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概念读本: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作者:熊丙奇 
书从大学生需要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出发,用管理学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大学生们把自己放在企业领导者的位置上,为“自己”这家既简单又复杂、既充满生机又面临挑战的“企业”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来。

第1部分

从1998年回到中国起,我就非常关心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们的成长。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著名的高等学府,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利用写给中国学生的“公开信”,讲述如何成长、成功的书,以及建立“开复学生网”,与更多的大学生分享自己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在这八年多的时间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用更加理性、更加智慧的眼光审视和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新闻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一书的作者熊丙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尝试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为大学生学习、择业乃至人生规划提出指导和建议的有识之士。
把大学生个人比作一家独立经营的企业,并把大学生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诸多选择视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各项抉择,这大概不是熊丙奇先生的首创;但能在一本书中,以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为经,以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的诸多困惑、压力乃至挑战为纬,将作者关于大学生成长的诸多思考组织成一个说理谨严、论述生动的文字体系,这恐怕就是《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的最大亮点了。
既然是通过“经营”成就自我,就少不了动人的愿景、长远的企划,少不了对“投入产出”的细心评估,对“企业环境”的深入洞察,更少不了将宏伟目标落实为具体行动的“执行力”,以及在战略层面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一书从大学生需要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出发,用管理学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大学生们把自己放在企业领导者的位置上,为“自己”这家既简单又复杂、既充满生机又面临挑战的“企业”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来。 相信读者会从本书中得到不少收获。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如果每一个大学生所经营的“企业”都能适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都能在稳健的“经营”过程中快速成长为满足全球化、信息化要求的成功“企业”,中国真正跻身于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行列的那一天就为时不远了。
作者序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在本书成文付印之际,劳动部的负责同志出来“确认”,全国有120万大学生无法当年就业——这个数据,其实普通大学生都十分清楚,用2007年413万毕业生数量,乘以官方统计的30%未就业率数据(官方公布的大学毕业生70%就业率还被认为水分十分充足),就可得到这一结果。
这个数据,其实还有增大的趋势——如果挤出“水分”,如果考虑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如果考虑大学生规模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大学生质量不断下滑,如果考虑每年“当年”未能就业毕业生的累积以及他们加入新一轮的就业——有专家出来说,未来八到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依旧严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今人叹息:“书中连馒头也没有。”
但叹息显然无济于事,埋怨显然于现实无补。你可以指责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错误,你可以抱怨用人单位的用人歧视,你可以咒骂命运的不公与时运的不济,但如果没有改变的行动,你依旧可能伴着叹息声度日。其实,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总是隔了那么一层。也许我们见多了世界500强企业的风光,福布斯富豪的光鲜,却不知道即便这些大贾巨富,他们曾经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他们是怎样从最低层一砖一瓦建立起事业大厦;更不知道,在林立的企业中,有多少被竞争淘汰,被市场吞没。也许我们看多了大学毕业生的精英“气度”、骄子风采,却不知道世事变换,“风水”轮转。阅读本书的大学生,今后你们将同时与从大学校园走出的500万以上的同辈人进行竞争——这个规模,相当于以色列整个国家的人口。
诚然,我们要呼吁社会为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教育改革、用人理念、社会保障,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局势。但是,在现实环境之中,直面竞争,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做的事。我们要知道,顶尖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在其长远的战略、周密的计划、切实的执行、坚强的毅力;杰出的人生之所以能获得众人的喝彩,在于其从容面对、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大学生要成就杰出,必须像世界500强企业一般“经营自己”,要用长远的战略、周密的计划、切实的执行、坚强的毅力,在市场上驰骋;要用从容面对、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掌声。今日的大学生,如果为“书中连馒头也没有”的现实所困,改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目标,以获得一个“馒头”为“最高目标”,那么,他们的未来人生,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今日的大学生,如果连“书中连馒头也没有”的现实紧迫也不顾,高谈人生理想,而手无缚鸡之力,那么,他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以及挫折之后的迷失,也就不难预见。
大学生要学会辩证看待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机遇,看到人生的挑战,在切实的人生目标指引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是在当前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理智的选择。相比于过往的大学生,今天的大学生,虽然有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同时有了可以实现自己选择的更大空间;虽然有着未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有了“一切皆有可能”的期冀;虽然时刻感受身份在“贬值”,但却能在更强的人才竞争中、更高的人才素质平台上,创造更为精彩的人生。而相比于几年前就业刚“市场化”时的大学生,今日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困难,已经有更充分的准备;对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已经有更主动的意识;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中有的已经开始尝试去主动设计和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这样一本书,同样富有挑战性。它要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又不能受就业形势困惑而使叙述“急功近利”,把生涯规划指导演变为技巧指导;它要分析当前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若干问题,却又不能在分析之后“两手一摊”,告诉学生无能为力,而是要给予学生积极应对之策;它要结合各类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表现,引导大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却又不能在共性指导中忽视个性职业发展规划。在这本书里,没有黄金,没有颜如玉,也没有现成的一堆堆馒头,但至少,它会告诉学生“蒸馒头”的技巧。
沿着这样的思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综合了过去八年间先后出版的四本就业指导书——《迈向成功——大学生择业实用手册》、《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创业》、《天下无墙——世界500强对求职者的11条建议》,以及两本教育研究著作《大学有问题》与《体制迷墙》,利用相关管理学知识,用新的体系撰写了眼下这本书。
这本书,在于唤起学生直面竞争的斗志,树立经营自己的意识。
这本书,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环境,进行个性职业发展规划。
这本书,在于鼓励大学生能像世界500强企业一样,书写职业生涯传奇。
以上的目标,能达到其中一项,我想,已经足够。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大学生的积极主动。事实上,主动接受职业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正是当前大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十分有效的“一招”。
第一章 你是自己人生的CEO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你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样的理解?是简单地寻找一份职业吗?还是这是学业生涯结束后才考虑的问题?)
