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日帝国-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军战线拉的很长,供给还真让他们给成功截击了好几次。
这给严重依赖军火物资的汉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一连三天的补给没运来了,军心开始浮动了,张连升开始挠头了,该怎么办呢?
第五十五章
这天,天高气爽,又一支汉军的后勤辎重队伍上路了,最近一连几支队伍的弟兄都遇到了伏击,死伤惨重,可能受这个影响,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这支队伍有一个团的兵力,看来汉军这一次是下大本钱了,务必要把军火物资运到前线去。
汉军的行动,被远方山冈上的几个蒙古人都看到眼里,他们相视一笑,一拍马绝尘而去。
通往汉军前线部队有一个山谷,这个山谷很大,纵深有六里多,两边距离有将近四里地,山上都光秃秃的,泥土在风的掀动下不时制造出团团黄色的迷雾。
汉军辎重部队缓缓进入了这个大山谷,突然一声呐喊,无数的蒙古骑兵从对面和两边的的山上冲了过来。这帮汉军的反应倒很快,他们迅速把装载辎重的车辆摆成了一个圆形的防御阵势,外围安放了拒马,所有士兵躲到车阵的后面,严阵以待。
咻!几枚求救的信号弹腾空而起。轰!轰!汉军的迫击炮和小炮不断开火,炮弹在蒙古骑兵阵中开出朵朵带来死亡的话,许多蒙古骑兵被四飞的弹片炸掉了性命。但蒙古骑兵们仍然奋不顾身的向汉军设置的临时阵地扑过去。
突到汉军车阵前面的蒙古骑兵又在一阵密集的弹雨中纷纷落马。双方就这样胶着着,汉军凭借火力的优势抵抗着数十倍于己的蒙古铁骑。蒙古军的首领是察哈尔大贝勒昂坤杜棱,他不断的观察着战况,这次他可是召集了满清控制下的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的四万铁骑来对付汉军的,这场要是胜了,没有了军火支援的汉军前线大队可是就一触即溃了。
但这仗是越打越让他弄不明白,你说这汉军会变戏法么?开始看着是那么些人,这仗一打起来怎么人越来越多呢?短短的两刻钟的时间里,汉军竟然好象增加了一倍的人马!蒙古骑兵一遍遍的进攻,一遍遍的受挫,汉军的那道车阵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即使有蒙古骑兵策马冲进了车阵,但恭候他们的却是无数的子弹。这些蒙古兵越打越泄气,锐气渐渐消失殆尽。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同部落的人,有的奋勇向前的部落死伤惨重,为了本部落的利益,一个个的进攻也都不像开始时候那么积极了。
大贝勒昂坤杜棱非常焦急,他大声呵斥着士兵们,让他们赶紧的进攻。但这时的车阵里的汉军已经不是一个团了,而是一个旅的兵力!大车里装的不是军火,全是汉军士兵。昂坤杜棱渐渐有了不祥的感觉,自己是不是中了圈套?
不幸的是,他的预感很快就应验了。哨骑报告:“大批汉军骑兵正这里赶来!”昂坤杜棱吃了一惊,如果让汉军内外夹击的话,自己这几万人基本上也就完完了。赶紧下令:“快撤!”
