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朝那些事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 莽古尔泰之死     
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四大贝勒之一。     
史书记载,莽古尔泰脾气暴躁,有勇无谋。他曾经同太宗皇太极因差遣人员之事发生争执,皇太极愤而欲乘马离去,莽古尔泰说:“皇上为什么单单喜欢为难我?我因为看你是皇上,事事都迎合你的意志,事事恭顺,可你总不满,你难道还想杀我不成?”说完,举佩刀递向皇太极,并挑衅地看着他。其同母弟德格类见状赶紧上前,连声说莽古尔泰“大逆不道”,还以拳殴之,想给皇太极一个台阶下,谁知莽古尔泰竟抽刀出鞘,再次递向皇太极,德格类拼力将他推出大帐,此事才算暂时了结。事后,太宗怒责众侍卫说:“我养你们有何用?! 有人拔刀要害我,你们竟然呆立一旁无动于衷!”后经众议,革去了莽古尔泰大贝勒名号并给予一些其他处罚。         
※虹※桥※书※吧※。HQDOOR。  
第6节:清太宗皇太极篇(3)       
太宗即位第六年,莽古尔泰暴卒,享年46岁。一年后,莽古尔泰原先所属的正蓝旗的一些手下为莽古尔泰扫墓,祭祀完以后,强谒莽古尔泰福晋并让其献酒,有很多人喝得大醉。这事被太宗得知后召集大臣商议。最后太宗决定让皇室所有福晋唾面辱骂莽古尔泰福晋。这种羞辱是很难承受的。     
● 英极一时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生母被逼殉葬。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清太宗。当时多尔衮年仅15岁,被封为贝勒(贵族封爵)。因按年龄排在第九,故称九贝勒或九王。     
多尔衮几乎是每战必征,而且每次都表现得无比英勇。天聪五年(1631),他随皇太极攻明于辽西。大凌河之战,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颇多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劝阻多尔衮,说:“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一定会严加惩治你们,断不宽容。”攻锦州时,多尔衮又一马当先。祖大寿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军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被夹击于中间,几乎被击毙。祖大寿投降后,多尔衮曾向他谈到当时的危险情形。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真有此事吗?!幸亏没出事,如果当时击中了王爷您,可如何是好。”多尔衮则坦然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你说这话言不由衷,有点可笑了!”     
崇德三年(1638),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将左翼,岳托将右翼,自董家口等地毁明边墙而入,纵横豕突数千里,蹂躏城池四十余座,掳掠人口二十五万有余,夺取财物更是不计其数。而多尔衮因为此役被皇太极赐马五匹,银二万两。崇德七年(1642)下松山,他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攻克锦州,迫使明朝大将祖大寿最后投降。持续三年之久的松锦战役,明朝受到巨大的打击,多尔衮威望大著。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暴疾而死。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被立为帝,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多尔衮排除了他的政敌豪格,使自己实际上享有帝王之权。集大权于一身的多尔衮继而把握时机,占领北京。九月,福临入山海关,多尔衮率诸王群臣迎迓通州。福临到北京后,马上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并为他“建碑纪绩”。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胞弟多铎也都升为亲王。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坠马受伤后又用错了药。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年仅39岁。发丧回京的时候,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并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 多尔衮的“声色犬马”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顺治四年(1647)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因而烦躁愤懑易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多尔衮自己说,他的体弱神疲,是因为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     
多尔衮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1648),他又将嫂嫂、皇太后霸占,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多尔衮厚自奉养,睿王府宏伟壮丽,都超过了皇宫。据当时人杨义说:“墨尔根王府晕飞鸟革,虎踞龙蟠,不仅凌空斗拱和帝座相同,其金碧辉煌,雕镂奇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常他还穿戴皇帝服装。由于北京暑热,多尔衮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为此加派钱粮,福临亲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自成退出北京时,皇宫曾毁于火,多尔衮命令修复,从京外弄来工匠七百名,都用铁链子拴着。举一反三,多尔衮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时,工匠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     
满洲贵族酷好放鹰围猎,多尔衮亦如此。礼部议定有摄政王出猎的仪礼。顺治二年(1645),有几个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猎时的盛况,鹰就有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头在地等候他通过”。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节:清太宗皇太极篇(4)       
● 多尔衮罚多铎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豫亲王多铎阴谋抢夺汉族大学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母亲死时,小弟多铎还很年幼,一直依附在多尔衮身边,直到长大成人。因此,平日最受多尔衮的疼爱。     
然而多铎此人从小受努尔哈赤宠爱,养成了飞扬跋扈、狂放不羁的性格。当时,多铎于无意间见到了汉族大臣范文程的妻子,他见范妻韵致天成,貌似天仙,非常漂亮,就动了邪念,想抢占她。多铎找来手下贴心的兵士,让他们昼夜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恐慌不安。     
这件事传到了多尔衮耳朵里,多尔衮听了非常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叫来,当着满朝王公贵族和文臣武将的面严厉斥责了他,命令他上交两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一牛录为三百人)作为惩罚。     
平时受到满族权贵欺凌的汉族大臣见摄政王不避亲贵,重重处罚了多铎,从心底里释去疑虑和怨愤,从此更竭力为清朝效力了。     
● 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问题中国的解决》)一文中列举满清政府的种种杀人罪行,控诉满清统治者“贪残无道,实为古今所未有!二百六十年中,异族凌残之惨,暴君专制之毒,令我汉人刻骨难忍,九世不忘”!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与否,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努尔哈赤势力膨胀之后,大杀辽民,辽民除少数逃回关内以外,关外的汉人险被奴尔哈赤杀戮一空!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占济南,城中积尸十三万,运河之水变红!至于多尔衮,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顺治二年(1645)四月,多尔衮遣兵南下开始即大肆屠戮汉人,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连经历了“文字狱”闹得最厉害的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纪昀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透露了他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多尔衮曾代表满洲贵族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厦门。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大移民。     
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     
1645年4月,清军兵围扬州。督师史可法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奋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八十多万汉人惨遭杀害。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他归降,史可法大义凛然:“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进行反清斗争。清朝先后调动二十四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死者无数,繁华的大都市尽为废墟。     
