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门楣-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婉挑眉,迟疑了片刻,一挑眉:“看来,这济民堂的止血散还真不能吃……”
这句话说出口,路家姐弟都怔住,整个济民堂门前都静默下来,那大夫脸色大变,厉声道:“小娘子,我先前看你年纪小,不肯与你计较,可是你也别蹬鼻子上脸,如果再胡言乱语,小心我抓你去衙门见县太爷!”
顾婉摇头,看也不看那大夫一眼,只柔声对路三娘笑道:“这位姐姐,你已经有将近两个月的身孕了,你知不知道?”
路三娘愣住,脸上欣喜和痛苦的神色交叉,一闪而逝,却本能地伸手捂住肚子:“我有孩子了?可是我刚刚才……”
路三娘的话一顿,女人家的私密事,到底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
顾婉安抚地拍了拍路三娘的手,在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路三娘脸上一红,随即又是一白。
那大夫此时却心下大惊,一把推开身边的人,冲上前,抓住路三娘的手腕,不过片刻,他就背上就被汗水给浸透,不死心地再次把脉,咬牙道:“怎么可能?”
顾婉冷笑:“你这个当大夫的,给病人拿药,居然不知道首先把脉,连病人有没有身孕都不问,果然是医者父母心!”
那大夫让顾婉一通冷嘲热讽,讽刺的面上又青又红,指着她一句话都说不出。
路三娘怔愣半晌,一把抓住顾婉的手,焦急地问道:“小娘子,我的孩子如何?不会出事吧?”
“好在刚才用药不多,尚没有大碍。”顾婉从路礼手中,拿出药包,也不打开,隔着纸包闻了闻,才递给路三娘,不屑地道,“里面有很大分量的大黄,确实对止血有奇效,不过,孕妇吃了,很容易导致流产,姐姐,你的身体本来就虚弱,前三个月要小心再小心,这东西可千万别再吃了。”
路三娘像碰到烫手山芋一般,一下子就把药包给扔出去。
围观的人的窃窃私语,嘈杂地几乎能穿透两条街,所有人看济民堂的眼神,都开始变得古怪,那中年大夫愤愤然一扭头,转身就要走,顾婉给孙镖头使了个眼色,孙镖头一个箭步,就窜上去把人拦住。
大夫皱眉:“你们还想如何?”
顾婉盈盈而立,半点儿不气恼,斯斯文文地道:“大夫,你开错了药,赔偿先不说,人家的药费,你总要还吧。”
旁边的小商贩也跟着起哄:“就是,药开错了,最起码也得把药费还给人家。”
“还济民堂呢,真给王神医丢脸!”
那大夫板着脸,努力不让自己肉痛的表情显露出,一甩袖子,把那血红的珍珠扔给路礼,故作不在意地道:“听着,你姐姐的伤,如果不治疗,后果自负!”
路礼手里握着珍珠,左右为难,这享城最好的医馆就是济民堂,再说,他们姐弟得罪了程家,别的医馆,就更不愿意给姐姐治伤了……
路三娘扭头,看着顾婉,很诚恳地道:“小娘子,你看?”
顾婉摆摆手:“小伤而已。”说着,她便走到旁边一个小摊贩前,笑道:“大娘,你这葱和蒜怎么卖?”
那大娘莫名其妙,最后还是让顾婉花了两文钱,从她的摊子上抓走一大把蒜瓣,还有两棵葱。
周围围观的人群指指点点的,济民堂的中年大夫更是忍不住皱眉,想起刚才的事情,对顾婉却是忌讳三分,“小娘子,你何必多管闲事,跟我们济民堂过不去!”
顾婉只是看他一眼,笑道:“这是什么话!医者父母心,你们济民堂不治病救人,难不成还要拦着别人?”
她口中笑谈,动作却不停,从药箱里取出一块儿干净的纱布,又拿了一把银光闪闪的小刀,将大蒜内膜剥下来。
走到路三娘身边,用纱布替她把伤口清理干净。
济民堂的大夫脸色红红白白半天,哼了一声,一扭头,抱着胳膊冷笑:“路礼,路三娘,随你们怎么折腾,我到要看看,怎么用这乱七八糟的东西当止血药使!”


