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夏日机关-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夏日机关
  作者:石钟山
  内容简介:
  作品里,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把敏锐的目光聚焦在机关改革的矛盾和种种问题上,描绘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冲击之下,各种身份、地位的人物的心灵和行为变化,揭示了改革的“阵痛”。作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底层职工的现实生活、情感的波动,尤其是重点描绘了凌驾于普通职工之上的商业局长陆彦东、副局长老吴和小魏、办公室主任袁丽雅、厂长许卫东,还有陆妻刘玲、私营企业主陈千万等人的性格、思想、行为、情感流变,引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深刻思考。
  作品中描述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之一的商业局——这类曾被人艳羡的“好单位”,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冲击之下,突然地位一落千丈,一下子失去往日的显赫,忽啦啦如大厦倾;下属企业也纷纷倒闭或脱勾,不少工人失业。这种“阵痛”对上下人等的心灵打击之大是前所不遇的。若想摆脱这种困境,改革是必由之路,人也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然而,领头的人不能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不能有病乱投医,不能搞短期行为,否则必然使局面雪上加霜,损失更大,学费更昂贵。读者旁观者清,陆彦东等人却当事者迷。因而这部作品就大有“热闹”可看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陆彦东他们从来就不是“巧妇”,而是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安乐椅上发号施令的人,是在机关里混饭吃的庸碌之辈,突然遇到断炊窘况立马傻了眼。他们习惯于盲目服从上级指令,不顾客观条件,不进行科学考察和论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事情的结局可想而知。
  陆彦东毕竟还不算腐败分子,毕竟有上进心、自尊心、责任心和相当老练油滑的头脑。他“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也只能横下一条心来操持这一大堆迫在眉睫的闹心事。而贷款落实、陈千万答应借钱、收集职工集资款和购房款大有成效、食品厂问题也得以解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形势背后,却是他们靠卖官、行贿、刮地皮等卑鄙手段换取的,是计算好交易成本后达成的妥协。在这种“皆大欢喜”背后,重重隐患已悄然跟进。陆彦东屈服于官场内外的潜规则,说明这个人物关键时刻已丧失党性原则。作为有灵有肉的人,陆彦东身上既有诸如以上压下的威严、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不顾组织纪律的权力恩赐行为以及把所辖单位视为个人财产、利用职权合法伤害职工权益等许多被封建家长思想所异化了的性格特征,也有其人性鲜活、细腻的一面。他作为在基层部门掌权的中年男性,曾与妻子刘玲长期分居。刘玲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把他弄得心绪不宁、生活紊乱、心境悲凉,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懦弱着实令人同情。他与袁丽雅的婚外情,可称之为“权力性外遇”。如果他当初不是乡党委书记,袁绝不可能贴近他。他则利用手中权让袁步步高升直到自己身边。袁是他的心灵港湾,集情人、属下、助手、军师四种角色于一身。另一方面,其妻刘玲患病的起因,作品虽未明摆,却也耐人思索。正因丈夫长年在外,她得不到丈夫的体贴、关照和性的满足,常常处于“一轮孤月望寒窗”的冷清之中,这对于正值当年好风韵的女子来说是多么残酷又无法对人言的心理磨难。因而可以说是病在妻身,因在夫身。而陆彦东与袁丽雅的外遇反过来加剧了刘玲的悲剧命运,这就更让读者慨叹不已。
