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援越抗美纪实-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号路是我国广西凭祥和靖西县通往越南高平、太原、河内的主要干线,地形比较隐蔽,原有道路标准低,通载能力差,改建后,可大大提高运员能力,是我国援越运输的主要公路干线。7号路属新建,由我国云南河口通往老街、班菲、朗达,与通往河内的公路网连接。
建成后是我国从河口方向通往河内的主要公路干线。8号路属新建,是我国云南文山地区通往越南孟康、班菲与7号路连接。10号路上的沙巴以西为新建,沙巴以东为改建,是沿中越边界的一条横向迂回路,东起老街,经沙巴跨黄连山到封土,东与7号路相连,西与11、12号路相连。
四支队担负1号、3号路修建任务。
五支队担负7号、11号路修建任务。
六支队担负8号、10号、12号路修建任务。
云南省民工大队配属五支队、六支队,主要在我国边境与越南公路接壤路段施工。
各支队配有高炮分队,并根据敌情,随时可请求增配高炮部队。
8万大军遵照军委命令,于10月、11月先后从各个口岸秘密越过国界线,向越南开进。
崔萍前后两个月在越南率队勘察。天热,蚊虫多,他首先感到的是对气候很不习惯。人很快瘦了下来,还得了病。回北京总结汇报工作后就住进了医院。11月初,他又匆忙地赶到班菲。
中国援越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就设在班菲。
46岁的崔萍正值年富力强,他曾率师在北京修筑重大的地下工程,如今又来到越南抗美救国的前线修路。每有重大的工程任务时,领导总想到他,他觉得这是一种荣誉,同时也使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到班菲指挥部不久,他就想到各条线路上去看看,部队进入指定地点后,展开施工作业的情况怎样?他觉得修路指挥部司令部几位领导只有自己来自工程部队,懂工程建设,应该到施工现场去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年后,崔萍晋升参谋长,他仍像以前一样,从东部1号路的夏眉山顶到西部越老边境的莱州河畔,处处留下他奔波的脚印。他对高平的城镇乡村、对高平的山山水水、对高平的人民怀有一种特殊的患情。
那是1954年5月的一天,年仅35岁的师级指挥员崔萍,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40余名专家组成的工兵训练团,冒着霏霏的阴雨,赶到高平。他奉命帮助年轻的越南人民军组建训练一个工兵团、一个舟桥团。
这时,经过几次重大战役,越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奠边府法国殖民军孤立无援,卡斯特莱准将指挥的1.6万多兵力在奠边府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妄图歼灭越军主力,挽回败局。就在这时,中国军事顾问团深入到越军各师、团、协助指挥作战。
日内瓦会议正在召开。只有在战场上更多的歼灭法军,才能在谈判桌上赢得主动。
为此,越南党中央、人民军总部决定扩大武装,在邻近中国边境的高平迅速组建工兵团、舟桥团和炮兵部队。由中国炮兵一师参谋长张挺率领的炮兵训练团也同时赶到高平。
高平的青山绿水间活跃着中国健儿们。来自华北平原、八路军出身的崔萍,在越南组织训练工兵、舟桥兵正好如鱼得水,他在中国吉林工程兵训练基地任职时就练就了一套严密组织,严格要求的训练方法。他常与越军总部工兵主任范璜商量,订计划,组织训练课目。一整套训练管理、政治思想工作、部队编制体系等都是按中国军队的模式组织实施的。
中越商国军人朝夕相处,在4个多月的共同学习、训练、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训练的最后课目是组织一场演习。11年过去了,对这场演习,崔萍记忆犹新。那一天,高平格外热闹,许多群众搁下手中的活儿奔来观看,人民军和高平省的许多领导也亲临现场观看演练。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在天际划了两条漂亮的弧线。接着,从树丛荫蔽处隆隆地驶出一支工程机械部队,在高低不平的山丘上,开辟出一条平坦的通道。这条通道一直伸向滔滔的江水旁。舟桥部队像一支支离弦之箭,向江心冲刺。瞬间,座座门桥在江河上连接。汹涌的江河被镇服了。天堑变通途。一队队卡车,拉着一门门火炮,排着长龙般的队伍从舟桥上隆隆驶过……
崔萍完成了训练后,就调到河内我国军事顾问团工作.这时抗法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日内瓦会议取得圆满成果。中国顾问团主要是帮助越军壮大队伍,加强正规化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如今是修路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的崔萍又一次来到高平,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觉得高平既熟悉又陌生。如果说抗法斗争时期的高平还是个弱小的少年的话,那么如今的高平已经是一个有为青年了。青山环抱着美丽的城市,一江清水从高平城下缓缓流过,仿佛向远方而来的中国军人诉说衷肠。
