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彭氏军史评论-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这匹神驹,薛仁贵四五天就由辽东到了长安救驾,擒反贼张环;穷追盖苏文,赛风驹压过了盖苏文的混海驹,也成就了薛仁贵东征的胜利,此马应记首功。
当然我国古典小说中除了我给诸位介绍的这五大神驹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宝马良驹,甚至还有其他的兽类座驾。比如《西游记》中唐三藏的白龙马(毕竟是龙王太子非纯正的马也,故不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红鬃马;《水浒传》里引起梁山水泊发生重大变化的照夜玉狮子马;大侠窦尔墩的追风赶月千里驹;《封神榜》中大量的神兽五色神牛、四不像、赵公明的黑虎等等。但是如果只选五匹宝马的话,在下认为还是应该首推本文中的这五匹神驹。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
好人未必有好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合订本的第460页,毛泽东同志写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公元前639年,因为膝筋断裂而伤重死去宋国国君兹甫绝对想不到自己最后会得到“蠢猪”这样的评价。
兹甫是宋国国君宋桓公正妻(也就是大老婆)生的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重,兹甫一再请求垂危的父亲将王位让给庶兄(小老婆所生)目夷,他说,目夷年长,且仁义,请改立他为太子。目夷听了当然不敢接受,表示自己再怎么仁义也比不上兹甫,君位理应由兹甫继承。公元前650年春,宋桓公病故,兹甫又推让了一番,然后才当上了国君,即宋襄公。宋襄公任用目夷为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
宋襄公一再推让君位的这种行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件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一般来说,谁不是见荣誉就上,见好处就抢?你争我夺,尔虞吾诈。如果是争夺皇权,往往会演绎出不知道几多的流血惨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君子有成人之美,宋襄公确实是个好人。
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病故,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主持公道,宋襄公二话没说,立即会合了几国诸侯,共同出兵护送齐国太子昭复国,帮助他平定了内乱,太子昭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宋襄公古道热肠,能够匡复正义,确实是一个好人。
做了好人好事,希望得到一点回报也不算过份吧?因为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已经不在了,现在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无形之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为了宋国人民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准备出任新一届的春秋霸主。但是这霸主并不是你说来当你就是霸主了,要大家公认才行。于是宋襄公决定效仿齐桓公葵丘会盟,就决定招开诸侯会议,恐怕那些大国不给面子,于是宋襄公先邀请了几个小国家的国君来开会。可是那些小国的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有几个小国根本没派人来,有一个曹国就更过份了,会还没开完中途就溜号了。这一下宋襄公可火大了,老虎不发威当我病猫啊?不要以为我是好人,就善良得可以任人耍弄哦!哎~~咋就这么不理解我呢?于是宋襄公就出兵把这几个小国全部给收拾掉了。
当时的大诸侯国北方有燕国、晋国,西面有秦国,东南面有吴国,但是离宋国都比较地远,离得最近的大国是南面的楚国,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国力非常地强盛。对于像楚国这样的一个强敌,宋襄公决定采取联络的策略。但是目夷并不赞成这么做,他认为宋国称霸的时机并不成熟,如果急于称霸会惹出祸来;同时楚成王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能力也强,恐怕宋襄公不是他的对手。宋襄公却不肯接受目夷的看法。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这个地方开了一个会,会上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参加下一次由他主持的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隔了几个月,大会在一个叫盂的地方召开,因为像楚国这样的大国都参加了,其他的小国也都前来出席。宋襄公兴高采烈地坐到盟主的宝座上,还没坐稳,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兵一拥而下,把宋襄公就拿下了。顷刻之间,“盟主”就沦为了阶下囚。会场秩序顿时大乱,目夷趁乱就逃回本国,准备应付事变。好人宋襄公防人之心全无,头脑简单得像个白痴,终于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自己的单纯交上了第一笔的学费。
