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援越抗美纪实-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关单位先后商谈研究4次,9月7日最后确定抢修方案,越方抢修第8-13孔,中方抢修破坏最严重的第14、15孔。
经过18昼夜的奋战,于9月30日提前开通铁路、公路。24小时内顺利通过27列火车,5小时通过4O0多辆汽车和6万余群众。
一支队受到了中共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在抢修被美机炸断的铁路的同时,一支队将主要兵力、物力集中在抢建新的铁路线和改建旧的铁路线上。忙们克回了美机轰炸,酷热多雨、洪水泛运以及不易就地取材等重重困难,于1970年6月5日提前完成了各项工程。
居有关方面统计,一支队共新建铁路正线117公里。改造铁路正线362公里,抢建铁路战备工程正线98公里,新建铁路桥梁30座,隧道14条,新建和扩建各种铁路站、段20个,架设通信线路1023对公里,敷设水底通信缆近8公里。以上工程总共开挖士石方和采砂石985万立方米。所有工程经双方检查验收质量全部优良。
专家们认为,中国援越部队各项援建工程圆满完成,不但使越南河内以北地区的铁路干线的正线长度由508公里增加到554公里,而且由于整个线路系统得到改善,主要路段联络成网,因而运输能力成倍提高,仅河友一线的年运输能力即由原来的146万吨提高到28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越南抗美战争的运输需要。
(20)构筑保卫河内的重大工程
平展展的河乐机场像块洁白的绢练,舒铺在翠绿的江河三角洲上。机场旁依几座小山,山势似上堵天然屏障,威武地守卫着机场。美机飞抵良山、柏格山上空时,编成战斗队形,对河内、红河大桥、对周围的重要据点狂轰滥炸。它们没放过河乐机场,将这块洁白的绢练炸得斑斑点点。
越方决定在河乐机场旁的山顶上修筑团观察所,将这工程与其它坑道工程、掘开式工事一并交给七支队。
七支队担负北至福平,南至宁平,西至永福、良山、东至海防以西的京门,上下纵横数千公里纵深的永久性防御工程。整个工程分为4个工区。金榜至宁平为第一工区,河西的侧边呈良山为第二工区,安勇、嘉良、志灵至东潮、京门为第三工区,福平至永福为第四工区。312团完成二工区工程后转移到红河以北的四工区。
位于河西省的河乐机场的工程由312团承担。坑道打筑得很好,最后由一孟军内专家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没找出什么毛病来,坑道完工后就构筑山顶的观察所。
团长许好修站在半山腰上。他连续跟班施工作业,身体显得稍瘦。这位来自华北平原,抗战时期就投入战场的老军人,此时年龄还不到40。他看着自己的部队嗷嗷叫的情绪,实在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他知道这支年轻的团队有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老八路作风。
七支队位于援越部队最南端,敌机轰炸最凶。
许好修安排小分队白天修盘山小道,大部队集中在夜间突击作业。这次,他从视山调15连,从良山调8连,和原在机场的1连,全部投入作业。这是全团战斗力突击力最强的三个连队。
今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山脚下,四部拌合机同时旋转,“通通”的上料声和“哗哗”的搅拌声交相呼应。8连、15连负责运输,将一担担的混凝土挑上山。1连负责捣固作业。山上山下,一派竞赛的情景。
许好修想,修筑观察所最多只能展开三个连的兵力,两个连队要将近200立方米的混凝土肩挑上山,需要整整一个晚上,体力消耗很大。越是紧张的时刻,越要照顾好部队的生活。
他要求各连要保证好今晚的伙食供应。
盘山道旁,摆着一盆盆喷香的肉包子,摆着一桶桶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摆着一桶桶散发着浓郁芬芳的茉莉花茶水……
运输的两个连队像猛虎、像蚊龙,在盘山道上飞奔。
用兵之道也许在此。他们绞着劲地赶,谁也不愿落后一步。机械的隆隆声、现场的宣传鼓动声、指战员们的号子声连成一片。辉煌繁忙的山梁外面,我高炮部队黑森森的炮口直指夜空。
从晚上6点直到第二天7点,整整苦战了13个小时。
七支队所属的施工部队、高炮部队和后勤支援部队,经过4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于1968年2月完成了红河三角洲的工程。当部队要回撤时,中越两国军队总参谋长又签署协议留下221团,奔赴内排机场修筑飞机洞库。
越南北方原有机场不能起降喷气式飞机,抗美期间,越南空军曾到中国云南省的机场训练和隐蔽。为了提高越南空军的作战机动能力,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先后帮助修建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