第二十一章 授业
更新时间201296 11:05:31  字数:2445

他的话音未落,就看见顾婉在路三娘额头的伤口边沿处,用手指捏了一下,接连变换数次指压的位置,然后把大蒜内膜轻轻地贴上去,紧接着又贴了一层,在众人的注视下,那本来怎么也止不住的细流,居然渐渐停住。
那卖葱的大娘愕然:“……啊?我这蒜瓣的效果,竟然比济民堂的止血散也不差了……”刚才上止血散的时候,大家都看着,效果并没有这般好!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三十两银子的止血散和几文钱都用不了的大蒜,这对比太鲜明!鲜明到就连那位大夫的脸色,也变得铁青。
顾婉失笑,其实差得远,这大蒜内膜只是起到一个创可贴的作用,实际上止血,是她指压的效果,刚才济民堂的止血散,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这话她肯定不会说。
顾婉轻飘飘地看了济民堂的大夫一眼,对周围围观的老百姓道:“如果伤口不大的话,贴贴这大蒜内膜,对伤口愈合有好处。”
周围的人连连点头,这个年代所有人都是敝帚自珍,许多很简单的常识方子,都是家传秘传,根本不会让外人知晓,那些当大夫的,就算知道一些简单易行还便宜的药方,也轻易不会透露——若是透露出去,药铺里昂贵的药物,还有那个片瓦遮身的小民会去买?
一时间,大家看顾婉的眼神便和刚才不大一样。
顾婉又把纱布缠成一团,沾了些许葱叶内膜的汁水,替路三娘把鼻血止住,笑道:“没事儿了,这几天伤口别沾到水,放心,不会留下疤,我再给你开一副药,喝了对姐姐的身体有好处。”
药?路三娘咬了咬嘴唇,脸上现出几分为难。
顾婉知道她是担心药钱,干脆也不开方子,挑挑眉,“放心,都是很常见的药,这里就有。”
说着,顾婉就再几个卖药的郎中摊子上挑挑拣拣,捡了几味药出来,都是生姜,山药,白术之类寻常药材,她根本不用称,手上稍微一掂量,就能拿准分量。
所有的草药加在一起,也就三十文钱,顾安然赶紧掏出荷包,先给垫上,路三娘姐弟两个讷讷半晌,没有拒绝,只是,路礼无论如何都要写下借条,说是等来日他赚了钱一定还。
顾安然没有推辞,路礼有手有脚,几十文钱,总不至于还不上。
“有几味药,尚需要炮制一下。”顾婉四下看了看,从旁边炊饼的老大娘那里,用三文钱买了点儿炭火,又从对面风烟楼借来铁锅一口。
然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药材清洗干净,点燃炭火,把锅热好,挑出几味药,扔进锅里,开始翻炒……
几个郎中都瞪大眼睛看着,就连那位济民堂的大夫,也面色凝重,老百姓们也是议论纷纷。
“难不成,这就是炒炭?”其中一个草药郎中见顾婉手法娴熟,皱眉沉思半晌,猛然一惊,大叫道。
顾婉有些惊讶,手下不停,回过头看了那郎中一眼,见他穿的衣裳打着补丁,却还干净,面白无须,大约三十岁左右——这炒炭法很早就存在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就有说到,不过,经过多年战火,早已经散佚不全,这类书,大概也只有世家望族的藏书楼里可能有藏本,还不一定齐全,如今大多数郎中,可不知道炒炭这种炮制中药的法子。
这郎中见顾婉看他,连忙低下头,讷讷道:“……小娘子,我不是有意偷学……”
此时各种炮制药材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不传之秘,别看现在有个别大夫也知道用炒炭法炮制药材,可是,各人方法都不同,什么药能炒,火候怎么把握,这里面相当复杂,都属于密不外传的秘法,外人若要偷师,那绝对是遭人鄙视的。
不过,顾婉虽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但她在二十一世纪生活了三十几年,各种如今在丰朝千金难得的秘籍,随随便便就能看到,各种知识,也是只有不想学,没有学不到,对这些早已经不在意,这会儿见那郎中发窘,笑了笑,干脆出声给他讲解,哪种药材可以用炒炭法炮制,怎么掌握火候,都有什么效果,等等,一边说一边做示范。
几个郎中大喜,都拼命记忆,生怕自己漏下点儿东西,一点儿都不因为顾婉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就不好意思求教。这个时代,人们都很相信夙根,相信天授,对少年天才,并不会觉得奇怪!
