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之翼-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色之翼编年史(1)

 (1956年,歼5【代号东风101】的成功试制,还被专门运往北京中南海,向国家领导人汇报。)
1950年,东平被调入京,参加抗美援朝中央会议,被任命负责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同年12月,东平在国家图书馆形成属于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被后世称为“半个世纪远瞻”的《战役制空精锐学说》思想开始萌芽。
1951年:东平率领中方7人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方就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和空军支援的事宜展开谈判(所带领的成员中有特殊的一位,他的跟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获得重大收获。苏方同意“全套复制”苏联航空工业模式,和大量援华空军物资资料。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航空航天情报局(Aerospaceintelligenceagency,简称AIA)成立,最先开始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活动,收集情报和挖掘人才。
1952年:全国各地开建航空工业相关工厂,沈阳、贵州、成都、南昌、西安、哈尔滨、上海和武汉筹划动工飞机工业工厂,涵盖战斗、运输、民用及特种用途领域;同年,全国各大城市开始招收航空工业学员,第一轮空军风潮开始接抗美援朝空军胜利深入人心。
1953年:南昌飞机厂将雅克-18零部件组装进行试飞;北京和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成立,苏联苏霍伊设计局首先派出代表团来华交流;中方加紧航空工业配套机械设备和工业基础的建设。AIA开始在西方国家吸引华人航空工业人才或回国,或以其他形式“报效祖国”。
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厂首飞成功;第一种活塞式发动机M-11型试制成功;更多的苏联设计局开始来华交流和举办培训班;东方航空热潮协会成立,以航空工业公司城市为据点,成立区域协会和俱乐部,辐射青年、少年人群的航空报国热潮。
1955年:根据AIA的情报和所邀请的捷克专家指导,新中国的第一座风洞FL5低速风洞建成;国家领导人分头视察沈阳、南昌和哈尔滨的飞机厂及各大航空学校,主席提书“航空强国”;航空工业导弹研究所成立,开始研究空空导弹;雅克列夫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对口支援南昌飞机公司。同年中1月18日所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图-2和伊尔-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西飞和哈飞共同被授命归划仿造图-2、伊尔-28和图16等轰炸机。
1956年:第一种喷气式发动机涡喷5发动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苏联米格-17φ国产型号)首飞成功;伊尔-10由南昌飞机公司国产化成功,后被命名为强-4;苏联各大飞机设计局对口支援中国飞机公司;航空工业各工厂系统完成布局,随着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航空工业开始蹒跚起步;中国空军派遣的首个军事观察团抵达开罗,观察和研究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厂试制成功涡喷5甲发动机;南昌飞机公司出品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运5(安-2国产型号)首飞成功;图-2被西飞国产化试制成功,被命名为轰4;因第二次中东战争刺激和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起,由主席提议,东平带头,决定成立中航技出口公司,专营对外空中力量出口和援助业务,并将歼5命名为FC-1,FighterChina—中国战斗机的缩写,相应的初教5被命名为TC-1,运5被命名为CC-1,强-4被命名为AC-1,轰4被命名为BC-1,以统一的标示对第三世界国家正式出口。