内排机场位于河内西北约20公里处,是越南北方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河内的国际机场。这机场,由中国空军和民航局1961年至1965年间,派出专家组设计、指导并提供成套设备和材料建成的。但当时没修飞机洞库。
七支队接受任务后,朱惠泽副支队长率机关部分技术骨干和221团赶赴现场,组织设计和施工。1968年9月16日开工,到1969年11月5日竣工。越方险收认为,工程完全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
(21)秘密的海上运输线
自1962年后,越南南方的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很快,美军和南越傀儡政权妄图把蓬勃发展的革命武装扼杀在摇蓝里,四处扫荡搜捕,围剿封锁,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的给养供应十分困难。中国援助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只好通过海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游击营地。大米用三层特制塑料包装充气,在大海上漂浮不沉,随着海潮漂向海岸,早已得到通报的游击武装力量就赶到海滨,将一批批大米运回根据地。大批的武器装备通过分散的渔船运到南方各海湾,转运到根据地。
中国在海南岛还提供两个港口作为从北越运送物资到南越的中转站。
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美国侦察到这一情况后,就派船在海岸巡逻,有时派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通过17度线附近的边海河顺漂南方的米袋,许多被美国直升飞机上的机枪扫射,雪白的大米哗哗地倾入河中,米袋沉没。
这时,中国使用大量外汇开辟了一条通过柬埔寨境内的西哈努克港的秘密运输线。经南中国海驶向西哈努克港的援越物资的航轮上,高高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美军虽想扰乱阻止,但它毕竟不敢在中国海域大动干戈。中国援助越南南方的装备物资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当时的朗诺集团扣留。中国明知这点,为了援越之急需,只好默允。物资运到柬埔赛的鹦鹉嘴地区,再转运到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部队的各个根据地和游击区。
侵越美军剧增,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越南南方的游击队扩充为正规军,部队扩充急需许多重型装备,加之整团整营的运动战得以发展,消耗很大。这一切,单靠西哈努克港的转运,已无法解决。
越南劳动党、越南政府和英勇的越南军民在海上偷运、在西哈努克港转运的同时,开辟了一条通过老挝狭长的地区的重山峻岭抵达越南南方各根据地和柬埔寨鹦鹉嘴的羊肠小道——一胡志明小道。在这条小道上,开始只能人背肩扛,逐步扩大到能推自行车、牛车、板车和大象运输。1965年,10多万中国援越部队抵达越南北方,使北方能抽调大批部队和青壮年有组织地开赴老挝和越南南方,拓宽胡志明小道。大批中国援助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大卡车,奔驰在胡志明小道上。
西贡伪政权和侵越美军头目威斯特摩兰对胡志明小道这条漫长幽深的补给走廊——
后来也成为大部队运动的重要路线——焦虑不安。威斯特摩兰曾召集他的助手们多次研究对策。1964年春组建的研究和观察大队,对胡志明小道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这支队伍,后来发展为拥有美军2500人,南越雇佣兵7000人。其中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自特种部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他们集中后参加空降训练,再参加特种专业训练,执行研究和观察大队特殊的作战任务。
机智勇敢的越南军民常常在胡志明小道上伏击美伪军研究和观察大队的巡逻队。虽然巡逻队出没无常,但终未构成严重的威胁,大批物资和人员南进时,这些巡逻队召呼直升飞机和战斗机来攻击,也往往遭到中越部队和掩护运输人员的还击。
美军在对付胡志明小道上确实花了一番心机。他们研究出了一种“星光镜”,通过放大从星星发射出来的光,使值勤巡逻人员能在夜间看清东西,发现目标。还有一种“嗅人器”——主要利用人尿的气味追踪人们的活动。
