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    
    他告诉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事发仓猝危急,人出于本能会惊慌失措。未加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对手乘着惊慌刺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文彦博喜欢游园饮宴,曾经在县署击球,夜深还不停止。随从他的士兵极为不满,准备借机起事,群起喧哗,点着了夏天关马的大敞房,旁人也无法劝止。    
    军校将此事告诉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听了吓得两腿发抖,文彦博故意说:“天气实在寒冷,可以让他们拆了烧火取暖。”神态自若,照样饮酒作乐。士兵们一下子就泄了气,没有把事情闹大。    
    气就象火,越挑越燃得大。把柴一取,火自然就熄灭了。用这个办法可以消除动乱,可以停息争端。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长社。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夜里,忽然听见惊呼:“起火了!”全军都骚乱了。张辽对左右的人说:“不要乱动,这不是全军造反,必然是有人在里面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    
    就对军中将领宣布:“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静下来。”张辽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正中端立不动。一会儿,就将谋反的首犯抓获了。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4)

    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统帅军队讨伐七国。军中也曾在夜里发生惊乱,周亚夫稳睡床上根本不起来。一会儿,军中自然平定下来。    
    汉光武帝时,吴汉作大司马,曾有敌寇在夜里进攻汉营,军中惊扰不安,吴汉也是照样睡觉,不动一下。军中听说吴汉没有动静,都回到各自营帐,按部就班。    
    当夜,吴汉就选择精兵袭击敌寇,大败了敌军。这些都是以静制动的策略,然而,如果不是军中一贯纪律严明,事到临头,虽然想不动也不可能。    
    北宋李允则任雄州知州时,一次在军营中举行宴会,突然军火仓库失火,一时间火光冲天。    
    李允则听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扑救,一边仍然饮酒。    
    不一会儿,火扑灭了,他秘密派人带着文书到邻近的瀛州,用装茶叶的箱子运回了一批兵器装备。不到十天的时间,库里的兵器补充完毕了,外人一点也没有发觉。    
    事后,枢密院弹劾李允则救火不力,宋真宗说:“李允则这样做,必定有个说法,等问一问他再说。”    
    李允则对此事回答说:“军火库的防火措施十分严密。这里正在举行宴会之时而兵器装备库失火,这必定是内奸在搞破坏。如果离开宴会纷纷都去救火,也许还有更意料不到的事态发生。”    
    假痴不癫钓大鱼    
    顾名思义,假痴不癫就是假装呆痴但并不疯狂,或者说是外表呆痴而内心却时常清醒。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智者装胡涂。智者为什么要装胡涂呢?    
    老子说:“大巧若拙。”    
    孔子说,“宁武子那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聪明能干,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胡涂了。他那聪明能干是别人赶得上的,他那装胡涂的本领却是没有人能赶得上的。”    
    这种假痴不癫,这种难得胡涂,其实也就是一种韬晦之计,是一种故意示弱以麻痹敌人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之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假痴不癫也有苦肉计的成分在内,它使人的意志受到压抑,身心受到折磨。    
    但是只要能够受得住这种压抑与折磨,就一定能够笑到最后。    
    《三十六计》中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说,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动机,如同雷霆掩藏在云雷后面,不显露自己。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5)

    1945年,苏联官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珍贵的礼物雕刻得异常精致的美国国徽,即一只木雕老鹰。哈里曼大使甚为珍惜,将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直到1952年美国情报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频率,跟踪追寻,才知道就在那只展翅欲飞的老鹰体内,装有一个不甚复杂的窃听器。    
    在这7年中,只要哈里曼大使的书房有任何声音,苏联特务在和大使馆相隔一条街的房子里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们已经有效地整整窃听了7年之久。    
    但美国人并没有立即提出抗议,而是佯作毫不知情,而是把它作为迷惑苏联人员的绝好机会,若无其事地利用这只窃听器发放了大量假情报。    
    一直过了8年,直到1960年才将此事公诸于世。你偷听了7年,我骗你8年,这场无声的战争中谁吃得亏多,已经不言而喻。    
    此计应用到生活中,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法,就是“装疯卖傻”,这是人们在高压下求生的一种巧妙方式。但今天这个世界上却少有人懂得它的奇妙功用,反而有不少自作聪明的人。    
    你可能在生活中感到特别孤独,他们往往是有才有识,可却得到许多人的恶意攻击,好象是他们越表现自己,广大群众就要越孤立他们。    
    三国时期的刘备,则是用卖傻才骗过曹操,终于大志得酬。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如今天下英杰惟属自己和刘备了。当时刘备被吓得大惊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这时恰恰有惊雷打过。曹操问刘备何故,刘备连忙装成极为害怕的样子,说是被窗外的响雷惊吓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为天下英雄只剩自己了。聪明的刘备装傻、装成孬种的样子,把曹操给骗过去了,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如果当时刘备不“卖傻”,而是勇气外露,要和曹操一争高下,那么必然会被曹操干掉,西蜀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处于弱势时要装傻,在处于强势或势均力敌时,也是运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才能出其不意打击对手。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6)