不多时,几味药都已经炒好,虽然都是一锅出来,但颜色和焦黑的程度却各不相同,看得几个郎中啧啧称奇。
“小娘子这一手,单论对火候的把握,可真能算是超凡入圣!”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郎中显然是对药理很了解,一眼就看出,经过顾婉的炮制,这些寻常药材的药性更缓和,还有几味药止血功效大幅度提升。
顾婉也不谦虚,她现在炮制药材的手艺,一点儿都不比在二十一世纪,给她家院长打下手的时候差了,就是年纪小,力气单薄,火候控制的还不够精微。
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那个大夫早就不见人影,济民堂也大门紧闭,顾婉目光中别样的光彩一闪,心下叹息,一振手中的铁锅,把里面的药材倒在早备好的瓷罐里,低声对路三娘姐弟交代了几句药材晾晒贮存,和煎药时的注意事项,又让她回去放宽心,多吃点儿清淡的东西,就不顾挽留,也不理会那姐弟俩的感激,对顾安然和孙镖头使了个眼色,转身离去。
回到风烟楼,已经是华灯初上,顾婉和顾安然也累得很,随意用了一些点心,便洗漱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镖队就要继续赶路,争取一个上午就能赶到目的地。
本来顾安然还想要拜访一下济民堂,毕竟,王神医曾经和他的父亲是至交,后来想了想,王神医不在,他又不认识二当家王贤仁,济民堂其他的大夫,又着实没给他留下好印象,就自己打消了念头。
顾婉知道之后,再一次觉得,他们先来涯州的主意大妙,不说别的,现在这济民堂已经给自家大哥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就算一时半会儿,还影响不到大哥对那位王神医的观感,但总要在大哥心里留下印记,以后王贤民还想骗大哥,总不会那么容易了。
想到此,顾婉心情大好,连数月旅途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可惜,顾安然没有他宝贝妹妹的好心情,反而愁绪满怀——虽然平安来到涯州,挺值得高兴的,可是,他们已经没钱了!
顾安然数了数手头的银子,零零碎碎加起来还有十三两!如果是平常,绝对够他们兄妹两个生活许久,但像安家落户,就这么点儿银子,连几样像样的家具都打不起啊!
……难不成,还要去典当娘亲留给妹子的嫁妆不成?若真沦落到那种地步,让他这个顶门立户,做大哥的,可怎么有脸见九泉之下的双亲!


第二十二章 管家
更新时间201297 8:01:39  字数:2450

这一次,顾家两兄妹举家搬迁,择定的定居地点,是涯州兴元县,距离享城也就三十多里的路,因为毗邻涯州刺史府所在的‘阳晋’,小城颇为繁华,可以说是涯州最繁荣的县城之一。
顾婉从商店里买了一张当地的地图,看过之后,马上就确定了位置,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说服她大哥。
“我看了郭爷爷外甥的信,兴元县依山傍水,南面就是大周山,风景秀丽,他给咱们看好的那块儿荒地,在石岩县东南,大周山脚下,虽然听说道路崎岖,不大好走,可现在兵荒马乱的,闭塞不是坏事,而且,土地足有三十顷,咱们村子要迁来的只有三十六家,怎么也够用了。”
顾婉拿着红豆糕,一边细细品尝,一边默默计算,对即将到达的新家,颇为憧憬。
坐在舒适宽敞的马车上,顾安然倚着靠垫,眉头紧锁,神情恍惚,似乎根本没有听自家妹子说话。
顾婉见他一副很发愁的样子,连手边的书居然也读不下去,不觉失笑:“大哥,郭爷爷他们舍不得咱们村丰收的粮食,也舍不得家业,想要过来,还得等一年,有一年的时间,足够咱们想办法安家落户了,你啊,少为这些发愁,还是想想怎么进入集贤馆读书吧,我听说,顾师的要求可是非常严格,考核更不会墨守成规,很多名门世家的公子,他都不肯收……别以为你和人家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家就会对你网开一面。”
顾安然苦笑,伸出手指头在妹子光滑如雪的额头上点了点:“你个死丫头,明知道大哥紧张,你还吓唬大哥!”