问题2: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应该从高中开始?还是从初中开始?还是从小开始?还是从大一开始?或者从大学毕业才开始考虑?
问题3: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很多同学考虑职业问题可能是在大三,有同学甚至是在大学毕业时,才开始考虑职业问题,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的?)
问题4:你在学习过程中考虑过几年后的就业问题么?(这个问题,是想看你是不是把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
问题5:你考虑过现在求职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么?你设想过五年后的你、十年后的你、二十年后的你,分别在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位和职务么?(虽然这种设想可能比较模糊,但是它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随机回答
学生1: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你奔着心目中的工作目标,来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学生2:就我而言,是在上大学以后,慢慢进入职业规划生涯这个过程的。
学生3:职业这个问题,以前就想过一点,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后来就一直都没再去考虑。
学生4:我是十八岁左右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那时候刚进大学,高中毕业。高中的时候是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的。
学生5:我差不多是在大三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
学生6:我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就业问题,我还要继续学下去。
学生7:在学习过程当中,我考虑过就业问题。但是,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比如说,我的专业是材料化学,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就想,我自己将来要做研究,要做新型的材料,要做那种类似科学家的职业。但是,现在慢慢变现实了,我现在情愿去做公司的白领,就是所谓的OL,我情愿选择这样的生活。
学生8:我怎么有空去想五年之后的自己啊?我能够想好一年之后的自己在什么地方已经了不起了。
学生的困惑
困惑1:不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大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每个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都有不同的理解。
困惑2:职业生涯规划起步甚晚。有的学生说高中学习繁重,所以没时间考虑今后的职业问题;还有学生说,我是从大一或者大三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总体看来,同学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偏晚,甚至临到找工作时,才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困惑3:对严峻的就业现实感到无奈。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无法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无法进行自主规划,于是,有的大学生就消极地选择逃避。事实上,无论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且,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就越显得重要。
本章解决的问题
◎转变大学生对待职业生涯发展的消极态度
◎引导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概念
◎做到职业生涯发展与学业生涯发展一体化
你是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
你是一家企业——关于个人发展的新理念
在很多场合,不少大学生对我说,他们很羡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学生。在他们看来,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到哪里都是抢手的香饽饽。最让他们羡慕不已的是,当时的大学生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国家会把他的工作安排好。我对他们说,你们只知道那个时候的学生不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但是你们知道他们当时有多痛苦吗?——很多同学不想到“指定的”单位,但是政策要求他一定得去这一单位,他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你知道当时用人单位的痛苦吗?用人单位觉得这个学生并不适合本单位,但是它也一定得接受,因为这是政策的安排。“计划”使得人才的配置效率似乎很高,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学生的痛苦、用人单位的痛苦,这也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于是国家出台了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宗旨的,让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的就业政策。当年,很多学生欢呼这样的政策,认为这让大学生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能够在市场上一展身手。
然而从“市场政策”出台到今天,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相当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树立起市场意识,甚至由于就业环境的严峻,而梦想着回到当年,回到不要自己“操心”工作单位的岁月。1999年,一位教育部的官员说,大学生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怎样去自主择业,他们还等待着自己的父母去帮他们找工作,还幻想着国家来包分配,还在埋怨为什么国家不包分配。这些正反映出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进行规划的理念。
事实上,一个人要发展,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树立起经营自己的意识。经营自己,就是让自己面对市场的竞争,积极规划自己的行动。而不能一味等待家人、等待学校、等待国家来为自己考虑未来,来帮自己“吃饭”。
经营自己,就是每一个大学生,要把自己当作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来看待。什么是自主创业?——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个时髦词汇——就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去某家公司应聘某一个职位,而是自己去创办一家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每一个同学,自己这一个体就是一家企业,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
你不能永远靠父母维持生存——“自主创业”的两种方式
你这一个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两种生存方式。
第一种状态,是自己或家人掏钱办“企业”。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这种状态,一是“个人企业”处在培育过程中。在你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过程之中,你这一“个人企业”是靠家人掏钱来办,来对你进行投资的。二是学业结束之后,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失业了。这时,“个人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没有得到社会组织的认同,“企业”只有靠过去的积蓄或者家人的投资,以及社会的救济来维持生存——当然,我们很不希望自己的“企业”进入这样的境地。这是“个人企业”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依靠社会融资来办“企业”,也就是说“个人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欢迎。社会组织要么把你接纳为它的一名员工,在组织为你提供的岗位上,创造对于组织的价值(这就是招聘,把你作为组织事业发展的一个帮手、一名人才);要么对你这家“个人企业”进行投资,让你自己创办一家企业(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自主创业);还有就是,你这家“个人企业”既不去某一组织担任某一项工作,也不是去获取组织的融资创办一家企业,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让其他社会组织来购买,这就是所谓的灵活就业、自由择业。