    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拖延谈话时间,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    
    刘坦拿到了这些书信,马上下令把玄绍捆绑起来进行审讯。    
    在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假痴不癫的计谋在政治斗争中可以击败对手,在生意场上同样可以让大鱼上钩。曾经有一家深谙此道的日本公司就是用这一智谋,成功地欺骗了美国人。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资料、技术保证、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系列的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不顾日本公司代表的反馈意见。    
    日本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只是埋头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地做着笔记。    
    当美方代表讲了几个小时之后向日本公司代表征询意见时,日本公司代表却显得茫茫然不知所措,好象对此事项一无所知,只是反复地重复着“我们不清楚”,“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事先根本未搞技术数据”,“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再回去准备一下”之类的话,作出对这次谈判根本没什么准备的样子。    
    双方的第一次谈判只能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    
    几个月后,双方的第二次谈判又开始了。美方公司代表卷土重来,而日本公司则以谈判不得力为由撤换了上次的谈判代表团而另派代表团。    
    因对上次钓谈判结果一无所知,一切和上次谈判一样,日本人显得在这个谈判中准备不足,最终还是日本公司以研究为名结束了这次谈判。    
    几个月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二次谈判,再一次令美国代表无功而返。这样,美国公司的老板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中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就下了最后通碟:如果半年之后日本公司仍然如此,那么两公司的协议则不得不被迫取消。    
    其后不久,美国公司便解散谈判团,封闭所有的技术数据,以逸待劳,单等半年之后双方的最后一次谈判。    
    没想到,几天之后,日本公司竟然主动派出由前几次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庞大的谈判团,不请自来,直飞美国要求谈判。美国公司在惊愕中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团成员召集起来与日方谈判。    
    日本代表一反常态,不但掌握了以往谈判中美方代表说出的技术数据,而且详详细细地说出了日方技术数据及相关的数据并进而拿出双方协议的草样,要求立即进行双方公司的合作。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7)

    美方代表一下子就晕了,谈判团自解散之后就根本末再就这个问题在一起进行过磋商和分析,因而美国公司代表猛地陷人了被动挨打的地位。日本代表却得势不饶人,咄咄逼人;美国人不得不按日本人的设想在协议上签了字。    
    当协议发生效力时,美国人才发现,自己根本就受了缓兵之计的欺骗,才导致双方获利不均,但却又悔之晚矣。    
    以屈求伸缓兵计    
    在生活中,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猫儿时常懒洋洋若无其事地很舒服地躺在地上打盹儿。这时,老鼠放心大胆出洞来游行觅食。就在老鼠不慌不忙自鸣得意之时,猫儿一个鲤鱼打挺跃起猛扑,老鼠顷刻就成了猫儿的口中餐。    
    人也是一样。《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在敌我力量对比比较悬殊的时候,不必逞强,也不必硬拼,只需要用缓兵之计避开锋芒,蜷缩起身子,夹起尾巴倒退几步,同时寻找起身直腰时怎么行动,瞄着更远的地方,寻思怎么冲过去。在卑贱让步、诚恳憨厚和虔诚友好等等的背后,是极其紧张的谋划报复、攫取反击。    
    缓兵之计不只需要察颜观色,耐心等待,更需要审时度势采取不同的对策。    
    宋朝朱胜非当宰相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勤王救驾。朱胜非为防苗刘二人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    
    朱胜非取笔写道:“同意上奏赐给铁券,主事官员详查典章制度,依照先例办事。”苗刘二人看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天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    
    朱胜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    
    回答说:“不知道。”    
    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随即告退。    
    此事妙在用“如果有先例就按先例赐给”的假设,把对方的问题置于一个失去立足点的位置,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8)

    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对方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甚至狗急跳墙,以刀兵想逼,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再讲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例子。一个演员刚出道的时候,不被人看好,就到一个酒吧里请求唱歌。老板不屑一顾地说:“你有这个身份吗?如果今天晚上你唱歌有5个人给你献花,我就请你。”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奇耻大辱,但是这个演员忍住怒火说:“我可以试一下。”然后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自己买了二十张门票和十束鲜花,请一群朋友去为她鼓掌献花。    
    渐渐地,她的观众开始多了起来,有很多人开始自动去给她献花。到后来,他的朋友想自己买票去看她的演出,都弄不到一张票了。    
    要先登上台面,有时必须先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到一边,先适合别人的需求,然后曲折求进,如果一言不合便不再努力,就连一丝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了。    
    欲擒故纵退为进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其实,奇正正是使用虚实的这种技巧和本能。奇正之变正是包括了虚实之变的各种手段,如果说虚实是武器,那么,奇正就是使用这种武器的技巧和方法。    
    两军相遇勇者胜,如果都勇该怎么办呢?龙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费精力。这就需要奇了,有了奇,正面的勇便显然只是一种蛮干。    
    西汉初年,漠北草原上东胡与匈奴两大部落势力最强。东胡听说冒顿弑父自立,便派出使者去告诉冒顿说:“我们想要你父亲的那匹千里马。”    
    冒顿询问群臣,群臣都说:“那是匈奴的一匹宝马,不能给人!”冒顿道:“怎么能与人家为友好邻国却还要吝惜区区一匹马呀!”随即把这匹马送给了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使者来对冒顿说:“我们想要单于您宠爱的一位妃子。”冒顿再询问左右近侍,侍臣都愤怒地说:“东胡这般无礼,竟然索求阏氏!请发兵攻打它!”冒顿道:“和人家是邻国,怎么能舍不得一个女子呢!”就选取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王于是越来越骄横放纵。东胡与匈奴之间,有被丢弃的土地无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双方各居其一边,设立屯戍守望的哨所。东胡再次派使者对冒顿说:“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地,我想得到它。”    
    冒顿依旧召问群臣,群臣中有的说:“这是块荒地,给他们也可以,不给也行。”冒顿这时却勃然大怒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给人呢!”    
    冒顿马上把那些说可以给予的大臣都杀了,然后一跃上马,领兵去攻打东胡。他下令说:“部落中有人晚到一步者,斩首!”东胡因为非常轻视冒顿,很快被灭掉了。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9)