顾婉眯了眯眼,笑着给顾安然捧了一杯茶水赔罪,心下却略有疑惑:“我听说顾师早就不问世事,怎么忽然就到了涯州,还开办起集贤馆来……”
顾南顾一清,今年六十有三,可成名却已经足足五十年,就连他的大弟子岐山先生刘钧,刘静安,如今也是名满天下。
早在十年前,顾一清就有感于天下将乱,隐居在蓝苍山,闭门谢客,再不理会世事,一直到两年前,沐家仅有十六岁的沐家七公子,沐延昭,亲往蓝苍山,与天蓝别院中和顾一清恳谈了三天三夜,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之后,顾一清就忽然决定前往涯州,创办了集贤馆。
当然,沐延昭和顾一清的相会,属于秘闻,别说前世顾婉不知道,今世她照样不知道。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无论原因如何,于顾婉的大哥来说,总是好事,前世集贤馆出来的人,可以说绝对占据庆朝朝堂,大部分高位官员都出于此,能进入集贤馆读书,前程绝对是一片光明。
只可惜,前世顾安然带妹妹前往大庸,投奔叔父,一路艰辛,到了大庸之后,又赶上叔父病重,想关照他们两个也是有心无力,叔母对他们甚为冷淡,两兄妹寄人篱下,杂事日多,他一个人孤身力弱,担当起教养妹妹的重则已经是千难万难,身体也日渐败坏,哪里还有心思读书?
等到集贤馆招收学生,大庸青城书院的赵先生推荐顾安然去参加考核,顾安然也是心向往之,却因为在考场上生病,没有考上,虽然后来顾安然努力上进,用功读书,可基础不扎实,没有名师教导,走了不少歪路,到最后也是不上不下,白白浪费了他读书的天分!
偶尔午夜梦回,想起大哥缠绵病榻,抱憾终身,依旧是痛入骨髓……顾婉默默地抚摸着散发书香味儿的书籍,猛然抬头:“大哥,你就安安心心读书,家里的事儿,自有妹妹照料,再过一年,王嫂子和郭爷爷都来了,你也不用担心妹妹没人帮衬。”
顾安然失笑,揉了揉顾婉的头,叹息:“这三年来,一直都是婉娘你在照管家务,我这个当大哥的,可从来没操过心……”
一开始,顾安然也是满腹豪情,打算好好照顾妹妹的,结果一上手,才发现他就是那百无一用的书生,家务做得没有小妹妹利索,饭做的没有妹子做的好吃,管账计算也比不上妹妹,就连出门采买,他也差得远呢。
顾安然只能沮丧地承认,论管家,十个他也没有婉娘顶用。
之后,他跟着妹子去了一次集市,看妹妹顶着一张纯良无比的脸蛋,忽悠的集市上大小摊贩都把各种好东西廉价出售。而自己采买的东西,质量,没有妹子买的好,价格,也没有妹子买的便宜,当场就被他家那只有七岁的小妹子挤兑的把管家的权力上交。
等到看到妹妹家里家外都打理得甚为妥当,出门也小心谨慎,便慢慢放心,任凭妹妹跟着王刚和王嫂子随意去城里和集市上转。
说起来,他家宝贝妹子的运气是真好,似乎每次去城里,或者到集市上,都能淘到很好的东西,什么有了年头的老山参,上佳的笔墨纸砚,上好的皮革布料,就连粮食种子,妹妹买来的也比别人买的强,甚至还有几次他家婉娘竟然买到的书籍,还都是古籍珍本,绝对千金难得。
婉娘买回家的东西,质量也好,有时候她和王嫂子从同样的摊位上,买同样的东西,回来之后仔细一看,质量就是不同,弄得王梅总是说,顾婉是有神灵庇佑,是有大福泽的女孩子……
顾安然听到这些话,不论相信不相信,心里总是很高兴的。
其实,这当然不关福泽什么事儿,人家老天爷也没空关注她一个小人物,而是顾婉用随身商店里差不多的东西给替换掉了。
因为顾婉年纪太小,想要好好利用随身商店里的东西,并不容易,大多数时候,她上集市去,都有王梅或者王刚跟着,想要支开他们,实在是很难。
幸好王刚性子憨厚,王嫂子也不是个细腻的人,顾婉有时随意买一些便宜,质量差的皮料,布料,粗粮,回来就用随身商店里的精品换掉,等到顾婉把东西用了,布料,皮料,制成衣服,或者坐垫,杯垫之类的小物件,粮食都吃进肚子里,他们什么也发现不了,最多也就觉得顾婉走运,钱花得不多,却买到了好东西。
这三年来,顾婉为了给家里改善生活,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就这样,很多看好的大一点儿的物件,她都不敢从随身商店里买回家,生怕大哥起疑,不是她不相信顾安然,有上一世的经历,她自然清楚,大哥把她看得比命还重,绝对是可以信任,只是,随身商店这种事情,越少人知道,会泄密的可能性越小,生逢乱世,不懂得小心谨慎的人,是活不久的。