  袁丽雅这种女人,在农村基层政权附近常可见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既有农村妇女勤劳能干、“会来事儿”的特点,也有企图提升个人地位的欲望,是种惹人眼目的角色。她属于那种“报恩兼权力崇拜”型的外遇者,这种女人是改革以来常有传闻的趣话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形象意义。她给陆彦东出了傍大款借巨资的主意,貌似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实际是把陆推向可怕的悬崖。
  作品中的副局长老吴、私企老板陈千万等人,虽着墨不多,却也栩栩如生。老吴“是‘文革’期间上台的干部”,这种人适应形势见风使舵的本领高强,同时头脑中极左的东西也未必消除干净。他长期义气用事,不配合一把手陆彦东工作,后来又是义气用事,一听说陆为他去跑提拔的事,立刻“就生出些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来”,这种干部干事情出发点并非为工作,而是一己利益得失。可见提高公务员思想素质的任务是长期的。陈千万这类人物现实生活中相当多,他们金钱富有,心灵却贫困,粗俗卑劣形象令人作呕。这些人极相信钱能通神,可以用金钱打通一切关隘,购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商品化的女人。他的色狼本性在作品中显露无遗。他在实际生活中已取得独特经验,有他的先见之明,因而并不指望陆彦东能还钱,清楚地知道“像这种靠行政命令盲目上马的项目,稳亏!”——私企老板一眼看透的事,陆彦东他们却还要盲人瞎马地干下去,事情的结局令人迷惑不解又大有深意可寻,这正是作品端给读者认真咀嚼的一盘很有味道的菜肴!故事展示的改革势在必行的道理自不必多言,更深一层的思想涵义在于改革不可能简单从事和轻易成功。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认为平民百姓好欺负,他们是羔羊、冤大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品中工人们为集资一事找厂长论理,正是工人群体性愿望的表达。改革必须也必然要朝着建设公正、公开、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之路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建立人人平等参与、民主、文明的规则。不这么做的结果,就必然像作品中上马的造纸厂的结果那样,从泥窝滚到尿窝里去。这是作品给读者思想的新启示。
  铁凝说过,“好的小说提供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机关夏日》就是以稳健、简炼的笔法叙述事件的过程,在叙事过程中形象地塑造人物。作家的情感隐含在作品里,有激情却绝不过分。他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深化、递进。蓄势于前,突变于后,蓄势时令人产生强烈阅读欲,突变时自然合理合情,符合各个人物的身分和性格特征,很有心理冲击力量。既有揭示真相、内情的深度,更有发人深思的思想轰击力,读着过瘾。细察之,整篇作品几乎没有多余笔墨,流畅而有份量,不浮泛,不轻飘。不动声色的描叙和引而不发的结尾,使作品余味绵延。在客观的描叙中,我感受到作家头脑的机智。他能用充满现实感的氛围,随时引导读者的思维,语言平易而有味,朴素又形象。有时仅一个字就使形象跃然纸上。如写舞厅的小姐们是“扑”向陈老板,写袁丽雅起身跳舞是“旋”进舞池,非常生动、传神。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地方便起好作用。”(《人物、语言及其他》)作家也使用象征手法。作品中的老伏尔加车就是很恰当的象征物,它是计划经济产物的象征,曾经辉煌,如今却每况愈下,关键时刻总出毛病,它也面临“解体”。它是陆彦东的陪伴,与陆俱荣俱损。作家细致而周到地抒写景物,让景物描写同人物心情协调一致,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彼时彼地的真实感受。写雨中小城街道的肮脏,虽仅几笔,就把个卫生不良的街景真切地写出来了,这街景恰恰符合陆彦东当时灰暗压抑和烦躁的心情。
  总之,这部作品直面现实,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下品格,是作家深入体察民情、官情、社情,并励精潜思而后得的作品。由于作家是在理性思考的主导下成功运用形象思维,因而作品既能被主流意识形态所首肯,也为一般读者所喜读。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有词曰:“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破阵子》)笔者相信这部作品中的改革事业必将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取得成功,同时也祝喜军同志为广大读者写出更新更多的力作。
