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物限-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凶险,我们就好及时地打进去。”
“和谈是要经过他们的国王同意的,现在哪里能够就谈好了。这事得有耐心,都回去了吧,回圈边城去等消息。”陶子云下了马,牵着缰绳,和她们一起走向圈边城。
此后的第九天,敌军主将才带着一帮手下人。一大清早的来到圈边城外喊话,说是他们国王同意了和谈,这下子是来请大清的人,到他们军营去商谈其中的细节的。
何吕施他们一商量。觉定让谨亲王代表清廷去进行和谈。在左宗棠的要求下,谨亲王带上了左宗棠和李豹,以及一些普通官兵,跟着敌军主将。去了敌营之中。
傍晚的时候,谨亲王和左宗棠他们才神情轻松地回到圈边城,何吕施迫不及待地询问结果。谨亲王这才得意地回答说:“这次签订的条约,按照以前拟订的条款,增加了不少的细节,就签订下来了。”
何吕施从谨亲王手里接过签订好的条约,看过之后,心里狂喜:“这下子,我们可以班师回朝了!”
谨亲王乐呵呵地提醒何吕施说:“何大将军,这下子班师回朝可不行,我们要等到收到他们的赔款,和第一年的贡品,然后把他们的主帅和圈边城还给他们,这才可以安心地班师回朝。”
“哈哈!这是好消息,值得我们等!”何吕施满不在乎地回答道。
等好消息的日子,过的就是快,在何吕施他们的心里,很快就等到了似的。他们清点好了圈方国送来的金银和贡品,就把关了多日的敌军主帅放了出来,并且退出了圈边城。留下原来守卫草地关的将士,继续守卫收复的这座城池,这次出征的将士,带着那批金银和贡品,走上了回朝的路途。
这次出征的各位将官受到了皇上的热情接见,给予他们各种赏赐和升迁。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被皇上任命为兵部郞中。
另外,谨亲王只接受了皇上赐予的黄袍马褂,皇上想到了几个朝中官职的空缺,想让他补任上去,都被目前只有封号没有实职的谨亲王拒绝了。
皇上惊讶地问谨亲王为什么会这样,谨亲王说出的理由让陶子云又气又恼:“我跟陶子云这个监察御史有过节,我在朝中任职,恐怕又要被他弹劾了,图一个心安,不如不做。”
陶子云没好气地回敬谨亲王道:“只要你不做坏事,我就没有理由弹劾你,你怕我弹劾你,就是说明你居心不正,做不好给你官职。”
“我是武将出身,适合上战场打仗,不管做不做得好朝中官职,有你陶子云在,我还是守边关去吧,不想与你同朝为官。”谨亲王还是不依不饶。
“要是边关战事再起,你去打仗,没人觉得奇怪,如今边关无事,为了让你不违抗圣命,我还是请求外调,让你在朝中任职吧!希望你以后,能够做好皇上任命你的官职。”陶子云对谨亲王说到这里,转向对皇上说道:“皇上,为了让谨亲王安心在朝为官,微臣愿意外调,去做地方官。”
陶子云的要求,引起了同僚们的一片感叹声,纷纷要求谨亲王容忍一下,说是纵然有千般矛盾,也该保留成见,同朝为官有所仇怨也是无妨。
陶子云倒是想通了,去做地方官,到地方上去看看,也是一件平常事:“多谢各位同僚的好意,大家就不要为难谨亲王了,我还是去做地方官吧。”
皇上见谨亲王一直不表态,就对陶子云说了:“好吧,准陶爱卿所奏,目前江南道监察御史之职空缺,陶爱卿就到江南去,做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吧!”(未完待续。。)
第473章 归乡公干
陶子云当即谢了皇恩,他想,他用心去江南做监察御史就好,谨亲王在京做什么,他暂时是不管了。
退朝之后,立即去了他做监察御史所在的衙门——都察院,平静地给同僚办理交接事宜,并且领取了新的官服和印信,直到傍晚才回陶府。
稍后,常了了、梁章钜、朱士彦他们带着夫人来串门了。
陶子云和家眷们,在大厅接待那些友好的朋友们。来的都是最友好的朋友,他们的来意,是和陶子云他们道别的意思。
苔玉她们那些家眷,一听说陶子云要去做地方官了,都感到不适应,苔玉为难的问陶子云:“江南道监察御史,衙门在哪里?离家乡远吗?我们这陶府不要了吗?”
