟家里有所联系。果然,罗通通过张的家人找到了张忆远,这一下,即便是最嘴硬的柳长生也不得不低头认罪。
真相终于大白了,但是如何处理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第二十二章 争论
    这是第一次处罚中华帝国的高级军官,确切的说,是师级军官。
一直以来,帝国的高级军官都是帝国皇帝李志远一手带出来的,虽然没有给他们换过尿布,但是在李志远的心里,这些人都是他的儿子孙子一样的亲信嫡系。虽然对他们的能力以及忠诚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但对于小节却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没有杀人放火、强占民女之类的大过错,一向是从轻处罚的。
但是这一次,情节相当严重,跟以往全然不同。李志远决定一定要处罚,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就是以李自成的失败来说明一个强大的队伍在失去自律后,灭亡来得如此之快的事。既可以警惕其它的人员,惩前足以毙后;也让所有大臣看到皇帝陛下还是能平等对待新旧官员的。考虑到特殊性,也考虑到有必要适当限制军法处的权力,所以发上谕称军法处并不能决定帝国高级军官的处罚,李志远要求专门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罚,虽然只是一起军事案件,但是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统一思想。
首先由军法处汇报详情,并附上初步的处罚意见。奇怪的是,军法处草拟的处理意见却比较宽容,跟海重一雷厉风行的查处完全不一样:柳长生降一级,第四师第十团团长、团政委降级留任。其它相关责任人记大过一次。
海重一在汇报时声称,这是考虑到柳长生的功绩做出的决定,在这一次会战中,柳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先后破辽国四座城,歼敌三万余人,立下大功,也得了皇帝陛下和总参的嘉奖。再加上张忆远也并没有真的被害,所以并无加害同僚的事实存在。因此做出如下决定。
李志远有些吃惊,朝堂上的许多大臣也有些迷糊,觉得海重一处事有理有据,既不严刑,又不株连,果然是执法的能手。
当然也有些善于官场的老油条如汪文等看出来了真正的内涵,海重一的心思其实很简单,这一次军法处已经出够了风头,得到皇帝陛下的认可了,就足够了。而皇帝陛下要通过朝会来讨论处罚,而不是军法处单独提出处罚意见,就已经是大大提升了军法处的地位,也就是说,军法处的影响不再仅仅是军队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国策执法机关,与此同时也已经隐隐表明皇帝陛下也不会允许军法处过多的影响军队。要不然,明摆着是军法的事,为什么要越过军法处由全体大臣讨论呢。所以可以肯定海重一选择的是这种不过份张扬的做法。另外相信海重一也会考虑到,经过这一次,军队中对军法处会有一些看法,有必要适当表示点善意,因此海重一就提了个很轻的处罚决定。如果最终终被接受了,那是军法处法外容情。如果最终的决定是别的,那也无所谓,因为最终决定肯定比军法处提的要严得多。
其实海重一正是这样想的,他最早定的处罚是相当严的,一听说,处罚要由全体大臣开会讨论,他心里就开始合计了,然后就干脆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以皇帝陛下玩弄权术的能力而言,要仔细想想或许能看懂,但一时半会的是想不出这一条来的。不过,跟下属勾心斗角、比心机只是下着,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这种傻事的。顺便说一句,往往有些聪明人喜欢把下属了解掌握得通通透透,随便下属心里怎么想的,一切上司都心知肚明,就象孙猴子怎么也玩不过如来佛一般。
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这些聪明人往往只能役使比他笨的人!看起来一切都在掌握中,感觉很爽,但却扼杀了作为团体的优势即与其他人合作的机会,也就断送了这个团体将来的发展。而一个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去跟下属比小聪明,比心眼。什么叫智慧,庄子的书中写了很多,智慧就是洞烛生死,明辨是非,清楚得失,了解大势,善于取舍。一个智慧的人他只会把握大局,而不会过多的去跟下属比聪明、玩心眼。这正是刘邦虽然才能不显,却能得到无数的能人相助,最终能得天下的原因,这也正是任凭诸葛亮有多聪明,但最终却饮恨五丈原的原因。这是题外话了,不多说。
所以,这个建议当然被朝堂上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认为有些偏轻了,有必要再加重,但有多重呢,这就分成了不同的意见。
副总理大臣郑居中首先站了出来:“陛下,军法处的意见太轻了,谋害同僚,抢夺功劳,此乃大罪。臣以为,首犯应该发配,所有从犯全部解职,并处以劳役。”
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尤其是旧宋的官员,他们一直以来跟新派官员们不怎么和谐,无论思想行为差距太大了。再加上,在旧宋时,一向是重文轻武,文官们一向对武将加以轻视。没想到中华帝国却把军人地位大大提高,因此早就有些看不惯了,跟皇帝意见相左的事他们也许不敢做,但是打打落水狗,那是肯定的了。
顿时朝堂上响起一片从重处罚的声音,新派的人员虽然也七嘴八舌,但一来分散,二来重量级人物如刘之华等又不肯表态,再加此事摆明了不占理,说起话来底气不足,因此眼见情形不好。
由于军方几个大员如李新、陆富贵都不在,兵部尚书周朝东便挑起了重任,但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