但是已经晚了,几枚炮弹在蒙古军的后阵里炸开,周围不断涌出穿绿色衣服的汉军。汉军人越聚越多,很快就把蒙古军队包围在了里面。昂坤杜棱急的大喊:“快突围,向西突围!”这块地方的东、北两面都多丘陵,利于汉军埋伏,不利于蒙古骑兵的驰骋,而西面只有五里远的地方有两座孤零零的山包。
昂坤杜棱的想法是对的,但不幸的是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也不少,至少汉军的指挥官就是一个。当大队蒙古骑兵且战且退到那离那两个山包有一里远的地方的时候,他们与死神接吻了,无数的子弹和炮弹、手榴弹倾泻向蒙古军队,周围的草地上涌起无数的汉军士兵,他们向败退到这里的蒙古军队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这一仗,汉军共歼灭蒙古骑兵万余人,俘虏三万多,只逃走了大贝勒昂坤杜棱等千余人,汉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这场战斗是汉军精心策划的一场反伏击的伏击战,首先先采用排除法圈定了蒙古军队可能设伏的三的地点,然后一一考察,最后,选定了这块地方,因为这里最适合大规模的骑兵伏击作战,而且这里离其他两个可能的伏击地点都不远,情况有变的话应付的及。
在汉军辎重部队出发的前一夜两个师(紧急借调胡波的两个师)的部队就偷偷的出发了,在离伏击地点比较远的丘陵地进行埋伏(早在出征之前,张连升部就紧急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批的绿布,预备用这些绿布制造衣服,以利于在绿色的草原上隐蔽作战)。在辎重部队的车里暗藏了两个团的人,又派一支一万人的骑兵部队(张连升和胡波部由于任务特殊,所以军队编制比别的军队大的多,各有五个师左右的编制,还有一支专门对付蒙古骑兵的骑兵部队)落后五十里追随。在信号弹升空后,这部分骑兵就快速前进,力图包围蒙古军队。
战斗结束后,汉军挑选了每个部落的几个人集中到一块儿,给他们将汉政府的政策,保证他们的封建王公们的利益,并宣布,如果蒙古各部来投降的话,汉军将释放他们的被俘人员。然后,把这帮人放回了家。汉军在先前的几场战斗中对蒙古的伤兵和俘虏都好生照顾,陆续释放回了一批人,对占领的蒙古部落汉军不杀不抢,反而给他们大量的盐和茶。蒙古民族是一个豪爽的民族,他们重情重义,见汉军这么对待他们,也就对汉军产生了相当的好感,以后在战斗中捉到了汉军的俘虏和伤员也都好生照看,在偷袭汉军补给线的战斗中也只是以消耗汉军的物资辎重为主,杀戮并不重。现在,这帮人回去一说,在各部落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有些小部落基本上是大部分的男丁都出去作战了,他们非常希望能与汉军和解,要回他们的亲人,而一些大的部落也开始盘算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时候的漠南蒙古基本上实行了满清推行的盟旗制度(满清政府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创立。旗分两类:①清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藩蒙古,共61旗。②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共201旗。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旗为军事、行政合一单位,由清中央就旗内王公中任命札萨克为其长,可以世袭;其职权为战时动员本旗兵丁出战,平时总揽本旗行政、司法、税收等项事务。旗以下置佐,设佐领。佐原为基本军事单位,后逐渐成为旗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佐领不仅领本佐兵丁,还办理清册、收税、征夫等事。原则上,佐由150名壮丁组成,但实际上有增有减。凡年在18~60岁之间的蒙古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在其内部有相当的满清的代言人,也有部分满清军队,这帮人坚决反对同汉军和谈,他们叫嚣着要同汉军决一死战。
但形势不由人,许多小的蒙古部落纷纷向汉军投诚,汉军立即与他们会盟,并释放他们的亲人,馈赠给他们大量的盐、茶、粮食等物品。这股投降的势头是越来越大了,汉军张连升曾经一天接待了七个部落的头领,害的他的嘴的僵了。在满清迁都赫图阿拉的消息传来后,先前有些犹豫的部落也开始向汉军表示效忠,而一些忠于满清的部落和受满清控制的部落内部也产生了分化。许多厌倦了战争的蒙古人纷纷要求与汉军和解,眼看着满清这棵原本枝繁叶茂可以依赖的大树现在变成了一棵枝枯叶黄的病树,那些原本支持满清的人也开始转变了,毕竟以前汉人对蒙古还不错,蒙古臣服于汉人已经两百多年了,虽然有时候欺负一下汉人,但从属关系一直没变。
到五月十七日的时候,除了极端忠于满清的科尔沁等十三个部落外,漠南蒙古诸部相继向汉军投诚。张连升颁布汉王刘海宁的命令,要求蒙古各部首领亲自或派代表到南京,朝见汉王。