陶子云认真而淡然地回答说:“江南道监察御史的官署在苏州。江南道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以后我负责那里的官员的监察事务。家乡也在我的管辖之内,以后我可以用监察之名,经常回家乡去了。这府弟是皇上赐予的,离京了,就仍然属于皇上的了。陶府里的人和东西,能带到江南去的,全部带走就行了。”
“好吧,我现在去问问,有哪些仆人愿意跟我们到江南去的。”苔玉说着,抱着女儿走向大厅门口,梁夫人也跟着她出去了。
眼看大厅里一派哀愁的气氛,陶子云笑了:“大家不要感到难过,我们能够经常回家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梁章钜苦笑着表态说:“话是这样说,心里不好受,特别是我的夫人,她与你的夫人苔玉,已经是情同手足了呀!”
是的。陶子云他们可以一举两得,梁章钜和夫人却没有这个便利,而且因为梁夫人舍不得和苔玉这个朋友分别,他们和陶子云他们的心情是不同的。
陶子云想到这,尽量放松心情对梁章钜说:“哈哈,地球是圆的,就算大家走的方向不同,以后还是有机会相遇的。”
朱士彦振作精神插话说:“只能这么想了,大家尽量高兴起来吧,”
苔玉和梁夫人。带着仆人们进大厅来了。陶子云对仆人们一一进行了询问,几十个仆人当中,有好几个人想留在京城。
陶子云就此作出了决定:“不想去江南的仆人,就每人发点银子打发了。明天我就不用去都察院值勤了,我们明天就开始收拾行装,后天就上路去江南。”
眼见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苔玉于是提醒大家说:“仆人们已经把晚饭做好了,招待客人们吃晚饭了吧。”
按照计划,这天的早晨。陶子云把要带走的人和东西,集中在前院里,带着一起飞到了苏州。如今的陶子云,已经有了不少的积蓄。当天,他们就在苏州城买下了一座宅院住进去。
此后的好些天,陶子云往返于苏州的家和官署,忙于熟悉当地的官务。一回到家。苔玉她们就向他提起回家乡的事。
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陶子云告诉最想回家乡的苔玉说:“好吧,你们想和我一起回家。你们都念叨好几次了,目前我们就有回家乡的借口了:皇上下了圣旨,说是家乡那边,有官员奏报了朝廷,说那边出了异事,官府和百姓都闹得人心惶惶,让我到家乡去查访,看看那是怎么回事。”
雨原在迷城感觉那不是好事,立即追问陶子云说:“家乡发生什么事了?”
陶子云没有卖关子,认真地给大家描述道:“说是家乡的一个地方,有一处好几个村落共用的、唯一的灌溉源泉,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泉水群,水量很大,正常的时候,泉水涓涓,流成溪涧,可以充分的灌溉当地近三千亩的农田。问题是那个地下泉水群,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干涸断流的现象,每年断流的季节、次数、时间长短不一,今年断流的时间,快达到两百天了,农田没有水来进行灌溉,又好久没下大雨了,小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怕再这样下去,那里的水稻会没有收成。”
雨原在迷城听了这个情况,感到很不高兴:“这是天灾,没办法的事情,要你去解决,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陶子云平静地解释说:“要是那里的百姓坐等事态的进展,倒还不算什么,可是那里几个村的人,为了那件事,打起来了。官府出面调停,有一些百姓还和官兵打了起来。”
“眼看水稻都要没有收成了,还打架?那么好的精神?”苔玉惊讶是惊讶,但是想到陶子云有了回家乡办官务的机会,她心情就平静了,“唉,这么麻烦,相公我们明天就回家乡去吧。有什么疑问,回去一看就明白了。”
苔玉说的,也是陶子云的想法,他顺势安排下去道:“好的,留下仆人在家,我们明天一大早就飞回家乡去。”
第二天上午,陶子云带着家眷落到了物序的院子里,物序的课堂瞬间空了,她们闻讯跑到了院子里来。
陶安赛从苔玉和雨原在迷城的手上,把侄女和侄儿都抱了过来:“侄女和侄儿都去了京城,好久没有机会抱一抱,现在我要好好地抱一抱了。”
陶子云提醒不明所以的陶安赛道:“妹妹你不要急,就怕你今后抱不过来。”
陶安赛吃了一惊:“怎么回事?”