你的未来在于你的选择——“自主创业”成功的条件
一家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在于是否拥有三个条件:一是储备,二是产品和服务,三是战略。
所谓储备,就是在“个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储备,储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商业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领导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储备,可以想象,我们怎么可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被各类社会组织所接纳呢。储备,是“个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产品和服务,简单地说,假如你在一家组织工作,你在这家组织中承担的工作岗位,为组织作出的贡献,就是你这个“个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前文已经多次提及产品和服务的概念,每一家“个人企业”,一定要有它的产品和服务。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具有竞争力,这要由社会组织来评价,如果组织认为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与众不同的,你的产品和服务更优于其他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更适合组织的需要,那么,你这个“个人企业”就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会引来社会组织“争相与你合作”。
所谓战略,就是每个“个人企业”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计划、长远的战略,要计划自己这一“个人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组织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实现“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说一个“个人企业”,永远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质量水平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个企业是难以壮大、难以持续发展的。
充分的储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合理的战略规划,这是“个人企业”立足社会,获得社会组织认同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没有充分的储备,将难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难以寻找合适的组织与自己“合作共享”;而合理的战略规划,将促使自己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个人企业”走向壮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个人企业”经营到中途的时候,成为一家破产的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然后自己无家可归。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永续的“个人企业”经营规划,要尽力做到“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永续经营。
“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规划,包括三方面:一是资源储备规划,二是战略发展规划,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计划。
首先是资源储备规划。一个“个人企业”能否成功,资源的储备十分关键。资源储备规划在于为“个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个人企业”进行能力储备,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人才储备计划。很多企业在公司开张之前,都要找一支队伍,要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只有把人才队伍组织起来了,才能把这个企业开办起来。同样,我们的“个人企业”也是如此,要在走向市场之前,进行充分的资源储备,只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准备充分了,才能“开门迎客”。
二是战略发展规划。“个人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要选择好从哪个方向进行发展,包括选择与我们合作的社会组织,以及选择向这个社会组织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我们的“个人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可能将这一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某个组织,而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则可能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或者向另外的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合作对象的变化,就是战略发展规划的内容。
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规划。“个人企业”与一个社会组织合作,比如在某一个组织的某一个岗位,生产某一产品、提供某一服务。在这个社会组织中,如果岗位要变动,那么职位也会发生变化。靠什么来获得变化?必须依靠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来体现出对组织和社会的价值。如果个人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各类社会组织将难以与你合作。而另一方面,今天你对这个社会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明天,组织可以为你创造更好的空间,让你产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或者,会有一个更有实力的社会组织,看中了你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把你作为它的合作对象。这就是“个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你的选择离不开生活的“水”——“个人企业的成长环境”
“个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每个“个人企业”的成长环境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组织环境,三是社会环境。
首先是家庭环境。前面曾经讲到,个人企业在某些阶段,是要靠家庭的投资才能生存、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分析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提供怎样的支持,尤其要分析家庭环境对个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说,家庭环境对“个人企业”成长的最大影响,在于资源储备。“个人企业”储备了什么样的资源?将来有可能提供哪些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这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二是组织环境。“个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支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谁来接纳这些产品和服务呢?是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什么要求,这必将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组织环境对于一个“个人企业”的成长,也很关键。社会组织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你成长的目标。如果当你可以创造产品,可以提供服务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社会组织,来购买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