  正文
  信息处
  以前机关里并没有这个处,随着形势和发展才有了这个处。可以说信息处是新生事物,现在的新生事物人们到处都能感受到。信息处虽说是新生事物但在机关里仍显得可有可无,平时并没有什么大事,收集同行业的信息,为其他部门服务。报纸刊物还有一台上网的电脑成了信息处信息的主要来源。自信息处成立以来,机关的工作效率井没有收到什么明显的提高。于是信息处在机关里的地位就显得可有可无,也就是说不怎么受待见。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都不说什么,其实说了也没用,于是大家便什么也不说。
  最近国家发生了一些大事,比如机关裁减。国家机关已经行动了,信息处黄姗的爱人就被裁减了,为了安抚这些被减下来的人,国家机关安排黄姗的爱人去英国进修。故事就从这儿讲起。为了便于了解故事的全貌,有必要交待一下信息处的一些自然状况。信息处人员一览表:
  老姜:男四十六岁,处长。
  老洪:男,五十多岁,享受到处待遇。
  老李:女,五十多岁,享受副处待遇。
  小梧:男三十多岁,有两月婚史,正科级。
  宇泓:女,三十多岁,副科级。
  小界:女,二十六岁科员。
  黄姗:女,二十八岁,科员。
  故事先从黄姗出国讲起。
  黄姗的第一封信
  几个月前,黄姗终于走出了国门。其实她走出国门和她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是因为她的丈夫小王有了公派一年的机会,于是,她便随丈夫去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这样的机会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很多,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早在黄姗的丈夫刚有了要出去进修的消息,她便开始活动了,她不是为丈夫活动,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出去。那一阵子。机关所有认识黄姗的人都知道黄姗要出国了,就是不认识她的人,也在纷纷打听黄姗是何许人。那些日子,许多认识不认识黄姗的人,都找各种借口来到信息处,一睹即将出国的黄姗的风采。那些日子黄姗成了机关里的名人。黄姗在那些日子里也显得异常活跃,在办公室里都能看见黄姗穿戴齐整、花枝招展的身影,她对自己目光中所触及到的人和物都充满了同情和关怀。那些日子她是那么的温柔和大度,她不再与人计较任何什么,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了。能随丈夫去一年大不列颠让黄姗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管见到的人熟悉还是不太熟悉,都一律和那些人道别,仿佛她这一走就永远不再回来了,永别的情景让人难忘。
  最后黄姗终于办好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并且终于坐上了飞往大不列颠的航班,飞向了万里之外。把同情和关怀的目光也一同带到了万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她只能在万里之遥的英国把同情与关怀变成英特网上的一封短信寄给那些仍水深火热的同事们。于是就有了黄姗的第一封信。
  宇泓:
  你好!
  我来到英国已经一个星期了,我这里一切都很好,小王已经开学了,我主要是学英语。来到英国这几天,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和国内真是不一样。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物质是那么的丰富。就是那些走在街上的小伙子,个个都是那么帅气,干什么都是手脚麻利。这里真是很好呀。
  宇泓,你要是有机会出国就来英国吧,这里真是不一样呀。机关还是老样子吧?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是一身轻松,完全没了在机关时的那种碌碌无为。原来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到了这里就没了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我有时间还会给你们写信的,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你们。我要到楼下的自选市场去买几样好给小王做晚饭,就说到这里吧。希望你们也经常给我写信。
  别忘了给处里的老姜老洪老李小梧小界带好。
  祝你们快乐平安!