苔玉从安赛手上抱回了女儿来,并且给她解释说:“如今你哥回家乡来做江南道监察御史了,我们会有很多时间回来住,你有空时刻抱着侄女、侄儿吗?”
陶安赛心头涌上了一丝不安:“回家乡做江南道监察御史!是升官了还是降职了?不会是我哥做错事了,皇上将他贬职了吧?”
陶子云早就料到陶安赛会有这种反应,立即安慰她说:“妹妹你不要在意那么多,哥可没有犯什么错误。我们这次到边关征战,打退敌人立了功,我的亲家左宗棠做了兵部中,我就要求到家乡做地方官了。”
“立了功才做这个地方官的啊!原来哥哥升官了呀!”陶安赛听了陶子云的解释,开心得欢呼雀跃了!(未完待续。。)
第474章 不是赈灾
陶子云故意用责备的口气对陶安赛说:“妹妹不用这么市侩吧?只有哥哥升职了,才会让你感到开心?如果是被贬谪了,是不是哥哥要被妹妹唾弃?”
“是又怎么样?”陶安赛想到了,哥哥上面还有爹娘,她是有恃无恐的,“我这样,至少表示我是在督促你,希望你多立功,少犯错误,这样就不会被贬谪了。”
陶子云也乐于跟妹妹开下玩笑:“好强悍的妹子,这让我想起了往事。听说,你哥的从前,因为微贱,是被乡亲们瞧不起的。”
苔玉不耐烦地推了陶子云一下:“你不要闹了。你家里人都是为了你好。就算别人轻视你,就算是市侩,也是别人有一个评判人的比较好的观点,你过得好了,别人就重视你,你混得不好,别人就瞧不起你。另外,姑娘家的,也想嫁个好人家,要是姑娘们喜欢嗜赌、作恶的那些不务正业的人,那不是很奇怪很悲哀吗?”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雨原在迷城眼见闹得不愉快了,把小陶有备从陶安赛手里抱了过来,“回房休息下,心静下来就好了。”
“哥,其实,我是仗着有爹娘撑腰,才刻薄你的,真是希望你过得好而已。”陶安赛看到自己把场面弄僵了,也不再寻求倚仗爹娘长期作弄做哥哥的陶子云了,她提醒陶子云说:“算了,你还是到旧居去,看望一下爹娘吧,你和爹娘的关系亲密了,你就不用怕我叫爹娘帮我对付你了。”
陶子云想想也对,得去看看住在旧居的爹娘,他赶紧叫住抱着儿子回房的雨原在迷城:“雨原,不用急着休息,和我一起看望爹娘去吧。”
雨原在迷城没有固执己见。抱着儿子,默默地走向院子的大门。
陶子云叫上苔玉,跟着雨原在迷城就走,并且回头建议其他人说:“现在还没有到中午,你们还是到学堂里去上课吧。”
陶子云他们回到旧居看时,只有他娘在堂屋里的桌子边坐着纳鞋底,他知道是他爹还没有从学堂回来,他进去就把鞋底和锥子从他娘手上拿下来:“娘你不要这么操劳啦!妹妹她们那么多人做鞋子,你还做什么鞋子啊!”
他娘看到陶子云他们背着包袱回来了,不安地追问道:“这次你们回家。一切还平安吧?”
苔玉和雨原在迷城已经分别抱着孩子在桌子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苔玉明白,做娘的追问,和陶安赛一样,是对陶子云的担心,她及时地安慰道:“当然平安,娘你放心好了。”
陶子云把从他娘手上抢下来的鞋底和锥子放到桌子上,将他已经改做江南道监察御史的事说了一遍,又询问了他娘在家过得怎么样。
陶子云的娘故作轻松地回答道:“娘还是要到田地里去干农活的,就当是锻炼身体。反正很忙的时候,你妹妹她们都会去田地里帮我的。只是没有在意收成好不好,够吃就行了。你看,如今娘不是很早就从田地里回来了吗?”
