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绣外慧中+番外-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让大家好好乐一乐。”
“好啊,到时候把父皇也请过来。”
话音刚落,两个人同时一滞,因为他们都想到了一个问题:冬至之节,按习俗,是要祭祖吃团圆饭的。
祭祖自不必说,司礼监早就准备好了,这是每个重要节日必须走的仪式,皇室成员只要按事先彩排好的路数照做就行。难的是,团圆饭怎么吃?
以前有太后在,她老人家占据了正中央的位置,皇上和皇后分坐两边,一边吃吃喝喝一边聆听太后训示,偶尔凑趣奉承两句,虽略有尴尬,也还混得过去。现在太后倒下,中间少了一个人,让皇上、皇后,再加上太子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情景,光想想就觉得怪异。
可不请皇后,单请皇上,又实在说不过去。作为赵延昌的原配,赵佑熙的亲娘,尧儿的亲奶奶,于情于理,家庭团圆宴上都不能少了这个人。
末了赵佑熙说:“冬至那天的午宴,宫里的主子们都要出席的,我们多敬父皇两杯酒,就算跟他团圆了。晚上回到东宫,就不要再请父皇,他到底有了年纪,一般午宴用过酒,晚上就只吃些清淡食物。”
俞宛秋笑道:“你拿主意就好。”
心里不禁暗叹,皇后的种种举动,终究把惟一的儿子越推越远,赵佑熙情愿不跟父皇吃真正的团圆饭,也不想把皇后请过来,可见隔阂之深。
皇后手段百出,似乎是个很有心机之人,为什么连最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就拿偷请俞家两老进宫一事来说,就算最终如了她的愿,太子妃声名扫地,太子又能落到什么好?立刻废掉太子妃,另纳一个新人,就能挽回名誉了?
她从不肯把夫妻二人当成一个共同体来看待,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也如此。当年她怀了孩子后,如果肯和赵延昌共同进退,而不是把娘家人搬出来,逼赵延昌迎娶,她的婚姻何至于此。她首先把自己摆在夫婿和儿子的对立面,凡事不跟人商量,一味地使手段,怎么能怪人家不跟她一条心?
且说太子夫妇二人商量已定,东宫的大小主事立刻分头行动起来,仆役们个个兴高采烈,走起路来衣带生风。太子妃脸上笑容多了,太子殿下心情舒畅之下,全体仆役又多了一个月月钱的进帐。
转眼就是冬至,宫里披红挂彩,处处笙歌。在东宫诸人的努力下,各种“关赌”游戏精彩纷呈,奖品又异常丰富,吸引得满宫的人都往东宫跑。连声称“酒力不胜”的赵延昌,都穿着青衣小帽,脸上涂着锅灰,抱着同样青衣小帽脸上涂锅灰的尧儿挤在人堆里猜谜。
幸好谢长宁眼尖,连忙派人请出太子,几个人连哄带劝,才合力将玩疯了的一老一小(其实皇帝爷爷真的不老)带离现场。
不敢让他们进英华殿,那里有许多东宫属官;不敢进同心殿,那里有许多属官家眷,最后,曹大海临时拿钥匙开了葆中殿赵佑熙的练功房,打来热水,由赵佑熙亲自服侍那爷儿两个洗去脸上的锅灰,再换一套衣服,才敢领出来见人。
洗锅灰的时候赵佑熙就发现,父皇是真的醉了。他最宝贝孙子,最担心他的安危,听说东宫要“关赌”,立刻否决了当初答应好的,把尧儿送回东宫跟父母一起过冬至的决定,可现在,他却连张怀安都甩掉,独自带着尧儿出来玩,而且玩得那个疯啊,整个场子里,就这爷儿两个笑声最大,表情最丰富。
幸亏平时尧儿只叫“爷爷”,而不是“皇爷爷”,不然一出场就会穿帮。
这一晚的团圆宴,因为有醉态可掬的皇上和调皮的尧儿在,显得格外温馨。
可惜温馨的时光没持续多久就被一件意外打断了,来人在赵佑熙耳边嘀咕了几句,赵佑熙抬头看看父皇,又看看妻儿,压低嗓音吩咐道:“先把人关起来,明早再审,别坏了过节的气氛。”
那人随后问了一句蠢话:“是关在一起,还是分开关?”
赵佑熙眉峰蹙起,御林军统领周长安匆匆从外面赶来,恰好听见了这话,忙呵斥道:“这还用问,当然是分开关。”
赵佑熙摆摆手,几个人退了下去。赵佑熙起身扶起两眼亮晶晶盯着他的父皇,嘴里说:“时候不早了,儿臣扶您去歇息。”
“那你要先告诉我,你抓了谁?谁和谁不能关在一起,要分开关?”