1958年: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由哈尔滨飞机公司试制的直5(米-4国产化型号)首飞成功;同年,中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美国AIM-9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研究性设计,相关技术被送至苏联,研发出K-13(西方代号AA-2)空空导弹;上海飞机公司仿造和设计运-6(伊尔-14国产型号)首飞成功;伊尔-28在西安完成首飞,被命名为轰5;第一种国产自主研发战斗机“东风104”开始进入设计阶段,后因修改指标改名为“东风107”;“雄鹰302”(后来的强-5)开始进入设计阶段;追赶高空高速美制F-104的“东风113”通过预研审批;中航技签署埃及飞机进口订单,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部分外汇;同年开展的“大跃进”风气开始影响到中国航空工业;
1959年:歼6甲(米格-19国产型号)全天候喷气歼击机在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并试装部队;轰6(图16国产型号)在哈尔滨飞机厂首飞成功;参与西藏平乱的空军部队对于轰-4的适应性和性能比较满意,并对图-4(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提出试制需求,哈飞承接任务;东风-104的性能提升版东风-107被提出,与另一位领导人主推的东风113争夺研发资源,东平和航空工业局要求“赛马”,中国第一次航空竞标活动开始;所引进了苏制K-5M型空空导弹被仿制成功,导弹命名为“霹雳1号”;中方带队赴莫斯科咨询,苏方全面否定东风107方案;同年5月修型后东风107A纸面设计完成,东平在会议上力保“东风107A”和“东风106”(后被改名为雄鹰302)研制工作;“大跃进”使刚刚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遭受到众多挫折。
。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红色之翼编年史(2)
更新时间2011…5…10 17:22:12  字数:2283

 (FC-4实际上是歼-7的换头修行大改,作战目标是以色列的F-4和幻影3/5,具有阿方所要求的导弹攻击能力和较好的机动性。这为中国空军自己修改歼-7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60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专家团7月突然全盘撤离。但经过近10年得建设的中国航空工业硕果累累;中国第一座(从东德进口的HK-2)超声速风洞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初教6研制成功;从歼击机到运输机国产组装及部分国产化率接近完成;全套航空工业体系和飞机公司制度得以建立;东风113与东风107A地位问题在会议和政治斗争中得以确保搞东风107A,以火箭技术实现部分“东风113”功能,东风113被做高速截击机技术储备项目继续存在;“大跃进”时期,各地办航空热情高涨,中航技整合给类院校所设计的飞机方案,以友好价格向第三世界国家兜售;年底,苏方撤离及三年自然灾害对航空工业的影响开始显现。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建设大受影响,航空工业多数项目也面临着停工滞工的命运,东平开始对航空工业进行整顿,开展“质量第一,小步快跑”的思想大运动;重新对航空工业体系和飞机公司化进行了整顿;同年2月,东平领衔的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再次访苏,苏方为改善关系,表示愿意向中国转让米格-21型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随后双方达成购买米格-21歼击机制造权的协议。制的涡喷6发动机优质过关;歼5、歼6和其他重要仿造型号国产化顺利;东风107A首架公开试飞成功,部队试装12架,同时,东风107A公开亮相也使得外贸形势快速发展,对外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62年:八一飞行表演队在北京军区空军组建成立;东平正式批准仿制米格-21F-13型飞机,定名为“62式”飞机,并把仿制工作列入1963年的飞机生产计划。越南战争的经验让东平开始反思未来空中战斗的发展方向,提出中国航空工业改组计划;11月国内飞机编号工作会议开始,各类项目采取统一,歼、轰、强、战、运、直等用途+数字类的命名;歼-12小歼项目开始设计。中印战争中,空军部队的支援得到陆军好评,现在战争和复杂地形的需求,推进了高原和多用途用运输和直升机设计进度。