五月二十一日,受汉军威势影响,青海的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领袖顾始汗派使者奔赴南京,朝见汉王刘海宁,并送来大批的贡品。
二十三日,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布藏嘉木错、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以及其他几个法王的特使也来到南京朝见了刘海宁。
二十四日,一个特殊的人物来到南京,是东南亚苏禄国的国王的特使,他是专程来南京感谢汉王国政府的帮助的。原来,郑芝龙的海军歼灭了西班牙和荷兰的联军后,又一直打到了西班牙在东南亚的老巢—;—;菲律宾(1543年西班牙航海家R。L。de维拉洛博斯到达菲律宾,以西班牙皇储菲利浦之名命名其为菲律宾群岛。1565年西班牙强占菲律宾,建立永久性殖民地),本来就没有多少军队的西班牙殖民者根本就抵挡不住汉军这新胜师,节节败退,还不时受到当地土著和华侨的袭击。郑芝龙用了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将盘踞在吕宋、棉兰一带的西班牙军队一体歼灭,由于西班牙对菲律宾的原有封建政权采取消灭的战略,因此郑芝龙代表大汉王国政府宣布对菲律宾的主权所有,同时宣布汉王国政府在土地、经济各方面的政策,受到饱受西班牙人欺凌的华人和当地土著居民的热烈欢迎。苏禄王国是当地极少的保持着政权的国家,一向是中国的藩属,这次,汉军来协助他们赶走了西班牙人,国王非常感激,因此派特使与郑芝龙的报捷使一起赶赴南京。
由于郑芝龙消灭了西班牙和荷兰的联军,又把菲律宾占领了,因此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派驻巴达维亚的总督连忙派人与郑芝龙联络,表示愿意与汉军和谈。刘海宁在战前一再叮嘱过郑芝龙,只要赶走一股敌人即可,留下一股作为汉王国政府生金蛋的鸡。
于是郑芝龙顺水推舟,要求荷兰派人到澳门与汉王国政府谈判。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汉王国南击西班牙、荷兰联军,占领菲律宾,北破满清,迫使满清迁都赫图阿拉,东伏蒙古、西藏,声势如日中天。大明王朝只剩下一个破烂不堪的空壳了,就在这副空壳里,李自成的农民军还在山西横冲直撞,大有威逼北京的势头。天下人都知道,大汉王国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中原的统治者,是周边民族的宗主国。五月二十八日,荷兰特使威廉抵达澳门,要与汉政府进行谈判。
第五十六章
大汉王国政府的谈判代表仍然是那位刁钻的金鑫。威廉是一个中国通,在谈判一开始,他先提出对上次大汉王国的要求进行讨论一下,金鑫笑眯眯冲威廉勾勾手指头,冷冰冰的话一个字一个字的从牙缝里蹦出来:“那些条件,别想修改,我数三下,就三下,想不通的话,咱们就吹灯拔蜡,别谈了!我数一……”
二还没出口,威廉慌忙制止道:“可以,可以,我们完全答应贵方的条件,完全答应,白银一百五十万两,黄金四万两,我们保证支付!”
“不,不,不!”金鑫摇了摇手指头,“你懂不懂得利滚利的道理?恩?这笔款项你们一直拖着不还,利滚利,利打利,现在已经翻到白银三百万两,黄金八万两了。”
“你们这是欺诈!”威廉额头上的筋一蹦一蹦的,脸色气的通红。
“嗷吆吆,别动气,我中华数千年传承,文明立国,礼仪之邦,是最讲道理的,我可以给你算算这笔帐啊!”金鑫依然不紧不慢的说道,“你看,现在如果我出钱建一座纺织的或制瓷的工场的话,这一万两银子说什么一个月能挣上千把两,如果是一百万两银子呢,我就可以基本建立全国最大的工场,哪个月我不挣个几十万两?这几十万两再投资,不就又挣几万两了么?这几万……哎,总之,两个月下来我最少能挣他个一百万两。哎,不对,不应该是这么多!”
威廉一听,大喜:“你也知道错了!”
“喏,还有呢,你看,我们一直在这里等你们的消息,一直等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总要吃喝的吧?每人一天二两银子的标准算,我们一共是五千人,两个月就得六十万两银子呀,还有,我们干耗在这儿,不能与家人团聚,你们总得补偿一点损失吧!不多,一人十两银子吧!”
“你们!……”威廉脸开始气紫了,有手指着金鑫。他简直是气极了,有这种算法的吗?一人一天要吃二两银子?天天都吃山珍海味吗?
金鑫连忙说道:“啊,对了,还有,你们无缘无故的来攻打我们,害的我们的将士们又打了一仗。我们消耗了不少的炮弹,按照每枚炮弹三千两银子计算,我们共发射了大约是五百枚炮弹,算个整的,你要支付我们白银一百五十万两。还有,你们的人在我们这里又吃又喝的,我们也得花钱,我们一向仁义为本,所以给他们按照的是每天五两银子的标准供给饭菜的,你们三千多人共得支付白银九十万两白银。总共算起来……哎,你怎么了,脸色怎么不太好?我算完了,你们共得支付六百零五万两,唉,这数还有一零头,真拗口,干脆六百一十万两算了!”