俞宛秋忍俊不禁,老狐狸一样的赵延昌,喝醉了酒后,居然如此可爱。
没想到尧儿也凑过来问:“母妃,宫里是不是有刺客?”
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一旦听到什么动静,首先就往刺客上面想,俞宛秋一把抱过儿子,轻柔地安慰道:“不是刺客,只是两个偷吃的家伙。”
小尧儿天真地问:“偷吃?他们饿了吗?”
饿了吗?也许是吧,吴昭训既出自风月场所,装得再清心寡欲,也掩藏不住眼底的欲望。旧情人千里来探,情动之下,利用节日开放皇家园林的机会在御花园相见,这是她为吴昭训设定的戏码,想不到这女人忍了一个多月,终于还是出手了。
————————说明的分隔线
昭训是太子姬妾等级,前面两章没注意,写成了“昭仪”,今天才发现,都改过来了。
昭仪是皇上的嫔妃等级,这个不能混的,汗。
每次看到古代背景的小说中,大剌剌地称太子姬妾为某妃娘娘,甚至普通亲王、郡王的姬妾,也是“某妃娘娘”,就狂汗,娘娘成甩卖品了。
同人卷 第二百九十九章美人归宿
话说冬至那天,御花园免费开放,城中百姓蜂拥而入。吴衍也夹在其中进了宫,和吴昭训于僻静处私会,两人说到动情处,竟相拥而泣,被负责维持秩序的虎贲卫抓了个正着。
吴昭训表现镇定,说对方是她的亲哥哥,她趁着节日游园的机会见见亲哥哥有什么错?至于拥抱哭泣,也是太久没见亲人,一时失态而已。
可惜吴衍经不住拷打,招出了吴昭训的真实身份。原来她是吴家从ji院挖掘到的极品清倌,花大价钱赎出后,被吴衍的父亲吴矽认作女儿,关在家里学了两年多闺秀礼仪。待她完全改掉粉头气息,言行举止比闺秀还闺秀时,才往宫里送。
恰逢前吴昭训因事被贬,吴清瑶又为太后厌弃,看她实在生得美,能跟以美貌著称的太子妃分庭抗礼,便抬举她做的新的吴昭训。
说起吴昭训和吴衍的孽缘,要从吴昭训十二岁那年说起,那时候,她的名字叫回雪。
行院规矩,清倌儿一般到十三岁破瓜接客。回雪美名在外,从十一岁出道,就惹得许多阔佬垂涎,捧着大把的银子给鸨母,要提前给回雪梳拢。鸨母见钱眼开,心里早就许了,名ji是有时效的,再走红也不会超过十年,越早接客,她赚得越多。嘴里却为难得很,说“女儿”年纪还小,实在不忍心让她这么早就破身,怕得病,怕折寿,求各位再宽限一两年,等她真正长成。
其实不过是拿乔,想把加码再抬高一点。
要说起来,鸨母投资在回雪身上的本钱委实不少。
因为从小就美得出众,鸨母当宝贝,棋琴书画,样样都请名师指导,还有专门的仪态师傅,五六年培养下来,倒真成了才貌双全的一朵名花。
为吊人胃口,鸨母甚至没要她公开登台献艺,而是安置在独栋小楼里,坐在纱帘后给客人弹琴。
据说凡是上楼的客人,底价十两雪花银,只能喝一杯茶,听三只曲子,真是贵得出奇可越是这样,嫖客们越是趋之若鹜,尤其纱帘后的人,美得如梦如幻,在仙乐飘飘中,个个神魂颠倒,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拔得美人头筹。
若换一个不谙事的雏ji,面对此种行情,可能会暗自得意,回雪却日日发愁,夜夜不安,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牢笼。
要追究原因,只怪鸨母太看重她了,平时吃穿用度,和富家小姐无异,所受的教育,所掌握的技能,更是连一般的富家小姐都赶不上。这样长大的回雪,自视甚高,认为凭自己的才貌,若能进宫,想当个贵妃都不难,而且必定是最受宠的那一个。因为,别的女人或许美,或许有才,但谁像她一样,除了美,除了有才,还学了一身侍候男人的本事?