楚国就挟持着宋襄公进攻宋国,一直打到宋国的都城商丘。幸亏目夷已经作好了准备,楚军无法攻破商丘。因为强攻无法奏效,于是楚成王就试用讹诈手段,告诉宋军,“若再不开城投降,我就要宰掉你们的国君宋襄公!”宋军回答说,“我们已经另立了国君,随你怎么办,我们决不投降!”楚成王发现宋襄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与其把他杀了,还不如作个顺水人情放了他。这样,宋襄公才重获自由。楚成王率领楚军凯旋班师了。
宋襄公被目夷等一般大臣迎回宋国,回想起在盂(地名)发生的一切,感觉到蒙受了奇耻大辱,越想越生气,不想再做什么好人,要向背信弃义的楚成王报仇。但是他已经背负上了好人的名声,仁义的名声,为其所累;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宋国根本不具有挑战楚国的实力。
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去朝见了楚成王。在宋襄公看来,郑国的国君世世代代受到周天子的信任和恩泽,而其国君不去朝见周天子,却拜倒在南方一个“蛮子国”国君的脚下,简直是败坏朝纲,有失体统。何况郑国是楚国的盟国,其国弱兵少,打起仗来宋国是稳操胜券,把郑国打败好歹可以出一口心中的恶气。目夷再次表示反对,他认为攻打郑国可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宋襄公暂时忍耐。但是宋襄公不听,执意要出兵攻打郑国。
果然,郑国不是宋国的对手,向楚成王求救,楚国即刻发兵进攻宋国。宋襄公得到消息,急忙退兵回国前来抵挡,双方在泓水两岸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目夷劝谏说,“楚强宋弱,乘现在双方还没有正式开战,同楚军讲和吧。”好人也是有自尊的,宋襄公予以拒绝。
既然不讲和那就打吧!宋军列好阵了,楚军开始横渡泓水。目夷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可趁其半渡之际,迎头痛击,也许能够获胜。”宋襄公摇了摇头,“我有我的原则,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编者按:这句话绝对没错,但要看对象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宋襄公式的泱泱君子。)”
目夷急得直跳,“再不出击就没机会了!我们就输定了!”
宋襄公把眼珠子一瞪,“这样的机会我宁可不要,输就输!输也是很光彩的嘛。”
“宁愿输?你。。。。。。你不会这么笨吧?!”目夷不太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很乐意做一个这样的笨蛋!”宋襄公的表情非常地肯定。内心里却一百个的不服气,哼,我这叫傻吗?我以仁义取信于天下,仁者无敌!会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我的,好人会有好报的。
宋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的大队渡过河来,楚军开始列队布阵。已经被气得差一点没吐血的目夷又发现了千载难逢的战机,楚军乱糟糟的,队形散乱。于是兴冲冲地跑到宋襄公的车前,“楚军刚刚渡河,立足未稳,我们即刻发起进攻,还可以打嬴的!”
好人就是好人啊!宋襄公的头摇得那样的坚决,那样的勿庸置疑。而且他用一种很异样、陌生的眼神看着目夷,“我鄙视你!”
目夷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上下打量着自己,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不解地问,“咋地呢?”
“原来我看错你了!你目夷原来只是个满嘴仁义道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一肚子花花肠子和坏水;心若蛇蝎的伪善的人!我是不会去做你说的这种龌龊的非对等,非绝对公平条件下的作战的!”宋襄公字正词严,正气凛然。
目夷无言以对(实在想象不出,跟这样的凛然君子,目夷还能说出什么话来),长叹一声,默然退下。
不一会儿,楚军摆好了阵势,千军万马冲杀过来。直到此时宋襄公才指挥宋军进行反击。但是楚军锐不可挡,个个奋勇争先,宋军根本抵挡不住,大败输亏。宋襄公企图督令部下死战,无奈楚军势大,箭若飞蝗,宋军纷纷倒毙,最后宋襄公的卫队也被楚军歼灭了。襄公本人多处负伤,最致命的创伤是右大腿的中箭,被射断了膝筋,无法再指挥战斗。宋军败局已定,在目夷等人的保护下,宋襄公带伤率残部突围败走。泓水之战以宋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争霸”的理想也从此幻灭了。
败回国后,宋国的大臣们大都埋怨宋襄公座失战机。但宋襄公毫无悔意,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恪守着“军礼”信条,尽了一个做好人的本分而已。他辩解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春秋左传》中的这几句宋襄公所说的文言文含义是讲仁义的人不会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也不去捉拿头发发白的老人;。。。不以天然险阻作为屏障,不擂鼓就不列阵等等意思。可以看得出宋襄公并非不知兵,而是非常地熟知兵法,只是他对兵法的理解领会方面出了偏差。公元前637年,泓水之战几个月后,宋襄公终因伤势太重而死去,一个好人就这样带着无穷的遗憾,带着未遂的梦想终结了自己充满争议而短暂的春秋之旅。他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人即使是傻瓜的话,他一定也是幸福的。