“标号36破坏器”是从飞机上向北越和老挝的胡志明小道投放地雷。它一落地,只要触动它或有什么东西靠近它活动就能引起爆炸。一些受音响和震动影响的地面传感器,也被安置在胡志明小道上,监听这里活动情况。改装过的C…13O运输机,装备有照明器材、小口径速射抢、电子器材,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接收地面的传感器所发出的信号。
美国空军在泰国那空伯依(隔循公河与老挝相望一个城镇)的基地配备了一个通信和计算站,以便从沿胡志明小道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收集数据,以及从地面的电子传感器上接收信号。
为了把胡志明小道变成烂泥,阻止北越南运物资,美空军飞机还曾在老挝狭长地带上空制造云层,实施人工降雨。
1966年夏,黎笋率代表团访华,主要成员有际志清、阮文灵、武志公等.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
会谈自下午3点开始至8点,晚饭后又谈到深夜,重点是谈越南南方情况,谈斗争策略,谈斗争的困难和需中国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时间谈胡志明小道情况,阮文灵、武志公都谈到了胡志明小道上的困难,美军使用化学、电子武器。使用定时炸弹、钢珠子母弹等,不要说白天。就是夜间,车辆行驶的震动也常常引爆敌人撒下的地雷。
越南同志要坚决把反美帝侵略的斗争进行到底的气概,和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决心,在周恩来的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对阮志清、阮文灵、武志公的印象在日后的几次接待中方援越人员时多次提及。他说:越南南方局的领导很清醒,很有希望!
周恩来在会谈中向越南同志重申了毛泽东的话:“是越南南方需要的,我们就优先供应。”
周恩来曾多次强调:“要把援助越南南方的问题,看作我国援外工作中头等重要事情。”他对运往越南南方战场的武器装备的包装,具体要求有关部门:“要便于输运、便于携带、便于使用、便于隐蔽。”针对越南人的身材和体力,提出:弹药包装每箱最大重量也不能超过25公斤,大米包装备袋50公斤。
越南南方部队身上穿的、携带的基本上都是由中国提供的。毛泽东在夏日中,还想起蚊虫叮咬,特地嘱咐有关部门:“一定要为越南战土配备蚊帐!”“给他们制做的压缩干粮要份量轻,营养好……”
当时,中国为了满足越南救国战争急需,还专门研究生产了专打直升飞机的20毫米的高射炮、为汽车通过弹坑而铺设的轻便桥、排除磁性炸弹装置、燃烧钢珠手榴弹等。
在援越抗美期间,中国向越南提供了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的武器装备,仅在1970年至1972年间,中国向越南提供坦克3O0多辆,为前20年援越坦克的5倍。坦克、大口径火炮,中国一时生产不出来,就从人民解放军部队装备中抽调。还向越南提供了3O00公里的输油管全套设备、8万件避弹衣,这些都是在中国国内紧急动员下,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
这一批批援越物资,大都通过胡志明小道,通过穆嘉山口,运到了越南南方。
(22)鲜血和生命凝聚的史册
1975年,越南人民在全世界各国朋友和人民的支援下,在南方发动了规模巨大而又凌厉的春季攻势,打垮了美国一手扶植的阮文绍——阮高其傀儡政权的反动统治,解放了南方,统一了祖国。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热烈祝贺越南政府和人民取得的辉煌胜利。
胜利来之不易。
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
当越南军民欢庆胜利的喜悦时刻,中国援越军队已经班师回国,不声不响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壮烈牺牲在越南国土上的亲密战友、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却安眠在异国他帮。
越南军民是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欢送中国军队凯旋的。中国32万军队援助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越南人民中广为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心底。这一宏伟的战斗业绩和谱写的友谊凯歌,将永远载入中越两国关系的史册。
它与山河共存。
它与日月争辉。
材自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
【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