就在回雪最苦闷彷徨的时候,吴衍找到了她,给她指明一条通往荣华富贵的康庄大道,与她自己的“人生理想”恰好不谋而合,回雪心里的喜悦激动可想而知。
吴衍得到了回雪的首肯,找到老鸨,直接打出云阳吴家的招牌,老鸨屁滚尿流,云阳吴家,谁不知道是太后娘家啊?根本不敢回绝,哭诉一番教养“女儿”的辛苦后,开出了三万两银子的“割肉”价。
吴衍声称只带了五千两,见老鸨不答应,便说要去找当地府尹“借钱”。老鸨本着“折财免灾”的精神,“要银子还得有命享”的终极经营理念,皱着苦瓜脸交出了回雪的卖身契——这回真的是割肉价了。
当天晚上,老鸨拨拉着算盘珠子,算算这些年在“女儿”身上的投入,怎么算都不够成本。气得老鸨丢下算盘,扑到篾片儿老公身上一阵猛掐,她费尽心血栽培的一颗摇钱树,结果成了赔钱货,叫她怎么甘心?
这边厢,吴衍喜滋滋地带着美人儿回家,一路嘘寒问暖。回雪在吴家受训的那两年里,吴衍也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的亲妹妹吴清慧反而靠边站了。后来,在吴衍的提议下,甚至把这个亲妹妹改了名,嫁去很远的地方,让回雪顶替了她。
所以,如果不下大功夫,根本查不出什么来,吴家确实有这样一位小姐,吴衍也确实有一位叫吴清慧的妹妹。
俞宛秋之所以会怀疑吴昭训的身份,并不是她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而是凭着一个基本的认知:如果吴家真有这样一位美人,以他们的急功近利,早就秀出来了,不会等到折损了几个吴家女孩后,才捣鼓出这位。
太后最先寄予厚望的是吴清瑶,从小就养在身边,指望她和赵佑熙成一对“青梅竹马”。后来见事不谐,利用回乡省亲的机会重新选拔人才,刚好发现了被吴砚遗弃在外祖家的前妻之女吴素辉,太后惊喜之下,立刻带回王府,重点培养。
由太后的表现可以推断,吴素辉是当时吴家最漂亮的女孩,至于吴清慧,太后根本瞧不上眼。吴家及其姻亲家的女孩,从没被邀请到安南王府做客的没几个,吴清慧就是其中之一。
惟一的解释就是,绝色美人吴清慧,已不是原来的那个。
循着这个思路派人去查,果然挖出了吴昭训的身份之谜。
于是想办法让吴衍入京,让他们“兄妹”相会,这才有了昨晚的那一幕。
其实,俞宛秋完全可以在查到吴昭训的身份后,直接告诉赵佑熙实情。但经过仔细考虑,她还是觉得,这事不由自己嘴里说出来比较稳妥。
首先,她怕赵佑熙反感。
这样处心积虑地去查一个丈夫名下的女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太子妃擅妒,连一个专心侍奉太后,根本不曾接近太子的女人也容不下。更重要的是,说明太子妃不信任太子,认为吴昭训的存在已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别人这么想还无所谓,要是赵佑熙也这么想,就不妙了。
其次,怕弄巧反拙。
吴昭训虽出身烟花,但尚是清白之躯,甚至不曾抛头露面,在老鸨的故弄玄虚下,见过她真容的人极少。后来,又被吴矽认作女儿,等于是吴家养女,如果赵佑熙真想收她,完全可以不计较她的身份。历朝历代,那些送入宫中的美人,像吴昭训这样出身的不在少数,哪个皇帝计较来着?果真是美人,果真是处子,对男人来说,仅此两条,就足够了。
所以俞宛秋什么也没说,静静等着吴衍到来,等着这二位忍不住见面,忍不住互诉衷肠。
吴昭训未必就喜欢吴衍,她既有“青云之志”,又有赵太子殿下作比较,吴衍怎么入得了她的法眼?只不过她太寂寞,太憋屈了,急需找一个倾诉对象,以发泄苦闷,得到一些温柔的抚慰,好让她在冷漠的后宫里,有勇气继续撑下去。
恰好吴衍来了,对她一向怜爱有加,又有亲兄妹之名,可以名正言顺地约见。如果他们不约在偏僻之地,行为没有任何暧昧过分处,俞宛秋其实也没什么办法。偏偏他们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拥抱着哭泣,吴衍甚至亲吻“妹妹”脸上的泪珠,暗卫这才跳出来,将他们“捉奸拿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以欺瞒朝廷、yin秽宫廷之罪处死这两个都是有可能的,可俞宛秋不想做得那么绝。吴昭训其实也是个可怜的女子,俞宛秋只想把她赶出宫,让她没机会在自己丈夫面前晃就行了。
怕将来被人拆穿,在赵佑熙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俞宛秋主动坦白了当初追查吴昭训的起因和结果。末了,她替吴昭训求情,用的理由是:“就当是为病中的太后积福,为腹中的孩子积德吧。”
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吴昭训被贬为庶民,至于吴衍,被遣返回吴家,昭令终身不得入都。
吴家不可能再接受吴昭训,无处可去的她只得回到了原来那家ji院,不过没待多久,很快就从了良,嫁得还不错。以她的才貌,做个富室宠妾不是难事。
听完吴昭训最新情况汇报,俞宛秋交代戚长生:“这事到此为止,把人撤回来吧。”
“是”,戚长生作礼而退,走出门时松了一口气。不用杀人,不用见血,就能彻底地解决一个人、一件事,他同样觉得安慰。即使是杀手,也不喜欢整天作孽,得饶人处且饶人。
赵佑熙中午从军营回来时,发现已经显怀的妻子坐在窗前发呆,从身后环住她问:“怎么啦?谁那么大胆,惹咱们太子妃生气了?”