他疾步登高远眺,高平的景象尽收眼底,他觉得高平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美军的入侵,由于战争,高平的一群群新建筑的手脚架上空无一人,人们还来不及干完活,就上前线了。街面冷落,车马稀少,商店货架上有限的货物依稀排列着,偶尔光顾的人们仅问问价格,就悄然而去。高平人民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都用于支援南方人民的解放斗争,他们为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正勒紧腰带过日子。一辆辆满载物资的中国车辆,也正不分昼夜地经过高平的3号公路,向南行驶。
四支队有3个团的兵力部署在3号公路上,这一线的公路改建工程已经全面展开。锤声叮当,马达隆隆,部队冒着风雨作业。蒙蒙的雨雾像巨大的帷幕悬在天边,白茫茫的。
一列中国运送援越物资的车队被大雨阻在高平附近的山路上。前面几辆车轮在泥浆中呼呼的打转,排气管啪啪地爆出青烟,卡车在泥泞的路面上颤抖一阵,又熄火了。修路部队只好帮助推车。推了一程又一程,不一会儿又陷入前面的路段。
在风雨中,崔萍察看了这路面,他眼见长长的车队停在马路中,雨水敲打在卡车的帆布盖上,似乎敲打在他的心头。道路不修好,物资运不上去,越南南方人民的战斗依然艰难,中国是大后方就成了一句空话。
想到这里,崔萍立即回到指挥部,与四支队的领导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和施工计划,决定先抢修一段路基,铺设一段路面,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拿下高平这一线的改建工程,再逐步向南推进。
3号路全长236公里,从1965年11月15日开工,一直干到1967年4月15日竣工。
中国军队援助新建、改建的7条公路,根据越方要求,大都与中国境内公路相连接。其他则是越南部队机动和输送物资的重要横贯线。
1967年春,第一期工程的3号、7号、8号、10号公路先期峻工,并移交越方。修路工程指挥部又命令各支队集中兵力于第二期工程的1号、11号、12号公路沿线。
此时,表仪至板质的1号公路已完成过半,但夏眉山一带的工程仍很艰巨。那里地势复杂,病疫成灾,曾被当年的法国人宣布为修路“禁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罗洪标又一次想起毛泽东的用兵之道。他像组织决战一样,组织五、六两个支队在11号、12号路上攻坚。8万大军已基本完成修路任务,最后的攻坚决不能麻痹,他又想起毛泽东的话:“骄兵必败”。
施工专业队采取一条龙作业法,大大提高了工效。到1968年6月底,11号、12号公路相继边工。中国部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部筑路任务。经中越双方验收后,1968年6月30日举行公路移交仪式,罗洪标和越南交通部部长潘仲慧分别代表中越双方在移交书上签字。
(14)胡志明亲切接见中国代表团
1968年
7月初,越南交通部邀请中国修路工程部队组织代表团到河内参观访问。经中央军委批准后,各支队部、团、测设总队各派两位代表,还有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廖习仗共56人,由罗洪标任代表团团长,于7月5日抵达河内,受到河内人民的热烈欢迎。
代表团参观了原被美机轰炸破坏,后由中国援越部队一支队和越南军民共同修复的龙边大铁桥。又访问了越南北方最大港口城市海防,游览了海上公园,欣赏了下龙湾的奇妙景致,访问了广南省,参观了由我七支队构筑的海防工事,参观了通向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小道的入口处……
7月15日。总理府通知:胡志明主席要接见全体代表。大家忘却了连续10天的参观的疲劳,情绪顿时兴奋起来。
下午,潘仲慧部长来到代表团住处,接代表团前往主席府。潘部长与罗洪标是这几年经常相处的老朋友。潘是越南南方人,与罗洪标同岁,两人亲如兄弟,无话不谈,潘仲慧曾私下对罗洪标说:“我们越南抗美救国斗争发展到今天,要感谢毛主席!毛主席批给我们每个连队一台‘熊猫’收音机,还批给每个战士一项蚊帐、每天有24O辆汽车负责运送中国援助我们的物资。毛主席为我们想的真周到。你们修路大军整整战斗了3年,为越南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现在这么快要走了,我们真舍不得呢!”
下午3时许,代表团到达主席府。范文同总理在门口迎候。范文同总理领大家在会议厅坐下。他身着灰色短袖衬衣,站着,笑容可掬地对全体代表们说:“我很高兴地欢迎你们的到来!告诉大家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要接见、看望你们。”
范文同总理的话音刚落,大家热烈鼓掌。这时,胡志明主席从会议厅后门健步走来,向大家招手致意。代表们站起,再次热烈鼓掌。绝大多数代表是头一次见到胡主席,他们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胡主席几次招手示意让大家坐下,可是这热烈的气氛持续了好几分钟,掌声在会议厅中回荡。
范文同总理将罗洪标介绍给胡主席。胡主席握着罗洪标的手。“欢迎你们!”