  远在英国的黄姗
  宇泓女士
  宇泓女士看完黄姗的信,满脸通红,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满脸通红,两眼也是水汪汪的,像是要哭出来的样子。看完信后,她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翻一本书,其他人都围在电脑前惊惊怪怪地看黄姗的信。老洪和老李最先走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们什么也没说,老洪先叹了口气,接下来老李也叹了口气。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叹气。叹完气后,他们就各自坐下了,然后就是雷打不动地翻桌上的那几张报纸,那是昨天他们都已看过的报纸,今天的新报纸还没有来,他们就只能看昨天的旧报了。
  宇泓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长相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经常爱激动,一激动就脸红。黄姗没走时,在信息处,两人的关系最好,说是关系好,其实就是两人在一起时话还多一些,因为宇泓这个女人没什么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黄姗的存在对她来说,显得就很重要。黄姗说走就走了,她就有些孤独,没有人爱和她说话。这种状态已经很久了。几年前宇泓这女人还是名职工,在这个局里干一些杂事,那时她已经结婚了,丈夫就是现在这位下岗的技术员。那时丈夫正满怀信心地想成为工厂里的工程师,正当丈夫为远大理想而努力时,工厂改革减员,丈夫就下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职工的宇泓看着身边的人都是国家干部,她就有些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都是八小时上班,自己觉得也并没有比别人少干,别人却是干部自己是职工,工资少不说,还有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比较失落的宇泓女士,不知是从哪一天,就和冯副局长有些说不清楚。其实这种不清楚只是人们的感觉,谁也没有看见什么,更没有抓到什么。冯副局长是几年前从部队上转业到局里来的,转业之前就是师级干部,据说是因为作风问题而被处理转业的。这也是听说,但有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冯副局长的老婆是自杀死的。自杀的原因是,冯副局长,那时还是冯师长一直和老婆感情不和,闹了许多年的离婚,老婆是他从农村带到部队里来的。老婆还在农村时,两人就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老婆提出,如果让她随军就同意离婚,结果是随了军也没离成。再后来老婆就自杀了,自杀之后,老冯就转业了。人们就相传,老冯是因为作风问题才转的业。
  宇泓和老冯不清白,自然也是人们的猜测。原因是那一阵子,宇泓经常往老冯的办公室跑。老冯没事时也很愿意找宇泓说话,那时宇泓刚结婚不久,还年轻。又过了不久,宇泓就参加了市里的党校学习。这是老冯亲自推荐的,这事大家都知道。党校学习之后,宇泓就转干了,来到了老冯分管的信息处。
  从那以后,人们有千条万条理由认定,宇泓这个女人是和老冯有一腿的。究竟有没有一腿谁也说不清,这种事本身也说不清,越说不清,就越是有事。从此,宇泓就经常爱激动,一激动就脸红。自此,宇泓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平时还能和宇泓这个女人说上一些话的就只有黄姗了,她这一走,宇泓心里就很不是个味。
  其实人们不愿意理宇泓这个女人还有别的原因。人们最不满意的是,她经常分不清哪是单位哪是家。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宇泓的家了,其实她的家很简单,一个在工厂里当技术员的丈夫,还有一个儿子。丈夫的工厂离机关不远,起初儿子所在的幼儿园离机关也不远。机关的福利还不错,每个月都有一百多块的伙食补助。丈夫工厂也有食堂,搞得却不好,儿子上幼儿园时,先是丈夫每天中午来到机关很准时,就和上下班一样。然后就是宇泓为丈夫和自己去食堂打饭,不一会,热气腾腾锅是锅碗是碗地端回来。接下来就围在办公桌前和丈夫一起,有声有色地吃。其实这么做也没什么,关键是她丈夫这个人,很不把自己当外人,不停地和所有信息处的人打招呼,就跟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吃完饭仍没走的意思,而是大模大样地坐下来,稀里哗啦地翻报纸,这一点刚开始大家也能理解,工厂里看报的机会少,借此机会学习学习,也没什么不好。最主要的是,他翻了一会儿报纸仍没有走的意思。机关的人大都有午睡的习惯,尤其是老洪老李等人,年纪大了,不休息一会儿下午上班就很难受。办公室里有沙发,躺一会儿,倚一会儿,总之机关的人都是要休息一下的。宇泓的丈夫这时仍不走,仍很响地翻报纸。以老洪为代表的一干人等就有些不高兴了,老洪这时就干咳一声说:小吴哇,你们到上班时间了吧?一般人是能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的,该干啥就干啥去了。小吴这个人却不把老洪的话放在心上,只冲老洪笑一笑说:还早呢,你们休息,我给你们站岗。他以为他的话很幽默,说完不看别人的脸色,倒是把自己先给搞笑了。