俞宛秋回头笑道:“没有,我很开心。”
是的,送走吴昭训,她很开心。至于以后会不会再来一个吴昭训,那是以后的事,何必提前纠结?穿越成古代女子,嫁给太子殿下,能和他互相厮守着过一段单纯的日子,已经是奇迹, 她只会感恩,不会自寻烦恼。
茗香请他们去餐厅用膳,曹大海却抱来一个包装得很漂亮的盒子,说是太子妃的表兄从靖国送来的。
同人卷 第三百章心思如尘
漂亮盒子里装着几套小孩衣服,金银项圈各一,再加一把长命金锁和一块白玉麒麟。看到都是送给小孩的东西,俞宛秋刚要说“让表兄费心了”,却在盒子底部发现了一卷手稿,打开一瞧,顿时呆住了。
上面誊写的,分明是她父亲俞慕凡的手札和眉批。因为父亲那批藏书一直没收集完整,替父亲出遗稿之事,也就拖延下来,没想到,有人替她做了这项工作。
再仔细看,发现不只是誊录,前面有序,后面有跋,每条后面更是加上了新的批注。俞宛秋试着读了几条,竟字字中肯,句句精妙,比起她的状元父亲,一点也不逊色。
作为少年成名的才子,要说表兄何绍文有这份才干并不稀奇,但俞宛秋不认为他有这份心。
俞宛秋从没见过的那位生母,也就是何绍文的亲姑姑何姨娘早死,虽说在她生前,俞慕凡跟她十分恩爱,但人走茶凉,俞慕凡后来跟何家几乎断了往来,更不曾提携过何家的任何人,何家人对这位姑爷不仅没好感,还颇有怨念。
如果何绍文在赵国为官,为了巴结表妹,倒有可能做这事。可人家在靖国,跟俞宛秋就算不是敌对关系,也完全没必要讨好。
不是俞宛秋多心,她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说服自己,手稿是何绍文写的——虽然确实是他的笔迹,而不是另一个人的。
连赵佑熙都觉得不对劲,拿过书稿大力翻动着说:“你表哥什么时候这么有闲了?听说靖国正在推行一系列新举措,你表哥是新政的核心人物呢。”
俞宛秋有些难为情:“我最近日子过得糊涂,连这样的要闻都没听到。”
赵佑熙嗤道:“什么要闻,本来就不关咱们什么事,你只管好好养身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俞宛秋摇着头说:“不见得哦,凡维新,必强国,靖国强大了,对我们就是威胁。”
“‘凡维新,必强国’”,赵佑熙重复着她的话,又问:“这话倒新鲜,你从哪儿看来的?”