罗洪标把廖习仗、各支队的领导一一介绍给胡主席,胡主席与他们—一握手说:“欢q、欢迎!”
大家的目光都聚向胡主席。他穿着一件黑色绸缎的短袖衬衣,坐在主席台的中间,和善亲切的眼神凝视着全体代表,一缕银须挂在胸前。他身边坐着范文同总理,另一边坐着罗洪标。罗洪标的边上坐着潘仲慧部长,廖习仗坐在范文同总理身边。同坐的还有中国驻越武官张秀山。
掌声落下,胡主席用流利的中国话亲切地说:“同志们好!大家辛苦了!”热烈的掌声又在会议厅里激荡。
胡志明主席微笑着摆了摆右手说:“你们援助我们修的这些公路,是我和毛主席在湖南长沙见面时商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是毛主席无私的对越援助。你们在越南3年修路很辛苦,还有不少同志流血牺牲了。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最及时的,最大量的,最真诚的,最宝贵的,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代表越南劳动党,越南政府和人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毛主席,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掌声,口号声连成一片,代表团中情绪激昂。他们中有几位在昔日的朝鲜战场上见过金日成主席,其余的因为从没聆听过兄弟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讲话,所以感到很新鲜。他们感到亲切,他们感到这3年的浴血奋战值得。他们感到这次河内之访很有意义。这些感觉和感受都汇集在小小的手掌里,变成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胡志明的话语渐渐低沉下来,他向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向在越南国土上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而英勇牺牲的同志们表示了哀悼。向英勇负伤的同志表示了亲切的问候。这时,会议厅里静静的,牺牲的战友的英勇形象仿佛在代表团成员面前浮现,他们眼中噙着泪花,大家为牺牲的战友们感到惋惜和悲痛。胡志明深切地说:“请你们放心,中国军队牺牲的同志的遗体安萍在越南国土上.我们会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墓地的!”转而她又以安慰的口吻说:“革命战争同样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实证明,中越两国的关系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牢固的。我说过,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越南人民的胜利,也是你们的胜利。我给你们这支部队一个荣誉:你们是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革命军队。”
这时罗洪标激动不已,站起来领着大家呼口号。然后代表8万中国援越部队讲了话,他说:“我们就要离开英雄的越南国土了。但只要越南人民需要,毛主席一声令下,我们就会立即回来,把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进行到底。”听到这里,胡志明主席带头鼓起掌来。
(15)中国高炮部队宋化桥告捷
高炮609团团长程玉山,“嗖”地跳出掩蔽部,像离弦之箭,奔向阵地制高点。
满天的美国飞机穿梭往来,炸弹隆隆地在原野上炸响。
越南人民军高射机枪连先期开火了。
程玉山观察着,头上伪装的枝叶在强烈的阳光燎灼下,已经蜷缩萎蔫。他屹立在高地上,一派军人的英武之气。他看到美机投弹七零八落无目标,心想:“你要狡猾,也逃不出咱的眼睛。
他判断着美机的主攻方向。
紧跟他上来的作战参谋不免有些紧张:“团长,下命令吧!”
他昂头仍在观察着敌机的行动。
“别急!”他头也没转。
“轰隆隆!”突然一颗炸弹在四、五连阵地间爆炸,冲起一团浓浓的烈焰。
又一位作战参谋冲出掩蔽部,回到团长跟前:“报告,团长,二营请求开火!”
他面对作战参谋说:“告诉部队,沉住气,敌人就这么两下,它炸它的,我打我的!”
“是!”
转眼,空中一批美机俯冲下来,接着第二批敌机也呼啸着俯冲下来。程玉山判明敌机主攻方向是西南角的宋化桥,当机立断:“传达命令,调转火力,瞄准第三批第一架,全营集火!”
“轰!”“轰!”“轰!”
一阵集火射击,美机即刻空中开花,粉碎的机身从半空中卿哩啪啦地坠落下来。
609团首战告捷。
这是1965年9月20日。
在总结会上,有人问:“程团长,前两批你不打,如果没后续飞机,失去战机,上级追查,你咋办?”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打则已,一打即中,我宁肯挨批评受处分,也决不打乱仗,消耗兵力!”