清朝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天启三年(1623)的五千一百六十五万锐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的一千九百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8节:清太宗皇太极篇(5)       
● 嘉定三屠     
多尔衮颁布“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后,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七月初一,嘉定当地的平民百姓集合了十几万人,举旗反对剃发。原先反明投清的叛将李成栋被派往镇压。一开战,李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嘉定城内“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控制了嘉定。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但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平定江南战绩卓著,被提拔为江南巡抚,不久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儿。后因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又反清而去,终被清军所杀。     
● 多尔衮治国     
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的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数目之多,已为明朝政府正常赋税的数倍,实是明末最大的苛政。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十月下令,革除三饷及正税之外的一切加派。穷困已极的人民得以缓一口气。     
反对贿赂。多尔衮对明末广行贿赂的恶劣之风也严加斥责。顺治元年(1644)六月,他在《谕众官民》中说:“明国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贿赂之风横行,以至于乱政败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如有人行贿营私,则必不轻处,定行枭首。”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厉害。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不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员征收,同时下令禁止太监参政议事。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入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边疆。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攻占西安后,多尔衮曾下令,对嘉峪关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头领,投诚归顺的都按例封官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来进行”,“番僧”可由陕西入贡。     
科举取士网罗名士。皇太极时虽然已举行过科举,但规模不大,未能成为制度。入关后,顺治三年(1646)首次开科,即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录取人数之多不仅明朝罕见,终清之世,除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创纪录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没有超过此数的。多尔衮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官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才、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具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虹桥书吧。HQDOOR。  
第9节:清太宗皇太极篇(6)       
尊孔读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1645),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自顺治二年(1645)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关圣帝君”。     
● 狂放不拘说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作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惨事:其母被逼无奈,盛装自尽。生母的悲惨遭遇,在13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     
多铎15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次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16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18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大凌河一战,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19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天聪九年(1635)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牵制关外明军,22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三千五百人,屯驻大凌河西。多铎率军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     
多铎性情残暴,南征北战间屡屡纵兵屠城。     
多铎部二十万军队攻陷扬州后,随即封锁全城,挥师对已放下武器的明军官兵、扬州居民以及所有非战斗人员疯狂屠杀,狂杀十日,到农历五月五日“封刀”。短短十天内,八十多万人惨死在清军的铁蹄下,扬州城一片废墟,成为八十万冤魂哀哭求告的人间地狱。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但其孤傲的性格使他愈发狂放不拘,经常在皇太极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直言提出违忤皇太极的异议。起初皇太极只认为多铎是从小被汗父宠坏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极便极为不满,兄弟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崇德三年(1638)九月,多尔衮出兵伐明,皇太极亲自送行,但是多铎却以避痘为辞,没有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第二年,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     
顺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36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由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碑记功。     
● “格格”知多少     
“格格”原为满语的音译,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开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虹桥门户网。HQDOOR。  
第10节:清太宗皇太极篇(7)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第十女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宠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绅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她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 顺治帝下诏求言     
顺治七年(1650)冬,多尔衮去世,接着顺治帝亲政。这位15岁的少年天子真正掌握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权。顺治帝主政后,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下诏求言”,想通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共同应对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是,事实并没有如顺治帝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下诏求言”遭到了群臣的冷遇,效果很不理想。而“下诏求言”的失败原因正是在大力倡导此事的顺治皇帝本人身上。     
在发布求言谕旨时,顺治承诺说凡大臣进言,对的自当采纳,错的也不会追究责任,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因为连年的天灾,检讨政治得失,在奏折中历数多尔衮开国时的种种功劳,认为对他削爵籍产,处罚太过,提出恢复他的封号。谁知,顺治命议政王、贝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