1963年:纯国产化的歼6正式装备部队;FL-8低速风洞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成;与埃及等多个阿拉伯世界开始国际化合作,中国-阿拉伯世界研联合研制的FC-4国际战斗机开始签署设计合同,阿方称其为“真主之剑”;“霹雳2”空空导弹成功国产化;“雄鹰302”试飞成功,年底完成10架试装部队;强-4G改装工程大获好评,所大功率的涡桨发动机使载弹量和航程有了极大提高了。
1964年:第一架两倍声速歼7飞机在辽宁鞍山机场首飞成功;第一架歼5甲飞机交付部队服役;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被批准研制;歼-12首次试飞成功,被东平称为“空中李向阳”。同年,轰5完成国产化;空军组飞行设计学校和“蓝军”大队;歼-12完成多项特殊试验,称为新时期人民战争制空权的利器;同年4月9日,2架美军舰载F-4B在夹击歼6时,误伤前面一架,导致迫降中国境内,中方获取了美国典型第2代战斗机的技术,一同收获的还有AIM-7“麻雀III”的残骸。在这堆残骸上获得的成品及新技术新工艺在帮助歼8和歼9等帮助很多。
1965年:新中国第一艘气垫船在沈阳飞机厂研制成功;轰6完成中国首颗原子弹运载投放任务;“霹雳2”开始批量装备空军航空兵部队;歼-8完成样机;中航技开始开拓亚洲和非洲市场,主要出口型号是FC-1和FC-2;
1966年:歼-12开始秘密出口至越南,中方飞行员在广西训练越南飞行员适应新的战机;轰-6开始试验国产化的空射型542导弹(上游1号);战-5(东风-107A)开始改型,主要通过所获得的F-4B的技术,针对日益猖獗的高空侦察机,改进包括提高高空高速能力和导弹攻击能力;歼8飞机在沈阳飞机厂首飞成功;1966年也是中国开始三线建设的第一年,航空工业整体搬迁至三线;
1967年:国产歼-6飞机用“霹雳2”导弹将美军“鬼怪”战斗机打得凌空爆炸;轰-5改轰炸机+火箭“鱼2”开始装备空军航空兵部队;歼-12在胡志明小道的大胜被全世界媒体广泛报道,歼-12也被中航技命名为FC-3,正式公开向全是世界出口,当年就获得了超过200架的定单;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中国出口战斗机表现良好,更进一步刺激了市场对于中国航空的关注和需求;
1968年:轰6甲在西安飞机厂首次升空;运-7(安-24的国产化型号)运输机研制成功;成都飞机厂试制的歼-7Ⅰ飞机首飞成功;布拉格之春刺激了部分东欧国家,他们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与联系,双方合作交流了不少航空、电子等重工业方面的技术,这个被后世称为“东方之春”的合作进一步帮助中国工业化进程;东平因政治斗争处于下野状态,潜心研究航空和经济。
1969年:井冈山4号小型运输机试飞成功,环装国产发动机后被命名为运-11;“空警-1”预警机进入研究阶段;中苏关系高度紧张,战役精锐制空的歼9开始立项;FC-4“真主之剑”开始制造样机;直-6直升机试飞成功;
1970年:中方开始与东欧国家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如何罗马尼亚联合研究IAR-95等;FC-4在国内首飞成功;歼-7改型研究开始立项;701抬式布局运输机立项;政治变动后,东平重新上台,领导中国航空工业继续发展;


中国航空史上的“黑计划”(东风系列)
更新时间2011…5…12 23:45:18  字数:2644

 <;ahref=http://。>;。qidian。co
中国自从1951年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在各类援助、研发和合作当中共研制造了几十种型号。作者根据各类军事杂志及公开资料,整理出了目前比较贴近历史的中国航空史上的“黑计划”。
一。东风系列
1964年以前,中国飞机在研制或试制时期的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型号名称,后一部分为数字代号。型号名称的意义为:“东风”代表歼击机,“雄鹰”代表轰炸机,“飞龙”代表轰炸机,“红专”代表教练机。当时歼击机命名之所有采用“东风”作为代号则,是来源于毛主席著名的那句“东风压倒西风”。目前所知的“东风”系列多为所公开的史料和资料。本章节所列型号多数都有照片。
【东风101】歼5国产化米格-17F
【东风102】歼-6国产化米格-19S
【东风103】歼-6甲国产化米格-19P
【东风104】