“哦。那样也行。”陶子云也不强求爹娘安坐家里,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那当然。”陶子云的娘肯定地回应了陶子云一句,就强行从苔玉和雨原在迷城手上。把孙女和孙子一起抱了过去。
苔玉和雨原在迷城就此东一句西一句地和娘闲扯着,陶子云把包袱放在桌子上,也坐在桌子边。一句话都不说,乐得在一边围观。
直到陶子云的爹从学堂回来了,陶子云首先向他爹打起了招呼,他娘才如梦初醒:“啊!你都回到家了,忘记做午饭了!”
雨原在迷城劝说道:“娘,不用了,一起到物序去吃午饭吧!妹妹是个聪明的姑娘,她们一定会多做出许多饭菜来,等着我们一起过去的。”
陶子云的爹挥了挥手:“去吧,去吧,我们这就过去。”
在物序的厨房吃午饭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陶子云在回答他爹的提问时,又把他改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回家乡要处理的事情说了一遍。
陶子云的娘插话说:“那地方,我去过。那里叫枇杷坳,你顺着门前的大路往北一直行去,经过一个山口时,就进山坳里去,平地是农田,里面的石山,泉水出口就在山脚下。”
陶子云的爹叹了一口气:“唉,如今这地方官,为了农事,又和百姓打起来了,害得你回家乡来过问这件事,而且不是赈灾。”
“不是赈灾,朝廷没有拨赈灾款下来。”陶子云倒是显得从容淡定:“这算不得多大的事,暂时没有在打斗中出人命,灌溉农田的事,我会给他们想办法。”
“没有出人命,只是暂时的,你要赶紧想办法阻止他们的械斗啊!”陶子云的爹这下子是不放心的,因为这事得由儿子去处理。
“嗯,吃了午饭我就赶过去。”陶子云坚定地点了点头。
苔玉立即提出要求道:“我也一起去。”
“我也要去。”雨原在迷城也不想落后了,她也想多出一份力,帮相公去处理事务。
“没有必要一起去,又不是在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你们不用担心什么。”陶子云没有答应苔玉和雨原在迷城的请求。
陶子云的爹娘,简单地商议了一下,陶子云的爹劝说道:“你都没有带随行官差来,你一个人去,爹娘是不放心的,这样吧,让她们穿着男装,陪着你去做助手。”
他的爹娘让他带上家眷同行,陶子云索性决定下来了:“好的,你们两个,干脆把两个孩子都抱过去吧,让他们跟着去见见世面。”
午饭之后,陶子云身穿便装,和同样穿着男装的苔玉和雨原在迷城,抱着两个孩子,飞到了枇杷坳的山口。
山口外的大路上,一群官兵围着一顶官轿,对面前的一群百姓大声喝斥:“你们来拦官轿,是想造反吗!”
“官老爷,我们遭受到了天灾,请求官府赈灾呀!”跪在官轿前的百姓,不断地悲声哭求。(未完待续。。)
第475章 官兵搜村
“这次灾害,朝廷没有要赈灾的计划。你们全都退下!”官兵喝斥着拦轿的百姓,并且开始驱赶那些百姓。
跪拦官轿的人,是些老弱病残的百姓,他们在官兵的叫骂声中,退让到了路边。
那些官兵叫嚷道:“前些天,你们枇杷坳里的人,竟然敢对抗官兵,县太爷这次过来,是要追究你们那些人的责任!”
百姓群中有人回应说:“官老爷明鉴啊!我们这些人,都没有参与跟官兵的打斗。”
官轿里的的官老爷,掀开轿帘高声说道:“我们知道与官兵打斗的人,不是你们,你们那些青壮年哪里去了?却钻出这么些老弱病残出来,干扰本官的注意力!”
陶子云和苔玉、雨原在迷城他们,站在山口的树木和灌木丛后面,不动声色地看着大路上的一切。陶子云认出来了,官轿里坐着的,还是从前那个知县冯生时。
已经退到大路边的百姓,还是有个老大爷出声解释说:“官老爷,和官兵打起来的乡亲们,也是迫不得已啊!吴县丞想趁这次天气干旱、泉水断流时间长的机会,想贱价收购曾少爷的土地,才起的争执的呀!曾少爷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肯定会纠集他的租户和家丁,对抗吴县丞的租户和家丁们的!官兵过来进行干预,在混战中,难免打伤官兵们,可是包括种庄稼的普通百姓在内,受伤的人更多!”