咣当一声,威廉连人带椅子给摔地上了,不省人事了。荷兰的随从人员手忙脚乱的去搀扶他,金鑫冷笑着看着这一切:“哼,你就是下了阴曹地府,也得给我把钱吐出来!”
迫于汉军压境的威势影响,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不得不与汉军达成协议,赔偿汉军白银六百一十万两,黄金八万两,荷兰先期支付三百万两,其余的银子分三年还清,当然要加上利息的,荷兰方面总共需要支付的是白银七百二十万两。汉王国政府允许荷兰在中国做生意,但荷兰人被限定在澳门活动,荷兰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必须找汉王国代理人代理,并租用汉王国的船只进行运输;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向汉王国政府称臣,每年交纳贡银五十万两,荷兰保证在荷兰控制地区内所有华人华侨的安全,华人华侨享有与荷兰人一样的待遇,汉王国政府的商品行销荷兰控制区的时候,免除一切税款。
这么苛刻的条件,荷兰人一一答应了,他们现在只能忍气吞声,但心里还在盘算着什么时候本国舰队来的时候,一定要报这个仇。
六月的南京,天气开始闷热起来,闷热的天气使刘海宁不住的叫娘。他是一个胶东人,在凉爽的海边生活惯了,虽说在广东呆过几年,可是也没这么个热法,起码也有空调什么的。热归热,可是该干活还得干活。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活也越来越多,各民族部落的代表需要他接见,抓工商业、促进生产,还得他抓,包括科技推广等等。他越来越感到这不是个办法,全国这么多的事情国王一个人怎么能忙的过来?
他找到伍子方、高峰和诸葛明进行商量,决定改革一下,所有政务由丞相负责,内阁各部各司其职,除非一些非常重大的事情上报国王,其他一律各部自行解决,每周(刘海宁等出于习惯,把西方的周的概念推广开)各部写一个总的折子上奏国王;官员贪污不法的事情一律交由御使台负责,查实后交由大理寺依法处理;各地推选议员的事情要加快宣传和准备,一定要按期选出第一批议员;为了落实监察工作,又仿照张居正的办法,在八部三司二院一寺的基础上另设对应的一科,作为这些部门的监察机关,有批驳弹劾这些部门的权力,这些新建立部门的主官称都给事中。
这些事搞定了,刘海宁也就有时间跑到朱玉玲那里(她也跟着到了南京),摸摸小手,说说情话,然后就是找那帮专家们督促新武器、新材料的研制,毕竟这是关系整个汉王国发展的头等大事。
经过杜方程、古乐等人的努力,他们已经教出了一批有初级现代物理知识的知识分子,也训练出了一大批技工人员。这批技工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利用生产出来的钢材,制造出了土生的车床和膛床,然后又开始制造蒸汽机。在他们的努力下,汉军的军火生产一直保留着旺盛的势头,这么多战场这么大的消耗也真难为他们去生产了。
这天,刘海宁正和朱玉玲躲到一个临水的亭子里啃西瓜,朱玉玲由于一向受家里人宠爱,也受刘海宁的影响,越来越像一个现代女性了。一个卫兵急匆匆的来到刘海宁面前,一个立正:“禀报汉王,诸葛丞相求见!”
“请他过来!”刘海宁放下西瓜,擦了擦手,毕竟国家大事不能疏忽的。
朱玉玲轻轻一笑:“你们谈国家大事,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西瓜真不错,你带去吃吧!”刘海宁点了点头,他一向把国家大事和私人感情分的很严,军队使他养成了保密的好习惯。
“不了,你和诸葛丞相一起吃吧!”
诸葛明匆匆的来到亭子里,冲刘海宁弯身施了一礼(大汉已经废除了跪拜的礼节):“汉王,紧急情况,天下大旱,许多百姓颗粒无收!”
刘海宁皱了皱眉头:“这种事情由户部去处理就可以了,赶紧发放救济粮,免除灾区两年的赋税,组织乡民们到工场里做工,这不都是我们早已确定好的对策么?”