1958年初,中国成功设计“歼教1”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后,开始着手设计中国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项目命名为“东风104”。当年4月,应中方的要求,苏联派出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主管设计师马尔道文来沈阳飞机制造厂帮助审查歼教-1飞机的图纸。在审查歼教-1飞机图纸之余看到飞机设计室想要设计超音速歼击机也表示很支持,并建议采用一台米格-19歼击机所用P11-95涡喷发动机作为新机的动力装置。这种发动机的单台最大推力为2600公斤,加力推力为3250公斤。于是叶正明在马尔道文的指导帮助下开始代号为东凤104轻型歼击机的方案设计,
这种中国独立自主设计的一款新的轻型前线战斗机,使用三角翼布局,两侧进气,就目前流出的模型照片来看,飞行员视野相当良好。设计最大速度为1。4马赫左右,升限17000米,爬升率大于70米/秒,航程1000公里,续航时间1小时20分钟。三角翼、两侧进气的总体设计布局,在当时是属于比较先进的机翼气动方案,而且东风104飞机在机体结构上设计了很多的蜂窝构件,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机体结构的重量,因此东风104飞空机重量不到40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5000公斤。
后因该机在军方和大跃进风潮被提高设计要求,项目进度被搁置。
【东风105】
米格-19PM国产化型号,米格-19PM是苏联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可携带K-5(霹雳1导弹),后改名歼-6乙。
【东风106】
东风106方案的提出几乎和东风104同时,是设想将米格19改成两侧进气的方案,设计前期由112厂进行,后来转到南昌320厂,项目根据空军的需求不断变化,由于调整较多,设计调整为强击机。故东风106下马,因此延续和诞生新的项目“雄鹰302”也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强五
【东风107】
根据东风104案,航空工业管理部门决定提高飞机的设计指标,最大速度为1。8马赫,
升限为20,000米。根据所获的美F-8U〃十字军战士〃战斗机的设计资料,采用了上单翼攻角
可变设计,使用黎明发动机厂研制的〃红旗2号〃涡喷发动机。方案命名为〃东风107〃,后送到苏联专家团审查及风动测试,却被苏联专家认为东风107飞机的设计方案存在着重大技术缺陷。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联连两侧进气这个已经在歼教1上成功运用的进气布局设计也否定了,苏联人称长度小于20米的飞机不适于用两侧进气。基本上东风107从两侧进气到变迎角机翼都被苏联全盘否定。飞机设计室又对图纸审查修改。同年5月,发出了经修改过的东风107A图纸,新的东风107A取消了变迎角机翼设计,改为了固定式三角上单翼。不过保留了两侧进气这一设计。
“东风107A”飞机在完成了一架全比例模型后因与〃东风113〃计划发生冲突而下马。
【东风109】
大跃进时代的杰作之一,东风109是另一款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方案,最大马赫数竟然要求达到3。0-3。5,最大升限居然也要达到3万5千米。改计划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方案,但是从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虞光裕的介绍和生评中,有“东风109动力装置设计说明书”的文字记录,可见当时确实投入一定的力量公关过。
【东风113】
1959年底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提出研制的最大平飞速度为2。5马赫,最大升限25,000米的〃双25〃战机方案。其主要以美国F-104,F-105及B-58为作战对象。东风113的是单座、后掠翼、超声速歼击机。机头装有雷达,两侧进气,进气锥可自动调节,后掠式水平尾翼。其机翼是箭形全金属中单翼。翼型为两缘尖的园弧型。机翼上翼面有3个翼刀。后缘内侧有后退开裂式襟翼,襟翼前方是与副翼联动的扰流片,副翼带有气动补偿装置。其机身为硬壳式细长机身,分为三段。飞机装有一台带加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有八级轴流式压气机,12个环管式火焰筒,带加力燃烧室,喷口直径连续可调,首次翻修寿命100小时。最大推力78千牛,加力推力110千牛。机上仪表除普通歼击机仪表外,有较先进的高度速度中心仪,自动驾驶仪,自动导引系统,无线电导航设备,机载空中截击雷达使用高度范围是1900~25000米,对大轰炸机探测距离为23千米,跟踪距离17。3千米;对歼击机探测距离为11千米,跟踪距离为8。6千米。机上装初级的计算机。飞机上的武器系统由空空导弹、机炮、活动炮架、电子计算机组成。两枚空空导弹最大发射距离大于l0千米,最小发射距离不大于6千米,弹重150千克,长2。5米。一门30毫米口径六管炮,射速8000发/分。飞机的翼展为9。62米,机长19。57米,机高5。05米。飞机正常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474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2700千克。飞机的性能,最大平飞速度马赫数2。5,升限19300米,用助推火箭为23400米。航程1430千米。