当然这样的战争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日益地久远了,而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世、工作生产中我们的某些人仍然在继续演绎着宋襄公式的“仁义”,扮演着“谦谦的君子”,心甘情愿地充饰着毛泽东同志提到的“蠢猪式”的角色。更多的人们在为这样的现象而击掌叫好,无原则地相信着“好人有好报”之类的童话,这是我们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时尤其应该感到震撼的地方。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版本《长勺之战泓水之战》、《春秋左传》、《毛泽东选集》等作品原创撰写,版权归彭志文,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梁山英雄真实性的趣闻
《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宋江等一百零将纵横在山东,驰骋于河北的英雄故事。《大宋宣和遗事》里提到的宋江等三十六梁山好汉,据说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的雏形。这个最早版本的三十六天煞星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版本有着一定的出入。
其实在施耐庵动笔写作以前,民间就已经在流传着关于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话本、戏剧和传说。《水浒传》最终的成书,无疑借鉴了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进行了全面“包装”,其距事实肯定有着差距。
《水浒传》问世还牵涉到一个反盗版的故事在里面,据说施耐庵刚写出来就被人盗了版。施耐庵一气之下通过大量地加花,对作品进行修改,把三十六雄改写成为一百零八将。
当时苏州有一个永庆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建于陈武帝永定年间。寺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天王殿、生死殿、文昌阁和金仙和尚塔等建筑。罗汉堂放置有一百零八个罗汉。施耐庵曾寄居于此寺写作,他反盗版而后创作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很可能是受到了永庆寺罗汉堂的罗汉的影响。
改版后的《水浒传》风靡一时,盗施耐庵原版的奸商自然赔惨了。
最早传出的梁山好汉宋江等三十六雄的谱单如下:
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黄本作李)进义
智多星吴加亮 入云龙公孤胜
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
九纹龙史进霹雳火秦明
浪里百跳(黄本作白条)张顺
短命二郎阮进大刀关必胜
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李应赤发鬼刘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横
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
赛关索王雄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青
没遮拦穆横浪子燕青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急先锋索超
弃命二郎(黄本作三郎)石秀
火舡工张岑 摸奓云杜千
铁天王晁盖
现在来看原版中的这些名字和绰号觉得有些搞笑,加花的新版才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其实这份三十六人的名单也许是最接近事实的。
三国中七宗最恐怖的唬人事
古代人其实在军事上就比较重视的心理战法中“恫吓”、“吓阻”或者“讹诈”等战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竟然有了记载。虽然那还只是用一种在我们今天看来过分地艺术加工,比较地夸大、幼稚的手法来叙述,但是它确实已经成为一种军事攻势的辅佐手段。这种听上去比较“恐怖的唬人事”(如果我们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立场,设想模拟当事人的感受)可以影响战局,或斩杀敌酋;或阻挠军事行动;甚至改变战争胜负。本文谨枚举《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七宗事:
第一、关羽显灵杀吕蒙、曹操、越吉元帅,神唬人是没得救的。
关羽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那不是一般的人,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啊!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却说孙权害了关羽,于是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此之前,关羽还在当阳玉泉山找普净和尚要头,后又在曹操观看其首级的时候,口开目张,须发皆张,曹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
另一个神的牺牲品是越吉,书中记载,“忽听得一声响处,背后越吉连人带马,平白地倒下水来。兴就水中挣起看时,只见岸上一员大将,杀退羌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兴大惊。”西羌国的大将越吉元帅稀里糊涂地就送了命。
“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的关圣大帝要盯上你了,逮谁也是没得救的了!