俞宛秋笑道:“我随便说的啦,其实也不一定,有时候革新没革好,弄成半吊子,反让百姓无所适从;或者反反覆覆,新旧党轮流上台,更是大伤元气。因为每一次反覆,都意味着重新洗牌,朝臣洗牌可不是好玩的,那就是血洗。”
赵佑熙很认真地看着她:“我从来不知道,我的妻子是一位这么出色的策论家,你要是把刚刚说的这番话好好润色一下,写成奏章给父皇看,必定能让他警醒,下次推行新政时,会更加小心。”
“父皇已经很小心了,他都是一条一条慢慢来,前面的铺垫做好了,才会继续推行后面的,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你放心,父皇是个治国高手,比历任梁帝都强。”
“父皇要是听到你这么夸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我这不是夸,而是说真话。”
即使不怎么懂政治,俞宛秋也不得不佩服赵延昌,现代人所提倡的“平稳过渡”,“减少震荡”,在他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说起改革,其实赵国一直都在改革。赵国建国至今,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如果有心人一条条比对,就会发现,跟以前做梁国藩镇时比起来,现在的赵国,大到国策,小到赋税中极细的条款,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百姓意识不到,因为都是渐变,一点点地改,这是赵延昌的稳妥处,也是他的狡猾处。 人都有思维定性和行动惯性,不容易接受突变,却对“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没有防备能力。
相较而言,梁瑾瑜就激进得多,到底年轻,为人处世再有城府,年轻人的冲劲和热血总在那里。
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新政效果显著,靖国因此而变得很强大,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还有一种,是失败,朝臣和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失去向心力,迅速走向衰败。
在数国林立,战争随时可能发生的前提下,赵延昌的做法是比较明智的,梁瑾瑜则有些冒险,甚至有些孤注一掷的味道。
从某种意义上,梁瑾瑜的举动也能理解。靖国无论国土面积、境内出产还是军事势力,总之,综合国力,都不如赵国。赵国更有个梁瑾瑜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皇帝和太子父子俩分工协作得极好,一个专心治国,一个专心治军,梁瑾瑜则没人分担,两边一肩挑。无论多得力的助手,也只是臣下,不可能像赵延昌父子那样对彼此完全信任。长此下去,赵国国力越强,跟靖国之间的差距越大。
既然靖国无论如何都赶不上赵国,不如放手一搏,也许还能险中求胜。
想到这里,俞宛秋益发不解了:如此重的责任,如此紧张忙碌之下,他是怎么抽出空来写这些东西的?
打死她都不相信真是何绍文写的,而除了梁瑾瑜,再没有别的嫌疑人选。
俞宛秋的疑惑,也是梁瑾瑜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送走手稿的当天晚上,他批完奏折,习惯性地拉开一个抽屉,拉开的那一瞬才醒悟过来,里面的东西已经不在了。
他竟有怅然若失之感。
“皇上,快三更了,您该歇息了。”已升为总管的张顺躬身立在门口提醒。
“朕再坐一会就去睡。”
张顺暗地里叹气,这位爷自从撤军回来,就像不要睡觉一样,每天忙完了公事,还抱着几本书念念写写,涂涂画画,比小学生做功课还用心。
好不容易今天中午把那劳什子交给何大人拿走了,他以为今晚总算可以早些安寝,不想皇上还要“再坐一会”,五更天就要叫起的人,三更天了还空坐什么?
他不敢再催,招来奉茶宫女给皇上换上一杯养身茶,自己退到外间静守。
梁瑾瑜喝了两口水,突然觉得没意思起来,自己走到隔壁寝房躺下。
然后,他失眠了。
躺在床上,努力闭着酸涩的眼睛,梁瑾瑜回忆起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每天晚上在灯下批阅俞慕凡的手札、眉批和短函,有的短到只有一句话,他却看得津津有味。推敲、琢磨,然后写下自己的见解,内心竟觉得异常的平静,似乎白天遭遇的一切烦恼,都得到了舒缓。再就寝时,总是睡得特别沉,特别踏实,故而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长,精神却很好。
一个跟他毫无关系的已故男子为什么会对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梁瑾瑜心里其实早有答案,只是他已不愿承认。
同人卷 第三百零一章人心难料
署名何绍文的那卷书稿让俞宛秋非常惭愧,人家在推行新政、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整理出了一本文集,她自己这几个月又做了什么呢?
只做了一件事:玩宫斗。
将弱势的吴昭训撵走了,将相对强势的皇后赶进沐萱堂念经礼佛,甚至差点让她失掉了统摄六宫的权力。
表面上,太子妃两场仗都打赢了,却赢得索然无味,因为那些都不是她愿意做的,却不得不披挂上阵,以捍卫自己的领地和权力。
而皇后显然并未死心,也有能力卷土重来。她家的曾奉仪,还有良家子刘红芙等人,仍堂而皇之地住在宫里,窥伺着她的丈夫——不,应该说,那是她们共同的丈夫。
直到雪白的宣纸上赫然出现一团墨猪,俞宛秋才猛然回神,侍立一侧的知墨劝道:“您要是不舒服,就再去睡个回笼觉,有身子的人,本就不该一大早爬起来劳神。”
“没有不舒服,就是脑子里事情多了,不知从何着笔。”
茗香端着一盏枫露茶过来,闻言笑问:“都有哪些事?太子妃不妨说出来,我们也可以帮着合计合计。”
知墨轻斥:“越大越没规矩了,主子的事情,是你能合计的?”
俞宛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