“你们就是在为那些刁民说话的,干扰本官处理善后,懒得理你们。起轿!进枇杷坳!到里面那些村庄里,找那些闹事的人算账!”冯知县放下轿帘,指使官兵从山口进枇杷坳去了。
那些拦轿的百姓,显然也是枇杷坳里面的住户,他们随后也从山口的一条不宽不窄的麻石路进去了。
雨原在迷城抱着儿子。对低头沉思的陶子云询问道:“怎么办?我们是抢在他们的前面飞进去,还是等会才跟进去?”
不等陶子云回答,苔玉抢先建议说:“我们穿着百姓衣服,追上那些百姓,一起进去吧,好向他们打听这件事情的情况。”
“走吧,跟上那些百姓。”陶子云从苔玉和雨原在迷城手里抱过了女儿和儿子,“你们空手而行,先走吧,我抱着孩子。好遮挡着脸,现在不想让那个冯知县认出我来,看看他们想怎么样。”
苔玉和雨原在迷城明白陶子云的用意,相公是负责监督当地官员的监察御史,要想对官吏们有个正确的认定,现在不和他们正面接触,是比较好的做法。她们没有再说什么,向那些百姓快步跟了过去。
陶子云从人丛中,找到刚才那个出面应对冯知县的老大爷。和蔼可亲地对他说:“老大爷,请问贵姓啊?”
那个老大爷看了看陶子云,谦恭地回答说:“不敢,贱姓曹。名芥黄。”
陶子云顺势追问道:“哦,曹大爷啊,请问刚才那个官老爷,想进去做什么啊?”
曹大爷悲慽地回答陶子云:“还能做什么?他们是进去抓人啊!这件事闹大了。庄稼人和家丁们,跟官兵打了起来,四乡八里的人都知道了。现在看来。官府那些人,是不会轻易放过那些乡亲们的了。”
雨原在迷城迷惑地追问道:“那些人和官兵有了过节,为什么不逃到外地去,还在家里等着官兵去捉拿他们啊?”
曹大爷苦笑着回答说:“官兵被打跑之后,不干活的家丁们确实躲到外地去了。可是乡亲们还得拼命守护田地里的水稻呀!所以我们这帮干不了农活的人,就在山口查看动静,看到官府的人来了,就让跑得快的小孩子回去报信,我们就在外面拖延时间,好让乡亲们及时地躲起来。”
苔玉也插话说:“这么说,那些该躲起来的人,现在已经躲藏起来了。可是我不明白,不是泉水已经断流了吗?乡亲们还如何守护那些水稻呢?”
曹大爷强打精神回答道:“泉水断流之后,总有一天会恢复流出泉水来的,在这断流的时间里,乡亲们可不能坐着等死啊,就到很远的‘青石大岩坑’去挑水,挑回来除了用作生活用水,还得泼浇田里的水稻,免得让它们干枯而死,等着那些泉水冒出来,再进行充分灌溉啊。只是今年断流的时间太久了,快两百天了!又有官府来捉人,把他们捉走了,就没人有力气去那么远挑水了!”
“很远的地方有水?不能引到你们这里来吗?”这个情况立即引起了陶子云的注意。
“引不来啊,不然我们就不用去那么远去挑水了。我知道你们几个是外地人,是来看望这里受灾的亲戚好友的,而且是不怎么来串门的,所以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我就直接告诉你们吧,在距离这里十多里远的深山里,有一个原本没有水的巨大的青石大岩坑,在那座大石山脚下的泉水断流之后,过两天之后,那个青石大岩坑就开始涨起大水来,直到形成一浩渺的清水湖,就是一个大大的天池!我们这里有个传说,叫做‘恐龙堰水’,大家都在说,那是我们这里的泉眼里面,是中空的,泉内岩洞中住着大大的恐龙,恐龙燥动时,用身子堵塞了泉眼,泉眼就断流了,然后,清泉水产生倒流,都积存到远处那个青石大岩坑去了。那个天池,四面是大青石,根本无法引水过来!”曹大爷说着说着,心头一片迷茫。
“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啊!”陶子云难以相信,泉眼里面的岩洞,还会有可能藏着别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