第二、于吉VS小霸王孙策,妖怪真的吓死人。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策叱武士将于吉一刀斩头落地。只见一道青气,投东北去了。是夜风雨交作,及晓,不见了于吉尸首。守尸军士报知孙策。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是夜二更,策卧于内宅,忽然阴风骤起,灯灭而复明。灯影之下,见于吉立于床前。策大喝曰:“吾平生誓诛妖妄,以靖天下!汝既为阴鬼,何敢近我!”取床头剑掷之,忽然不见。。。。。。。忽见于吉立于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于地。夫人令扶入卧内。须臾苏醒,自叹曰:“吾不能复生矣!”于吉神出鬼没到如此地步,已经真的不是人了,而是妖怪了!不相信鬼神的孙策终于被妖怪(或者他自己的幻觉)所惊吓而死了(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罗贯中的想象能力真的后辈所望尘莫及的。
第三、泸水河超级搞怪,河流咆哮也吓人。
诸葛亮平南中,七擒孟获之后凯旋。前军至泸水,时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于是当夜蜀军驻兵泸水岸上,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将馒头等物,陈设于地。三更时分,孔明金冠鹤氅,亲自临祭,令董厥读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情动三军,无不下泪。孟获等众,尽皆哭泣。只见愁云怨雾之中,隐隐有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于是孔明令左右将祭物尽弃于泸水之中。次日,孔明引大军俱到泸水南岸,但见云收雾散,风静浪平。”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之后,蜀军全部安然地渡过了泸水河。
第四、刘备跃马过檀溪,马吓人。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中写到,刘玄德被蔡瑁追杀,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了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完全不可能过去的,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的卢,神马也!赵云后来在长板坡也玩了这么一回“马吓人”,他的白龙马本来没见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坠入陷马坑之后,“张合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河北名将张合大惊而退了。
第五、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死人吓活人。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欲趁乱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树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自逃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已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
第六、诸葛亮妆神,人吓人吓死人。
诸葛亮出祁山,因为军中缺粮。需要抢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为此孔明端坐于四轮车上,望魏营而来。哨探军见之大惊,不知是人是鬼,火速报知司马懿。懿遂拨二千人马分付一齐追赶。孔明见魏兵赶来,便教回车,遥望蜀营缓缓而行。魏兵皆骤马追赶,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各人大惊,都勒住马言曰:“奇怪!我等急急赶了三十里,只见在前,追之不上,如之奈何?”
结果,左边、右边、后面、前面出现了N多个孔明,都是一样的装束。懿心中大疑,回顾诸将曰:“此必神兵也!”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正行之际,忽然鼓声大震,又一彪军杀来:当先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于上,左右前后推车使者,同前一般。魏兵无不骇然。司马大都督逃回去之后楞是吓得三天不敢出门,真格是人吓人,吓死人!
另外两例典型的人吓人的事件,就是张翼德在当阳桥一嗓子吓死一个人,然后几十万大军狂奔逃命、以及赵云单骑临敌在汉水以寡胜众。这些例子虽然很恐怖,但俱都不够玄幻、诡异,难比诸葛亮的妆神所达到的境界。
第七、华容小道,曹操自己吓自己,大伙跟着一起被吓。
这个事件恐怖的气氛主要是曹操自己营造出来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曹操水军被黄盖烧后,逃到岸上,径奔乌林,遇到凌统时,曹操肝胆皆裂。等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看到此处“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于是大笑周瑜和孔明无谋。忽然赵云领兵截杀,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后往北彝陵,行至葫芦谷,军马皆饿,又逢下雨,曹操坐在地上,又大笑周瑜和孔明少智的时候,前军后军一齐发喊,原来是张飞。操大惊,弃甲上马。诸军将士见张飞,尽皆胆寒。急忙逃到华容道的时候,又遇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鱼,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曹操又在马上扬鞭大笑。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等关羽有放曹操走的意思时,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曹操逃脱华容道,身后只有27个人,天亮遇到曹仁的时候,操大惊曰:“吾命休矣!”。
(本文参考《三国演义》,由彭志文原创编撰)
史学教育殛心得
古代人其实在军事上就比较重视的心理战法中“恫吓”、“吓阻”或者“讹诈”等战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竟然有了记载。虽然那还只是用一种在我们今天看来过分地艺术加工,比较地夸大、幼稚的手法来叙述,但是它确实已经成为一种军事攻势的辅佐手段。这种听上去比较“恐怖的唬人事”(如果我们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立场,设想模拟当事人的感受)可以影响战局,或斩杀敌酋;或阻挠军事行动;甚至改变战争胜负。本文谨枚举《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七宗事:
第一、关羽显灵杀吕蒙、曹操、越吉元帅,神唬人是没得救的。
关羽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那不是一般的人,由“万世人杰”上升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