    在特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在与别人斗争的过程中,自己并不是总处于优势,这时由于自己羽翼本丰,力量弱小,为了避免被人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或真实面目,防止招来麻烦,就要伪装自己,使别人不注意自己,就需要欲擒故纵,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东魏时,尔朱兆因为六镇屡次反叛,讨伐起来没完没了,向高欢问计。高欢说:“应该选君王的心腹私将统帅部队,如果对方再来侵犯,就向统帅问罪。”尔朱兆说:“好,您看谁能任此统帅?”这时贺拔允在场,劝尔朱兆任用高欢。    
    高欢闻听,跳起来一拳击倒了贺拔允,打掉他一颗牙齿说:“我辈应听从上边的处置,自己的职份只是一名鹰犬。现在天下安置在于君王如何考虑,而贺拔允竟敢自作主张。”    
    尔朱兆认为高欢很谦虚诚恳,就委任他为统帅。高欢认为尔朱兆喝醉了,唯恐他醒后反悔,马上就命令士卒集中到汾水之东进行训练。军士们平素服从高欢,因此全都去了。    
    高欢不久就借机占领了冀州。    
    明朝时,大哲学家王阳明曾经出任边帅,平定了宁王的反叛。这时朝中江彬等人妒忌王阳明的功劳,散布流言,说王阳明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听说皇帝要亲征的消息后,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皇上也开始怀疑他,准备亲自出征江西。    
    王阳明与张永商量说,如果顺应皇帝的意思,也许还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听朝廷的旨意,直接揭发江彬的谣言,劝阻皇上,反而会弄巧成拙,白白牺牲。    
    于是,王阳明就把宸濠交给了张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张永,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阳明自己称病在净慈寺养病。张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极力表扬王阳明人品,以及他让功避免灾祸的做法。    
    皇帝听完以后,明白了是非,不再怀疑王阳明。    
    欲擒故纵的方法用在生意场上,也能充分地把握住对方的心理变化,从而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欲擒故纵的一种形式是表面上作出让步,迷惑对手,让其丧失警惕性,实际上却暗中进了一步。所谓“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又所谓“新瓶装旧酒”。换了瓶子向对方退步,可酒还是老酒,酒力反而更大,因为对方肯定猝不及防地毫无还手之力了。    
    欲擒故纵作为对抗策略之一,要求我们与别人打交道中示以假像,令对方失去防备,这种方法在商业谈判中运用得比较多。    
    作为常识,人们知道摊牌前双方的意图一般是保密的,因为谁掌握于对方的“底牌”,谁就操纵着整个谈判过程。示假隐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却能有效地迷惑对手。    
    我们在公德范围内有理、有利、有节地采用类似的方法是可以的。又如趋利避害,以长击短,作为对抗策略,作为人生智谋的普遍法则,也是可以运用的。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10)

    有人一张借款给人的字据找不到了,非常着急,找到单位的小刘问主意。小刘悄声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几天后,那人笑嘻嘻地说:“借据扑来了。”    
    原来,那人照他的主意发了封电报,要借方快速寄还2100元。    
    然而,借方实际只借了1200元,看电报后很生气,回信说“我只借你1200元,正准备还你。你不要昧着良心瞎说……”    
    实际上,小张的主意就是让他故意把1200元写成2100元,露出破绽,让借方更正。也就等于补写了借据。有了“借条”后,债主便写信道歉,说写成2100元是笔误,请求谅解。    
    如果不是布下这样一个欲擒故纵的迷魂阵,恐怕麻烦就很大了,将来打官司都未必能赢。    
    有时候如果用退出来要挟对方,谈崩了就可能弄得鸡飞蛋打。所以,有经验的处世老手都会不择手段地掌握对手的真正意图,摸清了底牌,便掌握了主动权。    
    这时再以什么方式取胜,已是技术问题了。以退要挟达到进的目的,便是常用的一种。    
    可是在许多情况下,对方的底牌很难摸清楚,可以用分析和推断来把把对方的脉。如果对手实在是打持久战,那么冒点风险以退出恐吓对方,也值得一试。也许他比我们更不愿意关系破裂,真是如此,你即使表示退出也仍然有余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