  小吴这个人,吃亏就吃在太自以为是上,包括后来他的下岗。当然宇泓这个女人是听出来老洪的弦外之音了,但她觉得老洪等人纯属没事找事。自己的丈夫在办公室呆一会儿怎么了,不就是呆一会儿么,又没吃你又没喝你,办公室又不是你老洪一个人的。宇泓这么想过了,就觉得丈夫这样没有什么不好,让丈夫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休息一个中午是很正常的事儿。丈夫毕竟是自己的,自己不心疼还有谁心疼?小吴厚着脸皮在办公室这么耗着,有一多半的责任应该要由宇泓来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宇泓是属于什么样层次的女人。看来老冯让她去党校学习也没能让她高尚起来。
  这样一来,大家都对宇泓这个女人有意见,很不把她当回事儿,后来宇泓的儿子大了,上学了。学校就在机关的后面,这回不是小吴一个人来了,还带来了他们的儿子。一家三口在中午时分,前呼后拥地来到机关。自从儿子上了小学,一家人才发现儿子的智商有点问题。其实在这之前人们早就看出来了,就是宇泓和小吴没看出来。孩子是自己的好,看哪都那么可心可眼。直到上了小学,能算出一位数的加法,两位数就掰扯不明白了。还有的就是识字,今天学会了明天准忘。自从发现儿子是这般模样,宇泓这个女人就长吁短叹。小吴每天中午把儿子带来,一进门,宇泓就开始叹气。宇泓一叹气,老洪就一边唱京戏一边拿着饭盆去打饭。众人就笑。
  一家三口都在办公室里,中午的信息处就不得安宁了。傻儿子精力很旺盛,从不知疲倦的样子,看什么都新鲜,呜呜地叫着。能安静下来就是看动画片。信息处有一台上网的电脑,这台电脑是信息处存在下去的理由。是它给机关提供这样那样的信息。为了让儿子安静下来,也许是让儿子能从动画中学到一些知识,宇泓每天中午都给儿子在电脑上放动画片。一放动画片儿子就老实了,一双小眼睛睁得溜圆。动画片是有动效的,每次看动画片儿子都要求把动效放到最大。儿子就和动物一样弱智了。
  这样一来可以说信息处就鸡犬不宁了。大家都对宇泓这个女人有意见,老洪老李带头把这意见对姜处长说了,姜处长连屁也没放一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下级面前还好点,在上级面前,更是没有话说。信息处不受人待见,和姜处长的无能也有一定关系。老洪和老李私下里就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那以后,老洪老李有什么意见也不对姜处长说了,知道说了也是白说,还生一肚子气。
  宇泓这个女人表面上看是家庭观念大重,其实骨子里很自私。自私到了都失去了自己。别看丈夫小吴是个下岗的技术员,说话还有些娘娘腔,但在宇泓这个女人的心里可非同一般,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家里时,小吴一进家门就有许多话要说,说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从政治说到经济,又从国内说到国外。总之,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是他要阐述的对象。这些信息当然大都是他从信息处的报纸中得来的,此时都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了。有时也一知半解地看一点哲学书,然后生拉硬扯地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丈夫在宇泓这个女人的心目中可就了不得了。丈夫说的话句句都是真理,别人的话都成了谬误。她在机关里张口闭口就是,我家小吴说了。小吴说了这,小吴说了那,成了她的口头语。
  小吴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什么也不需要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哲学书和看电视,然后就是高谈阔论国际国内的形势。弱智儿子成了他们一块心病,小吴自然有自己的解释,他就冲自己的女人说:贝多芬、毕加索们这些天才都有着生理或者精神上的毛病,但他们却都是天才,谁敢说咱们儿子以后不是个天才?宇泓不敢说自己的儿子不是天才,眼巴巴地望着丈夫小吴,小吴给她点燃了希望的明灯。从那以后,她却有一些瞧不上别人正常的孩子了,觉得别人的孩子是那么的平庸,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天才。在她的眼里儿子就是小毕加索,小贝多芬……
  因此,宇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委屈了。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满了为儿子买的书,琳琅满目什么内容的都有,她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