无论从那种角度看,“东风113”的性能标准在当时都是超一流的,甚至是赶超了美苏的水平。但正是由于这种太先进,导致东风113的研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该计划因技术上的原因及苏联同意转让米格-21的生产技术而中止。
【其他未经证实的计划】
东风119、东风111、东风141、以及没被证明存在但未被确认具体型号的垂直起降型。
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航空史上的“黑计划”(导弹初期)
更新时间2011…5…13 18:22:44  字数:2647

 结束东风系列对高速空战幻想的主要原因是空对空导弹的出现。1955年可以用在战斗机空战的空空导弹AIM-4服役,而最早的导弹空战出现在1958年823炮战期间,由国民党空军的F-86首开纪录(台湾方面称为〃9。24温州湾大捷〃,其资料称用导弹取得了9:0的大胜,其实水分很大)。空空导弹的出现使得依赖高速脱离敌机追击的战术失效,因为导弹的速度更快并且可以转弯追踪,要逃出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有效射程,远比以前逃出机炮数百米到数千米的射程要难。以前双方接近时进行的迎头攻击,只有极短的反应时间,是高难度战术,而具有迎头攻击能力的导弹为飞行员赢得长达几分钟的执行时间,显然,高速的努力没有必要了。这个时候空军和航空工业对于战斗机的要求也处于转型期,即研发出了小巧灵活的是歼-12,也有直接高空截击的歼-8。
【歼-9】
1962年仿制米格-21/歼-7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为了对付新的威胁---美F-4〃鬼怪〃式战斗机和U-2战略侦察机,空军于1964年提出研制一种性能上优于米格-21/歼-7的新型战斗机,新机的性能中重点强调了高空高速。根据空军的要求,601所和沈飞厂提出了两个新机发展方案,即歼-8和歼-9方案。
(一)歼-8:是在米格-21/歼-7的基础上放大机身,装两具WP-7涡喷发动机的放大改进型,仍采用带平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原型机歼-8于1960年代末试飞,最大平飞速度M2。2,升限20,000米。机上配备两门23mm机炮,标准外挂武器为两枚PL-2A红外空空格斗导弹。全天候改进型歼-8I型,采用了全天候机载雷达,改进了机炮和坐舱,外挂导弹数量增为4枚。由于成功研制和装备,不详细说明。(二)歼-9:是与歼-8同步发展的战机,采用全新设计,设计指标为M2。4一级,升限20,000米以上,采用一台推力为8,500公斤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最初设计部门601所采用无尾三角翼方案。后该计划转移到新建的611所和成都飞机制造厂继续进行。1970年初,611所提出采用新的设计,即鸭式布局,但由于新材料,制造工艺和新型发动机性能达不到要求,该计划直到1975年才得以继续进行。新歼-9采用鸭式布局,主翼为前缘后掠角为65度的三角翼,鸭翼为60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机身长约18米,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维可调节混合压缩式,使用一台加力推力为12,400公斤力的涡扇发动机,装一部205型雷达(搜索距离为70公里),配备4枚PL-4型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该计划于1980年下马。该机的研制使中国对有关鸭式布局机型有了相当的了解,为今后研制歼-10型战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64年初提出设想至1980年全面停止历时16年,只造出一架原型机。
【歼-12与(原)歼-11】
1967年中东战争后,空军提出研制一种中低空灵活性佳,短距起降,维护简单的小型战斗机作为歼-6的后继机。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方案:
(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