1965年8月,609团所在的高炮63支队奉命入越,配属63支队的空军高炮23团也同时出境作战,担负克夫至友谊关铁路线的防空作战任务。
高炮61支队,1965年7月20日接到援越作战命令,8月1日至8日全部到老街、安沛地区,担任老街至仙建的铁路线防空作战任务。
63支队出国后,8月23日所属628团在克夫首遇美国飞机轰炸。支队分析轰炸可能升级,可能要步步向中国边境靠近。当即命令程玉山所在团二营向河友线宋化桥开进。程玉山率部当晚从谅山出发,一夜没合眼,赶到宋化附近构筑阵地。第二天,顶着太阳和指挥所的人研究作战方案。
8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高炮部队坚决做到不打则已,一打就力争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一定要以胜利的战斗,表达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英雄气概,体现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威力。”
程玉山又发动群众,四次修改作战方案。
9月的越南,天气炎热,中午气温常常高达摄氏40度,而敌机中午活动又很频繁。为了指挥作战,他中午从不休息,总是汗流浃背地蹲在阵地指挥所。
山下有条清清的溪泉,每天晚上,组织战斗部队分批下山洗澡。
“团长,你怎么不下去洗洗?”
“不打下飞机,我就不下山!”程玉山说。他另有一分担心,是万一下山时敌机临空,贻误战机,怎么交待?直至9月20日,美机在空中爆炸,晚上他才一溜小跑冲下山,扑通一下跳下惬意的清泉中。
10月5日,美机又一次袭击宋化桥。第一批F…4飞机从西南方向低空临近,程玉山及时抓住时机全营集火射击,将它们击落。这时,美机F—105四架又狡猾地从东北方向转入攻击。程玉山又立即命令部队转移火力,集中打第一架,第三架,又击落一架。
整个战斗集火射击8次,6次取得战果,击落美机5架,击伤1架,活捉一名美军飞行员,宋化铁路桥安然无恙。
支队召开作战会议,推广了他们集火射击的经验,程玉山却说:“不行,打得还不理想,还有几个地方要改进!”
这样的将士敌人最害怕!
这样的将土没有不打胜仗的!”
程玉山,河北魏县人,1921年出生在农民家庭,1941年投奔八路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身经百战,沉着勇敢。可是,这位英勇机智的团长在10月7日宋化战斗中不幸献出了生命。
程玉山所在团受命在谅山至北宁沿线机动作战,数月内先后转移13次,行程31O00多公里,作战9次,取得了击落美机17架、击伤4架、俘一美飞行员的辉煌战果。
在半年的对空作战中,63支队共击落敌机54架,击伤22架(包括空军高炮23团击落23架、击伤8架)。61支队半年中先后对77批222架次美机作战49次,击落击伤美机各30架。628团6连在1965年12月1日的温江战斗中,全连沉着操作,一直压缩到22O0米才对敌开火,一个点射,28发炮弹,就击落美机一架。
(16)美军连续轰炸西北线重镇
1966年2月18日,中国援越高炮部队67支队接替了61支队,担负起安沛——老街的防空作战、掩护交通的任务。所属625团部署在寨湖——铺合地区,626团于保河——老街地区,607团、619团部署在安沛地区。
安沛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西北重镇,省政府所在地,是滇越铁路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
1965年1月,越南政府要求中国在安沛援建一个空军机场。5月,承建这机场的中国援越部队三支队先遣人员抵达安沛,主力部队由中国空军组成,随后进入越南,11月22日开始大规模的作业施工。
新建机场位于安沛市西北4公里处,濒临红河,群山环抱,场地原有50多条山沟,地势起伏坎坷。三支队到达时,安沛这座省城已被美机炸成到处瓦砾,弹坑遍地。他们面临的定是一场浴血奋战。支队领导提出“血染红河畔,铺出通天道”的战斗口号,激励部队一边修建机场,一边与美机作战,在敌机的扰乱下抢时间、争速度。
推土机、卷扬机、装裁机、平路机,一排排、一列列地隆隆作业,机场工地一派繁忙紧张的施工景象。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顶着连绵阴雨,冒着烈日酷暑,很快削平了59座山包,一片开阔的机场雏形展现在群山脚下,红河之滨。
在安沛建设空军机场,对美国侵略者是个巨大的威胁。美军在轰炸安沛市的同时,对机场工地也进行了不停的扫射和轰炸。
67支队将安沛的619团部署在市区以北至鹅冠桥的地段上。6O7团和625团一营共同担负掩护安沛车站和机场工地的防空作战任务。
据越南报刊公布,自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以来,对安沛多次进行轰炸。从1964年8月5日至1966年4月30日,在安沛上空已击落美机34架。
5月6日,美国空军又出动各类飞机11批50架,对安沛进行了空前的袭击。67支队驻安沛高炮部队当即迎头痛击,击落3架,击伤1架,活捉美国空军联队参谋长罗伯逊·诺曼尔中校。
这一天,支队长王恩谦在指挥所里踱来踱去,他好像有一种预感,5月将有恶战,67支队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他蓦地想起83年前的5月。1883年的5月,有个名叫刘永福的中国人率领黑旗军在河内城西二里一座小桥附近的关帝庙前,与法国侵略军展开过一场激战,大刀长矛对着法国人的洋枪洋炮。黑旗军出动了3000人马,分为三路向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