“我们统治下的情况还可以,关键是大明统治的地区,那里赤地千里,地主官吏们又催租要粮,百姓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据木龙的人回报说,百姓们流传着‘要想活,两条路’的说法,说是一条是投奔我们大汉,另一条是起来造反!投奔我们固然是好事,但突然来这么多的外人很容易给我们造成麻烦,也不利于治理,起来造反的话,那就大大增加了李自成的力量,我们收服他的时候可就不容易了。”
“哦?是这样?”刘海宁摸了摸下巴,“你看该怎么办呢?”
“依微臣的意见,我们应该趁机收取民心。”
“说说看,该怎么个收取法!”
“我们可以拨出一部分粮食,以汉王的名义运到大明的统治区内,发放给饥民。这样,百姓们自然感激汉王。他们有了活路,也就不会去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了,这样可以避免李自成的力量坐大。另外,如果明政府害怕我们收买人心,不允许我们去放粮的话,那么就会民心丧尽,百姓虽然没得到我们的援助,可是他们心里会感念我们大汉,到时候,说不定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拿下大明的江山,而且汉王的仁义美名定将播散四海。”
刘海宁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诸葛明,看的诸葛明心里直发毛,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难道汉王不同意?”
“不,我是想,原本很好的一件救民于水火的事情,让你一分析,怎么就变味了呢?变成我是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在谋求利益呢?”
“哈哈!”诸葛明笑了,“汉王说笑了,汉王身为天下共主,一言一行都要为天下着想,这怎么能说是汉王阴险呢?”
第五十七章
汉王刘海宁宣布向明统治区捐赠粮食,赈济灾民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不小的震荡,总的来说是众口一辞,称赞汉王仁义贤明,爱民如子。
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引起大明王朝内部的争执。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大学士熊文灿为主,坚决要求阻止汉的粮食入境,理由是避免汉国收买人心;一派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主,主张可以让汉国把粮食运过来,明政府可以把粮食截留,然后用一些陈烂的粮食再混上泥沙发给百姓,告诉百姓这是汉的援助,这样既可以赚得军粮,又可以打击大汉在百姓中的威望,崇祯皇帝和大多数大臣对这个意见倒挺感兴趣,因为既便宜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熊文灿极力反对:“皇上,如果百姓得知真相的话,恐怕会变生肘腋,我们将丧尽民心哪!这是我们将来绝大的隐患那!”
杨嗣昌冷笑着说道:“熊大人,如果我们阻止汉匪运粮赈灾,那么百姓们立刻就会起来闹事的,而大汉不用费一两银子就可以收尽我们的民心了!”
“好拉!”崇祯皇帝发话了,“就按杨爱卿说的去办,我们要让百姓们知道,那所谓的大汉只不过是假仁假义,不能让汉匪沾到一点便宜!”
通州,饥饿的百姓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府衙外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他们都在等待着汉王的赈灾粮食,人群突然起了一阵骚动,“来了!来了!”有人喊道,只见府衙的大门缓缓的打开了。一个师爷一摇三摆的出了大门,他用一口浓重的南方官话说道:“诸位乡亲,现在开始放粮了,每人限量,大家不要挤,每人都有份的!”
排在第一位的一个四十多的中年人首先领到了自己的粮食,可是一看,他气坏了:“大人,怎么净是一些烂谷子,还掺了这么多的沙子啊!”
这话一出,立即在百姓当中引起了骚动,那师爷一看,连忙说:“哎呀,乡亲们哪,这可是那个自称什么汉王的人派人送来的,我们可没办法呀!”
“什么汉王仁义!原来是来糊弄我们的!”有人喊道。
他的话立即在百姓当中引起了共鸣,许多百姓议论纷纷:“就是,用这些烂谷子给谁吃呀,狗都不吃的东西,汉王真他妈的不是东西!”
“假仁假义!”………
师爷看着大家的反应,满意的笑了。
“不对!”人群里有了相反的声音,“我昨天到府衙里去送菜,还看见你们在倒粮食呢,那袋子就是这样的,是不是你们自己把粮食侵吞了?”
这话一出,可真弄乱了套了。中国百姓有个听风就是雨的传统,不论听到什么消息,不是先分析一下可能性,而是立即产生共鸣。许多人一联想到官府平日的搜刮克扣的劣行,立即肯定了这种可能性。
顿时群情汹汹:“肯定是你们把粮食给侵吞了,人家汉王绝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