顾婉吐出口气,迎着微风眯了眯眼,以后就好了,到了涯州,她送大哥去集贤馆读书之后,家里就是她当家做主,以后行事,方便得多。
坐在马车上摇摇晃晃,快到晌午的时候,孙镖头才在外面笑着喊道:“顾大郎,小娘子,我们到了。”


第二十三章 入村
更新时间201298 8:21:50  字数:2109

兴元县东南的大周山脚下,住的多不是什么富贵人,多也是外地逃难而来,有的家底丰厚些,就买田置地,置办下些许家业,安家落户了,更多的则是租种的地,就这般聚集成村,现在到是有了几十户人家,也算是个小村庄。
因着涯州太平,没有兵祸,赋税也少,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到还安乐,一整年下来,除去嚼用之外,说不得还能留下一点儿,给孩子做套新衣裳,给媳妇扯两匹花布,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
此时,晌午刚过,当家的都到地里去干活,媳妇婆子们则聚在村口,一边做活一边说话。
一个抱着洗衣盆的农妇,从村口匆匆而来,和几个交好的乡亲打了声招呼,坐下就道,“你们看看,村东头那所宅院,终于有人来了,这会儿正往里面卸东西呢。”
众人闻言,连忙站起身,举目远眺,不觉都怔了怔,只见不远处人来人往,那空了有小半年的宅院,大门四开,孔武有力的镖师们抬着一口又一口大箱子进门。
那些箱子有红木的,有樟木的,都打造的颇为精致,两个人根本搬不动,需得三四个人一起抬,也不知道里面都装了什么,竟然这般沉重。
“我的天,这得百十口箱子。”一个鹅蛋脸,不过二十几的妇人,粗略数了数,脸上多少露了几分惊讶,“这是哪里来的富贵人家?”
“你们瞧,王策家的正在前面招呼,我听说,王策是帮他一个亲戚买的房子,那空宅子,平日里也是他打理……这王策不过两年,就置办下六亩地,还建了新房,娶了媳妇,我看啊,多半也是他那亲戚帮衬的。”
说话的是陈惠,他当家的在县衙里做刑名师爷,她娘家也是殷实人家,虽然算不上大户,到也富裕,见识不浅,还认识几个字,在这小村子里挺有威信,“我看,咱们村八九成是来了贵人。”
就在这时,一辆比寻常马车宽出三分之一的车,停在那宅子门前,马车到并不怎样奢华,明眼人却知道,这是精工细作的,接缝处浑然天成,整辆马车,宛如一个整体。用来驾车的马,也极为神骏,还训练有素,走起路来,悄无声息,四匹马马蹄落地的频率都是一模一样。
这群人也是好热闹,陈嫂子使了个眼色,大家伙就抱着针线簸箩,端着洗衣盆子,零零散散地走了过去。
一近前,刚好看到马车里的主人下来。
那是个年轻人,绝不会超过二十岁,身上穿着绣工讲究的宝蓝色长衫,腰带很宽,上面缀着银线穿起的玉珠,满身的书香气。
王策看到她们,急忙上前招呼了一句,那年轻人就转过头,很是客气地一拱手,笑道:“见过各位嫂子。”
说着,他一伸手,又扶出一位小娘子,“这是舍妹,以后还请各位嫂子多多照应了。”
那小娘子一抬头,松开她兄长的手,大大方方地盈盈下拜:“嫂子们有礼了。”
她今日穿了水红色的银狐短袄,底下是彩绣的百褶裙,粉色的珍珠衬托得她肌肤如白玉,年纪虽小,但一颦一笑,已经是绝代风华……
陈惠却是第一次面对一个小女孩儿也面红耳赤,本能地伸手去整理自己的衣襟,不独是她,在场的都忍不住提了一口气,生怕惊到这个如此标致的女孩子。
忙活好一会儿,众人见过礼,客客气气地说了几句话,陈惠仔细观察顾婉的言行举止,见她进退有据,行止根本不像是年纪这般小的女孩儿,心下揣度,这大约是哪个大户人家养出来的闺秀,只是,又怎么会到他们这小地方安家落户?
她有心探听底细,可此时顾家两兄妹还没有安顿好,自是不好多打扰的,说了一会子话,大家就告辞离开,顾婉和顾安然兄妹亲自送了几步,约定好,等到收拾妥当,大家一起吃一顿乔迁宴,说的一群嫂子是眉开眼笑。
等众人走远,顾安然才携着妹妹返回。
“顾大郎,小娘子,东西都安置得差不多,正房也收拾出来,您二位一路跋涉,想必辛苦,不如先让我婆娘给你们烧些水,洗漱一下。”
顾安然和顾婉一进门,王策就迎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